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四節 孕期母胎依附

母胎依附的研究發展已多年,多數學者認為母胎依附開始於懷孕受孕的那一 剎那,母胎依附發展的品質對母親孕期的適應佔有重要地位。在懷孕的過程中,

母親孕育胎兒與胎兒建立感情,是孕婦開始擔任母親角色的一部份。

一、 孕期任務

懷孕被視為是一種發展性的挑戰,懷孕時,孕婦會將注意力從外在環境轉向 對內在和胎兒的關注,促使母親和孩子彼此之間都能獲得良好的調適。Rubin提出 孕婦會在孕期發展四個任務來獲得自己和胎兒的調適:(1)確保自己和胎兒能順利 通過孕期(2)確保家中的其他人能接受新生兒(3)和胎兒進行情感連結(binding-in)(4) 貢獻自己。這四個孕期任務中的前二項,涉及外在環境對胎兒的利益,而另外二 個任務,則有助於形成母性角色(Rubin, 1975)。分述如下:

(一)確保自己和胎兒能順利通過孕期

孕婦會在懷孕期間企圖確保自己和胎兒能安全順利通過孕期,在第一孕期,

孕婦還未能完全感受到胎兒,所以注意力是放在自己身上;而在第二孕期,孕婦

隨著胎動的產生,感受到胎兒存在的訊息,開始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胎兒身上,儘 量保護胎兒免於危險;到了第三孕期,這時孕婦關注對象包括自己和胎兒,二者 已經是緊密而不可分,除了保護自己及胎兒的安全外。孕婦除了會保護自己和胎 兒免於外在及潛在的危險外,還會關注發生在自己週邊的一切事務,包括自己的 想法及情緒,是否會對胎兒造成不良的影響(Rubin, 1975)。

(二)確保家中的其他人能接受新生兒

確保家中對孕婦有意義的其他人能接受新生兒,這是成功懷孕的一個主要因 素,孕婦在得知懷孕的初期,便開始這項任務的發展,透過被有意義的他人接受 及肯定後,孕婦對於往後的懷孕過程將更有信心,更能發展及承受孕期的其它任 務(Rubin, 1975)。

(三)和胎兒進行情感連結(binding-in)

情感連結(binding-in)是Rubin用以形容母子關係形成的過程,Rubin認為,這 個過程是持續活動和不斷累積的,從孕期第四個月開始建構,並會持續到產後,

在12-15個月之間,以不斷革新且持續進行的發生。從懷孕開始時,孕婦就開始將

胎兒和懷孕納入自己的自我概念中,在孕期的初期,胎兒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但是到了第二孕期,從內在胎動戲劇性的刺激變化開始,孕婦便會警覺到胎兒的 存在與真實性,而胎動的增加,孕婦會產生更多的幻想和修正一些行為來接納新 生兒的來臨,並且將對胎兒的概念從理論上的模式轉換成親職的角色。這種在心 理社會上的交流,就像生理上的交流一樣,在孕婦與胎兒之間互動著。而在孕期 發展與胎兒的情感連結,也將會是在產後親子間情感連結的基礎(Rubin, 1975)。

而Stainton在1990年的研究也指出,胎兒外貌、性別及胎動會使母親產生知

覺及幻想胎兒一切的認知行為。Rubin也提出孕期中對胎兒的幻想,有助於母子關 係的建立,而幻想會在第二孕期開始豐富起來,孕婦會幻想自己餵食及照顧嬰兒,

或是進食時胎兒得到滿足等,此外,對於胎兒的性別、長相和個性也會出現在孕 婦的幻想中,透過幻想,使得孕婦可以和胎兒建立起情感連結,並會影響孕婦在 第三孕期的築巢行為(Rubin, 1975)。

(四)貢獻自己

這是最複雜的孕期任務,也是形成養育觀念的重要關鍵,孕婦必需先區分出 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不同的孕期需求,並且需要透過支持系統,包括 專業照顧體系的支持,來協助達成不同的孕期需求,並促進胎兒最大的利益。

每個孕婦在孕期,都會以她自己的方法來執行這四個任務,透過這四個任務,

孕婦會形成母親角色的自我概念,以利於產後母性角色的執行(Rubin,1975)。

二、 孕期母胎依附的測量

目前國外常用來測量孕期母胎依附的量表有兩種,一為母親胎兒依附量表 (Matemal-Fetus Attachment Scale),為Cranley(1981)根據Rubin提出的四個孕期任 務編製而成,另一為產前依附量表(Prenatal Attachment Scale),此為Muller (1993)

針對Cranley 的量表內容修編而來。但是由於 Cranley (1981)的母親胎兒依附量表

被認為太過於強調孕婦在孕期母胎依附上的行為,而忽略了親密關係的測量(Kemp

& Page, 1987)。 因 此 , 學 者 建 議 可 採 用 Muller (1993)的 產 前 依 附 量 表 以 補 Cranley(1981)量表的不足之處(Zachariah, 1994)。

在國內量表部份, 一是使用李從業(1994)將Cranley的母親胎兒依附量表加以 翻譯而成的胎兒親子聯結量表;另一個則是許貂琳(1996)合併Cranley 的母親胎兒 依附量表和 Muller 的產前依附量表加以編修而成的孕期親子聯結量表。目前在國 內的學術論文中,大多是以許貂琳(1996)所翻譯的量表作為測量孕期親子聯結的工 具(許,1996;黃,1999;陳,2000;陳,2001)。本研究考慮到量表閱讀的方便性 及測量完整性的問題,因而決定使用許貂琳所編製的量表作為測量孕期親子聯結 的研究工具。

