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2 基本单元与线性插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2 基本单元与线性插值"

Copied!
9
0
0

Teks penuh

(1)

§2 基本单元与线性插值

一、 基本单元与型函数

基本单元就是指边界平直的子区域,仅取其顶点作节点,并且只用待定函数值作为节点 参数值。常用的几何形状是

一维的直线段(二节点)。

二维的三边形(三节点),四边形(四节点)。

三维的四面体(四节点),六面体(八节点)。

在这类单元上,插值函数是线性、双线性或三线性的多项式,即对各个坐标变量

x,y

z

来说 都是一次的。

为明确起见,本节以

P

表示坐标为

( x , y , z )

的变点,而以

P

i表示节点。设单元有

p

个节点, 其局部序号为

i  1 , 2 ,  , p

,局部坐标为

( 

i

, 

i

, 

i

) ( i  1 , 2 ,  , p )

,而相应的整体直角坐标取作

) , ,

( x

i

y

i

z

i

( i  1 , 2 ,  , p )

。这些坐标系都取右手系。

如果在基本单元内同样有

p

个多项式

1

( P ), 

2

( P ),  , 

p

( P )

满足条件:

(i)

p

个多项式

i之和恒等于

1,即 1 ) (

1

 

p

i

i

P

(8)

(ii) 任一

i

(P )

在节点

P

i取值

1,在其余 p-1

个节点取值

0,即

ij j

i

P

 ( ) 

( i , j  1 , 2 ,  , p )

(9)

则称

i

(P )

为该单元的型函数。

i

(P )

可以写成

x , y , z

 ,  , 

的函数。

基本单元的型函数存在而且是线性(包括双线性、三线性)的。因此对于线性的插值函数

e e

e

v w

u , ,

,包括

x , y , z

(看作坐标本身的线性函数)可表示为

p

i

i i

e

P P u

u

1

) ( )

( 

(10)

p

i

i

i

P x

x

1

)

 (

(11)

二、 直线段单元

[距离坐标] 设直线段二端点为

P

1

, P

2,则线段上任一点

P

的距离坐标

( 

1

, 

2

)

定义为

(2)

s P P s

P

P

1 2 1 2 1 2

1

= = ,  = =

显然端点

P

1

, P

2的距离坐标

( 

1

, 

2

)

分别为(1,0),(0,1),且有

2

1

1

  

[型函数] 距离坐标

i(i=1,2)本身可取作型函数

i

(P )

。它们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关系依 (11)为

x  

1

x

1

 

2

x

2

[坐标变换] 由于

P

在直线段

P

1

, P

2上,所以坐标变量只有一个独立,假定取

x;同样其距离

坐标也只有一个独立,假定取

2。从上二式得

1 2

1

2

x x

x x

 

[线性插值函数]

2 1 2

1 1

1 2

2 2 2 1 1 2

1

) (

)

( u

x x

x u x

x x

x u x

u u u

i i i

e

 

 

 

三、 三边形单元

[面积坐标] 设三边形的顶点为

P

1

, P

2

, P

3,则三边形的任一点

P

的面积坐标

( 

1

, 

2

, 

3

)

定义 为

i i i

i

H

h A A =

 =

(i=1,2,3)

式中

A

i表示

P

P

i的对边

P

j

P

k构成的

PP

j

P

k的面积,A

3 2 1

P P

P

的面积,而

h

i

, H

i分别表示

PP

i

P

j

P

k的距离。显然

3 2 1

, P , P

P

的面积坐标分别为(1,0,0),(0,1,0),(0,0,1),且有

3

1

2 1

    

[型函数]

i

(P )

就是面积坐标

i,它们与直角坐标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

3 3 2 2 1

1

x x x

x      

[坐标变换及其雅可比式] 由于

P

P

1

P

2

P

3平面上,所以只有两个坐标变量独立,假定取

x,y;

同样,面积坐标只有两个独立,假定取

1

, 

2。从上二式可得

 

 

 

 

 

 

 

3 3 13

31 32 23 2

1

2 1

y y

x x x y

x y

A

式中

x

ij

x

i

x

j

, y

ij

y

i

y

j

23 13

23 13

3 2 1

3 2

1

2

= 1 1 1 1 2

= 1

y y

x x y

y y

x x x A

其绝对值等于单元面积

A

AA

(3)

