•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探討遠紅外線於穴位照射對血液透析病患貧血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探討遠紅外線於穴位照射對血液透析病患貧血之影響"

Copied!
78
0
0

Teks penuh

(1)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e of Integration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Nursing Master Dissertation. 探討遠紅外線於穴位照射對血液透析病患貧血之影響. The effect of far infrared ray for anemia among patients under going hemodialysis. 李湘琳 Hsiang-Lin Lee. 指導教授:劉吉豐 博士 Advisor: Chi-Feng Liu, Ph.D.. 中華民國 103 年 10 月 October, 2014 I.

(2) 誌 謝 對我而言,碩士生涯是悲喜交織而譜出的樂章!誌謝文遲遲一直不敢動筆,深 怕內心深處塵封的傷疤再度掀開…。回想兩年前考取本所,父親開心的說要送我 禮物,幫我付學費,彷彿我只有 18 歲,那歡樂的情景歷歷在目,而世事總是無常, 在碩一下學期,父親驟然離世,同是身為醫護人員和女兒的我自責至今,也幾度 認為自己無法走出傷痛、完成學業。每當有放棄的念頭出現,想起父親臨終時答 應父親我會好好照顧自己,會努力完成學業的這份信念動力一直支撐著我。曾和 父親商量討論研究大綱與設計,父親對我有很大的期許也樂見其成。當論文口試 通過後,給父親上柱清香,想告訴父親許多話,卻激動哽咽的說不出來,只有輕 輕說聲:爸,我過了!我做到了!我知道父親在天上微笑著為我喝采! 研究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試煉與挑戰,幸得師長和親友的鼓勵支持與陪伴, 這條崎嶇不平的路上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劉吉豐博士悉心的指導、支持與鼓勵;感 謝曹麗英教授及張永賢教授在口試過程中給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指導;感謝臺安 醫院翁珮瑄醫師在論文撰寫及統計分析上給了許多指導及鼓勵;感謝臺安醫院甘 耀東醫師提供許多血液透析相關的專業資訊及指導;感謝吳玲玲學姐在研究過程 中的諸多協助與指導;感謝臺安醫院醫務部陳宜菁督導傳授論文寫作的技巧;感謝 好同事陳美英護理師和劉華婷管理師,除了分擔工作的辛勞也至始至終關懷陪伴; 感謝本院透析中心的醫護人員和研究個案的支持與鼓勵;最後更要感謝我親愛的 母親和至親家人,在處於一樣哀痛的情緒中,仍一路關懷陪伴支持,告訴我:我們 是一家人,我不孤單!我一直以這份家人的凝聚力引以自豪!因為有您們,湘琳才 有續航力完成這個夢想,未來也期許自己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路上更精進並付出 心力。果實得以收成除了仰賴辛勤耕耘還需要空氣、陽光、水,研究論文也是一 樣,非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感謝我的生命中有您們,一切感恩! 最後謹以此獻給我最摯愛的父親~李蹊成 菩薩。 李湘琳 謹致 2014 年 10 月 I.

(3)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遠紅外線於血海穴照射對血液透析病患血紅素值 (hemoglobin,Hb)和血比容積(hematocrit,Hct)的變化,進一步探討血液透析病患貧 血之影響。本研究採實驗性研究設計(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選取北 部某區域醫院血液透析中心 2014 年三至六月的血液透析病患為對象,將符合條 件的個案以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分為實驗組(週單日洗腎, n=29)及對照組(週雙日洗腎,n=27),兩組個案均以收案最近的三個月 Hb 和 Hct 作為前測指標,並縱貫追蹤三個月做為後測指標,比較兩組在介入措施後,Hb 和 Hct 的影響成效。實驗組除了維持常規性照護以外並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 的介入措施,設定溫度為強度(38~40℃),照射距離 20 公分,照射時間 40 分鐘, 一週 3 次,對照組則維持常規照護,為期三個月。所收集的資料,以 SPSS 20 版套裝軟體進行建檔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當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介入措施後,實驗組的第一到 第三個月的血紅素值(Hb)平均數值有提高,但 p 值是從第二個月(p=0.015)開始 至第三個月(p=0.007)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二) 當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介入措 施後,實驗組的第一到第三個月的血比容積值(Hct)平均數值有提高,但 p 值是 從第三個月(p=0.001)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三) 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介入後 實驗組每個月的血紅素值(Hb)和血比容積值(Hct)均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性, 而且研究期間的介入措施時間愈久,效果愈顯著(p<0.001)。 藉本研究得知,運用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可以讓血紅素值(Hb)和血比容積值 (Hct)均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性,未來可作為血液透析患者貧血療護上的參 考。 關鍵字:血液透析病患、遠紅外線治療儀、腎性貧血. II.

(4) Abstract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far-infrared rays(FIR) for anemia among patients under going hemodialysis, by applying the FIR ray on acupuncture point xuehai (SP10) to 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anemia during hemodialysi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to July 2014 by adopting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The subjects are hemodialysis patients at an analysis center in Taipei City, and an online sample size calculator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scale of subjects.Sixty-seven people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 as sample patients. Both groups use hemoglobin (Hb) and hematocrit (Hct) data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as pre-measurement indicators and were subjected to blood tests in the first week of each month. In a time series of three months,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rven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emission on acupuncture point xuehai (SP10) will be thus verified by a comparison of diversities of Hb and Hc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s not only regular medical care but also an interven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emission on xuehai (SP10)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38 to 40℃ at a distance of 20 cm for 40 minutes three times a week;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s only regular care.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were entered and analyzed using SPSS version 20.0(IBM SPSS Statistics 20.0, Chicago,USA). Among the experiment group, Hb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infrared acupuncture (two months vs. baseline: 10.38 vs. 10.14, P=0.015; three months vs. baseline: 10.45 vs. 10.14, P=0.007). Hct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3-month of intervention (three months vs. baseline: 32.07 vs. 30.83, P=0.001) .Moreover, the longer the period of intervention, the more significant are the effects. Both the values of hemoglobin (Hb) and hematocrit level (Hct)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achieved distinctive distinctions in statistics each month, in addition, the effect is more remarkable in long-term usag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ould help doctors effectively dealing with Anemia among patients under hemodialysis. Keywords: patients of hemodialysis, far infrared ray, renal anemia. I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7 第六節. 名詞界定................................................ 8.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西醫血液透析患者與貧血................................. 10. 第二節 中醫慢性腎功能衰竭......................................... 20 第三節. 遠紅外線在醫學上的應用.................................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樣本及取樣.............................................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操作流程............................. 4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45. 第六節. 研究倫理考量.............................................. 47. 第七節. 資料收及方法及過程 .................................... 47.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及介入措施前檢驗值之比較 ................ 49. 第二節 不同組別在介入措施前後血液檢驗值之比較..................... 52. IV.

(6) 第三節. 兩組同一時間血液檢驗值比較............................. 55.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差異性分析...........................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血液檢驗項目結果之差異結果探討..................... 58 第三節. 依據研究結果和相關研究差異性分析....................... 59. 第四節. 研究過程相關發現....................................... 60. 第六章 結果、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一節. 結果................................................... 6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62 第三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64 英文部分 ....................................................... 68. V.

(7) 表 次 表 3-1 研究設計圖表………………………………………………………………38 表 4-1 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比較分…………………………………………51 表 4-2 不同組別在介入措施前後血液檢驗值之比較……………………………54 表 4-3 兩組同一時間血液檢驗值比較……………………………………………56. VI.

(8) 圖 次 圖 1-1 研究概念架構圖……………………………………………………………7 圖 3-1 自製遠紅外線研究案照射紀錄表…………………………………………41 圖 3-2 遠紅外線治療儀醫療器材許可證…………………………………………41 圖 3-3 遠紅外線照射距離示意圖…………………………………………………42 圖 3-4 血海穴取穴示意圖…………………………………………………………43 圖 3-5 血海穴穴位圖………………………………………………………………43 圖 5-1 研究程序流程圖……………………………………………………………46. VII.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依據 2012 年美國腎臟資料庫(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 的國際比較資料中,台灣 2010 年之末期腎臟病(ESRD)的發生率,位居世界第 二位,僅次於美國。慢性腎病是台灣人口中高盛行的疾病,慢性腎病第五期接受 透析治療的盛行更為世界各國之冠(Tsai YC,2012)。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 2012 年末期腎病變接受透析治療的總人數,全台有六萬三千六百四十二人,其 中五萬七千二百八十四人是接受血液透析,佔全國 90%。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中, 貧血是常見的合併症,其盛行率在血液透析病人更高達 90%。慢性腎臟病貧血的 病理生理機轉,其實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紅血球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的產量不足(黃、吳、徐,2012),在成年人,腎臟是製造 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場所,少部分由肝臟製造。(Eschbach JW,1991;Ratcliffe PJ, Ebert BL,& Ferguson DJ,1995)因為慢性腎臟病患者無法分泌足夠的紅血球生成 素,所以須要額外補充。西元 1985 年,Eschbach 等人利用基因重組的方法,製 造出人工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讓慢性腎臟病患者脫離了反覆接受輸血的夢魘, 並且使透析患者的血色素值恢復到接近正常,合成紅血球生成素雖然廣為使用, 但還是會有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有高血壓、痙攣、血管栓塞充血性心衰竭、敗血 症和心律不整,比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包括感染、高血壓、低血壓、肌肉 痛、頭痛、腹瀉等等(楊、林,2009)。 中醫雖無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名 , 但歷代中醫書籍中對慢性腎功能衰竭則 有類似記載。慢性腎臟病的病因有:先天稟賦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若先天稟賦 不足,可致五臟虛弱,慢性腎臟病的病位在脾腎,病本在腎。隨著疾病的進展, 1.

