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Copied!
117
0
0

Teks penuh

(1)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Management NationalTaipei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碩士論文 Thesis. 以潛在類別模式分析台灣地區老年人跌倒之相關危險因子 Application of Latent Class Model to AnalyzeRisk Factors of Falls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研究生:邱儷雯 Chiu, Li-Wen. 指導教授:謝碧晴博士 Advisor:Hsieh, Pi-Ching Ph. D..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December, 2015 I.

(2) II.

(3) 誌 謝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謝碧晴博士,在論文寫作的一年中,老師體諒我目前在 職且距離學校較遠,大多以郵件與電話聯絡,相對的溝通時間拉長且常常假日半夜收到 建議修改論文的郵件,其不厭其煩的教導讓我非常感動,也促使我必頇完成論文的動 力,也謝謝老師總是在我快放棄學業時給我鼓勵,另外還要感謝兩位口詴委員:林寬佳 老師與北醫附設醫院復健科侯文萱醫師給我的指導與臨床上的建議,在此獻上我最誠摯 的謝意。 在研究所就讀期間,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往返學校等車、坐車、走路的時間每日約 需三個小時,著實讓我覺得很疲憊,常常回到宿舍已晚上十一點多,而因要至學校上課 及與老師討論論文,故請假時間變多,也增加同事們的工作量,還好有同事們的包容。 而在學習過程中有歡笑、有淚水,大家常常一同分享成果與互相鼓勵,我能在兩年順利 修完學分要謝謝同甘共苦的同學們總是在我需要幫助時拉我一把,讓我能撐過來且堅持 到最後。在最後一年的論文寫作期間,對我而言是最痛苦的,最困難的在於統計方法, 幸好在學弟博智與學妹冠伶的協助與教導下,讓我能順利完成統計分析。另外還要感謝 男友欣隆,毫無怨言的常常載我往返學校,且在論文口詴與訂婚日期只差一周的情況 下,包容我情緒的不穩定與無法好好準備婚禮,謝謝您的體諒與幫忙。 最後,要感謝家人辛苦的栽培,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讓我能安心的完成研究所學 業,因為念書減少了回南部陪伴您們的機會,但我沒有讓你們失望,在忙碌的這一年中, 我結婚了,也畢業了,謝謝您們,也希望我的同學們都能順利畢業,迎接更幸福美滿的 人生。 儷雯 謹誌. III.

(4) 以潛在類別模式分析台灣地區老年人跌倒之相關危險因子 摘要 目的:跌倒是老年人意外受傷的主要原因,輕則造成功能障礙與行動不便,重則導致失 能與死亡。而國內欠缺以個案特徵為依歸之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方法 來探討跌倒之危險因子,恐無法有效解決預防老人跌倒。故本研究欲以LCA探討老年人 跌倒之相關危險因子。. 方法:採橫斷性、相關性研究設計。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及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 院所提供之「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運用現有資料庫進行兩階段分析。首先, 運用LCA模式找出七個指標(包括: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憂鬱)所形成之潛在類別組別。 其次應用羅輯斯迴歸分析控制個人特性後,檢視潛在組別與跌倒與否之關係。以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BIC, AIC, CAIC, Entropy參數選定潛在類別組別最佳模式數。. 結果:資料庫中共計 2904 位個案,有 565 人在過去一年內有發生跌倒(盛行率為 19.6%)。 以潛在類別分析老年人之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可形成最佳模式為三組:高不 良健康行為組、高身心健康不良組與整體健康狀況良好組。在控制其他影響跌倒之干擾 變項後,發現高身心健康不良者比整體健康狀況良好組高出 2.649 倍風險在過去一年內 發生跌倒(Adjusted OR= 2.649, 95%CI= 2.065-3.397, p< .0001);高不良健康行為組也有較 高的跌倒風險,但未達統計顯著意義(Adjusted OR= 1.29, 95%CI= 0.962-1.729, p= .089)。. 結論:過去一年內發生跌倒之危險因子為女性、年齡越大、喪偶、教育程度愈低與現住 鄉村者,且有高身心健康不良者會有較高的跌倒風險。期望可提升民眾對健康之重視, 並提供未來政策上規劃老年防跌措施之參考。. 關鍵詞:老年人、跌倒、潛在類別分析、危險因子 I.

(5) Using Latent Class Model to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Fall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Abstract Objectives:Falls are the main cause of accidental injurie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Minor cases can result in physical impairment or loss of mobility, while the more serious situations can lead to functional disability or even deaths. Previous studies in Taiwan looked for risk factors of falls in the elderly without the benefit of case-oriented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In this study, we will use the LCA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falls among the elderly.. Method:This 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correlation research design. We use the database from the “2009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by the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nd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We employed a two-step approach in analyzing the database. First, by LCA modeling we examined the optimal number of latent classes for seven indicators (including health status, health behavior, depression). We then modeled the outcome of fall/no fall from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latent class structures with the controll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by apply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BIC, AIC, CAIC, and Entropy were used for model comparisons.. Result:Of the 2904 individual cases in the database, 565 participants had fall experience in the past year (prevalence rate of 19.6%). Health status,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 formed the best mode into three groups by LCA model: high adverse health behavior group, high advers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verall good health groups. After controlling the interference variables, the fall risk in the high advers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roup is II.

(6) 2.649 times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good health group in the past year (Adjusted OR= 2.649, 95%CI= 2.065-3.397, p< .0001). High adverse health behaviors group also had a higher risk of falls,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djusted OR= 1.29, 95%CI= 0.962-1.729, p= .089).. Conclusion:We found that females, at elderly age, widowed,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 lived in countryside , and with poor health condition, would have a higher risk of falling accidenc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blic health awareness,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health- policy makers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on preventing elderly falls in the future.. Keywords:elderly, fall, latent class analysis, risk factor.. III.

(7)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V 表目錄.......................................................................................................................................V 圖目錄......................................................................................................................................VI 附錄.........................................................................................................................................V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之問題陳述...................................................................................................4 第三節 研究之目的及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人口學變項與跌倒的關聯性.............................................................................11 第二節 健康狀況與跌倒的關聯性.................................................................................21 第三節 健康行為、心理因素與跌倒的關聯性.............................................................31 第四節 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簡稱 LCA)簡介與使用原因...............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資料來源.................................................................................48 第四節 變項的操作型定義.............................................................................................49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58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結果.................................................................................................58 第二節 探索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之潛在分類.........................................60 第三節 探索潛在分類組別對過去一年跌倒之影響.....................................................65 第四節 跌倒者相關描述性統計.....................................................................................6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82 第一節 本研究結論.........................................................................................................82 第二節 本研究結果與過去文獻比較與討論.................................................................85 第三節 本研究之優點、限制與建議.............................................................................89 第四節 研究結果之應用.................................................................................................91 參考文獻..................................................................................................................................94 中文部分..........................................................................................................................94 英文部分..........................................................................................................................99. IV.

(8) 表目錄 表 1. 人口學變項與跌倒之相關性 ............................................................................. 44. 表 2. 健康狀況和跌倒之相關性................................................................................. 45. 表 3. 健康行為、心理因素和跌倒之相關性 ............................................................. 46. 表 4.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 55. 表 5. 研究樣本之描述性統計表................................................................................. 70. 表 6. 過去一年有跌倒者相關描述性統計表 ............................................................. 72. 表 7. 潛在類別分組模式適合度檢定 .........................................................................74. 表 8. 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之潛在類別機率分佈表 ............................... 75. 表 9. 潛在組別不同組別之基本屬性分佈 ................................................................. 77. 表 10 有無跌倒者之基本資料分析 ............................................................................. 78. 表 11 潛在類別組別與有無跌倒之關係 ..................................................................... 79 表 12 跌倒者相關描述性統計表….…………………………………….….…….…....80. V.

(9) 圖目錄 圖 1. 潛在類別模式分析:基準模型之研究架構 ........................................................ 53. 圖 2. 分析潛在分類組別與人口學變項對跌倒之影響 .............................................. 54. 圖 3. 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形成之潛在類別條件機率分佈圖 ............... 76. VI.

(10) 附錄 附錄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詴驗委員會計畫免除審查許可書.........................107. VII.

(11)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之問題陳述,第三節為研 究之目的及研究問題與假設,第四節為研究之重要性。.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1),2010年全世界65 歲以上之老年人口估計有5.24億人,佔人口總數8%,2050年將上升三倍約至15億人,相 當於人口總數16%,2010年至2050年間,老年人口成長的速度在未開發國家增幅超過 250%,比開發國家增長71%。而我國於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2014年老年人口達281 萬人佔總人口數12%(內政部統計處,2015)。依據「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2010),2017年我國將成為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將超 過14%,而2025年比率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相較於歐美紐澳等國家至少需歷 經45年才由高齡化社會轉變為高齡社會,我國高齡化轉變速度相對快速,而伴隨老年醫 療照護與社會福利議題為關注的焦點。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3年統計,我國65歲以 上老年人口比率則由8.8% 升至11.5%,人口年齡結構高齡化特徵益趨明顯。張鳳琴等 (2003)以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檔,探討台灣地區非致命事故傷害狀況,民眾自 述過去一年主要之就醫事故傷害依其盛行率由高而低依序為:交通事故、跌倒或跌落、燒 燙傷及割傷,其中「交通事故」與「跌倒或跌落」傷害盛行率皆為2.6%,且因「跌倒或 跌落」而就醫/住院之盛行率(分別為6.3%, 1.9%),均以65歲以上老人為最高;且根據2005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檔發現,台灣地區老人過去一年跌倒之盛行率,由1999年的 1.

