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E 化健康管理網路平台應用的理論策略
本研究的內容為發展建置適合青少女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E化健康管理
模式,研究範圍應用的理論基礎包含社會認知理論、跨理論模式及建構理論 (constructivism)等學習理論。
一、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為Bandura於1977年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後,再提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此一概念,並根據其對人類社會行為的了解,所提出的一個整合 性模式。在eHMP中,協助研究對象獨立管理個人健康,學會自我健康管理是重 要的目標。許多因素影響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可清楚呈現健康行為改變之相關因 素。自我效能是行為廣泛的媒介,涵蓋健康相關的行為,可以用來預測及解釋行 為(Bandura, 1982)。自我效能的歷程包括兩個部分,其一為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個人相信能成功地採取行為已達到預期結果的判斷;另一為結果預
期(outcome expectation):個人採取行為已達到特定結果的評估。自我效能是預 測行為的重要因素;個體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他就有信心去克服障礙(Bandura, 1982)。Bandura(1977)認為自我效能主要透過四種訊息來源(information sources)
可增強效能預期。分別為:成就實現、替代經驗、言語說服及生理及情緒狀態。
茲詳述如下:
(一)成就實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成就實現(又稱早期經驗)在發展個人自我效能感受是最具影響力的來
源。成功的成就會加強執行特定任務的自我效能,同時也能增強個人對抗失敗 的能力。成功的經驗能增加自我效能,反覆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Bandura, 1977)。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替代經驗(又稱觀察他人成功地執行任務)主要經由觀察他人而得到想要
的行為。觀察他人學習模式中,個案容易說服自己:「假如別人能做到,我也一 定能做到!」,別人的例子可做為自己的角色模範並提供行為困難度的相關資訊
(吳等,2006)。
31
(三)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語說服能增強自我效能,並引導行為改變的意向。接受他人正向的文
字或語言增強,例如:「你很棒!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此技巧是用於人們開始 脫離舊行為,在完成新行為之後,作用在強化固定新行為(Bandura, 1977)。
(四)生理及情緒狀態(emotional arousal)
從事這種活動時,自覺生理及心理所產生的良好反應。自我效能高者信心
十足,情緒飽滿;而自我效能低者充滿恐懼和焦慮。可藉由提升自我的覺醒,
例如寫「飲食日記」。反駁不好的感覺、放鬆、正向的思考及改變觀點等,提 升此部分訊息帶來的自我能。
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人類的行為乃由個人、環境與行為三者互動的結果
(Bandura, 1986),人們會藉由觀察社會環境、他人行為、自己過去經驗,或接 受別人的言詞和鼓勵,而學習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學習方式即是社會認知理論 中的自我調節(Clark, Janz, Dodge, & Sharpe, 1992)。自我調節是自我管理過程中 一項重要的整合因素,在許多文獻中提及個案須透過自我調節以學習自我管理 (Clark, Gong, & Kaciroti, 2001; Gonder-Frederick, Cox, & Ritterband, 2002;Price, 1993)。
自我調節涵蓋以下三個構成要素。1.自我監測(self-monitoring); 2.自我判 斷(self-judgment);3.自我反應(self-reaction)。自我監測(self-monitoring)是 指:可以協助個案評估自己的行為問題,覺察各行為情境中的幫助或干擾因素,
控制並進行行為修正(Berkel, Poston, Reeves, & Foreyt, 2005),即針對自己日常 行為中的問題,有系統的觀察與記錄的過程,因此確實的自我監測是自我調節成 功與否的首要關鍵。而自我判斷(self-judgment)則是:個體把自己觀察到的行 為與理想行為或他人行為做比較(Bandura, 1986),是個體對自我監測的結果下 結論,包括判斷行為是否已產生問題,自己對問題的反應為何,問題發生時的生 理狀態與環境關係等的過程(Clark et al., 2001)。所以自我判斷是根據自我監測 的發現,判定自己行為問題的過程,是後續自我反應的重要依據。此外自我反應
(self-reaction)所指的是:對自我判斷之結果所做的反應(Bandura, 1986)。自 我反應可以是行動,如修正一個行為;或是對環境上的反應,如重新調整環境;
32
亦或是心理上的反應,如認定自己做的很好或自我獎勵(Clark et al., 2001)。因 此自我反應包括行為改變、調整環境與心理反應等。
自我調節理論曾被應用於健康行為相關的領域,如高血脂病患的飲食與運動
之自我監測、大學生的健身運動行為(曾、林、陳、吳、呂,2006)。也有研究 者應用自我調節理論中的概念來協助心臟病、血液透析個案行為修正,發現對其 健康行為有成效(Christensen, Moran, Wiebe, & Lawton, 2002; Clark et al., 2001)。
當個案學習到自我調節的能力時,就能運用此能力去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並從 中獲得自信,繼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學習其他的自我管理行為(曾等,2006)。
最常應用在E化健康管理中的理論為DeBusk等人於1994年提出針對健康