(10) 到了後期,腎元衰敗,濁毒內蘊,影響五臟(王,2010)。中醫藏象學說,認為脾 統血,根據古代文獻中脾經的記載,脾經主運化,是後天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 源,也是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故脾經血可補氣血之不足。血海穴(SP10) 是位於脾經的穴位之一,具有調血氣,理血室,使血氣歸流,導血歸海的功效, 其主要作用是統治凡與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楊,2011)。中醫古籍中也有許多關 於血海穴的論述, 《會元針灸學》:“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腎助血,腎之陰 穀,肝之曲泉,脾之陰陵泉皆生潮之處,三陰並行,通血之要路。” 《醫學入門》 將其主治病症擴展到“一切血疾及諸瘡”。 近年來,血海穴臨床試驗及機制研 究逐漸增多,也證實了血海穴善治血證的作用特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精密的輸佈網絡,稱為經絡系統,負責傳送氣、血、精 液等。經絡沿身體特定路線循行,聯繫內外組織。病理上,病邪可沿經絡傳變, 侵襲身體各部,又或者體內臟腑病變通過經絡反應在體表(李,2010),正所謂“氣 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治療上,通過刺灸體表腧穴,疏通經氣,調節臟腑氣 血功能,改善失衡狀態,達到防治的目的。中醫針灸是針刺和艾灸兩種療法的合 稱,灸法主要是透過艾草絨產生高溫,刺激體表穴位來達到治病體健的效果。從 現代臨床研究證明及認為,持續的施灸能激活多種酶之活性,使血液中的白血球、 血色素量增加及長期維持增加免疫功能,促進創傷、潰瘍之癒合(李,2004)。 1800 年科學家赫希爾(William Herschel)利用三稜鏡分光作用探討光譜的 熱效應而發現了紅外線,紅外線的波長約介於 0.78-1000μm,其中遠紅外線波 長 4-14μm 之波段能被生物體有效地吸收,故又稱之為生長光線或生育光線 (growth ray) (Hamada Y, Teraoka F& Matsumotob T,2003) 。經由維恩定律可 求知在人體溫 370C 時,最主要的輻射波長約為 9.35μm, 恰好落在生育光波長 範圍內,人體約有 60 兆個細胞,細胞中佔最大部分的是水分,水分子的最有效 吸收頻率約為 6.27μm,恰好在生育之光的 4-14μm 區域內,另外在細胞膜上有 2.

(11) 許多的磷脂質、蛋白質及醣類,它們的平均波長也介於 4~14μm 生育之光範圍內。 由於遠紅外線的波段落於生育光線的波段,且又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這也是 為何目前遠紅外線為人們所廣泛使用的原因。丁光宏等(2002)研究艾灸燃燒時, 所發出的波長在 4~14μm 光譜範圍的遠紅外線,與人體自身發射的遠紅外線 (Far-infrared ray)屬於同一範圍。因此,當艾灸照射人體時,遠紅外線與物質分 子的自然頻率相同時,會產生共振(resonance)吸收,此吸收的能量會加強分子 震動並產生摩擦熱,造成組織局部溫度上升,微血管因而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調理生理功能(劉、沈、丁,2004)。然而,灸療的污染性、不便性帶來了限制。 基於上述,若能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的遠紅外線療法及技術, 透過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來減緩貧血的困擾,不但能增進血液透析病患生活品質, 更能使針灸範疇擴大。 二、重要性 慢性腎功能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疾病,人群發病率較高,據北美、西歐和澳大 利亞的統計,每百萬人口中, 每年有 50-100 人發病,且該病預後嚴重,西醫 治療無特效藥,末期主要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腎移植術等替代療法(李、張, 2006)。在台灣,慢性腎病是高盛行的疾病,慢性腎病第五期接受透析治療的盛 行更為世界各國之冠(Tsai YC,2012)。血液透析病患有高達 90%都有貧血問題, 慢 性 腎 臟 病 的 貧 血 屬 於 正 血 球 性 紅 血 球 增 生 不 良 貧 血 (hypoproliferative normocytic normochromic anemia),如果沒有適當治療的話,可能會造成心臟 血管功能惡化、認知和心智的障礙、疲倦、食慾差、睡眠障礙和喪失維持一般日 常活動的精力。此外,它也會增加死亡和失能的機會以及會增加住院的次數和時 間(蔡、江、張,2009)。貧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活動耐受力下降、活動性喘、 暈眩甚至憂鬱,長期貧血還可能引起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凝血異常和免疫功 能缺損等,且在多項觀察性的研究中顯示,慢性腎臟病合併貧血的病人有較高的 3.

(12) 機率發生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黃、吳、徐,2012)。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2006) 也提出慢性腎臟病的貧血和許多臨床的預後有關,包括住院、心血管疾病、整體 死亡率、認知功能退化,以及生活品質變差。種種醫學實證反映出貧血不僅影響 透析病人的生活品質,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和死亡率有直接的關係。然 而,目前長期洗腎病患需不定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來維持 身體正常功能運作及生活品質,雖然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目前 治療血液透析病人腎性貧血的主流藥物,但不是每個腎性貧血的病人都適用,給 藥前須先治療缺鐵性貧血以及排除急性感染、出血或發炎、惡性腫瘤等狀況。再 則,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做過研究並提出警告施打過量的紅血球生 成素及維持血色素超過 11g/Dl 可能會增加腦中風及心血管風險(1989,Eschbach JW, Abdulhadi MH, Browne JK)。所以本研究希望在中西醫理論架構之下,以不 侵入的療護方式,運用中醫腧穴配合遠紅外線照射的介入措施,探討血液透析病 患貧血之影響成效,進而期望將此種療護方式做為日後血液透析病患貧血療護的 參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血液透析病患具有 90%的高貧血機率,近年來有許多相關的研究證實遠紅外 線具有臨床運用之價值,對於照射人體腧穴也有良好的刺激興奮作用和療效,本 研究旨在中西醫理論架構之下,運用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提供一種新的不侵入 療護方式。 本研究透過遠紅外線照射的介入措施,希望比較分析受試者在維持每週注射紅血 球生成素(EPO)2000u 之下,給予為期三個月的常規性治療或遠紅外線照射血海 穴治療,以其遠紅外線照射前後(0 月、1 個月、2 個月、3 個月)血紅素、血比容 積的差異性,進而探討貧血的影響成效,也希冀將此成效作為日後血液透析病患. 4.

(13) 貧血療護的參考依據。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血液透析病患在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三個月,血紅素(Hb)值改變之 差異。 二、探討血液透析病患在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三個月,血比容積值(Hct)改 變之差異。 三、探討血液透析病患在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對於血紅素值 (Hb)的差異性。 四、探討血液透析病患在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對於血比容積 值(Hct)的差異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前後三個月,血紅素值(Hb)的差異性 為何? 二、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前後三個月,血比容積值(Hct)的差 異性為何? 三、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實驗組),同期中血紅素值(Hb)和對 照組的差異性為何? 四、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實驗組),同期中血比容積值(Hct) 和對照組的差異性為何?. 5.

(1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三個月,血紅素值(Hb)有顯著的差異 性。 二、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三個月,血比容積值(Hct)有顯著的 差異性。 三、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實驗組),同期中提高血紅素值(Hb) 比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四、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實驗組),同期中提高血比容積值 (Hct)比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6.

(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自變相為遠紅外線血海穴照射,依變項為血紅素值(Hb)和血比容積值(Hct) ,綜合相關文獻,進而探討血液透析病患接受遠紅外線照射血海穴對血紅素值(Hb) 和血比容積值(Hct)的變化,研究概念架構如圖 1-1:. 自變項 遠紅外線血海穴照射. 血液透析病患(符合納入條件之 受試者). 依變項. 經醫師診斷為尿毒症,需長期一. 每個月第一週檢驗並記錄血紅. 星期三次血液透析治療,且 EPO 用量維持 2000u/週. 素值及血比容積值。. 圖 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7.

