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幻灯片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幻灯片 1"

Copied!
71
0
0

Teks penuh

(1)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高等数学建设组

第 第 5 5 章 空间解析几 章 空间解析几 何 何

高等数学 A

5 . 4 平面与空间直线

(2)

5. 4 平面与空间直线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5.4.1 平面及其方程

引 例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引 例

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空间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两直线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平面的一般式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

补充内容 1--- 点到直线的距离 补充内容 2--- 异面直线的距离 补充内容 3--- 平面束方程

(3)

引例: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具有什么特征?

决定一个平面的要素是什么?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 、两条相交的直线决定一个平面;

3 、两条平行的直线决定一个平面。

2 、三个不共线的点决定一个平面;

一、平面方程引例

4 、任给空间中某一点,及某一方向,过该定点且 垂直于给定的方向可且只可做一个平面。

以上哪种确定方式易于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解析式表示?

(4)

x

y z

o M0

M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 一平面,这向量就叫做该 平面的法向量.

法向量的特征: 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已知 n {A, B, C}, M0(x0, y0, z0), 设平面上的任一点为 M(x, y, z)

n M

M0  

必有  M0Mn  0

二、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n

5.4.1 平面及其方程

(5)

} ,

,

{ 0 0 0

0M x x y y z z

M    

0 )

( )

( )

(0   0   0

A x x B y y C z z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面上的点都满足上方程,不在平面上的 点都不满足上方程,上方程称为平面的方程,

平面称为方程的图形.

其中法向量 n {A, B,C}, 已知点 (x0, y0, z0).

5.4.1 平面及其方程

(6)

平面点法式方程习例

1求过三点A(2,1,4)B(1,3,2) )

3 , 2 , 0 (

C .

2 求 过 点 (1,1,1), 且 垂 直 于 平 面 xyz7 0

5 12

2

3 xyz   的 平 面 方 程 .

(7)

1求过三点A(2,1,4)B(1,3,2) )

3 , 2 , 0 (

C .

AB{3, 4,6} } 1 , 3 , 2

{ 

AC

n  ABAC {14, 9,1},

所求平面方程为 14(x2)9( y1)(z4)0, 化简得 14x9 yz150.

5.4.1 平面及其方程

(8)

一般地,设平面 M1, M2, M3 三点 , M1, M2, M3 不共线M M  . 12 M M1 3 0.

则得平面方程为:M1M (M1M2 M1M3) 0,

0

1 3

1 3

1 3

1 2

1 2

1 2

1 1

1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9)

特别 , 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

) , 0 , 0 ( ,

) 0 , , 0 ( ,

) 0 , 0 ,

(a Q b R c

P

1

c

z b

y a

x,

) 0 ,

,

(a b c

bc a

x )

( y(a)c zab 0 abc

bz a acy

bcx

平面方程为

P

o z

y x

R

Q

分析 : 利用三点式

按第一行展开得

0 a

x y z

a b 0

a 0 c

(10)

2 求 过 点 (1,1,1) , 且 垂 直 于 平 面 xyz7 0

5 12

2

3 xyz   的 平 面 方 程 . },

1 , 1 , 1

1{

nn2{3,2,12}

取法向量 n  n1n2 {10,15, 5},

, 0 )

1 (

5 )

1 (

15 )

1 (

10 x   y   z   化简得 2x3 yz60.

所求平面方程为 解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1)

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0 )

( )

( )

(xx0B yy0C zz0A

0 )

( 000

Ax By Cz Ax By Cz

D

0

By Cz D

Ax 平面的一般方程

法向量 n {A,B,C}.

5.4.1 平面及其方程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12)

平面一般方程的几种特殊情况:

, 0 )

1

( D平面通过坐标原点;

, 0 )

2

( A



, 0

, 0 D

D 平面通过 轴;x 平面平行于 轴;x

, 0 )

3

( AB  平面平行于 坐标面;xoy

类似地可讨论 情 形 .

0 ,

0  

C B C A

0 ,

0

C

类似地可讨论 情形B .

5.4.1 平面及其方程

 0

By Cz D

Ax ( A2B2C 2  0)

(13)

平面一般式方程习例

3 指出下列平面的位置特点,并作出图形 : (1)x+y=4; (2)z=2.

5 求 平 行 于 平 面 6 xy6 z50 而 与 三 个 坐

标 面 所 围 成 的 四 面 体 体 积 为 一 个 单 位 的 平 面 方 程 .

(14)

3 指出下列平面的位置特点,并作出图形 : (1)x+y=4; (2)z=2.

(1) 式中不 含 z, 所以平面平 行于 z

(2)z=2 表示过点

(0,0,2) 且垂直于 z 轴的平面

(15)

设平面为 AxByCzD0, 由平面过原点知 D0,

(6,3,2)6A3B2C0 },

2 , 1 , 4 {

n

 4AB2C0

3 , 2 C B

A   

. 0 3

2

2xyz  所求平面方程为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6)

5 求 平 行 于 平 面 6 xy6 z50 而 与 三 个 坐

标 面 所 围 成 的 四 面 体 体 积 为 一 个 单 位 的 平 面 方 程 . 设平面为    1,

c z b

y a

x

x

y z

, o

1

V 1,

2 1 3

1  

abc

由所求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得

6 , 1 1

1 6

1abc

(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7)

6 , 1 1

6 1

c b

a  

化简得 令 t

c b

a    6

1 1

6 1

6 , 1 at

1,

bt , 6

1 ct

t t

t 6 1 1

6 1 6

11   

代入体积式

6,

1

t

, 1 ,

6 ,

1  

a b c

. 6 6

6xyz  所求平面方程为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8)

我们目前已对平面本身的解析关系描述得较 清楚了 . 现在讨论两平面间的关系 .