雅可比式(即变换矩阵的行列式)为

y A y

x x x x y

J x 2

y ) y

, (

) , (

23 13

23 13

2 1

2 1 2

1

 

 

 

逆变换矩阵为

 

 

 

 

 

 

 

 

13 31

32 23 2

2 1 1

2 1

x y

x y A y

x y

x

[线性插值函数]

3

1

3 3 2 2 1 1 i

i i

e

u u u u

u    

利用

1

, 

2

, 

3的循环性,以

x,y

为变量的型函数可写成

 

 

 

 

 

 

 

 

y x x y y x y x

x y y x y x

x y y x y x A

1 2

1

21 12 1 2 2 1

13 31 3 1 1 3

32 23 2 3 3 2

3 2 1

3 2 1

四、 四边形单元

[双向距离坐标] 从四边形一顶点

P

1开始各在二邻边

4 1 2 1

P , P P

P

定义距离坐标;然后再在其对边沿同方向即

P

4

P

3

, P

2

P

3同 样定义距离坐标。把

P

1

P

2

P

4

P

3,以及

P

1

P

4

P

2

P

3具相同的距离坐 标的变点联成直线段,构成一个局部坐标网。于是四边形的任 意一点

P

是坐标网的一个结点,其局部坐标(ξ ,η )可分别取

2 1

P

P

P

1

P

4二线段的第二距离坐标(即

2)。这样,直角坐标系 中的四边形

P

1

P

2

P

3

P

4与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正方形(0≤ ξ ≤

1,0

≤ η ≤

1)之间就建立一一对应(图 19.3)。

[型函数] 对于单位正方形的

i

(P )

显然可取

),

1 )(

1

1

(  

    

2

  ( 1   )

,

3

 

,

4

 ( 1   ) 

它是双线

性的,即对ξ 或η 都是线性的。由于顶点

P

i的局部坐标

( 

i

, 

i

)

取值为

1

0,型函数还可以统一

写成

) 1 )(

1 (

) 1

(     

i i i

i

i

   

(i=1,2,3,4) [坐标变换及其雅可比式]

4

1

4 3

2

1

( 1 ) ( 1 )

) 1 )(

1 (

i i

i

x x x x x

x        

雅可比式(即变换矩阵的行列式)为

(4)

41 32

41 32 34

21 34 21 41 21

41 21

34 12 41

34 12 21

34 12 41

34 12 21

) (

) (

) (

) (

) , (

) , (

y y

x x y

y x x y y

x x

y y y

y y y

x x x

x x x

y y y J x

 

 

 

 

逆变换矩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34 12 21

34 12 12

34 12 14

34 12 41

x x x

y y y

x x x

y y y

J y x

y x

它的元素是ξ ,η 的分式线性函数。

[双线性插值函数]

 

 

   

4

1

4

1

) 1 )(

1 (

) 1 (

i i

i i i

i i

e

u u

u

i i

   

五、 四面体单元

[体积坐标] 设四面体顶点为

P

i(i=1,2,3,4),则四面体的任一点

P

的体积坐标

)

, , ,

( 

1

2

3

4 定义为

i i i

i

H

h V V

 

(i=1,2,3,4)

式中

V

i表示

P

P

i所对的底面三角形构成四面体的体积,V为四面 体单元的体积,而

h

i

, H

i分别表示

P, P

i到底面的距离。显然,

P

i的体积 坐标除

i

 1

外,其余

j

 0

且有

4

1

3 2

1

      

(12) [型函数]

i

( p )

就是体积坐标

i(i=1,2,3,4),它们与直角坐标 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

4 4 3 3 2 2 1

1

x x x x

x        

(13) [坐标变换及其雅可比式] 假定

1

, 

2

, 

3为独立变量,则由上(12),(13)得

 

 

 

 

 

 

4 4 4

34 34 34

24 24 24

14 14 14

3 2 1

6 1

z z

y y

x x

Z Y X

Z Y X

Z Y X

V

式中

4 4

4 4 4

k j

k j

i

z z

y

Xy

4 4

4 4 4

k j

k j

i

x x

z

Yz

4 4

4 4 4

k j

k j

i

y y

x Zx

(5)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34 24 14

34 24 14

34 24 14

1 1 1 1

6 1 6

1

z z z z

y y y y

x x x x z

z z

y y y

x x x

V

其绝对值等于单元体积

V

VV

。 雅可比式(即变换矩阵的行列式)为

V z

z z

y y y

x x x z

y

J x 6

) , , (

) , , (

34 24 14

34 24 14

34 24 14

3 2 1

 