(16) 第六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之名詞定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病患 概念性定義:將血液抽出體外,經過血液透析機的滲透膜,清除血液中的 新陳代謝廢物和雜質後,再將已淨化的血液輸送回體內,俗 稱「洗腎」及「洗血」。血液透析可用於腎衰竭病患,或血 液中毒等身體無法自行排出毒害物質的情況。 操作性定義:肌肝酸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rate,CCR) <5~10cc/min,24 小時尿液排出量<500cc,經醫師診斷為尿毒症,至少六個月 以上,一星期三次接受血液透析機治療的病患,而且紅血球 生成素(EPO)維持注射用量 2000U/週。. 二、遠紅外線治療儀 概念性定義:紅外線波長 5 到 1000 微米的稱為遠紅外線,遠紅外線治療 儀,就是藉助精密的陶瓷技術,將一般電熱絲發出的熱能轉 換成波長愈長,波段範圍愈廣的遠紅外線。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選用經衛生署審查合格,獲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衛署 醫器字第 001687 號的遠紅外線治療儀(型號:TY-101N)為實驗組 之介入措施。選取實驗組受試者在每週三次進行血液透析的同 時,運用遠紅外線治療儀照射血海穴,照射距離 20 公分,每次 照射時間 40 分鐘,設定溫度為強度(恆溫 40℃)。 三、腎性貧血 8.

(17) 概念性定義:是指因為腎臟功能損害而引起的貧血。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 (KDOQI) 慢 性 腎 臟 病 貧 血 的 治 療 指 引 提 及 慢 性 腎 臟 疾 病 ( CKD)病人若 Hb 小於 13.5 g/dL (男性)或 12.0 g/dL (女性)則 被認為有貧血的問題,需進一步評估與治療。貧血治療的適當 目標: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KDOQI)和歐洲透析移植學會都訂 Hb 應大於 11 g/dl,在 Hct 的治療值方面,歐洲透析移植學會訂 為大於 33%,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KDOQI)並無訂定標準值。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案針對腎性貧血的取樣個案:Hb 小於 12 g/dL;Hct 小於 33%。. 9.

(18)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西醫血液透析患者與貧血 依據 2012 年美國腎臟資料庫(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 的國際比較資料中,台灣 2010 年之末期腎臟病(ESRD)的發生率,位居世界第 二位,僅次於美國。慢性腎病是台灣人口中高盛行的疾病,慢性腎病第五期接受 透析治療的盛行更為世界各國之冠(Tsai YC,2012)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 2012 年統計末期腎病變接受透析治療的總人數,全台有六萬三千六百四十二人, 其中五萬七千二百八十四人是接受血液透析,佔全國 90%,六千三百五十八人接 受腹膜透析治療,佔全國 10%。顯示血液透析為末期腎病患者主要選擇之替代療 法。本章節將針對血液透析患者與貧血間的相關文獻整理,分別以一、腎性貧血 的病因及影響;二、腎性貧血的治療做論述: 一、 腎性貧血的病因及影響 慢性腎衰竭病患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夜間睡眠不好,沒有 胃口,皮膚瘙癢和疲勞等。但是,林(2009)等指出貧血是慢性腎衰竭病患的 主要困擾(林、林,2009),廖(2007)認為這也是腎病病人心血管疾病致病及 死亡的重要因素(廖,2007)。在貧血的定義為男性血色素( Hb )< 12 g/dL、 女 性 血 色 素 ( Hb )<11g/dL 的 前 提 下 , 估 計 腎 絲 球 過 濾 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在 15 mL/min/1.73m2 的時候,男性有 33% 、 女性有 67%的比例有貧血之情形(AU Astor BC, Muntner P, Levin A, Eustace JA, &Coresh J SO,2002)。另外,針對血液透析的族群, F. Madore 等人在 1997 年統計美國 21899 位接受血液透析病人的血色素發現,有高達 90%的病 人有貧血之情形(F Madore ,et al.,1997)。由此可見,解決或緩解貧血是刻 不容緩的課題。大部分血液透析病患的貧血,是正球性正色素性貧血 10.

(19) (hypoproliferative normocytic normochromic anemia)。腎性貧血的定義是指因 為腎臟功能損害而引起的貧血。通常在血清肌酸(cretinine)超過 2.0 mg/dL 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沒有特定會引起貧血的原因時,就可能是腎性貧血 ( 李 、 張 、 黃 、 吳 , 2007) 。 它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腎 臟 紅 血 球 生 成 素 (erythropoietin,EPO)生成的減少,進而縮短紅血球存活的時間(蔡、江、張, 2009)或腎衰竭患者血液中某些毒性物質干擾紅細胞生成和代謝而導致貧血 (袁、鄭,2009)。當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 60 ml/min/1.73m2,也 就是當慢性腎臟病進展到第三分期後,會開始出現貧血,尤其在糖尿病的族 群身上,貧血的盛行率更高,直到 GFR <30 ml/min/1.73m2,慢性腎臟病相 關貧血會成為顯著且嚴重的併發症(El-Achkar TM,et al.,2005)。 慢性腎性貧血症狀和病徵是因為紅血球輸送氧氣減少,導致組織缺氧現 象和代償性的心輸出量增加所引起,包含疲倦、活動耐受力下降、活動性喘、 頭暈、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睡眠障礙、怕冷、頭痛、食慾變差、活 動(如走路、爬樓梯)時出現心悸、運動能力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暈 眩甚至憂鬱(張、張,2009;李等,2007),而伴隨的心血管問題則有左心室 肥大、左心室收縮期功能下降等。Levin A 等(1999)指出長期貧血還可能引 起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凝血異常、和免疫功能缺損。慢性腎臟病的病人 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目前已廣為被接受的觀念,且在多項觀察性的 研究中顯示,慢性腎臟病合併貧血的病人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腦中風與心肌梗 塞。另外住院天數與死亡率等也有明顯上升(Jurkovitz CT, Abramson JL, Vaccarino LV, Weintraub WS, &McClellan WM,2003)。基於此,美國腎臟基金 會在 2006 年也明確的指出慢性腎臟病的貧血也和許多臨床的預後有關,包 括住院、心血管疾病、整體死亡率、認知功能退化,以及生活品質變差。 慢性腎臟病貧血的病理生理機轉,其實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 11.

(20) 要的是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產量不足(黃、吳、徐,2012), 在成年人,腎臟是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場所(少部分由肝臟製 造)(Eschbach JW,1991;Ratcliffe PJ, Ebert BL,& Ferguson DJ,1995) 。紅血球生 成素會促進紅血球前驅細胞的分化,隨著腎功能的惡化,紅血球生成素的濃 度也會跟著下降,進而造成貧血(蔡、江、張,2009)。紅血球生成素約 90% 由腎臟皮質腎小管旁的纖維母細胞製造,慢性腎臟病貧血發生的主要原因, 在於紅血球生成素的量相對於貧血的程度,分泌仍然不足以應付。而紅血球 生成素接受器存在骨髓內紅血球先驅細胞,包括 burst forming units-erythroid (BFU-E) 、colony formingunits-erythroid (CFU-E)及 early proerythroblast,接 受器與紅血球生成素結合後,會促進這些細胞分化成成熟紅血球,尤其對 CFU-E 影響最大(Koury MJ, Kelley LL, &Bondurant MC,1994)。另外,慢性 腎臟病的病患長期處於慢性發炎,體內的發炎細胞激素包括 IL-1 、IL-6 、 TNF-α 、IFNγ 等,會抑制紅血球細胞增長,藉由抑制紅血球生成素的轉譯, 直接毒殺紅血球前驅細胞(CFU-E, BFU-E),抑制前驅細胞膜上紅血球生成素 接受器的表現,或抑制其他造血幹細胞的刺激因子(Weiss G, Goodnough LT,2005)。腎性貧血的其次原因則是鐵的缺乏,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慢性炎 症反應,慢性出血,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合併骨髓纖維化,鋁中毒,紅血球病 症(如地中海貧血、鐮刀型貧血) ,葉酸及左旋肉酸缺乏,營養不良,惡性 腫瘤,溶血症,及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和透析不足等等(林、林, 2009)。 二、 腎性貧血的治療 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時,應該先仔細鑑別診斷貧血的原因,才能對 症治療,對於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方法,分別以「常用治療」 、 「輔助 治療」 、 「已進入臨床試驗治療腎性貧血的新方法」做以下論述。 「常用治療」 12.

