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e Midwifery
National Taipei Univeri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親子同室對產後婦女疲憊感及其睡眠品質之相關性
Effect of Rooming-in on Postpartum Fatigue and Sleep Quality
研究生:李孟蓉
Name: Mung-Jung Lee
指 導 教 授:高美玲博士
Advisor: Meei-Ling Gau, PhD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 月 13 日
January 13, 2014
國 立 臺 北 護 理 健 康 大 學
致謝
回首五年的求學歷程,受到師長、同學、朋友與家人的諸多協助與鼓勵,僅以此文 表達我由衷的謝意。
回首入學至今已過了許多年頭,原因只因我期許自己用心將每件事做到能力可及的 最好狀態,因此難以在相同的時間點,同時兼顧好二件重要的事,因而我選擇了掌握退 休轉職機緣,而將學業暫時停擺,怎知時光飛逝…而這一擱置竟是好幾個寒暑付水東 流,這是我對師長深深的歉疚!也是我對自己難以交代的缺憾,終於在此時心中石頭將 落地,總算能給自己一個遲來的交代與掌聲了!
在一步一腳印的研究所求學歷程中,淬煉了我專業知識的提升、邏輯思考的強化、
組織能力的成長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更上層樓,我慶幸當年自己有感於在產科領域的執 著,因此付諸行動的自我實踐,這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轉機點。
從無到有是一段艱辛的過渡,收案到論文寫作是一條辛苦的學習之路,尤其非全職 學生尚須兼顧職場責任承擔之雙重壓力下,更彰顯出與時間賽跑的力不從心之困境,但 何其幸運的是我遇見了北護優質的幾位恩師-郭素珍教授、高美玲教授、謝碧晴教授與 林寬佳教授,在您們身上見證到最淋漓盡致的詮釋與實踐,感謝有您們豐碩了我研究所 學程的學習成長;還有所上好友彦朱,在我研究所求學歷程中的點滴幫助,以及所上潔 如在我學位口試報告前的諸多協助,始終是我心中不會遺忘的感激。
坦言之,此篇研究論文能順利產出,過程中需感謝的人何其之多,首先最大功臣莫 過於我的指導教授高美玲博士,教授以豐富之研究歷練及清晰的邏輯思考引導我論文的 完成,而平日亦師亦友的互動相處,讓人倍感溫暖,您的身教讓我從中學習到篤實的問 學態度與方法,自收案到統計結果產出,仔細叮嚀也引領著我正向的看待並通過不同階 段的考驗,當我困惑於論文的方向,在統計分析資料敏銳度不足的我總是讓您費心,甚 至經常為了幫助我的學習而讓輔導時間一直延長,尤其我是一位職場稱職但研究生角色
嚴重失職的學生,而老師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我,甚至還對我深具信心與期待,因為有 您,我的學術生涯得以更加往前,這是我心中真誠的感謝與深深的歉意!另外,還要感 謝口試委員林寬佳教授及謝碧晴教授於研究過程的指導,讓我的論文產出更臻理想,林 寬佳教授對我論文統計的全力相挺與無私的指導之恩,以及謝碧晴教授在我收案中引導 方向及論文學考試時的護航之恩,是我心中永誌的感恩!
於研究進行過程中,感謝我台北慈濟職場同仁支持與鼓勵,上至護理主任、督導與 護長同儕,以及我門診可愛的護理人員們,這一路因為有您們伴我論文寫作之路的不孤 單,特此致謝,以誠!其中,我的直屬主管美華督導對我的百分百包容與信任,安娜督 導對我的默默關心與支持,還有我的同儕好友金蓮、佩珊、俊朝、秋蓉、美慧、靜萍護 長,感謝妳們陪伴我這一路的學習成長與鞭策鼓勵,尤其是金蓮對我論文統計分析分享
,是我心中深深的感謝;感恩我的副護雅慧及淑玲,在我論文收案及報告完成忙碌時,
在門診這大單位分擔許多行政工作;感恩晶晶學姐在我求學歷程中的諸多支持協助,還 要感謝學妹燕芳,在我學位口試報告的重要時刻,因為有了妳的陪伴與幫忙成就了我的 順利過關,再次言謝!還要感謝台北慈濟醫院院內研究計畫案成就我的論文完成,也要 感謝協助我收案的功臣春華及妙倫,在我夜間收案檢閱病歷流程上的鼎力協助,感謝5A 婦產科病房同仁的配合與協助及參與本研究的婦女與其家人,因為您們的熱心參與以及 無私的分享,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本研究方能順利完成。
最後,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我的外子及大學的兒子對我這幾年來的支持與家庭中的 協助,回首來時路你們對我的信任、陪伴、包容與支持始終如一,若不是您們長久以來 的支持,不可能有我今日的小小成果,你們是我心中最堅實的堡壘與最大的精神支柱,
我這五年來的努力能夠帶給您們這樣的歡愉,心中無比的歡喜,感謝我的家人!
李孟蓉 謹誌 2014.02.15
中文摘要
親子同室對產後婦女產後疲憊感及其睡眠品質之相關性 研究所組別:護理助產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美玲教授 研究生:李孟蓉
時間:103年1月
論文摘要
研究背景:親子同室雖然對母嬰身心發展及成功哺餵母乳有諸多的優點,然而國內自90 年推行親善醫院以來,在措施七「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一直是十大措施中執行程度較 不好且分數偏低的措施。醫院多半擔心執行親子同室會影響導致婦女疲憊且影響其睡眠 品質,然而文獻中有關親子同室型態與產後疲憊感、睡眠品質之相關性卻有不一致性的 結果。
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產後住院期間親子同室之型態與產婦疲憊感、睡眠品質之相關性。
方法:本研究採描述相關性研究,資料收集期間為102年4月至7月,採方便取樣選取 懷孕37週以上、單胞胎,於懷孕、待產期間及產後之新生兒與產婦皆無異常及合併症,
沒有親子同床的禁忌,排除嬰兒出養及受性侵害之產婦,共計121位產後婦女。研究工 具包括自行建構的基本屬性問卷、改良式疲憊量表、中文睡眠品質量表,以及偵測睡眠 時間長短、深睡期及淺睡期的監測器(Cadiopulmonary Coupling, CPC)。個案於住院期 間在每天入睡時,於母親胸前貼上CPC監測器,每天早上填寫改良式疲憊量表及中文匹 茲堡睡眠品質量表。
研究結果:在人口學資料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專科以下教育程度(χ2(1) = 11.08, p
< .001)、有執行即刻肌膚接觸者(χ2(1) = 6.40, p < .05),在懷孕時即想採取24小時親子同
室者(χ2(3) = 24.17, p < .001),有較高比例選擇夜間親子同室。在產科學相關因子方面,
採陰道產(χ2(1) = 4.81, p < .05)、會陰撕裂傷程度低者(p < .05)、`生產失血量較少者
(t(119) = 2.11, p < .05)、哺乳次數較多者(p < .001)有較高比例選擇夜間親子同室。
以概似化估算基準模式、時間模式及改變模式分析,在陰道產產婦之主觀睡眠品質 之預測因素,有親子同室者比無親子同室者有較佳的主觀睡眠品質總分(B = -1.97, p
< .001),妊娠週數越多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好(B = -0.35, p < .01),疲憊程度越高則主觀睡 眠品質越差(B = 0.11, p < .001),哺餵次數越多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差(B = 0.33, p
< .001),時間每多一天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好(B = -0.42, p < .05),疲憊程度有所改善則主 觀睡眠品質也會變好(B = 0.11, p < .01),哺餵次數變少則主觀睡眠品質也會變好(B =
0.38, p < .001);陰道產產婦在客觀睡眠品質之預測因素,有親子同室者比無親子同室者
有較佳的客觀睡眠品質總分(B = 34.49, p < .001),住單人房比住多人房有較差的客觀睡 眠品質總分(B = -20.40, p < .001),有使用減痛分娩會比沒有使用者有更好的客觀睡眠品 質(B = 8.59, p < .05),哺餵次數越多則客觀睡眠品質越差(B = -4.93, p < .001),前一天 的疲憊程度與哺餵次數與後一天的客觀睡眠品質無關,哺餵次數變少則客觀睡眠品質也 會變得越好(B = -4.89, p < .001),疲憊程度的改變則與客觀睡眠品質的改變無關。
在剖腹產產婦之主觀睡眠品質之預測因素,疲憊程度越高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差(B = 0.20, p < .001),疲憊程度變低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好(B = 0.28, p < .001);在客觀睡眠品 質之預測因素,有親子同室者比無親子同室者有較佳的客觀睡眠品質總分(B = 23.47, p
< .001),時間每多一天則客觀睡眠品質越好(B = 3.06, p < .05),前一天的疲憊程度與哺 餵次數與後一天的客觀睡眠品質無關,疲憊程度與哺餵次數的改變與客觀睡眠品質與無 關。
結論/護理應用:本研究在不同生產方式中有無親子同室睡眠品質與疲憊感預測因子上,
陰道產產後主客觀睡眠品質皆以有親子同室為較佳,但疲憊感會影響主觀睡眠品質,客
觀睡眠品質則無,哺餵次數多則主客觀睡眠品質愈差;在剖腹產產後客觀睡眠品質,有 親子同室者有較好的睡眠品質,疲憊程度越高則主觀睡眠品質越差,哺餵次數與睡眠無 關。以往總覺得親子同室的母親其睡眠時間較短或品質較差,結果顯示在執行親子同室 的母親其睡眠時間與品質有其正面的意義,產後疲憊的因素有母乳哺餵及睡眠失調,尤 其在剖腹產產婦需積極解決其產後疲憊感,因此建議臨床護理助產人員應給予產婦生產 過程足夠的支持及協助,可以減少產後的疲憊程度,有好的睡眠品質,建議日後在產前 教育及臨床護理指導之內容,應強化親子同室目的、重要性,讓產婦覺得有足夠的精神 及體力實施親子同室,此結果將可提供臨床產兒科人員於照護上參考。
關鍵詞:親子同室、睡眠品質、疲憊感
Effcct Of Rooming-in with Postpartum Fatigue and Sleep Quality Research Te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e-Midwifery
Advising Professor: Dr. Meei-Ling Gau Researcher: Maggie Lee
Date: January 2014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practice of rooming-in has been shown to help new mothers and their
newborn infants adju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to increase breastfeeding success. Although
“24-hour rooming-in” is one of the 10 key objectives of baby-friendly hospitals promoted in Taiwan since 2000, this objective has fallen significantly short of expectations in terms of both the number and the success of hospital implementations. In general, hospitals are concerned that rooming-in may increase fatigue and decrease sleep quality in postpartum mothers.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impact of rooming-in on these two variables are inconclusive.
Purpos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rooming-in and the levels
of fatigue and sleep quality in postpartum mothers.
Methodology: This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 collected data from April to July 2013.
Convenience sampling recruited primipara women who delivered after 37 or more weeks of pregnancy; experienced no abnormalities or complications during pregnancy, labor, or the postpartum period; and had no clinical contraindications for rooming-in. New mothers who planned to release their child for adoption or who had experienced sexual abuse were excluded from consideration. A total of 121 postpartum mothers met the above criteria and were enrolled as participants.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e Modified Fatigue Symptoms Checklist (MFSC),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CPSQI), and 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CPC) analysis. Participants had a CPC monitor affixed
