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分析

第一部份: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之資料分析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深入了解與反

思,必須很有系統的將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還需有條理的整理和解釋現象 所呈現的主題。紮根理論的資料分析如前所述,強調科學的邏輯、登錄典範及互 動性思考(陳,2009)。本研究資料分析首先把握資料中有關重要的資訊,找到可 以反應資料內容的故事線,發展出故事的有關情節並進行詳細的描述,第一步驟

51

是系統性通讀資料,發現資料中的核心敘事、故事的發展線索以及組成故事的主 要內容。研究者將所有資料按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將資料打散、賦予意 義,再以新的方式組合起來的操作化過程,目的是對資料進行開放式探索,從資 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過程中書寫分析備忘錄以深化資料。

其次是發現並建立概念類屬間的各種聯繫,每次只對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 析,並區辨類屬和次類屬,此時資料的故事線漸明確,在所有已經發現的類屬中 選擇一個核心類屬,此核心類屬具有統領性,建立其他類屬之間的關聯性。接著 在從資料中尋找敘事結構,最後是將資料進行歸類,然後以ㄧ個完整的敘事結構 呈現出來。本研究藉由上述資料分析的過程使「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生活品質經 驗歷程」形成。

二、 嚴謹度

質性研究的嚴謹度是對於研究信度與效度的考量,信度指的是資料的收集與 分析能具備一致性、穩定性與重複性的特質,效度是指研究的分析、描述、結論、

解釋能真實反應出現象或問題之意義或特性的程度。本研究之嚴謹度是採 Lincoln and Cuba(1985)提出的建議,敘述如下: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即內在效度,指質性研究資料真實的程度,方法包括:研究情境的延長涉入 (prolonged engagement)、持續觀察、資料一致性的確立、以三角檢定法檢定資料 來源的多元化、同儕的參與討論、資料收集時足夠的輔助工具、資料的再驗證等 (Lincoln & Cuba, 1985)。本研究病患首先由主治醫師或護理師引薦,若病患願意 接受訪談,以後將由同一位訪談者進行訪談,此有助於情境的延長涉入並建立信 任關係,訪談中也經由持續性的互動觀察,使病患能充分的表達其最接近真實的 經驗。在資料的處理過程中,所有的訪談內容均完整的儲存於錄音檔,訪談內容 由研究者一人觀察、記錄、轉錄及分析,以增加和資料相處的時間。同儕的參與 討論部份,在資料的處理方面,將訪談過程中重要的語言及非語言之內容摘要配 合錄音檔的轉錄忠實地記錄下來,在轉錄過程中邀請有受質性研究訓練之博士班

52

同學以及專精於質性研究的指導老師校正文本及反覆核對三次以上,並將訪談情 境、內容、互動關係之觀察文本共同參與分析,意義單元若有出入,則經過討論 後協調出較為符合個案意義及研究目的之結果。

(二)、可推廣性(Transferability):

即外在效度,意指資料必須具有普及化的特性,且能將研究結果應用於研究 情境之外,用以了解具有相同經驗者的感受(Lincoln & Cuba, 1985)。胡及姚

(1996)指出經由個案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 文字描述,而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簡言之,可推廣性是指資料 的可比較性與詮釋性。本研究採理論性取樣方式,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受訪者包含 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不同的移植種類,將提供資料的豐富性與可推廣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意指資料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可預測的程度(Lincoln & Cuba, 1985)。胡及姚

(1996)提出研究者必須將整個研究過程與決策加以說明,以供判斷資料的可靠 性,方法為審查(audit trail)。在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於研究的目的、設計、

資料收集的方式與過程、資料分析的方式等均會說明清楚。研究者本身於癌症護 理領域教學與實務有多年的經驗,並且在博士班的課程中受過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的訓練,將有助於對研究主題經驗的詮釋。除本身以外並藉由邀請同儕、血液腫 瘤資深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及主治醫師等專家審查,以多種不同的角度不斷檢核 研究之過程與結果,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意指資料的客觀性及中立性。研究者要能夠有系統地收集、敘述資料,過程 中盡量屏除個人的主觀看法,使研究者與病患所共同建構的內容能在最自然的情 境下呈現出來,且由資料本身來說話(Lincoln & Cuba, 1985)。研究者經由定期的 與指導教授討論並透過個人不斷的自我省思,且以反思日記清楚的記錄研究過程 及分析資料之技巧,所有訪談的錄音檔及轉錄的文本均妥善保存,以提供其他人 了解資料的相關性及意義,以作為日後研究參考及檢視的依據。

53

第二部份:量性研究 ㄧ、統計方法:

(一)、描述性分析統計:

資料統計使用個人電腦SPSS18.0 中文版之統計軟體,以次數分佈情形(百分

比)、集中趨勢(平均值、中位數)、離散度(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統計值,

分別描述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疾病屬性、症狀困擾以及生活品質得分情形 (表 3-1) 。

(二)、推論性統計分析:

以獨立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探討各變項間是 否有顯著差異及相關性、及預測生活品質之總變異量(見表3-1)。

(三)、信度分析:以Cronbach’s α 檢定症狀困擾量表以及FACT-BMT生活品

質量表,以檢測其內在一致性。

54

表3-1:統計分析方法

變項 變項屬性 統計方法

ㄧ、描述性分析 基本屬性:

年齡 性別 教育程度 婚姻狀態 就業狀況 經濟狀況

連續 類別 類別 類別 類別 類別

平均值、標準差

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疾病屬性:

診斷 移植種類 移植時年齡 移植時間

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復發情形

類別 類別 連續 連續 類別 類別

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同上

平均值、標準差 同上

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同上

症狀困擾

得分 連續 平均值、標準差

FACT-BMT生活品質

總分 連續 平均值、標準差

身體健康構面

社會/家庭安寧構面

情緒安寧構面

功能健全構面

BMT量表 二、單變異分析

1.基本變項vs症狀困擾總分相關 2.基本變項vsFACT-BMT總分相關 3.症狀困擾量表得分 vs FACT-BMT

生活品質量表得分的相關性

連續 連續 連續 連續 連續

類別vs連續 類別vs連續 連續vs連續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二系列相關 二系列相關 皮爾森積差相關

4.二分類別變項分別與「症狀困擾量表」、

「FACT-BMT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差異:例 如性別、就業狀況、復發狀況、移植種類 5.三類別以上變項分別與「症狀困擾量表」得

分、「FACT-BMT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差異:

例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經 濟狀況、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類別vs連續

類別vs連續

獨立t檢定

ANOVA

55

變項 變項屬性 統計方法

三、多變異分析

1.基本變項vs症狀困擾總分 2.基本變項vsFACT-BMT總分

類別vs連續 類別vs連續

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