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7
0
0

Teks penuh

(1)

B1L8

 答 案 

一、單選題:

1. B 2. D 3. B 4. C 5. A 6. D 7. B 8. D 9. A 10. D 11. D 12.

C 13. D 14. C 15. B 16. A 17. B 18. D 19. D 20. A 21. D 22. B 23. A 24. B 25. A 26. B 27. B 28. A 29. B 30. A 31. D 32. C  33. C 34. A 35. A 36. C 37. D 38. D 39. C 40. A 41. A 42. C  43. A 44. B 45. A 46. A 47. A 48. D 49. A 50. B 51. A 52. B  53. B 54. C 55. D 56. C 57. B 58. B 59. B 60. C

二、多選題:

1. A 2. 全 3. AB 4. BE 5. ACE 6. BDE 7. ADE 8. AD 9. 全 10. 

AB 11. ABE 12. ABD 13. ABDE 14. BCE 15. AB 16. ADE 17. AB DE 18. BCE 19. CE 20. ABD 21. BCE 22. BCD 23. ACE 24. BCD E 25. AD 26. ABD 27. ABC 28. ACD 29. AD 30. BCE 31. CDE  32. AB 33. ABE 34. DE 35. ACD 36. BDE 37. BCD 38. BDE 39. 

BCD 40. ABE 41. BCDE 42. ACD 43. ABCE 44. ACDE 45. ABC  46. D 47. ABDE 48. ABC 49. BCE 50. BCE

三、閱讀測驗題:

1. (1)B;(2)B;(3)D

2. (1)B;(2)D;(3)A;(4)B;(5)C 3. (1)B;(2)A

4. (1)C;(2)B;(3)C;(4)A 5. (1)C;(2)D;(3)A;(4)C;(5)D 6. . (1)D;(2)B;(3)C

7. (1)B;(2)D;(3)C;(4)A;(5)B;(6)A 8. (1)C;(2)B;(3)A

四、國字注音題:

1. ㄎㄨˊ2. 碌碌 3. ㄓˇ4. ㄧㄢ 5. 昧 6. ㄆˊ7. ㄑㄧㄢ 8. ˋㄙ;陷 9. ㄇˊ10. ㄋˋ11. ㄗㄨˋ

12. (1)眥;(2)自;(3)恣;(4) 漬

13. ㄕˋ

14. ㄆˊㄠ ㄌㄨˋ15. ㄎㄥ

16. ㄐㄧˋ

17. ㄒㄧˋ18. ㄍㄠ

19. (1)ㄌㄨˋㄛ;(2)ㄌˋㄠ;(3) ㄌˋㄨ;(4)ㄎˋ

20. ㄐˋ

21. (1)署;(2)曙;(3)倏;(4) 述

22. ㄧˋ23. ㄨˋ

24. (1)畿;(2)羈;(3)璣;(4) 笄

25. (1)糜;(2)彌;(3)麋;(4) 獼

26. 躬 27. 甥 28. ㄅˋ

29. (1)ㄐˋㄩ;(2)ㄌˇㄩ;(3)ㄌˇ

ㄩ;(4)ㄌˋ30. ㄒˊ31. 劾 32. ㄐˋ33. 鑱 34. ˋ35. ㄑˊ

36. (1)廡;(2)嫵;(3)憮;(4) 忤

37. ㄐㄧ 38. 貂 39. ˇ40. 屨 41. ㄐㄧˋ42. ㄐˋ43. 鑄

(2)

 解 析 

一、單選題:

1. 

(A)距踞 (B)睚(ㄧˊㄚ)眥必報:比喻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 (C)併迸 (D)欃鑱。踽(ㄐˇㄩ)

踽而行:孤單地行走

2. 

(A)(B)(C)動詞 (D)副詞

3. 

(A)等到 (C)ㄐˋㄩ (D)ㄅˋ

4. 

(A)將/尚、還 (B)替/偽裝 (C)指稱詞,「有人」的意思 (D)於是/竟、卻

5. 

(B)庸「祿」碌 (C)「趨」趕驅 (D)「憤」發向上奮

6. 