to their upper chest prior to going to sleep each day of their hospital stay. Further, each participant filled in an MFSC and CPSQI every morning of their hospital stay.
Results: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participants with an associate degree or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 (χ2(1) = 11.08, p < .001), those who practiced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χ2(1) = 6.40, p < .05), and those who planned during their pregnancy to practice 24-hour rooming-in (χ2(3) = 24.17, p < .001) were all more likely to adopt nighttime rooming-in. In terms of OB/GYN variables, vaginal birth (χ2(1) = 4.81, p < .05), a relatively mild degree of perineal laceration (p
< .05), relatively mild blood loss during birth (t(119) = 2.11, p < .05), and relatively high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p < .001) were all correlated with a higher likelihood of practicing nighttime rooming-in.
Analysis using the baseline-tracking model, time-lag model, and change model found that among participants who gave vaginal birth, those who roomed-in had better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than those who did not (B = -1.97, p < .001), number of gestational weeks related posi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35, p < .01), degree of weariness related nega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11, p < .001), higher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related nega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33, p < .001), number of days postpartum related posi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42, p < .05), improvements in the degree of weariness improve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11, p < .01), reductions in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improve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39, p < .001). In terms of objective-sleep- quality predictive factors among vaginal-birth participants those who roomed-in earned higher overall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score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B = 34.49, p < .001), those who stayed in single-occupancy hospital rooms earned lower overall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scores than those who stayed in multiple-occupancy rooms (B = -20.40, p < .001), those who used analgesics had better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than those who did not (B = 8.59, p < .05), those with higher breastfeeding frequencies had lower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than their peers (B = -
4.93, p < .001), reducing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improved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4.81, p
< .001). Furthermore, this study foun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either degree of weariness or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as measured on the previous day.
Finally,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changes in degree of weariness and changes in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A similar analysis of predictive factors among cesarean-birth participants found degree of weariness related nega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20, p < .001), reducing weariness improve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28, p < .001), those who roomed-in earned better overall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score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B = 23.47, p < .001), number of days postpartum related posi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3.06, p < .05), improvements in degree of fatigue related positively to improvements in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B = -0.83, p
< .05). Similar to vaginal-birth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foun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either degree of fatigue or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as measured on the previous day in cesarean-birth participants. Finally, changes in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did not impact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s / Application to Nursing: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impact of predictive factors related to quality of sleep and degree of fatigue in a sample of postpartum mothers who had either given vaginal or cesarean birth and either did or did not practice rooming-in. For vaginal-birth participants, rooming-in impact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degree of fatigue impacte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but not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high breastfeeding frequencies degraded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leep quality. For cesarean-birth participants, rooming-in improved sleep quality; degree of fatigue related negatively to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breastfeeding frequency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leep quality. Our findings contradict the widely held assumption that mothers who room-in with their infant sleep less and have a lower quality of sleep than their non-room-in peers. Conversely, the room-in participants
in our study reported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both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 quality attributable to their practice of rooming-in. Factors found to affect postpartum fatigue include breastfeeding and irregular sleep schedule. 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new mothers, especially cesarean-birth mothers, quickly overcome postpartum fatigu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clinical nurses and midwives provide adequat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patients through the birt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minimize postpartum fatigue and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sleep.
Furthermore, prenatal patient education and nursing-care guidelines should be revised to promote rooming-in, underscore its importance to postnatal health and recovery, and raise the confidence of new mothers in their emotional and physical capacities to undertake rooming-in responsibilit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pediatrics care staffs.
