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6
0
0

Teks penuh

(1)

國文三 文言文學習單(課堂活用版)

第一課 醉翁亭記

一、課前學習單

說明:請從課本的題解、課文、解釋中找尋答案。如遇有 □處,請以打勾方式勾選,有些答案不 一定只有一個;如遇到需填入課文的部分,若書寫的原文過長,可以「 ……」方式取代 中間文字;如遇到空白表格,亦需填入空格;如遇到不會的部分可先跳過,或請教老 師。

題解

1.

請從〈醉翁亭記〉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醉 翁 亭 位 於 何 處 ? 建 造、命名者各是誰?

位置:【 滁州 】西南的【 瑯琊山 】。

建造者與命名者:由宋僧【 智僊 】所建,由【 歐陽脩 】命 名。

何 謂 「 記 」 ? 本 文 屬 記體文哪種類別?

「記」:文體的一種,【 記載事件 】或【 描寫事物 】的文 章。

本文類別:□亭臺樓閣 □山水名勝 □圖畫器物 □人物事件 本文寫作背景為何? 作者於慶曆五年被貶至【 滁州 】。次年,在他【 寬簡 】作

風治理下,【 政通人和 】,遂有感而作此文。

第一、二段

2.

請將「環滁皆山也」至「醉翁亭也」一段之山水景象,依序畫在下面各欄位中,並說明此段 採用何種寫作技巧?有何效果?

環滁皆山也。

(略)

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略)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 也。

(略)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 上者,醉翁亭也。

(略)

請整理以上景色依序為:

答:環滁皆山

  →【 西南諸峰 】   →【 瑯琊 】   →【 讓泉 】   →醉翁亭

____

____

班   座號

____

姓名

________

________

__

有著作

侵害必究

(2)

(2)

效果:(參考答案)如此層層遞進,如電影鏡頭,由大而小,由外而內,讓讀者先 了解整體環境與位置,接著跟著作者的筆調,慢慢進入主體,頗有引人入勝之 感。

(3)

3.

有關首段對醉翁亭之相關介紹及最後引出的山水之樂,請問:

作者交代建亭者與命名者 分別為誰?此運用何種修 辭?

建亭者:山之僧【 智僊 】;命名者:【 太守 】。

修辭技巧:【 提(設)問 】

太守自號為何?取此號的 原因為何?

自號:【 醉翁 】

原因:

(1)

飲少【 輒醉 】;

(2)

【 年 】又最高。

文中提到作者「醉」於何 處?

醉於【 山水 】之樂,領會於心後,寄託於【  (飲)酒  】中。

4.

延續首段的「山水之樂」,作者於第二段如何描寫瑯琊山之朝暮及四季的景色變化,並使用 哪些修辭技巧?

朝暮

時間 朝景 暮景

景色 日出而【 林霏開 】 【 雲歸 】而巖穴暝 修辭

□錯綜 □對偶 □排比 □轉品 □轉化 □摹寫

四季

時間 春景 夏景 秋景 冬景

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

(請從描寫四季之文句中,各選出一個字以代表此季節景物,寫於下欄中。)

【 芳 】 【 木 】 【 霜 】 【 水 】 修辭

□轉化 □錯綜 □對偶 □摹寫 □轉化 □錯綜

□對偶 □摹寫

□轉化 □錯綜

□對偶 □摹寫

說明:「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為錯綜技巧。

第三段

5.

接續前段的山水之樂,此段作者描寫「人情之樂」。請根據本段內容,依序寫出「滁人 遊」、「太守宴」、「眾賓懽」及「太守醉」的具體活動與景象,並說明其修辭技巧。

人物 具體活動 景象

滁人遊

負者【 歌於塗 】,行者【 休於樹 】,

前者呼,【 後者應 】。

此兩句修辭:□對偶 □轉化 □譬喻 □互文 □借 代

描繪滁 人遊 覽之 樂,呈現安樂自在 的氛圍。暗寫滁州 政績

【 良好 】。

【 傴僂提攜 】,往來而不絕。

填空處修辭:【 借代 】(指【 老人 】、【 小 孩 】)