(A)甚、極╱嚴密、緊密 (B)於是╱是 (C)通「偽」,假裝╱替 (D)暗中、祕密

8. 

(A)「捉襟見肘」:拉整一下衣襟就看見手肘。比喻衣衫破敗,生活極為窮困,或是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變生肘腋」比喻禍亂發生在身邊 (B)「瞠目結舌」形容窘迫或受驚的樣子/「耳濡目染」是指聽熟了,看慣 了,因而深受影響 (C)「脣亡齒寒」指嘴脣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休戚相關/「馬齒徒 長」自謙年歲徒增而毫無建樹 (D)「肝腦塗地」形容慘死,或比喻竭力盡忠,不惜犧牲生命/「木石心腸」比 喻像木石一般冷硬的心腸

9. 

(甲)ˋㄗ/ㄗ/ㄗ (乙)ㄆˊㄠ (丙)ㄔˊㄢ/ㄔㄢ/ㄔˊㄢ (丁)ㄎㄥ/ㄐㄧㄢ/ㄑㄧㄢ (戊)ㄒㄧˊㄝ/ㄒㄧˊㄚ/

ㄐㄧˊㄝ (己)ㄐㄩ (庚)ㄅˋ

10. 

(A)炮/庖 (B)畿╱稽。荒誕無稽:荒唐而毫無根據 (C)伺╱俟 (D)糜

11. 

「微行」:尊貴者隱藏身分外出巡視,不使人知。

12. 

(A)是為了視學京畿 (B)左公愛才 (D)左光斗志節堅貞,不溺私情

17. 

(A)本段主要描寫左光斗愛才之心 (C)「叩之寺僧」正說明了兩人在此之前並不認識 (D)乃呈現左光斗

為國惜才、愛才之心

18. 

(A)是指左公堅持大義,不為師生之情所動 (B)指左公身受炮烙之刑 (C)奉命守禦流賊張獻忠

21. 

(A)「衣」為名詞 (B)屨,音ㄐˋㄩ/筐,音ㄎㄨㄤ (C)名詞轉成動詞

22. 

(B)表達左公對史公的期許

23. 

(A)親自拜訪左公府第。造是指造訪,而非建造

24. 

由題幹「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可知古今文章要求「當」字,故接(乙)「得其當」(知其然),便 能知古今文章的道是一樣的。「得當」後若能「知其所以當」(知其所以然),則必能效法之,故接(甲)。再判 讀文意,這樣得當的道就如同衣服、食物片刻都不能拋棄,浸潤一久,便可資助寫作文章,故下接(丙)為 佳。反之,若不知其當,必隨即拋而不用,可知最後接(丁)。語譯:文章是不分古代或現今的,只要看內容 得當與否即可。如果得當,那麼古代六經到今日,它們的道都是一樣的。知曉它是得當的,縱使是距離遙遠 的古代文章,至今天仍是值得效法的,就像衣服、食物不能拋棄。如果不知它是得當可效法的,那必於當時 便被棄而不用,因此足以成一家之言以資助後代的,必然是指日可待。

26. 

(A)沒有寫景 (C)全文主角是左光斗,後半寫的是左公對史可法的影響 (D)作者輾轉從家族長輩方塗

山之口得知

27. 

從題幹語可知,史公深念左公之厚望,故與選項(B)左公期許語相呼應

28. 

(A)前者強調學必有師以及師的作用。後者的說明則論今人(唐人)恥於相師 (B)前者論孔子謙虛好學。

後者的說明則論今人(唐人)不願相師的原因 (C)前者寫左公不畏嚴寒,勤於公務。後者極言史公忠勤國 事,不恤寒冷與勞累 (D)公忠體國:公正忠心,體恤國家

29. 

(A)克紹箕裘是子承父業,左光斗舉才以公,對自己的小孩沒有私心,對史可法寄望頗深 (C)左公志節

堅貞,不溺私情 (D)極言忠於國事與受左公人格感召的深切

30. 

(A)烘雲托月,借賓顯主

(3)

33. 

(A)(B)(D)皆指去世的父親 (C)是指去世的母親

34. 

