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ᇇ઼
2. 朝高附加價值發展,提高產品售價。在標準扣件產品市場,中國大 陸運用低成本優勢佔領市場,各國轉而採取提升品質策略,朝向產
品多樣化、高附加價值、精緻化路線發展,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從
2010
年我國產品出口市場來看,除了美國僅回復八成,其餘主 要市場均回復或超越金融危機前2008
年的水準,2010年全球出口總 值可望較2008
年成長。預期2011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4.2%、美國為
3.5%
、歐盟為1.5%
,日本為2.0%
、中國為9.6%
、新興發展國家為6.4%
, 由於我國扣件已成功轉型朝向高附加價值扣件發展,在全球需求持續 復甦下,未來出口可望持續穩定成長。ણ҂͛ᚥ
黃得晉,〈我國扣件高值化市場現況與發展趨勢〉,金屬中心,ITIS 計畫。
黃得晉,〈我國扣件產銷概況〉,金屬中心,
ITIS
計畫,2006~2010
年。張霈鈴,《台灣螺絲螺帽業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碩士論文,成功大 學,2009 年
6
月。ௐ̣ౢ!!ԧ઼ᄃڌםȈ઼ٽᔌ๕̶ژ!
ௐ˘༼ ݈֏
2010
年對東協而言,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首先,1
月1
日起,東協加一正式啟動,象徵區域經濟的發展向前邁出一大步,並宣告東 亞市場整合的新時代來臨。根據大陸商務部的統計,
2010
年1
至9
月,雙邊進出口金額成長
43.7%,高於對亞洲整體貿易成長 37.5%,其中
中國大陸對汶萊、緬甸、印尼、寮國及馬來西亞的成長率均高於50.0%,呈現繁榮景象。
其次,2008 年下半年從美國本土開始點燃的金融風暴迅速蔓延全 球,於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創甚深的東南亞國家,記取上次慘痛 的教訓,在金融市場的操作上相對節制,因此在2008
年的金融風暴 中,金融面打擊較小,主要是出口市場因歐美國家景氣下滑而受影響。整體而言,東南亞國家在
2008
年及2009
年的金融風暴的襲擊下,表 現優於全球大部分區域經濟體,且2010
年恢復速度較快,經濟實力可 望因而擴張。在東協加一的刺激下,該區域的經濟定位與戰略高度發生改變,
引發利益衝突的國家相互角力,包括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南韓,
均提高對東南亞這股新興經濟力量的關注,而東協會員國內部也有意 趁機拉抬本身的經濟勢力。以
2010
年10
月底召開的東協高峰會為例,往年未參加的美國,此次納入受邀國家之列,由國務卿希拉蕊代表出
席,背後主要推手為本屆東協輪值主席國的越南。一方面是東協各國 已達成協議,在區域經濟高度發展後,亦應同時兼顧平衡性,引進更 多元的合作機會,以免經貿重心過度向中國大陸傾斜;另一方面則顯 示,區域經濟的正面發展,明顯有助於東協擴張經貿版圖,影響力正 由區域內逐漸滲透至區域外。
東協近年來大舉拓展經貿實力,對外積極洽談區域貿易協定的簽 訂,除東協加一正式啟動,東協加三(中、日、韓)及東協加六(中、
日、韓、澳、紐、印度)也都在運作當中,此外,東協與澳紐、南韓 及印度個別的區域貿易協定,先後於
2010
年4
月、6
月及8
月起生效。東亞高峰會自
2005
年舉辦以來,與會16
國廣泛討論各項議題,在東 亞的影響力日益升高,2011 年起美、俄兩大國也將納入正式參與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歷年我國與東協十國的雙邊貿易占我國整體貿易比重在
13.5%上
下,累計2010
年1
至9
月,受比較基期因素影響,雙邊貿易成長率達45.6%,漲幅還大於中國大陸對東協十國的成長率,與先前外界預期
東協加一正式實施後,對我國與東協雙邊貿易將產生負面衝擊的看法 並不相符。在全球經濟版圖位移及區域間強化經濟合作的浪潮下,綜 合評估地緣關係、政經情勢及產業分工等條件,發現我國與東協十國 的貿易往來,實大有可為。尤其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 後,可望進一步發展更緊密的貿易關係,本章試從東協十國的經濟情 勢談起,根據雙邊整體貿易結構,以及主要貿易商品的發展趨勢,分 析探討雙邊貿易的未來走勢。ௐ˟༼ ڌםȈ઼̝གྷᑻଐ๕
東協(ASEAN)是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簡稱,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
等五個創始國,於1967
年8
月8
日聯合簽署「泰國宣言」後正式成立。其後,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及柬埔寨等五國於
1984
年至1999
年 之間先後加入,形成所謂東協十國,預計東帝汶於2012
年納入後將擴 大為東協十一國。(參見表5-1)
從經濟規模來看,2009 年東協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值約占全
球比重的
2.6%,在亞太地區占 9.5%,相較於中國大陸約占 30.0%。依
據環球透視機構(GI)的預測數字,2010 年比重將全面提升,占全球 比重可升至
2.9%,占亞太地區比重升至 10.1%,在全球的經濟實力逐
漸增加。再從商品出口的規模觀察,2009 年東協商品出口總額占全球比重達
6.3%,占亞太地區比重為 20.4%,與中國大陸比約 64.1%,預
計
2010
年占全球比重將有所提升。(參見表5-2)
近來中國大陸亟欲轉型,加上工資成本上揚,不再專注於世界工 廠的名號,外商因而調整布局,轉移部分生產基地到東南亞國家。東 協地處中國大陸與印度之間,原本就是兩大經濟體的天然中繼站,且 人口總數達
5.9
億,土地面積為443.6
萬平方公里,內需市場及生產腹 地充足,具備新興市場的優越條件。相對於中國大陸,東協尚具有人 口結構較為年輕的優勢,不但勞動市場充滿活力,消費市場亦潛力十 足,隨平均每人GDP
突破2,000
美元大關,預期未來消費規模將有較 大成長空間。(參見表5-3)
另一方面,為早日實現東協共同體的建立,區域內各國競相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