(12) 18.7%增加至2005年的20.5%,並且因跌倒而受傷的人數達27.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 署,2007),可見老人跌倒之相關議題值得重視。 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過去文獻表示跌倒是老年人意外受傷的主要原因,輕則造成 老人功能障礙與行動不便,重則導致失能與死亡(Kamińska et al., 2015;Legrand et al., 2015)。Kamińska等(2015)與Vries等(2013)也指出社區老人跌倒與身體功能、認知和情緒 障礙相關聯。Choi等(2014)以韓國43367位65歲以上之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資料來 源為2011年韓國社區健康調查,探討老人跌倒因子,發現年齡愈大且為女性長者、獨居 者、住在鄉村者、自覺健康較差者、高壓力者有較高跌倒風險。Philip等(2015)對印度361 位60歲以上住在城市之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過去一年跌倒率28.2%,年紀 大者越容易發生跌倒,但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與家庭狀況與跌倒風險則無 關;Laflamme等(2015)以瑞典64,399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三年的病例對照研究,發 現離婚者、有合併症、過去一年有住院、服用兩種以上藥物達30天者皆會增加跌倒受傷 風險。Chien等(2014)以台灣4440位平均69.5歲的社區老人進行三年之長期追蹤研究,結 果發現有14.8%的老人過去一年曾至少跌倒過一次,營養不良、女性、年齡、使用輔具、 憂鬱、吸菸、喝酒、有跌倒病史、過去一年曾住院、ADL與IADL有困難者皆為跌倒的 危險因子,獨居與不規律運動者皆與跌倒沒有統計上顯著關聯性。 反觀國內過去研究,鍾其祥等(2010)利用1986年到2007年的「死因統計」與「內政 統計年報」來計算跌倒墜落的死亡率,結果發現65歲以上老人死亡率遠高於其他年齡 層,其中又以70歲以上老人最為嚴重。陳美芳等(2013)回顧台灣老人跌倒相關文獻共30 2.

(13) 篇,搜尋發表時間為1996-2012年的七個中、西文資料庫,依研究設計有11篇縱貫前瞻 研究、3篇回溯性研究、一篇雙月追蹤與一年回顧跌倒史之問卷調查,以橫斷性研究設 計共15篇為最多;研究地點有27篇來自於居家,研究樣本包含整個台灣地區的僅7篇, 且近三年搜尋的相關跌倒危險因子文獻僅5篇(吳岱穎,2013;陳妍君,2014;陳芊羽, 2014;楊博仁等,2012;鄭秀瑮、蔡仲弘,2012),且多使用t檢定、卡方與羅卲斯迴歸 探討其相關因子與跌倒風險,然而國外三年內相關文獻卻有45篇。由於上述發現國內之 研究多為區域性,受限於樣本數大小,且缺乏近期文獻,難以推論至全國性老人,且缺 乏代表性,更無法與國際文獻相比較,故引起本研究的動機探討老人跌倒的相關危險因 子。 社區老人每年有1/3至1/4有跌倒經驗(Gillespie et al.,2012; Mitchell et al., 2013),且依 據國外的報告,社區老年人過去一年約有25.8%至49.2%發生跌倒(Brito et al., 2014; Ferrer et al., 2012; Kvelde et al., 2015; Ranaweera et al., 2013)。而國內研究報告過去一年約14.6% 至28.9%發生跌倒(蔡素蘭,2002;詹莉君,2003;鄭秀瑮,2012)。而Kwan等(2011)回 顧老人跌倒危險因子相關文獻顯示為年紀大、女性、多重用藥、步態不平衡與害怕跌倒 等因素,且華人老年人跌倒時多為蹲坐或是跪膝的姿勢,然老年華人的跌倒盛行率根據 新加坡、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及台灣的研究約14.7%-34%,為國外老人跌倒盛行率的 一半,但因跌倒而受傷機率為60%-75%或是骨折的機率為6%-8%卻較國外高。當跌倒發 生時,不只造成身體與心理問題,更增加家庭負擔與醫療成本,2000年在美國就因為跌 倒墜落的醫療花費了193億美金(Finkelstein et al., 2005)。 3.

(14) 綜合上述可知,老年人預防跌倒之重要性,且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9) 擬定的「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也因事故傷害為65歲以上老人的第七大死因, 且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為65歲以上老人(51.0%),故將老人防跌與居家安全納入計畫 中,足見老人跌倒議題值得關注。. 第二節問題陳述 回顧過去的國內外文獻發現,研究探討老人跌倒的相關危險因子與影響,發現有近 期研究篇數、研究場域、研究結果與統計方法上的異同,詳述如下。 近期研究篇數與研究樣本方面,過去國外文獻探討老人跌倒相關危險因子甚多, 2012-2015 年 5 月間就有 45 篇相關文獻,反觀國內文獻 1996-2012 年台灣老人跌倒相關 文獻共 30 篇(陳美芳等人,2013),近三年文獻僅 5 篇(吳岱穎,2013;陳妍君,2014; 陳芊羽,2014;楊博仁等人,2012;鄭秀瑮、蔡仲弘,2012),足見近期仍有探討的空 間。而國內文獻雖有多篇研究跌倒相關危險因子,但研究場域僅限區域性老人居多,如 劉婉貞(2010)與陳妍君(2014)以台北社區老人為研究樣本,秦毛漁等(2008)則以東部社區 老人為樣本,只有 7 篇以全國老人為研究樣本(林佳欣等人,2010;洪麗玲,2011;徐 慧娟、詹莉君,2008;黃郁婷,2011;楊博仁等人,2012;詹莉君,2004;鄭秀瑮、蔡 仲弘,2012),2012 年以後的文獻僅有 2 篇。故國內以大樣本數探討近年社區老人跌倒 的相關危險因子與影響之相關知識恐不足。 國內外文獻有關跌倒危險因子之研究結果仍不一致。如:年齡,國外有研究發現年齡 愈大者跌倒機率越高(Chien et al., 2014;Choi et al., 2014;Gazibara et al., 2014;Gillespie 4.

(15) et al., 2012;Ham et al., 2014;Jing et al., 2014;Kwan et al., 2012;Mitchell et al., 2013; Philip et al., 2015;Thaler-Kall et al., 2014)。反之國內有研究發現跌倒與年齡無關(林茂榮 等,2002;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2008;張念慈等,2008;黃少君等,2005;楊博 仁等,2012)。另,居家安排方面,國內研究發現獨居者較容易跌倒(洪麗玲,2011;陳 怡如,2006;黃郁婷,2011),但國外研究卻發現跌倒與獨居無關(Chien et al., 2014;Kwan et al., 2012)。故國內外文獻研究結果仍有諸多不一致,值得進一步探討。 研究統計方面,經由文獻回顧發現目前國內文獻並無以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簡稱 LCA)方法探討老人跌倒相關議題之研究,國外則有三篇相關潛在結構分 析(Latent structure analysis)文獻(Everhart et al., 2014;Hardigan et al., 2013;Li et al., 2003),LCA 分析方法的統計原理建立在機率(Probability)的多變量分析上,是利用潛在 變數的概念來整合間接測量的資料,以掌握抽象特質的狀態,亦可協助資料的簡化與整 併。透過變數的組合來獲得較少的變數,以反映某一群之關聯性,且 LCA 的方法學價 值與因素分析並駕齊驅,差別在於變數型式的不同。雖然 LCA 處理的類別變數不像因 素分析處理的連續變數具有豐富的變異與可記數之單位,但是類別變數卻容易取得,可 補足因素分析的缺口(邱皓政,2008)。然而過去研究大部分以變項為依歸,常使用的迴 歸分析方法為檢驗自變項對依變項影響力的效果,且預測自變數的變動會帶給依變數多 大的改變。但 LCA 分析方法則是以受詴個體為分析單位,目的在針對研究變項的反應 型態(response pattern)做歸類,進而依據不同反應型態區分出不同類別之個體,有別於過 去以整體樣本的分析,可進一步瞭解個體的變化情形(Lazarsfeld& Henry, 1968)。因此, 5.