題幹語譯:富貴名譽從道德修養得來的,如同山林中的花,自然是舒展從容地生長繁衍;靠建功立業得 來的,如同花盆和圍欄中的花,就有移植和盛衰的可能;若是利用手中權力得來的,那就像是瓶罐中的 花,由於沒有根,很快就會凋謝枯萎。

35. 

(B)應回答舍下(寒舍)在臺南 (C)舍兄改為家兄 (D)先師指老師已過世

36. 

(A)逸事,又稱軼事,乃史傳未載,不為人熟知之事。本文以左光斗為主,史可法為賓 (B)以側寫方式描

寫左光斗愛才識才 (D)以史公襯左公

37. 

清 舒位 梅花嶺弔史閣部。

38. 

(A)學行繼「程 朱」之後,文章介「韓 歐」之間 (B)以「宋儒」為宗 (C)義、法敘述相反

39. 

(A)駢文散文 (B)古文八大家之名至明 茅坤始確立 (D)愈之弟子為李翺、李漢、皇甫湜等人,非是宋

代文人

40. 

選項指涉方苞者,為(丙)(丁)(庚)三項。(甲)(戊)是指韓愈;(乙)是指姚鼐;(己)方苞於康熙四十五年中進士。

41. 

(A)副詞。其餘選項皆為動詞

42. 

題幹(左公)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 (A)(史可法)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B)

(史可法)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 (C)(左公)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 盡脫矣 (D)每有警,(史可法)輒數月不就寢

43. 

(A)「祝融」借代「火」連橫 臺灣通史序 (B)譬喻:(如)鐵石所鑄造 (C)譬喻:如籠中鳥,如檻中猿。 白居易 與元微之書 (D)譬喻

44. 

(A)誇飾 (B)隱喻 (C)聽覺摹寫 (D)頂針

45. 

(A)形容詞 (B)(C)(D)皆為動詞

46. 

(A)副詞;輪流 (B)動詞,拿 (C)動詞,閉口 (D)動詞,簽名

47. 

(A)天未明就披衣起床,日暮才進食。形容勤於政事。旰,音ㄍˋㄢ,晚也 (B)穿著華美的衣服在黑暗的夜

晚走路,表示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就,卻沒有回鄉接受親友的稱譽 (C)指即使是極少量的財物,也要上繳 給公家。涓滴,水滴,比喻微小或極少的東西 (D)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 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48. 

(A)徹底的悔改醒悟 (B)嫵媚美好的樣子。多用以形容笑容 (C)容色驟變的樣子。愀,音ㄑㄧˇㄠ (D)

形容風聲

49. 

(甲)(乙)(丙)(戊)(己)於文中原文中可見;但未提及(丁)賞罰分明(庚)為事擇人(辛)重用長處不看短處。

50. 

(A)摹寫(聲音) (C)誇飾 (D)對偶

51. 

(A)桐城派重考據,這一段文字主要是顯示故事情節的真實性

52. 

(B)史可法守揚州十日,滿清卻以史「堅守不屈」而屠城,大殺無辜百姓

53. 

(A)出自左傳 曹劌論戰。語譯: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的時候士氣高昂,再次擊鼓的時候就衰減,

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士氣 (B)(為師者)位卑則(為弟子者)足羞,(為師者)官盛則(為弟 子者)近諛

54. 

(A)「膝下」是用於給袓父母或父母的提稱語。用於師長的提稱語為「函丈」、「壇席」、「講座」、「尊鑒」等 

(B)史可法稱左光斗之妻,應稱「師母」 (D)信封的啟封詞,絕不可寫「敬啟」。用於師長,可用「道啟」或

「鈞啟」

55. 

(A)在非韻文中,相對於「駢文」而言之散文,為韓愈所提倡之古文 (B)明朝唐宋派之茅坤所提出 (C)

應為「義理」、詞章、考據

56. 

(甲)張良請大力士於博浪沙刺秦 (乙)由數點梅花、亡國、故臣可判斷是明代忠臣史可法 (丙)寫醉翁亭記

的是歐陽脩 (丁)指西施 (戊)楊貴妃,君王指的是唐明皇。

57. 

(B)即藉史可法,凸顯左光斗的卓立不群

58. 

