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工具「IM 編碼系統」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IM 編碼系統」

一、 理論緣起

「IM編碼系統」(the Innovative Moments Coding System, IMCS),係指一個 分析方法,用於辨識與解讀心理治療歷程中出現變化的時刻。Innovative 指「創 新的」或「具創意、不同以往的」;Innovative Moment(IM)則是指在治療歷程中,

個案對自身問題的敘述不再受限於原來思維的綑綁,開始浮現正向或積極的,同 時具有創造力與療癒力的時刻(Gonçalves et al., 2009a;Gonçalves et al., 2010)。

此分析系統的研發者為葡萄牙心理學家 Miguel Gonçalves 以及與他共事的

幾位學者,促使他們研發這個分析方法的原因,就是為了更深入瞭解治療過程中 個案的心理轉變―「相較於「成果研究」(outcome research) ,對我們而言,

「過程研究」(process research)是更為有趣、更具挑戰性的。」

依據 Gonçalves 等人(2009a),IM 的概念來自 White 和 Epston(1990)所提出 之「重新編寫生命故事模式」(re-authoring model)中的「獨特的結果」(unique

outcome),另有一譯為「例外事件」。「White 二人認為人的困擾主要來自於社會

大環境的主流論述(dominant discourse)。我們經常無意間內化了這些論述,

形成自己的內在認同。這些認同有些是資產,有些成了負債,關鍵在於這些主流 論述是否與內在認同契合。敘事治療法以故事敘說的方式,透過不斷的敘說與再 敘說,讓當事人從舊的生命故事中發現如何受到主流論述的影響,如何在舊故事 中發現新的意義,讓新的意義成為未來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未來的生活中發酵。

這種治療方式以故事(story)作類比,擺脫了將人視為問題的偏誤,拉開人與 問題的距離。White 和 Epston 也擅長於從“獨特的例外中”,協助找到當事人 困擾突圍的契機」(金樹人、黃素菲、張德聰,2010)。

針對上述White和Epston的「獨特的例外」,Gonçalves等人指出,它們之所

61

以值得重視並非基於其出現在療程中頻率之多寡(例如,出現多次比一次來得更 好),而是與個案原本的「問題敘說」比較,相互對照之下所顯現出來的差異 (Gonçalves et al., 2009a)。

而沿著上述敘事治療概念再發展,則是「IM 編碼系統」的整個研究計畫以

及後來成果。Gonçalves等人表示,「我們研發了這套編碼系統,我們也更喜歡 IM 這個術語。因為瞭解一個治療過程需要仰賴一些更為動態的,多重性質的與過程 導向(process-based)的觀察角度,而不僅僅指產生了“獨特的例外”。IM 雖然 看起來像是治療中的枝微末節,卻是個案的重大轉變,我們也相信 IM 可以成為 敘說進程研究的新指標」(Gonçalves, Matos & Santos, 2009b)。

二、「IM編碼系統」說明

如上所述,Gonçalves等學者受到White和Epston的「獨特的例外」所啟發,

因而研發了一個質性分析方法即「IM編碼系統」,用於辨識與解讀心理治療歷程 中出現變化的時刻。IM分為五個類型:一、行動IMs (Action IMs);二、反思IMs (Reflection IMs);三、抗議IMs (Protest IMs);四、概念重構IMs (Reconceptualization IMs);五、執行轉變IMs (Performing change IMs)。

此編碼系統雖然根植於敘事治療傳統,但與其他治療取向的基本概念是契合

的,例如認知治療中的「認知模式」(cognitive schemas;Beck, 1976)、心理動力 治療中之「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s, CCRT;

Luborsky, 1997)、建構主義治療之「核心結構」(core constructs ;Kelly, 1955)與 情緒取向治療中的「情感問題標記」(affective problem markers ;Goldman&

Greeberg, 1997)。因此,「IM編碼系統」也適用於不同的治療歷程。近年來,已

有多項相關研究,例如個人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 focused therapies)、以及建構主義心理治療(constructivist psychotherapy),探討範 圍涵蓋各種臨床症狀,如,複雜性悲傷、憂鬱症、親密伴侶暴力倖存者等,其中

62

包含無論是療效良好與否(in both good and poor outcome cases)的治療歷程(Alves et al, 2012;Gonçalves, 2012;Gonçalves, Mendes, Ribeiro, Angus & Greenberg, 2010;Matos, Santos, Gonçalves & Martins, 2009)。 (摘譯自 Piazza-Bonin et al., 2016)。

除此之外,「IM 編碼系統」主張「治療中的意義是被共同構建的」(Angus,

Levitt & Hardtke, 1999)。因此,可被選入編碼以進行分析的乃是治療師與個案

雙方透過交流且相互影響而產生的話語,某些時候亦包含個案自己的覺察,意指 在沒有治療師的影響之下,個案自己對自身處境的理解和提出相關的因應方式。

然而,一旦治療師提供任何建議,而個案沒有實際回應,例如,無回應治療師的 提問、或對於治療師的洞察或意見沒有反應等等,在這些情況中,IM 就無法被 納入編碼分析。

二、 IM類型介紹

「IM 編碼系統」共分為五個類型:一、行動 IMs(Action IMs);二、反思

IMs(Reflection IMs) ; 三 、 抗 議 IMs(Protest IMs) ; 四 、 概 念 重 構 IMs(Reconceptualization IMs);五、執行轉變IMs(Performing change IMs)。以下 為詳細說明,文字摘譯自Piazza-Bonin et al., 2016a。

