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3 從閱讀到理解 ──國文活化學習單
第五課 墨子選
可運用教學方式、資源 重點說明
課前 自學
課 前 自 學 活 動 : 「 墨 子 止 戰 故 事 戲 劇 表 演 」 。 自 學 資 料 參 考 (
P.5-
3
)。
活動說明:請學生先自學墨子幾次積極遊說諸侯阻 止戰爭的相關資料,再徵求自願同學於 課 堂 進 行 戲 劇 演 出 , 在 學 生 活 動 結 束 後,教師可針對學生演出之 正確與否略 加補充修正。
1.
關於學生自學資料,教師可口頭 提供墨子止戰資料篇名,由學生自 行查閱原文翻譯並寫成簡單劇本,也可參考附件。
2.
墨家人物常著短褐草鞋,食「黎 藿之羹」,刻苦至極,教師可提醒 表演學生打扮成墨子模樣時宜注意 這些特點。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 (
P.5-
4
)鼓勵學生閱讀課本題解、作者及課文 後,練習重點摘要,並完成課前閱讀 策略學習單。
課 中運 用
1.
作者、題解影音資源:(1)
可就電影《墨攻》、《墨子》擇一 播放。(2)
墨子紀念館介紹。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cFP-gb16uik
2.
作者、題解其他補充:(1)
可引導學生延伸閱讀具有「反戰」思想的文學作品,如:李白的樂府詩
〈戰城南〉、陳黎的現代詩 〈戰爭交 響曲〉等。
(2)
可介紹諾貝爾和平獎的精神,或介 紹學生較熟悉的得主事蹟。1.
透過電影了解墨家行義救世的熱 忱及實踐的能力。「墨子紀念館介 紹」可以看見墨子數理、科技、器 械等方面的介紹及再現的模型,讓 學生了解墨子多方面的成就。2.
學 生 較 熟 悉 的 諾 貝 爾 和 平 獎 得 主,如德雷莎修女、翁山蘇姬、馬 拉拉等人,透過他們的故事可以了 解人類為追求世界和平的努力。另 外聖雄甘地積極投入印度獨立與人 權運 動 , 他倡導非 暴力不 合作 運 動,教導信徒,以高度組織化和赤 手空拳,對抗殖民者的刀槍,所展 現 出 的 精 神 也 可 與 墨 子跨時空 呼 應。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 (
P.5-
5
)1.
以閱讀策略學習單引導學生學會 從課文檢索訊息、發展解釋。2.
本課學習重點:理解重要文句意 涵、本文論點、論述方法、事例特 色、文章風格。10003-A5 E .
附件1附件1
附件2附件2
附件3附件3
5-1
↺ ↺
課 後延 伸
課後延伸學習單。 (
P.5-9
)1.
墨子最重要的思想為「兼愛」、「非功」,透過此兩篇延伸閱讀,
可讓學生更熟悉墨家理論。
2.
止戰非攻是本文主旨,短文寫作 設 計可 讓 學 生 從歷 史中找一場戰 役, 或 針 對當前 國際戰 事新 聞 報 導,進行資料蒐集及評論。除了讓 學 生 練 習 資訊 整理 與 重 點 摘 要 能 力,更希望學生能以史為鏡,認識 戰爭的殘酷並進行反思,興發人道 關懷、尊重 生命、 追 求 和 平 的 思 想。附件4附件4
...
墨子止戰參考資料
(
一)
《墨子.公輸》:楚王自恃國力強大,便請公輸般製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 聞後,便長途跋涉親自前往楚國,先以道義和利害勸說公輸般和楚王,再進行戰術的沙 盤推演,力挫公輸般。同時預先派遣弟子駐防宋國,終使楚王放棄攻宋。(
二)
《墨子.魯問》: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先勸告齊國將軍項子牛,提到大國攻打小 國是互相殘害,最後災禍必會殃及自身與國家。之後再勸告齊王,發動戰爭者最後也將 遭到不幸,最後齊王放棄攻魯。(
三)
《墨子.魯問》:魯國陽文君將要攻打鄭國,墨子聽說後,前往勸止他。對魯 國陽文 君勸說若攻打鄭國,老天將降下懲罰。陽文君則論說自己是順從天意,幫助上天懲罰鄭 國。墨子則言上天已懲戒過鄭國,而他興兵攻打鄭國,就像拿棒子幫鄰居的父親棒打他 不成材的兒子,這是荒謬而違背情理。最後魯國陽文君不再攻打宋國。10003-A5 E .
