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114
0
0

Teks penuh

(1)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社區成年婦女利用生物力學技術對脊椎、腿型及足弓之介入性 成效探討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study using biomechanical correction of the spine, legs and arch for adult women of the community. 周怡君 Yi-Chun Chou. 指導教授:張蓓貞博士 Advisor:Pei-Jen Chang, Ph. D.. 中華民國 101 年 5 月 May, 2012.

(2) 致. 謝. 碩士論文是靠身旁的家人、師長及朋友的鼎力相助才順利完成,在此獻上我最真摯 的感謝,尤其是我的先生、媽咪、爸比、大妹、小妹、口試委員寬佳老師、明偉主任以 及蓓貞教授,沒有您們我做不到。 回想 99 年 6 月台北護理學院二技畢業後,99 年 9 月直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社區組,卻在 8 月意外發現懷孕,就這樣我的寶寶一路陪著我唸碩士班,100 年 4 月寶 寶出生,我的先生和媽咪就幫忙我一起照顧寶寶,尤其是我媽咪為了讓我順利完成論 文,身體因此累壞了,到現在都還要定期維修,真是辛苦她了;我的先生除了幫忙我照 顧寶寶外,自己還有事業和課業要忙碌,偶爾還要包容我的情緒,也真是苦了他;我的 小妹因為擔心我的身體,常常買水果和食物給我補身體,嫁妝都減了不少,真是委屈她 了;而蓓貞教授當初不嫌棄我懷孕,還幫忙我找實習場所,耐心指導我論文寫作;還有 多虧寬佳老師、明偉主任的寶貴意見,才能讓論文順產唷!雖然在我論文口試前半個月, 第二個寶寶流產了,但一路這樣走來,可以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所以我更加珍惜這 一切,衷心的希望曾經幫助過我的貴人們,身體健康,平安幸福。謝謝您們~.

(3) 摘. 要.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且缺乏運動,所以常見肩頸腰背痛問題,以生物力學角度來看, 脊椎偏斜是造成肩頸腰背痛的主因,因為活動時肌肉受力不平均,而現在治療方式不外 乎為吃消炎止痛、復健電療、舒筋活血、針灸推拿、拔罐等,若能針對調整脊椎後再配 合生物力學脊椎運動,相信不需要藥物控制及長期復健治療也能讓生活品質更好。本研 究欲利用生物力學矯正脊椎、腿型及足弓並提供有效且持續的方法及工具改善社區成年 婦女之肩頸腰背痛問題,為其安排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技術,運用姿態分析圖配合紅外線 定位水平測量儀調至標準的水平線及垂直線,顯現個案的頭部、頸椎、胸椎、腰椎及尾 椎是否成左右對稱的一直線;耳朵上緣、肩膀、肩胛下緣、腰部、臀部下緣是否呈五條 水平線;運用簡易足部測量板測量足弓及腿型,之後由生物力學脊椎矯正專家親自予以 執行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技術,再以姿態分析圖及紅外線定位水平測量儀為準,直到個案 頭部、頸椎、胸椎、腰椎及尾椎成左右對稱的一直線;耳朵上緣、肩膀、肩胛下緣、腰 部、臀部下緣呈五條水平線,上述技術循環則一週一次共執行三次,並由生物力學脊椎 矯正專家親自指導生物力學脊椎運動並給予光碟參考以提醒步驟、動作及持續時間,請 個案每天填寫記錄單,以確保有執行生物力學脊椎運動,期盼此研究計劃能夠幫忙解決 現代人肩頸腰背痛問題,降低生活壓力及提昇生活品質,並達到健康自我管理。. 關鍵詞:社區成年婦女、生物力學、肩頸腰背痛. i.

(4) ABSTRACT Because of highly stressful life and lack of exercise, humans living in modern life have often experienced neck and back disorders. In the view of biomechanical studies, the reason of neck and back disorders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pinal deviation, caused by the asymmetric exercise forces on muscles during activities.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management include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odynes, electrotherapy in rehabilitation, relaxing the muscles and promoting the blood circulation, acupuncture and tuna, cupping therapy, etc. If we can focus on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biomechanical spinal motion, we believe that patients would have better quality of living without drug control and long-term rehabilit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ctify spine, legs and arch based on biomechanical correction and support convincing and continuing adjustment and instrument to ameliorate neck and back disorders for adult women of the community. We offer biomechanical chiropractic technique and adjust standard horizontals and verticals by manipulating infrared alignment horizontal goniometry with posture analysis diagram to see whether the head, cervical vertebra, thoracic vertebra, lumbar vertebra and caudal vertebra of our individual case appear a symmetric line or not; whether the upper ear, the shoulder, the subscapularis, the lumbar,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buttocks of our individual case show five horizontal lines or not. Then we check the leg and arch by the leg measurement and biomechanical chiropractic professionals personally execute chiropractic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biomechanics. After that, we apply infrared alignment horizontal goniometry and posture analysis diagram until we get a symmetric line displayed by the head, cervical vertebra, thoracic vertebra, lumbar vertebra and caudal vertebra; five horizontal lines shown by the upper ear, the shoulder, the subscapularis, the lumbar,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buttocks of our individual case. The above-mentioned technique steps repeat once a week for three weeks and biomechanical chiropractic professionals directly teach biomechanical chiropractic exercise to adult women of the community and support referential videos to remind them of steps, standard movements, lasting time and the daily record for ensuring the execution. 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an ameliorate neck and back disorders, relieve daily stres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achieve the healthy self-managemen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adult women of the community, biomechanics, neck and back disorders. 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肩頸腰背痛與相關研究 ……………………………………………………. 8. 第二節 生物力學技術與應用 ……………………………………………………… 19 第三節 體雕技術改善肩頸腰背痛之相關研究 …………………………………. 24. 第四節 結語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2. 第三節 研究母群 ……………………………………………………………………. 32.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3. 第五節 抽樣方式 ……………………………………………………………………. 34. 第六節 研究工具之設計及信效度 …………………………………………………. 35. iii.

(6) 第七節 資料處理分析方法 …………………………………………………………. 45. 第八節 研究之倫理考量 …………………………………………………………….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成年婦女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及肩頸腰背痛現況分析 ……. 47. 第二節 肩頸腰背痛與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之相關分析 ……………. 52. 第三節 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對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之改善程度 ……. 55. 第四節 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對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腿型及足弓的改 變 ………………………………………………………………………… 第五節 結語 …………………………………………………………………………. 58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76 外文部份 ……………………………………………………………………………… 79 附錄 附錄一 同意書(實驗組) …………………………………………………………. 84. 附錄二 同意書(對照組) …………………………………………………………. 85. 附錄三 研究問卷 ……………………………………………………………………. 86. 附錄四 個案管理手冊 ………………………………………………………………. 96. 附錄五 研究倫理審查通知書 ……………………………………………………. 101. 附錄六 生活品質量表(SF-36)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2. 附錄七 中國人健康問卷(CHQ-12)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3. 附錄八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T)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4. 附錄九 北歐肌肉骨骼不適問卷(NMQ)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5. 附錄十 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ODI)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6. iv.

