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19
0
0

Teks penuh

(1)

南一古文題組 B1

一、閱讀測驗:

1. 答案:

(1)B;(2)C;(3)B;(4)C;(5)A

解析:

語譯:手拿吳人製造的長戈,身披犀牛皮製成的鎧甲,敵我戰車輪轂交錯時,就用刀劍互相攻擊;

旌旗多得遮蔽了陽光,敵人多得像雲一般,兩軍對射,流箭交相落下,戰士奮勇爭先殺敵。

  敵人侵犯我軍的陣地,踐踏我軍的行伍,左驂的馬死了,右驂的馬受了刀傷;兩個車輪陷入泥中,四 匹馬被絆住了不能行動;主帥手持玉飾的鼓槌,擊鼓進軍;失去天時,神靈發怒,結果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了,屍骸棄於原野之上。

  戰士一去不復返,原野蒼茫,而路途遙遠;佩帶著長劍,挾持著秦弓,身首異處,內心卻不悔恨。

  戰士實在是既有勇氣也有勇力,始終剛強不屈而不被凌辱;軀體雖然死了,精神卻永遠存在,你們的 魂魄,正是鬼中的英雄。

(1)(A)大司命(C)東皇太一(D)無此篇。

(2)(C)指我方將士死傷慘重。

(3)(A)踐踏(C)通「埋」(D)鼓槌。

(4)國殤展現的是將士為國捐軀不悔的決心,與(C)相似。(A)出自佚名木蘭詩(B)出自白居易望月有感 (C)出自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D)出自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5)(A)前十句是「記」,後八句是「頌」。

2.答案:

(1)C;(2)A;(3)D;(4)C;(5)B

解析:

語譯: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 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相信這一點,只有博陵郡的崔州平、潁川的徐 元直跟他交情深厚,認為諸葛亮確實是這樣。

  此時劉備正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門下,雖然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待劉備,讓劉備屯兵駐於新野,劉備卻不 願意始終寄人籬下,急切的希望能得到賢才,有一番大作為。徐庶拜見劉備後,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 備說:「諸葛孔明,是一個人才啊!將軍可願意去見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

「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屈其志節把他招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 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3.答案:

(1)C;(2)B

解析:

語譯:

  手拿吳製的戈啊!身穿犀牛皮的鎧甲;敵我的戰車交錯啊!用刀劍互相砍殺;旌旗蔽日啊!敵人眾多 如雲;飛箭交相落下啊!士兵爭先殺敵。

  侵犯我們的陣地啊!踐踏我們的行伍;左驂馬被砍死啊!右驂馬被刀刃所傷;兩個車輪陷入了泥中啊!

絆住四匹馬;手裡拿著玉飾的鼓槌啊!擊鼓進攻;不受天神的保佑啊!神靈發怒了;士兵們全部慘烈犧牲 啊!屍首被棄置在原野上。

  出征的士兵沒有回來啊!前往戰場的沒有一個返回;平原蒼茫啊!返鄉路途卻很遙遠;死時仍佩帶長 劍啊!拿著秦製的弓;頭與身體分離了啊!仍不後悔。

  實在是既有勇氣啊!又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不可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 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1)(A)寫戰士之英勇交戰。(B)讚美陣亡將士。(D)寫陣亡將士一心想報國,死而無悔。

(2)(A)指我方戰士。(B)指敵人。(C)指我方戰士。(D)指我方戰士。

4.答案:

(1)A;(2)D;(3)A;(4)B;(5)A

解析:

語譯:屈原被頃襄王放逐,三年之間還無法再見到君王。雖然竭盡了智慧和忠貞來勸諫,可是楚王 還是依舊被小人的讒言所矇蔽,他心煩意亂,不知何去何從,於是去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一些疑 問,希望藉著您的占卜來指示、解決。」詹尹於是擺正了蓍草,擦拭好靈龜,說:「請問您有什麼指 教?」

  屈原說:「我寧可誠誠懇懇、質樸忠貞?……寧可做一隻昂然出眾的千里馬呢?還是做一隻漂漂蕩蕩,

隨波逐流的野鴨,苟且偷生?寧可和千里馬並駕齊驅?還是要跟隨在駑馬之後?寧可和黃鵠比翼同飛?還 是要與雞鴨爭食?哪件是吉?哪個是凶?哪條路不能走?在這混沌不清的人間世,把薄薄的蟬翼當做重,

把千鈞當成是輕;聲音洪亮的大鐘棄而不用,卻把瓦罐敲得像雷鳴一般;諂佞的人身居高位,賢德之士,

卻默默無名。唉!讓我沉默不語吧,誰能了解我的忠貞?」

  鄭詹尹於是放下蓍草辭謝說:「尺雖長,但尺有尺的短處;寸雖短,寸卻有寸的長處;龜卜雖然靈驗,

但也有力不足、事難明的;龜卜雖然靈驗,但也有不能達心、無法通曉的。用您的真心,依照您的意志去 行事,龜甲和蓍草實在無法解決您所要問的事。」

(2)

5.答案:

(1)B;(2)B;(3)C;(4)A;(5)C

解析:

語譯:痴情的山中女鬼。夜色朦朧山影朦朧,多情谷裡,身披薜荔、腰束女蘿,含情脈脈對你嫣然 一笑的我。誰不愛我的嬌柔窈窕?我乘著赤豹駕的車,花狸在側,辛夷花編的車、豎起桂枝的旗;車披石 蘭、杜衡飄繫的髮帶,摘了香氣馥郁的花送給思念的心上人。

  我住在幽暗的竹林裡,經年不見天日,道路是顛簸難行,真怕心愛的你會晚到。

  我獨自矗立在山頂,滾滾茫茫的雲海在山腳下,眼前卻是那麼迷濛昏暗,東風飄來了細雨,我心悵然 期待著心愛的人,不想回去。

  青春不再,年華易逝,花怎重開、人怎再青春呢?只好在山裡採些靈芝,吃了能益壽延年、青春永駐,

可是山石磊磊,野藤滿佈,靈芝不好找啊。

  心中埋怨你,在憂愁悵惘裡忘了回家。或許你正思念著我而心不安吧?

  居住山中的人兒像杜若一般的芳香,飲的是清澈的泉水,在高峻的松柏蔽蔭裡。

  你仍未前來、我心痴疑、你到底想不想我呢?

  雷聲隆隆的響,落雨濛濛一片昏暗;雨夜裡猿聲啾啾的啼,風聲颯颯,樹蕭蕭的搖。

  我仍然駐守期待著凝望遠方的你,想著你,陷入無盡的相思與憂傷裡。

6. 答案:

(1)B;(2)A;(3)D;(4)C;(5)B

解析:

語譯: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你的品質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你專一的意志啊。

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中閃黃,黃裡帶青,色彩多麼絢麗啊。

外觀精美內心潔淨,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堅定不移的品質,你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你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於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在萬物凋零的季節,我與你結成知己啊。

內善外美而不放蕩,多麼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裡作我為人的榜樣啊。

(1)題幹與(B)皆說明不願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A)(C)(D)皆說明了順應世俗,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2)(A)出自劉基賣柑者言,語譯:「又何嘗不是都有像黃金美玉的外表,而內部卻像破舊棉絮的呢!」以 品質低劣的柑橙諷喻世上玩弄欺騙手段的人(B)出自詩經蒹葭,語譯:「茂盛的蘆葦上,白色露水凝結成 霜。內心思戀的那個人,在水的另一邊。」點明蕭瑟寥落的深秋河畔,氣氛氤氳,加深伊人的可望而不可 即(C)出自方孝孺指喻,語譯:「然而足以成為天下禍患的,哪裡只像指頭上的小疙瘩呢?」說明天下禍 患常發乎至微,乃形容防微杜漸之理,非用以形容人(D)出自錢大昕弈喻,語譯:「我能指出別人過錯,

卻不能見到自己的過失;我能挑出別人的小毛病,卻看不見自己的大毛病。」說明人們應隨時反省自己寬 容他人的道理(C)(D)的「喻」是假借故事作譬喻,用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體。

(3)(A)「譽」、「毀」為動詞轉名詞的轉品(B)誇飾(C)譬喻(D)「知」將物擬人,把「枯桑」、「海水」

人性化。

7.答案:

(1)B;(2)C

解析:

(2)此句化用自「白露為霜」,故應選白霧最適合。

8. 答案:

(1)D;

(2)D

解析:

語譯:嫺靜的姑娘多麼美麗,在城樓角落等著我。赴約時我卻不見她的芳蹤,只能心情焦慮的急抓 著頭,來回徘徊不定。嫺靜的姑娘多麼美麗,送我彤管表達她對我的情意。彤管光彩美麗極了,正如妳光 彩美麗讓人憐愛。妳從郊外帶來荑草送我,實在美麗又特別,並非荑草的本身美麗無比,而是因為這是美 麗的妳送給我的禮物啊。

(1)(D)男方等得很著急,女方也贈送荑草,屬於兩情相悅。

(2)(D)女方贈荑草,並非荑草美麗,是因為是女方送的禮物而感到珍貴。

9. 答案:

(1)C;(2)A;(3)C

(3)

解析:

語譯:鹿群呦呦地鳴叫著,呼喚同伴一塊來飽餐野苹。正如同我宴饗要好的朋友,彈瑟吹笙作樂助 興。奉上一筐筐的禮物,酬飲作樂。朋友們要是真心對我好,就請指示我為人處世的大道。鹿群呦呦地鳴 叫著,呼喚同伴一塊來飽餐野蒿,我那些要好的朋友們,都是德行昭顯,能把澆薄的世風轉化為淳厚,是 君子所當仿效的對象。我有美酒,請朋友們酣暢飲酒,盡情宴遊。

(1)(C)由鹿一起來吃野苹,作者聯想到他也正在歡欣宴客。

(2)(A)希望朋友能指引他為人處事的道理。(B)君位傳賢不傳子,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C)指對於 人事沒有偏頗及厚薄之分。(D)自我反省。

(3)(C)這些朋友都是有德之人,可以移風化俗。

10. 答案:

(1)A;(2)C;(3)D

解析:

語譯:詩,是人表現志意所向的。在心裡就是志意,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裡被觸動必 然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就會吁嗟嘆息,吁嗟嘆息不足以表達,就會長聲歌詠,長聲歌詠不 足以表達,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成為宮、商、角、徵、羽之調,就是音樂。太平盛世的音樂安順而歡樂,

其時的政治就平和通暢;動亂之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其時的政治就乖戾殘暴;亡國之時的音樂悲哀而思 慮,其國民就困頓貧窮。所以矯正政治的得失,感動天地鬼神,沒有什麼比詩更能接近實現這個目標。古 代的君王正是以詩歌來矯正夫妻的關係,培養孝敬的行為,敦厚人倫的綱常,淳美教育的風氣,改變不良 的風俗。

  所以詩有六義:一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在 上位者用「風」來教化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用「風」來諷喻在上位者,用深隱的文辭作委婉的諫勸,說話 的人既不會因此獲罪,聽取的人又足以戒鑑,這就叫「風」。至於王道衰微,禮義廢弛,政教喪失,諸侯 各國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風俗各異,於是「變風」、「變雅」的詩就出來了。

(1)(A)興:激發感情、感發志意(B)觀:觀察瞭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以考見得失(C)群:合於群而不流 於俗(D)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2)(C)隱諱而不直言,使聞者自悟。

(3)亂世所產生的詩,稱為「變風」、「變雅」。

11. 答案:

(1)C;(2)A;(3)D

解析:

語譯:我常憐惜你過著務農的生活。而我自己也總是在路途奔波中,驚心於季節變化、歲月蹉跎。

一別數年,兒女都已長大,而我們兄弟卻相隔千里,孤零零地生活著。我的愁思就如同秋葉飄落,數也數 不清;在這秋天雨夜面對著殘燈,不知能否在夢中與你相見?想起遙遠的故鄉,不禁讓人落淚,更何況又 聽到秋雁降落水畔,召喚彼此的鳴叫聲。

(1)(A)指務農的生活,未指悠閒(B)在路途中奔波(D)能否在夢中與你相見。

(2)題幹與(A)江河湖海。(A)出自史記 貨殖列傳(B)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指鄉野民間(C)出自黃庭堅寄 黃幾復。指鄉野民間(D)出自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指流浪賣藝者。

(3)本詩為秋季,(D)指冬季。

12.答案:

(1)C;(2)A;(3)D

解析:

語譯:新長的桃樹真美好,花兒鮮豔又美麗。好姑娘兒要出嫁,組成幸福好家庭。

  新長的桃樹真美好,肥大果實滿枝頭。好姑娘兒要出嫁,夫妻和樂子滿堂。

  新長的桃樹真美好,葉兒茂盛一層層。好姑娘兒要出嫁,一家老少樂融融。

(2)其內容寫民俗婚嫁之事,且文字質樸自然,故選A。出自國風 周南。

(3)(D)只有部分詩經篇章有使用到層遞修辭,並非詩經特色。

13.答案:

(1)A;(2)C;(3)D;(4)D;(5)C

解析:

語譯:那邊的穀物披垂了下來,那裡的穀粒初生。我走路遲遲不前,心中恍惚不定。了解我的人,

說我是內心悲傷;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有什麼追求。悠遠的青天啊,這個人是誰啊!

  那邊的穀物披垂了下來,那裡的穀粒串聚。我走路遲遲不前,心中好像喝醉那樣神志模糊。了解我的 人,說我是內心悲傷;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有什麼追求。悠遠的青天啊,這個人是誰啊!

  那邊的穀物披垂了下來,那裡的穀粒纍纍。我走路遲遲不前,心中好像哽住那樣無法呼吸。了解我的 人,說我是內心悲傷;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有什麼追求。悠遠的青天啊,這個人是誰啊!

(4)題幹乃是詩人見到黍稷豐茂,進而興起對舊時在此處的周王宮室之思。(A)衣食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比喻父母亡故,兒女不得奉養的悲傷(C)前人所遺留的風尚與情思(D)比喻懷念故國的悲憤心情。

(5)題幹與(C)皆渺遠無盡的樣子。(A)出自王勃滕王閣詩。此指安閒暇適的樣子(B)出自詩經 鄭風 子衿。

憂思的樣子(C)出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D)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安閒暇適的樣子。

14.答案:

(1)A;(2)A;(3)B;(4)C;(5)D

(4)

解析:

語譯:擊鼓聲鏜鏜震於耳旁,將士們奮勇演練著刀槍。土牆和漕城修築正忙,惟有我隨將軍孫子仲 遠征到南方,平定作亂的陳、宋二國之後,回家的心願卻得不到允可,令我整日憂心忡忡。

  我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身處何地?我的馬兒又丟失在哪裡?到哪裡才能將牠尋回?於是我跑到這山間 林泉之地。

  不管生死離合,我記得曾和你立下誓約。我要牽住你的手,和你白頭到老。但如今你我分處天涯之遠,

我怕有生之年再難回到家鄉了。如今你我如此遙遠,我們信誓旦旦的諾言,恐怕再也不能實現了。

(1)內容為百姓對因戰亂而與妻子分散的抒懷,故可知為地方歌謠。出自邶風。

(2)全篇直述其事,感情真切直接,屬於「賦」的手法。

(3)(B)此處「牽手」是團結的象徵。

(4)本詩以戰爭為背景,書寫與情人分離的無奈與悲傷,故選(C)。

(5)(D)由「不我信兮」可知主角對於自己能否信守承諾,回到情人身邊,也感到無奈與不確定。

15.答案:

(1)D;(2)A;(3)D;(4)C;(5)C

解析:

語譯: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而你卻不願照顧我。發誓從此離開你,

到那理想新樂土。新樂土呀新樂土,才是安居好去處!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麥粒!多年辛苦養活你,你卻從不感念恩德。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 想新樂國。新樂國呀新樂國!這才是我應該去的地方!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苗!多年辛苦養活你,流血流汗有誰慰勞我。我發誓從此離開你,到 那理想新樂郊。新樂郊呀新樂郊,卻有誰去過,只能長聲嘆息!

