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幼兒園家長對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
Bebas
153
0
0
Teks penuh
(2) 謝誌 三年了,終於可以從研究所中畢業了。在研究所求學的這段期間裡,曾經有 好幾度想要放棄休學,總認為自己無法完成論文,但還好有親朋好友及老師們給 予我肯定、支持與協助,好讓我能在第三年無憂無慮且順利的完成這份論文。 在此,首先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吳蘭若老師,真的很幸運能讓我找到那麼細心 認真又溫柔的老師,每次與您討論論文時,您總是能在我思緒不清楚時給我一盞 明燈,並從各個不同角度給予我許多建議與方向,而您那溫柔的語氣與態度也常 是鼓勵我繼續往下寫的動力之一。 其次,感謝口試委員楊金寶老師與陳建和老師,在論文口試中不吝給予我寶 貴的意見和精闢的建議,在統計上也細心的指導著我,好讓我的研究得以更完整 且順利進行。 接著,感謝陳俊全老師和研究所的學伴們呈璠、琬琳、雅菁、彩明、淑儀、 語蓁。謝謝俊全老師在研究方法上的協助及關心,也謝謝學伴們的鼓勵及相互的 扶持,給予我更多安全感,好讓我能有信心的繼續進行研究。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親友們、老公和肚子裡的小寶貝,謝謝 你們總在背後默默的支持我,不論是在生活上的支助還是精神上鼓勵,都讓我在 寫論文的這段期間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安心進行;謝謝老公總是在關鍵的那一刻幫 了我一把、默默當我的小書童,另外還得適時的帶我去散心,你的體貼和關心是 我最大的後盾及動力;感謝肚子裡的小寶貝,每當我在寫論文時妳總是能乖乖的、 靜靜的陪著我,因為妳的出現讓我更有使命的想要盡快完成論文,並在沒有任何 壓力下迎接妳的到來。 在此,庭芳獻上最誠意的心謝謝大家,感謝你們一路上的陪伴與支持,謝謝!. 庭芳 謹誌 2012年7月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北市幼兒園家長對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及行 為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差異情 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公立幼兒園之幼兒家長,總計發出 1423 份問卷,回收 951 份,有效問卷 890 份。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長與幼兒之關係以「母親」的人數居多;年齡分布「30-39 歲」居多;教 育程度大多都是「大學」程度;職業則以「家庭主婦」與「服務業」較多; 家庭總收入(每月)大多分布在「70001-100000 元」與「30001-50000 元」 範圍較多;子女性別以「女生」居多;4.6%的人有曾經遭遇過幼兒性侵害 相關的事件;僅有 8%的家長有參與過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相關資訊 主要來源,以「電視新聞」居多,資訊來源最少則為「幼兒園」。 二、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知識整體答對率為 88%,其中又以「幼兒性 侵害的處理方法」的答對率最高;答對率最低的則是「幼兒性侵害的迷思」。 態度:「態度整體總量表」平均值為 4.37,態度傾向正向。其中以「幼兒 自主權及性別平等教育」的態度得分最高; 「對受害幼兒之態度」得分最低。 行為:採取預防幼兒性侵害之行為以「我會注意幼兒性侵害的相關訊息」的 人最多;在「教導孩子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的內容」以「認識自己的身體」、 「保護自己的方法」 、 「孩子有說『不』的權力」最多。在「未來參與預防幼 兒性侵害之相關研習或活動」之行為,有七成以上的家長願意參加幼兒園舉 辦之相關課程或活動;九成以上之家長希望從幼兒園收到相關資訊;希望獲 得的資訊以「如何教導孩子有關性侵害防治的內容」最多;幼兒園家長較多 人希望是透由「親子學習單」的方式來獲得資訊。 三、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會因家長「年齡」 、 「教育程度」 、 「家庭總收入」、 「子女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會因家長「與幼兒的關係」 、 「年齡」 、 「教育程度」、 「子女性別」 、 「自己或親友童年是否遭遇幼兒性侵害」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會因家長「子女性別」、「是否參與過幼兒性侵害 防治相關活動」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II.
(4) 四、幼兒園家長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與態度間呈現顯著相關;幼兒性侵害 防治教育態度與行為呈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以做為政府及相關單位、幼兒園,以及 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幼兒、幼兒園家長、性侵害、性侵害防治. III.
(5)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situation about how the parent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Taipei city see the issues on the education about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attitude and behaviors. I will analyze how “the education about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attitude”, “behaviors” chang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I use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for the parent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Taipei City. At total I gave out 1423 questionnaires and got 951 back. Among them, 890 are effective ones. The methodologie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 Correc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mostly i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mother” whose age is mostly between thirty to thirty-nine. Most of them receive college education and most of them are “housewives” or in the service business. Their total family income is between the range of “seventy thousand and one to ten thousand” to “thirty thousand and one to five thousand”. Only 4.6% of them have encountered events about child’s sexual assault and only eight percent of parents have participated the related activities.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TV news. They get least information from the kindergarten. 2. The educational knowledge about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 answer is 86.1 percent. Among them, the highest percentage show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methods to handle child’s sexual assault”. The lowest percentage shows in “the myth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Attitude: the average of the overall scale of attitude is 4.37. The attitude tends to be positive. Among all, the highest score i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self-right of children and the education on the equality of sexuality”. The lowest one goes to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victim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Behaviors: Among all the behaviors of preventing child’s sexual assault, most people choose “I am willing to notic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hild’s sexual assault”. In “the contents of how to educate children on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getting to know our body”, “the way to protect ourselves” and “Children, you have the right to say No” take most portions. Concerning the behaviors of “Participating the related workshops or activities on child’s sexual assault in the future”, more than seventy percent of parents show their willingness of joining the related programs and events held by the kindergarten. More than IV.
(6) ninety percent of parents expect to obtain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kindergarten. The mostly expected information is about “how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the detail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More parents want to have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Parent-Kid Learning Sheet”.. 3. The knowledge on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ge”, “level of education”, “total family income” and “children’s sexuality” of parents.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ge”, “level of education”, “children’s sexuality” and “encounter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of parents. The behaviors about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children’s sex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of parents”. 4.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an d the attitude of the parent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are related is a positive way. The attitude of education on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s sexual assault and the behaviors also show their significant connection. In the end I will mak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results and hopefully it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he related organizations, the kindergarte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Child care、Kindergarten parents、Sexual Abuse、Sexual Abuse prevention. 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界定------------------------------------------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幼兒性侵害 --------------------------------------8 第二節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之內涵--------------------24 第三節 性侵害防治教育之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6 第一節 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資料分布情形-------------------56 第二節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現況與分析---61 第三節 幼兒園家長不同背景變項與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 之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差異分析---------------------73 第四節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間之關係------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建議--------------------------------------------111 VI.
(8) 參考文獻-----------------------------------------------114 中文文獻----------------------------------------------114 英文文獻----------------------------------------------121. 附錄---------------------------------------------------123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123 附錄二:專家效度意見統整------------------------------124 附錄三:「幼兒園家長對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的認知、 態度與行為」預試問卷--------------------------136 附錄四:「幼兒園家長對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的認知、 態度與行為」正式問卷--------------------------140 附錄五:問卷使用同意書--------------------------------144. VII.
(9) 表次 表 1-1 性侵害相關報導整理------------------------------------2 表 2-1 性侵害犯罪防制條文摘錄表------------------------------8 表 2-2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與兒童性侵害相關之法規 條文摘錄表-------------------------------------------11 表 2-3 2010 年兒童性侵害受害者性別及年齡統計表--------------12 表 2-4 2010 年性侵害犯罪嫌疑犯性別及年齡統計表--------------13 表 2-5 對幼性交性侵害之犯罪時間及場所統計表-----------------14 表 2-6 對幼性交之主嫌疑犯與被害人關係-----------------------14 表 2-7 性侵害之迷思與事實-----------------------------------15 表 2-8 性侵害對兒童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之影響特徵-------20 表 2-9 學齡前幼兒性教育相關領域之發展進程-------------------24 表 2-10Freud 幼兒性心理發展階段表---------------------------26 表 2-11 幼兒及國小低年級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參考綱要----------33 表 2-12 性侵害防治教育相關研究知識部分之研究結果------------37 表 2-13 性侵害防治教育相關研究態度部分之研究結果------------38 表 2-14 性侵害防治教育相關研究行為部分之研究結果------------39 表 3-1 預試樣本之背景變項分布表-----------------------------43 表 3-2 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園所分配表---------------------------44 表 3-3 正式問卷研究樣本名單及回收統計表---------------------45 表 3-4 難易度分析表-----------------------------------------48 表 3-5 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之態度問卷分量表 Cronbachα值------49 表 3-6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題項及向度表-----------------50 表 3-7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題項及向度表-----------------51 表 3-8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題項及向度表-----------------52 表 4-1 家長背景變項分佈情形---------------------------------56 表 4-2-1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得分統計表-------------------61 表 4-2-2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向度得分統計表---------------65 表 4-2-3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向度得分統計表---------------66 表 4-2-4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統計表-----------------------66 表 4-2-5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採取預防措施統計表---------69 表 4-2-6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參與預防幼兒性侵害之 相關研習或活動統計表-------------------------------71 表 4-3-1 與幼兒間的關係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異 分析表---------------------------------------------74 表 4-3-2 年齡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異分析表-----------75 表 4-3-3 教育程度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異分析表-------76 表 4-3-4 職業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異分析表-----------77 VIII.