(7) 表. 次. 表 2-1. NACHEMSON & BIGOS 及 KOROFF 肩頸腰背痛定義一覽表 …………. 表 3-1. 研究設計表 …………………………………………………………………… 32. 表 4-1. 受測成年婦女之背景資料分佈及檢定表……………………………………. 表 4-2. 成年婦女之各層面現況分析表 ……………………………………………… 51. 表 4-3. 肩頸腰背痛、生活品質與生活壓力相關分析表(對照組) ……………… 52. 表 4-4. 肩頸腰背痛、生活品質與生活壓力相關分析表(實驗組) ……………… 53. 表 4-5. 不同健康狀況之受測成年婦女其各項之差異情形表(對照組) ………… 54. 表 4-6. 不同健康狀況之受測成年婦女其各項之差異情形表(實驗組) ………… 55. 表 4-7. 不同測驗階段在不同組別下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前測) ……………… 57. 表 4-8. 不同測驗階段在不同組別下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中測) ……………… 57. 表 4-9. 不同測驗階段在不同組別下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後測) ……………… 57. 表 4-10. 生活品質量表之敘述統計 …………………………………………………… 59. 表 4-11. 實驗介入對生活品質之成效分析 …………………………………………… 60. 表 4-12. 生活壓力量表之敘述統計 …………………………………………………… 61. 表 4-13. 實驗介入對生活壓力之成效分析 …………………………………………… 62. 表 4-14. 睡眠品質量表之敘述統計 …………………………………………………… 63. 表 4-15. 實驗介入對睡眠品質之成效分析 …………………………………………… 64. 表 4-16. 肩頸腰背痛自我評估之敘述統計 …………………………………………… 65. 表 4-17. 實驗介入對肩頸腰背痛自我評估之成效分析 ……………………………… 66. 表 4-18. 肩頸腰背痛對日常生活活動影響評估之敘述統計 ………………………… 67. 表 4-19. 實驗介入對肩頸腰背痛對日常生活活動影響評估之成效分析 …………. 表 4-20. 實驗組在不同測驗階段腿型變化表 ………………………………………… 68. 表 4-21. 實驗組在不同測驗階段足弓變化表 ………………………………………… 69. v. 9. 48. 67.

(8) 圖. 次. 圖 2-1. 脊椎示意圖(GRANT’S 彩色解剖圖譜,2005) ………………………. 10. 圖 2-2. 單一椎節示意圖(GRANT’S 彩色解剖圖譜,2005) …………………. 1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31. 圖 3-2. 生物力學技術對成年婦女之概念架構圖 …………………………………. 32. 圖 3-3. G-POWER 3. 1. 2 計算樣本數 ……………………………………………. 34. 圖 3-4. 收案流程圖 …………………………………………………………………. 35. 圖 3-5. 水平垂直儀及水平儀尺 ……………………………………………………. 41. 圖 3-6. 三角架 ………………………………………………………………………. 42. 圖 3-7. 水平木板 ……………………………………………………………………. 42. 圖 3-8. 姿勢分析圖 …………………………………………………………………. 43. 圖 3-9. 紅外線定位投影於受試者背面及側面 ……………………………………. 44. 圖 3-10. 簡易足部測量板 ……………………………………………………………. 45. 圖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之生活品質總分趨勢圖 ……………………. 59. 圖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之生活壓力總分趨勢圖 ……………………. 61. 圖 4-3.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之睡眠品質總分趨勢圖 ……………………. 63. 圖 4-4.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之肩頸腰背痛自我評估總分趨勢圖 ………. 65. 圖 4-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之肩頸腰背痛對日常生活活動影響評估總 分趨勢圖 ……………………………………………………………………. vi. 67.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社區成年婦女利用生物力學技術對脊椎、腿型及足弓之介入性成效 探討」的研究緣由,包括了(一)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二)研究目的(三)研究 問題(四)研究假設(五)名詞解釋(六)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肩頸腰背痛的盛行率大約為 70%-90%,而過去一年曾 有肩頸腰背痛的比例則為 15%-45%(曾修儀、丘周萍,1999)。1998 年中央健保局 統計,一年花在肩頸腰背痛的醫療費用高達三十億元,一年有兩百萬人求診,依流行病 學的統計,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有肩頸腰背痛症狀。肩頸腰背痛除了會影響日常生活及 工作外,還可能因疼痛而失能,造成生活壓力進而引起憂鬱症(陳美妙、李淑芬、莊雯 如、陳品玲,2008)。 目前台灣社會中,婦女仍舊是家庭主要照顧者,Ioannidis、Gordon 與 Adachi(2001) 也指出肩頸腰背痛的症狀常導致個體活動受限,無法執行自我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環境的 維持,進而長期臥床,影響親情、人際關係甚鉅,及個人生活價值崩盤,或造成原有美 好生活秩序解體。此外,國民健康局林宇旋科長及林惠生主任,利用 2001 年國民健康 局資料庫的分析結果顯示,12 歲以上人口中,28.2%有下背痛或腰痛的困擾;25.2%頸 部痠痛,尤其女性的發生率更高(34.5%下背痛或腰痛;28.8%頸部痠痛)。的確,成 年婦女約自五十歲開始進入更年期,因女性荷爾蒙不平衡而加速骨骼中的鈣質流失,使 得骨架變得較為單薄,增加了許多空隙,呈現疏鬆現象,不再有能力承受外界或內在的 負荷,這就是骨折的成因,而肩頸腰背痛常是症狀前期之一(Lappe, 2001)。 肩頸腰背痛已確定會使得身體活動缺乏耐力,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如彎腰、提物、 煮飯、做家事及上下樓梯等,因此患者常以減少身體活動度來減緩疼痛的產生(Risch,. 1.

(10) Norvell, Pollock, Risch, & Langer, 1993)。然而,造成肩頸腰背痛的原因有很多,尤其 是經過懷孕生產的婦女,隨著胎兒的生長及子宮的增大,身體結構和姿勢會改變,進而 影響肌肉的活動效率。腹部肌肉在懷孕末期被伸展到極限,又因內分泌的作用,使得韌 帶較鬆弛,穩定性降低,造成關節過度活動,特別是在承重的關節,例如:背部的脊椎、 骨盆、及下肢,骨盆底的肌肉作用是支持子宮的重量,在懷孕期間約會下降 2.5 公分。 肩頸腰背痛可能發生在懷孕期間、分娩時或生產後,若是在懷孕期間發生,多半是受到 "鬆弛素"分泌的關係;分娩過程中發生的肩頸腰背痛,則是子宮和子宮頸的神經部位受 到刺激所引發;生產後約有三分之二的產婦都會感到肩頸腰背痛,其中大概有 8%比例 的產婦,甚至在分娩一年後,仍會不時有不舒服的情形發生,20%的人則在產後六年內, 還有某種程度的肩頸腰背痛。懷孕期間就有肩頸腰背痛之婦女,大部份在產後數週內疼 痛會緩解,其中仍有少部份的產婦肩頸腰背痛首次發生於產後,此情形較易發生於從事 粗重工作、腰部常過度向前彎曲或扭動、姿勢不良及太年輕的產婦身上。 除了成年女性所面對的孕期前後,其可能產生肩頸腰背痛的成因之外,罹患這種疼 痛也與作用力矩與震動等生物力學的因素有關(Lings, Leboeuf-Y, 2000),有鑑於此, 針對肩頸腰背痛的治療方式,在目前現今社會中,除了主流健康照護體系(如復健醫學) 之外,「另類療法」亦是另外一種醫療選擇,但在學術界,這個「另類療法」的統稱已 經修正為「補充與另類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目前國際間具 共識的簡稱為 CAM),現今更進一步稱為「整合醫療」(Integrative medicine)。 1980 年代以來,CAM 的興起與盛行,除因為生物醫學對某些疾病治療的功效上出 現瓶頸、提供服務的過程失去人性化之外,民眾對全人與身心靈合一、追求自然、發揮 自我潛能之療癒形式的嚮往與追尋,是最主要推力。現代醫學無法提供肩頸腰背痛的完 善治療方式,使得人們轉而選用另類療法,例如:傳統中醫、民俗醫療等,可見這樣的 治療方式滿足部分民眾的醫療需求。1993 年權威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統. 2.