 

逆变换矩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34 34 34

24 24 24

14 14 14

3 3 3

2 2 2

1 1 1

6 1

Z Y X

Z Y X

Z Y X V z

y x

z y x

z y x

[线性插值函数]

4

1

4 4 3 3 2 2 1 1 i

i i

e

u u u u u

u     

由(12),(13)可直接求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y x

Z Y

X V

Z Y

X V

Z Y

X V

Z Y

X V

V

1

6 1

4 4

4 123

3 3

3 412

2 2

2 341

1 1

1 234

4 3 2 1

4 3 2 1

等式右端系数矩阵各元素可循环定义如下:

4 3 2

4 3 2 1 4

3 2

4 3 2 1

4 3 2

4 3 2 1

1 1 1

, 1 1 1

1 1 1

,

y y y

x x x Z x

x x

z z z Y

z z z

y y y X z

z z

y y y

x x x V

k j i

k j i

k j i ijk

实际上不难看出

V

234

x

4

X

14

y

4

Y

14

z

4

Z

14

X

1

X

14

, Y

1

Y

14

, Z

1

Z

14,…,只不过这里用三阶 行列式代替

X

i4等二阶行列式,便于循环定义,结果还是一致的。

六、 六面体单元

[三向距离坐标] 设六面体的顶点为

P

i(i=1,2,…,8)(图

19.5)。利用双向距离坐标,先把四

边形

P

1

P

2

P

3

P

4变换到局部坐标系(ξ ,η ,ζ )的坐标面ζ

=0

上的单位正方形(0≤ ξ ≤

1,0≤

η ≤

1);

再在

P

1

P

5线段上定义距离坐标,并取作(1-ζ ,ζ ),

P

1

, P

5的ζ 分别为

0

1。现在又对四边形

(6)

8 7 6

5 利用双向距离坐标,把它变换到坐标面ζ 上的单位正方形(0≤ ξ ≤

1,0≤

η ≤

1)。这

就在四边形

P

1

P

2

P

3

P

4

P

5

P

6

P

7

P

8分别同ζ

=0

与ζ

=1

上的单位正方形各点间建立一一对应。最 后把上下四边形具同样局部坐标(ξ ,η )的点联成线段,并沿

P

1

P

5方向(由下而上)定义距离坐标 (1-ζ ,ζ )。于是该线段上任意一点

P

的局部坐标可取为(ξ ,η ,ζ )。这样,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 六面体单元与局部坐标系中的单位立方体(0≤ ξ ≤

1,0≤

η ≤

1,0≤

ζ ≤

1)之间就建立了一一

对应。

[型函数] 对于单位立方体,利用节点的对称性得出型函数为

)

1 )(

1 )(

1

1

(   

    

5

 ( 1   )( 1   )  )

1 )(

1

2

 (  

   

6

  ( 1   )  )

1

3

 ( 

  

7

 

4

 ( 1   )  ( 1   )

8

 ( 1   ) 

由于顶点

P

i的局部坐标

( 

i

, 

i

, 

i

)

取值为

1

0, 

i可统一写成

) 1 )(

1 )(

1 (

) 1 ( ) , ,

(  

1

i

 

i

 

i

i

i i

i

     

i=1,2,…,8)

它是三线性的,即对ξ 或η 或ζ 都是线性的。

[坐标变换及其雅可比式]

8

1 1 8

1

) 1 )(

1 )(

1 (

) 1 (

i

i i i

i i

i

i

x x

x

i i i

     

i一样,它是三线性的。这表明六面体的棱边应是直线段。

雅可比式(即变换矩阵的行列式)为

 

 

8

1 8

1 8

1

8

1 8

1 8

1

8

1 8

1 8

1

) , , (

) ,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z z

z

y y

y

x x

x z

y J x

(7)

式中

) 1 )(

1 (

) 1

( 

1

   

i i

i

i i

i

   

) 1 )(

1 (

) 1

( 

1

   

i i

i

i i

i

   

) 1 )(

1 (

) 1

( 

1

   

i i

i

i i

i

   

变换矩阵也可写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 1 ( )

1 (

) 1 )(

1 ( ) 1 ( )

1 (

) 1 ( )

1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

...