(A)宋 莫將 木蘭花 (B)史可法葬於梅花嶺 (C)宋 趙必 滿江紅 (D)宋 黃升 憶秦娥

(4)

59. 

(A)左光斗在獄中擔心連累了冒死探視的史可法,因此持刑械作勢欲擊,愛之深責之切 (B)莊子崇尚自 由逍遙,請他講禮節實在不宜 (C)司馬相如彈「鳳求凰」吸引了新寡的卓文君 (D)孟子遊說各國政府實施 仁政,適合「如何當一個好總統」的主題

60. 

節錄自余光中 梅花嶺 —— 遙寄史可法

二、多選題:

1. 

(A)贈與/贈與 (B)歸返/完成 (C)了/拿 (D)因/向 (E)將/暫時

3. 

(A)「讒構」指以讒言陷人於罪 (B)「蜩螗」指紛擾不寧 (C)「循吏」指善良守法的官吏 (D)「文不加點」形 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和「文方成草」意思不同 (E)「先妣」是指過世的母親。妣,音ㄅˇ

4. 

(A)怒視貌;或指洞悉事理或見識深遠/比喻目光短小,見識淺陋 (B)破衣草鞋,指貧人之衣/鶉鳥尾巴

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兩者意近 (C)閉口不言/喧擾不停。呶,音ㄋˊ ㄠ (D)國家局勢敗壞,不可收拾,如稀飯爛熟/黃河的水清澈,大海平靜沒有風浪。比喻太平盛世 (E)繼 承遵循前人的志願與事業

5. 

(A)使人跟從 (B)差役/士兵 (C)稍微、略 (D)更換/再、又 (E)用

6. 

(A)碌碌,是指資質平庸 (B)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

蟬」形容不敢作聲。險巇,音ㄒㄧˇㄢ ㄒㄧ,艱困險阻 (C)睚眥必報,指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都要報的仇 恨 (D)光風霽月,比喻人的胸懷坦蕩,品格高潔 (E)旦夕且死,即將會死

7. 

(A)桌子 (B)托盤。東漢 孟光送飯給丈夫梁鴻時,總是將木盤高舉,與眉平齊。為夫妻相敬如賓的狀況。東

觀漢記 梁鴻列傳 (C)官府處理公事的文書。劉禹錫 陋室銘。語譯:沒有嘈雜的音樂來擾亂聽覺,沒有堆積 如山的公文使人傷神勞累 (D)桌子。黃庭堅 弈棋二首呈任漸。語譯:簿籍書本層層積累,灰塵也堆積滿 桌;車輛馬匹多所駐留,而客人都在門外 (E)桌子。張潮 幽夢影。語譯:文章明秀,可為案頭上之山水,

山水曲折,可為地上之文章

8. 

(A)(D)無、沒有 (B)暗中、祕密 (C)衰微 (E)精微

9. 

(A)將要/尚且。韓愈 師說 (B)替/偽裝 (C)使人跟從/跟從。韓愈 師說 (D)於是、就/竟、卻。韓愈 師

說 (E)更換/輪流、替代

10. 

(A)將。後者出自列子 愚公移山 (B)等待 (C)結尾助詞,無義/說 (D)音ˋㄩ,告訴/ˇㄩ,話、言語 

(E)探問、詢問/敲門

11. 

(C)左光斗愛才惜才,不願史可法冒死探監被發現 (D)寫左光斗堅毅,不溺私情

12. 

(C)對於左公言行事蹟較略而不談 (E)方塗山親得於史公,並與方苞父親友好,作者是透過轉述得知

13. 

(C)以史可法事蹟彰顯其不辱左光斗師命,並非不嚴謹

14. 

(A)「暴虎馮河」:暴,徒手搏鬥。馮,徒步渡河。暴虎馮河指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渡河。比喻人有勇而 無謀。語出論語 述而 (B)語出于謙 北風吹。語譯:(柏樹)節操是那樣威嚴不阿且莊嚴自慎,即使歷盡風 雪也依舊堅韌 (C)語出論語 泰伯。指面臨生死的緊要關頭,仍不改變節操,動搖屈服 (D)語出論語 陽 貨。指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軟弱 (E)語出論語 子罕。原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比喻人若 堅守意念,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志氣

15. 

