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額方面,由於我國與菲律賓具有地理位置較接近的地緣優 勢,1999 年至
2005
年期間,除2002
年外,我國對其石化產品出口 成績都非常亮眼,但有鑑於東亞經濟整合逐步成型,東協加一與東 協加三對我國的出口勢必造成威脅,故我國為了突破此經濟困境,與其於
2005
年12
月簽訂『加工出口區與蘇比克灣及克拉克瞭解備 忘錄』,經由兩個特區的合作,形成了台菲經濟走廊,並加強彼此的 貿易交流。在2006
年至2009
年之間,我國對菲的出口情況都相當 穩定,而信用危機爆發後2009
年對菲的出口仍維持成長態勢,2010 年前3
季的累積金額為11.6
億美元,與2009
年整年水準相當,可 見我國對菲的出口前景頗為樂觀。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自
1999
年以來,期間內成長表現互有漲 跌,但成長幅度大大超過衰退幅度,比重也也上升的趨勢,2004 年 比重最高達到14.1%,之後因菲律賓經濟情勢較低迷而稍有變化,
至
2009
年相較於整體出口衰退而逆勢成長17.7%下,比重又回升至
10.3%,而全球經濟危機在我國對其出口影響只在 2009
年第1
季浮現,衰退達
26.6%,之後一直維持成長,2010
年表現更加優異,首3
季皆有所成長,可見我國與其貿易關係相當穩固。6.Оκ
2004
年以前我國對印尼石化產品出口金額仍低,但2005
年開 始便迅速增溫,由3.4
億美元擴大至2009
年的10.1
億美元。由於2007
年印尼與日本簽訂經濟伙伴協定(EPA),而石化產品又是我國 對印尼出口的重要產品,因此我國為了鞏固與其貿易關係,也特定 將其列入我國加強拓銷的出口市場之ㄧ。2009 年遭金融風暴肆虐,也不影響我國對其出口表現,金額大幅增加近
3
億美元。2010 年前3
季累積金額已達9.5
億美元,與2009
年前3
季的6.1
億美元相較,表現相當亮眼,預期
2010
年出口金額可望再攀新高。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比重與荷蘭類似,在
2004
年之前幾乎都低於
1%,快速增加至 2009
年的8.9%,雖然不若前五名出口伙伴的
比重均有
10%以上,但依近年成長趨勢,未來兩年內有機會可突破
10%,2009
年上半年表現強勁成長153.7%,第 3
季稍微減緩,整體比重約占我國石化出口的
9%左右。
7.઼࡚
由於各國生產石化產品的品質差異性不高,加上美國與我國的 地理位置相距遙遠,因此我國對其石化產品出口沒有穩定的趨勢,
亦即常出現巨幅波動的現象。而受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也造成衰退
39.5%,是近 10
年最大衰退幅度,金額由上年的6.3
億美元滑落至
3.8
億美元;2009 年卻出乎預期的成長32.5%,與整體石
化產品出口衰退39.2%有天壤之別。 2010
年前3
季金額較上年微幅 下降。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2006 年至2009
年我國對其出口的比 重平均約占4%,而成長率波動頗大,2010
年第2、3
季之後雖然為 正成長,但成長力道稍嫌薄弱。8.Оޘ
由於近年來印度經濟快速成長,因此對於石化產品的進口需求 也逐漸擴大,我國對其石化產品出口在金額方面,自
2005
年開始有 比較明顯的提升,出口規模平均每年約有3
億美元,我國也於2007
年將其列入加強拓銷的市場之ㄧ,促使該年出口由上年的0.9
億美元擴增至
3.3
億美元,但2009
年因全球金融危機又由2008
年5.9
億 美元高峰跌至2.9
億美元。由於印度經濟實力漸受矚目,眾多石化 出口國家都積極開拓此一市場,加上印度與日本也於2010
年10
月25
日簽訂《經濟伙伴協定》(EPA),未來日本出口至印度的石化產 品競爭力將會有所提升,將嚴重影響我國對印度的出口。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由於
2009
年至2010
年前3
季接連衰退,我國對其出口所占比重也不斷下滑,2010 年第
2、3
季已滑落至1%
以下,今後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競爭,開拓此一市場仍須努力。
9.ֽҘֲ
我國對馬來西亞的石化產品出口,在
2005
年之前的金額都偏 低,2006 年起才有較明顯的提高現象,馬來西亞也是我國2007
年 加強拓銷的出口市場之ㄧ,因此我國對其石化產品出口在當年也有 顯著的成長,由上年的0.3
億美元躍升至1.3
億美元,但在2009
年 第1
季陷入嚴重衰退而僅有0.01
億美元,所幸隨著景氣慢慢回溫,我國對其出口也跟著上揚,2010 年前
3
季累積總額已突破2009