(11) 計美國 1990 年有 34﹪的民眾使用過另類療法,使用者以 25-49 歲最多(38%),學歷 以大專以上使用率較高(44%),在台灣,可能比率更高。既然民眾普遍使用另類療法 是一個事實,花費在另類療法的費用又相當可觀,且醫學界目前也無法反駁另類療法在 某些情況下確實有存在的價值,故另類療法對肩頸腰背痛的議題,在台灣是一項重要且 值得探討的方向。 面對肩頸腰背痛的診治技術,歷經幾十年的整合與研究,經過東西方專家不斷完 善,秉持著突破創新的理念,在西方骨科、神經科和解剖學的基礎之上,借鑒東方的經 筋療法、指標療法,也逐漸地與不斷發展的力學理論、實驗技術進行結合:生物力學泛 指研究生物體的力學現象,包括生物的肢體運動、神經肌肉控制、生物體內的血液循環、 呼吸、骨骼力學、肌肉力學及器官力學現象等,進而將力學理論與脊椎矯正技術帶入肩 頸腰背痛的診治領域中,成為自然療法中的一門新學問—體雕技術。此技術並於 2006 年,在國際自然療法醫師專業協會(WONMP)年會中,經過 WONMP 考核委員會專 家學者的現場做實驗審核,一致通過。因此,體雕技術便成為一門非手術、精緻而細膩 的體態矯正技術,通過體雕技術,不僅能緩解酸痛,還能達到“ 美體塑身 ”的效果,解 決身體不適及體態不佳產生的身、心理問題。由此,體雕技術融合了東西方精髓,實現 了自己完美的升級,不僅成為“骨骼矯正”的代名詞,也因為“美體塑身”的功效得到廣泛 關注。 目前,植基於生物力學所發展的體雕技術,已經在脊椎矯正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在 歐美、港澳臺、新加坡等世界各地非常流行,在中國內地也得到很高認可。在台灣已有 另類療法及生物力學足墊之研究,甚至有生物力學足墊針對老人跌倒、退化性關節炎等 疾病來量身製作功能性足墊,故激發本研究生思考以下論點是否能夠成立,若先為肩頸 腰背痛之成年婦女行生物力學技術使脊椎進行矯正,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後,讓雙足底的 受力平均,進而保護已矯正之脊椎,再加上生物力學脊椎運動來做為平時保養與運動,. 3.

(12) 若此論點成立則可讓許多國人受益。 綜合以上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所述,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成年婦女利用生物力學技 術矯正脊椎、腿型及足弓並探討其介入之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能利用生物力學技術進而矯正脊椎、腿型及足弓,以改善成年婦女肩頸 腰背痛問題之成效探討,藉以改善其症狀、生活品質、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等現況,進 而做為未來處理一般肩頸腰背痛者之參考及衛教上的指導。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項: 一、探討成年婦女在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及肩頸腰背痛的現況。 二、分析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其不適程度與生活品質、生活壓力、睡眠品質指數其可 能之相關。 三、釐清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對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其生活品質、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 改善程度有無顯著性差異。 四、分析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對成年婦女其脊椎、腿型以及足弓的改變值指數有無顯著性 差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假設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的成年婦女在生活品質、生活壓力及肩頸腰背痛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其不適程度與生活品質、生活壓力及睡眠品質指數 其可能之相關程度為何? 三、針對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後,對其生活品質、生活壓力與睡 眠品質改善程度有無顯著性差異?. 4.

(13) 四、針對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生物力學技術介入後,對其脊椎、腿型以及足弓的改 變值指數有無顯著性差異?.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接受生物力學技術介入的實驗組與無接受實驗處理之對照 組,其生活品質、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的後測值有顯著性差異。 二、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接受生物力學技術介入的實驗組,其不適程度,生活品質、 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呈現相關性。 三、肩頸腰背痛的成年婦女接受生物力學技術介入的實驗組,其脊椎、腿型以及足弓的 改變值,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生物力學 生物力學泛指研究生物體的力學現象,包括生物的肢體運動、神經肌肉控制、生物 體內的血液循環、呼吸、骨骼力學、肌肉力學及器官力學現象等,生物力學的發展非常 早,近年隨著力學理論及實驗技術的發展,生物力學研究由人體體外往體內,由生物體 往器官、組織至細胞發展,例如組織力學、細胞力學(李恆儒、徐瑋勵、楊秉祥,2011)。 生物力學乃是採用力學的理論來研究生物體內物質運動的學科,研究主題可以概括為以 下三方面: (一)生物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二)生物體的調節與控制機制。 (三)生物的應力-生長關係。 本研究所指之生物力學係以生物力學角度切入,企圖探討的主題是從生物體的調節. 5.

(14) 與控制機制做為切入點。 二、生物力學脊椎矯正 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是依據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為其理論基礎,亦即依脊椎所分佈 的解剖學部位,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採用適合的手法,以巧妙、自然、輕鬆及無 痛的情況下,迅速的將脊椎矯正,使脊椎神經得以舒解,除瞭解除病痛的根源,讓每一 脊椎神經傳導正常,更是一般醫療做不到的效果(黃俊民、張詩雯,2011)。本研究所 指涉之生物力學脊椎矯正,則在研究中又稱為「體雕」技術,是有別於主流復健醫療, 結合生物力學技術,配合人體脊椎與生物構造,所實施的一種矯治技術。 三、足弓 足部結構的不同,在長時間活動後,例如:長期站立或走路等,都會有不同的症狀, 直到疼痛頻率顯著才會被重視。人在走或跑步時,其下肢與足部各組織會將地面向上傳 的撞擊力量化解掉,以減少下肢關節和身體的負荷,而足弓更是足部行走或跑步時吸收 能量與釋放能量的重要結構;足部依足弓高低可分為高足弓、正常足、低足弓與扁平足, 因此本研究之「足弓」係指以實驗拍攝之足部與地面的弓起程度,以做為實驗介入前後 之足弓改善程度依據。.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係針對社區年滿二十五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且亞健康者(指身體發生 肩頸腰背痛兩週以上但不需要就醫)之成年婦女為主,其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其它 非此水準範圍之對象。 二、本研究假定若因疲勞而感覺肩頸腰背痛,休息 30 分鐘即可恢復者,則不算肩頸腰 背痛;研究同時亦排除已被診斷之長短期脊椎疾病患者。 三、本研究探討生物力學技術對脊椎、腿型以及足弓所可能產生的介入性成效,其中包. 6.

(15) 含實施技術人員,故本研究於實驗過程中,為減少其他研究限制,技術人員的學經 歷、性別、年齡以及年資等,則不在此研究範圍裡,以上均為本研究之可能限制。. 7.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說明「成年婦女利用生物力學技術對脊椎、腿型及足弓的介入性成效」的 文獻基礎,包括了肩頸腰背痛與相關研究、生物力學技術與應用、體雕技術於改善肩頸 腰背痛相關研究以及結語等四個部分來加以說明,以闡述本研究立論之基礎。. 第一節肩頸腰背痛與相關研究 一、肩頸腰背痛定義與成因 以肩頸腰背痛的定義來說,一般是指下背附近疼痛,合併或是不合併神經症狀。最 常見之原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包括筋膜炎、骨骼關節疼痛與神經疾病。Nachemson 和 Bigots(1984)提出肩頸腰背痛定義,最廣為一般臨床醫師所接受,將肩頸腰背痛定 義為急性(Acute)、亞急性(Sub acute)、慢性(Chronic)、復發性(Recurrent)。 有別於 Nachemson 的定義,Korff(1994)提出不同定義方式;舉例而言,若患者 一次疼痛兩星期,但兩個星期後又再疼痛,且不斷重複循環,以 Nachemson 和 Bigos (1984)之定義(表 2-1),並不算復發性肩頸腰背痛,但疼痛其實已經佔一半時間, 應該視為慢性肩頸腰背痛。而 Korff(1994)將肩頸腰背痛分成四類(表 2-1),暫時性 (Transient)、復發性、慢性、急性。這兩種方法可將病人作適當分類,但對於診斷與 治療上的意義,尚未進行完整的測試。 另外,依循脊椎與神經學而言,人體脊椎神經共有 31 對,由上至下,分成頸椎神 經 8 對(簡稱 C1~C8),胸椎神經 12 對(簡稱 T1~T12),腰椎神經 5 對(簡稱 L1~L5), 薦椎神經 5 對(簡稱 S1~S5),尾椎神經一對(簡稱 Co)。每一對脊椎神經連接著軀 體神經及內臟神經(即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構成),而軀體神經分佈於 各肢體肌肉,內臟神經分佈於全身的血管、腺體、內臟(曾廣文、李景如,2004)。進 一步地理解脊椎與神經之構造,如(圖 2-1)脊椎曲度包括頸椎前凸 7 節、胸椎背彎 12. 8.