課前自學活動 課前自學活動
附件1 附件1
★ ★
5-3
...
從題目檢索
(
一)
「墨子」一詞的意涵是什麼?是人名,也是書名。請從作者中尋找線索,回答下列問 題:墨子的本名、出生地、主要 活動年代為何?
本名:【 墨翟 】
出生地:
楚人 魯人 齊人 宋人
年代:
春秋初期 春秋中期 春秋、戰國之
際
墨子的思想淵源為何?後因 何種原因另創新說?
思想淵源:
儒家 法家 道家
另創新說之因:
反對法家以嚴刑峻法維持社會秩序
反對道家治國乃無為而治
反對儒家繁文縟節,厚葬久喪
墨子學派有嚴格組織,其領袖稱為什麼?第一代是誰?
領袖稱為:
統領 鉅子 領導人 老師
第一代領袖:【 墨子 】墨家與哪一家並稱顯學?
儒家法家 道家 名家 (
二)
「非攻」的意涵是什麼?請從題解中尋找線索,回答下列問題:何謂「非攻」?
批判暴君缺乏博愛精神的治理
反對不義的攻
伐、戰 爭主張毫無勝算的戰爭應要避免
主張不該詆毀天志
墨子之〈非攻〉共有三篇,內容分別為何?
上篇說明:
侵略的不義 攻國的不利
中、下篇陳述:侵略的不義 攻國的不利
本文選自: 上篇 中篇 下篇
墨 子 寫此篇 的背景為 何?
社會背景:
君王暴虐,殘害百姓 諸侯互攻,民不聊
生
人心功利,自私自利 朝令夕改,社會失
序墨子主張:為挽救混亂的世局,乃提出【 兼愛 】主張,
並以【 非攻 】作為此理念的具體實踐
從文體檢索
(
一)
本文屬先秦諸子的說理文章,可歸論說文。下列就論說文文體特點歸納:論點 論證 論述方法
1.
凡【 損人利己 】的行為 皆屬不義1.
以【 竊 盜 】為例
1.
應用【 類比推理 】的 方法, 由輕而重 ,【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2 附件2
一 一
二 二
2.
【 攻人之國 】為最大的 不義3.
君子必須明辨是 非,辨明「義與不義」
2.
以【 殺人 】為例
3.
以視見、口味為例層層推進 】
2.
用【 激問 】的 方式,提出質疑,引發讀者 思考
10003-A5 E . 5-5
...
從段落檢索訊息、發展解釋
第一段
(
一)
請依據第一段內容,完成下表。字詞解釋
「攘」人:【 偷盜 】 不辜人:【 無罪的人 】
「扡」:【 同「拖」,奪取
】
當 此:【 對 於 這個(問題 ) 】
本段一開始指出,如 果有人「入人園圃, 竊其桃李」,一般人 與上位者有何反應?
原因為何?
一般人反應:
通報官員 緝拿偷竊者 責備偷竊者
上位者反應:將偷取物品呈給上位者,就不會被處罰
上位者捕獲他之後,就會加以處罰
若未將偷取之物交給上位者,將被處罰
原因在於: 虧人自利 行義之舉 事跡敗露
接著作者又依序舉了 哪三種層次的罪行?
(請將右列代號填入 空格處)其判斷罪刑 輕重的標準為何?
例子:
A
入人欄廄、取人馬牛B
攘人犬豕雞豚者C
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 B 】→【 A 】→【 C 】
判斷標準:
辜負他人愈多,對他人的不仁之舉愈多,罪也愈
重所欠缺的財物愈多,其不仁之心愈重,罪也愈 大
損害別人愈多,他的不仁就愈嚴重,罪也愈重 承上,天下君子對這些行徑有何看法? 皆知而【 非之 】,謂之【 不義 】
請判斷右列文句乃是 運用哪種修辭技巧?