年 整年的水準。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若以印尼為分水嶺,2009 年出口排名在 印尼以後的幾個國家包括美國、印度及馬來西亞,因為占我國出口 比重份額都較低的緣故,成長率及比重變化皆非常劇烈,但占我出 口的比重有緩慢上升的跡象。
10.፫̂Ӏֲ
自
2002
年開始,我國對澳大利亞石化產品出口連續7
年呈現成長,雖然
2009
年金額第10,但成長速度相對溫和且穩定。雖然全
球經濟危機造成對其出口出現少見的衰退,但拜澳大利亞經濟較明 顯復甦所賜,2010年前
3
季累積金額已超過2009
年全年水準。繼 兩岸於2010
年6
月簽訂《ECFA》後,澳台經貿協會(ATBC)也於7
月在雪梨舉辦台澳自由貿易協定(FTA)研討會,討論兩國簽訂FTA
的可能性,由於雙方對於彼此市場尚未充分開發,因此十年來 的經貿成長未如預期,而且我國是其主要貿易夥伴中未進行自由貿 易協定諮商的國家,希望雙方能利用此機會,加強彼此的貿易交流。在比重與成長率方面,雖然我國對澳大利亞石化產品出口金額 呈上升趨勢,但成長速度相對於整體石化產品出口增加速度較為緩 慢,因此我國對其出口比重有逐漸下滑的趨勢,由
2003
年的5%下
降至
2009
年的1.7%,希望藉由雙邊貿易合作的深化機會,帶動我
國與其貿易關係加快成長的腳步。
而在石化產品四位碼細項方面,我國出口主要以
HS2710
為主,占石化產品出口比重達
96%以上,而 HS2711
與HS2713
出口金額相 當,次之則是HS2707
與HS2712。不難發現我國石化產品 HS2710、
HS2711
及HS2712
都在2008
年達到巔峰,之後便因為信用危機而快速下滑。因
HS2710
是我國的主力出口項目,也是各國發展石化產業 所需的原料之ㄧ,需求力道支撐出口快速反彈,2010
年第1
季較上年 同期增加近11
億美元,而HS2711、HS2712
與HS2713
在2010
年前3
季的累積出口金額已超過2009
年整年水準,而HS2707
則是呈現穩定 成長的態勢,顯示我國石化產品出口自2008
年以來的恢復情況良好。(參見表
3-3)
ܑ
3-3 ԧ઼Ϯ̼யݡ̝ีથݡҾ˾
單位:百萬美元;%
2707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商品別
期間別
合 計 高溫蒸餾煤 焦油所得之 油類及其他 產品;類似 產品其芳香 族成分之重 量超過非芳 香族成分之 重量者
石油原油及 自瀝青質礦 物提出之原 油
石油及提自 瀝青礦物之 油類,但原 油除外;以 石油或瀝青 質礦物為基 本成份之未 列名製品,
其含石油或 提自瀝青質 礦物之油以 重 量 計 達 70%及以上 者;廢油
石油氣及其 他氣態碳氫 化合物
石油膠;石 蠟、微結晶 石油蠟、含 油石蠟、地 石蠟、褐煤 蠟 、 泥 煤 蠟、其他礦 物蠟,及以 合成或其他 方法所得之 類似品,不 論是否著色
石油焦、石 油瀝青及其 他石油殘渣 或得自瀝青 質礦物之殘 渣
金額
1999年 1,064 7 — 1,031 8 5 12
2000年 1,743 26 6 1,612 54 6 39
2001年 1,779 25 — 1,612 106 7 28
2002年 2,125 8 — 1,937 94 7 79
2003年 3,323 14 — 3,072 108 7 122
2004年 5,435 28 — 5,163 114 10 120
2005年 8,857 29 — 8,516 150 11 150
2006年 10,760 37 — 10,360 166 20 177
2007年 13,711 46 — 13,281 187 23 175
2008年 18,516 54 — 18,056 246 31 128
2009年 11,264 68 — 10,959 106 20 111
2009年 1季 2,397 14 — 2,325 19 2 37
2季 2,655 15 — 2,566 28 4 41
3季 3,248 23 — 3,163 36 6 19
2010年 1季 3,528 20 — 3,421 56 10 21
2季 3,697 19 — 3,571 31 10 67
3季 3,582 20 — 3,470 28 10 54
成長率
1999年 27.6 -50.3 — 27.7 525.0 197.1 38.4 2000年 63.8 271.1 — 56.3 553.1 26.1 214.5
2001年 2.1 -1.7 — 0.0 97.4 3.6 -28.0
2002年 19.4 -70.1 — 20.1 -11.6 9.8 180.8
2003年 56.4 82.1 — 58.6 15.3 -3.7 53.5
2004年 63.6 101.6 — 68.1 5.6 47.9 -1.7
2005年 63.0 5.2 — 64.9 31.5 6.5 25.6
2006年 21.5 27.3 — 21.7 10.1 85.2 17.6
2007年 27.4 24.2 — 28.2 12.6 12.4 -0.9