(10) 表 4-3-5 家庭總收入(每月)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 異分析表-------------------------------------------79 表 4-3-6 子女性別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差異分析表-------80 表 4-3-7 童年是否遭遇幼兒性侵害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 差異分析表-----------------------------------------81 表 4-3-8 參與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 育知識之差異分析表---------------------------------82 表 4-3-9 與幼兒間的關係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異 分析表---------------------------------------------82 表 4-3-10 年齡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異分析表----------83 表 4-3-11 教育程度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異分析表------84 表 4-3-12 職業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異分析表----------86 表 4-3-13 家庭總收入(每月)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 異分析表------------------------------------------87 表 4-3-14 子女性別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差異分析表------89 表 4-3-15 是否遭遇幼兒性侵害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之 差異分析表-----------------------------------------89 表 4-3-16 參與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 育態度之差異分析表--------------------------------90 表 4-3-17 與幼兒間的關係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異 分析表--------------------------------------------91 表 4-3-18 年齡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異分析表----------93 表 4-3-19 教育程度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異分析表------94 表 4-3-20 職業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異分析表----------96 表 4-3-21 家庭總收入(每月)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 異分析表------------------------------------------98 表 4-3-22 子女性別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差異分析表-----100 表 4-3-23 是否遭遇幼兒性侵害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之 差異分析表---------------------------------------101 表 4-3-24 參與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在幼兒性侵害防治教 育行為之差異分析表-------------------------------102 表 4-4-1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間之相關--------104 表 4-4-2 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與行為對知識之迴歸分析摘 要表----------------------------------------------105.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41 圖 3-2 研究流程圖-------------------------------------------54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新北市一名老翁藉著照顧 2 名年幼孫女的機會,多次性侵大孫女(國小三 年級)、強制猥褻小孫女(國小一年級),時間達 3、4 年之久,致 2 女童均罹 患憂鬱症,高等法院認定老翁泯滅人性,昨依涉妨害性自主罪,重判這名老翁 16 年徒刑;全案仍可上訴。」(YAHOO 新聞網,2011)。 兒童性侵害案件不斷上演在現在社會裡,性侵害之加害人常又以熟人居多, 這樣的事件發生常會造成兒童一生中難以磨滅的一道傷痕,對於兒童的身、心、 靈皆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兒童是未來國家的主人翁,讓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是大家 的責任,為了避免不幸事件再次發生,家長身為兒童第一個接觸的成人,對於性 侵害防治的相關知識、態度及行為是否正確是相當重要的。故,本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釋義, 來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1)調查結果指出從 2007 年 至 2011 年性侵害通報案件由 7703 件一直不斷攀升 13,686 件,平均一天發生 38 件,其中又以「教育單位」、「醫院」、「警政」的通報率最高。而在去年 2011 年 一整年性侵害被害人共計有 11121 人,其中男生 1140 人;女生 9621 人,年齡分 布零到未滿六歲有 294 人;六歲至未滿十二歲的有 944 人;十二歲至未滿十八歲 有 5787 人,所有未滿十八歲以下之兒童青少年共有 7025 人,共佔了性侵害案件 近七成。此數據也顯示毫無反抗能力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對於不論是偏好型或 是情境型的性侵害犯罪,皆屬於性侵害的高危險的一群(駱俊宏,2005;沈俐君, 2004)。然而這些數據之所以增加,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張錦麗表示,因為性 侵害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才使得被害人勇於出面報案,但實際上的犯罪黑數是官方 統計出來的七到十倍以上(大紀元電子日報,2007) ,Feldhaus,Houry 與 Kaminsky (2000)也指出性侵害被害者只有 60%會報案,其餘的人會擔心遭到被報復或 是感到罪惡感而不敢報案。而我國於民國八十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公布實施「性侵 害犯罪防治法」 ,並於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九日成立「性侵害防治中心」 ,來推動性 侵害防治相關業務,同年教育部也頒定「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 、 「各級學校兩 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以及「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程參考綱要」, 提供推動各校性別平等教育之參考,並配合落實性侵害防治法,且規定中小學每 學年應至少安排四小時以上的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此方案也實施十四年之久, 由此可見政府在性侵害防治教育上所做的努力。也讓大家漸漸的對於性侵害事件 的通報有正確觀念且重視,但對於預防及避免性侵害事件的防治觀念上顯不足, 才會使得性侵害事件不斷在發生。 1.
(12) 根據我國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1)對性侵害通報案件兩 造關係統計,2009 年直系血親有 734 件,到 2010 年人數增加到 943 件;旁系親 屬也從 517 件增加到 611 件;認識的人從 5431 件增加至 6328 件;不認識的人反 而從 772 件下降到 752 件。陳慧女、林明傑(2006)的研究結果發現,受害人 60-70%為未成年,70%受害者與加害人是認識的。對於性侵害事件的案發地點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1)統計發生於私人場所有 7886 件遠 高於非私人場所 3152 件,其中私人場所又以加害人住所及被害人住所發生率較 高。這樣的數據顯示出加害人以熟識的人居多,而我們從小所認為最安全的地方 「家」的想法也有所改變。簡美華、管貴貞(2008)就對兒童的熟悉度與信任度 可將性侵害加害人分為陌生人和熟人二種,而陌生人型的加害人是一般家長常教 導孩子需注意與防範的;熟人型的則是常藉由偽裝的方式,來降低兒童的危機感 增進性侵害的機會,因此若能以家長為教導對象,增強家長的認知及辨識施虐者 的偽裝,方能有效促進預防的功效。 2011 年 十 大 兒 保 新 聞 當 中,有 四 則 性 侵 傷 害 案 件、四 則 身 體 虐 待 , 攜 子 自 殺 及 性 觀 念 價 值 偏 差 各 佔 一 則。家 扶 基 金 會 2011 年 蒐 集 的 兒 童 虐待新聞中發現,遭受性侵傷害的兒虐事件所佔的比例最高 ( 49.18%),且 學 齡 前 幼 兒 受 虐 程 度 有 趨 於 嚴 重 化、生 命 受 到 威 脅 的 現 象 。研 究 者 整理 2011 年 7 月到 12 月有關兒童性侵害的相關新聞報導,如下表 1-1: 表 1-1 性侵害相關報導整理 時間及出處. 事件描述. 2011 年 7 月 5 日 桃園縣一名男子對擔任保母的妻子所 今日新聞網 照 顧 的 一 名 4 歲 女 童 性 侵,強 迫 女 童口交,並以生殖器插入女童下 體,並指稱性侵次數高達 3 次。而 女 童 在 去 年 某 日 問 父 親「 如 果 有 人 要你吃大便,你要不要吃?」才揭. 被害者. 加害者. 4 歲女 童. 保母的 先生. 發此事。 2011 年 7 月 6 日 彰化報出一起阿公性侵弱智孫女,不僅 兒童 中時電子報 讓孫女懷孕過三次還帶她去墮胎,然而 孫女也因被阿公恫嚇而不敢張揚及告 訴母親,最後是鄰居看不下去而報警。. 阿公. (續下頁) 2.