Key Words: mother-infant rooming in, quality of sleep, fatigue
目 錄
致謝 Ι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Ⅵ 目錄 Ⅹ 附錄 XII 圖表目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親子同室 6
第二節 產後睡眠品質 11
第三節 產後疲憊 22
第四節 親子同室和母親睡眠及其疲憊的相關性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設計及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研究場所 3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2
第六節 統計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人口學與產科學因素之分布 36
第二節 有無親子同室與各時間點的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布 41
第三節 主、客觀睡眠品質之預測因子分析 5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人口學及產科學 64
第二節 產後主、客觀睡眠品質及相關探討 66
第三節 產後疲憊程度及相關因素 70
第四節 產後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產後疲憊程度及預測因子 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應用與建議 7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81
英文部分 84
附 錄
附件一 個人基本資料 91
附件二 產 科 史 資 料 93
附件三 匹 茲 堡 睡 眠 品質量表 94
附件四 疲憊量表 104
附件五.心肺耦合分析紀錄分析表 109
附件六.英文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授權同意書 111
附件七.中文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授權同意書 112
附件八 原著疲憊量表(MFSC)授權同意書 113
附件九 中文疲憊量表授權同意書 114
附件十 心肺耦合檢測技術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驗證通過認證書 115
附件十一心肺耦合器中華民國許可字號為衛署醫器認證書 116
附件十二 心肺耦合於國內研究證明 117
附件十三 人體實驗審 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申請通過書 118
附件十四 產後婦女參與研究同意書 119
圖表目次
表1.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背景資料之分布 37
表2.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科史資料之分布 40
表3.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生產當天之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布 41
表4.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生產當天之主觀睡眠品質之細項分布 42
表5.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一天之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佈 44
表6.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一天之主觀睡眠品質之細項分布 45
表7.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二天之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布 46
表8.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二天之主觀睡眠品質之細項分布 47
表9.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三天之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布 49
表10.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三天之主觀睡眠品質之細項分布 50
表11.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四天之主客觀睡眠品質與疲憊程度分布 51
表12.有無全程親子同室在產後第四天之主觀睡眠品質之細項分布 52
表13.產後當天至產後第四天之疲憊量表(MFSC)各題平均分數 53
表14. 自然產產婦從生產當天至產後第二天之主觀睡眠品質(PSQI)影響因素 58
表15. 自然產產婦從生產當天至產後第二天之客觀睡眠品質(CPC)影響因素 59
表16. 剖腹產產婦從生產當天至產後第四天之主觀睡眠品質(PSQI)影響因素 60
表17. 剖腹產產婦從生產當天至產後第四天之客觀睡眠品質(CPC)影響因素 61
圖 1.概念架構 26
圖2.有無親子同室的自然產產婦在各項分數之趨勢圖。 62
圖3.有無親子同室的剖腹產產婦在各項分數之趨勢圖。 6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將介紹研究動機及其重要性與研究之目的及名詞界定。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母乳對嬰兒而言是最好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為 鼓勵母乳的哺育,提出「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步驟」,鼓勵醫院、 診所推動這十大措施,
並參與認證以成為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期望藉由政 策的倡導與支持,能讓婦女能在友 善環境中哺餵母乳。親子同室的推行, 為「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的第七措施,實 施的目的在於增進母親照顧 嬰兒的技能、提昇母乳哺餵率、增加母親乳汁分泌、減少 嬰兒哭鬧以及增 進親子間互動關係,親密感及增進產後初期父子依戀行為的建立,降 低嬰 兒交互感染的機率(林、李、郭、穆、許,2004;Powell, 2001)。
台灣地區自 2001 年推行母嬰親善認證至 2013 年已有 176 家醫療院所 通過認證(行 政院國民健康署,2013);在推動認證的早期, 各醫療院所因為擔心產後婦女坐月子的習 俗需要休息、擔心增加嬰兒感染 機率、怕吵到臨床產婦的休息、怕竊嬰事件產生及擔 心訪客多影響母乳哺 餵(陳、高、盧、潘,2001),因此,醫療院所及母嬰親善推動委 員會之專 家皆認為在推動之初先鼓勵產後婦女進行白天「母嬰同室」為宜,故乃將 措 施七「推動 24 小時母嬰同室」的國際認證基準修正為為「當日住院產婦 中,實施母嬰 同室持續達 8 小時以上者,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因醫療上可 接受之理由,而無法實施母 嬰同室者除外)(許、高、陳,2003)。隨著醫 療院所對措施七實施方式的熟悉及民眾對 母嬰親善醫院的認同,且推動認 證後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推動 24 小時親子同室為 醫療院所通過認證的 關鍵因素(許等,2003),為鼓勵產後婦女實施親子同室,自 2008 年改以24 小時「親子同室」為評分基準,取代原有的 8 小時親子同室,以強化產後母親 施行的決心與動機,並逐漸朝向與國際愛嬰醫院(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BFHI)
接軌(許、高、林,2008);另外,國內婦女團體基 於婦女之權益,建議健康局將「母嬰 同室」修正為「親子同室」,以增加家 人於親子同室時對嬰兒照護活動的參與率(楊、