(21) 包括:注射合成紅血球生成素、補充鐵劑和輸血;「輔助治療」方法包括: 維生素 C、左旋肉鹼(L-carnitine)、雄性素(Androgens)、維生素 E;「已進 入臨床試驗治療腎性貧血的新方法」包括:新一代 ESAs:peginesatide,缺 氧 誘 導 因 子 穩 定 劑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stabilizer) , 鐵 調 素 (hepcidin),GATA2 inhibitors 及 EPO 基因治療。 (一)、腎性貧血常用治療: 1.紅血球生成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紅血球生成素是由腎臟皮質近曲小管基 部周圍的間質細胞製造,其餘則是在肝臟產生(Eschbach JW ,1991)。在非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發生貧血時,健康的腎臟會感受到缺氧,因此促使缺氧 促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數目增加,刺激腎細胞製造並分泌 紅血球生成素,作用在紅血球前驅細胞(Erythroidprogenitor cell)上的紅血 球生成素受體(EPOreceptor),經一連串訊息傳遞,活化不同的路徑,促 使紅血球前驅細胞增生、分化,以製造更多紅血球,進而增加氧氣的供應。 但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時,腎臟卻無法產生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刺 激骨髓造血,以改善貧血(Ratcliffe PJ, Ebert BL, Ferguson DJ,1995; 李等, 2007)。紅血球生成素是一種可以刺激紅血球形成的天然蛋白,主要作用 是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中的前驅物生成紅血球(李等,2007),它可以 是內生性的,也可以使用基因重組技術合成(楊、林,2009),因為慢性腎 臟病患者無法分泌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所以須要額外補充。西元 1985 年,Eschbach 等人利用基因重組的方法,製造出人工合成的紅血球生成 素,讓慢性腎臟病患者脫離了反覆接受輸血的夢魘,並且使透析患者的血 色素值恢復到接近正常。因為療效好、 副作用又少,人工合成紅血球生 成素的注射,已經成為腎性貧血的標準治療方法。目前臺灣上市的人工合 成紅血球生成素有三種產品:宜保利血 (Eprex, EPO- α )、容可曼 13.

(22) (Recomon, EPO- β )以及長效型的使血紅昇 (Aranesp, Darbepoetinα )(李等,2007)。美國 K/DOQI 2006 準則對於使用合成紅血球生成素 的建議如下:血色素值目標大於 11.0 gm/dL,但是不建議超過 13.0 gm/dL, 而且盡可能使用皮下注射方式。在 1989 年,Eschbach JW, Abdulhadi MH, Browne JK 等人的臨床研究中指出,紅血球生成素是有效的,且可以減少 紅血球的灌輸。在這個研究中,有 33 位血紅素小於 10 g/dl 的血液透析 病人,接受紅血球生成素的治療,維持血比容在 35%。經過兩個月的治療 後,輸血的需求降低了,並在六個月後下降 40%儲鐵蛋白( Ferritin),且 達成血色素提升,進而改善貧血相關症狀的情形。許多研究都證實,高劑 量的紅血球生成素(約 200u/kg/week)可以將約 90%尿毒症患者的血比容 提升至 30~36%以上。但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可能仍有 40-60%患者血比 容小於 30%(楊、林,2009)。合成紅血球生成素雖然廣為使用,但還是會 有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有高血壓、痙攣、血管栓塞充血性心衰竭、敗血症 和心律不整。比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包括感染、高血壓、低血壓、 肌肉痛、頭痛、腹瀉等等(楊、林,2009)。其中最常見的是高血壓(約 24%), 主要的原因是貧血改善後,血管的收縮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管阻力 上升,促使血壓升高。因此一般建議使用後第一個月的血球容積比上升不 宜超過 6%(李等,2007;楊、林,2009)。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在 2011 年 6 月 24 日於官方網站上公告,建議血液透析病人的血色素治 療目標值下修至 10~11g/dL,並指出將 Hb 維持超過 11 g/dL 可能會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建議以可以維持降低輸血頻率的最低劑量 ESA 為 使用 ESA 的原則。當 Hb 低於 10g/dL 時可以開始 ESA 治療,當 Hb 超過 11 g/dL 時,ESA 即應該減量或是延長施打時間。如果使用 ESA 治療超 過 12 週仍無改善,則增加更大量的 ESA 將不會有幫助,反而會增加心血 管疾病的風險(黃、吳、徐,2012)。 14.

(23) 2.補充鐵劑:通常正常人鐵質的流失很少,但是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因為胃 口不好,鐵的攝取減少,而且常常因為使用磷離子結合劑又會減少鐵質的 吸收(李、張、黃、吳,2007)。還有可能因透析過程導致血液流失在人工 腎臟或其他血液迴路。(郭、洪、陳,2013)人體內的鐵含量約 3-4g ,大 部分體內鐵的來源是經由老化的紅血球經過網狀內皮組織的巨噬細胞吞 噬後釋放出來,小部分是由飲食中提供三價鐵,經由十二指腸及上段空腸 轉換成二價鐵之後,在十二小腸細胞透過 divalentmetaltranporter protein (DMT-1) 吸收且由肝臟釋放。進入血液循環的鐵大都是和 transferrin 蛋白 結合,用來把鐵運送至紅血球生成細胞利用,或運至肝臟及網狀內皮細胞 儲存。血中的鐵約 75%會和骨髓的紅血球芽細胞膜上之 transferrin receptor 結合利用,而一部分鐵則運送至肝臟及網狀內皮細胞內形成 ferritin 作為 儲存(Yujie Cui, Qingyu Wu, Yiqing Zhou,2009)。因此在腎性貧血的病患開 始接受合成紅血球生成素的治療之前,必須先確定有無鐵質缺乏。血清儲 鐵蛋白(Ferritin)可以反應肝臟的鐵質儲存量,它同時也是發炎的指標,所 以血清儲鐵蛋白值上升時,必須先排除發炎或感染的可能性(李、張、黃、 吳,2007)。美國 K/DOQI 2006 準則的建議,在未接受透析治療或接受腹 膜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體內儲鐵蛋白的濃度應該大於 100 mg/ml, 但是接受血液透 析治 療的患者,體內 儲鐵 蛋白的濃度應該 大 於 200 mg/ml(DeVita MV, FrumkinD , Mittal S, Kamran A, FishbaneS&Michelis MF,2003),且 TSAT>20% (Besarab A, Amin N&Ahsan M,2000)(或 CHr>29 pg/cell)(Chuang CL, Liu , Wei YH, Huang TP, Tarng DC,2003),尚未透析或 腹膜透析病人則 Ferritin> 100 mg/mL 且 TSAT>20%。所有患者的儲鐵蛋白 濃度都不建議超過 500mg/ml。事實上,長期輸血或補充高劑量的鐵劑, 都會使鐵質不正常的沈積在心臟、肝臟、內分泌系統等組織臟器,造成血 色素沈著症(Hemochromatosis)。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肝硬化, 15.

(24) 甚至增加感染的機會(李等,2007)。 3.輸血:紅血球的灌輸,可以很快的改善血紅素的濃度,也可以改善病患本 身的不舒服和增加生活品質。可是它卻有著明顯的副作用,包括:輸血傳 播的感染、過量鐵質沉積、體液過多、和過敏反應(蔡、江、張,2009)。 雖然輸血對病患的臨床症狀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緩解,但是血液製品的併 發症還是相當多,例如:產生不明抗體不利往後換腎(Eschbach JW,1989)、 感染、過敏反應及鐵質沉積等,除非病人相當不舒服且經評估輸血確實能 改善其症狀,病人有慢性失血的問題或急性失血合併血行動力不穩,否則 不建議輸血(Crosby E, Ferguson D, Hume HA, Kronick JB, LarkeB,LeBlond P,1997)。 (二)常見輔助治療劑: 1.維生素 C:因為維生素 C 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和增進鐵質在紅血球的利用,有 學者提出可以把維生素 C 當作腎性貧血的輔助治療方法(李等,2007;林、林, 2009)。但是,證據力不足,美國 K/DOQI 2006 準則中並不常規建議使用維生 素 C 靜脈注射(Chan D , Irish A, DograG,2005)。 2.左旋肉鹼(L-carnitine):身體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左旋肉鹼都存在骨骼肌肉中, 而肝臟和腎臟只佔了 1.6%。左旋肉鹼是一種短鏈的水溶性分子,學名是 (3-hydroxi-4-Ntrimethyl-ammoniobutanoate)。它可以攜帶長鏈脂肪酸通過粒腺 體內膜,加速長鏈的脂肪酸進入粒腺體氧化,以作為能量的來源。左旋肉鹼還 可以穩定紅血球的細胞膜,以延長紅血球的壽命。腎衰竭的病患,可能因為飲 食不均衡、腎臟的合成受損等因素,造成左旋肉鹼的缺乏。雖然有些研究指出 使用在血液透析病人可提升病人的血紅素並降低 ESA 使用量,但是證據力強度 不足,在美國 K/DOQI 2006 準則中並不建議常規使用左旋肉鹼來治療腎性貧血。 16.