(16) 在國內文獻缺乏以個體為分析單位的相關文獻下,恐影響專業人員在發展個別性防跌工 具與制定防跌措施的參考依據。故本研究以國家衛生研究院之「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 藥物濫用調查」資料庫,對全國 65 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進行 LCA 分析,探討與過去一年有無跌倒之關聯性,可彌補近期研究篇數、研究場域、研究 結果與統計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節研究之目的及研究問題與假設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 暨藥物濫用調查問卷」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因資料庫涵蓋全國之健康資料,足以 代表我國跌倒老人之相關資訊,藉此研究老人跌倒相關危險因子之議題。本研究目的是 探討 65 歲以上老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所形成的潛在類別組別,及其對跌 倒風險的影響。根據過去文獻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與一個研究假設: 研究問題 (一) 我國 65 歲以上社區老人跌倒之現況為何? (二) 以潛在類別分析,老年人之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所組成的潛在類別的特 徵為何? (三) 在控制研究樣本之個人特性後(包含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現住地區、居 住安排、教育程度等),潛在類別組別對跌倒的風險為何?. 6.

(17) 研究假設 在控制社區老人的個人特性後,老人出現健康狀況越差、不良健康行為越多與有較 高憂鬱程度者,會有較高的跌倒風險。. 第四節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以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 藥物濫用調查問卷」資料庫,探討我國 65 歲以上社區老人跌倒的現況與相關危險因子, 及其對跌倒風險的影響。因為全國性資料,其結果將有助於彌補近期研究篇數、研究場 域、研究結果與統計方法上的缺失。另,本研究首度利用潛在類別分析(LCA)的統計方 法進行分析,有助於深入了解以個體為分析單位找出跌倒危險因子之潛在類別,並進一 步探討潛在類別對跌倒之影響,將有助於專業人員針對跌倒風險較高個案之特性進行事 前預防及具體改善防跌措施,提升社區民眾健康。. 7.

(18)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節為回顧過去文獻探討社區老人跌倒危險因子的相關研究,來建立本研究架構 與理論基礎。本章主要分為四節,第一節人口學變項與跌倒的關聯性,第二節健康狀況 與跌倒的關聯性,第三節健康行為、心理因素與跌倒的關聯性,第四節潛在類別分析 (Latent Class Analysis,簡稱 LCA)簡介與使用原因。 依據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定義「跌倒」是指個案突然、非故意的位 置變化所引起個案跌落在一個較低的地面、地板或其它表面上,且不是外力造成的事 故。跌倒危險因子有很多,大致分為生理、心理與環境三個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覺健 康狀況不佳、身體功能惡化導致疾病數多、大小便失禁、步態不穩、活動功能差或平衡 差、日常生活活動或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不佳、肥胖、憂鬱、害怕跌倒、有跌倒經驗等; 行為因素包括服用多種藥物與跌倒預防知識等;環境因素包括臥室、浴室、樓梯安全性 差、雜物堆積、昏暗的燈光等(陳美芳等,2013)。 當人們年紀逐漸增長,會因許多不同的原因而跌倒,如平衡問題、視線不良以與認 知障礙等,且一年中會有 30%的機會可能跌倒,可能有 1/5 因跌倒受傷需到醫院治療, 小於 1/10 的情況會導致骨折(Gillespie et al., 2012),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2013 年統計, 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達 11.3%,較 2003 年上升 2.2 個百分點,而事 故傷害成為人們的十大死因,居國人死因第六位,且死亡率以 65 歲以上者最高,其中 又以跌倒為第二大原因,與 2003 年相比上升 38.2%。林佳欣等(2010)利用全民健康保險 資料庫,發現 2005 年至 2007 年有 180,175 人因意外跌墜住院,住院死亡率佔 1.2%,跌 8.

(19) 倒族群以 65 歲以上老人居多,且以女性老人居多(63.7%)。可知老人跌倒不只會導致住 院,更會致死。 故預防老人跌倒為一重要課題,且老年人的跌倒預防已是世界公共衛 生重要議題之一。 為了瞭解老人跌倒危險因子在我國的發生情形,搜尋國內文獻,使用 Airiti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CEPS 思博網)、HyRead 台灣全文資料庫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 「跌倒或意外跌倒」 、 「老人」與「危險因子」為標題,再限制論文關鍵詞為「社區」者, 除年限外,限制篇名、關鍵字、摘要、繁體中文與全文,扣除重覆、個案研究、介入措 施、探討運動防跌成效與照護需求者。國內搜尋老人跌倒危險因子的相關文獻共 27 篇, 簡述如下。 研究設計方面,有兩篇為文獻回顧(陳美芳等,2013;羅元婷等,2007);有 6 篇文 獻採描述性分析(王雅甄、陳楷琳,2011,林茂榮、王夷瑋,2004;林茂榮、黃慧芬, 2008;洪如慧、李佩樺、張育菘、張偉洲,2005;曾錦惠等,2012;黃惠璣,2007); 有 5 篇為比較性研究(林茂榮、蔡素蘭、陳淑雅、曾信嘉,2002;梁偉成、紀煥庭、胡 名霞、林茂榮,2005;陳怡如,2006;黃惠璣,2004;鄧雅文,2006);有 14 篇為預測 性研究(吳岱穎,2013;林佳欣等,2010;洪麗玲,2011;徐慧娟、詹莉君,2008;秦 毛漁、盧德發、吳美惠,2008;張念慈、楊南屏、李建賢、周碧瑟,2008;陳妍君,2014; 陳芊羽,2014;黃少君等,2005;黃郁婷,2011;楊博仁、林惠文、楊宜瑱,2012;詹 莉君,2004;劉婉貞,2010;鄭秀瑮、蔡仲弘,2012),其中以預測性研究最多。 統計方法方面,國內探討老人跌倒之危險因子其相關因素大多使用卡方、單因子與 9.

(20) 多變項分析,其中有 12 篇採用羅卲斯迴歸分析方法為最多(吳岱穎,2013;林佳欣等, 2010;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2008;張念慈等,2008;陳芊羽,2014;黃郁婷,2011; 黃惠璣,2004;楊博仁等,2012;詹莉君,2004;劉婉貞,2010;鄭秀瑮、蔡仲弘,2012)。 然而國內尚無文獻應用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危險因子的類別特徵,缺乏考 慮個別性的影響因子。 研究場域與樣本數方面,兩篇研究場域為住院病人(洪如慧等,2005;曾錦惠等, 2012),一篇研究場域為安養院老人(黃惠璣,2004),有 13 篇研究場域為某特定區域性 老人(吳岱穎,2013;林茂榮等,2002;洪如慧等,2005;秦毛漁等,2008;張念慈等, 2008;梁偉成等,2005;陳妍君,2014;陳芊羽,2014;陳怡如,2006;黃少君等,2005; 黃惠璣,2004;劉婉貞,2010;鄧雅文,2006)。特別是有 7 篇以全國老人為研究樣本(林 佳欣等人,2010;洪麗玲,2011;徐慧娟、詹莉君,2008;黃郁婷,2011;楊博仁等人, 2012;詹莉君,2004;鄭秀瑮、蔡仲弘,2012),但年限是 2012 年以前,近三年僅 5 篇 (吳岱穎,2013;陳妍君,2014;陳芊羽,2014;楊博仁等人,2012;鄭秀瑮、蔡仲弘, 2012),後續較少文獻探討相關議題,值得延續相關的研究。 反觀搜尋國外文獻,使用 PubMed 醫學文獻資料庫搜尋,以「fall OR falls OR accidental falls」 、 「aged OR elderly OR 65 years」 、 「risk factors」與「community」為標題, 在限制篇名與摘要下,搜尋近三年文獻共 92 篇,排除臨床介入性實驗、文獻回顧、測 詴工具、探討預防措施與其他質性研究、評論、針對急診、住院、保險、個案研究報告 及其他不相關之文獻,剩餘可取得全文的共 28 篇。以相同關鍵字搜尋 Medline 資料庫, 10.

(21) 在設限值全文、學術(同儕評鑑)期刊、語言英文、排除書評、無文章的內容,搜尋近三 年之文獻共 51 篇,排除與 PubMed 資料庫重複之文獻、臨床介入、評論、測詴工具、 個案報告與不相關之文獻,剩餘 17 篇,由上述可知國外老人跌倒危險因子的相關研究 近三年共 45 篇,且研究變項包括與個人特質、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心理因素與跌倒 之關聯性有許多不一致處,詳述如下。. 第一節人口學變項與跌倒的關聯性 年齡 人們要維持動作與姿勢的穩定度需藉由骨骼肌肉、神經、感覺系統互相協調,當年 紀越來越大時這些系統將無法維持協調與穩定性,容易造成跌倒發生(曾錦惠等,2012), 林佳欣等(2010)發現跌倒住院者以65歲老人所佔比例最高(55.7%) ;Jing等(2014)對大陸 北京1512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以面訪進行橫斷性研究,以卡方與二元羅卲斯迴歸探討 跌倒危險因子,統計過去一年跌倒率為17.8%,重複跌倒率為6.1%,且發現年齡越大跌 倒風險愈高(P= .001),特別是80歲以上比60歲以上老人高1.96倍(95% CI=1.24-4.21, P= .012);Mitchell等(2013)對澳洲5681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以電訪方式進行橫斷性研 究,卡方、多變量分析與羅卲斯迴歸探討健康與生活形態對跌倒的影響,發現過去一年 有四分之一的人有跌倒經驗,且年齡越大跌倒風險越大,特別是與65-69歲老人比較, 85歲以上老人有較高跌倒風險(OR=1.93, 95% CI=1.52-2.44, p< .0001)。另,過去國內外 研究也有13篇文獻有相同發現跌倒風險與年紀大有顯著相關(P< .05) (陳怡如,2006;黃 郁婷,2011;詹莉君,2004;鄭秀瑮,2012;Chien et al., 2014;Choi et al., 2014;Gazibara 11.