舉出四種層次的不當行徑:
錯綜 層遞 提問
激問「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錯綜 層遞 提問 激問
「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錯綜 層遞 提問
(
二)
作者於此段最後提出他所要講述的道理,請問:作者認為最大的不義為何? 竊攘
虧人自利 殺害無罪的人 攻國
天下君子對此有何看法? 則【 弗知非 】,從而【 譽之 】,謂之【 義 】 作者對天下君子有何看法?認為他們懂得分辨義與不義的差別
認為他們無法分辨義與不義的差別不知道他們到底能不能分辨義與不義之差別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3 附件3
一 一
「此可謂知義 與不義 之別
乎」屬設問修辭的哪一類? 懸問
提問 激問
統整第一段段落大意
從生活事例上,說明【 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之理 ,最後以激問反詰作收,指出「【 攻人 之國 】大不義」
10003-A5 E . 5-7
第二段
(
三)
請從第二段內容中,找出下列問題的線索:此段作者指出四種 層次的不義之舉及 死罪,請依情節從 輕到重的程度排列 之。
請將以下代號填入:
A
殺百人B
殺一人C
攻國D
殺十人【 B 】→【 D 】→【 A 】→【 C 】 天下君子對於前三
種不義之舉有何看 法?對於最後一種 的看法為何?
對前三種之態度:皆知而【 非之 】,謂之【 不義 】 對最後一種之態度:
1.
則【 弗知非 】,從而【 譽之 】,謂之【 義 】2.
故【 書其言 】以遺後世請翻譯「夫奚說書 其不義 以遺後 世 哉」。
那麼怎樣解釋記載那些不義的事情而遺留到後代的作法呢?
本段運用哪些修辭 技巧?
舉出四種層次的不當行徑:
映襯 轉化 錯綜
層遞「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懸問 提問 激
問統整第二段段落大 意
論述【 殺人愈多 】,不義益甚,並提到不當書「不義」的戰 爭以遺後世
(
四)
於第二段後半部「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的內容可知,墨子主 要批判的是哪些人?(以白話作答)
「攻國」者 批評【 當時發動戰爭,攻擊他國的在上位者 】 言「弗 知非, 從而譽
之,謂之義」者 批評【 那些不知指責發動戰爭的君王,反而給予讚許的人 】
「書其不義以遺後世」
者 批評【 將這些不義之事記載下來流傳後世的人 】 第三段
(
五)
此段作者如何使用舉例,說明天下君子「不知義與不義之辯」,請完成下表。項
目 行為 評論
例
一 少見黑曰黑 多見黑曰【 白 】 不知【 白黑之辯 】 例
二 少嘗苦曰苦 多嘗苦曰【 甘 】 不知【 甘苦之辯 】 道 今小為非,則 【 大為非攻國,則【 不知非 】, 此可謂 【 知義 與不義
理 知而非之 】 從而 【 譽之 】,謂之【 義
】 之辯乎 】
10003-A5 E . 5-9
(
六)
有關「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 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之句解析,請問:此句共有四個「非」
字, 其 意 義分 別為 何?
小為 「非」 :【 錯 誤、不對 】
大為「非」:【 錯誤、不對
】 知而「非」之:【 責備、反對
】
則不知「非」:【 責備、反 對 】
天 下 君子 對 「大為 非」 的態度為何 ?
(以白話作答)
不知道責備、反對攻國之舉,反而讚美他,稱是義 請翻譯「是以知天下
之君子也,辯義與不 義之亂也」。
因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義和不義這件事情上,是這樣顛 倒混亂啊!
全文統整
(
一)
本文三段內容中有重複部分,請嘗試分析重複的意義。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今至大為 攻 國 ,則弗 知 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 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 而譽之,謂之義
1.
文意:【 攻人之國是最大的不義,世人不知批判,反而讚美之謬誤 】2.
分析: 此三段文字出現位置皆在例證之後,是作者想說明的主要道理,而不 同的例證說明的道理皆相同,可見論點非常聚焦,緊扣篇旨【 非攻 】(
二)
作者於各段中舉用哪些生活實例說明道理?又採用層遞技巧的目的為何?請說明之。段落 生活實例 採用層遞技巧的目的
第一 段
先說情節最輕之竊人桃李,再言情節輕微之攘人 犬豕雞豚,又說情節嚴重之取人馬牛,再說情節 最嚴重的殺不辜人,而以上這些行為,君子皆將 之視為「不義之舉」
舉用程度愈趨嚴重、數量愈龐大的實 例,目的在於凸顯最大的不義為攻 國。如比殺無辜者更嚴重的是攻國;
比殺百人更嚴重的是殺無數人之攻 國;但天下君子對此卻是「弗知非,
從而譽之,謂之義」。藉此兩種態度 之對比,強調君子思緒邏輯的不當 第二
段
先說情節最輕微者是殺一人者且必一死罪,再言 情節輕微者是殺十人,且必判十死罪,又說情節 嚴重者是殺百人,且必判百死罪。而以上行為,
君子皆視為「不義」
第三 段
少量下能辨黑白、甘苦,多量則無法分辨黑白、甘 苦的荒謬
(
三)
請以兩句話統整全文:【 強調攻人之國為最大的不義 】二 二
(
四)
畫出結構表或心智圖。10003-A5 E . 5-11
不知白黑之辯 不知甘苦之辯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 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 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 竊其桃李
攘人犬豕雞豚 取人馬牛 殺不辜人
論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敘
論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敘
論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敘
悖論 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類推
悖論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類推
悖論 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類推
書不義以遺 後世大不當
君子當知義 與不義之辯 攻人之國大 不義
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
罪益厚(層層遞進)
(層層遞進)
...