(17) 節、腰椎前凸 5 節和薦骨 1 節(Grantʼs 彩色解剖圖譜,2005)。椎間盤是連接兩節椎 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用以分散脊椎承受的壓力及扭曲力。圖 2-2 的 a 和 b 為單 一椎節,由椎體、棘突、橫突、關節面等所構成(Grantʼs 彩色解剖圖譜,2005)。 整體而言,肩頸腰背痛分為兩部份,一是機械性肩頸腰背痛(Mechanical factors), 佔肩頸腰背痛原因的 97%(呂忠祐等人,2009):也就是疼痛會因休息或姿勢習慣改變 而比較緩和的。另外是非機械性肩頸腰背痛(non-mechanical factor):疼痛是一直持續 的,不會因為休息或者放鬆全身而得到改善,這種情形保守療法、運動治療通常沒有什 麼效果。常見的是脊椎腫瘤患者,其症狀可能有肢體酸麻無力、大小便困難、發燒、坐 骨神經痛,嚴重會呼吸困難和四肢癱瘓(謝霖芬,2005)。. 表 2-1 Nachemson & Bigos 及 Koroff 肩頸腰背痛定義一覽表 Korff(1994). Nachemson & Bigos(1984) 急性. 疼痛不超過三個月,並且 是急性表現。. (acute). 急性 (acute). 疼痛超過三個月。 慢性. 慢性. (chronic). (chronic). 復發性. 不是慢性、也不是復發 性,屬於急性表現。. 上次的疼痛已經好了,這 次再疼痛。. (recurrent). 疼痛超過過去一年中 的一半時間,不論是一 次或是多次發作。. 疼痛不超過過去一年 中的一半時間,但是多次 (recurrent) 發作。 復發性. 疼痛不超過三個月,但是 疼痛不超過三個月,但 暫時性 是慢性表現。 是超過二個月沒有再發 (sub acute) (transient) 作。 亞急性. 9.

(18) 圖 2-1. 脊椎示意圖(Grantʼs 彩色解剖圖譜,2005). 10.

(19) a:正視圖. b:側視圖 圖 2-2. 單一椎節示意圖(Grantʼs 彩色解剖圖譜,2005). 由上述所言可了解脊椎與神經不但維繫緊密,與人體肌肉也十分密切,因此可以理 解肩頸腰背痛成因很多,常見的如脊骨移位、姿勢不良、肌肉拉傷、脊椎間勒帶扭傷、 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症等,其中關係到脊椎部分之疾病並非少數。 對於肩頸腰背痛的可能影響成因,特別是慢性,有許多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 體重過重、性別、吸煙、情緒的影響、心理因素、精神疾病、彎腰、提重物、長時間坐 的工作、對工作的滿意度等。不佳的工作環境,會造成情緒沮喪、焦慮及憂鬱症,進而 使得肩頸腰背痛病情加劇,持續時間變長(Frymoyer, 1985)。 Matsui(1997)發現較耗費體力之工作與肩頸腰背痛有關,而重複彎腰動作與勞力. 11.

(20) 工作,有較高之發生率。長期坐著工作與肩頸腰背痛具有明顯相關性,並且建議工作時 坐姿於背後最好可以有適當支撐,以減少脊椎受力(Lengfeld, 2000)。另外,對於工 作能力肯定與否、工作者適應能力及工作環境滿意度的主觀經驗對肩頸腰背痛持續非常 重要(Nickel, 2001)。因此工業上的震動及腰部肌肉力量不足,皆被列為危險因子。 以肩頸腰背痛發生之機率而言,Riihimaki(1991)認為年齡分界應該約為60歲。但也有 學者發表,大於40歲病人,肩頸腰背痛發生機會比較大(Skovron, 1994)。整體來說, 年齡大於40歲,得到肩頸腰背痛機率較大。據統計,日本工作者中,男性終生肩頸腰背 痛盛行率比女性高,但超過五十歲者,盛行率男性稍低;其中以40-49歲男性盛行率最 高(Matsui et al., 1997)。至於男女間差異性,女性年紀大於40歲後,發生肩頸腰背痛 機會急速增加(Kostova & Koleva, 2001)。 研究顯示心理與精神因素也會影響肩頸腰背痛之發生,若能加以改善,可增加治療 成功機會(Nickel, 2001)。Frymoyer(1985)發現情緒沮喪、焦慮及憂鬱症患者,其 預後會比較差,生活壓力亦是一大可能影響肩頸腰背痛之因素。罹患精神疾病,會使得 下背疼痛時間增加,或是讓手術後持續背痛與復發機會增加(Long, Filtzer & BenDebba, 1988)。 Boshuizen(1993)認為生活中的吸煙會使血液供應下降,引起脊椎的終端缺血, 並且減少營養供給,使脊椎更容易退化。Kovacs(2003)針對成年人族群研究,發現吸 煙與肩頸腰背痛間有明顯相關。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生活當中二手煙與肩頸腰背痛 之間的相關性研究。 另外,Lean(1999)利用 Body Mass Index(BMI)為肥胖指標,針對肥胖的全面 性研究,發現體重過重,相對肩頸腰背痛發生機會較大,根據統計,80%的人都曾有過 腰痠背痛的感覺(鍾瓊珠,1997),肩頸腰背痛常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還有工作的 生產力,治療起來也費時。肩頸腰背痛的原因主要在於脊椎骨相關構造有問題,造成骨. 12.

(21) 骼、神經根、肌肉、筋膜、韌帶、軟骨和關節發生改變,導致下背的疼痛,而且往往很 難找出確切的病理病變(鄭碧華、吳聰能,2001)。 綜合上述以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主要是腰部構造、肌肉軟組織受外力改變或長期 的姿勢不正確。像是: (一)腰部扭傷:廣泛性的腰部肌肉疼痛,疼痛有可能會到臀部(呂忠祐等人,2009), 主要是因過度、不當使用腹背部肌肉或因外在外力,使得腹背部肌肉或韌帶受到傷害, 這種情況,休息幾天疼痛會比較緩和,骨頭結構是正常的(曾雅莉,2006)。 (二)椎間盤退化:疼痛比較有範圍限制,主要是跟關節老化有關,關節老化容易造 成軟骨上的破壞而行成骨刺,容易使腰椎附近的神經壓迫到(謝霖芬,2005)。 (三)椎間盤突出:疼痛可能會到腿部(賴彥妙等人,2007),主要是因有吸震作用 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附近的組織,造成下背疼痛或是壓到坐骨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曾 雅莉,2006)。 (四)脊椎狹窄:脊椎彎曲或是坐時疼痛會改善(呂忠祐等人,2008),主要是因為 脊椎孔變窄,通過的神經就會被壓迫到,而發炎造成下背部或腿部的疼痛,走路或站立 都有可能會加重疼痛(Magee, 2002)。 二、肩頸腰背痛的檢查和評估 肩頸腰背痛的診斷要從病史、實驗室檢查、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一起評估,單一 的判斷可能有會錯誤產生。 (一)病史詢問:必須了解疼痛的部位、時間、程度,什麼情形下疼痛會發作、又何 種狀態下疼痛會減輕、會緩解,之前是否有受過類似的傷害或是有其它舊傷,家族裡有 沒有什麼遺傳性疾病(Magee, 2002)。 (二)實驗室檢查:一般情形下比較少做此項檢查,但在腫瘤、骨髓炎等情形考慮下 可以藉該項檢查來排除(呂忠祐等人,2008)。. 13.