(C)說明左光斗堅持公義,不溺私情 (D)偽裝以方便探視左公 (E)不忍見左公遭酷刑之心

16. 

(B)左光斗識才愛才(史可法)的表現 (C)親自造訪

17. 

(C)史可法為賓,左光斗為主

18. 

(A)凸顯主角左光斗 (D)文中只提及對抗流賊張獻忠一事

19. 

(A)方望溪先生全集 (B)並沒有親眼目睹 (D)沒有「奉檄守禦」的動作

20. 

(A)呂氏春秋之語譯:老師的教誨,是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的,而看重他們是否能接受義理 

(C)此句指出時人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缺失 (E)說明史公感懷師生情誼,時常問候左公父母與夫人;

「俯首甘為孺子牛」指心甘情願為百姓做牛做馬

21. 

(A)視察民情 (D)喻左公志節堅貞

(5)

22. 

(A)輪流休息 (E)趴伏在桌子

23. 

(B)左公愛才,恐史公受涼而解貂覆之 (D)左公堅持公義,不溺於私情

24. 

(A)雖有不少地方在寫史可法,都是為了凸顯與烘托左光斗的行誼

25. 

(A)左公認為史可法能繼承自己的志業 (B)說明左公的堅毅精神 (C)史可法受左公之感召,而以實際

行動來報效國家 (D)左公認為史可法可支拄天下大事 (E)史可法答報左公的期許

26. 

(A)語出山東 鄒縣 孟子廟聯。孟子主張「法先王」思想,言必稱堯、舜,其救世之心亦和孔子、顏淵同 (B)

為清代 黃文函題揚州史可法祠。根據史載:史德威依照史可法生前遺願,將其葬於梅花嶺,但因未得可法 屍骨,只得以衣冠塚置之。故由「萬點梅花」知為史可法。勝國,亡國 (C)詠屈原。語出清代 秦瀛題屈子祠。

聯語嵌入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問,指屈原呵壁問天),讚美屈原崇高的品德,又憑弔了屈原自 沉的汨羅江 (D)語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由「聖哲」、「民間疾苦」可知為杜甫。歌頌「詩聖」杜甫的詩歌 關懷民生疾苦,與百姓同憂樂 (E)語出左姓宗祠聯。上聯是指明代御史左光斗,歌頌他的一片忠心;下聯 指著有三都賦的西晉文學家左思。歌頌左思的賦能和張衡、班固二位辭賦大家齊名

27. 

(D)韓愈 (E)被譽為「臺灣的良心」,臺 灣 新文學之父是賴和

28. 

(A)風雨比喻亂世,雞鳴喈喈指君子在亂世不改節操。喈喈,音ㄐㄧㄝ,鳥鳴聲。詩經 鄭風 風雨。語譯:在

此風雨寒涼的時刻,司晨的雞也沒忘記自己的職責,還是一聲聲悲啼著 (B)以杜鵑「不如歸去」表示家在 萬里之遠外的思鄉情懷。崔塗 春夕。語譯:我在夢中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想回萬里外的家鄉,三更夜半時 分,屋外枝頭上,杜鵑正啼叫著「不如歸去」 (C)以松柏長青,菊經霜而不凋比喻君子的節操。陶淵明 歸 去來辭。語譯:園中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和菊花依然生長著 (D)以鴻鵠之大志對比燕雀之小志。史記 陳 涉世家。語譯:燕子、黃雀怎麼會知道翱翔天際的鴻雁的遠大志向呢 (E)青鳥: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此 比喻送信的使者。赤松:指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此借指梅道士。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語譯:

忽然看到小道童前來送信,原來是梅道人邀我去他那喝酒

29. 

(B)「先府君」稱已去世的父親 (C)對妻子父親的稱呼 (E)「宗老」是指同宗族的長輩;「鄉先輩」強調是 同鄉且已去世的長輩

30. 

(A)前後七子的主張 (B)語譯:如果不是闡明道德,輔助教化,關於倫理道德風氣的作品就不隨便寫 

(C)語譯:明白切實簡要,而所記載的事不繁雜 (D)明代公安派的主張

31. 