鍾、高、李、曾,2009)。 雖然各醫療院所不斷鼓勵 24 小時「親子同室」的推行,但根 據 2010 年台灣地區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結果顯示,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之產後 24 小時親子同室率為 21.99%(楊、鍾、高、李、李,2010)。由資料顯示,24 小時「親子同 室」的推行, 尚未獲得多數產婦的青睞,張、林(2009)指出實施親子同室的婦女常因 擠乳餵奶無止盡,而無法充份休息;也有文獻指出產婦因經驗不足,要照顧小孩而手忙 腳亂,一方面因生產體力尚未恢復而感到疲累(林等,2004)。
綜觀國內外相關研究,有多篇文章歸納實施親子同室的益處,林等(2004)對親子 同室生活經驗予以探討,於產後第二天針對21位實施親子 的產後婦女進行訪談,實施時 間至少連續8小時以上,其中有5位採連續24 小時親子同室,結果發現婦女對親子同室 生活經驗包括:提早體會育兒甘 苦、促進成功哺餵母乳、增加家庭凝聚力、執行的顧慮 與需求;相同地學 者陳(2004)研究亦發現實施親子同室,較能依嬰兒需求彈性與頻 繁的哺 乳,因此可以增加母乳哺餵的成功率和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藍、李、陳
(2001)則發現實施親子同室的婦女在促進嬰兒的發展、親子依附、育嬰 技巧及產婦母 育能力與滿意度上皆有明顯提高。
雖然文獻中說明親子同室有諸多之益處,但國內醫療院所實施親子同 室的情形 並不佳,陳等(2001)分析台灣地區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在推動親 子同室常見困擾包 括:(1)擔心嬰兒感染機率;(2)需要休息;(3)怕吵 到臨床產婦的休息;(4)怕竊 嬰事件產生;(5)訪客多影響母乳哺餵;也 有研究指出親子同室的母親擔心嬰兒哭鬧 干擾睡眠,未充足睡眠影響泌乳,而造成母乳哺餵失敗(Sharifah, Lee, & Ho, 2007)。
未紓解產後睡眠的問題不僅對產婦的健康有影響,甚至對親子依附關 係的建立有 負面的影響,產後傷口問題、睡眠問題、角色調適、照顧嬰兒 皆與產後疲憊有關(Lee
& Zaffke, 1999;Pugh, Milligan, Park, Lenz, & Kitzman, 1999)。國內自推行親善醫院以來 有關於親子同室實施之臨床效益 或壓力,或是親子同室對母乳哺餵產生的困擾與及對 產後母乳哺餵的影響 都被探討過,但並無針對產後婦女有無親子同室與睡眠品質的研 究,因此 有必要探討親子同室對產婦疲憊感及睡眠品質之影響。故本研究目的為探 討 親子同室對母親疲憊感及睡眠品質狀況、探討親子同室影響產婦睡眠品 質的相關因素 及重要預測變項因子。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親子同室對產後婦女疲憊感及睡眠品質之相關 性;次要研究目的為探討人口產科學與產婦疲憊感及其睡眠品質的相關性。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親子同室
(一)概念性定義
產後婦女和寶寶都同住在一個房間(rooming-in)或是睡在同一張 (bed-sharing)。
(二)操作性定義
1. 夜間親子同室定義:以每天晚上 10 點至隔天上午 8 點為單位,計算新生兒每天與
母親同處在病室的時間,每天以「時」為計算單位,計算方式:每天夜間實施親 子同室的時間。
二、疲憊感
(一)概念性定義
當中央神經肌肉受刺激時會使末端的運動神經產生肌肉收縮,但當受刺激時運 動神經纖維反射下降時稱為疲憊(Mayberry, Gennaro, Strange, William, & De, 1999),
疲憊是複雜的概念,是一種從疲勞到耗 竭主觀的經驗,會讓個人感到不舒服、喪 失精力,缺乏的感覺(李、 林,2002;Aaronson et al., 1999)。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對疲憊的定義為是一種不愉快的經驗,主要 是身 體、精神上不斷持久的工作引起的耗竭(引自 Pugh et al., 1999)。
(二)操作性定義
以 Milligan、Parks、Kitzman 及 Lenz(1997)修正 Pugh 疲倦量表 FSC 30 題為 簡易 10 題(Modified Fatigue Symptoms Checklist‚ MFSC)來測量,採用四分法的方式 進行計分,1 分表示「沒有」,2 分表示「有點」,3 分表示「中度」,4 分表示「非 常」,分數最低為 10 分,最高 為 40 分,分數愈高表示身體及精神上的耗竭愈高疲 憊感愈大。
三、產婦睡眠品質
(一)概念性定義
睡眠品質是指個體在某一時空環境下,由主觀的感受及客觀的評量、監測,評估 是否獲得睡眠需求的滿足。Buysse 等學者於 1989 年提出睡眠的定義,指個人評值質性 與量性睡眠特質是否能滿足個人需求程度(Buysse, Renolds, Monk, Berman, & Kupter, 1989)。本研究評估其睡眠品質分質、量二方面評量(Carpenter & Andrykowski, 1998):
1.質的方面(quality of sleep):
由產婦主觀陳述自覺睡眠之品質(subjective sleep quality),如整夜失眠、無法熟 睡、半夜經常醒來、精神狀況、睡得很飽、睡得熟、睡得規律。
(1)睡眠困擾(sleep disturbance)是否因事務影響睡眠持續,如夜間哺餵母奶、小孩吵 得無法睡覺、早醒後就無法再入睡。
(2)白天功能運作(daytime dysfunction)指白天打瞌睡次數增加或睡太多、無法有效執 行日常工作。
(3)為幫助睡眠是否使用助眠藥物方面(use of medication)在某段時間服用藥物的多少 來幫助睡眠。
2.量的方面(quantity of sleep):
(1)睡眠時間(sleep durtion)指夜間上床睡覺時間至翌日早上醒來的時間。
(2)睡眠潛伏期(sleep latency)每晚上床後花多少時間才能入睡。
(3)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每晚真正入睡的時間除以在上床睡覺時間。
(4)夜間醒來的次數(sleep of arousals)夜間入睡後醒來的次數 。
由上述睡眠的質、量的內容可知此二者交錯影響,主觀感受和睡眠的量之間有重要 相關(Buysse, Freynolds, Monk, Berman, & Kupfer, 1988),不論睡眠的質與量而這些需 由訪談指引或問卷取得內容。
(二)操作性定義
以儀器及問卷量表偵測產婦的睡眠品質。生理性測量方面,產後當天產婦要入睡 時,將產婦胸前貼上可偵測睡眠時間長短及深睡期及淺睡期的心肺耦合分析
(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CPC)監測器,CPC 檢測器經原廠調整後裝置於產婦靠胸 前平坦處,經由傳輸線連接電腦 可分析出熟睡、淺睡、做夢、睡眠呼吸不穩定、總 睡眠時間。每天在 配戴監視器隔天即發出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此問卷是 Buysee 等 人(1991)所發展的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做為 問卷測量,本研究問卷以國內Tsai等(2005)發展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中文版(CPSQI),
內容包括主觀睡眠品質、睡眠潛伏期、睡眠時數、睡眠效率、睡眠困擾、睡眠不足感 及安眠藥的使用共七項指標,共計 9 題,每項指標得分以 0-3 分計算,總分範圍介於
0-21 分, 總分(PSQI)≦5 分睡眠品質良好,亦即總得分(PSQI)愈高表示其睡眠品質愈
差。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節乃依據研究主題,收集國內外之文獻後整理,共分為四節,分別為親子同 室、產後睡眠、產後疲憊,以及親子同室和母親睡 眠及其疲憊感的相關性。
第一節 親子同室 一、親子同室的緣起及好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面對快速上升的嬰兒潮,醫療、社會和經濟的衝擊,改變了 產科護理的趨勢,歐美國家為能儘快提供產後母親與新生而 最適切的護理照顧,改善擁 擁擠的住院情形和護理人員的不足,因此發展出 親子同室的護理模式(Martell, 1999 &
2000);1940年代,歐美國家為提供 產後母親與新生兒,在住院期間能得到最切實的照
護,”Rooming-in care” 由小兒科Gesell醫師率先將此概念帶入產科護理(引自Jackson,
1955),主要為強調以母子互動、依附關係及母性行為的重要性(Martell, 1999)。