(22) (三)理學檢查:先從患者整體姿勢觀察起,包括其走路樣子有沒有不對稱或代償性 步態。接下來觀察身體外觀有沒有不對稱,脊椎有沒有變形。還需要去觸診,了解是否 有壓痛點或構造上的改變。關節活動度檢查則是可以了解病患的症狀是否有神經根的壓 迫,同時需在配合做神經學檢查,包括感覺與運動功能檢查、肌腱反射、肌力測試(Magee, 2002)。神經學檢查中還有兩項臨床上常用的檢查。 1.直膝抬腿測試(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SLR)患者平躺,測試者將患者的腳伸直並將 腳踝做背屈逐漸抬高,當患者抬腿角度介於 35~70 度,疼痛症狀產生,表示可能為坐骨 神經痛(Magee, 2002)。 2.俯臥屈膝測試(Prone knee bending test, PKB)患者俯臥,測驗者將患者的小腿彎曲, 如果症狀出現在大腿後測或腰部,表示可能為壓迫到腰椎第二、三神經根(Magee, 2002)。 (四)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檢查、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掃描。 三、肩頸腰背痛治療之相關研究 肩頸腰背痛的治療可以分為: (一)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是肌肉鬆弛劑,可以減緩疼痛以及放鬆背部肌 肉。 (二)用熱敷放鬆下背部、電療減緩疼痛、按摩來放鬆肌肉增加血液循環、而腰部牽 引主要是希望能將突出的椎間盤回到原來的位置。以上兩種療法一起稱為傳統保守療 法,指口服止痛、消炎和肌肉鬆弛等藥物,再加上熱敷、電療、腰部牽引這些治療(林 文智等人,2008)。 (三)運動治療:肩頸腰背痛的運動療法從威廉氏運動的提出,到麥肯基運動概念的 發展,現今則是比較強調軀幹肌力強化及脊椎穩定性運動。因此核心肌群的強化與動作 控制就成為治療肩頸腰背痛契機之一。軀幹的肌肉稱為核心肌群,主要是在維持人體軀. 14.

(23) 幹在適當的位置上,這些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骨盆底肌和多裂 肌,在人體做動作之前,核心肌群會先收縮來穩定脊椎,其中最早收縮的是腹橫肌(黃 偉智,2009)。依照治療觀念的不同,運動治療也有不同方式。主要的運動治療方式有 威廉氏運動、麥肯基運動及核心運動,各運動的治療方式詳細說明如下: 1.威廉氏運動(Williams exercise) 1937 年 Dr. 威廉對於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的臨床觀察,他發現過多的腰椎脊椎前 突 , 會 傷 害 到 椎 間 盤 。 他 指 出 透 過 牽 拉 ( Stretch ) 背 直 肌 、 髖 屈 曲 肌 以 及 訓 練 (Strengthening)腹肌、髖伸直肌,有助於改善疼痛。這是因為以上的肌肉是維持姿勢 的主要肌群,當這些肌肉力量達平衡,可以改善脊椎前凸,使疼痛降低。因此威廉氏運 動提倡屈曲運動(Flexion exercise),像是仰臥起坐和提臀運動(Williams, 1937)。 2. 麥肯基運動(McKenzie) 1981 年紐西蘭的麥肯基博士根據症狀、檢查及治療的差異,把機械性肩頸腰背痛 的患者分為三大類,即姿勢性(Posture)症候群、功能失調性(Dysfunction)症候群及 關節障礙(Derangement)症候群。姿勢性症候群指肩頸腰背痛的成因與姿勢有關。長 時間的姿勢不動或不正確,會使得腰椎的後韌帶或軟組織受到壓力造成疼痛。功能失調 性症候群則是一些軟組織的攣縮而造成下背部的不舒服。麥肯基博士建議利用牽張運 動,將短縮的結構恢復正常的伸展度。關節障礙症候群則是指肩頸腰背痛是由於腰椎內 部結構造成的。患者常有反覆性或持續性的肩頸腰背痛。麥肯基博士強調利用腰椎的伸 展運動(Extension exercise)來達到椎間盤的回復,他認為伸展運動可以減少神經的壓 迫與椎間盤的壓力(謝霖芬,2006)。 3. 核心穩定性運動 1989 年來運動方式漸漸提倡腰椎穩定性運動,訓練核心肌群來穩定腰椎,減少腰 椎受傷。核心穩定性運動重視並且強調脊椎的動作控制之重要性。. 15.

(24) 核心肌群分為深層核心和淺層核心。深層的肌群主要是負責穩定軀幹,這類的肌群 通常比較小、薄,連在脊椎上,像腹橫肌和多裂肌。我們坐著時或是做動作時,會透過 深層肌群個別或整體一起收縮來穩定軀幹。淺層的肌群通常比較大,不直接連到脊椎, 主要功能為控制軀幹的動作,像腹內外斜肌、臀肌、背肌等。當淺層收縮時,會使軀幹 做屈曲和伸展等動作(王百川,2005)。當淺層與深層肌群協調動作的話,可以使得脊 椎處在穩定的狀態。如果這些肌肉不協調或功能不良的話,會造成身體姿勢不正確,像 骨盆前傾或彎腰駝背,這樣一來惡性循環,核心肌群的功能更為不彰(謝欣洲,2008)。 最早針對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的研究是 1994 年 Pankhurst 及 Burnett 兩位學者,他 們研究 88 位男性消防隊員測試三種腰部動作方向的本體感覺,利用自製的脊椎動作分 析儀,包括再復位測試、動作方向及軀幹瞬間移動方向的感應測試,發現曾有背部傷害 病史及年齡較年長者,其腰椎動作三個方向本體感覺受損較明顯。1998 年 Gill 及 Callaghan 兩位學者探討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及正常人之間是否存在有本體感覺差異。 他們利用胸腰關節活動度的加速規(Lumbar Motion Monitor)儀器在兩種姿勢(四足跪 姿及站姿)下,測量再復位準確度(Repositioning accuracy),發現慢性肩頸腰背痛患 者較正常人之再復位準確度差,且具有統計上的意義,但是兩種測試姿勢則無明顯差 異。Stodden、Campbell 和 Moyer(2008)則是探討核心肌群和投擲運動的相關,結果 發現透過核心肌群訓練後,投擲速度與投擲效率都變好了。 另外,Newcomer(2000)等人研究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比較本體感覺是 否有所不同?利用磁場感應式動作分析儀在站姿下,測試軀幹屈曲、伸展、左右旋轉及 左右側彎的再復位誤差,再將骨盆固定,減少下肢本體感覺輸入控制下,背痛患者與正 常人在再復位誤差,達到統計上的明顯差異。反之,沒有固定骨盆及下肢,則兩者之間 無差異。OʼSullivan(1997)等學者也探討慢性肩頸腰背痛者且具有腰椎局部不穩定 (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跟正常人比較再復位誤差,採坐姿下主動性姿勢復位測. 16.

(25) 試,結果指出腰椎局部不穩定的患者其腰薦本體感覺較正常人差。 綜合以上文獻,從肩頸腰背痛治療的重要研究可以發現,有關影響慢性肩頸腰背痛 患者腰椎本體感覺表現之影響因子,詳述如下: 一、肌肉疲勞 Taimela 等人研究脊椎旁肌肉疲勞對腰椎姿勢改變感覺能力的影響,利用軀幹旋轉 儀測量旋轉被動動作閾值,來比較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之間,在軀幹肌肉疲勞 前、後,其坐姿軀幹旋轉本體感覺。結果指出,在沒有肌肉疲勞前,慢性肩頸腰背痛患 者比正常人有較差的腰椎姿勢改變感覺能力;肌肉疲勞後兩者會明顯地影響腰椎姿勢改 變感覺能力,但是隨著受測次數的增加,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的腰椎本體感覺 會逐漸恢復,正常人恢復到正常值比肩頸腰背痛患者組更快。 二、振動 Brumagne 等人探討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的腰椎旁肌肉振動對腰薦椎姿勢 感覺的影響,利用電子量角器來測量坐姿下腰薦椎傾斜姿勢的再復位,結果顯示慢性肩 頸腰背痛患者比正常人有更大的再復位誤差值,經振動多裂肌後,正常人的再復位誤差 顯著性增加,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的再復位誤差則明顯減少,可能振動介入對正常人產 生多裂肌肌梭產生肌肉延長的錯覺反應,導致干擾本體感覺輸入;相反地,運用振動按 摩器使用於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的脊椎旁肌肉,其發現振動中及振動後,坐姿下腰薦椎 再復位誤差值明顯減少,作者推論可能的機轉,包括:(一)產生肌肉縮短的錯覺,提 昇珈瑪運動神經元的興奮;(二)藉由振動感覺輸入,減少反射抑制(Reflex inhibition), 雖然這些理論假設直到現在仍然尚未獲得證實。 三、護腰(Lumbar support) Newcomer 等人研究護腰對於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再復位誤差的療效,該 研究招募 20 位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 20 位正常人,利用三度空間測量器(3 Space. 17.