(22) et al., 2014;Gillespie et al., 2012;Ham et al., 2014; Kwan et al., 2012; Philip et al., 2015; Philip et al., 2015;Thaler-Kall et al., 2014)。但有6篇卻發現跌倒與年齡無關(p> .05) (林茂 榮等,2002;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人,2008;張念慈等,2008;黃少君等,2005; 楊博仁等,2012)。 性別 過去研究發現女性老人發生跌倒者居多,且住院人數約為男性老人的1.76倍(林佳欣 等,2010)。過去有12篇文獻發現女性與跌倒有正相關(p< .05) (徐慧娟、詹莉君,2008; 張念慈等,2008;陳芊羽,2014;陳妍君,2014;黃少君等,2005;黃郁婷,2011;楊 博仁等,2012;詹莉君,2004;Chien et al., 2014;Choi et al., 2014;Ferrer et al., 2012; Ham et al., 2014);但有5篇研究發現跌倒風險與性別無關(p> .05) (林茂榮等,2002;秦毛 漁等,2008;陳怡如,2006;Kwan et al., 2012;Philip et al., 2015)。 教育程度 楊博仁等 (2012)針對國民健康局「台灣中老年人身心社會狀況長期追蹤調查」70 歲以上1,645位老人追蹤四年(1999-2003)發現低教育程度者(<6年)跌倒的風險為相對高 教育者(>6年)的1.5倍(95% CI=1.1-2.0);另有5篇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低者(教育年數<6 年)與跌倒呈正相關(p< .05)(陳妍君,2014;黃少君等,2005;黃郁婷,2011;詹莉君, 2004;鄭秀瑮、蔡仲弘,2012)。但有10篇文獻卻發現跌倒與教育程度無關(p> .05)(林茂 榮等,2002;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2008;張念慈等,2008;陳怡如,2006;鄧雅 文,2006;Chien et al., 2014;Kvelde et al., 2015;Kwan et al., 2012;Philip et al., 2015)。 12.

(23) 詳述如下: 國內文獻方面,陳妍君(2014)認為害怕跌倒是老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老 人生活功能降低,降低自信心與生活功能,進而使身體機能衰退,反而增加跌倒的風險, 甚至會提早入住安養機構,故以立意取樣,選取臺北市65歲以上400位社區老人,分析 出害怕跌倒盛行率為50.5%,由羅卲斯迴歸分析的結果發現在教育程度方面,與大學以 上者比較,不識字者(OR=2.137)、小學或識字者(OR=1.718)有較高的害怕跌倒風險。黃 少君等(2005)對台北石牌2045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探討老年人跌倒累 積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依問卷進行面訪,內容包括基本人口學資料、飲食習慣與個人 疾病史,完訪率54.6%,結果發現過去一年跌倒者有303人,累積發生率14.8%,其將教 育程度分為大學以上、初高中、小學以下,利用卡方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羅卲斯多變 項迴歸分析發現教育程度為初高中者跌倒的風險為大學以上者的1.3倍(OR=1.30, 95% CI=0.88-1.93),小學以下者跌倒風險為大學以上者之1.53倍(OR=1.53, 95% CI=1.06-2.21), p< .05]。黃郁婷(2011)以國健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查」1999年與2003 年的全國性資料,對65歲以上老人共1,964位進行縱貫式研究,以雙變項分析、二元邏輯 斯迴歸分析與多項式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跌倒相關因子,其分析結果過去一年跌倒率 21.9%,在教育程度方面則以卡方檢定發現教育程度愈差(國小以下)與跌倒有顯著正相關 (p< .05)。詹莉君(2004)為瞭解老年人的跌倒比率以及臺灣地區老年人跌倒與重複跌倒的 危險因子,針對1996年為67歲追蹤至1999年時70歲以上老人共2157位,以臺灣地區中老 年保健與生涯規劃研究調查為資料來源,利用卡方檢定及邏輯迴歸分析,發現過去一年 13.

(24) 的跌倒比率為19.5%,過去一年的重複性跌倒佔跌倒者比率39.9%,在教育程度方面則發 現教育程度愈差(國小以下)與跌倒有顯著正相關(p< .05)。鄭秀瑮、蔡仲弘(2012)研究台 灣地區3,778位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之長期追蹤調查2003年57歲以上與2007年 61歲以上中老年人,在控制人口學、社經、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等變項下,以卡方檢定 與邏輯斯迴歸分析台灣地區老年人2003及2007年「日常生活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及「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與 跌倒的關聯,在教育程度方面將其分為教育年數小於或等於6年、7至12年、12年以上, 其卡方檢定結果發現教育年數小於或等於6年者與跌倒有顯著相關(p< .05)。 另,林茂榮等(2002)對台中縣新社鄉368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一年追蹤研究,依 問卷進行面訪,內容包括基本人口學資料、健康行為、前一年跌倒經驗、基本及工具性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憂鬱程度、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視、聽力、認知能力以及慢性疾病 等,且當場進行計時起走測詴,後續以老人本人或親友以明信片通知及研究者每兩個月 一次電訪方式追蹤,病例查證老人自述因跌倒就診,達69.6%,利用卡方檢定、t檢定與 多變項分析探討老人跌倒危險因子,在教育程度方面,將其分成初中以上、國小與不識 字,結果發現教育程度與跌倒無關(p= .335)。洪麗玲(2011)採立意取樣對全國參與保命 防跌計畫班的42個社區,904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利用統合分析、邏 輯斯廻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建立及驗證社區老人跌倒相關因素模式,結果發現 過去一年跌倒率為16.92%,而增強因素中「慢性病」及「輔助器使用」與過去一年跌倒 發生率間的成效值介於微弱和中等效果之間,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素質因素」中 14.

(25) 的跌倒預防知識;「使能因素」中的行為效能、支持性環境、反應時間、二十尺行走距 離時間; 「增強因素」中的獨居、輔助器使用及慢性病等為社區老人跌倒重要預測因子, 整體預測達82.9%,其中以「增強因素」對跌倒狀況的徑路係數達顯著水準,而在教育 程度方面則發現教育年數與跌倒無關(p> .05)。秦毛漁等(2008)針對東部118位65歲以上 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以問卷訪談與平衡能力檢測,利用t檢定、卡方檢定及費雪正確機 率檢定(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邏輯斯迴歸比較跌倒有/無之差異與影響,分析 出過去一年有34%老年人有跌倒經驗,且在教育程度方面(不識字/小學/國中以上) 與跌 倒無統計相關(p= .57)。張念慈等(2008)對台北北投區4056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 性研究,探討台灣都會區的老人單次跌倒與反覆跌倒之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由卡方分 析跌倒之關聯性,單變項分析及多變項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跌倒預測模式,發現過去一 年曾經跌倒的比例為13.8%,單次跌倒的盛行率是10.0%,反覆跌倒是3.8%,而在教育程 度方面,將其分為國中以下與高中以上,以卡方檢定發現與過去一年跌倒無統計上相關 (p= .434)。陳怡如(2006)對台北312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以了解個案的身體 活動(身體活動量、家事活動量與休閒活動量)、功能性體適能(身體組成、上身肌力、下 身肌力、心肺耐力、下肢柔軟度、上肢柔軟度與敏捷度/動態平衡)和跌倒(次數與跌倒效 能)間的狀況,其參與率為20.41%,結果顯示過去半年曾跌倒有19.2%,輕傷有49.2%, 沒有受傷有25.4%,16.9%頇看門診,8.9%需住院。然而在教育程度方面,以卡方檢定發 現教育程度與跌倒無關(p> .05),而鄧雅文(2006)以花蓮縣卓溪鄉403位65歲以上社區居 家老人為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橫斷性研究,發現過去一年跌倒之盛行率為25.6%, 15.

