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一遞增數列
{ , , ,...} {1,3,3,3,5,5,5,5,5,...}
a a a1 2 3
,每一項皆為奇數,且奇數k重覆k次,試求第2009項a2009之值。
【解答】
答案: 1357(2n1)n2 又n2 2009 即n45
取 m 45 即符合所求。
故 a2009=2m1 245189
<一般項作法>
設an
2
m+ 1
則
1 3 5 ... (2
m 1) 1
n1 3 5 ... (2
m 1)
m2 + 1
n(
m+ 1)
2
n 1
m n 1
1 1 1 [ 1]
n m n m n
n
2
a m
+ 1 2[
n 1] + 1 其中 表示高斯記號 (整數記號
)
(設n
為整數,當nxn1時,則 [x
]=n
,n
為不大於x
之最大整數。
例如 [2.8]=2 , [3.1]=3)
故 a2009=244189
【評析】
本題屬於簡易的數論問題,如果能充分運用求和公式可以適度簡化計算過 程。此次共有12位同學參與此題徵答,所有學生均能將解答順利求出。許多 同學能提出許多不同的創意解法(例如運用等差求和公式。答題品質及書寫 較好的同學名單如後:臺中市居仁國中林鈺皙、黃顯博、郭昱廷 同學、臺北 市民生國中張育僑、臺北市蘭雅國中張高登 、臺北縣江翠國中廖浩翔 高雄 縣鳳西國中吳孟哲7人。
依次將正整數1,2,3,…的平方數排成一串:排在第1個位置的數字是1,排在第 5個位置的數字是6,排在第10個位置的數字是4,排在第2009個位置的數字 7101
7102
是?
【解答】
正整數的平方 幾位數 共佔 個位置
12 到 32 1 1×3=3
42 到 92 2 2×6=12
102 到 312 3 3×22=66
322 到 992 4 4×68=272
1002 到 3162 5 5×217=1085
3172 到 4112 6 6×95=570
3+12+66+272+1085+570=2008,4122=169744
而169744的最高位數為1,所以排在第2009個位置的數字是1
【評析】
運用正整數的平方的運算,個數的累計,即可解出此題。
本題參與徵答人數有10人,分數如下:
得7分滿分者有9人:
臺北縣江翠國中廖浩翔 臺北縣中和國中梁子慶 臺中市居仁國中郭昱廷 臺中市居仁國中王嘉賢 臺中市居仁國中黃顯博 臺北市民生國中張育僑 臺北市蘭雅國中張高登 臺北市復興完全中學陳律廷 臺北縣義學國中洪承綱
如圖所示,在ABC中,ACB 90 , BAC60,在AB 內取一點D,在CA的延長線上取一點E,使得
AC CE AB BD BC 2。已知CD1,則BE?
【解答】
AC CE AB BD BC 2
AC CE AB BD BC BC
AC AC
AC AB BC
CE BD BC
AC AC AC
2 3
CE BD BC
7103
A E C
B D
E F
A B
C
D
顯然BFE 30 、BC BF: 1: 2、BD EF: 1: 2 即CBD~BFE
因此CD BE: 1: 2 又CD1,所以BE2
【評析】
本題屬幾何問題,大部分的徵答作法均使用代數方式(利用畢式定理或餘弦定 理)解出。但建議盡量朝幾何的方法(如三角形相似原理)思考,多養成幾何方 面的解題能力。
從徵答的7位同學中,僅有台中市居仁國中林鈺皙同學嘗試從幾何的角度切入,
相當難得。建議對幾何類的問題,盡量以幾何的角度思考與欣賞,對數學能力的 養成將有很好的斬獲。
徵答人數共8人:
7分:
台中市居仁國中林鈺皙、台中市居仁國中郭昱廷、台北縣中和國中梁子慶、
台北縣江翠國中廖浩翔、台北市復興國中陳律廷、 高雄縣鳳西國中吳孟哲、 台 北市延平國中林育伶
5分:
台北市民生國中張育僑(雖然使用很好的代數方法,可惜欠缺有條理的表達方 式,建議對此可以多加磨練計算證明的寫作)
N P
Q
M D
C
B A
N P
Q
T
M D
C
B A
1
2
3
4
如圖所示,APM=BQM,AB、CD之中點分別為M、N,
試證:ADBC
【解答】
連BD取其中點T,連TM 、TN , ∵ AB、CD之中點分別為M、N ∴TN //BC, TM //AD
∴1=4,3=2 已知1=2 3=4 ∴ 21 BC=TN =TM =
2 1 AD
【評析】