(C)對人稱自己父母為「家」,已歿者則稱「先」 (D)「賢昆玉」稱人兄弟;對人稱自己兄姐應為「家兄」、

「家姐」 (E)對人稱自己弟妹應為「舍弟」、「舍妹」;稱人兒子為「令郎」,女兒為「令嬡」

32. 

(C)方苞自勉 (D)韓愈自稱 (E)蘇軾評論韓愈

33. 

(C)姚鼐主張 (D)方苞主張

34. 

(A)明代前後七子的文學主張 (B)論述文、氣的關係 (C)為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主張

35. 

(B)沒有經濟 (E)只有公安派

36. 

(A)文章介韓 歐之間 (C)效法左傳、史記、唐 宋古文八大家

37. 

(A)方苞為桐城派始祖,集大成者是姚鼐 (E)方苞是劉大櫆的老師;劉大櫆是姚鼐的老師

38. 

(A)方苞,字鳳九、靈皋 (C)唐代駢文盛行,韓愈未能使古文成為文章正宗

39. 

(A)左光斗非方苞之師。且「逸事」指史傳上沒有記載的事蹟 (E)只有方苞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

40. 

(C)論學以宋儒為宗 (D)「義」是指內容言之有物,「法」是指形式言之有序

41. 

(A)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頂針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為錯綜句法裡的

「交錯語次」:「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C)「師」本指「老師」,文中指「學習師法」;

「手」本指「手掌」,文中指「拿」的意思 (D)涕謀於禁「卒」,「卒」感焉。兩個「卒」字都是指獄中管理員  (E)「皆」:都是,喻詞。故為隱喻

42. 

(A)「少」:稍徵,程度副詞 (B)「皆」:都,表範圍的副詞 (C)「嚴」寒:非常,程度副詞 (D)「甚」:

非常,程度副詞 (E)「既」:已經,時間副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指一句話說出口,就是四匹馬拉的 車也追不上。比喻話已說出口,難再收回,亦戒人慎言

(6)

43. 

(A)動詞,詢問 (B)動詞,題寫 (C)動詞,不顧 (D)名詞,騎馬的隨從 (E)動詞,閉口

44. 

(A)結尾助詞 (C)副詞 (D)副詞 (E)名詞

45. 

「先君子」是指過世的父親,(A)(B)(C)皆是此意 (D)「先大父」指過世的祖父 (E)「先妣」是指過世的母 親

46. 

(A)微行是微服暗中出巡,「微」字在此不作程度副詞使用 (B)(卒)引(史公)入,(卒)微指左公

處,(左公)則席地倚牆而坐, (C)左光斗為了保護史可法 (E)側筆烘托左公慧眼識人

47. 

(A)吃一頓飯的時間,比喻極短的時間。論語 里仁。語譯:君子沒有於一頓飯的時刻離開仁德(指時時刻

刻謹守仁德) (B)早晚。指很短的時間 (C)從早到晚、整天 (D)「一朝一夕」形容時間短暫。三國演義第 一○一回 (E)「須臾」指片刻、暫時。荀子 勸學。語譯:我曾經整天空想,還不如片刻的學習有益啊

48. 

(D)史可法方塗山方仲舒方苞 (E)結尾助詞,無義

49. 

(A)「使」為假如、假使之意,假設句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語譯:假如內心不能自在快樂,即使去到哪裡能 不憂傷嗎 (B)錢公輔 義田記,用晏子的酒杯罰桓子喝酒。觴:讓……喝酒 (C)「從」,使……跟隨。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語譯:從前楚襄王使宋玉、景差跟隨到蘭臺之宮 (D)「苟」為如果之意,假設句。司馬光 訓 儉示康。語譯:如果有人不是這樣,人們就爭相批評他 (E)司馬遷 史記 項羽本紀,「使……稱王」

50. 

(A)獄卒 (D)左公

三、閱讀測驗題:

1. 

(1) (B)從文章中可以判斷出來

(2) (B)連黃河、渭水的水都不夠喝了,還繼續喝大水澤的水,因此可以判斷出來

2. 