(25) (李、張、黃、吳,2007;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2000) 3.雄性素(Androgens):早期學者覺得運用於腎性貧血的輔助治療有效,但作用 機轉不明且副作用相當多,而且很多後來的文獻都無法證實雄性素對於腎性貧 血的療效。因此,在美國 K/DOQI2006 準則中並不建議使用雄性素來治療腎性 貧血。(李、張、黃、吳,2007; Sheashaa H, Abdel-Razek W, EI-Husseini A,2005) 4.維生素 E:因為腎性貧血、鐵質治療和發炎反應都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 有關,就有學者提出以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作為來腎性貧血的輔助療法。 但以上的研究規模都太小且不夠嚴謹,因此到目前為止,維生素 E 可以改善腎 性貧血的證據並不夠充分。 (三)已進入臨床試驗治療腎性貧血的新方法: 1.Peginesatide (Hematide TM) : Peginesatide 可以和紅血球生成素接受器結合且活化刺激紅血球生成的胜 肽,是一種合成的聚乙二醇胜肽,因為它不包含有紅血球生成素的抗原決定位 (epitope),所以不會引起人體內產生對抗紅血球生成素的抗體,也不會有交互 作用(Wrighton NC, Farrell FX, Chang R,2009) 因此,在 2009 年有研究用來治 療慢性腎臟病因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且有骨髓穿刺後診斷的純紅血球再生不良, 病人有明顯反應且達到血色素的治療目標(Macdougall IC, Rossert J, Casadevall N,2009)。目前,peginesatide 已通過 phase 3 人體試驗,證實治療透析病患 貧血使用 peginesatide 和紅血球生成素相較之下有相似的效果與安全性,已 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在 2012 年 3 月認可上市,但對於慢性腎臟病未進入透析的病患,人體試驗發現和使 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比較,卻有無法解釋的較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因 17.

(26) 此 peginesatide 不建議使用在未透析的病人身上(Iain C. Macdougall,2013)。 最近觀察到使用的透析患者中有 0.2%會有嚴重的過敏反應,有 0.02%發生致命 的 過 敏 性 反 應 , 所 以 美 國 食 品 藥 品 監 督 管 理 局 (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於 2013 年 2 月宣布回收該產品。(郭、洪、陳,2013) 2.HIF stabilizers(Hypoxia-Inducible Factor Stabilizer)缺氧誘導因子穩定劑 紅血球生成素的製造主要靠組織缺氧狀態來進行回饋控制,EPO 生成細 胞具有缺氧敏感的機制,這主要是基於對缺氧誘導因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的調控。缺氧誘導因子依結構不同有 HIF-1α 和 HIF-1β 兩種, 但 是只有 HIF-1α 受缺氧調控。(鄭、江、劉、黃、鄭、吳,2013)。Semeza 等人 於 1991 年發現,HIF-1 可以辨識紅血球生成素 DNA 序列中增強子(enhancer) 上其中一段缺氧反應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與之結合後就會促進紅 血球生成素的轉譯,也就是說缺氧狀況下,HIF-1α 會磷酸化進入細胞核與 HIF-1β 結合,接著促進紅血球生成素的製造。(郭、洪、陳,2013) 最早合成 的 HIF stabilizer 為 FG-2216 口服製劑,可以調節許多其他影響紅血球生成反 應 中 的 基 因 , 如 生 成 素 接 受 器 、 轉 鐵 蛋 白 (transferring) 、 轉 鐵 蛋 白 受 體 (transferrin receptor )、ferroportin 、DMT-1 等,hepcidin 製造也會受到抑制 (Urquilla P, Fong A, Oksanen S,2004;Haase VH,2010)。然而進入到 phase 2 人 體試驗時,卻發現病人有肝細胞壞死及肝功能異常的結果,所以美國食品藥品 監 督 管 理 局 (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DA ) 中 止 臨 床 試 驗 (AstellasPharma Inc,2007)。第二代的 HIF stabilizer 是 FG-4592,目前仍在進行 phase 2 的臨床試驗,發現會刺激血管新生,所以可能會有促進腫瘤生長的副 作用(Besarab A, Hulter HN, Klaus S,2010)。 3.調節鐵調素(Hepcidin Modulation) Hepcidin 是一種 25 個氨基酸的胜肽,主要 18.

(27) (NOX-H94)被合成,動物實驗證實可改善貧血,但尚未運用至人體試驗上,是 考量到 hepcidin 仍有其他抗微生物的特性,或許會加重感染的風險(Iain C. Macdougall,2012)。 4.GATA-2 inhibitors(GATA-2 抑制劑) GATA-2 也是種 調控 紅血球生 成素基 因的 因子,能 夠藉由 抑制 啟動子 (promoter) 來抑制紅血球生成素 DNA 的轉譯(郭、洪、陳,2013)。因此抑制 GATA-2 的藥物可促進 EPO 生成(鄭等,2013)。目前有兩種口服 GATA-2 inhibitor (K-7174, K-11706) 用在動物實驗上,可改善慢性疾病引起的貧血 (Imagawa S, Nakano Y&Obara N,2003) 5.EPO gene therapy(EPO 基因治療) 此治療用的基本方法為利用切片取出患者的一小塊皮膚在體外作特殊立 體構造的培養(microdermis),並利用腺病毒載體植入 EPO 基因,之後將載體 移除(Brill-Almon E, Stern B&Afik D,2005)。植入基因的 microdermis 將 EPO 製造出之後將依 EPO 產出的 速度以決定日後植入體內的生物幫浦(biopump) 中 microdermis 量。目前已有小規模 phase 1-2 人體試驗進行中,初步結果顯示 病人體內的紅血球生成素濃度會增加,而且能夠維持足夠的血紅素(Nakano Y, Imagawa S, Matsumoto K,2004)此治療法目前已通過美國專利並進行臨床試驗 中. (http://www.medgenics.com/downloads/Announcement-MOH_270410.pdf.. Accessed October 15, 2011.)。 基於上述綜合文獻分析,目前腎性貧血的治療常有不適的副作用;腎性貧 血常見的輔助治療因為療效未被充分證實,也都不建議使用;已進入臨床試驗 治療腎性貧血的新方法,目前也都尚未有足夠的安全性可正式使用。所以若能 19.

(28) 發展出一種無副作用、不侵入性又具有療效的腎性貧血輔助治療方式,是未來 研究努力的方向。. 第二節 中醫慢性腎功能衰竭 一、中醫的腎 腎藏象在中醫臟腑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醫腎主要生理功能表現在:腎藏精, 主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腎主納氣,腎主水;其聯屬功能表現在:腎在體為 骨,主骨生髓,其華在髮;腎在志為恐;腎在液為唾;腎在竅為耳與二陰;腎與 膀胱相表裡等(李恩,2010)。王少華(2010)解釋中醫所講的“精”有廣義和狹義 之分,廣義的精,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狹義的精,是 指腎所藏之精,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亦稱腎精。腎藏 精,是指腎對於精氣具有封藏的作用。在生理上,腎精充足,則機體生長、發育 與生殖功能正常。由於腎臟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 腎為“先天之本”是其來有自的。 二、中醫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 中醫強調“必依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仔細了解疾病病因及發病機理,對治 療疾病十分重要。在了解慢性腎衰竭的病因和病機之前,我們先認識中醫所謂的 病因和病機,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稱之為病因,又稱作“致病因素”,是 指能破壞人體生理動態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對於病因的分類,在中醫學 術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南宋時期的醫家陳無擇在《三 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的“三因學說”,把六淫外感歸為外所因,七情內傷歸 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蟲獸金刃歸為不內外因,不內外因也就是其他病因,陳無擇 20.

(29) 把病因與發病途徑結合起來,明確提出了三因學說,對病因的分類比較系統、明 確,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醫學教育網,2014) 中醫病因學的特點有兩點: 1.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為,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 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中醫學將人體與自然環境,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的 功能聯繫起來,用整體的、聯繫的、發展的觀點,來探討致病因素在疾病發生、 發展、變化中的作用。 2.辨證求因:一切疾病的發生,都是某種致病因素影響和作用於機體的結果,由 於病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不同,以及機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應各異,所以表現出 來的症狀和體症也不盡相同。因此,根據疾病反映出來的臨床表現,通過分析 疾病的症狀來推求病因,就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病機,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理,又稱病理,中醫學認為,疾病的 發生、發展和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病邪作 用於人體,人體正氣奮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或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或使氣血功能紊亂,並進而影響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生 理活動,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病理變化(醫學百科,2014)。因此,各個疾病、各 個症狀都有各自的病機,但從總體來說,總不離開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 常、經絡和臟腑功能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病機」二字,首見於《素問. 至真要大論》強調其重要性,如「謹候氣宜,無失病機」 ,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中醫病機學是根據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象學說,把局部 病變同機體全身狀況聯繫起來,從機體內部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關係 來探討疾病的發展和轉變,從而形成了注重整體聯繫的病理觀。. 21.