所謂親子同室,主要是母親與嬰兒在產後待在同一房間,允許不受時 間之親子接 觸;亦即建議產後初期的產婦能與正常的新生兒,自出生開始 每天24小時同處一室,一 直到出院(Sharifah et al., 2007)。親子同室對成功 母乳哺餵在無論在早期或現在均有其 相當程度的影響;Lindenberg、Artola 及Jimenez (1990)探討產後早期親子互動對持續哺 餵母乳的影響,將375位產 婦分為三組,一組為住院期間和新生兒完全分離(123人),
一組為新生兒 出生後只有45分鐘的接觸(136人),一組為親子同室(116人),於產 後 一週及四個月調查其餵奶情形,結果發現產後一週的母乳哺餵率以親子同 室較高
(純餵母乳者),但四個月後在純餵母乳方面沒有差異,但混合餵 食(母乳加配方 奶)者仍以親子同室者為高;國內鄧、蘇、楊和張(1995) 探討親子同室護理對哺乳 產婦之困擾及哺乳的影響的準實驗研究,研究對 象為344名產後初期哺餵母乳之產婦,
以是否參加親子同室護理,區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發現沒有參加親子同室者於產
後一週內或滿月擔心「無法順利哺餵新生兒母乳」較參加親子同室的產婦,由此瞭解親 子同室的護 理方式雖與哺餵母乳產婦產後滿月時之哺餵方式沒有直接關係,但此種護 理方式可以減少產婦對無法順利哺餵嬰兒母乳的困擾及焦慮,而使產婦在 哺餵母乳過 程有較好的品質,可間接影響其滿月時是否繼續哺餵母乳的決 定。親子同室推行之目 的除了能讓產婦提早學習育嬰技巧外,另一主要原 因是因為產後若能依寶寶需求不斷 的提供哺餵,有助於乳汁分泌量與哺乳 之頻率、嬰兒有效吸吮、產後身體功能的恢復都有 密切的關係(Sharifah et al., 2007)。
新生兒可能從懷孕開始,由母親生活中已經有24小時節律,所以母親的作息會影響 新生兒,研究結果解釋,增加產婦和新生兒身體接觸,包括袋鼠式護理及親子同室,對 新生兒發展晝夜節奏是有益的(Tsai et al., 2010)。世界上大部分的新生兒睡覺及哺乳都與 母親在一起,在整個夜間新生兒不成熟的心臟、神經和呼吸系統進行生理性調節,接觸 母親提供了保護(Morgan,1988;Groer & Smith,2006)。親子同室在嬰兒方面會促使嬰兒體 溫的穩定、增加睡眠、增加體重、預防新生兒血糖過低、能量的保存、酸鹼平衡、呼吸的 適應、安撫嬰 兒;在母親方面能促進子宮收縮、增進母親乳汁的分泌、延長母乳哺餵的 時間,在哺乳期間可以促進母親能量的消耗,增加母親對嬰兒的關注及嬰兒照顧活動的執 行與促進親子依附(林等,2004)。。Hong等人(2003)及Batal等人(2006)研究中也顯示 親子同室與哺餵母乳行為有關聯性,親子同室的實施使得產婦在母乳哺餵效益顯著增加。
國外早期研究即指出產後接受親子同室的母親,由於能夠直接參與新 生兒的照 顧 , 其 育 嬰 能 力 相 對 的 增 加 (Varner, Ossenkop, & Lyon, 1980);Greenberg 和
Morris(1974)在母親與嬰兒互動行為研究,隨機取樣50位實施 親子同室與非親子同室
比較,發現親子同室的產婦對育嬰能力較有自信, 且育嬰能力相對的增加、較能瞭解 嬰兒哭泣的原因。馮(1993)探討親子同室護理臨床實施護理效益的類實驗性研究,實驗
組( n=175)、控制組( n=85), 實施親子同室護理比未實施親子同室護理之產婦在母育
能力較好( p< .01),尤其自我乳房皸裂的處理、新生兒生長發育之感官刺激、體溫測 量、臍帶護理、大便性狀分辨能力及新生兒哭鬧的處理皆有較佳的表現;另有研究發 現於親子同室護理實施的過程,就新生兒觀察紀錄發現,新生兒在母嬰單位睡眠時間 比在嬰兒房的時間明顯的增長,且提供家 庭成員彼此能及早適應,從而建立良好的親 子關係,以及護理人員在工作能力、工作滿意度以及所提供之照護品質上均有較高的 評價(馮,1992)。
執行親子同室,讓產婦產後及新生兒有充分的睡眠及休息,減少產婦來回嬰兒室 的時間及體力與擔心新生兒(林等,2004;張、林,2009)。在與母親睡眠有關的研究中 指出早上11點至早上7點親子同室產婦平均睡眠時間為5.55小時,多於非親子同室產婦 的5.35小時,Seven-point Liker scale平均安靜睡眠時間親子同室產婦得分為5.23,非親 子同室得分為4.78但未達到統計上的差異(Keefe,1988)。在關於親子同室與嬰兒室睡眠 型態之研究,新生兒安靜睡眠時間在親子同室33%,嬰兒室25.4%,達到統計上的差 異,在親子同室與母親接觸的新生兒較安靜且較少出現哭鬧的情形(Keefe,1987)。由文 獻可知一般產婦都會以為親子同室會影響母親睡眠,但是研究結果都以親子同室對母 親及新生兒睡眠時間及品質優於新生兒在嬰兒室,可能是母親安心,母嬰在睡眠上都 較安穩。分娩後母嬰肌膚接觸,開始哺育母乳及親子同室可促進母親依新生兒需求哺 餵母乳,新生兒在嬰兒室無法連續母嬰接觸或自發哺乳(Ball et al.,2006)。
親子同室期間新生兒在媽媽身邊較有安全感,而促使媽媽和新生兒有較好 的睡眠品 質,新生兒的啼哭行為也比較減少(Yoshitada, 1997)。Lvoff、Lvoff 及Klaus(2000)比較 實施母嬰親善醫院前6年和實施後6年,新生兒被拋棄的比例減少22.5%,她們認為親 子早期接觸及母嬰同室的實施,可以刺激早 期認知行為和荷爾蒙系統,幫助母親早期建 立親子關係。Svensson、 Matthiesen及Widstrom (2005) 研究132名產婦是否在夜間執行 母嬰同室、產 婦對於夜間執行母嬰同室及母子親密關係的態度以及對醫護人員的夜間母
嬰同室態度的反應,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母親不論有無執行夜間同室,都對 夜間親子同室 皆抱持正向看法。林等(2004)探討21名產後婦女接受母嬰 同室的生活經驗,結果亦 顯示親子同室可成功哺餵母乳,及增加家庭凝聚 力,故無論國內外對於量性及質性研究 皆有相同之結果。
二、實施親子同室的相關因子
在影響親子同室實施的相關研究上,在人口學及產科資料方面,葉(2002)探討產婦 接受親子同室與否與產婦職業、胎次、有育嬰經驗、生產方式、哺餵方式有關。洪 (2008)研究也發現生產方式、胎次及與前次生產醫院與施行親子同室有關;林等(2012)
研究在執行親子同室產婦在教育程度上顯示高中職(含)以下之產婦執行親子同室機會較 研究所高,知識水準較高的個案,選擇親子同室意願較低,其原因自認為在住院期間應 多休息,執行親子同室只會增加疲累。林(2012)文獻指出在產前經護理指導產前即決定 採親子同室機會增加2.9倍(95% CI=1.768-4.756, p<.001),曾有哺乳經驗者執行親子 同室高的機會高於無哺乳經驗1.65倍(95% CI=1.078-2.512, p<.001)於親子同室的機 會較剖腹產者高2.28倍(95% CI= 1.402-3.711, p < .01),陰道分娩者於產後身體復原較 快,較能夠執行親子同室。
在住院期間哺餵期間的問題,如無足夠的乳汁、家庭的支持度、產婦產後的心理 狀態、醫院的常規都會影 響產婦親子同室的實施(Scott, Shaker, & Reid, 2004;Sharifah et
al., 2007)。有學者針對產後選擇親子同室的因子分析上進行研究,共收案 160 名執行親
子同室的產婦,以結構式問卷表收案,研究關於產後疲憊、親子同室的態度、做月子習 俗態度量表,其結果顯示產後疲憊程度得分愈高,實施親 子同室時間愈少,對親子同 室的態度愈正向,實施親子同室時間愈多,在 坐月子的態度上愈遵從習俗,實施親子 同室率愈低;研究結果中在優先選 擇 24 小時的族群上以年齡大於 35.5 歲,住單人病 房,疲憊量表分數大於18.875,故母親本身的態度與院方提供的環境是決定親子同室的
重要因素(常,2011)。在病房安排上可採固定產科床位或機動調整床位,給予需要隱 私及需求的母親,使住院更單純化,有助於親子同室的施行(陳、高、盧、潘,
2001)。產婦個人本身及家屬對親子同室是否認同,也是決定執行親子同室的重要因 素,尤其是家屬若不支持,產婦選擇親子同室機率較低(Scott, Shaker, & Reid, 2004)。
也有學者針對產婦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之壓力經驗深入探討,共訪談28 位產婦,以 產後第二天訪談,共歸納出四個類別,分別為:(1)無法有效掌握情境:哺餵姿勢無法自 如、徵狀無法辨別、哭鬧無法安撫。(2)空間的 囿困與擔憂:音量互相干擾、感染的憂 慮、意外突發的擔憂、嬰兒遭竊的 憂慮。(3)無法充份的休息:擠餵奶無止盡、瑣事之勞
累。(4)缺乏護理支持: 護理支援不足、缺乏實際介入指導、缺乏個別性衛教等(張、
林,2009)。 另有學者研究執行親子同室中斷的原因,在母親方面的因素有:(1)生理病 理因素:感到身體太累、睡眠不足、傷口疼痛、脊椎麻醉後頭痛。(2)環境 因素:訪客 多、家屬或鄰床產婦有上呼吸道感染、當日正值病房打蠟清潔。 在新生兒方面的因素 有:出生未滿二十四小時、黃疸照光、吐奶、感染如 發燒、腹瀉、皮膚毒性紅斑、體重下 降過多、新生兒接受檢查或會診等(馮,1992)。 綜上所述親子同室有其重要性,也有些 因素會影響親子同室的進行,在臨床實務上,加強產前門診教育及心理的準備,並提供 充份的環境及家 人支援與協助,是需注意及其重要的課題(常,2011)。
第二節 產後睡眠 一、睡眠品質及其重要性