語譯: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被攻陷。史可法要拔刀自殺,所有將領果然爭著向前抱住史可法阻止他。史可 法大聲喊叫德威,德威流著眼淚,不忍拿刀殺他,於是他被將領簇擁到小東門,清兵紛紛來到,馬副使鳴 騄、任太守民育,以及都督劉肇基等將領都被殺殉節而死。史可法就張目直視對清兵說:「我是史可法。」於是 被捉到南門,和碩豫親王多鐸很客氣地稱呼史可法為先生,勸他投降。史可法大罵而死。起初,史可法有遺 言:「我死後,要葬在梅花嶺上。」到史可法死後,史德威無法找到史可法的屍骨,於是以史可法的衣冠代 替,埋葬在梅花嶺上。

  有人說,當揚州城被攻破時,有人親眼見到史可法穿著青衣,戴著黑帽,騎著白馬,跑到天寧門投江而 死,其實不曾死在揚州城內。自從有了這個傳言以後,全國各地都說史可法並沒有死。不久在英山、霍山一帶 起義抗清的軍隊,都假託史可法的名義,好像秦朝末年陳涉假託楚國名將項燕的名義來反抗暴秦一樣。吳江 縣 孫兆奎因起義抗清失敗,被捉到南京。擔任經略的洪承疇和他有老交情,問他說:「你在軍隊中,知道 前揚州閣部史可法果真死了嗎?還是沒死?」孫兆奎回答說:「你從北邊來,知道在松山戰役殉節的督師洪 承疇果真死了嗎?還是沒死?」洪承疇聽了大怒,急忙命令部下把他拖出去斬首。

  唉!有這種成神成仙詭異荒誕的說法,說顏真卿死於兵刃而脫離軀殼成仙,文天祥也由於悟大光明法而 脫離軀殼成仙,其實不曾死亡。殊不知忠義是聖賢世代相傳的法則,忠烈之士的浩然之氣將永遠留存於天地 之間,又何必在意他們是成仙成佛或在俗為常人的表象呢?這種神仙的傳說是所謂「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就好像史可法的屍骨雖無法找到,但在百年之後,我登上梅花嶺,與友人談起史可法的遺言,沒有不淚如雨 下的,想像中彷彿見到當時揚州城被包圍的情景,這時,就彷彿可以看見忠烈公的面貌一樣。因此實在不需 要再探究史可法是否真的死了。更何況是假託史可法未死的名義來號召的事,更是沒必要啊!

(2) (A)文中所稱的「忠烈」,即史可法。也就是「史閣部」 (B)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 (C)對 於史可法成仙之說,作者斥為詭誕

(3) (A)自殺

(5) (A)(C)文天祥 正氣歌 (D)孟子 盡心上

3. 

語譯: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被攻陷。史可法要拔刀自殺,所有將領果然爭著向前抱住史可法阻止他。史可 法大聲喊叫德威,德威流著眼淚,不忍拿刀殺他,於是他被將領簇擁到小東門,清兵紛紛來到,馬副使鳴 騄、任太守民育,以及都督劉肇基等將領都殉節而死。史可法就張目直視對清兵說:「我是史可法!」於是被

(7)

捉到南門,和碩豫親王 多鐸很客氣地稱呼史可法為「先生」,勸他投降。史可法大罵而死。起初史可法有遺 言:「我死後,要葬在梅花嶺上。」到史可法死後,史德威無法找到史可法的屍骨,於是以史可法的衣冠代 替,埋葬在梅花嶺上。

(2) (A)清 黃文函題揚州 史可法公祠 (B)左姓宗祠聯。上聯指明代御史左光斗,下聯指有三都賦的西晉文 學家左思。「衡」指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著有兩京賦;「固」指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著有兩都賦 

(C)文天祥著有正氣歌,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 (D)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遭誣陷殺

4. 

(4) (A)文天祥

5. 