三、 影響孕期母胎依附之相關因素

影響孕期母胎依附關係的相關因素很多,針對孕期母胎依附的文獻中,

Cranley(1981)定義母親與胎兒母胎依附為婦女與其未出生胎兒互動及聯結行為發 展的程度。

(一)年齡

國內研究顯示孕婦年齡與孕期母胎依附並無關聯(陳,2000;蔣,1998)。黃慧 琪(1999)研究有些不同,其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愈長者,越不易幻想胎兒。陳仲彥

(2004)研究結果顯示第二孕期孕婦年齡變項與孕期母胎依附無關;但到第三孕期孕 婦年齡低的在和胎兒互動及幻想的得分高於年齡高的孕婦,與陳秀蘭(2000)有相同 的結果,也就是說年齡愈小者和胎兒互動的得分愈高。在國外研究中,Kemp 及 Page(1987)認為母親年齡與母胎依附的發展無關。LoBiondo-wood(1986)、Lerum & LoBiondo-wood(1989)研究發現母親年齡與母胎依附的發展有相關。

(二)教育程度

許貂琳( 1996)研究顯示,第三孕期正常孕婦之孕期母胎依附不會因教育程度和 社經地位而有所差異。陳仲彥(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二、三孕期正常孕婦教育 程度與孕期母胎依附無關。黃慧琪(1999)針對195 位 28 週以上正常懷孕婦女之研 究,結果也顯示出孕期母胎依附不會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蔣亞萍(1998) 的研究結果也顯示第二孕期不論是自然或曾有不孕病史懷孕婦女之孕期母胎依附 與教育程度都無關。而陳貞蓉(2000)研究顯示有不同結果,在第三孕期正常孕婦之 教育程度與孕期母胎依附呈顯著差異,也就是教育程度大學者之孕期母胎依附得 分顯著高於專科、高中及國中者。Kemp及Page(1987)認為母親教育程度與母胎依 附的發展無關。

(三)職業

黃慧琪(1999)針對 195位 28 週以上正常懷孕婦女之研究,結果顯示出孕期母 胎依附不會因職業不同而有顯著差異。Honjo等(2003)曾經針對216位第一、第二 孕期正常孕婦做產前憂鬱與孕期母胎依附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職業與孕期母胎 依附有顯著相關。

(四)懷孕週數

許多研究顯示,懷孕週數愈大,母胎依附程度有愈緊密的趨勢(李從業,1994;

Muller, 1993)。李從業(1994)研究顯示,正常和曾有不孕病史的懷孕婦女之孕期母 胎依附和懷孕週數有顯著差異,亦即所有懷孕婦女在20-31週時之孕期母胎依附的 總分高於1-19 週時之孕期母胎依附的總分,換句話說,孕期母胎依附的強度會隨 著懷孕週數增加而增強。Hedrich 及 Cranley(1989)針對 91 位自然懷孕第二孕期孕 婦母胎依附的研究中,20週時的得分顯著高於16週時的分數,對胎兒的發展也呈 現較高的認知。Damato 等(2004)針對美國 214 位雙胞胎孕婦做孕期母胎依附之預

測研究,結果顯示雙胞胎孕婦懷孕週數與孕期母胎依附的總分有差異,亦即懷孕 週數愈大,孕期母胎依附得分愈高。

(五)胎動

李從業(1994)研究顯示不論正常或曾有不孕病史的懷孕婦女其孕期母胎依附 的得分在胎動後明顯較高,亦即,胎動後( 20-31週)之孕期母胎依附的總分高於胎 動前(1-19周)之孕期母胎依附的總分。在美國,Damato等(2004)針對美國214位雙 胞胎孕婦做孕期母胎依附之預測研究,結果顯示雙胞胎孕婦胎動與孕期母胎依附 得分有關,有胎動者其孕期母胎依附得分愈高。

(六)胎次

胎次的多寡也與母胎依附程度有相關,Grace(1989)的研究中顯示,孕婦先前 的子女數,會降低孕婦對這胎胎兒的孕期母胎依附。許貂琳(1996)研究顯示,第三 孕期正常孕婦會因胎兒胎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初婦女較經婦女孕期母 胎依附的得分高。此外,陳秀蘭(2000)針對153位第三孕期懷孕的婦女也有相同的 結果,亦即,第一胎的得分皆高於第二胎及以上者。但是,也有研究結果顯示第 二、三孕期正常孕婦的胎次變項與孕期母胎依附無關(陳彥仲,2004;陳貞蓉,

2000)。在Kemp(1987)及Mikhail(1991)的研究中,則顯示胎次與孕期母胎依附並無

相關。Nichols等人對100名第三孕期正常孕婦做初婦女與經婦女的孕期母胎依附 之比較調查,結果顯示初孕婦之孕期母胎依附得分比經孕婦之孕期母胎依附得分 高(Nichols, Roux, & Harris, 2007)。

(七)胎兒性別

國內針對第三孕期正常懷孕婦女之研究,結果都顯示孕期母胎依附不會因胎 兒性別不同而有差異(許,1996;陳,2000)。而陳秀蘭(2000)針對153 位第三孕期 懷孕的婦女之研究有不同的結果,亦即懷男胎的孕婦其貢獻自己的得分高於懷女 胎者。

(八)預期胎兒性別

在預期胎兒性別的研究中,黃慧琪(1999)針對195 位懷孕 28 週以上的正常懷 孕婦女之研究結果為,符合預期胎兒性別者,其孕期母胎依附得分較高。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