太守宴 臨谿而漁,【 谿深而魚肥 】;  此兩大句修辭 釀泉爲酒,泉香而【 酒洌 】。  【 對偶 】

太 守 就 地取材 宴 客,

  

 

  

 

(4)

【 豐足 】。

眾賓懽

(歡)

宴酣之樂,【 非絲非竹 】。【 射 】者中,【

弈 】者勝,【 觥籌 】交錯,起坐而諠譁。

太守融入其中,

與 民 【   同 樂  】。

太守醉 蒼顔白髮,【 頹然 】乎其間。 呼 應「 醉 翁 」 一 詞。

說明:「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此句可視為「負者、行者歌於塗、休 於樹;前者、後者相互呼應」。

第四段

6.

請根據本段內容,依序寫出「禽鳥之樂」、「滁人之樂」及「太守之樂」分別為何?請依據 三種「樂」的關係,選出正確的示意圖,並分析此種筆法的修辭技巧與思想。

禽鳥之樂 滁人之樂 太守之樂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  遊人去  】 而禽 鳥 樂。

禽鳥知【 山林之樂 】

人知從【 太守遊 】 而樂

太守之樂其樂

(指太守以

【  人民的快 樂  】 為 而不知人之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樂)

以 上 三 種 「樂」 之 彼 此 關 係 為 何?

□ □ □

三者之中,兩兩相關 聯,最終有共同快樂 的原因。

「禽鳥之樂」與「滁人 之樂」的共同點是「太 守之樂」。

三者屬層遞關係,而以

「 太 守 之 樂 」 境 界 最 高,涵蓋所有的樂。

由「禽鳥之樂」推至「太守之樂」屬哪一種修辭?【 層遞 】修辭

「太守之樂」符合諸子百家中哪一家思想?【 儒 】家

統整全文

7.

綜觀本文,請問:

(1)

本文主旨為何?

(2)

本文以哪一個字貫穿全文?

(3)

屬於何種體裁?

答:

(1)

主旨:藉自然風光與官民同樂的描寫,刻劃「醉翁」的心態與風采。

  

(2)

文眼:【 樂 】。

  

(3)

體裁:融合【 寫景 】、【 敘事 】、【 抒情 】於一爐。

(5)

二、課後學習單

說明:請針對以下題目,發表自己的想法。如遇到問題,可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1.

請找出〈醉翁亭記〉中,多使用哪些虛字與句型,並說明這些用法帶出何種效果?

虛字:

【 而 】字

(參考答案)

(1)

讓語氣舒緩。

(2)

帶出層遞。如「野芳發而幽香」,即由視覺轉嗅覺的層遞感。

句型:

【  … … 者 , … … 也

(參考答案)

(1)

帶出節奏、韻律感,類似押韻的美感。

(2)

將主詞放在後面,藉此強調句意重點。

2.

綜觀〈醉翁亭記〉之全文,你認為歐陽脩因何而醉?

答:(參考答案)文中首段即提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見此醉並非專指醉 酒,而是陶醉在山水美景中。可見此醉,亦含有精神上的陶醉。而綜觀全文,歐陽脩陶醉 於以下三方面:一是陶醉於山林之景色變化;二是陶醉於宴酣之樂中;三是陶醉於與民眾 歡樂中。

3.

本文提出各種不同的「樂」,請說明文中有哪幾種「樂」?其中境界最高的「樂」是哪一 種?

答:(參考答案)

一為「山水之樂」。滁州山水在朝暮、四季時的景色變化萬千,而「樂亦無窮也」。

二為「宴遊之樂」。歐陽脩描述滁人出遊時前呼後應、絡繹不絕的熱鬧氣氛,以及宴飲時 觥籌交錯、起坐諠譁的歡樂。

三為「禽鳥之樂」。當遊人離去後,讓山林恢復清靜,禽鳥才能真正享受不受打擾的自在 快樂。

四為「與民同樂」。歐陽脩捨棄貶謫的憂慮,勤政愛民,讓百姓生活安定,物富民豐,進 而能與民同遊歡樂。

以上以第四種的「樂」境界最高。因作者不僅跳脫貶謫之苦,亦將觀覽山水、宴飲酣 醉的感官享樂,提升為精神層次的「與民同樂」。他勤政愛民,在此實現為國為民的政治 抱負,讓百姓生活安定,才能有如此的閒情逸致,與人民共樂,可說是儒家「樂以天 下」、「與民同樂」的最高治世境界。

4.