睡眠是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人類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蘇,
2000)。一個正常人平均每天約7-8 小時的睡眠,有4-5 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60-90分 鐘,每個週期包含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高紀惠,1986)。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又稱活動性睡眠(active sleep),其特徵為眼球運動快速、眼球震動、
夢境的產生、肌肉放鬆、呼吸、脈搏不規則、心輸出量、血壓、血流量增加,胃酸分泌 增加(Errante, 1985)。非快速動眼期(non-REM, nREM)又稱安靜性睡眠(quietive sleep)共有四期,第一期又稱為入睡期;此期肌肉放鬆、心跳、呼吸速率略增加、心智 略可知道週圍環境,由此期醒來,往往否認自己有睡著。第二、三期漸進入淺、熟睡 期、對週圍環境無知覺,但仍可以被喚醒,心跳、呼吸、體溫、血壓下降,第四期為深 睡期、大部分為無意識狀態,脈搏、呼吸、血壓均下降,很難被喚醒,肌肉有些微的活 動。雖然所有睡眠各期都有睡眠的功能,供給一天身體的充沛精力最主要在第四期
(Errante, 1985)。而對於學習最佳、記憶及一般精神如思考、健康情緒的維持及資訊的 回顧、資訊進入腦中;問題的解決能力都需REM睡眠週期滿足(Errante, 1985)。由上可 知適度充足的睡眠質與量讓人體力恢復,促使身體、精神及心靈功能得以休息而恢復,
讓翌日身體能量充足、精神充沛及生活品質提昇來迎接每個嶄新的一天。
Johnson等(2004)認為睡眠品質評估內容應涵蓋:自覺對夜間睡眠之評價與睡眠 持續時間;睡眠品質可包括個人自覺睡眠品質、睡眠潛伏期、睡眠 時數、睡眠效率、
睡眠困擾、相關藥物使用及日間功能障礙等七大項目(Buysse et al., 1991);Buysee等
(1989)表示睡眠品質意指個體評值及睡眠相關特性是否能滿足個體的需求程度。
Morgan、Dallosso、Ebranhim、Arie 和Fentem(1988)睡眠品質是生理與心理安好狀態的 重要指標。因此,好的 睡眠品質是促進個體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評估個體生理與心
理 狀 態 的 重 要 指 標 ; 且 睡 眠 扮 演 記 憶 與 學 習 的 重 要 角 色(李 ,2000;Karni, Tanne, Rubenstein, Askenasy, & Sagi, 1994)。在睡眠中大腦具有連續不斷的節奏性活動,睡眠時 心智活動會節省能量與整理資訊,當有良好的睡眠,於清醒時會有好的認知(Bastien et al., 2003),能集中注意力、學習、記憶、儲存新的事務,做出正確的判斷,且整合 資 訊 的 能 力 增 強 , 並 且 過 濾 與 清 除 不 必 要 的 雜 念 與 多 餘 的 垃 圾 資 訊 ( 江 、 李 , 2001)。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身心不適之症候群,包括疲勞、情緒煩躁易怒、心悸、頭暈 等,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失眠者比沒失眠者有較高的心血管、呼吸、消化道、神經 等系統問題(孫、林、蔡、周,2008;Taylor, Mallory,Lichstein, Durrence, Riedel, & Bush, 2007);當睡眠受到干擾時,個體的功能將無法有效的運作,例如白天的警覺性或心智 表現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Alapin et al., 2000; Leger, 1994),這將會影響產婦 照顧寶寶的能力,尤其對初產婦在學習照顧新生兒事務上。 健康成人一天睡眠時數需 6-8 小時,睡眠潛伏期小於 30 分鐘,睡眠效率約85-95%(Berger & Higginbotham, 2000)。而
Cohen 等人(1983)在文獻中提到若 個人睡眠時數少於 6 小時、睡眠潛伏期大於 30 分鐘及
夜間醒來次數大於或 等於 3 次,符合其中一項即表示其睡眠品質較差。
二、睡眠品質的測量
常見成人睡眠品質的測量包含質與量的評估,分成主觀問卷評量法與客觀性生理測 量儀器,常見問卷評量法有:(1)李氏睡眠評值量表,此問卷 簡單易用,多用於睡眠障礙 或藥物成效的比較。(2)維辛氏睡眠量表,可評 量住院與健康者的睡眠品質。(3)匹茲伯 格睡眠品質量表,是目前研究中常 見的量表,主要評量住院個案與一般民眾的睡眠品 質。(4)睡眠日誌,可評 量住院個案與健康者的自覺睡眠品質(邱、邱,2010)。
客觀性的生理測量器中,常見的有:(1)多頻道睡眠記錄器(Polysomnography, PSG),這是目前睡眠診斷的黃金標準,利用連續的腦 電圖、眼動圖、下頦肌電圖等,
計算出睡眠總時數、覺醒次數、睡眠潛伏 期、睡眠效率,藉著記錄所有睡眠期間的變 數,評估所有生理變化,缺點 是需住院測量(楊,2000)。(2)循環交替圖譜(Cyclic Alternating Pattern, CAP),此為測量非快速動眼期(NREM)睡眠狀態的覺醒(arousal)
節律, 此覺醒節律可為自發性或外界對感官刺激所引發,CAP比率愈高表睡眠品質愈差
(Terzano, Parrino, Fioriti, Orofiamma, & Depoortere, 1990)。(3) 心肺耦合分析
(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CPC),睡眠會影響調節循環和呼吸功能,應用以心電訊號 定量睡眠品質之目前研究新的方法,以心肺耦合分 析來測量心跳與呼吸之相關性並藉以 推算睡眠是處於穩定,不穩定或做夢/清醒狀態,研究中年齡及性別對於睡眠之循環呼 吸生理有顯著影響,故 此心肺耦合分析對於應用在臨床評估睡眠品質的方法是較新的一 種方法,此方法簡單易操作,將測量器放置靠近心臟的位置,無管線的問題,可於家中 自我測量,可評量睡眠中止症及一般睡眠品質評估。國內以CPC方法研 究個案以155位健 康受試者(41 位男性,114 位女性,平均年齡37.6 ± 13.0 歲,年齡範圍19-67 歲),情緒 及睡眠量表評估包括貝氏憂鬱量表,匹茲堡 睡眠品質量表及白天嗜睡程度量表。每位受 試者接受整晚連續的心電訊號 監測,年齡及性別對於睡眠之循環呼吸生理有顯著影響;
此研究提供此心 電訊號定量睡眠品質方法於健康受試者之測量標準,文中建議此心肺耦 合分析應可應用在臨床評估睡眠的方法(Yang et al., 2010)本研究即採用此測 量器。
三、產後婦女睡眠時間
多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產後的婦女夜間的睡眠時數比懷孕期少(Gay et al., 2004;
Lee et al., 2000; Shinkoda et al., 1999)。Swain 等人(1997)的研究發現,產婦產後一至 六週睡眠時間每週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5.31±.95 小時,一般婦女每週平均每天睡眠時間 為7.08±.52小時,亦即產後婦女比一般婦女每週平均每天睡眠的減少1.76 小時。
Matsumoto 等人(2003)以手腕型活動紀錄器(wrist Actigraphy)紀錄產後紀錄產後五位 初產婦及五位經產婦在一至五週的婦女平均睡眠時數是5.72±.64 小時,且發現有夜間醒
來次數增加,白天小睡也增加的趨勢。Signal、Gander、Sangalli、Travier、Firestone 與Tuohy(2007)的研究使用活動記錄腕表及睡眠日誌研究八位初產婦及11 位經產婦的 睡眠,結果顯示產後六週的初產婦平均睡眠時數是8.82±.14 小時,經產婦是7.98±.11 小 時。
Huang 等人(2004)研究探討163 位台灣的初產婦產後坐月子期間(第13-20 天)
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4.83±1.63 小時及須於日間補眠約2 小時左右。鄧(2007)的研究產 後一個月的婦女睡眠,睡眠時間平均為5.71±1.50 小時,少於產後三個月(6.01±1.43)
及產後六個月(6.34±1.35)的產婦。而Gay 等人(2004)與Swain、O’Hara、Starr和 Gorman(1997)的研究,將午睡(naps)或是白天的睡眠時間(daytime sleep)也涵蓋 在內的話,產後階段的總睡眠時數比懷孕期或是未懷孕前,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 異。因此產後婦女睡眠時數的評估,不能單單計算夜間睡眠時數,宜加上白天的睡眠時 數一併計算,較能呈顯產後婦女真正的睡眠狀況。