8 2

1

8 2

1

8 2

1

z z

z

y y

y

x x

x

z z z

y y y

x x x

从上式看出变换矩阵各行关于ξ ,η ,ζ 的二次项系数是相同的,记

8 7 6 5 4 3 2 1 8

1 1

0

( 1 ) x x x x x x x x x

X

i

i

i i

i

        

 

  

32 14 34 12 4 3 2 1

1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62 15 65 12 6 5 2 1

2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84 15 85 14 8 5 4 1

3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y

i

, z

i也有相应的记号

Y

0

, Y

1

, Y

2

, Y

3

, Z

0

, Z

1

, Z

2

, Z

3,则变换矩阵可写成

 

 

51 3 2 0

41 1 3 0

21 2 1 0

51 3 2 0

41 1 3 0

21 2

1 0

51 3 2 0

41 1 3 0

21 2

1 0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其行列式是ξ ,η ,ζ 的四次多项式,而且

2

2

, 

2

2

, 

2

2各项的系数为零。

[三线性插值函数]

8

1 1 8

1

) 1 )(

1 )(

1 (

) 1 ( )

, , (

i

i i i

i i

i i

e

u u

u    

i i i

     

七、 三棱柱单元

[局部坐标] 上、下底三角形可利用面积坐标,而沿高度方 向则利用距离坐标来构成局部坐标。设ξ ,η 取其第二、三面积 坐标,ζ 取第二距离坐标,于是直角坐标系中的三棱柱与局部坐 标系中的单位三棱柱(上下底是腰为

1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高为

(8)

6 5 4 6

1

3 2

1

) 1

(

) 1 ( ) 1 ( ) 1 )(

1 (

x x x

x x

x x

x

i i i





 

[型函数]

) 1 )(

1

1

(   

    

4

 ( 1     )  )

1

2

 ( 

  

5

 

) 1

3

 ( 

  

6

 

由于顶点

P

i的局部坐标

( 

i

, 

i

, 

i

)

取值为

1

0, 

i可统一写成

]

) 1 2 ( ) 1 2

(

) 1

][(

) 1 2 ( ) 1 [(

i i i

i

ii i i

i i

(i=1,2,…,6)

[坐标变换及其雅可比式]

变换矩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1 1

0

0 1

1 1

1

6 2

1

6 2

1

6 2

1

z z

z

y y

y

x x

x

z z z

y y y

x x x

雅可比式为

41 2 1 31 2 21 1

41 2

1 31 2

21 1

41 2 1 31 2 21 1

) , , (

) , , (

z Z Z z Z z Z

y Y Y y Y y Y

x X X x X x z X

y J x

 

 

式中

X

1

x

1

x

2

x

4

x

5

, X

2

x

1

x

3

x

4

x

6 其余的

Y

1

, Y

2

, Z

1

, Z

2可类似定义。

八、 基本单元的特点

综合上述,可知基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单元形态简洁,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坐标变换与插值的表达式都是线性(包括双 线性、三线性)的,并具有同样的模式。两个相邻的基本单元在公共边界上是相容的,即保持连 续性。

2° 在单元分析中通常是把对(x,y,z)所作的微分与积分运算改用局部坐标来进行,这就需 要用到变换矩阵及雅可比式

J。除六面体单元外,其表达式比较简单。如果六面体的形状单纯,

例如常用一系列平行于直角坐标的正六面体为单元,则其坐标变换退化为线性的,变换矩阵也 很简单。

(9)

3° 在选取单元的形状时,为了减少插值误差,三边形或四面体单元不能取得太尖或太扁;

四边形或六面体单元应当取凸的,而且不能太尖或太扁。

4° 基本单元的局部坐标系是通过内在的度量比坐标来构成的,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对应

关系是借助型函数直接表示出来。由于在局部坐标系中单元是规则的,型函数容易构成,因此这 种方法不但对基本单元行之有效,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单元(参看后两节)。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注意: 允許學生個人、非營利性的圖書館或公立學校合理使用 本基金會網站所提供之各項試題及其解答。可直接下載 而不須申請。 重版、系統地複製或大量重製這些資料的任何部分,必 須獲得財團法人臺北市九章數學教育基金會的授權許 可。 申請此項授權請電郵 [email protected] Notice: Individual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