文章比較、延伸閱讀(省思評鑑)
(
一)
下引墨子〈非攻下〉,閱讀後請回答問題。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 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聖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 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
……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 使汝堪之。』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 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閒西北 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屬諸侯於薄,薦章天命,通於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則 此湯之所以誅桀也。」
【注釋】遝:音ㄊㄚ
ˋ
,通「逮」,及 。飾其說以非子墨子:矯飾自己的理論,用來責備墨 子。非利物與:難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嗎?未察吾言之類:沒有明辨我說法的事 理。故:緣故。用受夏之大命:去接替夏朝的天命。予既卒其命於天矣:我已在 天上把他的命運終斷。堪:平定。鄉:通「向」,往。陰暴毀:暗中毀壞。少 少:少頃。湯奉桀眾以克有:湯接受夏的民眾而戰勝夏。屬諸侯於薄:在薄地會 合諸侯。由上文 可知, 墨 子 的 「非 攻」思想是否反對所有的戰 爭類型?如果沒有,他認同 哪種戰爭?
墨子未反對所有類型的戰爭。就像「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 紂」,墨子稱此三人(夏禹、商湯、周武王)為聖王,因他們所 進行的戰爭是誅殺暴君,而非「攻」,屬「除天下之害」之義戰,
而非為自身的私欲、野心,罔顧百姓之「利」所發動的戰爭,可 見墨子是認同這類型的戰爭
右列為孟子的主張,哪一段 與本文思想相近?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更立賢君)。犧牲(祭祀用 的牲 畜)既成 ,粢 盛既潔,祭祀以時 ,然而旱 乾水 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 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 惠王下》)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 千 乘之 家;千 乘之 國 ,弒其君者 ,必百乘之 家 。
(《孟子.梁惠王上》)
承上題,請說明兩者有何相 近之處?
孟子、墨子皆主張國君若無法讓百姓安居樂業,甚至殘害百 姓,這種人不配稱君王,人民可發動戰爭,將他推翻
語譯:
現在喜好攻伐的國君,又矯飾自己的言論,用以責備墨子說:「(你)認為攻伐為不義,
難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大禹征討有苗氏,湯討伐桀,周武王討伐紂,這些人都立為聖 王,這是什麼緣故呢?」墨子說:「您沒有明辨我說法的事理,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他們的討 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課後延伸學習單 課後延伸學習單
附件4 附件4
一 一
……天帝在鑣宮命令湯:『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夏德大亂,我已在天上把他的命運終斷,
你前去誅滅他,我一定讓你平定他。』湯於是奉命率領他的部隊,往夏邊境進軍,天帝派天兵 天將暗中毀掉夏的城池。少頃,有神來通告說:『夏德大亂,去攻打他,我一定讓你徹底戡定 他。我既已受命於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湯接受夏的民眾而戰勝了 夏,在薄地會合諸侯,表明天命,並向四面八方通告,而天下諸侯沒有敢不歸附的。這就是湯 誅滅夏。」
(
二)
下引墨子〈兼愛上〉,閱讀後請回答問題。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 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 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 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 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 此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 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注釋】焉:乃、才。攻:醫治。弗:不。何獨不然:哪裡不是這樣呢?當:通「嘗」,曾 經。虧:損害。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勵互相親愛 呢?
上文中之「聖人」所指為何? 治理天下者 聖人若要治亂,須先做什麼? 探究根源 墨 子 引 用哪些例子 說 明天 下紛亂的狀
態?
