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青少女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 eHMP 介入措施的追蹤成效

Dalam dokumen 青少女健康成效的探討 (Halaman 106-1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青少女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 eHMP 介入措施的追蹤成效

本研究在第三階段所探討的研究目的為eHMP介入措施的追蹤成效,其研究 問題分述如下:(一)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前之基本資料及其成效變項(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身體活動量、飲食行為特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同質性為 何?(二)實驗組與控制組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飲食行為特性、身體活動及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各組於四次施測時間點(介入前、三個月、六個月及一年)的改變 為何?比較兩組之間的改變成效為何?(三)實驗組接受eHMP介入一年後的主 觀評值成效為何?本研究依據上述的研究問題,分別陳述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前測成效變項描述分析及同質性檢測

本研究前測部分顯示參與此介入性研究的個案總數共有137名青少女,實驗

組共62人;控制組共75人。在進行三個月的介入活動後,實驗組有一人表示不 喜歡一直被諮詢與關注而退出研究,另有一人請病假;控制組有一人於後測時請 病假,故第一次後測實驗組為60人,控制組74人。六個月後進行第二次後測實 驗組60人,控制組一人轉學,故為73人。介入十二個月進行第三次後測,實驗 組有七人因課業壓力大,無法執行飲食控制及增加身體活動,而不想上網填日誌 等個人因素而中途退出本研究;控制組有一人被退學,故第三次後測實驗組為 53人,控制組為72人。本研究介入一年實驗組流失率為14.5%,控制組流失率

為4%。以樣本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描述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以下針

對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及前測各變項做陳述。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實驗組共62人,平均年齡為16.56歲;控制組共75人,平均年齡為16.57

歲。在自覺體型部分:實驗組個案自覺體重過重者有41人(66.1%),自覺肥胖 者有20人(32.3%);控制組個案有47人(62.7%)自覺體重過重,25人(33.3%)

自覺肥胖。兩組多有曾刻意減重的經驗,實驗組為48人;控制組則有59人曾刻 意減重。兩組個案超過六成都很少量體重。實驗組有33人有三高或心臟病家族 史,控制組則有50人有家族史。

89

兩組父母親體重超重部分,實驗組父母親超重分別為51.6%及61.3%;而控

制組為57.3%及48%。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方面:兩組父母親皆以國中或高中職畢

業最多,其次為大學專科以上。兩組家庭社經地位皆以高社經地位居多,實驗組 與控制組分別佔54.8%及53.3%。

綜合以上資料,自覺體型、體重控制行為、量體重頻率、家族史、父母親肥

胖否、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為類別變項,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

進行Pearson Chi-Square分析兩組的同質性;年齡為連續變項,以獨立樣本t檢

定(Independent t test)分析兩組的同質性,結果顯示兩組的基本資料在統計上均 無顯著差異(p > .05),亦即兩組的基本資料同質性高(表4-7)。

(二)研究對象的代謝症候群指標分布情形

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部分(表4-8),實驗組BMI平均為27.28,其中20

人(32.3%)體重過重,40人(64.5%)肥胖;控制組BMI平均為27.17,其中 23人(30.7%)體重過重,49人(65.3%)肥胖。腰圍異常(大於等於80公分)

實驗組有58人(93.5%),控制組為74人(98.7%)。收縮壓異常(大於等於130mmHg)

部分,實驗組有13人,控制組為10人。舒張壓異常(大於等於85mmHg)部分,

兩組各為12人。高密度脂蛋白異常(小於50mg/dl),實驗組40.3% 的人異常,

控制組34% 的人異常。空腹血糖異常(大於100mg/dl)部分,實驗組有兩人,

控制組則無血糖異常。三酸甘油酯異常(大於150mg/dl)部分,實驗組僅有一人 異常,控制組有5人異常。實驗組有7人總膽固醇異常(大於200mg/dl),控制 組則有8人異常。代謝症候群檢測指標中除腰圍異常人數最多外,其次為高密度 脂蛋白異常占多數,再者為收縮壓異常居第三位。實驗組共有9人代謝異常指標 達三項(含)以上,為代謝症候群個案;而控制組有7人為代謝症候群個案。

兩組代謝症候群判定為類別變項,以卡方檢定進行Pearson Chi-Square分析

兩組的同質性,若樣本數小於5,則採Fisher’s精確檢定;平均值為連續變項,

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兩組的同質性,結果顯示兩組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在統 計上均無顯著差異(p > .05),亦即兩組的代謝症候群指標屬同質。

90

表4-7 兩組受試者基本資料之比較分析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變項 n % Mean SD n % Mean SD t/χ2