(1)(D)人民未必真能得到樂土,只是反襯在此不得其所。

(2)(B)「比」的手法(C)「賦」的手法(D)並無倒裝。

(3)(A)托物言志(B)貪官汙吏、剝削人民的在上位者(C)「三」是虛數,指多年以來。

(4)(A)歌詠新婚。出自詩經周南桃夭。語譯: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花兒開得紅燦燦。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B)讚美孝子之詩。出自詩經邶風凱風。語譯:從南方吹來的南風,吹透了那棗棘的 尖刺。棗棘的赤心幼嫩而短小,母親的照顧真是太辛苦了(C)以黃鳥諷刺貪官汙吏。出自詩經秦風黃鳥。

語譯:黃鳥啊!黃鳥!不要聚集在這裡吃我的稻穀及小米。住在這地方的人,如今卻不給我糧食(D)寫男 子對愛情的不忠。出自詩經衛風氓。語譯:衛國淇水的水勢浩大,浸溼車子的帷帳。身為女人並沒有差 錯,而男人行為前後卻不一致。男人存心不良,對愛情不專是他本來的品性。

(5)(A)諷刺權貴紙醉金迷的荒淫生活。出自杜牧泊秦淮。語譯:秦淮河上水波蕩漾,如輕紗般的霧氣和清 冷的月光籠罩著河水和沙灘。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歌女不知亡國之恨,

後庭花的歌聲仍舊彌漫江上(B)點出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貧富差距太大。出自白居易買花。語譯:有一個 農村老翁,偶然來到買花處。低頭獨自長嘆,但是他的嘆息卻無人能解。一叢深色的牡丹花,竟然要十戶 中等以上人家的稅收(C)出自曹鄴官倉鼠。「健兒」指保衛國家的士兵。官倉鼠比喻貪官汙吏(D)揭露戰爭 的殘酷,連老翁也無法倖免。出自杜甫垂老別。語譯:丟了柺杖當兵去了,和我同行的人,都替我感到悲 哀。我雖然骨髓都枯乾了,但至少還有牙齒在,還是可以打仗的!我勇敢地披上鎧甲,就告別了長官們。

我可憐的老婆,臥在路旁哭哭啼啼的,穿著單薄的衣服。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死別,可憐的老 婆,還一直叮嚀我,要好好保重身體。

16.答案:

(1)D;(2)C;(3)D;(4)C;(5)D

解析:

(2)題幹與(C)知道。(A)(D)天剛亮的時候(B)告知。

17.答案:

(1)D;(2)B;

(3)C;(4)B

解析:

語譯:簡陋的臥室和空蕩蕩的廳堂,當年卻是笏板堆滿了牙床;那生滿衰草和枯乾白楊的荒野,曾 經是唱歌跳舞的地方;雕梁畫棟結滿了蜘蛛網,綠紗如今又罩在破窗上。說什麼脂濃粉香俏姑娘,卻怎麼 轉眼間兩鬢如雪霜?昨天才在黃土堆上埋死人,今晚卻又在紅紗帳裡結成雙。說什麼家中金滿箱銀滿箱,

轉眼變成乞丐惹得人家說短長;正在悲嘆著別人的壽命太短促,哪料到自己回到家裡便命亡?誇口自己教 訓子女嚴格有方,可保不住子弟將把強盜當。費心機選擇富家子弟做女婿,誰想到女兒會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官小拚命往上爬的人,落得枷鎖套在脖子上;昨天哀嘆身穿破襖挨冷受凍,如今反倒嫌紫色蟒袍拖地 長。亂哄哄這個倒臺那個又登場,忙碌終身竟把他鄉作故鄉;多麼可笑和荒唐,這分明都是為別人趕作嫁 衣裳。

(2)(B)指妓院。

(3)(C)官職的代稱。

(4)(A)出自劉基尚節亭記。語譯:關於「節」字的含義,在易經裏,已解釋得十分充分,用不著多加詮釋 (B)出自劉基司馬季主論卜。語譯:今日的荒叢斷樹,就是從前名貴的花草樹木(C)出自劉基賣柑者言。語 譯:現在那些佩掛著兵符,坐在虎皮座褥上的人,威武勇毅得真像是捍衛城池的大將(D)出自劉基尚節亭 記。語譯:顏色依舊青青的,像是守住大節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5)

18.答案:

(1)A;(2)A;(3)D;(4)B;(5)A

19.答案:

(1)C;(2)B

解析:

(2)(A)由「晶瑩雪」(薛寶釵)、「寂寞林」(林黛玉)可知所寫為賈寶玉。(B)由「機關算盡」

可知是好強的鳳姐。(C)由「娘親積陰功」、「濟困扶窮」可知是巧姐。巧姐的母親王熙鳳曾資助劉老老,

在賈家頹敗後,劉老老將巧姐接至鄉村避難。(D)由「陰騭積兒孫」可知是依靠兒子賈蘭的李紈。陰騭,

陰德。騭,音ㄓˋ。

20. 答案:

(1)B;(2)C;(3)D;(4)B;(5)A

解析:

(3)(A)賈寶玉(B)王熙鳳(C)出自林黛玉葬花詞。

(5)(B)誇飾(C)借代(D)設問。

21.答案:

(1)D;(2)C;(3)C;(4)A;(5)C;(6)C

解析:

語譯:晉文公賞賜隨從流亡的人們。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一向不說自己有功勞,應該受賞賜,而 賞賜竟也沒有賜給他。他說:「獻公一共有九位公子,到現在只有國君一個人還存在,惠公、懷公都沒有 親附的人,國內外都已擯棄他們。天意既沒有滅亡晉國,必定要有個主人的。現在主持晉國宗廟社稷祭祀 的人,除了國君以外還有誰呢?是天意要立他為君,可是我們這幾位先生卻以為是他們的功勞,不是很荒 謬嗎?偷人家的財物,還說是盜賊;何況貪取上天的功勞以為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把罪過當做正義,

在上的更獎賞這種姦惡;上下互相欺蒙,我沒法和他們在一塊兒!」

  他的母親說:「為什麼不也去求一點賞賜呢?你死了,又能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道:「我明知他 們有罪,我若再去學他們,我的罪更重。況且我已經說出怨恨的話,也不該再受賞賜。」母親說:「也應 該使他們知道你的意思啊,你認為怎麼樣?」他答道:「言語是粉飾自己的;我就要隱遯了,何必再粉飾 自己呢?如果照母親的話,一樣是要求顯達自己啊!」他母親說:「你真能這樣嗎?我和你一同隱遯 去。」於是母子隱居而死。

  晉文公後來派人找他,一直沒有下落,便把緜上的田,撥作介之推的祭田,說:「藉此記下我的過失,

並且表揚這位善人。」

22. 答案:

(1)D;(2)A;(3)B;(4)D;(5)D

解析:

語譯:大凡戰爭的法則,在沒有開戰以前要培養財源,將要開火時則要培養力量,一旦打起來以後 就要培養士氣,在得到勝利後要培養軍心。要小心烽煙的點燃,對敵人動靜的偵察要嚴密,使農民放心耕 作,沒有顧慮和禁忌,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財源。對軍隊的犒賞豐厚,使他們閒適自在,精神物質兩方 面的生活得到滿足,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力量。打一次小勝仗更加督促急攻,遭一次小挫敗則更要奮力 前進,不驕不餒,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士氣。用人不使他的願望充分達成,不使他的心意盡量發揮,仍 保留著未達成、未發揮的那一部分,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軍心。所以戰士要常常存著他的怒氣,抱著他 的願望,不能發洩盡了,沒有剩餘。怒氣不盡量發洩,就總有剩餘的勇敢;願望不能充分達成,就總有多 餘的貪念。能夠這樣,即使是征服天下那樣長期艱苦繁劇的戰爭,戰士也不會感到厭倦。這就是黃帝為什 麼打了七十次仗而他的士兵並不疲怠的原因。如果不培養軍心,只打一次勝仗,軍隊就不能再用了。

23.答案:

(1)A;(2)D;(3)B;(4)C;(5)A

解析:

語譯:王右軍(羲之)才十歲左右,大將軍很喜愛他,經常讓他在軍帳中睡。大將軍先起床外出,

而王右軍仍然沒有起床。不久,錢鳳進入,斥退左右,與人論事,都忘了右軍還在軍帳之中,就說出了造 反的計謀。右軍醒來,已經聽到他們的計謀,知道活命甚難,於是就吐痰唾液沾滿整頭,將被褥蒙在臉上,

假裝熟睡。敦論事到一半時,才記起右軍還未起床,大家驚恐的說:「不得不將他殺掉!」等到打開軍帳,

竟然看見右軍臉上唾液散亂交錯,大家都相信他是熟睡的,於是才能避免被殺的危機。之後大家都稱讚他 有智慧。

24. 答案:

(1)A;(2)A;(3)B;(4)D;(5)C

解析:

語譯:晉獻公再度向虞侯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諫勸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被滅亡了,

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亡。我們不可以開啟晉國的野心,也不能隨便輕忽敵人。晉國向我們借一次路已經算 過分了,怎麼可以再借第二次呢?俗語說:『臉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靠的,嘴脣沒有了,牙齒自然而然就 要受寒。』這話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呀!」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宗,難道會加害虢國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和虞仲,他們都是周太 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所以沒有繼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當過周文王的卿士,對王室有功,

功勞還記錄在盟書上,保存在宮府裡。晉國打算要滅掉虢國,他何必特別厚愛虞國呢?況且虞國會比晉國 的桓叔、莊伯對晉獻公還親嗎?晉獻公有多厚愛桓叔、莊伯的家族,而桓叔、莊伯的家族後代又犯了什麼 罪呢?晉獻公把他們全族人都殺光了。難道不只因為桓叔、莊伯家族人多勢大可能逼迫到自己嗎?因為人 多勢大,尚且會去加以殺害與自己親近的族人,何況是為了一國的利益呢?」

(6)

  虞公說:「我祭祀時獻祭的物品豐盛又潔淨,神靈必定會保祐我的。」宮之奇回答說:「臣聽說過,

鬼神不會特別親愛誰,祂只會保祐有德之人。所以周書上說:『皇天沒有特別私親,祂只祐助有德的 人。』又說:『祭祀的黍稷並不芳香,光明的德行才真的馨香。』又說:『百姓不必改變祭品,有德者的 祭品才被神享用。』如此一來,無德的君主是不會受到百姓擁護的,鬼神是不會享用他的祭品的。神靈所 依靠的,就在於德行啊!假如晉國攻佔了虞國,能把修養美德當作是芳美的祭品奉獻給神明,神靈難道會 吐出來而不受享嗎?」虞公不聽宮之奇的勸告,答應借路給晉國使者。

  宮之奇帶著族人離開虞國,說:「虞國不能舉行臘祭了!晉滅虞就在這一次的行動了,晉國不需要再 派兵來攻打了。」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時,駐紮在虞國。晉於是襲擊虞國,滅掉了虞國,

活捉了虞公。

(5)晉 范寧:「左傳豔而富,其失也巫(多敘鬼神、禍福);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穀梁清而婉,其失 也短。」

25.答案:

(1)B;(2)C;(3)A;(4)D;(5)B

解析:

語譯:唉!六經的學說,不被世人了解,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緣故了。重視功利,崇尚邪說,這叫 做亂經;學習文辭解釋,傳授句讀背誦,沉溺在淺聞小見中,來掩蓋天下人的耳目,這叫做侮經;誇大放 蕩的言辭,競尚詭異的辯論,掩飾他奸邪的居心和不軌的品行,追隨世俗,壟斷利益,卻還自認為是通經,

這叫做賊經。像這樣的人,是連所謂的帳簿也都撕碎毀棄了,又怎能知道為什麼要尊經呢?

26.答案:

(1)C;(2)A;(3)B;(4)A

解析:

語譯:杞子從鄭國派人回秦報告說:「鄭國派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鎖鑰,如果暗中發兵前來,就可以 占領鄭國了。」秦穆公去徵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勞動軍隊去偷襲遠方的國家,我沒聽過這種事。軍 隊疲憊,戰力衰竭,加上對方有了準備,恐怕不行吧?軍隊的舉動,鄭國一定知道;勞累而沒有斬獲,一 定會有背離怨恨之心。何況千里行軍,誰會不知道?」

  穆公不聽。召見孟明、西乞、白乙,命令他們在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送他們說:「孟子,我眼看著 軍隊出發,卻看不到他們回來了。」穆公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如果只活六十歲,現在你墳上的樹 已經可以合抱了。」蹇叔的兒子也參與在軍隊中,蹇叔哭著送他,說:「晉人一定在崤山設伏兵攔擊我軍。

崤山有兩座山頭,南邊的是夏后皋的墓;北邊的是當年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這兩座山之間,

我會去那裡收你的屍骨的。」秦軍就出發向東前進了。

(1)由第二段「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可知穆公不聽蹇叔之勸。

(2)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 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3)(B)「管」指鑰匙。

27. 答案:

(1)B;(2)A

解析:

(1)(B)目盲曰「瞽」。瞽,音ㄍㄨˇ。 (2)(A)作者認為該說才說,不該說時當三緘其口。

28.答案:

(1)A;(2)D;(3)C;(4)A;(5)B

解析:

語譯:天地間這許多活生生的人民,那個沒有父母?提著他,牽著他,抱著他,背著他,就怕他不 長壽。誰人沒有兄弟?同氣連枝,如手如足。那個沒有夫婦?客客氣氣,如賓如友。當年生他是憑著什麼 恩德?現在殺他又是犯了什麼罪咎?他的生,他的死,家裡全然不知;偶然聽得消息,也是將信將疑。親 人成天提心吊膽,唯有夢裡才能聚會。陳酒漿,安靈位,空向海角天涯哭祭;天也愁,地也慘,無情的草 木也淒悲。可是弔他,祭他,他也不來,到底亡人的精靈魂魄流落何方,依附何物?老子說大軍後必有凶 年;人民又將逃荒走難,流離失所了!唉,真是可嘆可哀呀!這是時運不濟嗎?還是命該如此呢?為什麼 從古以來,一直都這樣呢?這到底該怎麼辦?只有以王道感化四夷,替天子守護四方邊境,才可以避免戰 爭。

29.答案:

(1)D;(2)B;(3)D;(4)A;(5)C

解析:

語譯:齊孝公攻打我(魯)國北部邊境,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師,並且要他先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

  齊侯還沒有進入我國國境,展喜就出境去見齊侯,說:「敝國國君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 敝國,特派下臣來犒勞君王的軍隊。」齊侯說:「魯國的人怕嗎?」展喜回答說:「人民怕,士大夫則不 怕。」齊侯說:「屋舍像懸掛的磬,空空如也,四野連青草也沒有,仗著什麼而不怕?」展喜回答說:

「仗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衛護周室,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 代,子子孫孫,不可互相傷害。』這盟約藏在盟府,由太師掌管。桓公因此聯合諸侯,來調解他們的不和,

彌補他們的缺失,挽救他們的災難,這是彰顯舊有的職責啊!到了君王即位,諸侯期望著說:『一定遵循 桓公的功業吧!』敝國因此不敢聚眾保衛,說:『難道即位才九年,就拋棄王命,荒廢職責?這樣怎對得

(7)

起他的先君?君王一定不會這樣的。』仗著這個,所以不怕。」

  齊侯就收兵回國了。

30. 答案:

(1)B;(2)B;(3)D;(4)C;(5)A

解析:

語譯:三十三年春,秦軍隊經過周王都城洛邑的北門,在兵車上左右武士都摘下頭盔,並下車步行,

但接著又快速跳上車去,一共有三百輛之多。王孫滿那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告訴周王說:「秦國軍隊 輕狂放肆沒有禮貌,一定會吃敗仗。輕狂放肆就少有謀略,沒有禮貌就容易粗心大意;進入危險的地方而 粗心大意,又不能謀劃,難道不會被打敗嗎?」

  到達滑國,鄭商人弦高,將到周朝去做買賣;遇見秦軍,就先用四張熟牛皮,再用十二頭牛來慰勞軍 隊,說:「我們國君聽說先生你將行軍到鄭國的邊境來,於是趕緊來慰勞軍隊;雖然鄭國不是很富裕,但 是為了你們軍隊的停留,如果要在鄭國住宿的話,我們就給預備一天的糧食;如果要馬上離開的話,就預 備一夜的守衛。」同時弦高打發驛使飛報鄭國。