做兒子的只愛自己,所以損害父親而圖利自己;
做弟弟的只愛自己,所以損害兄長而圖利自己;
做臣下的只愛自己,所以損害君上而圖利自己 墨 子認為 如何泯除虧人利 己的禍亂發
生? 提出「兼相愛」的主張,兼相愛則治
語譯:
聖人是以治理天下作為任務的,一定要知道紛亂從哪裡發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紛 亂的根源所在,就不能治理了。就好像醫生治人疾病一樣,一定要知道疾病從哪裡發生,才能 醫治它;不知道疾病的根源所在,就不能醫治了。整頓紛亂,哪裡不是這樣呢?一定要知道紛 亂的根源所在,才能治理它;不知道紛亂的根源所在,就不能治理了。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任 務的人,不可以不考察紛亂從哪裡發生。
我曾經考察紛亂的起源,認為是從和人不相愛發生的。臣子對君父不孝順,這就是所謂亂 了。子自愛而不愛父,所以損害父親而圖利自己;弟自愛而不愛兄,所以損害兄長而圖利自 己;臣自愛而不愛君,所以損害君上而圖利自己;這就是所謂亂了。……
假使天下的人都能彼此相愛,國與國不相攻伐,家邑與家邑不相侵凌,盜賊沒有了,君臣 父子間都能孝順慈愛,這樣的話,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任務的人,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勸導鼓勵互相親愛 10003-A5 E . 5-13
呢?所以天下的人能互相親愛,就會太平;互相仇恨,就會紛亂。所以墨子說「不可以不勸勉 去關愛別人」的道理,就在這裡呀。
短文寫作練習:兩題選擇一題寫作(省思評鑑)
(
一)
請蒐集古今中外某一場戰爭資料,從中找出論點並抒發你的看法。❏參考範文
鴉片戰爭,一場讓中國嘗盡屈辱的戰爭,讓一個自以為是的泱泱大國,頓時成了半殖民的國 家。且自此之後,各國紛紛挑起了戰爭,中國便簽下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不 僅讓中國的尊嚴不斷地被踐踏,也讓百姓的生存權受損。如戰爭後,促使鴉片貿易氾濫,金銀外 流,外國的競爭又破壞本國生產體系,國家行政機關腐化無作為,這一切造成兩個後果:一方面 是舊稅捐更沉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新稅捐,這一切均讓人民生活更窮困,逼著各地破產的 流民匯聚成了太平天國。另一方面是各國開始控制中國的司法主權,讓國人與外國人發生爭鬥 時,國人只能吃悶虧。如此喪權辱國的結果,只能說這正符合了物競天擇之論,弱國只能任人宰 割,毫無反抗能力。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卻也帶動了中國的進步。例如香港在英國的統治下,從一 個山多地瘠且缺乏天然資源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運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貿易的 樞紐,且不受清末時期的亂局影響。再者,因強迫開放廣州、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讓中國的對 外貿易迅速發展,使中國茶、陶瓷……等物品能推廣到全世界。
雖然鴉片戰爭對中國不全然是負面的影響,但這場戰爭也告誡後代子孫們,應要好好省思,
勿讓國家敗壞至如此地步,以致淪為他國的殖民工具,對我們予取予求,甚至失去國家主權就更 得不償失了。
(
二)
從墨子提倡非攻至今,已過了數千年時間,然而時至今日,戰火依然未在世界消弭無 蹤,一張張在戰火下令人不忍卒睹的臉龐,仍不時出現在媒體畫面。請自行 蒐集當前仍 受戰火肆虐區域的相關新聞報導,想像自己是災區居民,以災民角度寫作心中所思。❏參考範文
敘利亞小男孩的心裡話
夜晚過去,天亮了,我卻看不見光,槍砲黑煙燻得天空一臉的烏黑,眼前浮現的,是黯淡的 面龐,汙泥血痕布滿全身。我們只能逃,可是能逃到哪裡?這個世界有哪一處是安全的呢?汗水 滴到眼睛裡,鹹鹹澀澀,不管是血還是淚,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腳很痠、心很累,我記憶中那 個祥和的家園在哪裡?我什麼都沒做錯,為什麼會落得這種下場?我一直是個乖孩子,到底是誰 要這樣對我們?這戰火奪去我年幼的心志與歲月,我現在就明白,國與國之間的爭吵,受傷最重 的不是國家,而是其中盡守本分無辜的人民。我們沒有力量,只能任由上位者擺布,想來我才五 歲,思想卻和個七十老頭沒兩樣。戰爭啊!祖國啊!一個人在這天地間是多麼渺小,力量也就那 麼點大,面對這無情的戰爭,我也無話了。(胡力文)
10003-A5 E .
二 二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