(26) tracker 測量穿戴或未穿戴護腰 2 小時前後誤差值,受測者採站且骨盆固定姿勢下,測量 軀幹屈曲、後伸及左右測彎;其結果指出有穿戴護腰 2 小時的肩頸腰背痛組其軀幹屈 曲、後伸及右側彎的再復位誤差值明顯減少;正常人組穿戴護腰執行左側彎的再復位誤 差值明顯減少,其餘則是增加再復位誤差值。 四、抬舉動作(Lifting) 孫明暉等人研究抬舉重量時對腰椎再復位誤差的影響,招募 20 位慢性肩頸腰背痛 患者及 20 位正常人,利用 Measurand Shape Tape TM 進行測量站立姿勢下,腰椎矢狀 平面的再復位誤差。其結果為未持重時,肩頸腰背痛組與正常人組再復位誤差值達顯著 性差異;持重狀態下,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顯著地減少軀幹再復位誤差,而正常人則沒 有明顯地改變再復位誤差。腰椎疾病所產生的病理變化會影響腰椎本體感覺的表現,增 加再復位誤差。Leinonen(2002,2003)等學者利用腰椎旋轉之被動閾值的評估,發現 有腰椎狹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及椎間椎突出,其腰椎旋轉的再復位誤差均比無 肩頸腰背痛患者大。 五、疼痛 1993 年 Yamashita 等學者注射疼痛物質(P 物質)到兔子的小面關節(Facet joint), 其結果發現本體感覺會因疼痛而更為敏感。Hodges 等人曾利用正常人施打高張食鹽水 於腰椎旁的胸最長肌(Longissimus muscle),以引發肌肉疼痛,然後測試受測者腹橫 肌在上肢快速屈曲及後伸的動作,肌電圖的表現顯示腹橫肌事前收縮反應有明顯延遲收 縮,其結果與慢性肩頸腰背痛的姿勢動作控制模式的改變十分相似。Taimela(1999) 等學者研究脊椎旁肌肉疲勞對腰椎姿勢改變感覺能力時,發現肩頸腰背痛的疼痛強度頻 率與腰椎姿勢改變感覺的能力,在統計意義上具有中度相關性的顯著意義。雖然,文獻 已經證實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與正常人存在著本體感覺受損,但是目前尚無直接研究疼 痛對本體感覺及動作協調能力的影響,也就是說背後真正發生的機轉尚不明確,仍有待. 18.

(27) 更多研究的探討。. 第二節 生物力學技術與應用 一、生物力學與肩頸腰背痛之關係 廣義的生物力學是指生物體的力學現象,包括走路、跑步等生物的肢體運動、臉部 神經的肌肉控制、生物體內的血液循環、呼吸、骨骼力學、肌肉力學,甚至是器官運作 的力學現象;生物力學概括分為三大方面,即生物結構與功能、生物體調節與控制機制 以及生物的生長應力關係。 單純將生物力學與肩頸腰背痛的發展關係進行探討,實際上它是一種「非意識型動 作外力」的技術應用,根據牛頓力學,任何運動必須有外力的作用才能發展,引起非意 識型動作則多半是來自於人體生理的恢復力或者是氣血運行而改變。生理的恢復力也就 是人體受到相當外力所造成,致使易位歸位,例如:人體骨盆像左前異位,則右肩必然 向前異位則是一例;脊柱某部分異位,則該部位附近肌肉自然的左右或前後不平衡,因 此,某一種要促使其平衡的機制則會必然存在,這種肌肉與骨骼的平衡作用就是一種生 物力學現象,而往往肩頸腰背痛的成因,多半與神經與肌肉運作有所關連。如同 Panjapi (1992)指出,脊椎穩定性有三系統來維持:(一)被動支持:由韌帶、筋膜來支持; (二)主動收縮支持:由肌肉(核心肌群)收縮來支持;(三)中樞神經系統:藉由神 經傳導來控制肌肉收縮,維持腰椎的穩定度。Richardson(1999)認為就是因為負責穩 定性的肌肉,其動作控制有異常,才會造成肩頸腰背痛肌肉機能障礙。已有研究指出, 訓練軀幹深層肌肉之動作控制,對於慢性肩頸腰背痛的改善、日常生活的能力,都有顯 著的效果(邱俊傑,2004a)。 蘇金鵬、江杰穎與林晉利(2008)指出,不論各種運動,像上肢運動為主的鉛球和 柔道,還有下肢等活動,都需要軀幹跟四肢一起配合來執行運動。所以良好的核心肌力. 19.

(28) 可以穩定脊椎,增加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也有研究証實核心運動對肩頸腰背痛的改善是 有效的。台北萬芳醫院研究 42 位慢性肩頸腰背痛的患者,其經過 6 週核心抗力球運動 後,結果疼痛有減輕且核心肌群的肌力也有顯著的進步(邱俊傑,2004b)。Charles 和 Ruth(1997)指出肩頸腰背痛患者透過腹肌和背肌的訓練,可以改善核心肌群神經肌肉 控制的能力,並良好的維持軀幹穩定度,使脊椎排列正確,預防且治療肩頸腰背痛。陳 慧玲(2004)在屈曲—伸展運動,對背部功能與脊椎穩定度之影響的研究中,以退化性 腰椎前位滑脫症的運動療效為例,說明運動組無論在背痛型態、背部疼痛強度、背部功 能與局部肌力(髖伸肌、軀伸肌)方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p < 0.05),換句話說,研 究結果支持運動對脊椎穩定度是有益的。上述許多研究證實,核心肌群協調並且肌耐力 夠的話,可以增加日常運動表現,並且預防或改善肩頸腰背痛,因此希望生物力學技術 同樣也可以改善肩頸腰背痛患者的疼痛和生活的不便。 一般來說,以生物力學中生物體調節與控制的觀點而言,肌肉、神經以及生活情況 會與肩頸腰背痛有所關聯之外,主流復健醫學均建議肩頸腰背痛預防勝於治療,注意不 要久坐,坐的時候姿勢要正確;在睡眠的部分,不宜睡太軟的床;搬重物時,不宜彎腰 直接搬,必須軀幹挺直,屈膝來搬,如此腰椎才不會受傷。(李保建等人,2006)。然 而,強壯的核心能使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力量穩固的連結,從事各種動作,也可以預防以 及治療慢性的肩頸腰背痛。核心肌群的訓練有許多方法像是皮拉提斯、瑜珈、重量訓練 以及抗力球都可以有效的訓練到核心肌群。 另一方面,以神經系統來看肩頸腰背痛與生物力學發展的關係,顱骨的不同部位和 脊椎的不同椎體,也都有不同的神經分佈其中(曾廣文,2002:頁 69-102),而不同的 神經傳導人體不同的生物信息,到達各個不同的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因而若是椎 間孔錯位(Subluxation)時,對神經系統即造成刺激(Irritation)、或壓迫(Compression)、 或壓力(Stress),即會產生反射痛(Referred pain)和疾病(Disease)(苟亞博,2001:. 20.