  鄭穆公派人查視秦大夫居所,已經做好準備作戰的行動。於是派遣皇武子告訴說:「先生你在我國停 留已經很久了,只是我們供應的所有物類都已經窮盡了。因為先生你已有行軍的準備,鄭國有獵苑原圃,

就好比是你秦國的獵苑原囿一般。先生你可以任取其中的麋鹿,使我們得以喘息,如何呢?」杞子逃到齊 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孟明說:「鄭國已經有準備了,不可以再圖謀侵略他。攻打而不能成功,又沒有 後援,我將撤兵回去。」滅掉滑國就回去了。

31.答案:

(1)C;(2)C;(3)D;(4)B;(5)B

解析:

語譯: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那 些享有高官厚祿的人自會謀劃國事,你去作什麼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 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 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 姓是不會聽從的。」莊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

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

我即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 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與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 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 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 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戰勝了齊國軍隊後,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

「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 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哪裡。我看見他們 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4)(B)為不可馬上追擊之因。

(5)「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意為「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

32.答案:

(1)C;(2)B;(3)D;(4)C;(5)A

解析:

語譯:句踐已經答應了,就招致他的部下發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聖賢君主,不憂愁他的部下人數 不充足,而憂愁他們的志向行為缺乏知恥的精神。現今夫差穿著水犀皮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不憂愁 他們的志向行為缺少知恥的精神,而憂愁他的部下人數不充足。現今我將幫助上天消滅他。我不贊成個人 逞能的平常人的勇敢,贊成共進共退。前進則想到獎賞,後退則想到刑罰,這樣將會有合乎國家規定的賞 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後退時則沒有羞恥心,這樣就有合乎國家規定的刑罰。」果斷地這樣做,國內的 人都互相勸勉,父親勉勵他的兒子,哥哥勸勉他的弟弟,婦人勸勉他的丈夫,說:「誰能夠像我們的國君 一樣,你難道可以不為他拚命嗎!」因此在囿打敗吳,又在沒打敗吳,又在吳都城郊打敗吳軍。

33.答案:

(1)D;(2)C;(3)A;(4)C;(5)C

解析:

語譯:晉獻公要殺他的大兒子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你為什麼不向父親表明你的心跡呢?」

申生說:「不可以啊!父親有了驪姬,才能過得安適,我如果說明真相,驪姬被誅,我就傷了父親的心 了。」重耳說:「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不逃走呢?」申生說:「這也不可以的。父親說我要謀殺他,天 下那裡會有無父的國家呢?誰會收容弒父的人?我要走到什麼地方去呢?」申生就派人向他的老師狐突訣 別,說:「申生有罪,都是因為以前沒有聽從先生的話,才演變到今天死亡的地步。我雖不敢愛惜生命而 不死,可是父親老了,弟弟年幼,國家多難,先生您又不出來幫幫國君的忙;如果先生肯出來幫國君的忙,

就像我親身受到您的恩賜,申生雖死也甘心了。」他拜了兩拜磕了頭,就自殺了。所以人們給他起了一個 諡號,叫做「恭世子」。

34.答案:

(1)A;(2)D

(8)

解析:

語譯:古代有位國君,對外宣稱他願意出千金高價買一匹千里馬,但過了三年,還是沒有買到。有 個侍臣對他說:「讓我去買千里馬吧!」

  於是國君派他去。那侍臣費了三個月找到一匹千里馬,不過馬已經死了,於是用五百金買那匹死馬的 頭,回來向國君報告。國君看見死馬的頭,暴跳如雷說:「我要買的是活馬,花五百金買個死馬頭有什麼 用呢?」

  侍臣回答:「死的馬尚且以五百金購買,何況是活的千里馬呢?天下人必以為國君您會以千金買馬,

千里馬很快就來了。」於是不到一年,國王得到了三匹千里馬。

35. 答案:

(1)B;(2)D;(3)C

解析:

語譯: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季梁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從旅途中折返,顧不得衣服皺褶 和滿身塵埃,便匆匆忙忙趕去見魏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到一個人,正駕車往北方走,他 告訴我:『我要到楚國去。』我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說:『我的馬跑得很 快。』我說:『馬雖然跑得很快,這不是到楚國的路。』他說:『我的旅費很多。』我說:『旅費雖然很 多,這不是到楚國的路。』他說:『我的馬夫很好。』這幾種條件愈好,只使他離楚國愈遠罷了。今天大 王的動作想成就霸王之業,舉止想取信於天下諸侯,仗著國力強盛、兵器精銳而攻打趙國,希望藉此擴充 領土,提高聲望。大王的舉動愈多,離成就霸業的心願就愈遠,就好像想到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達 不到目的。」

(1)(A)我國地理環境南方多湖泊河川,北方多陸地,故交通工具有船馬之異(C)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

南箕、北斗都是星名,形雖像,卻不能用來盛物、舀水(D)形容經歷許多戰爭。

(3)(A)方法不同,結果相同(B)程度相近(D)相差極懸殊。

36.答案:

(1)B;(2)C;(3)B;(4)B;(5)A

解析:

語譯: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的危急,擊破秦軍,而保全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唐 雎向信陵君說:「我聽說:『事情有不可使人知道的,也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能忘記的,但也有不可不 忘記的。』」信陵君說:「這話怎麼講呢?」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

卻不可以使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惠,不可以忘記,我對別人有恩惠,卻不可以不忘記。現在你殺死了晉 鄙,救了邯鄲的危急,擊破秦軍,保全了趙國的國土,這是很大的恩惠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很 快就可以見到趙王,希望你把這施恩的事忘了啊!」信陵君說:「無忌謹接受您的教誨。」

37. 答案:

(1)C;(2)A;(3)D;(4)B;(5)C

解析:

語譯:齊宣王召見顏斶,說:「斶,到我面前來!」顏斶也說:「大王,到我面前來!」宣王很不 高興。

  左右的人便說:「大王是一國之君,你顏斶只是一個臣子。大王叫你到他面前,你竟然也叫大王到你 面前,這樣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顏斶到大王面前是貪慕權勢,大王到我面前來則是親近賢士。與 其讓我顏斶做一個貪慕權勢的人,不如讓大王當一個親近賢士的國君。」

  宣王憤怒地變了臉色說:「是君王尊貴呢?還是士尊貴呢?」顏斶回答說:「士尊貴,君王不尊 貴!」宣王說:「有什麼根據嗎?」顏斶回答說:「有。從前秦國攻打齊國,曾下了一道命令:『有誰敢 在離柳下惠墳墓五十步內砍柴採薪的,判處死罪,絕不寬赦!』接著又下了一道命令說:『有人能夠得到 齊王腦袋的,封他做萬戶侯,賞賜黃金一千鎰!』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腦袋,竟不如已經死了的賢士 的墳墓珍貴。」(宣王聽了,悶不吭聲,表情不高興。)……

  宣王聽了這番議論後說:「唉!君子怎可受人侮辱呢?這是寡人我自取羞辱罷了。(到今天我才聽到 君子的話,也知道什麼是小人的行為)希望先生您收我為弟子,而且只要顏先生與我一同遊樂相處,您吃 的必是大魚大肉;出門必定有車子乘坐,此外,您的妻子兒女也都穿戴華麗。」

  顏斶辭謝離去,臨走前說:「玉本生在山上,經過工匠裁製琢磨就破損了,並非琢玉不珍貴了,只是 璞玉的本來面目已經不完全了。士生長在鄉野裡,一經推荐選拔便可以得到祿位,當官受祿並非不尊貴顯 達,然而士的形體、精神已經不能保持本色了。我顏斶希望身心健全地回去,就是饑餓了才有得吃這樣的 食慾,可以媲美吃肉;從容地步行,也可以抵得上像坐車一般舒適;沒有犯罪也可以抵得上享有富貴;清 淨不染,保持貞潔正直的節操,也可以自得其樂。」說完拜了兩拜,便辭別而去。一面說道:「我顏斶已 經知足了!還我天真,歸我樸質;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那就終身不會蒙受羞辱。」

(5)(A)接近賢士(B)憤怒的樣子(D)華貴、美麗。

38. 答案:

(1)B;(2)A;(3)B;(4)D;(5)C

解析:

語譯:世人都說孟嘗君能羅致賢士,所以賢士也都來歸附他,而孟嘗君最後也是憑藉著賢士的力量,

才能從虎豹般兇殘的秦國脫逃出來。唉!孟嘗君其實只是雞鳴狗盜的頭目罷了,那裡能夠說得上得賢士呢!