(13) 表 1-1(續) 性侵害相關報導整理 2011 年 7 月 6 日 有三兄妹在去年玩真心話大冒險遊戲 事發於 今日新聞網 時,大哥先說出年幼時曾遭父親性侵一 三兄妹 事,沒想到弟妹一聽原來三人皆有同樣 國小時 的遭遇,最後三兄妹決 定 不 再 姑 息 , 報案對父親提告。. 父親. 2011 年 7 月 8 日 彰 化 縣 一 名 男 子 因 老 婆 生 產 在 月 6 歲女 今日新聞網 子 中 心 坐 月 子 不 在 家,為 逞 私 慾 竟 童 對自己的 6 歲女兒撫摸猥褻得逞, 彰化檢方今天依妨害性自主罪嫌. 父親. 將 男 子 提 起 公 訴,求 處 3 年 有 期 徒 刑。 2011 年 7 月 14. 宜蘭縣也發生一名 15 歲就讀國中的少. 少女當. 母親同. 日 今日新聞網. 女,在國小期間先後遭母親的二名同居 時 10 人性侵,而事情之所以被揭發是少女在 歲 上衛生教育課時老師發現的。. 居人. 2011 年 10 月 25 日 蘋果日報. 台中市傳出幼稚園大班男童以手指戳 中班女 一名中班女童下體案。一名單親媽媽替 童 女兒洗澡時,女兒喊:「屁股痛痛!」. 大班男 童. 追問才發現是一名大班男童跟她到廁 所用手指戳她,已發生三到五次,醫師 檢查發現女童「陰道口黏膜紅腫」,婦 人嚇得替女兒轉學並報警。 2011 年 12 月 26 日 蘋果日報. 彰化縣一名獸父因懷疑妻子外遇,猥褻 7 歲女 年僅七歲女兒長達二年半,他應訊還強 童 辯對女兒「喇舌」,是因女兒在嬰兒時, 找不到奶嘴,才以「舌頭代替奶嘴」讓 其吸吮哄她,是父愛的表現,甚至無視 兩個兒子都在客廳看電視,就大剌剌躺. 父親. 在女兒大腿上撫胸、摸下體。 2011 年 12 月 26 日 蘋果日報. 台中市一名四歲張姓女童的父親酒後 4 歲女 常對母女施暴,夫妻去年離婚,張父涉 童 嫌在十一月間行使探視權時以手指性 侵女童,女童返家後對媽媽說:「爸爸 插尿尿的地方」。.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 父親.
(14) 以上報導發現兒童性侵案件發生率相當頻繁,加害者全是被害者所熟識的人, 這也看出兒童是如此的弱勢。勵馨基金會在 2008 年公布每 27 分鐘就有一位孩童 被性侵,且這些加害人大部分是被害兒童所熟悉且親近的人。由以上資料顯示出 會伸出狼爪的大野狼們不再只是長相嚇人、行為詭譎、拿糖果引誘的陌生人,而 是披著羊皮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熟人。然而在這樣兩造關係下發生性侵事件對於 幼兒身心靈是造成極大的傷害。有研究顯示性侵害對幼兒是最嚴重且長期影響身 心發展的傷害,且被性侵害之幼兒,成年後可能成為下一位加害者機率不低;再 者,性侵害兒童之後嗣再度被強暴的機率,是非性侵害兒童遭侵害的 4.7 倍(高 鳳仙,2006;陳青蕙,2000)。故研究者認為性侵害防治教育應從小做起,家長 應教導孩子先有正確觀念才能夠保護自己,以預防不幸事件再度發生。 除了上述性侵害案件統計數據及相關新聞外,近年來出現「恐龍法官」對於 兒童性侵害案件的輕判,甚至判「無罪」的判決結果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報導如 下: 蘋果日報 2010 年 2 月的報導,高雄縣一名林姓男子性侵 6 歲女童,原本被依加重強制性交罪起訴求刑 7 年 10 月。但高 雄地院認定林與女童性交「未違反女童意願」,改以罪責較輕 的與未滿 14 歲男女性交罪輕判 3 年 2 月。 大紀元報導 2010 年 9 月,花蓮再度發生多人連續性侵一 位智能障礙少女,少女心智年齡僅六歲,法官竟以少女在學校 教導的性教育課程都拿 100 分,並非對性行為完全無知而判被 告「無罪」。民法第十三條規定 7 歲以下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 力,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但仍有法官忽 略兒童為無行為能力者、對性的無知及無能力反抗的弱勢處境, 做出令人質疑的判決。 因多起的兒童性侵案件的輕判,引發社會大眾的不滿決定發起「白玫瑰運動」, 要求司法院將《性侵害防制法》修法。但「白玫瑰運動」已發起過三次,協商至 今法案仍尚未通過。然而這樣的司法及「恐龍法官」離譜的判決,再再得讓研究 者認為性侵害防治教育必須在學齡前就開始教育,畢竟法條及「恐龍法官」的判 決並非我們可立即改變,可行之道在於培養幼兒對性侵害防治的正確觀念,讓幼 兒懂得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祁好君、林明傑、劉俊良(2011)認為法律 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為減少性侵害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還是必須配合教育宣導、 改變性侵害對被害者的偏見,更重要是要學習尊重他人性的自主權及身體控制權。 身為幼兒第一個教育者的家長對於這樣的保護工作更是需積極投入,且協助幼兒, 好讓幼兒能從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警覺性,以降低性侵害發生的可能性。. 4.
(15) 研究者曾在私立雙語幼兒園任職約五、六年,有關性侵害防治教育通常是在 相關課程中(例如我的身體),帶入簡單的認識身體的隱私處、自我保護等相關 知識,對於生殖器官正確的名詞也因家長保守的觀念影響而省略:大部分的幼兒 家長仍是用較傳統的方式來教導幼兒,例如生殖器官時常常都是用「小雞雞」、 「小鳥」、「小弟弟」或「尿尿的地方」來形容,不然就是教導幼兒不能隨便與 「陌生人」說話等,但這樣的做法不僅涉及性侵害的迷思,且對於防治教育來說 並不完整。若能在幼兒階段便能有系統完整地教導幼兒性侵害防治,幼兒會有基 本保護自己的觀念,警覺性自然就提高,對於降低性侵害的發生是有幫助的。張 淑敏、宋惠娟與秦毛漁(2004)研究顯示性侵害課程介入可提升學童性侵害的防 治知識,且將有助於防治兒童性侵害的發生。 然而,了解到性侵害防治重要性後,研究者搜尋有關性侵害防治之研究論文 從 1999 年至 2010 年共有十八篇,研究對象為學生的有 9 篇(陳金瑟,1999;盧 姿里,2000;林淑芳,2002;葉柄成,2003;曾杉圳,2004;黃恆徹,2007;祁 好君,2010;郭孟芳,2010;依碗‧內勇,2010),對象是教師的有 6 篇(陳寶 玉,2002;吳貞瑩,2003;陳佩足,2005;林重古,2007;高淑敏,2008;王睿 甄,2010),而針對家長的只有 3 篇(陳青蕙,2000;許寶惠,2005;莊婷蘭, 2007),但以上方案及研究全是針對學齡期兒童、青少年及教師居多,對於學齡 前之幼兒及家長並無太多著墨。但在眾多研究對象中最需要被教導及保護的其實 是幼兒,簡美華(2006)表示不少實證研究發現,學齡前性侵害的發生率相當高, 且發生地點可能在家中及社區。且幼兒在整個社會中是非常弱勢的一方,無論是 在身體、心理還是語言上的發展成熟度皆不夠,對於身體的自主權更是缺乏認知, 因此更需要依賴家長來把關。所以性侵害防治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培養正確的觀念, 陳青蕙(2000)提到教導兒童如何自我保護是預防性侵害的重要方法。盧姿里 (2000)性侵害防治教育應從小做起,是防治性侵害發生最根本的辦法。高淑敏 (2008)也指出學齡前之幼兒主要生活環境為家庭和學校,因此父母及教師扮演 保護者的角色,而家長們與其消極的對幼兒做出過多的保護與限制,不如教育幼 兒正確的性侵害防治知識觀念和技巧。所以身為幼兒身邊最親近的家長的知識、 態度是很重要的關鍵。但有關家長方面的研究較少探討且缺乏,故使研究者想進 一步瞭解家長對於性侵害防治教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 家庭是幼兒成長主要的生活環境,家長是幼兒第一個接觸到的成人,與子女 間的關係是最緊密最親密的,倘若幼兒遭遇相關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一定是尋 求家長的協助。因此家長有正向的態度及性侵害防治教育的正確觀念,不僅是為 幼兒建立基礎,也是教師落實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的支持點之一,且更能讓學校 執行侵害防治教育課程能夠更順利。許寶惠(2005)若父母親具備較多預防性侵 害的知識,可有助於教育和澄清孩子對性侵害的概念,也教懂得如何預防及處理 性侵害事件。所以,性侵害防治教育不單單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為預防幼兒性 5.