(30) 中醫雖無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名 , 但歷代中醫書籍中對慢性腎功能衰竭則 有類似記載(楊,2011)。例如《景岳全書》有小便不通後的全身臨床表現;《證 治匯補》描述了小便不通後消化系統的症狀,並稱本症“ 最為危矣”;《類證治 裁》更注意到神經系統的症狀。又例如《傷寒論平脈法第二》曰 : “ 關則小便 不通, 格則吐逆" , 《重訂廣溫熱論》中有“溺毒入血,血毒上腦之候,頭痛 而暈視力朦朧,耳鳴耳聾,噁心嘔吐,呼吸帶有溺臭,間或猝發癲癇狀,甚或神 昏痙厥不省人事等等的描述。可見古代醫學對本症已有相當深刻的認識。根據慢 性腎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 關格”、“ 溺毒 ”、“ 水腫”、“虛 勞 ”、“瘖閉”等範疇(李、張,2006; 洪、朱,2007; 毛、龐,1998)。慢性 腎臟病的病因有:先天稟賦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可致五臟虛 弱,慢性腎臟病的病位在脾腎,病本在腎。隨著疾病的進展,到了後期,腎元衰 敗,濁毒內蘊,影響五臟。此為中醫的五行學說,子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膀 胱氣化,脾腎兩虛,精不化氣,衛外乏源,表氣不固,腎病及肺反復外感,熱邪 下擾腎絡則血尿反復,腎虛不能固澀,精微隨尿液下泄而成蛋白尿,腎不化水, 脾不運化水濕,水液代謝失常泛溢肌膚而現水腫。腎功能衰竭時有濁毒內蘊的表 現,病變涉及它臟,犯胃嘔吐頻作,出現下關上格,甚至內閉外脫,陰竭陽亡危 候(王,2010)。 關於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屬本虛標實。其本為氣血陰陽的虧虛,其實多 與濕瘀毒有關(張、陳,2007)。由於先天不足,勞倦過度,或水腫、淋證、消渴 等病證遷延不愈,導致脾腎兩虛,脾健運失司,腎開闔不利,濕濁羈留,正氣日 虛,脾腎由虛及損,最後出現脾腎衰敗,濁邪壅塞三焦,瘀血阻滯經脈,以致清 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濁邪又可鬱化為熱毒、溺毒入血,侵犯胃、肺、攻心、上 腦、動風,而出現種種尿毒證候,表現出正虛邪實,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特點 (洪、朱,2007)。本病病機形成涉及五臟六腑,尤與腎、脾兩臟最為關鍵,其病 22.

(31) 機在於脾腎虧虛,氣血生化失常,濁毒內蘊,三焦氣機不利,臟腑功能失調,病 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臨床常見腎陽不足,命 名火衰:脾胃氣虛,痰濕蘊結;腎氣虧虛,濁毒彌漫;病情纏綿,氣血雙虧等證 型(姚,2009)。 三、中醫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Renal Anemia)是指由各種因素造成腎臟紅血球生成素產生不足, 或尿毒症血漿中一些毒性物質干擾紅細胞的生成和代謝而導致的貧血(姚,2009)。 中醫認為,血液的生成是各臟腑的整體功能。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充分說明了脾胃的運 化功能在血液生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血液的生成過程還與營氣和肺有關。 《靈 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 臟六腑",強調了營氣化血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曰:“中焦亦並胃中,出 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強調了肺在血液生成中的 作用。血液的來源還有“精血互生”、“氣血互生”。腎藏精,主骨生髓,所以 精血互生主要與腎相關。“氣血互生”指氣對血具有生化、固攝作用(李,2010), 所以血虛時補氣是中醫的治療常規,正所謂氣行則血行便是這個道理。《素問· 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表明生理上腎胃功能密切相關,而在病理上, 當腎臟損害嚴重,關門不利時,必然影響到胃,因脾胃相表裡,又因“脾為氣血 生化之源"。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脾腎衰敗,瘀阻濁滯,脾傷則氣血不足,不能 施精之於腎;腎損又失脾精的益助,從而造成腎精虧耗,精不化血,久則其血更 虛。本病主要症狀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咣白或萎黃、耳鳴目眩、 面浮身腫、筋惕肉(是指肌肉不自主跳動),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等。. 23.

(32) 根據腎性貧血的臨床特點,眾多中醫醫家將之歸於“虛勞”、“腎勞"、 “血勞"等範疇(李、張,2006; 洪、朱,2007;毛、龐,1998)。腎性貧血的病因 病機,有許多中醫學者提出論述見解,大部分都認為和脾腎有關,包括:劉毅等 (2002)認為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在五臟,以脾腎為主,標實乃瘀血濁毒,壅塞 三焦,阻滯氣機,虛實兼夾導致病程纏綿,經久不愈。肖相如(2004)認為主要與 腎虛髓虧,精不生血,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濁瘀互結,新血不生等有關。陳衛洪 等(1998)認為脾腎虧虛,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濕不得升發,津不 上承,濕濁聚積,水血互結,耗氣傷陰。曾洪娣等(1996)提出腎性貧血的機理是 腎病及脾的結果,脾胃虛弱,脾腎衰敗,影響水穀精微的運化、血液的生化,從 而加重低蛋白血症,導致負氮平衡,進一步加劇貧血。成秉林等(2002)認為腎性 貧血主要是由於腎陽衰微,體內水濕濁毒瘀血等病理產物滯留,伐克脾胃,而脾 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損氣耗血所致。陳路德等(2000)認為腎性貧血的 發生,首先當責之於邪毒內侵, 日久脾腎衰敗,因而氣不能生精,精不能化血, 化源衰竭。王少華等(2002)提出腎性貧血的病機主要有脾虛、腎虛及血瘀三個方 面。董志剛(2009)認為腎性貧血病機較為複雜,涉及五臟六腑,但其形成尤與脾 腎肝關係最為密切,又以腎、脾兩臟最為關鍵。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 髓,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動力;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升清,吸收水穀精微,布 散周身,是血液化生的物質基礎;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是貯血、調血的樞機所 在。脾腎虧虛,則水穀不化,精血不生,清濁不分,濁毒內停;肝腎陰虛,則精 血乏源,肉枯筋萎,爪甲失榮。濕濁蓄積,留滯三焦,蘊久化熱,化為溺毒,更 一進步損傷肝脾腎,甚者累及全身各個臟器,形成“因虛致實,因實致虛"的惡 性循環。由此可見,腎性貧血的發生,病機在於脾腎虧虛,氣血生化失常,濁毒 內蘊,三焦氣機不利,臟腑功能失調。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正 虛為本,邪實為標。. 24.

(33) 根據腎性貧血的發生機理,目前中醫的治療大多以中醫藥為主,因為本次研 究個案為血液透析患者,若能藉由在透析中心進行透析治療之便,結合遠紅外線 照射血海穴而達到補血養血之效,如此不但發揮中醫優勢,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 品質。. 第二節 血海穴的臨床應用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 2 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股內 側中間;有股動、經脈肌支;佈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為足太陰脾經要穴之 一,也是臨床常用穴,廣泛應用於月經病、皮膚病、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病等多 種疾病的治療(劉、董、夏,2008)。根據古代文獻中脾經的記載,脾經主運化, 是後天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故脾經血可 補氣血之不足(董,1998)。中醫藏象學說,認為脾統血,血海是足太陰脈氣所聚 集處,如同氣血歸集之海,所以穴名「血海」,血海穴(SP10),具有調血氣,理血 室,使血氣歸流,導血歸海的功效,其主要作用是統治凡與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 古書裡有許多關於血海穴的介紹, 《會元針灸學》:“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 腎助血,腎之陰穀,肝之曲泉,脾之陰陵泉皆生潮之處,三陰並行,通血之要路。 《針 灸甲乙經》認為血海穴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其中記載著:“婦人漏下,若血閉不 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醫學入門》將其主治病症擴展到“一切血疾及諸瘡”; 《會元針灸學》將其應用於治療“膝腫,足麻木”。《金針梅花詩鈔》血海條曰: 「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可見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歸經,治療 血分諸病的作用,而且血海穴有雙向調節作用,補可以益氣養血、健脾祛濕;瀉 可行血祛瘀、清熱涼血、化濕祛濕(周、李,2003;劉、楊、張,2009),亦可以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吳、鄭,王,2007)。近年來,血海穴臨床試驗及機制研究 逐漸增多,證實了血海穴善治血證的作用特點。為瞭解血海穴臨床應用的療效與 25.