(26) 重複跌倒之盛行率為13.4%,跌倒發生的時間主要為白天(91.1%);跌倒發生的地點,自 宅外為69.9%,自宅內為30.1%;而跌倒前身體最常出現的症狀以頭輕飄飄或頭暈最多 (46.6%)。然而教育程度方面則以卡方檢定發現與跌倒無關(p> .05)。 國外文獻方面,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歲老人追蹤四年,發現跌倒率 14.8%,利用卡方與羅卲斯回歸探討其相關性與風險,發現跌倒與教育年數(<6、7-9、 10-12、>12)無關(p= .866)。Kvelde等(2015)以澳洲488位7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一年追蹤 研究,以卡方、t檢定、ANCOVA、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與多變項分析跌倒危 險因子,發現教育年數與跌倒無關(p> .05)。Kwan等(2012)以台南280位65歲以上社區老 人進行兩年追蹤研究,二元迴歸分析發現沒有受教育者與跌倒無關(Incident Rate Ratios, IRR=1.00, 95% CI=0.95-1.04)。而Philip等(2015)以印度361位60歲以上老人以問卷進行橫 斷性研究,發現過去一年跌倒率28.2%,教育程度(識字/不識字)也與跌倒無關(p= .994)。 居住安排 依據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與98年比較,「希望與子女同住」者減少2.8%,「希望 獨居」者增加2.3%(行政院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4),故獨居老人跌倒為關注議題。過 去有5篇研究發現獨居者較容易跌倒(p< .05)(洪麗玲,2011;陳怡如,2006;黃郁婷,2011; Choi et al., 2014;Jing et al., 2014),但也有6篇研究發現跌倒與獨居無關(p> .05) (林茂榮 人,2002;鄭秀瑮、蔡仲弘,2012;鄧雅文,2006;Chien et al., 2014;Ferrer et al., 2012; Kwan et al., 2012),詳述如下。 洪麗玲(2011)對全國904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跌倒相關因素研究與陳怡如(2006) 16.

(27) 對台北312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探討其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之模式分析,這 兩篇橫斷性研究,以卡方檢定皆發現老人獨居較容易跌倒(p< .05)。黃郁婷(2011)對65歲 以上老人共1,964位進行縱貫式研究,也以卡方檢定發現老人獨居比與家人同住者更容易 發生跌倒(p< .05);Choi等(2014)對韓國43,367位65歲以上老人,以卡方與多變項迴歸分 析跌倒危險因子,發現男性跌倒率為36.5%低於女性(63.5%),且獨居者有高跌倒風險 (OR=1.13, 95% CI=1.05-1.21);Jing等(2014)對北京472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 究,以二元羅卲斯迴歸發現獨居者較高跌倒風險(OR=1.71, 95% CI=1.35-3.23)及生病時 有人照顧者較低跌倒風險(OR=0.52, 95% CI=0.21-2.64)。相反的,林茂榮等 (2002)則以 皮爾森卡方檢定發現老人獨居或與家人同住和跌倒發生率無關(p= .763);鄭秀瑮、蔡仲 弘(2012)針對3778位57歲以上與61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長期追蹤研究與鄧雅文(2006)對花 蓮的403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的橫斷性研究,均以卡方檢定發現獨居與否與跌倒無關 (p> .05)。而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歲老人探討跌倒因子的縱貫性研究中,也以 羅卲斯回歸分析發現與非獨居相比較,獨居與跌倒無關(IRR=0.91, 95% CI=0.44-1.88, p= .258);Ferrer等(2012)對西班牙328位85歲以上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利用雙變項分 析、卡方或費雪正確機率檢定與t檢定或無母數分析(nonparametricMann-Whitney U-test ) 來比較類別與連續變項間的關係,結果以卡方檢定發現獨居者與跌倒無關(p<.232)。 婚姻狀況 過去研究發現跌倒風險高的危險因子包括未婚或離婚者(Choi et al., 2014;Laflamme et al., 2015)、或無配偶者(陳怡如,2006;黃少君,2005;黃郁婷,2011;詹莉君,2004; 17.

(28) Chien et al., 2014)、分居(張念慈等,2008)。但也有部分研究發現跌倒與婚姻狀況無關 (p> .05)(林茂榮等,2002;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2008;楊博仁等,2012;鄧雅文, 2006;Ferrer et al., 2012 ;Philip et al., 2015),詳述如下。 Choi等(2014)對韓國43,367位65歲以上老人,以卡方與多變項迴歸分析跌倒危險因 子,將婚姻狀況分為「已婚有配偶」與「未婚沒有配偶」兩組,結果以迴歸分析發現老 人「未婚沒有配偶」跌倒風險為「已婚有配偶」的1.13倍( 95% CI=1.05-1.21, p= .001)。 Laflamme等(2015)以問卷方式對瑞典64399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病歷對照研究,發現 結婚狀況為未婚(OR=1.47, 95% CI(1.42-1.52)、離婚(OR=1.48, 95% CI=1.43-1.52)、喪偶 者(OR=1.38, 95% CI=1.35-1.41)比結婚者有較高的跌倒風險。陳怡如(2006)針對312位65 歲以上的受詴者進行橫斷性研究與黃郁婷(2011)針對1964位65歲以上的受詴者進行縱貫 性研究也以卡方檢定發現沒有配偶者與跌倒有正相關(p< .05);黃少君(2005)針對2045位 65歲以上的受詴者進行老年人跌倒累積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羅卲斯迴歸分析 發現無配偶的跌倒風險高於有配偶者(OR=1.51, 95% CI=1.16-1.97)。詹莉君(2004)針對 2157位台灣老人追蹤三年,過去一年的跌倒率為19.5%,重複跌倒率7.2%,研究發現沒 有配偶與跌倒有正相關(p< .05)。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歲老人探討跌倒相關因 子,發現無配偶者與跌倒有顯著相關(p< .001)。張念慈等(2008)針對4056位65歲以上的 受詴者進行單次跌倒與反覆跌倒之盛行率與相關因素探討,將婚姻狀況分為兩組,以卡 方檢定發現喪偶、未婚、分居組與已婚組相比有較高的跌倒機率(p= .002)。 相反的,林茂榮等 (2002)針對368位65歲以上的受詴者進行老人跌倒危險因子的探 18.

(29) 討,以皮爾森卡方檢定(Pearson's chi-squared test)發現婚姻狀況(有/無配偶)與跌倒無關 (p= .82);洪麗玲(2011)與鄧雅文(2006)也發現婚姻狀況與跌倒無關(p> .05);秦毛漁等 (2008)將婚姻狀況分為已婚與單身(鰥寡、未婚、離婚),發現婚姻狀況與跌倒無關 (x2=2.416 , p= .120);楊博仁等(2012)發現無配偶(未婚/喪偶/離婚)與跌倒無關(p= .249)。 Ferrer等(2012)針對西班牙328位85歲以上老人探討身體功能、認知狀況與跌倒之相關性 研究中,以卡方檢定發現婚姻狀況(喪偶、結婚、單身)與跌倒無關(p<.609)。Philip等(2015) 針對印度170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跌倒危險因子相關探討,將婚姻狀況分為已婚(有 配偶)與無配偶(單身、喪偶)兩組,以羅卲斯回歸分析發現婚姻狀況與跌倒無關(OR=1.33, 95% CI=0.60-2.95, p= .440)。 現住地區 現住地區方面,鄉下地方的跌倒知識不普及與推廣困難可能會影響跌倒率,Choi 等(2014)以卡方與多變項迴歸分析跌倒危險因子,發現居住在鄉下比住在城市者有較高 跌倒風險(OR=1.10, 95% CI=1.03-1.17, p=.007)。 綜合上述探討人口學變項與跌倒的關聯性,研究年代方面,國外文獻共 12 篇,皆 為三年內文獻;國內共 13 篇,其中只有 5 篇為三年內文獻(吳岱穎,2013;陳芊羽,2014; 陳妍君,2014;楊博仁等,2012;鄭秀瑮、蔡仲弘,2012)。研究樣本方面,國內以全 台灣老人為樣本共有 7 篇(林佳欣等,2010;洪麗玲,2011;徐慧娟、詹莉君,2008; 黃郁婷,2011;楊博仁等,2012;詹莉君,2004;鄭秀瑮、蔡仲弘,2012)。統計分析 方面多採用 t 檢定、卡方檢定、羅卲斯迴歸探討跌倒關聯性與風險,且有許多研究結果 19.

(30) 不一致。過去國內外研究有 15 篇研究發現年齡愈大者跌倒機率越高;但國內文獻有 6 篇卻發現年齡與跌倒無關;有 13 篇相關文獻發現女性有較高的跌倒風險,故相較於國 外文獻,發現國內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人口學變項與跌倒間之差異。人口學變項與跌倒 之相關性整理詳如表 1。. 20.