(16) 侵害案件的發生,家長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應幫助小孩學習自我保護之道,家長 與老師相互配合才能讓性侵害防治教育達到更好的成效。所以在發展性侵害防治 教育前,研究者認為應先了解幼兒家長對此議題之觀點為何,方能讓學校更順利 進行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探討家長對於性侵害防治 教育的知識、態度和行為之現況,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性侵害防治之相關單 位及幼兒園推廣性侵害防治教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幼兒園家長對性侵害防治教育之知識、態度與行為, 並將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位做為參考,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幼兒家長對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 二、了解家長背景變項對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差異。 三、了解幼兒家長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三者間的關係。 四、提供相關單位及幼兒園作推廣幼兒性侵害防治親職教育之參考依據。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幼兒家長對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現況為何? 二、幼兒家長對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現況為何? 三、幼兒家長對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現況為何? 四、幼兒家長「與幼兒的關係」 、 「年齡」 、 「教育程度」 、 「職業」 、 「家庭總收 入(每月)」 、 「幼兒性別」 、 「自己或親友童年曾遭遇過幼兒性侵害」 、 「自 己參與過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對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有何差 異? 五、幼兒家長「與幼兒的關係」 、 「年齡」 、 「教育程度」 、 「職業」 、 「家庭總收 入(每月)」、「幼兒性別」、「自己或親友童年曾遭遇過幼兒性侵害相關 的事件」 、 「有無參與過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的不同,對性侵害防 治教育態度有何差異? 六、幼兒家長「與幼兒的關係」 、 「年齡」 、 「教育程度」 、 「職業」 、 「家庭總收 入(每月)」 、 「幼兒性別」 、 「自己或親友童年曾遭遇過幼兒性侵害」 、 「有 無參與過幼兒性侵害防治相關活動」的不同,對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有 何差異? 七、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三者之間是否相關?. 6.
(17) 第四節名詞界定 本研究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幼兒園家長:依據 100 年『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之定義,幼兒為二歲以 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本研究幼兒園家長係指就讀於台北市公立幼 兒園幼兒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以下簡稱家長)。 二、幼兒性侵害:『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定義十二歲以下者為兒 童。本研究考量研究對象為幼兒園家長,因此將聚焦在六歲以下之兒 童,也就是幼兒;性侵害犯罪,係指刑法第 221 條至第 229 條及第 233 條之犯罪,也就是包含性交及猥褻。 三、性侵害防治教育:係指以各種教育的途徑與方式來提高家長對性侵害可 能發生的警覺,並協助家長學習有關於性侵害防治的知識與技巧。本研 究問卷係以預防幼兒性侵害為主題,提供家長有關性侵害防治的資訊途 徑與方式,內容包括有:書面資料、報章雜誌、親職講座、演講、電視 媒體、錄影帶、光碟片、戲劇、網路資料等。本項依家長勾選較多的前 三名,來了解家長所希望獲得資訊的管道方式。 五、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本研究指預防幼兒遭受性侵害事件,家長所需具 備的知識,包含:1.幼兒性侵害的迷思;2.有關幼兒遭受性侵害的影響 特徵的知識;3.幼兒遭受性侵害處理方法的相關知識。本項得分數越高, 代表對於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越佳。 六、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本研究指幼兒遭受性侵害事件及對家長實施幼兒 性侵害防治教育的看法及認同的程度,包含:1.對受害幼兒之態度;2. 對幼兒自主權及性別平等教育的支持度;3.對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的支 持度。本項得分數越高,代表對於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態度的支持度越 正向。 七、性侵害防治教育行為:本研究指家長對於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的實際行 為表現,包含有:1.曾採取幼兒性侵害防治之行為、2.未來參與預防幼 兒性侵害之相關活動行為之意願。本項以家長勾選較多的前三名,來了 解家長對於幼兒性侵害防治的行為表現。. 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幼兒性侵害,第二節為幼兒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內 涵,第三節探討性侵害防治教育之相關的研究。 第一節 幼兒性侵害 一、幼兒性侵害之定義 性侵害早期是以強姦或強暴等名詞來解釋,在民國八十六年性侵害犯罪防治 法制定後,才將舊有名詞變更為性侵害一詞(林淑麗,2005)民國八十八年刑法 修正案中,將妨礙性自主罪(原強姦罪,包含所有輪暴、利用職權強暴及強暴殺 人等),從告訴乃論一律改為「公訴罪」,可說是一項重大變革。2005 年美國模 範家庭暴力法(U.S. Model Code on Domestic and Family Violence)第 202 條(1)(e)定義為導致或企圖以強暴、脅迫或非法監禁暴行為違背本意之性行為 (引自陳忠信,2008,頁 15) 。另外,美國研究性侵害的學者 Fitzgerald(1990) 提出最具功能性的實證定義,認為性侵害是總括的名詞,包括輕微的性別騷擾至 最嚴重的性攻擊,其中依情節輕重,區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為性別騷擾(gender harassment) :傳達侮辱、詆毀、或性別歧視觀念的一般性別歧視的語言或行為。 第二性挑逗(seductive behavior):包括一切不受歡迎、不合宜或帶有攻擊性 的口頭或肢體上的行為。第三性賄賂(sexual bribery):以利益承諾(如:僱 用、升遷、加分、及格)的方式,要求從事性相關的行為或是與性有關的活動。 第四性要脅(sexual coercion) :以威脅懲罰方式,要求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活 動。第五性攻擊(sexual assault):包括強暴及任何具有傷害性,或虐待性的 性暴力及性行為。 我國法規對性侵害之定義敘述為: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本法所稱的性侵害犯 罪,係指刑法第 221 條至第 229 條及第 233 條之犯罪」。本研究將針對幼兒較相 關之法規整理如表 2-1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條文摘錄表: 表 2-1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條文摘錄表 刑法: 第二百二十八條(利用權勢性交或猥褻罪):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教育、 訓練、救濟、醫療、公務、業務或其他相類關係受自己監督、扶助、照護之人, 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交者及猥褻者。 第二百三十三條(使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性交或猥褻罪):意圖使未滿十六歲之 男女與他人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而引誘、容留或媒介之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全國法規資料處(2010)。 8.
(19)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80079 刑法中的猥褻行為,大法官釋字第 617 號,刑法第 235 條規定所稱猥褻之 資訊、物品,其中「猥褻」雖屬評價性之不確定法律概念,然所謂猥褻,指客觀 上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其內容可與性器官、性行為及性文化之描繪與論述聯結, 且須以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道德感情,有礙於社會風化者為 限;大法官釋字第 407 號解釋,所謂猥褻,乃指一切在客觀上,足以刺激或滿足 性慾,並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道德感情,有礙於社會風化之 行為(司法院大法官,2006)。故,猥褻行為在法律上並無明確的定義,客觀上 為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主觀上為行為人足以滿足自己性慾之有傷風化的色慾行 為。 綜合上述,性侵害包含性交及猥褻行為,其中針對兒童的法規包含第 228、 233 條,另外針對未滿 14 歲之男女為犯罪者,基本將處以七年以上之刑責。與 刑法第 221 條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 為性交者,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罰則有所差異。由此可知,我國政策對於兒童 與成人間的差異是有所區分的,為避免兒童受到傷害故罰則相對較重。 依據法規對性侵害的定義,分為強制性交與強制猥褻兩大類(包含未遂), 強制性交包含陽具插入陰道,更包括口交、肛交、手交、以異物插入生殖器官; 強制猥褻則指行為人為了滿足性慾而對被害人從事的親吻、撫摸等肢體接觸(內 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委員會,2011)。但並未包含性騷擾的部分,性 騷擾則另有性騷擾防治法來規範。 我國執行性侵害防治相關單位及學者們也都以法規為基準點,對性侵害之定 義加以說明及詮釋,並將性侵害大致分為身體接觸及非身體接觸行為二類,敘述 如下: 1.身體接觸行為:不舒服的身體碰觸、陽具插入陰道、口交、肛交、以異 物插入生殖器官、手指插入、親吻、撫摸身體、撫摸生殖器、性凌虐行為(內政 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網,2005;台南 縣政府家暴與性侵害防治中心,2011;Finkelhor,1990;王懋雯,2000;陳若 璋,2001;高鳳仙,2006)。 2.非身體接觸行為:暴露私處、語言猥褻、被迫裸露、表演性行為、拍 A 片或裸照、做出具有性暗示的動作、強迫看色情圖片/影片/書刊(內政部家庭暴 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1;台南縣政府家暴與性侵害防治中心,2011; Finkelhor,1990;王懋雯,2000;陳若璋,2001;高鳳仙,2006)。 9.