(34) 機理,蒐集彙整近 10 年來的文獻和摘自李倩倩等(2013)的血海穴相關研究進展, 以疾病分類方式整理血海穴相關的研究如下: 一、 腦血管疾病: 因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臨床上常應用於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針 刺血海等穴可以改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手術後的神經功能低下狀態,降低死 亡率(李、田、於等,2008)。針刺血海穴對血液的高凝聚狀態、毛細血管形 態、血流狀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運行。在這方 面,張智龍等(1992)選取 120 例腦梗死伴有血瘀證表現的患者,分為兩組, 治療組選用雙側血海及患側風池、陽陵泉、懸鐘等治療中風病的常用穴,而 對照組則是非經非穴點,其餘治療方法同治療組。經過 2 個療程, 60 天的 治療,治療組血液流變學、凝血現象和甲皺微循環多項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 <0.01),而對照組各項指標未見明顯變化(P>0.05)。趙淑華等(2004)從臨 床及動物實驗兩方面分別觀察了血海穴對血瘀證患者的舌象、血流變學、一 氧化氮、內皮素的影響及對血瘀證家兔模型的球結膜微循環及腦組織病理學 的改變也證實針刺血海穴通過調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的分泌水準,改善血瘀 證患者舌象、血液流變學指標、凝血全項指標;通過調節血管活性因子的釋 放,改善血瘀證家兔模型微循環和腦組織病理狀態。 二、 骨關節病 血海穴具有通經活絡、祛瘀止痛的作用,臨床上經常被用於治療骨關 節疾病。Berman BM 等(1999)針刺用於治療骨關節相關疾病,臨床療效顯 著,具有較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Tillu A 等(2001)觀察了針刺組穴(血海、 陰陵泉、梁丘、足三里、合谷穴)對晚期膝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將 44 例患者隨機分入單側針刺組和雙側針刺組,發現兩組對骨關節疼痛症 26.

(35) 狀均有緩解作用,組間無明顯差異。陶碩(2005)取對側血海穴治療 1 例腕 關節扭傷患者,毫針瀉法,邊行針邊囑患者主動活動患側腕關節,即刻止 痛效果顯著。王小蘭(2009)對 40 例肩周炎患者進行齊刺血海穴配合運動療 法治療,10 次為 1 個療程,治療 2 個療程後進行療效評價。發現與常規針 刺組相比,齊刺法可明顯縮短肩周炎的治療時間。研究者認為肩周炎的發 生與氣血不足、血虛受風有關,可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佐證。 三、 免疫調節 趙天平等(2005)指出針刺可以通過雙向調節作用廣泛調整機體的免疫 功能,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張瑋等(2011)在動物實驗中,觀察針刺血海穴 對運動疲勞大鼠免疫平衡的影響,發現針刺血海穴可以通過下調 IL-4 (interleukine-4)水準,糾正由於運動疲勞造成的 Th1/Th2(免疫細胞) 失 衡,提示針刺血海穴可以阻止過度運動導致的細胞免疫相對或絕對亢進。 Kou W 等(2005)觀察針刺足三裡、曲池、血海和大椎等穴對外周血循環中 的白血球細胞數及血漿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和心血管參數的影響,健康者 首次針刺後,受試者血壓、心率和白血球細胞數均未見顯著變化,但在重複 針刺後,白血球細胞數和淋巴細胞數明顯上升。 四、 婦科疾患: 血海穴可以調經止血,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婦科病,臨床研 究以痛經居多。王燕平等(1998)研究證明針刺血海穴確能促進血液運行, 改善迴圈,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且對垂體- 性腺功能,尤其是對卵 巢功能有調整作用,針刺血海、歸來等穴,可使繼發性閉經患者出現激素 撤退性出血現象,這可能是通過某種機制興奮下丘腦- 垂體系統,使黃體 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排卵,形成黃體、孕酮分泌增加。之後,杜麗芳(2009) 27.

(36) 對 66 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進行了針刺組和藥物組隨機分組試驗,經過 3 個 月經週期治療後,針刺組達到 100%有效緩解,藥物組為 76.7%。6 個月後 追蹤結果顯示,針刺組有效率 94.4%,明顯高於藥物組 40%。經由研究顯示, 針刺血海穴可以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生殖內分泌機能軸,抑制女性分泌 期子宮前列腺素 PGF2 合成和分泌,緩解子宮平滑肌的異常收縮,從而達到 減輕疼痛的目的(李、吳、徐等,2003)。任曉暄等(2011)對電針血海穴治 療痛經的機理進行了探討,發現電針血海穴後,可使脊髓節段內阿片肽類 物質含量增加,從而發揮鎮痛效應。徐莉莉等(2010)比較了電針三陰交、 合谷、血海穴對痛經大鼠模型的鎮痛效應,指出電針三陰交穴、血海穴對 痛經大鼠的鎮痛效應不及合谷穴顯著。 五、 皮膚疾患 血海穴別名“百蟲窠”,體現了驅風、驅蟲、止癢的作用。血海穴可以 健脾祛濕,養血活血,祛風止癢,臨床上用於治療脾失健運、濕邪下注所致的 皮膚病(劉、董、夏,2008)。針對治療皮膚疾患詳細分述如下: 1.瘙癢症 採用鐳射多普勒技術發現,針刺血海穴和曲池穴可以調節局部皮膚血流 狀態,改善微循環,治療瘙癢症。Pfab F 等(2010)採取雙盲、隨機、多中心 交叉的設計方法,通過比較針刺組(血海、曲池)和假針刺組血流速度、體表 溫度、疹團大小以及相關問卷得分,觀察針刺對反應性瘙癢的預防和直接治 療作用。結果顯示,在預防作用評價中,針刺組與假針刺組均可以緩解症狀, 出現了針刺的安慰劑效應;在直接治療作用評價中,針刺組明顯優於假針刺 組,出現了針刺治療效應的特異性。秦亮(2011)通過溫和灸血海穴治療 80 例老年皮膚瘙癢症患者,瘙癢症狀完全消失者占 75%,症狀減輕者占 23.8%。 28.

(37) 2.蕁麻疹 中醫認為膽鹼能性蕁麻疹主要與風邪有關,相當於”癮疹””血虛風熱” 型範疇。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觀點。因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 的膝部腧穴, 該經為多血之經, 注射該穴可起到益脾攝血和祛風養血之功。 中外學者針對此都做了一些研究:針刺血海、曲池、足三裡和三陰交等穴治 療急性蕁麻疹,臨床效果顯著(Chen CJ& Yu HS,1998);唐春蕾等(2005)針刺 血海、足三裡等穴治療 80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14 次治療後,臨床總有效率 為 86.25%,患者血清總 IgE 水準明顯下降,但外周血嗜酸細胞數目無顯著變 化;胡秀榮等(2006)研究採用血海穴注射丹皮酚治療膽鹼能性蕁麻疹,證明 並指出採用血海穴注射祛風止痛、解毒通絡。 3.皮膚潰瘍 血海穴可以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濡養肌膚,治療皮膚潰瘍性疾病。 任寶書等(2000)採用針刺同側血海穴治療 75 例小腿慢性皮膚潰瘍患者,10 天治療後,針刺血海穴治癒率為 47.9%,對照組(常規創面消毒)為 20.5%, 顯示針刺血海穴可以促進慢性潰瘍癒合。針對皮膚疾患,張巧鳳等(2002) 研究指出血海穴治療皮膚病是通過下列途徑實現的: (1)促進血液運行, 改 善微循環。皮膚的生理活動和病理改變與微循環有密切關係。皮膚毛細血 管的不同狀態反應不同的皮膚病,血管的分佈狀態與周圍組織密切關聯。 而微循環的異常與血細胞流動有密切關係。(2)調整垂體- 性腺功能: 內分 泌是皮膚病發生的一個常見原因,雄激素支配皮脂腺的發育,使皮脂腺增 大,皮腺分泌增多,雌激素可促使色素產生增加。而針灸血海穴對垂體- 性 腺功能有調整作用,尤其是卵巢功能。(3)影響皮膚血管活性胺。 六、 其他血海穴相關研究 29.