本題是一個多種解法的問,可從坐標法、旋轉變換、孟氏定理、,其中,利用 平行線的性質是一個較快速的途徑,如上述詳解。
本題徵答人數10人,其中得7分者有7人,得6分者有1人,得5分者有1人,
得0分者有1人。其中,答題最好的是台中市居仁國中8年32班林玉皙同學、台 中市居仁國中9年10班郭昱廷同學。特別是台北縣中和國中8年14班梁子慶同 學給了3種解法,充分顯示了數學解題的多元性,值得嘉許。
建中數學科競賽組 范文榮
在〝恰恰好〞市場中買東西時,攤販只接受與商品售價相等的付款方式,例如售 價8元的商品,我們可以8個1元硬幣、或是1個5元加上3個1元硬幣購買。今 日小建帶著總額不到100元的硬幣若干個(新臺幣硬幣幣額共有50元、10元、5 元、1元4種)到此市場消費,已知小建原本可以支付的款項(在前例中:
8 1 8 1 3 5 1 為同一種款項)有32種(包含0元),但若他將1個10元 硬幣與他人交換為2個5元硬幣,則可支付的款項會增加為56種,若他將1個 10元硬幣與他人交換為1個5元硬幣加上5個1元硬幣,則可支付的款項會大 7104
7105
【解答】
50元硬幣1個、10元硬幣3個、1元硬幣3個。
一般來說,付款的方式會多於可支付的款項數,這個情形在什麼時候會 發生呢?如題例,當我們欲支付8元的款項時,我們可以使用8個1元 硬幣,或是選擇使用1個5元硬幣來替換5個1元硬幣,這就造成了付款 方式多於支付的款項數,因此我們應盡量將大面額硬幣視為小面額硬幣 來使用,以保有支付款項的彈性並避免可支付款項的重複計算。
在做更進一步的討論之前,我們應先釐清一個觀念:「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
我們可將大面額硬幣等同小面額硬幣來使用?」我們若欲將5元硬幣當成 1元硬幣使用,則1個5元硬幣可取代5個1元硬幣,但這不代表我們就 可以購買4元的產品(因為要恰恰好!),除非我們實質上擁有4個1 元硬幣。所以,若我們擁有4個1元硬幣及1個5元硬幣,則我們等同於 擁有9個1元硬幣,而可自由購買1~9元的產品,此時可支付的款項數 就恰好等於9個1元硬幣所決定的付款方式數,而不會有重複計算的問題
在本題中,(1) 小建將1個10元硬幣交換為2個5元硬幣後,可支付的款項
數會提升,這代表原本小建是無法將他手中的10元硬幣視為5元硬幣來 使用的,也就是說他原本並沒有5元硬幣。 (2) 小建將1個10元硬幣交換 為1個5元硬幣及5個1元硬幣後,可支付的款項數又再度向上攀升,代 表原本小建是無法將他手中的5元硬幣視為1元硬幣來使用的,也就是 說他原本擁有的1元硬幣少於4個。
假設小建原本擁有a個50元硬幣、b個10元硬幣、c個5元硬幣及d個1元硬 幣,則由總面額99及上述討論可列出下列條件:
1. 原有組合
面額 個數 限制 可支付款項數
50 a a1
10 b b1 32
5 c c0
1 d d3
2. 將1個10元硬幣換為2個5元硬幣(只要有1個5元硬幣,則應將所 有的10元硬幣替換為5元硬幣,才不會造成款項計算上之重複)
面額 個數 限制 可支付款項數 50 a a1 (a1)(2b1)(d 1) 56
10 b0 b1
5 2b
1 d d3
3. 將1個10元硬幣換為1個5元硬幣及5個1元硬幣(只要有4個1元 硬幣,則應將所有的5元硬幣替換為1元硬幣,才不會造成款項計算 上之重複)
面額 個數 限制 可支付款項數
50 a a1
(a1)(d10b 1) 56
10 b0 b1
5 0
1 d d 10b d 3
由 (a1)(2b1)(d 1) 56 及 a 1 2、2b 1 3、d 1 4 可推得:
(a1)(2b1)(d 1) 56 2 7 4 即 ( , , , ) (1,3,0,3)a b c d 。
【評析】
本題共有臺北市立蘭雅國中張高登同學、臺北縣立中和國中梁子慶同學、臺 中市立居仁國中郭昱廷同學等3位正確作答,三位同學皆掌握了原有 各面額硬幣數目的基本限制,可惜並未充分掌握以大面額硬幣取代小 面額硬幣使用的時機與限制,以及付款方式的計算方式與因數分解的 討論,以致於後續皆是以近乎窮舉的方式來分析確實的硬幣數目,造 成討論過程過於冗長。但三位同學對於此題的研究精神及在解題過程中 展現出對數學問題嚴密的探究思考能力,仍值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