(3) (A)音ˊㄕ,吃(一次糧食) (B)(C)(D)音皆ˋㄙ,飼養

(4) (A)動詞 (B)動詞 (C)名詞,馬鞭 (D)動詞 (5) (D)通「豈」,難道

語譯:世間有伯樂這種識馬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常常有的,可是像伯樂這種識馬的人,卻不是 常常有的。所以,即使有名馬,也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與平常的馬一起死在馬槽和馬櫪之間,而不以千 里馬稱之。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可能吃掉一石的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照一般馬匹的食 量餵牠,那麼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也會因吃不飽而力氣不夠,資質再好,可也無法顯現出來,

和平常的馬,尚且還不能夠相比,又怎麼能夠要求牠日行千里呢?既不能依照千里馬的方法訓練牠,又不能 餵飽牠,牠發出悲鳴,又不明白牠的意思,手裡卻拿著馬鞭,站在牠的面前,對人家說:「天下沒有千里 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真的不懂千里馬啊!

6. . 

(1) (B)飲譽,有名譽、知名度。從文中「打你個滿腹經綸」可知六君子都是飽學之士,而被捕時,民眾數 萬人奮起援救,可見其名滿天下 (D)應是疏於權謀的政治稚童

(2) (A)洪自誠 菜根譚。語譯:善於讀書的人,要讀到至樂的境界,才不會停留詞章的表面;善於觀察事物 的人,要達到與事物合而為一的境界,才不會拘泥事物的形式 (B)此為東林黨顧憲成所寫 (C)曾國藩贈 弟國荃聯 (D)明 張瀚立撰聯

(3) (A)形容毒藥藥性極烈,人一有傷痕感染,立即窒息死亡 (B)魚刺卡在喉嚨裡。比喻心中有話,必須一

吐為快 (C)充當人民的喉嚨、舌頭。比喻代替人民說話,表達意見(多用於致贈民意代表的題辭) (D)比 喻據守要衝,致敵死命

7. 

(6) (B)赭衣指古代囚犯穿的紅色衣服,行枷指古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 (C)紫、青為古代貴官繫印用

的緩帶顏色。喻任高官 (D)戴著高帽子,繫著寬闊的衣帶,為舊時士大夫的服飾,指平民的衣著

8 

語譯:戊戌年秋,九月,我從塞上回京師,在石槽過夜。旅店的小男孩身體瘦弱,形貌可憐,穿著破布單 衣,沒有鞋襪穿,而店主人兇狠地用鞭子抽打他,小男孩哭得很淒慘。問左右鄰居,他們說:「這是店主人 的哥哥留下的孤兒。他們有一小塊田地,牲口農具生活用品大體都具備,店主人怕這小男孩長大了和他分家 產,所以不管他受冷挨餓,只差遣他幹苦活。夜裡就把他關在門外,寒風一颳,就活不成了。」我到了京師,

兩次寫信告訴京兆尹說:「應該下公文叫縣令將店主人捉拿審問,讓鄉鄰擔保他以後對小男孩好,然後再放 他。」隔年的四月,我又回到這個地方,有人跟我說:「那個旅店的小男孩果然在冬天死了,而店主人也暴斃 死亡,他的妻子、田宅、牲畜也都歸別人所有。」我問他們:「可曾有報告官吏,讓他們來關懷責備過這件 事?」他們則說「沒有」。

(1)引文□內四個字義分別是「迎接」、「穿鞋子」、「詢問」、「下公文」 (A)違逆 (B)名詞「鞋子」。韓非子 外

儲說左上 (C)詢問 (D)名詞。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曉諭的公文

(3) (A)民瘼:人民的疾苦。瘼,音ㄇˋ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下列文句「 」中的詞語,何者使用正確? A經過老師一番解說,我終於「恍然」開朗 B精神不濟的 他,「頓然」不知我們正在叫他 C她將自己打扮得雍容華貴,「儼然」是一位貴婦人 D看到新車多了一 道刮痕,他不禁「淡然」大怒。 9..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這女子「才疏學淺」,在各領域都有傑出表現 B子女 「文武雙全」,是每對父母心中的期盼

「未來有幾個名字;對最軟弱的人來說,未來叫做不可能;對猶豫不定的人來說,未來叫做不可知;對於深思 熟慮且有勇氣的人來說,未來叫做理想。」(雨果)這段話的意旨為何者? A人們對於未來各自懷有不同的 夢想 B未來如何,全由個人的面對態度而決定 C事事皆拖延至未來的人必一事無成 D人們須依據過去 經驗來策畫未來。 答案: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