2008年 35.0 17.5 — 36.0 31.8 36.2 -26.8 2009年 -39.2 25.7 — -39.3 -56.9 -36.5 -13.5 2009年 1季 -43.5 8.5 — -43.6 -68.9 -76.2 -3.5
2季 -52.9 -8.6 — -53.4 -69.3 -43.4 136.4 3季 -39.2 57.7 — -39.6 -25.9 -46.6 -35.5 2010年 1季 47.2 42.4 — 47.2 191.8 489.0 -44.5 2季 39.3 31.3 — 39.2 9.3 128.3 60.9 3季 10.3 -13.6 — 9.7 -23.8 63.6 181.5 比重
1999年 100.0 0.6 — 96.9 0.8 0.5 1.2
2000年 100.0 1.5 0.3 92.5 3.1 0.4 2.3
2001年 100.0 1.4 — 90.7 6.0 0.4 1.6
2002年 100.0 0.4 — 91.1 4.4 0.3 3.7
2003年 100.0 0.4 — 92.5 3.3 0.2 3.7
2004年 100.0 0.5 — 95.0 2.1 0.2 2.2
2005年 100.0 0.3 — 96.2 1.7 0.1 1.7
2006年 100.0 0.3 — 96.3 1.5 0.2 1.6
2007年 100.0 0.3 — 96.9 1.4 0.2 1.3
2008年 100.0 0.3 — 97.5 1.3 0.2 0.7
2009年 100.0 0.6 — 97.3 0.9 0.2 1.0
2009年 1季 100.0 0.6 — 97.0 0.8 0.1 1.5
2季 100.0 0.6 — 96.7 1.1 0.2 1.6
3季 100.0 0.7 — 97.4 1.1 0.2 0.6
2010年 1季 100.0 0.6 — 97.0 1.6 0.3 0.6
2季 100.0 0.5 — 96.6 0.8 0.3 1.8
3季 100.0 0.6 — 96.9 0.8 0.3 1.5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貿易磁帶。
ௐˬ༼ έ៉Ϯ̼யݡд઼ᅫξಞ۞࠹၆ܑன
本節將以中國大陸、新加坡及美國等三個石化產品進口市場為討 論對象,探討我國石化產品分別在這些國家進口的競爭力,並以每個 市場中總體石化產品進口金額、石化產品進口比重與成長率、石化產 品進口細項三種方式進行分析,觀察期間為
1999
年至2010
年第2
季,分別說明如下。
˘ă઼̂̚ౙξಞ
雖然中國大陸的石化產品主要進口來源為中東地區,但若就與我 國的競爭觀點來看,主要的比較競爭國應選取東亞國家較具分析意 義,故本節將重心放在東亞各國與我國經濟條件與地理位置較為相似 的國家來探討。
1.дᓁវϮ̼யݡซ˾ܛᗝ͞ࢬ
近年來中國大陸隨著經濟高度成長,帶動石化產品需求不斷擴 大,雖然觀察期間進口金額漲跌互見,但整體仍是呈現上升的走勢,
1999
年的進口金額為88.1
億美元,至2009
年已達1,116.6
億美元,2008
年甚高達1,645.7
億美元,需求量之大促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石化產品進口量前三名的國家。受惠於中國大陸石化產品需求日漸 轉強,我國對其出口的石化產品金額也呈現上揚的趨勢,由
1999
年 的0.6
億美元,提高至2009
年的8.8
億美元,並曾經在2008
年達到31.8
億美元的高點。與亞洲主要觀察國家(日本、南韓、香港、印 尼、印度、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相比,從1999
年的金額相對落後,到
2008
年僅次於南韓及日本,可見近幾年我國石化產品在中國大陸的表現相當亮眼。而其他觀察國家對中國大陸石化產品出口金額也 呈現增加的趨勢,南韓長期來在亞洲國家中都居首位,而且有一枝 獨秀現象,其次是日本,但觀察期間的金額都不及南韓一半;而印 尼及馬來西亞的金額則相對穩定。2009 年發生經濟危機時,自各國 進口造成的打擊不一,多數國家都減少超過五成,惟獨印尼與馬來 西亞逆勢上揚,其中受創最為嚴重的便是台灣的衰退
72.4%。
中國大陸
2010
年上半年的進口金額已達828.9
億美元,較2009
年上半年的411.7
億美元,成長了一倍,再加上其持續推行擴大內 需方案,皆維持市場對石化產品需求的力道,自多數國家進口的石 化產品金額也都從谷底翻升,尤其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上升幅度 最大,但自台灣進口卻僅成長1.2%
,使得金額大幅低於南韓、日本、印尼及馬來西亞,競爭力有明顯減弱現象,在此一惡劣情況下,石 化產品是否納入
ECFA
早收清單便顯得相當重要,要儘量爭取石化 產品納入免稅的清單。(參見表3-4)
2.дᓁវϮ̼யݡͧࢦ̈́јܜத͞ࢬ
中國大陸自台灣的進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