不然的話,憑藉齊國的富強,只要能得到一位賢士,應該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了,那裡還用得著借 助雞鳴狗盜的力量呢?雞鳴狗盜出現在他的門下,所以真正的賢士便不願前來了。

(2)(B)此指賢士(C)指憑藉齊國的富強(D)古代帝王面朝南而坐,故稱人君為南面,此為稱王之意。

39. 答案:

(1)C;(2)D;(3)B;(4)A;(5)C

(9)

解析:

語譯:世人都說孟嘗君能羅致賢士,所以賢士也都來歸附他,而孟嘗君最後也是憑藉著賢士的力量,

才能從虎豹般凶殘的秦國脫逃出來。唉!孟嘗君其實只是雞鳴狗盜的頭目罷了,哪裡能夠說得上得賢士呢!

不然的話,憑藉齊國的富強,只要能得到一位賢士,應該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伏秦國了,哪裡還用得著借 助雞鳴狗盜的力量呢?雞鳴狗盜出現在他的門下,所以真正的賢士便不願前來了。

(5)題幹與(C)使用激問修辭。

40.答案:

(1)A;(2)D;(3)B;(4)B;(5)C

解析:

語譯:齊湣王二十五年,派遣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久聞孟嘗君的名聲,想要拜他為秦國宰相。

大臣中有人對秦昭王說:「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如果做了秦國的宰相,一定會為了齊國的利益而犧牲秦 國,到時秦國就岌岌可危了。」秦昭王聽從大臣們的意見,便打消了拜孟嘗君為相的念頭,又害怕他回齊 國後會報復秦國,於是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孟嘗君見自己性命危在旦夕,十分著急,就派人去見 秦昭王的寵妃幸姬,希望她能在秦昭王面前代為求情。幸姬答應了,但要孟嘗君送她一件珍貴的狐白裘做 為交換條件。孟嘗君心想,僅有的一件狐白裘已經送給昭王,哪還有第二件呢?正不知如何是好時,有一 位同行的食客自告奮勇,願意潛入秦宮將狐白裘偷出。這名食客趁著黑夜潛入寶庫,順利地偷出狐白裘。

孟嘗君將狐白裘送給幸姬,她便在秦昭王面前為孟嘗君說好話,讓秦昭王答應放孟嘗君回國。孟嘗君怕秦 昭王後悔,便與食客們連夜回國。到了函谷關,卻發現關門必須等到清晨雞啼時才會打開。這時秦昭王已 經後悔,而且派遣人馬沿路追趕,如果天亮前孟嘗君一行人不能出關,就會被秦昭王派出的人馬追回,那 時便不可能離開秦國了。孟嘗君心中正懊惱時,另一名善於模仿雞叫的食客學了幾聲雞叫,引得附近的雞 紛紛叫了起來。守關的士兵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把關門打開,讓孟嘗君一行人出關。等秦國的追兵 到達,孟嘗君一行人早已離開秦國,再也追不到了。一開始,孟嘗君納此二人為賓客,被其他賓客不齒,

直至孟嘗君在秦國遭遇了這一場災難,由這二人解救,賓客們皆折服。

(1)(A)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B)比喻被嚴重騷擾 (C)比喻住家相近(D)形容鄉野田舍人群聚居的情景。

41.答案:

(1)B;(2)A;(3)C;(4)B;(5)D

解析:

語譯:(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始終都沒有被採納。黑貂的皮裘穿破了,百斤的黃金用 光了,費用短缺,只得離秦回家。他裹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容貌憔悴,面色黃黑,

表情慚愧。回到家裡,妻子沒有離開織機,嫂嫂不燒飯給他吃,父母不跟他說話。蘇秦嘆著氣說:「妻子 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過失啊!」……當他要遊說楚 王,路過洛陽時,他的父母聽到消息,連忙打掃房屋,清除道路,準備了音樂,陳設了酒席,到城外三十 里的地方去迎接他。妻子只敢側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嫂伏地爬行,拜了四拜,跪在地上請罪。

蘇秦說:「嫂嫂為什麼從前那麼傲慢,現在又這樣謙卑呢?」嫂嫂說:「因為小叔現在地位尊貴又有 錢。」蘇秦說:「唉!貧窮時連父母都不把我當兒子,富貴了親戚也要畏懼。人生在世,對於權勢財富怎 可以不重視呢?」

42.答案:

(1)D;(2)A;(3)C;(4)B;(5)A

解析:

語譯:趙太后才剛開始執政,秦國就派兵急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以長安君作 為人質,才派兵。」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便極力勸諫,太后清楚地對左右的侍衛說:「有哪個再來說 要長安君為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口水。」

  左師官觸龍說:「我希望晉見太后。」太后怒氣沖沖地等著見他。觸龍來到宮中,慢慢地步入,又裝 作小步跑著的樣子,到了太后跟前便先謝罪道:「我腳上有毛病,實在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沒見您了。我 私下推想太后您因國事操勞而玉體欠安,所以想來見見您。」太后道:「我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又問:

「每日飲食該沒減少吧?」太后道:「不過吃點稀飯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什麼,卻勉強散 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體也舒暢了些。」太后說:「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 色稍稍地平和了些。

  觸龍又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歲最小,不成材得很。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裡很疼愛他,希望能讓 他補上一個侍衛的缺額,來保衛王室。我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后答道:「好吧。我答應你。他今年幾歲 了?」觸龍道:「十五歲了。雖然他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託付給您。」太后問道:「你們男 人也會疼愛最小的兒子嗎?」觸龍答道:「有時會比女人還更嚴重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愛小兒 子。」觸龍說:「臣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的程度遠勝過長安君。」太后道:「您說錯了,我對燕后的愛遠 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言道:「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作長遠的打算。您把燕后嫁出去 的時候,緊跟著她身後,還為她哭泣,想著她遠嫁,真是哀傷啊。燕后走了,您也不是不想念她。可是每 逢祭祀時為她祝福,總是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這樣做難道不是為她考慮長遠利益,希望她的後代 子孫能世世代代為燕王嗎?」太后答道:「就是這樣。」

  左師觸龍又說:「從現在的趙王往前推算三代,直到趙氏從大夫封為國君為止,歷代趙國國君的子孫 受封為侯的人,他們的後嗣繼承其封爵的,至今還有繼續執政的嗎?」太后答道:「沒有。」觸龍又問:

「不只是趙國,當時諸侯各國的子孫有被封為諸侯而如今仍然在位的嗎?」太后道:「我還沒聽說過。」

觸龍說道:「這就說明了:災禍如果來得快,就落到自己身上;來得慢的,就會累及子孫身上。難道是這 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沒有建立功勳,俸祿優厚,卻毫無勞績,而他們又 持有許多珍寶異物。現在您使長安君地位尊貴,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很多寶物,可是卻不讓他趁

(10)

此機會為國立功。有朝一日您老人家去世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 淺了,所以認為您對他的愛不及對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就依你的意思去安排吧。」

  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齊國於是派兵救趙。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兒子雖然是國君的親骨肉,尚且還不能憑靠沒有功勳得到的尊位、沒有勞 績而享有的俸祿,無功無勞卻不能守住金玉寶器般尊貴的帝位,更何況是身為人臣的呢?」

(1)(D)踵:腳後跟。

(3)(A)對人謙稱自己的兒子(B)肥沃(C)借代指死亡(D)謙詞,猶言「私意」。

43.答案:

(1)D;(2)B;(3)D;(4)B;(5)D

解析:

語譯:晉獻公將殺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對世子申生說:「您為何不對父親表明您的心意呢?」世子 說:「不可以,父親沒有驪姬就不安,如果為我的事而殺了驪姬,就傷了父親的心了。」重耳說:「那麼 何不逃走呢?」世子說:「不可以,父親說我要殺他,天下哪有肯收留『無父』(指弒父)的國家呢?我 能逃到哪裡去呢?」

  世子派人去跟狐突訣別,說:「申生有罪。不聽您的話,以至於到了死的地步。雖然申生不敢愛惜生 命而不死,只是我的父親老了,所愛的兒子年紀又小,國家多災難,您不肯出來幫助我的父親策劃國事就 算了,但如果您肯出來幫助我的父親策劃國事,我願蒙受您恩惠而死。」申生拜了兩拜,稽首,然後就自 殺而死。因此稱他為恭世子。

44.答案:

(1)B;(2)B;(3)C;(4)C;(5)C

解析:

語譯:晉國趙文子宮室落成,晉國的大夫前往送禮致賀。張老說:「多麼高大,多麼華美!您將在 這裡祭祀奏樂,在這裡居喪哭靈,在這裡與國賓、宗族聚會了。」趙文子說:「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奏樂,

在這裡居喪哭靈,在這裡與國賓、宗族聚會,那就是我能夠保全身軀,不會死於非命,得以追隨祖宗於九 原了。」於是向北面再拜叩頭,表示感謝。君子稱他們是一個善於讚美祝福,一個善於祈禱免禍。

(2)(A)啟程(C)生長(D)現露。

(3)「九京」:雖可借代為死後的世界,但此處專指晉國卿大夫的墓地。

(4)(A)生男孩(B)結婚(C)搬家(D)生女。

(5)(A)張老(B)晉獻文子。

45. 答案:

(1)C;(2)A

解析:

甲、為儒家思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乙、為道家思想。出自老子八十章。丙、為法家思想。出自 韓非子五蠹。丁、為墨家思想。出自墨子尚同。

46. 答案:

(1)C;(2)C;(3)B;(4)B

解析:

語譯:聖明的帝王沒有出現,諸侯胡作非為,連沒有官職的士人也毫無顧忌地發表議論,楊朱、墨 翟的言論傳遍天下。天下的言論,不是屬於楊朱這一派,便是屬於墨翟這一派。楊朱的學說重視自我,那 是目無君長;墨翟的學說主張「兼愛」,那是心無父母。心目中沒有父母、君長,那和禽獸便沒分別了。

公明儀說:「國君的廚房裡有肥嫩的肉塊,馬棚裡有健壯的馬匹,野外卻有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帶領著野 獸去吃人啊。」楊朱、墨翟的學說不滅絕的話,孔子的正道便無法昌明,如此謬誤的學說將蒙蔽人民,堵 塞了仁義的大道。仁義的大道被堵塞,那不僅是帶領著野獸去吃人,人還會相吃啊!

(3)(A)(C)代詞性副詞,指我(D)代詞性副詞,指你。

47.答案:

(1)B;(2)C

解析:

語譯:

  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事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裡產生,才能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裡產生,就 不能治理。……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事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生的根源,應考察混亂從哪裡產生,……

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臣下愛自 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謂的混亂。反過來,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

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所謂的混亂。……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 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於事,就像要舉起泰山越過黃河、濟水一樣。」墨子說道:「這比喻不對。舉起泰 山而越過黃河、濟水,可以說是強勁有力的了,自古及今,沒有人能做得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相 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古時的聖王曾做到過,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疏通了西河、漁 竇,用來排泄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防水、原水、泒水,導引它們注入召之邸(原文「后」為

「召」之誤)、滹沱河,在黃河中的厎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於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

東邊穿泄大陸的迂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用來限制東土的洪水,以有利於冀州的人民。南邊疏通 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於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這 說得是大禹的事跡,我現在就是取法大禹的精神來實行兼愛。

48.答案:

(1)C;(2)D;(3)A;(4)B;(5)A

(11)

解析:

語譯:(一)墨家有個領導者叫腹嚲,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跟他說:「先生啊,

我希望您聽我一句,您年紀大了,就這麼個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要處斬他了。」腹嚲說:「我們墨家 的法律說:『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刑罰。』目的就是要嚇阻殺人傷人的事。禁止殺人傷人是天下的正理,

大王雖然為我的兒子開脫,我卻不能不施行我們墨者的律法。」說完並未接受惠王的寬恕,就把兒子給處 決了。孩子,是一般人所偏愛的。而腹嚲竟然能忍住私情,以維護公理,可說是很公正了。

(二)公輸子對墨子說:「我還沒有見到你前,很想得到宋國,但自從見過你之後,如果不合義理地給我宋 國,我就不肯要了。」墨子說:「墨翟還沒見到你時,你想得到宋國;自墨翟見到你後,如果不合義理地 給你宋國,你就不肯要;那就是我把宋國送給你了。你努力去行義,翟還會把天下送給你呢!」

(1)(C)腹嚲不採惠王之言,主張自己的兒子宜處死刑。

(2)(D)它子:其他的兒子。

49. 答案:

(1)A;(2)D;(3)B;(4)B;(5)C

解析:

語譯: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事的人,必須要知道亂從何處發生,才能治理;如果不知道亂從何處發 生,就不能治理。譬如醫生給人治病一樣,一定要知道疾病的來源,才能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的來源,

就不能醫治。整頓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定要知道亂的起源,才能整頓好;不知道亂的起源,就不能整 頓。

  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事的人,就不可以不考察混亂的起源。我曾經考察過混亂的起源,認為就是起於 人與人不相愛。臣對君不忠,子對父不孝,這就是所謂亂了。子自愛,不愛父,所以損害父親而自利;弟 自愛,而不愛兄,所以損害兄長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所以損害君上而自利。這也是所謂亂了。反過 來看,父對子不慈,兄對弟不慈,君對臣不慈,這也是天下所謂亂了。父自愛,不愛子,所以損害兒子的 利益以自利;兄自愛,不愛弟,所以損害弟弟的利益以自利;君自愛,不愛臣,所以損害臣下的利益以自 利。這是什麼原故呢?都是起於不相愛。雖然是天下做盜賊的,也是這樣,賊只愛自家,不愛別家,所以 偷竊別人以自利;賊只愛自身,不愛人身,所以戕害他人的身以自利。這是什麼原故呢?都起於不相愛。

推而至於大夫互相侵擾其家,諸侯互相攻打其國,原因也是一樣。大夫各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 以擾亂別人的家,以增進自家的利益;諸侯各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國,所以攻打別國,以增進本國的利 益。天下各種亂事,全部都具備在這裡了。細察他們的起源,都是起於不相愛。

(1)(B)依仗勢力而任意作惡,始終不知悔改。怙,音ㄏㄨˋ,依靠。悛,音ㄑㄩㄢ,改(C)詆毀聖賢,衊視 法令(D)所作所為,違背正道。經,常,不變之正道。

(2)墨子中之「聖人」有別於儒家之「聖人」,係指愛利百姓之國君。

(3)題幹與(B)乃、才。(A)安、怎(C)兼詞,有介詞「於」,代詞「此」之意(D)他、他們,第三人稱代詞。

(4)當,讀為「嚐」,試著。

50. 答案:

(1)D;(2)B;(3)D;(4)C;(5)B

解析:

語譯:鍾山的英靈,草堂的神明,馳騖於雲煙之驛路中,把責讓、聲討的文章勒刻在山之空曠處的 石上。有些隱士具有正直的志節,超脫於流俗的儀表氣度,瀟灑不落於塵俗的思想,他們的志節高潔可比 白雪,他們的人品高尚可達青雲,這些我都知道。至於那些傑出於萬物之上,潔白於人煙之外,視千金如 小草一般不顧不盼,拋萬乘之高位如脫破鞋一般不留不戀,在洛水邊聽鳳鳴一樣的吹笙聲,在延瀨一帶遭 逢奇士們開導破解的採薪歌謠,這種高士世上原是有的。那裡想到有些人的態度卻前後不一,變化不定,

這真足以使因為見練絲不明要黃要黑的墨子心悲,見歧路不知如何抉擇的楊朱慟哭。這都是因為他們忽然 擇處隱居而內心卻仍沾染功名,或先前雖志節堅貞而最終卻仍沾蒙塵垢所致,如此前後反覆的態度真是何 其荒謬啊!