年齡 16.56 0.92 16.57 0.50 0.943

自覺體型 .738 a

適中 1 1.6 3 4.0

過重 41 66.1 47 62.7

肥胖 20 32.3 25 33.3

體重控制行為 .031

未曾減重 14 22.6 16 21.3 曾刻意減重 48 77.4 59 78.7 量體重頻率

每天量 5 8.1 7 9.3 .216

每週量 15 24.2 20 26.7

很少量 42 67.7 48 64.0

三高心臟病家族史 2.568

無 29 46.8 25 33.3

有 33 53.2 50 66.7

父親超重 .448

是 32 51.6 43 57.3

否 30 48.4 32 42.7

母親超重 2.414

是 38 61.3 36 48.0

否 24 38.7 39 52.0

父親教育 .384

國小或識字 5 8.1 5 6.7 國中或高中職 40 64.5 46 61.3 大學專科以上 17 27.4 24 32.0

母親教育 .466

國小或識字 6 9.7 5 6.7 國中或高中職 41 66.1 50 66.7 大學專科以上 15 24.2 20 26.6

家庭社經地位 1.297

低社經 12 19.4 20 26.7

中社經 16 25.8 15 20.0

高社經 34 54.8 40 53.3

註:a:採Fisher’s exact test

91

表4-8 兩組受試者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比較分析

變項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t/χ2

Mean ± SD N (%) Mean ± SD N (%)

身體質量指數 27.28± 3.3 27.17±3.6 .18 正常(18.2-22.7) 2( 3.2) 3( 4.0) .09 a 過重(22.7-25.3) 20(32.3) 23(30.7)

肥胖(≥25.3) 40(64.5) 49(65.3)

腰圍 88.05± 6.3 88.28± 7.7 -.19

正常(<80cm) 4( 6.5) 1( 1.3) 2.53a 異常(≥80cm) 58(93.5) 74(98.7)

收縮壓 117.84±11.7 115.35± 9.4 1.38

正常(<130mmHg) 49(79.0) 65(86.7) 1.42

異常(≥130mmHg) 13(21.0) 10(13.3)

舒張壓 76.21± 7.8 73.68± 9.7 1.65

正常(<85mmHg) 50(80.6) 63(84.0) .26 異常(≥85mmHg) 12(19.4) 12(16.0)

高密度脂蛋白 52.65±10.8 54.04± 9.0 -.82 正常(≥50mg/dl) 37(59.7) 51(68.0) 異常(<50mg/dl) 25(40.3) 24(34.0)

空腹血糖 86.10± 6.5 84.71± 4.6 1.46 正常(<100mg/dl) 60(96.8) 75(100) 2.46a 異常(≥100mg/dl) 2( 3.2) 0( 0)

三酸甘油酯 74.53±26.3 76.52±42.5 -.32 正常(<150mg/dl) 61(98.4) 70(93.3) 2.07a 異常(≥150mg/dl) 1( 1.6) 5( 6.7)

總膽固醇 164.32±35.3 166.49±24.9 -.42 正常(<200mg/dl) 55(88.7) 67(89.3) ..01 異常(≥200mg/dl) 7(11.3) 8(10.7)

代謝症候群判定 1.68±.76 1.55±.74 1.01 無(<3個) 53(85.5) 68(90.7) 0.88

有(≥3個) 9(14.5) 7( 9.3)

註:a:採Fisher’s exact test

92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情形

身體活動部分(表4-9~4-10),分為運動狀況、靜態活動及日常身體活動。

在運動狀況上,實驗組有60人(90.9%)無規律運動習慣,僅有5人(8.1%)

有規律運動;而在控制組方面,有規律運動者有12人(16%),沒有規律運動者 為63人(77%)。兩組個案運動時間皆以每次30-60分鐘最多,其次為每次少於 30分鐘。螢幕使用時間上,實驗組每天看電視時間小於一小時者占多數為71%,

但有61人(98.4%)每天花在電腦時間超過一小時,超過兩小時者更佔多數;控 制組也有相同情形,有52%的人每天看電視小於一小時,但將近一半的人(46.7%)

每天打電腦時間超過兩小時;但也有18.7%的人每天使用電腦少於一小時。

兩組同質性檢定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進行同質性檢定。結果顯

示:除了螢幕使用時間中看電視(χ2=6.08, p <.05)及打電腦時間(χ2=12.42, p <.01)

兩組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外,其餘資料皆無顯著差異。

表4-9兩組受試者運動狀況及螢幕使用時間之比較分析

變項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χ2 N (%) N (%)

運動狀況

規律運動 1.97

無 57(91.9) 63(84.0) 有 5( 8.1) 12(16.0)

運動時間 2.28

< 30分 22(35.5) 19(25.3) 30-60分 37(59.7) 49(65.3) > 60分 3( 4.8) 7( 9.3) 螢幕使用時間

看電視時間 6.08*

<1小時 44(71.0) 39(52.0) 1-2小時 14(22.6) 23(30.7) 2小時以上 4( 6.5) 13(17.3)