(20) 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網(2005)更將性侵害種類細分如下: 1.性交行為:包括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之行為,以及以性器 之外的其他身體部位,或身體以外的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身體或肛門之行為; 即包括肛交、口交、手指插入、異物插入及性器接觸等性行為。 2.性騷擾,包含:(1)不受歡迎的性侵犯、性要求、具「性涵意」的言語 或行為、態度。其中包括強暴性別歧視的言論、身體的接觸、姿態、張貼的海報、 圖片等。(2)違反當事人自由意願,且具性本質的侵犯、歧視、不適當行為或 言語。(3)以性活動或與性有關的行為交換報酬之承諾,具冒犯性但不具脅迫 性的性表達。(4)性歧視言論。(5)隱約向他人示好,對他人有「性」的興趣, 提出性要求並給他人壓力。(6)有性意味的碰觸(7)做出具有性暗示的姿勢。 3. 猥褻:性侵犯的行為,如摸胸、大腿、臀部,強吻,貼身、裸露陽具等。 4. 調戲:不正當的言語動作,欲挑起性慾,包括黃色言語攻擊、色情圖片。 學者陳若璋(2001)則依性侵害受傷害程度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非身體 接觸的性侵害)有言語猥褻或講黃色笑話;第二級(身體接觸的性侵害)包含被 強迫或對方要求暴露身體的隱私處、被強迫或對方要求碰觸或撫摸身體、被強迫 或對方要求親吻、被強迫或對方要求拍裸照、被強迫或對方要求表演色情行為或 動作;第三級(性器官接觸的性侵害)則有被撫摸或對方要求撫摸其生殖器官; 被迫性交;被強迫口交或肛交;被強迫性交/口交/肛交,且有凌虐行為。 綜合上述,可知性侵害一詞涵蓋甚廣,不同機構因其功能不同,界定方式也 有所不同,可從輕微的騷擾到嚴重的強暴。但對於無論是教育單位、相關防治單 位、非營利組織(如勵馨基金會)及學者們為了防範性侵害的發生,通常對於性 侵害的定義都採廣義的,並以性侵害防治法為基礎。本研究則將性侵害定義在性 侵害犯罪防治法之規定,刑法第221條至第229條及第233條。不論性別以性器或 身體以外之器物進入他人身體,包含性器官、肛門及口腔等部位;或以言論、猥 褻、調戲等非身體接觸,危害到個人之生命權、自由權及自主權皆為性侵害。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指未滿 12 歲之人稱兒童,故包含就讀公立幼 兒園之幼兒。民法第 13 條規定未滿 7 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滿 7 歲以上 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我國刑法第 222 條規定施虐者違反未滿 14 歲之 兒童之意願而進行性交或猥褻,則分別觸犯了加重強制性交罪或加重強制猥褻罪。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當中第三十條第九款規定任何人不得藉由強迫、引 誘、留容或媒介兒童進行性交或猥褻行為。我國目前並未對「幼兒性侵害」有官 方定義,而是依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規定性侵害乃是以強暴、脅迫、催眠 術、藥劑或其他違反其意願的方式所為的姦淫或猥褻,故幼兒性侵害便是將上述 10.
(21) 行為施於幼兒身上,使幼兒發生不當性活動(謝儒賢,2002;張耀中,2007)。 另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對幼兒的保護措施知規定其實是相當多的, 本研究針對對象為幼兒較相關之保護兒童其權益,整理摘錄如表 2-2: 表 2-2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與兒童性侵害相關之法規條文摘錄表 保護措施 第四十三條:兒童及少年不得為下列行為: 第三項: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足以妨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色情、猥褻、 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 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第四十八條: 第一項: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充 當前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或從事危險、不正當或其他足以危害或影響其身心發 展之工作。 第二項:任何人不得利用、僱用或誘迫兒童及少年從事前項之工作。 第四十九條: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 第三項: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 第九項: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 第十一項: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猥褻、色情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 年身心健康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 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第十二項:對兒童及少年散布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 影片、光碟、電子訊號、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第十五項: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資料來源:整理自全國法規資料處(2011)。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由表可知,我國法規對於幼兒性侵害,不僅有性侵害防治法可管,在兒童及 少年福利法中也有所規範。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明列許多對於幼兒 保護措施,針對違反兒童保護措施之人也有相對的罰則,就以提供色情出版品給 幼兒而言,就可處以六千元以上之罰鍰。 不論性侵害行為是輕微的或是嚴重,任何一種侵害對兒童來說都以造成傷害 了,故本研究以廣義的並採用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所界定之年齡 為未滿12歲的兒童(包含未滿6歲之幼兒),將幼兒性侵害定義為身體接觸行為 與非接觸行為,任何人對於未滿6歲之幼兒有身體接觸行為包含愛撫、性交、口 交、肛交、及以物體插入或是強迫幼兒觸摸他人或自己性器官;非接觸行為包括: 11.
(22) 暴露、偷窺、討論與性相關議題、強迫幼兒看色情刊物、拍幼兒色情照片、以及 允許幼兒目睹性交等不當性活動。不過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聚焦為6歲以下之學齡 前幼兒,主要原因為,相關年齡層的研究文獻較少及研究者主要接觸對象集中在 6歲下以之學齡前幼兒,故使得研究者想了解學齡前幼兒之家長對於性侵害防治 教育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為何。 除了法規所規定通報義務之人須在 24 小時內進行通報外,一般社會大眾如 有發現疑似幼兒性侵害時也可使用政府所提供 24 小時婦幼保護專線「113」(代 表的是 1 支電話、1 個窗口、3 種服務(家庭暴力、兒童保護、性侵害)進行通 報,除可以給於受害者立即處理、協助及適當的輔導,也整合醫療、警察、社工 等單位盡可能給予整體的協助,以避免在性侵害事件處理過程中,造成被害者多 次受創(內政部家庭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另外,若幼兒不幸遭遇性侵 害事件時大人處理的態度及方式是很重要的,首要態度需顧及幼兒的感受,相信 幼兒並鼓勵他說出真相,給予幼兒支持及安全感;接著協同兒童就醫檢查、治療, 並通報相關單位且配合專業人員之協助及輔導,方能將傷害降至最低。通報方式 與處理的態度是幼兒性侵害防治知識內容的一部分,身為幼兒最重要的照顧者家 長亦應熟知。 二、兒童性侵害現況與迷思 (一)兒童性侵害之現況 根據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委員會(2011)統計數據來看,就 2011 年全國性侵害通報案件共有 13686 件,比起 2010 年發生 10892 件及 2009 年 9543 件,竟增加三成;每月平均發生 1140.5 件、每日平均發生 38 件、年成 長率高達 25.65%;以年齡區分 0-6 歲未滿有 294 件、6-12 歲未滿有 944 件,較 2010 年 0-6 歲未滿有 262 件、6-12 歲未滿有 822 件,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由此 可看出,社會大眾對於性侵害事件的通報意識已提高許多,但預防的工作卻未徹 底落實,才會使兒童性侵害案件不斷攀升。 內政部警政署(2011)針對 2010 年性侵害被害人及嫌疑犯的性別進行統計, 性侵害被害人男生共有 174 人,女生則共有 3585 人,被害人依兒童年齡細分如 表 2-3 2010 年兒童性侵害受害者性別及年齡統計表: 表 2-3 2010 年兒童性侵害受害者性別及年齡統計表. 性別. 男生. 女生. 總計. 17. 124. 141 (續下頁). 年齡 0-5 歲. 12.