促進與降低疾病風險所提出的自我管理模式(self management model),此模式源 自於社會認知理論的自我調節機轉(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融合自我調節原 則並以電腦輔助作為介入措施(Bandura, 2004)。透過電腦輔助介入措施,了解個 案詳盡的罹病風險、了解個案對改善健康功能所設立的目標,透過網路資訊傳送 或電子郵件,個案及管理者能同時監測個案的健康狀態,並適時反應在這段期間 個案所做的改變內容;透過及時回饋系統,能及時處理個案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 的難題,也適時鼓勵個案或對其改變予以正向回饋。在執行過程中,當個案領受 到改變所帶來的利益增加時,其自我調節技巧就應用的更好。此模式也廣泛應用 在其他慢性病E化健康管理中,例如:應用此模式設計運動計畫以增強心血管疾 病個案的心肺功能、設計營養計畫降低脂肪攝取以減輕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 風險。此外,也常應用在體重控制以及戒菸計畫等(Bandura, 2004; Clark et al., 1997; DeBusk et al., 2004; DeBusk et al., 1994)。
二、跨理論模式
Prochaska & DiClemente(1982) 發展跨理論模式(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早期此理論運用於戒煙行動之探討,近年來則運用於各項有關健康行為 領域,身體活動或是運動行為(林、呂,2001)。主要是運用行為改變的階段(stages of change)來整合行為改變方法中所使用的主要理論,主要包括五個改變階段、
十個改變方法(processes of change)、決策權衡(decisional balance)以及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Prochaska & Marcus, 1994;Prochaska, Redding, & Evers, 1997)。跨
33
理論為動態模式,強調行為改變的本質,涵蓋行為本身及行為意圖,但是行為改 變並非全有或全無的現象,如抽煙與不抽煙的行為。而行為的改變亦是一種動態 的過程,並非「全有或全無」的現象。根據改變階段理論將其行為改變分為五階 段或過程,每階段皆有其對該階段「行為採行與否」之不同經驗、認知或解釋。
包括: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意圖期(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
行動期(action)以及持續期(maintenance)等五個階段。於不同階段中運用不同的策 略,能有效改變行為。其教育策略分述如下:
(一)處於沉思前期或沉思期,應用的策略有:強調問題的嚴重性、澄清採取行
動的利與弊,以加強對正向行為結果的期待。
(二)處於準備期,應用的策略有:增加環境行動線索、增加社會支持、確認行
動障礙及尋求解決之道與學習必要的技巧、設定短期明確適當的目標,以
增加成功經驗以提升自我效能。
(三)處於行動維持期時,應用的策略有:強化內在自我增強、提供實質獎賞、
學習自我管理的技巧及提升自我評價。
三、網路學習理論-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主動且依賴舊有的知識,所以完善的學習過程 應該是要有一個環境,讓學習者不斷發現新的想法,且新舊知識之間會產生衝突 的機會,讓學習者能夠自然的化解歧異,並選擇選擇需要的知識,達到學習的效 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兩項重要的主張,一為主動學習,另一為合作學習。建 構主義強調整個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本身,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並主 動的探索和發掘知識。因此,知識的了解就是一步步的主動發掘和發展(Resnick, Levine, & Teasley, 1991)。
網際網路中自行搜索資料的便利性,便是鼓勵學習者自行建構自己知識的重 要因素。在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知識與概念以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多元 化的資訊內容呈現,利用超連結型成網狀的知識結構,學習者在其中吸收新的資 訊,建立並形成新的知識基模。
eHMP的網站設計內容和架構,深深影響使用者是否能持續上網應用。
Krukowski, Harvey-Berino, Ashikaga, Thomas, & Micco(2008)認為能及時回饋、提
34
供健康進展資訊圖表及能及時查詢計算食物熱量、運動消耗量等最能吸引減重者 持續愛用健康平台。而在減重前六個月與網站設計的衛教內容、能及時回饋和激 勵有關;能持續減重則和網站能提供討論區、寄e-mail、提供同儕與社會支持(peer
& social support),外加提供飲食建議菜單和建立自我管理技巧有關。而且網站能
互動和充滿娛樂性質最能留住顧客(Stevens, et al., 2008)。由上述相關理論結合文 獻查證後,將教學方案分為三種主要介入方式:一、同儕支持社群(peer support communities);二、藉由量身訂做教育(tailored education)提供資訊;三、專業 促進與支持(professionally facilitated education and support)(Nguyen,
Carrieri-Kohlman, Rankin, Slaughter, & Stulbarg, 2004)。同儕支持社群運用社會支 持的概念,利用線上社群創造同步溝通的機會(例如:線上聊天室、MSN、Facebook)
及非同步的溝通(留言板或電子郵件),來發展及維持線上社群。運用網站的討 論區做為溝通互動的管道,除以資深健康領域相關教師及專業人員做為專業知識 輔導外,亦安排版主提供情緒性的支持鼓勵及引發互動。而量身訂作即是由健康 專業者做出健康訊息,以符合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及需求,結合跨領域理論,應用 行為改變階段,提供網路立即性的回饋,與同步依據個人需求而產生資訊的特質,
並依據結果立即提供適當的行為改變建議。先針對目標行為評估個人的資訊,再 予以個人化的回饋。所評估的個人資訊包含:運用行為改變階段做為量身訂作的 依據,或是以個人的人口學背景、先備知識或行為表現等做為訊息量身訂作的依 據(Krukowski et al., 2008)。專業促進與支持的介入方式,係指給予使用者專業支 持,及與專家溝通的管道。結合社會認知理論,鼓勵使用自我管理(自我監測、
目標設定、解決問題、自我獎賞),提供健康行為之正向結果期待、提供目標行 為的角色典範,及增強執行健康行為的自我效能等。通常此方式會結合量身訂做 教育或是線上社群而設計,目前多數網站多屬此類型的設計(Funk et al.; Stevens et al., 2008)。應用理論基礎發展教學介入方案,及具體措施請詳見下表2-5。
總結以上文獻查證,代謝症候群已是席捲全球浪潮之議題,生活型態改變是 現今被認為最佳的治療方法,而健康管理的概念即是透過互動、多元的方式,改 變不良的健康行為,進而培養正確的生活型態。青春後期到成年早期階段,是年 輕學生開始養成生活型態且顯著影響健康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執行健康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