電腦使用時間 12.42*

<1小時 1( 1.6) 14(18.7) * 1-2小時 18(29.0) 26(34.7) 2小時以上 43(69.4) 35(46.7)

*p < .05

93

在日常身體活動上,共有八題趨近靜態生活的選項,個案依自己平時情況做

勾選,勾選題項愈多,代表生活愈趨近靜態。實驗組填答最多前三名為:「我常 常坐著看電視或上網」(88.7%)、「我很少花時間做運動」(59.7%)及「我放假 時喜歡在家睡覺,很少外出活動」(46.8%);控制組前三名為:「我常常坐著看電 視或上網」(78.7%)、「我很少花時間做運動」(50.7%)及「我很少從事戶外活 動」(44.0%)。研究對象的行為改變階段,實驗組百分比依序為準備期(56.4%)、

意圖期(22.6%)、無意圖期(12.9%)、行動期(8.1%),持續期0人。控制組百 分比次序也相同,足見兩組皆以準備期居多。兩組日常身體活動及行為改變階段 於前測同質性檢測上均無顯著差異(p > .05)。

表4-10兩組受試者日常身體活動之比較分析

變項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χ2 / t N (%) N (%)

日常身體活動

1.我平常坐著工作,沒時間起來走動 14(22.6) 16(21.3) .031 2.我上下樓能搭電梯就搭電梯 3( 4.8) 2( 2.7) .455

3.我常常坐著看電視或上網 55(88.7) 59(78.7) 2.451

4.我很少從事戶外活動 28(45.2) 33(44.0) .019

5.我很少花時間做家事(或打掃寢室) 7(11.3) 11(14.7) .339

6.我很少花時間做運動 37(59.7) 38(50.7) 1.112

7.我不喜歡流汗和喘氣的感覺 22(35.5) 21(28.0) .883 8.我放假時喜歡在家睡覺少外出活動 29(46.8) 21(28.0) 5.162*

總分(Mean±SD) 3.15±1.63 2.68±1.78 1.582

*p < .05

表4-11 兩組受試者行為改變階段分布情形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χ2

n % n %

無意圖期 8 12.9 14 18.7 5.210 意圖期 14 22.6 15 20.0

準備期 35 56.4 33 44.0 行動期 5 8.1 10 13.3 持續期 0 0.0 3 4.0

94

(四)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特性描述

本研究之飲食行為包括:均衡飲食狀況、飲食控制行為、低熱量攝食技巧及 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量表。各題得分範圍為1-5分,以各題之相加為其總分。均 衡飲食狀況共有五題,得分範圍為5-25分,得分愈高,表示愈符合均衡飲食的 原則。由表4-12得知,兩組之均衡飲食狀況為中等偏正向。飲食控制行為共計 十題,得分範圍為10-50分,主要測量在各種情況下之飲食控制情形,採五分量 表。從「從不」、「很少」、「偶爾」、「常常」至「總是」,分別以1至5分計算。

得分愈高,表示飲食控制愈差。實驗組平均得分30.15,控制組為29.49分,兩 組研究個案飲食控制行為為中等偏負向。低熱量進食技巧共有11題,從「從不」、

「很少」、「偶爾」、「常常」至「總是」,分別以1至5分計算。其中第7-11題採 反向計分,得分範圍為11-55分,得分愈高,表示進食技巧愈好,愈有助於減少 熱量攝取,實驗組平均32.31分;控制組為32.64分,顯示兩組在低熱量攝取的 控制部分為中等偏高。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共14題,用意是評估高熱量,含高 脂肪或高醣食物進食頻率。採五分量表,從「每周少於1次」、「每周大約1次」、

「每周2-3次」、「每周3次以上」至「每天1次」,分別以1至5分計算;得分

範圍為14-70分,得分愈高,表示愈常進食高熱量食物。兩組得分皆低於35分,

顯示兩組個案的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為中等偏低。各分量表前測得分以獨立t檢 定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

表4-12 兩組受試者飲食行為及其分量表前測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實驗組(n=62) 控制組(n=75) t

Mean SD Mean SD

均衡飲食狀況 15.40 2.91 15.69 2.84 -.587 飲食控制行為 30.15 5.56 29.49 5.72 .673 低熱量攝食技巧 32.31 4.85 32.64 6.94 -.330 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 29.21 7.19 28.32 6.15 .781

(六)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情形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部份,量表共有40題,每題得分為1-5分。實驗組總分

平均為132,標準差為24.37,以得分指標將各分量表得分加以排序,結果人際

支持得分最高為80.60,其次依序為生命欣賞、壓力處理、營養、健康責任行為,

Dalam dokumen 青少女健康成效的探討 (Halaman 10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