(29) 頁 26),也就是說當神經傳導信息的功能受到影響,組織或器官將無法接收完整的信 息而產生疾病。在這種認知前提下和臨床的經驗中,脊椎與神經醫學建立起顱骨、脊椎 的神經分佈及其病症之關係(施義雄,1986:頁 32-35)。 因此,矯正椎體的錯位使之歸位,恢復了椎體的正確位置,也就紓解了神經受到壓 迫或阻礙,神經系統發揮其應有的訊息傳導功能,疾病自然不藥而癒。換言之,只要矯 正脊柱,即可消除病痛(苟亞博,2001:頁 214)。至於結構與功能的相互關係,在 19 世紀早期,就有 Virchow 支持,而第一個提出骨療學理論的 Andrew Taylor Still (1828-1917),強烈相信「結構控制功能,而功能影響結構」(張蘊綺等人,2003: 頁 3-4)。這無非也為生物力學理論與技術發展,對肩頸腰背痛提供了一正向的支持佐 證。 二、生物力學矯正的原理與技術應用 苟亞博教授亦曾在 1991 年,於俄羅斯莫斯科第 23 屆世界大會上發表:「疾病、疼 痛與椎體錯位、變曲互為因果論。」(苟亞博,2001:頁 214)。可見得脊椎整復對於 疼痛與疾病是息息相關。由脊椎與復健醫學的理論中可知,顱骨、頸椎、胸椎、腰椎、 薦椎、薦髂關節等一旦發生異常,將產生身體上不同部位的病症,因此檢查肌肉骨骼系 統以評估位於頸部、胸部、腹部以及骨盆的內臟十分容易(張蘊綺等人,2003:頁 13)。 以生物力學的立場出發,檢視其對於脊椎的診療,世界各國歷史因武術的發展,延 伸各種脊椎、骨骼的整復手法,中國以武術背景發展國術接骨,中醫發展脊骨推拿等傳 統民俗療法。以西方來說,近代脊椎與復健醫學由美國醫生 D. D. Palmer(1845-1913) 創立,自從他把一位耳聾十七年的黑人清潔工 Porter 利用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技術恢復聽 力後,生物力學脊椎矯正醫學迅速震驚醫壇並傳遍全美國。 此外,1975 年 2 月在美國馬里蘭州 Bethesda 召開生物力學脊椎矯正醫學大會,由 依利諾州國立藍波生物力學脊椎矯正學院校長 Joseph Janse 擔任大會主席,並共同發表. 21.

(30) 生物力學脊椎矯正醫學規範。起源於西元 1895 年,由美國愛華州巴摩爾醫師(Dr. Daniel David Palmer)發展出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美國現有 17 所合法立案的四年制生 物力學脊椎矯正醫學院,已有六萬多位生物力學脊椎矯正醫師。 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是依據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為其理論基礎,亦即依脊椎所分佈 的解剖學部位,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採用適合的手法,以巧妙、自然、輕鬆及無 痛的情況下,迅速的將脊椎矯正,使脊椎神經得以舒解,除瞭解除病痛的根源,讓每一 脊椎神經傳導正常,更是一般醫療做不到的效果(黃俊民、張詩雯,2011)。由於不同 於打針、吃藥,所以無副作用,更因效果快速,由美國逐漸擴展到全球。根據美國洛杉 磯脊椎與復健醫學院所從事的一項研究,把 63 位年齡介於 8 歲至 55 歲之間的腰部疼痛 患者,分別接受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按摩、肌肉電刺激及護腰帶等四組治療方式,結果 發現生物力學脊椎矯正對腰痛的治療效果較顯著,它的效果比護腰帶好一倍,比肌肉電 刺激好兩倍,比輕度按摩好四倍,由此研究得知,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治療腰痛效果顯著 於其它方法。 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技術,其脊椎矯正的原理與技術應用,主要來自於下述各方面: (一)槓桿原理: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是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所以患者和生物力 學脊椎矯正專家的姿勢,以及生物力學脊椎矯正專家切入的力學角度及施力方向,是成 功的必備條件。 (二)速度原理:為求矯正效果,一般常以施力為重點,其實大都徒勞無功,且患者 容易受傷害及疼痛,由牛頓力學公式 P=mV 動量和速度成正比;E=1/2mv²動能和速度 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在速度快 10 倍時,將產生 100 倍的動能,效果將極大的發揮。 (三)重力原理:如上列公式 E=1/2mv²質量和動能亦成正比,所以生物力學脊椎矯 正專家加上患者體重的質量,做有效的利用重力效果,可讓執行時不虛耗體力,反而效 果更好。. 22.

(31) (四)因人而異:雖然是相同的疼痛,或甚至相同的位移,但因每個人的結構、組織 都不同,量身定做不但能做出最滿意的效果,而且是最安全的。 (五)最小振幅:生物力學脊椎矯正的首要注重安全,所以振幅絕對必需在人體承受 的安全範圍 0.5 公分以內,尤其因人而異的組織,是造成傷害的主要原因(黃俊民、張 詩雯,2011)。 生物力學脊椎矯正效果與年齡有關,年紀愈輕,效果愈快;年紀愈大,脊椎附近之 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愈僵硬,矯正效果較慢。與神經壓迫時間有關,壓迫時間愈短,則矯 正效果愈好;神經壓迫時間愈長,會使附近之組織構造形成鈣化現象,則矯正效果較慢。 與個人工作情況有關,工作較輕鬆者,矯正效果較好;較須使用脊椎負擔工作者,矯正 效果較慢,適當的運動也可增加治療效果;因此,使用生物理學脊椎矯正技術配合適當 的相關力學運動,對有效診治肩頸腰背痛,可能會帶來莫大的改善。 其次,根據前段文獻探討所研,肩頸腰背痛也與個人姿勢習慣有關,如站姿、坐姿 及蹲下拾撿重物的習慣,因此也與矯正效果有關,不良姿勢習慣者,矯正效果較慢。矯 正期間使用輔助器材可縮短療程,如:腰椎側彎者,使用護腰帶輔助;頸椎有問題者, 使用健康枕頭輔助;如腰椎常酸痛者,可將靠背放在坐椅上,以減少腰椎負擔對於人體 內生物信息的傳遞,認為是神經系統的功能,生物信息依靠神經系統傳導,因此不論是 人體內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都依賴神經系統互通信息(曾廣文,2002:頁 1-32)。 總括來說,脊椎骨是連繫人體組織的主幹,裡面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當某個器官發 生異常時,也可以在脊椎骨上發現異常(松原英多,1991:頁 9)。生物力學脊椎矯正 其原理是以神經、解剖及生物力學的理論基礎,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 巧妙的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的 血液循環,並得以消除肩頸腰背痛。. 23.

(32) 第三節 體雕技術改善肩頸腰背痛之相關研究 中西方醫學的起源不同,對於病症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中醫學以古老流傳至今的經 驗法則建立一套治療的方法;西方醫學則以生理、解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科學醫學; 中國醫學結合大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運用於人本內在自我調理的方式來治療;西 方醫學講求實證、精確、運用外在藥物、手術的方式來看待患者、治療患者講求藥到病 除的迅速治療方式。 韓文蕙(2003)曾針對婦女,進行骨密度篩檢,並探討骨質疏鬆的預防行為,其研 究結果指出,骨質疏鬆之防治,應強調自幼年期充分攝鈣、適當負重運動。若攝取的鈣 質量不足,使血液中缺少鈣時,為了補給血液中的鈣質,則會破壞身體中鈣質最大的貯 藏庫---骨。脊骨一旦受到破壞,脊椎結構的穩定性隨即受到影響,病痛、傷害發生的機 率將增大,因此適量的補充鈣質有益於脊骨的結構的穩定,身體健康的維持,由上述研 究可以了解飲食與血液亦可證實,成年女性的脊骨也與生活現況十分密切,故強調脊椎 結構的穩定性十分重要,換言之,人們若能保持脊椎結構的平衡,並避免傷害的產生, 即可維持身體健康。 苟亞博(2001:頁 28)教授認為:「脊椎與復健的目的,不僅是釋放椎間孔內被 壓迫或刺激的神經根,也是釋放椎間孔內被壓迫或刺激的血管,藉著脊椎與復健的手法 不僅是治療椎間孔神經根異常所發生的病與痛,也是治療椎間孔內血管異常所發生的病 與痛!也可治療椎間孔淋巴管異常所引發的疾病。」換言之,脊椎與復健的目的,乃是 改善患者的神經訊息的傳導,以促使神經分佈部位的病痛症狀,獲得紓解(張蘊綺等人, 2003:頁 6-7)。換言之,欲恢復器官的正常功能,必須以生物力學技術治療脊椎骨上 的異常,欲治療脊椎骨上的異常,必須對患者的肌肉骨骼系統,進行疾病的診斷。張蘊 綺等人也認為:「在施予與脊椎非主流醫療前,必須先行對病患的肌肉骨骼系統進行結 構的診斷,因為徒手醫學的基本概念中,強調肌肉骨骼系統應受到考慮而且應完整的評. 24.