(23) 6-11 歲. 57. 370. 427. 12-17 歲. 78. 1738. 1816. 共計. 152. 2232. 2384. 百分比. 6.38%. 93.62%. 100%.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警政署(2011) 。性別統計。2011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26954&ctNode=12597&mp=1。 本研究所定義之兒童為包含就讀公立幼兒園之學齡前幼兒,而由上表可看出 幼兒被性侵害的年齡從零歲就開始,且對象不分男女皆會發生,只是男生發生的 比率只占 6%,女生則高達 94%。故不論是男童或女童都是需保護的對象。 表 2-4 2010 年性侵害犯罪嫌疑犯性別及年齡統計表 性別. 男性. 女性. 共計. 0-5 歲. -. -. -. 6-11 歲. 33. 3. 36. 12-17 歲. 638. 39. 677. 18-23 歲. 673. 18. 691. 24-29 歲. 452. 8. 460. 30-39 歲. 596. 7. 603. 40-49 歲. 502. 3. 505. 50-59 歲. 297. 3. 300. 60-64 歲. 79. -. 79. 65-69 歲. 44. 1. 45. 70 歲. 61. -. 61. 總計. 3375. 82. 3457. 97.63%. 2.37%. 100%. 年齡. 百分比.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警政署(2011)。2011 年 10 月 9 日。性侵害犯罪嫌疑犯性別及年齡統計。取自: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26952&ctNode=12597&mp=1。 由此可知,性侵害嫌疑犯之性別統計,男性佔 98%,女性的嫌疑犯雖僅佔 2 %,但也讓大眾知道會性侵害的人男性女性皆有可能;而性侵害犯罪嫌疑人年齡 竟從 6 歲就開始,以 18 到 24 歲居多,其次為 12-17 歲,犯罪的年齡偏低,這樣 的數據顯示性侵犯防治的教育可能做得較不足,才會使這些兒童及青少年嫌疑犯 不懂得性與性別的尊重才犯下此案件。因此破除幼兒性侵害被害人的性別與幼兒 性侵害嫌疑犯的迷思,也是預防幼兒性侵害的重點之一。 13.
(24) 內政部警政署(2011)針對 2010 年針對對幼性交性侵害常發生的時間、地 點及性侵害兩造關係整理如表 2-5 對幼性交性侵害之犯罪時間及場所統計表: 表 2-5 2010 年對幼性交性侵害之犯罪時間及場所統計表 時間. 次數. 排名. 場所. 次數. 排名. 0-3 時. 48. 6. 住宅區. 293. 1. 3-6 時. 15. 8. 市街商店. 4. 6. 6-9 時. 24. 7. 特殊營業場所. 37. 3. 9-12 時. 51. 5. 交通場所. 13. 4. 12-15 時. 57. 4. 機關文教衛生 公益場所. 42. 2. 15-18 時. 66. 3. 金融保險證劵機構. -. -. 18-21 時. 72. 1. 工礦廠場及倉庫. 1. 7. 21-24 時. 68. 2. 山林郊野. 11. 5. 總計. 401. -. 總計. 401. -.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警政署(2011)。性侵害犯罪件數─按發生時間別、 犯罪場所別。取自: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26953&ctNode=12597&mp=1. 針對性侵害犯罪之對幼性交所發生的時間點來看,其實一天 24 小時隨時都 在發生,18 時至 21 時發生次數最高,而此時間點通常為幼兒在家的時間;在性 侵害中對幼性交較常發生的場所大致上任何場所均可能會發生,但以住宅區發生 率最高,反而在一般社會大眾觀念中山林郊野發生的比率還比特殊營業場所、機 關文教衛生 公益場所等發生率較低。 表 2-6 對幼性交之主嫌疑犯與被害人關係 關係. 親戚 同居 僚屬 鄰居 同學 同事. 朋友. 認識. 陌 生. 家屬. 人 件數 百分 比 排名. 21. 2. 1. 17. 21. 1. 102. 104. 5.68 0.54 0.27 4.59 5.68 0.27 27.57 28.11 5. 7. 8. 6. 5. 8. 2. 1. 37 10 4. 總 計. 64. 370. 17.29 100 3. -.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警政署(2011) 。性侵害犯罪─主嫌疑犯與被害人關係破 獲件數。取自:.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26962&ctNode=12597&mp=1 14.
(25) 由表可知,對幼性交的兩造關係前三名分別以認識的人佔 28.11%、朋友 佔 27.57%及家屬則佔 17.29%,而一般社會大眾的觀念陌生人即是壞人,這 樣的陌生人只佔 10%,比例比熟識的人還來得低。 綜合上述,對幼性交常發生的時間都是在 18 時以後,也就是說通常發生 在幼兒園及國小放學以後兒童在家的時間,且較常發生的場所以住宅區居多; 而兩造關係則是以熟識的人居多,反而陌生人只佔 10%。這樣的統計數據打破 以往社會大眾對性侵害犯罪的迷思,不管是嫌疑犯、場所及發生時間等。讓我 們清楚明瞭任何人都可能會是性侵害的加害人、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為性侵害 的被害人,「家」也未必是最安全的地方,故,從小教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正 確知識及觀念,對於性侵害的防治是一大幫助。. (二)性侵害之迷思 一般傳統的社會觀念,當性侵害事件發生時,被害人常得不到各方的協助, 反而是來自某些方面的壓力;女性被害人大多數為的基礎上,因為傳統「貞操」 的觀念,被害人受害後反而會被認為是不純潔之人,而遭受人格與存在價值的否 定,甚至會受到責怪(林伯峰,2009)。這樣的迷思往往出現在無意中,讓被害 人不敢說出實情,且還對被害人造成二度傷害(勵馨基金會,2004)。一般社會 大眾對性侵害的概念,常有許多錯誤的解讀,然而這樣的迷思助長的性侵害事件 的發生,也使得大多數人成為加害者的共犯,更造成受害者二度傷害的元兇(邱 獻輝,2002) 。而所謂的「迷思」 (起源於希臘語 mythos)是指可能真實或不真實 的故事,也就是沒有證據證明它們發生過;迷思可能起源於真實事件,但經過轉 述後它的某些部分可能已發生改變,所以並不是完全事實(維基百科,2011)。 性侵害的迷思通常可分為對被害人、加害人及兒童的迷思,研究者整理如下,並 將該迷思對照的事實並列呈現,如表 2-7 性侵害之迷思與事實: 表 2-7 性侵害之迷思與事實 對象. 迷思. 事實. 被害人 一般的迷思: 1. 被害者男女皆有,只是女性比例較高。 1. 只有女性才會被性侵 2. 性侵害的發生通常伴隨著暴力、威脅、 害。 恐嚇等,不是抵抗就能制止的。 2. 女人奮力抵抗就可避免 3. 被害人從嬰兒到老人皆有可能,與衣著 性侵害發生。 無關;且無論任何時間、地點為何皆有 3. 女性穿著暴露或夜晚一 可能發生性侵害。 個人走在路上。 (續下頁) 15.
(26) 4. 遭性侵的女性生活都不 4. 許多被害人是十二歲以下,性發育尚未 檢點,或有強烈的性 慾。. 成熟的女童。 5. 性侵害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是難以反 抗的:(1)被害人被下藥、灌醉等,. 5. 未留下痕跡,如紅腫、 瘀青。 6. 被害人會為了報復男人 或是利益而謊稱自己遭 受性侵。 7. 公共場所(如大賣場、. 而意識模糊甚至失去意識(2)被害人 意 識清醒,但加害人予以:名譽脅迫;職 權威脅。而被害人也可能因過度驚嚇及 危機處理能力薄弱,腦筋一片空白,不 知如何應變。. 火車車廂等)是不可能 6. 性侵害的傷害相當深重,被害人如果要 發生性侵害。 捏造性侵害行為,其所受名譽傷害與社 8. 只有性器官的接觸才算 會責難的壓力,往往多過其所獲得的利 性侵害。. 益。 7. 內政部兒童性侵害統計資料顯示,任何 場所均可能發生且潛藏著性侵害的危 險性。例如:家中、公車、公園、補習 班、操場、學校等地點。 8. 凡是任何涉及性的意涵之行為,皆稱性 侵害,如言語上的性騷擾、強迫觀賞色 情影片、撫摸或偷窺身體等。. 有關兒童的迷思: 1. 兒童自己編故事或謊報 遭受性侵。 2. 侵害者都以暴力、脅迫 方式侵害兒童。 3. 受性侵害的兒童一定是 不乖的。 4. 受侵害的兒童順從加害 者,讓他為所欲為,因. 1. 依據統計資料,大多數兒童說的性侵害 是真的。反而未遭受性侵害之兒童根本 無法描述性行為。 2. 侵害者可能用金錢賄賂、禮物、甜言蜜 言、哄騙、關愛等手段來騙誘兒童。 3. 不少受害兒童或少年都是乖巧守份。 4. 兒童可能因為遭受威脅或者恐懼而退 縮,而非故意隱瞞。 5. 內政部兒童性侵害統計資料顯示,任何. 此受害的兒童也有錯。 時間均會發生兒童性侵害案件,特別是 5. 只有在夜晚才會發生兒 在兒童上學途中及放學後。 童性侵害事件。 6. 大部分是由加害人引誘被害兒童。 6. 兒童會引誘他人性侵害 7. 性侵害通常伴隨其他暴力的形式,例如 他。 肢體暴力、生命威脅等,且此時兒童已 7. 兒童只要大聲呼叫抵 受到驚嚇,當下會不知如何保護自己。 (續下頁) 16.