(31) 第二節 健康狀況與跌倒的關聯性 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方面,過去有7篇研究發現當老人自覺健康狀況不好時,會增加跌倒 發生率(秦毛漁等,2008;黃郁婷,2011;楊博仁等,2012;Choi et al., 2014;Mitchell et al., 2013;Fonad et al., 2014;Kelsey et al., 2012),詳述如下。 國內研究中,秦毛漁等(2008)針對東部118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評估整體自 評健康狀況,利用多層面健康評估量表(Multi-Dimensional Health Assessment Inventory-the Iowa Self-Assessment Inventory) ,涵蓋七個次概念如:經濟資源、情感平衡、 身體狀況、信任他人、活動能力、認知狀況及社會支持,每個概念各有8題,總計56題, 得分範圍為56-224分,分數越高表示自覺健康狀況越佳,結果發現整體自評健康狀況越 差與跌倒有顯著差異(χ2=4.673, p< .001)。黃郁婷(2011)以國健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 狀況長期追蹤調查」1999年與2003年資料,對65歲以上老人共1,964位進行縱貫式研究, 以卡方檢定發現自覺健康狀況不佳者(包含普通、不太好、很不好)比健康者有較高的跌 倒風險 (p< .05)。楊博仁等(2012)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單變項分析與邏輯斯迴歸 分析跌倒因子,利用1999年問卷: 「你對於你現在的健康情形」定義為不好(包含:不太好、 很不好)及好(包含:良好、好、普通)二組,以卡方檢定發現自覺健康不好者與跌倒有正相 關(p< .001)。 反觀國外相關文獻研究結果與國內一致,Kelsey等(2012)對美國1737位70歲以上社 區老人進行追蹤4.3年的縱貫性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差者在室內行走或劇烈活動發生 21.

(32) 跌倒的風險較高(OR=2.54;95% CI=0.54-12.09)。Choi等(2014)對韓國43,367位的橫斷性 研究中,將問卷「目前整體自覺健康狀況為何?」定義為不好(包含:普通、不太好、很不 好)及好(包含:良好、好)二組,發現自覺健康不好者比好者有較高的跌倒風險 (OR=1.27; 95% CI=1.16-1.38, p< .001);而Mitchell等 (2013)對澳洲5,681位探討老人跌倒,發現與自 覺健康差者相比,自覺健康狀況非常好或好的老人有較低跌倒風險(OR=0.49, 95% CI= 0.42-0.57);Fonad等(2014)對瑞典1193位75歲以上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以二元羅卲斯 迴歸分析,發現與自覺健康好者相比,自覺健康狀況差者有3.22倍的跌倒風險(95% CI=1.49-2.82)。 多重用藥 用藥方面,秦毛漁等(2008)發現老人有/無服用降血壓藥物使用與跌倒有顯著之差異 (χ2= 4.557, p< .033)。國內外文獻中有9篇研究發現老人使用越多種藥物會增加跌倒之 風險(吳岱穎,2013;黃惠璣,2004;陳怡如,2006;黃郁婷,2011;Fonad et al., 2014; Kelsey et al., 2012;Laflamme et al., 2015;Mitchell et al., 2013;Thaler-Kall et al., 2014), 兩篇研究發現用藥數量與跌倒無相關(Kvelde et al., 2015;Kwan et al., 2012)。詳述如下。 國內研究中,吳岱穎(2013)對台北3680位社區老年人進行縱貫性研究,一年後以電訪方 式追蹤過去一年之跌倒次數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發現跌倒者佔14.5%,且與無多重用 藥者相比,有多重用藥者有高跌倒風險(OR=2.18)。黃惠璣(2004)對台北市三家老人安養 院302 位及文山區103位居民,總共405位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根據過去一年中有無跌 倒的經驗分成跌倒組202人和未跌倒組203人,利用跌倒危險評估表評量老人跌倒的危險 22.

(33) 因子,以卡方檢定發現使用四種與四種以上用藥與跌倒有正相關(χ2= 4.73,p< .05)。陳怡 如(2006)對台北312位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以了解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的狀 況,以卡方檢定發現服用多種藥物與跌倒呈正相關(p< .05)。黃郁婷(2011)以國健局「中 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查」1999年與2003年的全國性資料,對65歲以上老人共 1,964位進行縱貫式研究,以卡方檢定也發現服用藥物種類愈多與跌倒有顯著相關 (p< .05)。 然而國外研究文獻研究中,Fonad等 (2014)對瑞典1243位7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 斷性研究,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以郵寄問卷的方式,回覆率74%,探討老年人整體 健康、營養狀況、多重用藥與跌倒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過去一年跌倒率36%,相較於每 日服用三種以下藥物者,每日服用四種與四種以上用藥會有較高跌倒風險(OR=1.76, 95%CI= 1.29-2.41)。相同的,Kelsey等(2012)針對美國1737位70歲以上老人探討跌倒因 子,利用邏輯斯回歸分析也發現有四種與四種以上用藥的老人在室內上下樓梯跌倒風險 (OR=3.24, 95% CI=0.68-15.45)比在室外步行或劇烈活動高(OR=1.58;95% CI=0.72-3.48),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Mitchell等(2013)針對澳洲5681位65歲以上老人 進行橫斷性研究,探討健康、生活型態與跌倒危險因子的關係,發現四種與四種以上用 藥者與跌倒風險高於三種以下用藥者(OR=2.62, 95%CI=2.03-3.39, p< .0001)。Thaler-Kall 等(2014)對德國967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發現五種與五種以上用藥者有 高跌倒風險(OR=2.10, 95% CI=1.12-3.93)。Laflamme等(2015)以問卷方式對瑞典64399位 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病歷對照研究,以邏輯斯迴歸分析發現用藥數與跌倒受傷風險有 23.

(34) 相關聯,相較於沒有使用任何藥物者,服用四種與四種以上用藥者約有3.26倍的高跌倒 受傷風險(95% CI=3.14-3.39)。 不同於前述研究Kvelde等(2015)在澳洲針對488位70歲以上的社區老人追蹤一年,卻 發現用藥數量與跌倒無關(p> .05);Kwan等(2012)在台灣針對280位65歲以上台南社區老 人預測跌倒因子的研究中,以二元迴歸分析也發現用藥數量達四種與四種以上者與跌倒 無相關[IRRs( incident rate ratios)=1.56 , 95% CI= 0.89-2.76]。 疼痛 疼痛方面,黃郁婷(2011)研究發現身體疼痛與老人跌倒有正相關(p< .05)。Hedman 等(2013)對居家1243位7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相較於沒有任何疼痛情形 者,發現軀幹(背部、髂骨、髖骨)有疼痛情形者的跌倒風險為1.92倍(95%CI=1.49-2.47); 四肢有疼痛情形者的跌倒風險為1.74倍(95%CI=1.36-2.23);肩頸疼痛情形者則為1.62倍 (95%CI=1.27-2.06)。而Pijpers等(2012)以社區65歲以上1,145位老人進行三年追蹤,探討 重複跌倒潛在危險因子研究中,評估自覺身體疼痛分數0-6分,以卡方檢定發現有疼痛 者(分數1分以上)與重複跌倒有顯著相關(p< .001)。 聽力與視力 聽力與視力方面,這些問題常為老人困擾問題之一,聽力方面,共有3篇研究發現 聽力障礙與跌倒有顯著正相關(p< .05)(楊博仁等,2012;鄭秀瑮、蔡仲弘,2012;Hu et al., 2015),有4篇發現聽力與跌倒無相關(林茂榮等,2002;秦毛漁等,2008;鄧雅文,2006; Ferrer et al., 2012)。視力方面,共有9篇研究認為視力障礙與跌倒有顯著相關(吳岱穎, 24.

(35) 2013;林茂榮等,2002;徐慧娟、詹莉君,2008;張念慈等,2008;黃郁婷,2011;楊 博仁等,2012;詹莉君,2004;鄭秀瑮、蔡仲弘,2012;Hu et al., 2015),有5篇發現視 力與跌倒無相關(洪麗玲,2011;秦毛漁等,2008;鄧雅文,2006;Eriksson et al., 2013; Ferrer et al., 2012),詳述如下。 國內研究中,鄭秀瑮、蔡仲弘(2012)研究台灣地區3,778位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 狀況之長期追蹤調查(2003與2007年)預測老人跌倒風險,依問卷「你聽聲音是否聽得清 楚?」;「你看東西是否看得清楚?」,將聽力與視力皆重新編碼為清楚(包含:很清楚、 清楚、普通)及不清楚(包含:不太清楚、一點也不清楚)二組,以卡方檢定發現聽力、視 力清楚與否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5)。楊博仁等(2012)針對1645位70歲以上老人 探討跌倒之預測因子,依問卷「你看東西是否清楚?」、「你聽聲音是否清楚?」,將回答 結果分為有障礙(包含:不太清楚、一點也不清楚)及無障礙(包含:很清楚、清楚、普通) 兩組,以單變項分析發現有無聽力、視力障礙者與跌倒皆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3; p< .001)。林茂榮等 (2002)對台中縣新社鄉368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一年追蹤研究, 探討視力(包含:清楚/不清楚/很不清楚)與聽力(包含:良好/不佳/重聽)對跌倒的影響, 以皮爾森卡方檢定(Pearson's chi-squared test)發現視力很不清楚者對跌倒有顯著差異 (p=.027),重聽則與跌倒無關(p= .76)。徐慧娟、詹莉君(2008)以國民健康局「老人生活 與保健調查」進行長期追蹤3年,利用卡方與羅卲斯回歸探討台灣兩千多位65歲以上老 人的跌倒因子,發現未戴眼鏡且看不清楚者有較高跌倒風險(OR=1.212, p< .05)。吳岱穎 (2013)對2010年參加台北醫院健檢共3680位社區老人進行縱貫性研究,以卡方檢定發現 25.