(33) 估,以進一步確定與患者所述病症是否吻合。」結構檢查的目的即在發現,身體結構組 成的功能改變或受損。基於上述理由,面對肩頸腰背痛的診治技術,歷經幾十年的整合 與研究,經過東西方專家不斷完善,秉持著突破創新的理念,在西方骨科、神經科和解 剖學的基礎之上,借鑒東方的經筋療法、指標療法,也逐漸地與不斷發展的力學理論、 實驗技術進行結合:生物力學泛指研究生物體的力學現象,包括生物的肢體運動、神經 肌肉控制、生物體內的血液循環、呼吸、骨骼力學、肌肉力學及器官力學現象等,進而 將力學理論與脊椎矯正技術帶入肩頸腰背痛的診治領域中,成為自然療法中的一門新學 問—體雕技術。 體雕在目前現今社會中,除了主流健康照護體系(如復健醫學)之外,「另類療法」 亦是另外一種醫療選擇,但在學術界,這個「另類療法」的統稱已經修正為「補充與另 類療法」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目前國際間具共識的簡稱為 CAM), 現今更進一步稱為整合醫療(Integrative medicine)。 1980 年代以來,CAM 的興起與盛行,除因為生物醫學對某些疾病治療的功效上出 現瓶頸、提供服務的過程失去人性化之外,民眾對全人與身心靈合一、追求自然、發揮 自我潛能之療癒形式的嚮往與追尋,是最主要推力。現代醫學無法提供肩頸腰背痛的完 善治療方式,使得人們轉而選用另類療法,例如:傳統中醫、民俗醫療等,可見這樣的 治療方式滿足部分民眾的醫療需求。1993 年權威的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統計美國 1990 年有 34﹪的民眾使用過另類療法,使用者以 25-49 歲最多(38%),學 歷以大專以上使用率較高(44%),在台灣,可能比率更高。既然民眾普遍使用另類療 法是一個事實,花費在另類療法的費用又相當可觀,且醫學界目前也無法反駁另類療法 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有存在的價值,故另類療法對肩頸腰背痛的議題,在台灣是一項重要 且值得探討的方向。 面對肩頸腰背痛的診治技術,歷經幾十年的整合與研究,經過東西方專家不斷完. 25.

(34) 善,秉持著突破創新的理念,在西方骨科、神經科和解剖學的基礎之上,借鑒東方的經 筋療法、指標療法,也逐漸地與不斷發展的力學理論、實驗技術進行結合,生物力學泛 指研究生物體的力學現象,包括生物的肢體運動、神經肌肉控制、生物體內的血液循環、 呼吸、骨骼力學、肌肉力學及器官力學現象等,進而將力學理論與脊椎矯正技術帶入肩 頸腰背痛的診治領域中,成為自然療法中的一門新學問—體雕技術。此技術並於 2006 年,在國際自然療法醫師專業協會(WONMP)年會中,經過 WONMP 考核委員會專 家學者的現場做實驗審核,一致通過。因此,體雕技術便成為一門非手術、精緻而細膩 的體態矯正技術,通過體雕技術,不僅能緩解酸痛,還能達到“美體塑身”的效果,解 決身體不適及體態不佳產生的身、心理問題。由此,體雕技術融合了東西方精髓,實現 了自己完美的升級,不僅成為“骨骼矯正”的代名詞,也因為“美體塑身”的功效得到 廣泛關注。 1983 年,美國帕克整脊研究基金會(Parker Chiropractic Research Foundation Lithoin U.S.A ) , 開 始 對 外 印 發 因 脊 椎 錯 亂 引 起 的 病 變 表 ( Chart of Effects of Spinal Misalignments)中,強調脊椎關節錯位能引發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及脊髓損害等 傷害,進而產生內臟的病變和症狀(苟亞博,2001:頁 19-20)。換句話說,該會強調 內臟產生病變的原因,再次印證了除了神經根受到壓迫,將導致其所支配的內臟出現病 症之外,關節錯位造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亦可能導致疾病。因此,神經系統與內臟功 能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上述從脊椎與復健醫學理論著重脊椎結構的角度,認為健康和脊椎結構的角度有著 因果關係,因此,藉由脊椎與復健的醫療手法,可治療的疾病是包羅萬象的(施義雄, 1986)。若以現代西方生理醫學知識中的神經學來解釋脊椎與復健療效的因果關係,雖 然可以讓大多數人感到滿意,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中國醫學的經絡學說,許多的穴位正是 位於脊柱的兩側或椎體上,脊椎與復健醫學的調整手法是否在調整錯位的椎體時,同時. 26.

(35) 也調整了經絡穴位呢? 綜合本段與上節文獻可以理解,脊椎與復健醫學理論認為,一切的疾病來自於椎體 和椎間板的錯位,造成了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阻礙神經根傳送能量,而脊椎與復健 醫學用來治療身體各部位椎體的各種手法,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恢復椎體的正確位 置,解除椎體左右肌肉不同程度的鬆弛或緊繃,而這目的正是取得一個人體生理構造上 的平衡(施義雄,1986)。 除了生物力學技術所發展的體雕方法之外,其輔助配合的運動也有其支持的相關探 討,曾紀芬(2004)探討穩定運動對慢性肩頸腰背痛患者疼痛、失能程度及肌力強度成 效,研究結果支持穩定運動,可有效改善肩頸腰背痛患者下背肌的肌力,降低肩頸腰背 痛及改善失能程度。同年,林季福(2004)研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學童覺 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果,結果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脊柱側彎角度之改善與身 體側面姿勢(耳-肩)的改善達到顯著差異(p<0.05)。對體前彎、體轉彎與體側彎的 改變,也達到顯著差異(p<0.05)。對於呼吸效能、身體鬆緊自覺、身體使用、身體 結構、不良姿勢、身體態度,以及整體覺察能力之開發,有良好的助益,在身體感受改 變的評估上,疼痛的不舒服感受逐漸降低,身體的舒服感受則越來越高。 在脊椎與復健醫學的臨床治療中,最常尋求脊椎矯正治療的病痛,首推骨骼肌肉疾 病最多,包括肩頸痛、腰痛、頭痛、椎骨變形及上下肢麻痛等。王麗珍博士曾列舉出以 下數種,在脊椎與復健臨床治療中常見的症狀: 一、落枕:早上睡醒,頭部突發不能轉動,頸部創痛,是頸部肌肉神經受壓結果。 二、急性腰痛:俗稱"閃到腰",不經意或運動時,傷害到下腰脊椎神經;肩頸酸痛:長 期後頸及肩部疼痛或酸痛,甚至影響頸部轉動,是後頸及背部肌肉神經受壓結果。 三、張力頭痛:頭後或兩側脹痛,無法集中精神,工作讀書受影響,甚至影響情緒與意 志,是頭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受壓結果。. 2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doctor visit frequency, compared to 0 home palliative care patient visit, the patients visited once, twice,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