(38) 血海穴可扶脾統血,扶脾氣上行於目,導血歸海,以血養肉,促使眼部脈 絡通暢。高青(1995)採用血海穴配合眼局部取穴針刺治療 17 例上瞼下垂患 者,針刺 20 次後,治癒率為 94%。崔謹(2008)在臨床經驗中提到某患者因服 用治貧血藥胃腸反應較重, 故求治於針灸,中醫診斷為眩暈( 血虛) 取血海 穴再配其他血位,治以補血健脾,每日 1 次, 20 次後血色素升至 10.5g/dl。 張潤民(2007)採用針刺血海穴治療淋病綜合征 41 例,針刺 7 次後,治癒率 為 95%;14 次後,41 例患者全部治癒。提示針刺血海穴具有攻逐下焦瘀血, 清利膀胱濕熱的作用。田娜等(2005)血海穴位注射治療化療所致骨髓抑制的 研究指出: 血海穴以補血理血而得名, 血海穴位注射與皮下注射,相比,升 高白細胞速度快且作用時間久,對於骨髓抑制較重的患者, 治療效果明顯優 於皮下注射且用藥量小。而現代醫學已明確針刺的資訊可通過傳入神經至大 腦皮層有關區域, 再由皮層發出興奮, 傳出神經與內臟有關器官組織聯繫, 如骨髓, 從而發揮其調理作用, 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促進白細胞迅速升高 (郭建新、孫曉楠、黃曉霞,2000)。李學芹等(2006)研究指出粒細胞集落刺 激因數( CSF)血海穴位注射治療放、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症效果優於皮下注 射的機制可能是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位, 具有健脾胃、補氣血之功。是 調節骨髓中粒細胞造血的主要細胞因數之一, 可促進粒細胞的增殖、分化、 成熟和釋放。研究證實, 細胞集落刺激因數 GCSF、GMCSF 等有確切的升白細 胞療效。血海穴注射 CSF, 可達到調整經絡氣血和疏通經絡的作用, 同時又 使藥物在穴位局部彌漫滲透吸收, 可發揮藥物和經絡的協同作用, 效果好, 且持續時間長。 臨床上採用血海穴治療很多疾病, 有許多研究者認為血海穴在臨床上 有很多不錯的療效,但是療效和機理都尚需要更多的現代醫學和科學工具來 驗證,因此筆者想嘗試利用血紅素和血比容積檢驗值來驗證血海穴對於貧血 30.

(39) 的影響成效。 第四節 遠紅外線在醫學上的應用 一、 遠紅外線的起源及原理機制: 自從 1800 年科學家赫希爾(William Herschel)利用三稜鏡分光作用探討光 譜的熱效應而發現了紅外線,如今已經廣泛被運用在相關醫療領域。在電磁波光 譜中,依能量的高低可分為兩種輻射,其一是會使物質原子產生電子之直接或間 接游離作用的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而另一種則是能量不足以使原子 之電子產生離子或自由基的,謂之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非游 離輻射包括射頻(radiofrequency) 、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行政院 環 境 保 護 署 , 非 屬 原 子 能 游 離 輻 射 管 制 網 http://ivy1.epa.gov.tw/nonionized_net/)。紅外線是屬於非游離輻射,雖然 人類肉眼看不見紅外線,但皮膚可感受其溫熱效應。紅外線的波長約介於 0.78-1000μm,依其波長又可以區分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及遠紅外線。在化學 及物理學上,近紅外線波長範圍被劃分為 0.78-2.5 μm,中紅外線為 2.5 -50 μm,遠紅外線為 50-1000μm(Skoog DA & Leary JJ,1992)。另一種在醫學上常用 的區分方式則是:近紅外線波長為 0.8-1.5μm, 中紅外線為 1.5~5.6μm,遠紅 外線為 5.6-1000μm 之電磁輻射(Dover JS, Phillips TJ &Arndt KA,1989),其中, 波長 4-14μm 之波段能被生物體有效地吸收,故又稱之為生長光線或生育光線 (growth ray)(Hamada Y, Teraoka F& Matsumotob T,2003) 。生長光線或生育光線 (growth ray),和人體作用有何關聯機制,這又牽扯到另一個理論定律~維恩定律 (Wien's law)。維恩定律(Wien's law)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威廉-維恩(Wilhelm Wien) 於 1893 年總結其實驗數據而提出。物體釋出最大輻射量之波長(λmax) 與其絕 對溫度 T (K) 之乘積為常數;物體越熱,其釋出最大輻射量之波長越短(頻率越 31.

(40) 高),由此可求知地球的平均溫度為 300K,最主要的輻射釋出波長約 10μm,相 當於紅外線範圈。經由維恩定律可求知在人體溫 370C 時,最主要的輻射波長約 為 9.35μm, 恰好落在生育光波長範圍內,人體約有 60 兆個細胞,細胞中佔最 大部分的是水分,水分子的最有效吸收頻率約為 6.27μm,恰好在生育之光的 4-14μm 區域內,另外在細胞膜上有許多的磷脂質、蛋白質及醣類,它們的平均 波長也介於 4~14μm 生育之光範圍內。由於遠紅線的波段落於生育光線的波段, 且又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這也是為何目前遠紅外線為人們所廣泛使用的原因。 (林、林、陳,2012)人體在吸收遠紅外線後可產生兩個主要的生物效應,即熱效 應以及非熱效應。其中,熱效應是組織中分子的振動或轉動能階躍遷之能量差與 紅外線光子能量發生共振(resonance) ,使得分子振動或轉動,隨後以非輻射緩 解的方式釋出熱而回到較低能階,醫療上的遠紅外線療法以振動躍遷產熱為主要 作用機制,此溫熱效應可以達到人體血管擴張的效果,造成血流量增加、促進新 陳代謝等(Inoue S&KabayaM,1989;Lin CC 等,1989;鄒,1997)。此外, 遠紅 外線之非熱效應主要是生物體內之細胞或組織吸收後產生之生物化學反應,當遠 紅外線照射後,經實驗已發現紅血球變形能力及流動性增加,並且紅血球的電泳 遷移率增加,因此大幅增加了紅血球帶氧功能,亦即微循環功能得以發揮,例如: 造成人體內參與生化反應之分子的濃度提高或活性改變,如:改變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濃度或刺激自律神經系統,亦可造成皮膚血管擴張之效果(Yu, S.Y.et al,2006)。過去的研究亦發現遠紅外線會抑制血管內皮中的一氧化氮合抑製 劑 NG-nitro-Largininemethyl ester(L-NAME) ,以此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濃度,進一步促進表皮血管擴張等,由此可知無論是熱效應的促進血管 擴張,或是非熱效應的幫助紅血球進入微血管,都能有效促進血液流通,而達到 活血去瘀的效果(林,2012)。再者,人體約有 70%是水分,血液的水分比率更高 達 80%,遠紅外線之非熱效應可促使大水分子團產生共振,進而導致水分子與水 分子之間的氫鍵斷裂,使大水分子團變成獨立細小水分子,使得小水分子容易進 32.

(41) 入細胞內,促進生物化學反應之進行(Inoue S& KabayaM,1989)。皮膚的基本構 造可以分為三層多從外到內,依次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近紅外線可以穿透 到皮下組織,而遠紅外線幾乎在表皮都被吸收了(Bachem A&Reed C,1931),但它 卻可以在深部組織產生溫熱效果,其原因就在於遠紅外線釋出的波長大部分的能 量都被淺層皮膚的組織分子以及水分子有效吸收,進而產生振動躍遷,而自低能 階(基態)躍遷到高能階(激發態) ,隨後以非輻射緩解的方式釋出熱,或伴隨轉 動躍遷而導致摩擦產生熱。產生的熱能可以透過傳導的方式,傳送到更深的組織, 或者透過促進血液循環的方式,使得熱能能傳到深部組織或更遠的地方,而令深 部組織達到產生溫熱效果以及引發一連串有益的生物效應(謝、 林、劉、林, 2007)。 二、遠紅外線療法在醫療上的相關應用及研究 遠紅外線容易被人體吸收,近年來,在許多有關遠紅外線的醫療研究有如雨 後春筍的公諸於世,不但廣泛應用在醫療臨床上,所帶來的效果及影響,相對也 受到肯定及重視。近年來,有關遠紅外線的人體試驗研究大致有: 1.遠紅外線照射產生之溫熱效應,除了被發現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之外, 亦可使飽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過氧化脂質) ,故能減少血管內脂 質 的沉積,降低動脈硬化現象之發生 (Tei C, Horikiri Park JC,Jeong JW, ChangRS,Toyama Y &Tanaka N,1994;嚴,1997)。 2.遠紅外線局部照射具有類似於血管擴張劑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環,提升皮瓣存 活率且在治療劑量範圍內無明顯副作用(姜、羅,2000)。 3.遠紅外線照射受損之血管內皮細胞有助於其恢復(Imamura M, Biro S& Kihara T, 2001)。 3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表2 國內外衝突處理行為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對象 研究地點 研究工具 Cetin & Hacıfazlıoglu 2004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academics and high school

4 四、研究方法 受試者 為瞭解常壓低氧狀態進行運動期間給予代糖安慰劑、醣類飲料、醣類飲料合併支鏈 胺基酸增補對自行車運動騎乘里程、心跳率、血氧飽和度、血乳酸變化狀態等生理血液 生化指標之影響。本研究招募 10 位健康男性參與者 年齡介於20-30 歲之間,研究採 雙盲與交叉 double-blinded & cross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