(36) 視力模糊與單次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5),且相較於視力正常者,視力模糊有較高 跌倒風險(OR=1.93)。詹莉君(2004)針對2157位台灣67歲老人追蹤三年,探討過去一年跌 倒危險因子,以卡方檢定分析發現「沒有戴眼鏡且看不清楚者」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 異(p< .05)。張念慈等(2008)針對台北北投4056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與黃郁婷 (2011)針對台灣1964位65歲以上老人的縱貫性研究,探討跌倒危險因子,利用卡方檢定 皆發現視力障礙者與跌倒有差異(p<.01)。 相反的,秦毛漁等(2008) 對118位65歲以上老人完成問卷訪談與平衡能力檢測,探 討社區老人跌倒相關因素,將聽力與視力問卷回答結果分為不清楚、尚可、清楚,以卡 方檢定發現聽力不清楚與跌倒無統計上顯著差異(χ2=5.444, p= .066);以費雪正確機率檢 定(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發現視力不清楚與跌倒也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 .982)。 鄧雅文(2006)對花蓮縣403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也發現視力與聽力受損 與跌倒皆無關聯性(p>.05)。另洪麗玲(2011)對全國參與保命防跌計畫班的904位65歲以上 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發現視力不佳與跌倒無顯著差異(p>.05)。 國外研究中,Hu等 (2015)對上海3043位60歲以上社區婦女追蹤一年室內跌倒受傷的危 險因子,將聽力與視力問卷回答結果分為好、普通、有障礙,以單變項分析發現聽力障 礙、視力障礙與跌倒皆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1)。Eriksson(2013)則以視覺功能評估量 表(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 NEI VFQ-25)共25題為工具,對212 位70-85歲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發現整體視力狀況(General Vision)共區分為0, 25, 50, 75, 100分,低與50分代表視力不好,女性跌倒者整體視力平均得分為57.9分,男性跌 26.

(37) 倒者整體視力平均得分為43.7分,以無母數分析(Mann–Whitney U-test)發現整體視力與 跌倒無相關性(女性:p= .962;男性:p= .433)。Ferrer等(2012)對西班牙328位85歲以上 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究,結果過去一年跌倒率28.4%,以卡方檢定發現自覺視力、聽 力受損與跌倒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1.0;p= .388)。 使用輔具 使用輔具方面,有11篇研究發現使用輔具與跌倒有顯著相關(洪麗玲,2011;徐慧娟、 詹莉君,2008;秦毛漁等,2008;黃郁婷,2011;黃惠璣,2004;楊博仁等,2012;詹 莉君,2004;鄧雅文,2006;Chien et al., 2014;Ham et al., 2014;Mitchell et al., 2013), Kwan等(2012)則發現輔具使用與跌倒無顯著差異,說明如下。 國內研究中,徐慧娟、詹莉君(2008)以「老人生活與保健調查」1996年與1999年長期追 蹤資料,針對兩千多位67歲以上社區老人探討跌倒因子,發現相較於「沒有使用任何輔 具且行走方便者」,「有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且行走方便者」有較高的跌倒風險(OR=1.306, p< .001)。秦毛漁等(2008)以東部118位65歲以上老人探討社區老人跌倒相關因子,將使 用助行器分為經常、偶爾使用與不需要,結果發現有使用助行器者與跌倒有顯著差異 (χ2=6.186 , p= .045)。黃惠璣(2004)以台北405位65歲以上老人探討跌倒因子,將輔具狀況 分為有使用(包含使用助行器、拐杖)與無使用兩組,以卡方檢定發現有/無使用輔具者與 跌倒有統計顯著差異(χ2=11.9 ,p< .001)。楊博仁等人(2012)針對1645位70歲以上老人進行 四年追蹤研究,依問卷將使用行動輔具分為「有」或「無」兩組,以卡方檢定發現有/ 無使用行動輔具與跌倒有統計顯著差異(p< .001)。然而詹莉君(2004)針對2157位70歲以 27.

(38) 上社區老人進行三年追蹤研究、洪麗玲(2011)針對904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黃郁婷(2011) 針對1964位65歲以上老人與鄧雅文(2006)對403位65歲以上老人探討跌倒危險因子中,皆 發現有使用輔助器者(包含助行器、拐杖)與跌倒呈顯著正相關(p< .05)。 國外研究中,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歲老人追蹤四年,發現相較於沒有使 用輔具者,有使用手杖、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的老人跌倒風險較高(OR=2.95, 95%CI=2.19-3.98 , p< .001)。Ham等 (2014)對荷蘭2407位60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世代研 究,探討藥物使用與跌倒發生的關聯性,以卡方檢定發現有使用行走輔具者(如助行器、 手杖、拐杖)與跌倒呈正相關(p= .04)。Mitchell等(2013)對澳洲5681位65歲以上老人研究 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對跌倒的影響,以邏輯斯回歸分析發現經常使用助行器(如手杖、 拐杖、助行器或代步車)與沒有使用輔具者相比,跌倒風險較高(OR=2.67, 95%CI=2.26-3.13, p< .0001)。相反的,Kwan等(2012)針對280位65歲以上台灣老人進行2 年追蹤,研究發現有使用輔具者與沒有使用者相比,與跌倒無顯著差異 (IRR=1.13,95%CI=0.54-2.37)。 認知 認知功能方面,以AMTS(Abbreviated Mental Test Score)簡易智力量表為測詴工具, 1974年制定,共10小題,總分為0-10分,Kamińska等(2015)研究發現總分為6分與6分以 上者為認知障礙,與發生跌倒沒有統計上差異(p= .75)。秦毛漁等(2008)對東部118位65 歲以上老人,利用自評健康量表,Morris等(1994)所編制多層面健康評估量表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Assessment Inventory-the Iowa Self-Assessment Inventory) ,涵 28.

(39) 蓋七個次概念如:經濟資源、情感平衡、身體狀況、信任他人、活動能力、認知狀況及 社會支持,每個概念各有8題,總計56題,採四點計分法,得分為56-224分,分數越高 自覺健康狀況越佳,以T檢定研究發現有/無認知障礙者與跌倒有顯著差異(t=3.593, p< .001)。而以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認知功能量表為測詴工具,由 Folstein等(1975)提出,包括對時間與地方定向能力、注意力、立即記憶與短期記憶、語 言能力、視覺繪圖能力等,共十一個題目,滿分為30分,研究發現認知功能越低者,跌 倒機率越高(林茂榮等,2002;Ham et al.,2014)。但也有研究發現認知功能與跌倒無關 (Pijpers et al., 2012)。另,以簡易認知量表SPMSQ(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為測詴工具,由Pfeiffer (1975)所發展,主要目的為評估個案的認知功能,內容可測詴意 識、定向力、注意力、思考及一般知識及不同層面的記憶功能,包括短期記憶、長期記 憶,總共有10題,答對得分為1分,總分範圍為0-10分,以此工具有2篇研究發現認知障 礙者與跌倒有正相關(黃惠璣,2004;楊博仁等,2012),詳述如下。 以MMSE認知量表為測詴工具之研究中,林茂榮等(2002)對台中368位65歲以上老 人,以皮爾森卡方檢定與多變量分析跌倒的危險因子,發現認知功能越低者(MMSE<15 分)與跌倒呈正相關(p= .001)。劉婉貞(2010)對士林區268位60歲以上社區健康老人, 探討跌倒與認知的關係,以卡方檢定發現認知功能退化(MMSE≦26分)與跌倒有統計 上顯著差異(p< .05)。Ham等(2014)對荷蘭2407位65歲以上老人研究中,以卡方檢定發現 認知障礙(MMSE≤23)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5)。但Pijpers等(2012)對荷蘭1145位 65歲以上老人縱貫性研究中,以卡方檢定發現有認知障礙者(MMSE≤23)與重複跌倒無顯 29.