四、產後婦女睡眠品質
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無法好好休息」是台灣產後婦女最大壓力源之一(洪、張、金
金,1993),相關研究也指出產褥期的睡眠品質最差(李,2005); 由於出生後前幾週的新
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導致睡醒週期不 規律,且睡眠週期較短約 50-60 分鐘 出現一次,容易有日夜睡眠顛倒的情形,其睡眠時間與喝奶時間是配合的,呈現的特性 是少量多餐、短時、多睡的情形(李,2000;Edelson & Koop, 1992)因此產褥期婦女夜間 花費許多 心力處理新生兒的生理需求,使的她們夜間起床頻率增加、睡眠週期變得、不 規律、睡眠效率減少、醒後再入睡時間變長及睡眠時數減少等情形出現, 形成紊亂的睡 眠型態,進而影響產褥期睡眠品質(Lee, Zaffke, & Mcenany, 2000 ),最後導致差的睡眠品 質。
Huang 等人(2004)的研究,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測得台灣初產婦坐月
子期間沒有產後憂鬱婦女的睡眠品質平均得分為8.17±2.75,顯示睡眠品質不佳(PSQI 總 分>5 分)。常(2011)調查產後婦女於住院期間每天的睡眠時數及自覺睡眠品質,生產 當天至產後第三天睡眠時數皆以小於5小時居多(38.4~62.5%),產後第四天睡眠時數以5 至6小時居多(n =18, 39.1%),生產當天至產後第六天個案自覺睡眠品質均以尚可佔大多 數,約佔38.1%至54.1%,隨著產後天數增加,自覺睡眠品質有漸好的現象,但統計無顯著 差異。李(2005)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測得台灣產後四週的產婦其睡眠品質 得分為7.11±3.47。鄧(2007)的研究中以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施測產後一至六個月的台 灣婦女,結果顯示產後一個月的產婦匹茲堡睡眠品質得分(8.51±3.69),也高於產後三 個月(7.55±4.08)及產後六個月(6.59±3.34)的婦女。顯示產後一個月婦女的睡眠品質 較產後三個月及六個月的婦女差,且產後前幾個月的睡眠效率不佳。柯(2010)收案353 位產後六個月婦女有97.7%從未使用安眠藥物,回診以調查以匹茲堡睡眠品質問卷其結果 在睡眠困擾的分數1.20±.45及多數產後婦女的困擾集中於「半夜醒來」、「覺得太熱」及
「疼痛」,尤其是「半夜醒來」的頻率幾乎是每個晚上,而且對睡眠造成很大的干擾,
因應夜間脹奶必須起來擠奶,個案日間功能的平均得分及標準差為1.57±.89。顯示產後婦 女有輕微的嗜睡及維持日間功能的問題白天有輕微的嗜睡現象;鄧(2007)產後一個月 婦女的日間功能得分(1.13±.73)。
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是最近幾年才新加入的研究變項,有不少近期的研究顯 示:產後期婦女的睡眠效率(睡眠過程中實際睡著時間相對於躺在床上時間的百分比)
有降低的現象,但是睡眠效率最低的時間點在這些研究中並未有一致的發現;Lee 等人
(2000)的研究發現睡眠效率最低的是在產後一個月,尤其是初產婦。Shinkoda 等人
(1999)的研究則發現睡眠效率最低是在產後的第二週。Swain等人(1997)的研究則顯 示是產後一週,睡眠品質最差。Huang 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作月子婦女的睡眠 效率為64.46±21.47%;李(2005)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測得台灣產後四週的
產婦其睡眠效率為88.0±6.7%。鄧(2007)的研究發現產後一個月的產婦平均睡眠效率最 低(70.92±16.72%),也低於產後三個月(78.19±15.45%)及產後六個月(81.02±14.36
%)的婦女。Signal等人(2007)的研究使用活動記錄腕表及睡眠日誌研究八位初產婦及 11 位經產婦的睡眠,結果顯示產後六週的初產婦平均睡眠效率是83.55±.79%,經產婦平 均睡眠效率是87.48±.60%。良好的睡眠效率宜大於85%,可見產後婦女睡眠的效率的調 查結果並不一致。
五、產後婦女睡眠客觀調查
Driver及Shapiro(1992)對五位產婦由懷孕至產後一個月做長期縱貫睡眠研究,發現 其腦電圖記錄(EEG)有睡眠剝奪情形,睡眠週期在非快速動眼期的第四期睡眠增加、
快速動眼期減少。Lee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快速動眼期睡眠在產後一個月有減少 的情形。Matsumoto等人(2003)研究十位產婦產後一至五週的手腕型活動紀錄器的記 錄,與懷孕晚期的紀錄比較,發現他們的睡眠總時數減少、睡眠效率下降及睡眠開始之 後清醒的時間變長。Gay 等人(2004)以手腕型活動紀錄器及一般睡眠困擾量表
(General Sleep DisturbanceScale; GSDS)比較懷孕最後一個月及產後一個月72 對夫妻的 睡眠與疲憊的研究顯示,產後一個月婦女的夜間睡眠減少、白天的睡眠增加、睡眠中斷 情形增加及睡眠不佳的情形增加。
六、產後婦女睡眠中斷及夜醒次數
多數對於產後婦女睡眠的相關研究都顯示:產後婦女的夜間睡眠有中斷的現象(Gay et al., 2004; Swain et al., 1997)。而引起產後婦女夜間睡眠中斷的主要原因是夜間嬰兒的 餵食及照護(Gay et al., 2004),而鄧(2007)的研究發現,餵奶、寶寶哭鬧及寶寶不睡 覺是導致產後婦女睡眠中斷的原因。
Shinkoda 等人(1999)的研究結果顯示產後婦女的睡眠型態,從生產一直到產後五 週都是呈現不規則的睡眠-覺醒的週期(sleep-wake cycle)及有夜間醒來時間增加的現
象。Quillin(1997)研究44 位出生四週的新生兒的母親平均每晚被新生兒吵醒1-2 次
(1.57 ±.47);鄧(2007)的研究發現產後一個月母親夜間起床每晚平均次數為
2.61±1.56,其次為三個月(1.93±1.18)及六個月(1.85±1.33),發現隨著嬰兒的成長,
母親夜間醒來的次數有減少的趨勢。
七、產後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
影響睡眠品質相關因素很多,針對產後婦女的睡眠品質,其中以產次、哺餵方式、與 寶寶同床、與社會支持影響最為重要(鄧,2007), 以下就四項相關因素加以說明。
在產次方面,產次的不同在產後睡眠型態改變的調適上會有所差異。初產婦由於 缺乏照顧新生兒的經驗,需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學習照顧新生兒,加上夜間睡眠 常被干擾,以致有睡眠時數減少及睡眠效率降低的現象(Lee & Zaffke, 1999; Mcveigh, 1997; Walther, 1997)。但在Quillin(1997)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與經產婦睡眠總時數相比 無顯著的差 異,因為經產婦有其他小孩在家,少有機會可以補眠。
在「哺餵方式」方面,相關研究指出因母奶易消化吸收之故,餵哺母乳與配方奶的 新生兒相比,其清醒及哭的次數較多且24小時的睡眠量較少 ( Quillin & Gleun, 2004;
Thomas, 2000);Thomas 與Foreman(2005)的研究發現嬰兒的餵食次數及餵食效率影響 產後婦女的睡眠,嬰兒每次餵食的時間增加導致嬰兒清醒時間增加及睡眠時間減少,間 接影響到母親的睡眠。相對於哺餵母乳的產婦,睡眠被干 擾的機率也增加,睡眠易中 斷、夜間清醒的次數較多,且清醒的時間多花 在哺餵母乳上,故 24 小時總睡眠時數亦 減少(Gay, Lee, & Lee, 2004; Lee & Dejoseph, 1992)。 Quillin 和 Gleun(2004)表示哺餵母乳 的產婦,感覺睡眠常被干擾易有疲倦情形,睡眠較片斷,故產婦會藉由平時補眠來彌補 不足的睡眠,因此 24 小時睡眠總時數多。Swain 等人(1997)的研究發現,產婦產後一 至六週睡眠時間每週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5.31±.95小時,睡眠效率不佳可能與產後疲累及 頻繁哺乳與醫院產後常規,無法立即睡著有關。Driver 及 Shapiro (1992)探討懷孕至產
後一個月內產婦的睡眠情形,哺乳次數,夜間睡眠困擾事務多,這使產婦睡眠中斷、混 亂、剝奪的情形,使睡眠週期中非快速動眼期第二、三期(淺睡期)較長,而第四期
(深睡)短,將導致睡眠混亂而睡眠品質差。但也有學者持正面看法,李(2005)的研 究顯示,產後第四週哺餵方式的不同其母親睡眠品質的得分有顯著差異(F=4.276, p=.016),餵母奶的母親的睡眠品質最好(6.94±3.07),其次為混合哺餵(7.64±3.57),