本文有不少詞語的古今之義已不同,請將之整理於以下表格中:

項目 古義 今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 喝酒時意不在酒,而在寄情山水,

舒放心胸。 比喻別有用心。

峰回路轉 山路曲折蜿蜒。 事情出現轉機。

(6)

前呼後應 前 行 的向後 呼喚,後繼的向前應 答。

指文章結構嚴謹,前後意思互相照 應。

(7)

5.

歐陽脩〈醉翁亭記〉與范仲淹〈岳陽樓記〉均為貶謫文學的名篇。請閱讀以下〈岳陽樓記〉

末段之內容後,說明兩人面對貶謫的生命情懷有何相同處?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 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答:(參考答案)范仲淹遭受貶謫後,不僅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能提升自己的生命 價值,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我勉勵。歐陽脩面對貶謫的命運,亦懂 得超脫官場苦悶,盡心治理地方,使民安定豐足,進而能享受著與民同樂的暢快。可見兩 人均能看破貶謫的失意命運,反將「經世濟民」視為己任,達到「樂以天下」的境界,可 說符合了范仲淹文中所言的「古仁人」之心。

6.

以下文章節選自歐陽脩的〈豐樂亭記〉,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 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 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 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 冰雪」與〈醉翁亭記〉哪 些文句相對照?

掇幽芳 蔭喬木 風霜 冰雪

野芳發而幽 香

佳木秀而繁

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 由內容推知,歐陽脩為何

將此亭命名為「豐樂」二 字?

適逢天下太平,又年「豐」,故人民能享受這豐年之「樂」,

是此亭名為「豐樂」的意義所在。

本段旨趣為何? 與民共享豐年的歡樂情懷。

語譯:我來到此地,喜愛這裡的僻靜和人事的簡單,又愛這裡的風俗安閒自在。自從找到此 山谷間的泉水,就成天和滁州的人來到這裡,抬頭看看山,低頭聽聽泉。春天摘取幽 雅的香花,夏天在大樹下乘涼,秋冬欣賞霜雪降落所呈現的清秀氣象,四季的景色,

無不令人憐愛。又慶幸當地人們高興於年成的豐收,而喜歡跟我同遊。便為他們追溯 當地山川的陳蹟,說出此間風俗的良善,使人們明白所能享受豐年的快樂,是幸而生 在太平的時代。至於宣揚皇上恩德,與民同樂,這本是刺史的職責。於是寫上「豐 樂」二字,作為這座亭的名字。

(8)

三、自由作答題

1.

本文以「樂」貫穿全文,禽鳥感受到山水之樂、滁人以跟隨太守宴遊而樂,太守以人民的快 樂為快樂。就你而言,你認為「快樂」是什麼?快樂在哪裡?

答:(參考答案)快樂,是潛藏在你內心的一道溫暖陽光,是讓你嘴角上揚的一條拉繩,是會 讓你甜入心坎的一種幸福滋味。這份快樂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只要你感覺到了,心中的快 樂因子便會開始跳躍舞動,且如水面漣漪般,慢慢擴散出去,歡樂整個氣氛。佛家則說: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其實一個人的幸福和煩惱,都是由他自己決定 的。既然如此,何不細膩地感受生活周遭的小確幸,何不以正面的角度解讀環境變化,讓 心中的陽光更耀眼,讓自己的嘴角更上揚。

2.

請你以自己的理解方式,繪製出一份〈醉翁亭記〉之心智圖。

答:(參考答案)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請閱讀下列顏之推〈慕賢〉中的文字後,選出較適合作為本段文字主旨的選項: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 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A切勿以言取人 B避免貴遠賤近 C君子固窮但小人窮斯濫 D不可剽竊他人言論或功勞 二、閱讀題組(每題 9 分,共 36 分)

詢問在場委員,無應自行迴避之情形。 (一) 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 為事件之當事人時。 (二) 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 係者。 (三) 現為或曾為該事件當事人之代理人、輔佐人者。 (四) 於該事件,曾為證人、鑑定人者。 (五) 參與申訴案件原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