(40) 著差異(p> .05)。另,以簡易認知量表SPMSQ為測詴工具之研究中,黃惠璣(2004)對台北 405位65歲以上老人研究中,以SPMSQ認知功能量表測量跌倒者平均得分為8.08分,未 跌倒組平均得分為8.42分,結果發現跌倒組的認知情形比未跌倒組得分低,且認知狀況 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t=1.87, p= .06)。楊博仁等(2012)對1645位70歲以上老人探討跌 倒危險因子,以SPMSQ量表測量其認知功能,9題中答對題數小於或等於6題者判定為認 知功能障礙,結果以卡方檢定發現認知功能障礙者與跌倒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p= .004)。 綜合上述探討健康狀況與跌倒的關聯性與風險多採用 t 檢定、卡方檢定、羅卲斯迴歸。 而國外文獻共 17 篇,皆為三年內文獻,國內共 15 篇,其中三年內文獻只有 4 篇(吳岱 穎,2013;陳芊羽,2014;楊博仁等,2012;鄭秀瑮、蔡仲弘,2012)。研究樣本方面, 以全台灣老人為研究樣本僅 6 篇(洪麗玲,2011;徐慧娟、詹莉君,2008;黃郁婷,2011; 楊博仁等,2012;詹莉君,2004;鄭秀瑮、蔡仲弘,2012)。研究結果方面,國內文獻 發現自覺健康狀況不好、多重用藥、使用輔具、疼痛、認知障礙與跌倒皆為正相關,與 國外文獻研究結果一致,然而國外文獻卻有發現多重用藥(Kvelde et al., 2015;Kwan et al., 2012;Thaler-Kall et al., 2014)、使用輔具(Kwan et al., 2012)、認知障礙(Kamińska et al., 2015;Kvelde et al., 2015)與跌倒無關的研究,且國內外文獻在視力、聽力障礙與跌倒之 關聯性仍有許多研究結果不一致。健康狀況與跌倒之相關性整理如表 2。. 30.

(41) 第三節 健康行為、心理因素與跌倒的關聯性 健康行為 吸菸、缺乏運動等個人不良的健康行為皆為生活中主要的危害,而國際癌症研究總 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證實菸草為一級致癌物,且世界 衛生組織(WHO,2011)報告指出癌症四大共同危險因素為吸菸、缺乏運動、飲食不 健康與喝酒(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4)。 吸菸、喝酒 過去5篇研究發現有因喝酒而發生跌倒事件較多(楊博仁等,2012;鄭秀瑮、蔡仲弘, 2012;鄧雅文,2006;Chien et al., 2014;Choi et al., 2014)。有4篇研究發現喝酒行為與 跌倒無關(黃少君等,2005;黃惠璣,2004;張念慈等,2008;Thaler-Kall et al., 2014)。 過去文獻有4篇發現吸菸也與跌倒相關(黃惠璣,2004;楊博仁等,2012;Chien et al., 2014;Choi et al., 2014)。有2篇研究發現兩者無相關(張念慈等,2008;鄭秀瑮、蔡仲弘, 2012),詳述如下。 國內研究中,鄭秀瑮、蔡仲弘(2012)將3778位61歲以上老人分析跌倒相關因子,將 健康行為區分為有無吸菸、有無喝酒各兩組,探討日常生活功能(ADL)和工具性日常生 活功能(IADL)失能程度預測跌倒風險,以卡方分析研究發現有喝酒者與跌倒有統計上顯 著差異(p< .05);有吸菸者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 .05)。楊博仁等(2012)對1645位70歲以 上老人探討跌倒危險因子,將現在是否有吸菸、喝酒、運動等健康行為視為自變項來探 討跌倒相關因子,結果以卡方分析發現有吸菸、有喝酒者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31.

(42) (p< .001;p= .036),無運動者則與跌倒無關(p= .108)。張念慈等(2008)對4056位65歲以上 老人探討跌倒之盛行率與相關因素,定義吸菸習慣為目前仍有抽菸者為「是」,而戒菸 與從未吸菸者為「否」 ;喝酒習慣也為目前仍有在喝酒者為「是」 ,而戒酒/從未喝酒者為 「否」 ,以卡方分析發現有吸菸者與跌倒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071),有喝酒者也與跌倒 無統計上顯著相關(p= .625)。鄧雅文(2006)將花蓮403位65歲以上老人之喝酒習慣定義為 每日飲酒量20克以上者為「有」喝酒習慣,每日飲酒量20克以下者為「無」喝酒習慣, 以卡方分析發現有喝酒習慣者與跌倒有顯著差異(p< .05)。黃惠璣(2004)對405位65歲以 上老人探討跌倒因子,健康行為中將吸菸與喝酒定義為「有」 、 「無」兩組,以卡方分析 發現有吸菸者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²=6.2, p< .05),有喝酒者則與跌倒無統計上差 異(²=1.6,p> .05)。黃少君等(2005)對台北石牌2045位65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橫斷性研 究,而過去一年跌倒者有303人,累積發生率14.8%,且將喝酒定義為「有」 、 「無」兩組, 利用羅卲斯回歸分析發現生活習慣中有喝酒者與跌倒無相關(OR=0.71, 95% CI=0.45-1.10)。 國外研究中,Thaler-Kall等(2014)在德國967位65歲以上老人探討跌倒危險因子的橫 斷性研究中,將男性每日飲酒量24公克以上定義為有喝酒,24公克以下為無喝酒;女性 每日飲酒量12公克以上定義為有喝酒,12公克以下為無喝酒,以卡方分析發現有喝酒者 與跌倒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 .1443)。Choi等(2014)對韓國43,367位65以上社區老人探討 跌倒相關因子,發現過去一年跌倒率男性36.5%、女性63.5%,且將吸菸定義為目前有 (≥100支與目前有吸菸者)與沒有(目前為止<100支與目前沒抽者),喝酒定義為目前有(至 32.

(43) 少每月一次)與沒有,結果以卡方檢定發現有吸菸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有 喝酒者也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歲老人探 討跌倒危險因子,以羅卲斯迴歸分析發現目前有吸菸者跌倒風險為無吸菸者的0.72倍 (95% CI= 0.58-0.89, p=.002);經常喝酒者跌倒風險也為無喝酒者的0.72倍(95% CI=0.58-0.88, p= .001)。 運動 運動方面,老年人有規律與適當的運動可增加肌肉力量、柔軟度及平衡感(蘇蕙芬, 2013),也可增加老人的步態平衡,社交活動及生活品質,克服老化造成的下肢無力, 減少慢性疾病與跌倒的發生(黃惠璣,2004)。而積極的運動訓練可促進老人生理與心理 健康,並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信心(陳怡如,2005),但是,林茂榮等(2002)對368位65 歲以上社區老人的跌倒相關研究中,將運動習慣分為「有」 、 「無」兩組,以卡方檢定發 現無運動習慣者與跌倒沒有統計上差異(p=. 079)。且秦毛漁等(2008)對東部118位65歲以 上老人探討跌倒因子,將運動型態分為無運動、一週運動少於兩次與一週大於三次,發 現運動型態與跌倒沒有顯著差異(p= .173);楊博仁等(2012)也發現平常無運動與跌倒無 相關性(p= .108)。然而Jing等(2014)對1512位中國老人發現規律運動者比無規律運動者有 較低的跌倒風險(OR=0.74, 95% CI= 0.53-1.03, p=.079);Chien等(2014)對4440位平均69.5 歲老人探討跌倒因子,以羅卲斯迴歸分析雖發現沒有規律運動者跌倒風險為有規律運動 者的1.13倍,但無統計上顯著意義(95% CI=0.95-1.34, p= .168)。. 33.

(44)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方面,國內外文獻研究皆發現憂鬱與跌倒呈正相關。過去有5篇研究發現 醫師診斷有憂鬱情形者與跌倒有顯著相關(p< .05)(徐慧娟、詹莉君,2008;黃郁婷,2011; 詹莉君,2004;Choi et al., 2014;Hedman et al., 2013)。有2篇研究文獻以長版CES-D(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憂鬱量表測量(Pijpers et al., 2012;Vries et al., 2013);2篇短版CES-D憂鬱量表測量(楊博仁等,2012;Chien et al., 2014);有6篇研究以 GDS-15量表為工具(林茂榮等,2002;黃少君等,2005;Kamińska et al., 2015;Kvelde et al., 2015;Kwan et al., 2012;Michael et al., 2013)皆發現憂鬱者與跌倒發生有顯著相關 性,且詳述如下。 Pijpers 等(2012)對 1145 位 65 歲以上老人探討跌倒因子,以長版 CES-D 量表為工具, 總分為 60 分,大於等於 16 分者代表有憂鬱者,小於 16 分代表無憂鬱者,以卡方檢定 發現有憂鬱者與重複跌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Vries 等(2013)對荷蘭 1509 位 65 歲以上社區老人進行縱貫性研究,發現相較於無憂鬱情形者,憂鬱者(CES-D≥16 分)有 較高的重複跌倒風險(HR=1.70, 95%CI=1.16-2.48, p<.01)。楊博仁等(2012)對 1645 位 70 歲以上老人以短版 CES-D 量表為工具,共 10 題,總分 0 至 30 分,大於等於 8 分者代 表有憂鬱者,小於 8 分代表無憂鬱者,以卡方檢定發現有憂鬱者與跌倒有顯著差異 (p< .001)。Chien 等(2014)對 4440 位平均 69.5 歲老人進行研究,也以羅卲斯回歸分析發 現有憂鬱者(CES-D>9 分)之跌倒風險為無憂鬱者(CES-D<9 分)的 2.11 倍(95%CI= 1.71-2.60, p< .001)。林茂榮等(2002)以 GDS 為工具,共 15 題,總分 15 分,區分 5 分以 3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Family predictors of psychosocial outcomes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cancer patients in palliative care: living and dying with the “supportive paradox”.. Researching “good death” i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