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製作材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製作材料:"

Copied!
1
0
0

Teks penuh

(1)

成年禮系列活動

佳 作

我是客家人,雖未自客家庄長大,但對故鄉的情感很深。打從有記憶以來,每回除夕,

阿婆總是準備滿滿一桌的年夜飯,唯恐填不飽子孫們的五臟廟。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長 年菜。

還記得小時候,阿公以滄桑的嗓音呼喊,叫全家來吃飯。飯桌正中央是一大鍋長年菜,

深綠的菜湯上浮著金黃的油,淡淡的香氣瀰漫飯廳。待飯吃到一半,阿公總會舀一大匙長年 菜加到飯裡,客家話稱作「簍咪」( 湯飯 )。

長年菜的口感綿綿密密,彷彿絲狀的稀飯。以雞油、雞湯為底,長年菜為高,構成一個 口感完美的正三角形,只是些許違背現代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主義。不過酒足飯飽後,阿 公總會沏好上等的茶,讓油膩的一餐有個清爽的結尾。

緣起:

雞湯 ( 雞、鴨,煮油湯用 )、芥菜、水、鹽

製作材料:

從阿公到父親那一代,是家族轉變成家庭的開始。阿公的四個兒女離鄉背井,或婚姻、

或工作,加上阿公的兄弟姊妹為財產爭執不休,家族分歧頗為嚴重,而這些,是從烹調長年 菜的過程中得知的。

先前我對家族瞭解甚少,乃至於對家族成員陌生,進而疏遠。這次回老家八天,阿婆 對我傾訴許多,我也問到了許多家族秘辛。長年菜是維繫我與家族的一條線,從菜認識人、

認識家族,可說是這次最大的收穫。

長年菜烹調過程簡單,材料亦是 ( 僅有雞湯、芥菜、水與鹽巴 ),就如同客家民族的節 儉和樸實。而這道菜越煮越爛越好吃的特質,似乎也蘊含著勤勞的道理。從一道菜中,我看 出先人的智慧與民族的特性。

這趟旅程的小收穫,是偶然發現阿婆的「祕笈」,裡頭有發包、蘿蔔糕、鹹粄、客家 小炒、筍乾等客家傳統菜餚的祕方,或許下次早些回去,可以纏著阿婆學到更多客家美食 ( 亦 得知更多家族故事 )。

備註:由於阿婆很疼我,長年菜評價極好,感謝阿婆 !!

心得 - 走過這一程:

阿婆的長年菜

傳家秘方 - 製作過程:

1. 傳家秘方──煮油湯

雖說是做長年菜,卻是從雞、鴨先開始準備。客家人以勤儉 著稱,一道菜的準備往往與另一道菜相關,如第一個步驟「煮油

湯」,不但將雞、鴨的精華煮進湯裡,

煮熟後還可以拿來做白斬雞等料理,

毫不浪費。油湯煮好靜待一段時間,將油撈起備用。

阿婆戲稱:長年菜的湯要有雞、鴨「游」過才好喝。

p.s. 阿婆小秘訣:由於煮過的雞、鴨要當「拜阿公婆」( 祖先 ) 的 供品,水煮滾後須定時翻面,以免「破相」。

2. 割、洗、切芥菜

阿公在家門前一塊空地種了各式蔬菜,皆以有機無毒工法種植 ( 例如:徒手抓毛毛蟲、

捕蟲網撈蝴蝶 ),一方面與親朋好友分 享,一方面和鄰居「以物易物」。

這次一共割了十幾把芥菜,我和阿 公合作──阿公負責清洗莖部泥沙,我 洗葉部,洗完後各自拿鐮刀切成小段。

p.s. 阿公小秘訣:切菜時要用手腕,速 度要快,不拖泥帶水。切到莖時可用三 角形切法 ( 左斜、右斜、橫切 )。

3. 汆燙

芥菜有種苦味,因此必須先汆燙過,去除苦味。阿婆準備了很有古味的竹篩,燙好的芥 菜放置其上瀝乾。燙完後,鍋中的湯裝到另一個鍋子備用。( 空出大鍋 )

4. 油炒

阿婆說:「客家與閩南烹調長年菜最大的不同有兩個:一是閩南 人會在湯中加雞肉,製成芥菜雞;二是客家人會在 芥菜下鍋時先油炒。」這個步驟決定了長年菜是否 有油香。油的來源則是煮油湯時撈起的雞、鴨油。

5. 加入湯底、調味

最後加回原本的湯底,煮到芥菜變成軟爛的深 綠色時,加些許鹽巴調味,試過味道後就大功告成了!

p.s. 阿婆小秘訣:長年菜一定要煮到軟爛才好吃!

118

曾俊翰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成年禮系列活動 優 等 我今天要介紹的傳家菜,並不是特定節日應景的菜餚,而是每日再簡單不過 的便當菜。 為甚麼便當會變成傳家菜?這可能跟我們家的傳統有關,怎麼說呢?在母親 小時候,外婆每天都會親自煮菜讓她帶便當,母親每天跟著外婆在廚房煮菜,漸 漸地,日積月累學會幾道外婆最常煮的菜餚。 小一的開學日,母親就拎著便當跟我一起去學校,從那天起,我就改不了帶

成年禮系列活動 優 等 客家小炒為中國傳統客家菜餚「四熅四炒」之一,在台灣是十分受歡迎的客家菜餚。傳 統上使用的食材有五花肉、豆乾、魷魚、芫荽、芹菜、蔥與醬油。而演變至衣食不虞匱乏的 現代,亦有人加入蝦皮、紅辣椒、綠辣椒、蔥段等提味,風味更勝以往,且各家有各自獨特 的風味;阿婆的客家小炒,包含了五花肉、魷魚、蔥段、醬油,還有一位特別角色,使客家 小炒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