(27) 抗,就可避免性侵害發 生。 8. 兒童因受到驚嚇、表達能力有限或加害 8. 兒童遭受性侵時,會馬 人的威脅,會讓兒童不一定會立即告訴 上告訴信任的人。 別人。 加害人 一般的迷思: 1. 侵害者中有 70%以上是認識的人;在相 1. 多為陌生人。 關的新聞報導中,有許多加害人都是家 2. 都是為男性。 人。 3. 多以暴力使被害人屈 2. 大部份加害人是男性,但也有女性加害 服。 人,女性僅佔一成。 4. 加害人集中於社經地位 3. 加害人可能藉由問路、請求幫忙、迷姦 較低的人。 等手段。Elliot,Browne&Kilcoyne 5. 是小時候有過性侵害或 (1995)研究發現,加害人常會藉由教 有不幸經驗的男人。 導或遊戲的方式,更多則是利用照顧之 6. 男性因為無法控制性 機會對兒童性侵害。 慾,臨時起意居多。 4. 加害人遍佈社會各社經階層,從白領階 7. 加害人外表行為異常, 級至勞工。 面目可憎。 5. 性侵犯有許多類型,不一定和過去經驗 有關。 6. 性侵害並非起於男性不可遏抑的生理 衝動,而是基於發洩情緒壓力所致。且 大部份加害者是有預謀而且使用各種 策略、言語來誘騙孩子。 7. 長相端正,行為舉止正常皆有可能是加 害人,從外表是看不出異狀。 有關兒童的迷思: 1. 內政部警政署(2011)對性侵害犯罪嫌 1.兒童不可能會是加害人。 疑犯年齡統計及新聞報導中可看出,性 侵害嫌疑犯從六歲開始就可能犯罪了。 資料來源:修改自徐碧卿、謝素真、趙文杏(2001)。認識性侵害。護理雜誌, 48(2) ,18-26;陳若璋(2001) 。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 張老師文化;勵馨基金會(2004)。復原路上你和他。台北市:財團法人勵馨社 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委員會(2011)。認識性 侵害。2011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441&ctNode=567&mp=4。 綜合上述,可知性侵害的迷思與事實是不符的,而性侵害的迷思往往讓被害 人再次受到更多的傷害及責難,導致被害人不敢發聲。故性侵害的迷思必須破除, 不論是對被害人、加害人或是兒童,有正確的價值觀方能使加害人受到法律的制 裁,被害人也能得到保障及司法正義,對於性侵害所造成的傷害才能夠降低。故 17.
(28) 對於「破除迷思」是性侵害防治教育推動中所必須教育的重點之一,而被教育對 象不應只有是教師等相關專業人員,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及與兒童關係最緊密的家 長也都應破除性侵害的迷思,這樣不僅能加強預防性侵害的犯罪及避免被害者的 二度傷害,對於教導兒童性侵害的相關知識才能更正確。 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中兒童性侵害現況與迷思是必須破除及釐清的重 點之一,故研究者將統整上述之文獻,將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之主要知識整理如 下: 1. 兒童性侵害受害者無論男女皆有可能被性侵害。 2. 兒童性侵害受害者從嬰兒就開始。 3. 兒童性侵害的加害人男性女性皆有可能。 4. 兒童性侵害的加害人大多為熟人居多。 5. 兒童性侵害的加害人犯罪年齡 6 歲開始就有案例了。 6. 兒童性侵害無論任何場所皆有可能發生,例如:家中、公園、學校等。 7. 兒童性侵害無論任何時間皆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在兒童上學途中及放學 後。 8. 兒童性侵害加害人可能藉由問路、請求幫忙、迷姦、贈送禮物、哄騙、 金錢賄絡等手段。 9. 加害人遍佈社會各社經階層,從白領階級至勞工。 10.性侵犯有許多類型,不一定和過去被性侵的經驗有關。 11.性侵害並非起於男性不可遏抑的生理衝動,大部份加害者是有預謀而且 使用各種策略、言語來誘騙孩子。 12.兒童性侵害加害人從外表看不出異狀。 13.統計資料顯示,大多數兒童說的性侵害是真的。 14.不少受害兒童或少年都是乖巧守份的。 15.兒童可能因為遭受威脅或者恐懼而退縮,而非故意隱瞞。 16.兒童性侵害大部分是由加害人引誘被害兒童。 17.性侵害發生通常伴隨肢體暴力、生命威脅等,發生時兒童受到驚嚇,當 下會不知如何保護自己。 18.我國法規定義強制性交與強制猥褻兩大類皆稱為性侵害。 19.兒童性侵害的發生與被害人的穿著打扮無關。 20.兒童性侵害發生時,兒童會因受到驚嚇、表達能力有限或加害人的威脅, 不一定會立即告訴別人。 本研究將參考以上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知識之文獻,並從中挑選擬訂本研 究之調查問卷。. 18.
(29) 三、兒童性侵害之影響特徵 兒童性侵害事件對被害者所造成的創傷遠勝於因身體虐待、疏忽照顧或精神 虐待所帶來的影響,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比率相對的高;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個體 在經歷或目睹或被迫對會引發出強烈恐懼、無助感、與恐慌的創傷事件之後所產 生的症狀,其症狀可以分成三大群:創傷經歷再現、迴避或麻木對待此事、過度 警覺,創傷後還會有人格扭曲、性扭曲、自卑、恐懼及憂鬱等,而出現與否及時 間長短也都因人而異(盧姿里,2000;徐碧卿等,2001;謝儒賢,2002;劉文英, 2009;翁慧圓、周慧香,2011;李建璋,2011)。另外,性侵害之影響也因對象 性別不同所造成的心理障礙也會不同,例如小男生會造成自我性別認同的混淆, 會誤以為自己是同性戀,另外也可能導致日後暴力犯罪與性侵害他人;小女生則 是會排斥、恐懼男女間的親密行為,且不易度過心理創傷(黃有志,2001;翁慧 圓、周慧香,2005)。 翁慧圓、周慧香(2005)歸納出性侵害對不同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之影響, 整理如下: 1.學齡前:會造成嚴重的恐懼、黏人行為、部分發展退化及需照顧者給予一 再的保證。 2.國小兒童:會突然開始焦慮、退縮、失眠、成績遽降、曠課、暴力、 自殘等。 3.青春期少年:性侵害對此階段的孩子傷害甚大,其影響有嚴重反叛、 逃家、少年犯罪、自尊心低落、沮喪憂鬱、性侵他人、自殺等。 Zivney(1988)發現9歲以前受性侵害者,有50%的人會有認知及自我行向上的 困擾(引自林佳慧,1994,87-101)。性侵害對兒童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兒童也可能對性侵害的觀念不足、被威脅,或怕父母擔心等而無法將實情說出或 清楚表達。Chen, Dunne&Han(2007)研究結果顯示,成人傾向以兒童身體是否 有外傷、性器官遭外力侵入來判斷性侵害。因此大人的警覺性必須要夠高,且須 了解孩子不論是在身體、行為、言語及情緒等性侵害的影響特徵,才能防止與避 免兒童繼續被傷害(陳青蕙,2000;高媛媛,2005),而研究者將性侵害對兒童 的影響整理並分為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三方面來做探討,研究者將王懋雯 (2000)、徐碧卿等(2001)、陳若璋(2001)、謝儒賢(2002)、黃榮堅(2004)、 周煌智、文榮光(2006)、高鳳仙(2006)、李建璋(2011)整理如表2-8性侵 害對兒童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之影響特徵:. 19.