睡眠品質最差的是哺餵配方奶的母親(9.38±3.35)。但Huang 等人(2004)的研究發現 台灣的初產婦坐月子期間新生兒哺餵方式的不同,其睡眠品質無顯著差異(F =1.12, p
= .33)。而鄧(2007)的研究結果發現,哺餵母奶的母親睡眠時數較少、睡眠品質較 差,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哺餵方式對母親睡眠的影響,在不同的研究並沒 有一致的研究結果,是否因為測量時間的不同、泌乳狀況不同、嬰兒餵食狀況不同、作 月子地點不同、測量方式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研究發現,有待進一步釐清。
在與寶寶同床方面,與寶寶同床的產婦,會受寶寶身體活動及聲音的影響,清醒頻率 較未與寶寶同床的產婦高(Mosko, Mckenna, Dichael, & Hunt,1993);但從採行母乳哺餵方 式之產婦來看,與寶寶同床者與未與寶寶同床 者相比,夜間睡眠被干擾次數較少
(Nishihara & Horiuchi, 1998),相對睡眠時 數較多(Milligan, Flenniken, & Pugh, 1996; Quillin
& Gleun, 2004)。Svensson等(2005)探討產婦選擇夜裡親子同室的研究,實驗組58位、控制 組53位,以問卷方式調查,發現無夜 裡親子同室的產婦比夜裡親子同室的產婦更擔心自 己和寶寶的睡眠情形(Z=-2.321, p= .02)以及對噪音的打擾更敏感(Z = -3.487, p= .0005),但 無論是否接 受夜裡親子同室的產婦皆對此護理模式抱持著正向肯定的態度(夜裡親子 同 室93%,無夜裡親子同室73%),Keefe (1988)比較親子同室和傳統母嬰分 開照護模式對 產婦夜眠之影響,親子同室11位、傳統母嬰分開照護10位, 以問卷方式調查,發現兩組產 婦在睡眠時間(5.5小時 vs 5.3小時, p =.73)(實施每天24小時親子同室)及睡眠品質( p =.64) 皆以24小時親子同室者為佳,但在統計學無差異,其中採傳統母嬰分開照護的產婦有7位
服用安眠藥,而親子同室者均無服用安眠藥的產婦表示影響夜眠的因素與是否有室友、
產 婦本身舒適情形、環境(噪音、病房的燈光或佈置)、嬰兒的情形(聽到 哭聲,擔心 哭的是自己的孩子,而會至嬰兒室看孩子)、病房形式(單人 房或雙人房)、護理照護 方式有關。
社會支持方面,Water和Lee(1996)指出若產婦獲得協助較多,相對的 會有較多時間 睡眠,產後的恢復功能也會較好。相關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滿 意度與睡眠品質有顯著相關 性,社會支持滿意度愈滿意者其睡眠品質越好 (李,2005;黃,2004)。及社會支持程度 愈少,愈容易產生睡眠品質差的問 題(Akerstedt et al., 2002; Nordin, Knutsson, Sundbom, &
Stegmayr, 2005),故 產後的社會支持及協助是讓產婦渡過此階段不可或缺的要素。
生產方式也是值得探討的重點,Gislason 等人(1993)的研究指出:不論產婦採何種 生產方式,在影響產後睡眠的諸多因素中,因為傷口疼痛而造成睡眠中斷就佔66.7%,因 而引起睡眠障礙。產後復舊的產後痛、傷口痛及有些哺餵母奶的產婦會奶脹痛、腰酸背 痛,這些產後身體疼痛會增加夜間睡眠醒來的次數、很早醒來、入睡困難,形成睡眠紊 亂(Moldofsky, 2001)。Tulman及Fawcett(1988)針對在70 個個案中30 位陰道產的產婦
(內有15 位為前胎剖腹後陰道產)、40 位剖腹產的產婦研究,比較不同生產方式其產後 功能的恢復。以生產衝擊量表C I P(Childbirth Impact Profild)為問卷,結果發現在產後 六週陰道產婦女約有72%恢復身體功能,而剖腹產婦女只有34%,故陰道生產婦女身體能 力恢復較剖腹生產婦女快,且兩種生產方式對恢復身體能力有顯著差異(p<.01),但是 該研究並未評估生理症狀對產後睡眠的影響。Huang(2002)研究發現生產方式與睡眠品 質未有差異(t(172)=0.43, p<.67)。國內外文獻發現研究結果未有一致性,是否因文 化的差異、產婦的屬性不同、訪問的時間不同、使用量表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故有待 進一步探討。
綜合上所述產後婦女的睡眠品質對產婦有其重要性,故若未加以紓解, 不僅對產婦
健康有所影響,甚至對產後角色的執行與親子關係的依附都有影響(張、林,2009;
Lee & Zaffke, 1999),因此探討哪些因素影響產後婦女的睡眠品質是重要的課題。
第三節 產後疲憊 一、產後疲憊及其影響
疲憊在臨床上的表現包括語言反應較慢、不太喜歡講話、講話聲音低沉、身體及心 智活動減少,笑容減少,臉色蒼白、呼吸短促等現象(Meinir,
2000),沒有體力、身體沉重感、容易睡著;想臥床睡覺、興趣及動機減 少,疲倦會讓 人對自我的健康持負面的看法、情緒改變以及對日常生活與生活 品質造成影響(Cahill, 1999; Gift & Pugh, 1993)。疲憊是複雜的概念,是一種從疲勞到耗竭主觀的經驗,會讓 個人感到不舒服、喪失精力缺乏的感覺,但前造成疲憊的真正原因及機轉不明,其影響 疲憊的相關因素包括:疼痛、睡眠、身體功能及活動度甚至情緒、精神狀態及社會支 持,任何一個系統的疾病皆可引發疲憊感的產生(李、林,2002;Aaronson et
al.,1999);其發生率在女性要比男性偏高,可能與女性會經歷較多的生活事 件,如哺 餵小孩、更年期、社會角色轉變等有關,無形中也增加自身的壓 力,造成疲憊指數上升
(王、黃、楊、莊,2000;Cahill, 1999)。Chien和 Ko(2004)認為疲憊出現於懷孕早 期,影響分娩過程及分娩方式,且持續到產後造成產婦產後疲憊。Troy 及 Dalgas-Pelish (1997)研究產後一至六週35 位初產婦的產後疲倦,研究發現年收入與產後疲倦未有顯著 相關;Gardner 及Campbel(1991)研究68 位產婦產後19個月疲倦,較低家庭收入其有 較高的疲倦。
研究指出,產後疲倦會影響母親角色的勝任,致使壓力及耐受度降低、耐性缺乏,
因而影響母乳哺餵(戈,2004);Quillin和Gleum(2004)表示哺餵母乳的產婦,感到睡眠 常被干擾易有疲憊情形,故會利用更多的睡眠來彌補。產後疲倦會降低體能,並出現在
產後第二天,在產後第一個星期達到高峰(Smith-Hanrahan & Deblois, 1995)。
產後疲倦影響著母親與嬰兒之間的安適,包括產褥期母親的復原及抑制母性任務的發 展、母親身心功能的恢復、自我照顧的程度、母性行為、嬰兒照顧活動、與其他家人的 關係和因應行為(Pugh & Milligan,1999;Troy, 2003)。Cutler 和 Cohen(1979)指出產 後疲倦與情緒、健康問題具有相 關性,會導致產婦的注意力及記憶力受損,並多方面 影響產婦的日常生活 及行為能力,包括家務、與先生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Pugh & Milligan,1993;Ruchala & Halstead, 1994)。
二、產後疲憊之相關因素
影響產後疲憊之相關因素,國外學者 Pugh、Milligan(1993)及Troy(2003)提出 將產後疲憊的因素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情境因素,在 生理因素方面為血液容積 的減少包括貧血和出血、感染、體重的減少、懷 孕引起內在器官的改變、分娩方式、
分娩時間的長短、傷口的癒合、身體不適及疼痛、懷孕及生產的後遺症、賀爾蒙的變化 與母乳哺餵。在心理因素方面包括憂鬱、焦慮、負面感覺、睡眠困難、缺乏支持系統、
母親角色轉變、身體心像改變。在情境因素方面包括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年紀、胎次、
社經地位狀態、工作、運動、嬰兒照顧的責任、嬰兒照顧的困難、家 中有學齡期幼 兒。故產褥期的產婦除了因身心不適引起高度的產後疲倦及 睡眠混亂之外,執行嬰兒 照顧活動而造成夜晚睡眠剝奪亦是主要原因之一(Lee & Dejoseph,1992)。
Lee與Zaffke(1999)比較24 個初產婦與18個經產婦,在排卵前、後、 懷孕後的
11-12 週、24 週、35-36 週、產後3-4 週、產後11-12 週的疲倦情形,發現產後疲倦的 指數高於月經期與懷孕三期。Groer等(2006)探討產 後疲倦與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的相關 研究,發現剖腹產產婦有顯著性的高度 疲倦。睡眠剝奪、疲倦和壓力都與感染具有顯 著的相關性,疲倦的程度越 高,其感染的機會越大;從生化的研究結果發現,疲倦的 產婦在清晨的母 奶中出現較高的褪黑激素(melatonin)及較低的泌乳激素(prolac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