51. 答案:

(1)C;(2)C

解析:

語譯:染病來已三年,內心常感不安。我躺臥在病床上,明月照著孤伶伶的自己。為何我胸中一股 肺癆之氣如波濤般洶湧,想必它是承載了世間太多不平之氣。

(1)(A)詩中每二四六字,合乎「對黏」原則;又押平聲韻,韻腳為「寧、丁、平」可知這是一首絕句而非 古詩;由第一句第二個字顯示為仄起式(C)詩中先寫臥病的情景再寫感慨。

(2)(C)何緣肺氣(如)秋濤壯。

52. 答案:

(1)C;(2)A;(3)C

解析:

語譯:謀慮國家大事的人,常常籌畫他所認為困難的事,卻忽略了他認為容易的事;防備他認為可 怕的事,卻遺漏了他毫不懷疑的事。但是災禍時常發生在人們所疏忽的地方,變亂往往產生在不值得懷疑 的事情。難道是他們的思慮不夠周密嗎?因為思慮所能達到的,都是人事本來就應當這樣,可是禍亂常發 生在超出智力範圍之外,而無法思考到的地方,就是由於天道難以預測的緣故啊!

  在秦強盛的時候,滅亡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秦始皇的心裡,認為周朝滅亡的原因,在於諸侯的 強盛罷了,因此把封建改為郡縣,正以為從此可以不再用武器戰鬥,天子的帝位,可以世代保守;卻不知 道漢高祖是從田畝興起的平民,終於滅了秦朝。漢朝以秦朝皇室的孤立為戒,於是大肆分封眾子弟為諸侯,

(12)

認為彼此有同姓的親屬關係,可以世代繼承,不會有變亂發生;但是,七個同姓諸侯國卻產生了弒君篡位 的陰謀。……

  這些人都有超出一般人的智慧,擁有超越當代的才能,對於國家治亂存亡的預兆,考慮得很詳細,而 且防備得很周到;思慮深入這方面的問題,但是災禍卻從那一方面發生,最後到了敗亂滅亡,這是什麼原 因呢?因為人的才智可以謀畫人事,但是卻不能謀畫天道。醫術好的醫生,他的孩子,很多死於疾病;法 術好的巫師,他的孩子,每每死於鬼祟;難道是他們只善於救活別人,卻不善於救活自己的孩子嗎?這是 因為他們有術有法來替人謀畫考慮,卻不善於積德以結天心啊!

(1)(A)此句強調要有始有終(B)意指不能居安思危(C)意指防微杜漸(D)居安思危。

(2)題幹語譯:因為思慮所能達到的,都是人事本來就應當這樣,可是禍亂常發生在超出智力範圍之外,

而無法思考到的地方,就是由於天道難以預測的緣故。

(3)(C)因為人的才智可以謀畫人事,但是卻不能謀畫天道。醫術好的醫生,他的孩子,很多死於疾病;法 術好的巫師,他的孩子,每每死於鬼祟;難道是他們只善於救活別人,卻不善於救活自己的孩子嗎?這是 因為他們有術有法來替人謀畫考慮,卻不善於積德以結天心。

53. 答案:

(1)C;(2)A;(3)B;(4)C;(5)D

解析:

語譯:蔦這種植物,攀援在樹上,蔓延生長,又名寄生。它的葉子像蘆葦,果實紅黑色,味道甜美。

從它旁邊經過的人見了它,喜愛它的青翠繁盛,好像忘了它是依附在別的樹上。有一天,伐木工進山伐樹,

蔦也一起被砍光了。雖然有人很喜愛它,也不能為它打算。

  我因此感嘆,蔦如果能自立,為什麼不能長久地生長到它的自然壽數呢!即使不能自立,依附在山崖 石壁上,也能長期地享受雨露的滋潤。它卻託身在樹上,因而慘遭斧頭的砍伐。這樣看來,天下之人又怎 能不謹慎地選擇自己所依託的對象呢?

(5)(A)忘記,動詞(B)打算,動詞(C)依附,動詞(D)長期地,副詞。

54.答案:

(1)D;(2)B;(3)A

解析:

語譯:龍吐出的氣變成雲,雲本來不會比龍神靈的。但是龍乘駕這雲氣,飛遍廣大的天空,迫近日 月,遮蔽光影,激起雷電,變化神奇,雨降大地,浸沒山谷。雲也真是靈通啊!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變得靈通;龍的神靈,則不是雲所能使它變成有靈氣。但是龍沒有雲,也無法發 揮它的靈通;失去了它所憑藉的東西,實在不行!多奇怪啊!它所憑藉的東西,正是它自己造成的。

  易經上說︰「雲隨著龍。」既然叫做龍,就必然有雲來跟隨。

(1)題幹與(D)皆為「靠近、迫近」之意。(A)「薄倖」指無情。(B)「薄祚」指貧困卑賤。(C)「薄」指輕 視、鄙視。

(3)(A)龍的存在使雲顯得靈通。

55.答案:

(1)A;(2)A;(3)A;(4)C

解析:

語譯: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澆薄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產生於一二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生在世上 的百姓中,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二位賢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會尊他們為領袖,而且接受他 的命令;更特出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二個賢能的人內心趨向仁義,大家就跟隨他走上仁義的 路;這一二個人的心傾向名利,眾人便和他一起奔競名利。眾人所奔赴的方向,就形成大勢所趨,即使有 巨大的力量,也沒有敢違抗它的。所以說:「搖撼天下萬物的力量,沒有比風更迅速強勁了。」社會風尚 對於個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力量很微弱,最後就成為一股無法抵抗的力量了。

  古代的聖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智慧的人都居要職、掌權勢,他們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道德,所以那時 社會規範統一而風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後,前面所說的那一二個人並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但他們的志 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口中極力宣揚出來、廣為傳播而造成聲勢。那麼眾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他們的號召,

漸漸形成習俗風尚。這樣,他們志同道合的跟隨者就聚集增多,一時的人才就從這裡產生出來了。凡是倡 導仁義的人,他的追隨者會為仁義而死,義無反顧;凡是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為功利而犧牲,

決不回頭。(周易乾卦文言說:)「水向潮溼的地方流,火接近乾燥的東西燒。」沒有什麼感召是得不 到感應的,這種情況已經由來很久了。

  現在掌握權勢的君子,往往說:「天下沒有人才。」他們身居高位顯貴,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轉變風 尚、造就當代人才,卻反而推辭說「沒有人才」,認為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行嗎?不行的!十戶人家的 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義的君子,他的智慧足以改變十個人,就一定能選拔十人中的優異者栽培成材;

他的智慧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異者栽培成材。那麼,移風易俗和栽培造就一 代人才,並非僅僅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職的人,都有責任參與此事。

  主宰國家行政的人採取我的主張,並且念茲在茲,就會謹慎選擇能共同維護帝位的人才;士大夫採取 我的主張,並且念茲在茲,就會戒慎恐懼謹慎自己的志向,擔心想法偶有不當,因而敗壞風尚和摧殘人才。

照這方法去做,幾十年以後,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這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

(1)(A)「一二人」指統治者。

(2)(B)亂世時無法維持(C)發掘人才並非販夫走卒之責(D)人才須花時間培養。

(3)(B)強調物以類聚(C)搖撼天下萬物的,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了;指上行下效(D)指「十戶人家的小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根據大考中心提供的答案B,羅馬教宗的權力於十三世紀達到最高,十世紀及十 六世紀羅馬教宗的權力最為衰落。有幾個反證情形:十一世紀末十字軍東征時,羅馬 教宗的權勢逐漸升高,但在此後的兩百年期間,因十字軍東征的失敗,羅馬教宗的地 位下降。另一反證為十四世紀為開始屠殺女巫的時期,當人們生活不安定、產生強烈

Martin Luther King 為爭取廢除歧視黑人的種族隔離及歧視政策,在美 國首都華盛頓組織了一場大遊行(稱為 March on Washington「向華盛頓進軍」)。在林肯 紀念堂前,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 馬丁路德金是美國 阿拉巴馬州 蒙哥馬利市 浸信會的牧師,他也是當時的民權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