(30) 表2-8 性侵害對兒童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之影響特徵 症狀 生理 短期影響:陰部腫痛;處女膜裂傷;生殖器官紅、腫、癢甚至出血;胸 部或乳房出現異常傷害;性病感染;肛門擴大;身上有因外力傷害瘀腫 或傷痕;異常分泌物;走路或坐臥時困難;解尿或排便疼痛等。 長期影響:可能會有腹痛或胃痛、懷孕等。 心理 短期影響:產生嚴重焦慮、恐懼、憂鬱;依附行為異常;低自我概念; (情 自卑;過於警戒;人格扭曲;安全感的破滅;缺乏自信及依賴感;權力 緒) 及權威的混淆;敵意;羞恥感;罪惡感;受暴後的無力感;人際關係障 礙等。 長期影響:可能人際交往的困難、人格偏差、反社會行為等。 行為 短期影響:退化行為(含尿床、遺便、發脾氣、吸吮手指);不合宜性 行為;攻擊;自我傷害及嫌惡;做惡夢;睡眠障礙;對性過度好奇及不 尋常的性知識;懼怕特定的人或地方;自慰次數過多;要求其他小孩作 性動作;不愛上學甚至自殺等。 長期影響:可能會有性行為的異常、性錯亂、藥物濫用、成為下一個施 暴者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8可知性侵害所帶給兒童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Chen、Dunne與 Han (2004)研究指出,對兒童而言,無身體接觸的性侵害受害者在心理方面會有輕 度適應不良,而有身體接觸的則受到較嚴重的影響,有高比率的受害者會憂鬱、 悲傷、自殺意念、酗酒、抽煙、自尊較低、打鬥和有性交行為。Finkelhor與Browne (1985)認為性侵害受害事件扭轉兒童對於世界的認知與情緒架構,也扭曲兒童 對於自我概念及感情觀。這些負面的影響大多都造成兒童在身、心上長久的傷害, 也使得兒童的生活與心理嚴重失序;而這些身、心上的影響特徵也是供成人發現 兒童是否遭到性侵害的重 要指標,早期的發現才可以早期治療。本研究之調查 問卷將參考表2-8 性侵害對兒童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之影響文獻,並從中 擬訂兒童性侵害防治教育之部分知識做為問卷的題目。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2010)統計資料顯示,2010 年性侵害被害人年齡 11 歲 以下共有 568 人,男生有 74 人,女生則有 494 人;另外在對幼性交的統計有 375 件,其中嫌疑犯與被害人關係前三名分別為認識的人、朋友及家屬。黃榮堅(2004) 將性侵害類型分為「家庭內」及「家庭外」兩大類;前者俗稱「亂倫」指發生於 20.
(31) 家庭成員間,後者則是加害人為家庭成員。由此可知,對兒童性侵害的人幾乎都 是認識的,「家庭內」的性侵害遠比「家庭外」的性侵害來的高,反而不認識的 人僅佔性侵害案件的十分之一。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07) 「家庭內」的性侵害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可能是直系親屬、親戚、手足關係,且 被害人大多是在家中缺乏地位的未成年人,侵害行為甚至一直持續到成年;然而 在雙方具有親屬關係,這樣的性暴力往往被忽略、漠許、威脅、用其他替代方式 補償被害人,或引起其他親屬間的敵視衝突,故會延誤了求助的時機,更拉長創 傷復原的時間,因此對於被害人的的傷害更大,影響更深。故也造成家庭內性侵 害事件總是被隱藏在家庭及社會的最黑暗角落,遭受性侵害的孩子被教導或威脅 必須禁口,以免害了家人或破壞家庭的完整,使得兒童遭受近親性侵害的案件極 少曝光於檯面上(林淑麗,2005)。Gries、Goh 與 Cavanaugh(1996)認為孩子 對於熟人性侵害容易在心理產生困惑與矛盾,影響自然較為嚴重。相較於「家庭 內」性侵害,「家庭外」的性侵害通常加害人與被害人是沒有關係的,雖然兩造 關係沒有情感的衝突,但卻會因不知對方是誰,沒有責備對象,而出現責備受害 者的現象(勵馨基金會,2004)。 性侵害所造成身、心創傷是如此嚴重,大致研究顯示年齡愈小的兒童面對危 險時的傷害愈大,主要是兒童期中樞神經系統與認知功能未完全發育成熟,外來 不可控制的性虐待經驗會對兒童造成最深遠的影響與廣泛的傷害;另外,研究結 果亦顯示,兒童傷害的時間愈久,對兒童的衝擊也就愈大,而性虐待較嚴重者如 生殖器官的接觸(如進入),會對兒童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一般學者專家亦認為 受害兒童與加害者的關係愈親密,造成的創傷愈大(謝淑貞、陳慶福,2005)。 邱獻輝(2002)提到通常關係越親密、越常被侵害的時間與次數、越嚴重的侵害 程度、越沒說出事情及受害年齡越低,受傷害的程度就越嚴重。盧姿里(2000) 性侵害事件通常會使一個人的認知,出現暴力循環的報復想法,因此往往會使一 個人的人格偏差,讓自己與他人受傷,故須要從小養成正確的性觀念、性知識與 性態度。 性侵害的發生通常是無預警的,而加害的形式皆不同,但無論是何種形式何 種類型的性侵害,只要是加諸於兒童身上必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有研究指出, 童年性侵害會導致長期性的負面效應,而此效應會慢慢地橫跨其整個人生旅途 (曾杉圳,2004) 。性侵害被視為是所有暴力行為中最具殺傷力的且恐懼感最高, 它不只是會帶給被害人生理上的傷害,更是會造成受害人心理上嚴重創傷及後遺 症,甚至影響其個人的一生,受害者需花相當長的時間及精力來重建自己(徐碧 卿、謝素真、趙文杏,2001;高鳳仙,2006)。為避免兒童繼續受到更嚴重的傷 害及成為下一位加害者,我們必須對於性侵害的影響有所警覺及辨識被性侵之身 心表徵,及早發現及早給予治療、輔導與協助。而性侵害對兒童的影響在性侵害 防治教育中,也是需教導給社會大眾及家長的重要知識之一。 21.
(32) (四)兒童性侵害的處理 當兒童遭遇性侵害時,經常是無法使用「適當」或「正確」來表達事件的發 生,因此「沒有嘴巴的小孩」是給於受性侵害孩童的特殊名詞,目的在突顯出受 創孩子有口難言的困境(陳若璋,2000;謝儒賢,2002) 。若這些孩子又不幸地得 不到任何的協助,而須獨自面對說服、利誘、恐嚇或暴力的壓迫,並謹守「祕密」 成長,則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自尊、自我概念、性關係等發展,嚴重者甚至 會發展成為下一個「加害者」 (謝儒賢,2002) 。所以大人除了要有夠高的警覺性,. 對於事件發生後的處理也必須有冷靜沉著的態度去面對。王懋雯(2000)針對發 現性侵害事件之處理有四原則: 1.保護/輔導/治療受害者: 當發現有兒童遭受性侵害事件時,首要就是保護受害兒童,避免再次受 到傷害。二是讓兒童明白錯不在他(她) 。最後是將兒童送醫檢查治療, 並需專業人員對受害兒童進行有計劃的諮商輔導。 2.輔導/治療施害者: 大多數的施害者其動機是忿怒、權力和控制慾,而非性慾。意指他們 的問題出在心理,因此需對施害者進行心理輔導及治療。 3.家庭諮商: 若一個家庭發生兒童性侵害事件,整個家庭將會面臨相當大的危機,故 迫切需要專業人員之協助調適。 4.法律層面: 可依據兒童遭受性侵害之類型及程度,依照相關法規給予施害者法律制 裁。 而陳若璋(2000)也認為被害兒童在說出事實的第一個禮拜是屬於高危險期, 因此處理時須注意兩點:一為盡速通報,並將兒童與加害人隔離;第二則是避免 兒童受到二度傷害,讓加害人盡速受法律制裁,並提供兒童及被害家屬立即心理 支持、協助與輔導。故二位學者皆認為性侵害發生應立即保護兒童,避免兒童受 到二次傷害,還包含加害人應盡速接受到法律制裁,家庭部分也應提供輔導。這 樣的處理方式屬全面性,不光只有受害人需協助,對於加害人及家庭都因有處遇 方案,以避免再次受到更大的傷害。 陳青蕙(2000)及黃有志(2001)則針對父母並建議父母的處理態度及方法 有:1.了解事實,鼓勵孩子說出實情,並維護孩子的隱私避免受到二次傷害;2. 給予支持與協助找回安全感,並告訴孩子絕對不是他(她)的錯;3.通報相關單 位,如113、報警、社福單位等;4.陪同孩子到醫院檢查,協助兒童接受心理治 療;5.不責備孩子、不批評加害人、請學校老師配合輔導。故父母在面對兒童性 22.
Dokumen terkait
Based on clarifying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issues about the resignation cultur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manifestations) of the resignatio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