1. 行動IMs (Action IMs) 指個案具體表現出與原本造成心理困境之自我敘述不

一致的行為,包括採取新的因應措施、尋求新的解決方案,或者搜索與問題 相關的訊息。

個案:「昨晚是我幾個星期以來第一次去找朋友。」

以上個案行為與問題敘述(例如自我隔離,不參與社交活動)不同。倘若個案 在治療中再次提及這項活動,只要它帶來變化,即可再度被編碼為 IM。

63

2. 反思IMs (Reflection IMs) 產生於個案積極面對原先造成心理困境的問題敘述,

重新理解自身處境並且與問題保持距離,包括個案重新思考問題的肇因以及 檢討該問題如何在自身生命中造成影響。此外,反思IMs亦包含個案的自我 教育,例如幫助自己更具彈性等。這些情緒有時伴隨著幸福感。

個案:「我察覺自己經常躲起來,不見人,是因為我很害怕在朋友們面前哭泣。

我開始覺得那樣只會讓我感覺更糟糕。」

以上敘述中,個案解釋了她對問題肇因的看法,同時理解自我孤立的行為所 帶來的負面影響。

另,反思IMs亦指個案對改變歷程本身的反思(稱為反思2),包括個案對治療 過程的反思或者思量如何克服困難,有時也指在面對問題時出現新的想法與 立場。

個案:「來這裡和你說話感覺很有幫助。我有時覺得有希望了。」

以上敘述是個案對治療過程的反思。

3. 抗議IMs (Protest IMs) 與行動 IMs或反思IM相似,因它們涉及和個案自我 敘事不一致的新行為或新想法。不過,除了這些類似的成分之外,抗議 IMs 指個案對問題的批判,包含與該問題相關的人等。抗議 IM 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指個案對問題或與該問題相關人等的批判(但不包括自我批判)。

個案:「她死後,朋友們叫我一定要堅強,我已經聽得很厭倦了。我也不要一 直躲在家裡,怕人看見我傷心!」

以上敘述顯示個案直接面對「有問題的模式」(例如,為了害怕不符合別人的 期待,她將悲傷情緒隱藏起來),並以強烈情緒或口吻批判了先前的狀況,或 表達抗拒原來模式的企圖。

第二種形式的抗議IMs (稱為抗議2)涉及個案出現新的、自我賦能的立場,並

64

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問題。

個案:「我不要活得像個隱形人了!我無法過這樣的日子!我必須活得像自己,

我的意思是,我有什麼感受我就接受它,只要那是我真正的感受!」

上述敘述類似第一個,但個案不僅在情緒上拒絕有問題的模式,同時也察覺 以前被忽略的心理需求。

4. 概念重構IMs (Re-conceptualization IMs) 亦是一種類似「反思」的形式,但由 兩個部分組成。首先,個案意識到過去問題與此刻狀況之間的差異,也即是 指,個案的認知發生了變化。其次,是個案有能力自己描述這個轉變的過程。

個案:「今天去看了女兒的足球賽,我突然發現自己進步很多了,可以出門,

還可以和人交談。哀傷還是在心裡的,但我不像以前那樣,要隱藏起來。我 可能像在試水溫吧,試著學習不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得脆弱一些,然後發現 即使掉眼淚了,也不會有哪些大不了的事情發生。我現在懂了,我只是一個 常人,我就算有時候忍不住傷心哭泣,人們也會理解的。」

以上敘述中,個案展示了她自我敘述的轉變(她原先認為在別人面前顯露情緒 是不安全的),而她也能夠澄清這個轉變過程中較為內在的情緒或動機(測試 以前持有的信念,例如和人保持距離以自我保護,在自我調整之後,發現並 沒有發生預期中可怕的後果)。

5. 執行轉變IMs (Performing change IMs) 指個案預期未來自己會出現哪些轉變,

這些轉變包含展開某些新活動或是建立新關係,同時期待會帶來新的體驗。

個案可能亦會描述先前困在心理問題時被忽略的自我。

個案:「我已作好參加槍械暴力防治團體的準備了。我覺得現在自己變得更強 壯一些,可以往前跨出去了,雖然關於她死去這件事,我永遠都不會釋懷。

但我可以感覺一個新的我出現。我覺得我已準備好去貢獻一己之力。雖然我

65

救不了她,但我可以救其他更多的人。」

以上敘述中,個案談論一個從原本的心理困擾蛻變出來的嶄新版本的自我,

以及因轉變而衍生之未來活動與計劃。

【 IM 類型與例子說明簡表 】

IM類型 內容敘述 案例(憂鬱症個案) C指個案;T指治療師 1. 行動 (Action)

面對問題所採取之行 動或具體行為表現(亦 包 含 較 不 明 顯 之 行 為)。

為因應預期或當前障礙而 採取之新作為:

有效解決問題;積極探索各 種解決方案;恢復生活自主 以及自我克制之能力;多方 搜索相關問題的資訊。

C: 昨天我去看電影了。

那是許多個月來第一次。

2. 反思(Reflection) 對問題之重新再思考 過程,不再認同原來的 心理困境。這類型的反 思包含欲釐清問題的 意圖、對問題產生的疑 慮與質疑等。

能與問題保持距離

理解並重新思考問題的肇 因和(或)意識到其影響;更 具彈性的自我指導與想法;

展現對抗當前困境之意圖,

以及對自我價值感和(或) 幸福感之追求。

C:我意識到我所做的一 切是違反人性的,因為我 不斷鞭策自己,從來沒有 讓自己有任何空閒的時 間...對我而言,不去做那 些額外的事情,嗯,是更 自然的,也更健康的...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