一般说来,两平面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两平面平行不重合 .

两平面平行重合 . 两平面不平行相交

两平面法向一致但无交点

两法向一致且有交点

两平面垂直

相交但不垂直 两法向不共线

也不垂直

桥梁 法向夹角

(19)

定义 (通常取锐角)

1

n1

2

n2

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 夹角 .

, 0

: 1 1 1 1

1    

A x B y C z D

, 0

: 2 2 2 2

2    

A x B y C z D }, ,

,

{ 1 1 1

1 A B C

n 

}, ,

,

{ 2 2 2

2 A B C

n 

四、两平面的夹角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0)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

cos |

C B

A C

B A

C C B

B A

A

 

两平面夹角余弦公式 两平面位置特征:

2

) 1

1

(     A1A2B1B2C1C20;

2

) 1

2

(

//

.

2 1 2

1 2

1

C C B

B A

A  

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1)

平行不重合

重合

A1:A2=B1:B2=C1:C2D1:D2; A1:A2=B1:B2=C1:C2= D1:D2 . 特殊情形:

(22)

两平面的夹角习例

6 研究以下各组里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1)x2yz10, y3z10

0 1

2 2

4 ,

0 1

2 ) 2

( xyz    xyz   0 2

2 2

4 ,

0 1

2 ) 3

( xyz    xyz  

(23)

6 研究以下各组里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1)x2 yz10, y3z10

0 1

2 2

4 ,

0 1

2 ) 2

( xyz    xyz   0 2

2 2

4 ,

0 1

2 ) 3

( xyz    xyz   解 (1) 2 2 2 2 2

3 1

) 1 ( 2

) 1 (

| 3 1

1 2

0 1

cos |

 

60

cos  1 两平面相交,夹角 .

60 arccos 1

(24)

) 2

( n1{2,1,1}, n2{4,2,2} 2 ,

1 2

1 4

2

 

 

  两平面平行

2 1 (1,1,0)

) 0 , 1 , 1

(   M  

M

两平面平行但不重合.

) 3

( 1

2

2 1 1

= ,

4 2 2

D D

两平面重合 .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5)

7P0(x0,y0,z0)AxByCzD0

外一点,求P0.

P1(x1, y1, z1)

| Pr

| j P1P0 dn

1

P N

n

P0

0 0

1 0

Pr jnP1PP Pn

} ,

,

{ 0 1 0 1 0 1

0

1P x x y y z z

P    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6)

2 2 2 2 2 2 2 2 2

0 , ,

C B

A

C C

B A

B C

B A

n A

0 0

1 0

Pr jnP1P P P n

2 2

2

1 0

2 2

2

1 0

2 2

2

1

0 ) ( ) ( )

(

C B

A

z z

C C

B A

y y

B C

B A

x x

A

) , (

2 2

2

1 1

1 0

0 0

C B

A

Cz By

Ax Cz

By Ax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7)

1 0

1

1ByCzD

Ax ( P1  )

0Pr jnP1P

0 2 0 2 0 2 , C

B A

D Cz

By Ax

|.

|

2 2

2

0 0

0

C B

A

D Cz

By d Ax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

5.4.1 平面及其方程

(28)

引例:直线具有什么特征?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F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1 、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看成是两个平面的交线 . ;

3 、过一个点且与一个非零向量平行决定唯一一条直线;

2 、直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与一固定向量平行

一、 空间直线方程引例

(29)

x

y z

o

1

2

定义 空间直线可看成两平面的交线.

0

: 1 1 1 1

1    

A x B y C z D

0

: 2 2 2 2

2    

A x B y C z D



0 0

2 2

2 2

1 1

1 1

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L

二、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30)

空间直线一般方程表示式

通过空间直线 L 的平面有无数 多个,从中任两个方程联立,均表 示空间直线 L

L

L

0 . 0 0 ; : 0

.

轴 也表示

轴 表示

例如

所以直线方程不唯一

z y x

z x

z y x

(31)

x

y z

o

方向向量的定义:

如果一非零向量平行于 一条已知直线,这个向量称 为这条直线的方向向量.

sL

), ,

,

( 0 0 0

0 x y z

M

M0

M

, L M

), , ,

(x y z M

s M

M

0

//

}, ,

,

{m n p

s  M0M{xx0, yy0, zz0}

三、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32)

p z z

n y y

m x

x0   0   0

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p t z z

n y y

m x

x0   0   0





pt z

z

nt y

y

mt x

x

0 0

0 直线的一组方向数

方向向量的余弦称为 直线的方向余弦 . 直线的参数方程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33)

p z z

n y y

m x

x

0 0

0

 

 



0 0

0 ,

,

0

0 ,

0 ,

,

0 0 0

0 0

y y

x p x

n m

p z z

m y y

x x

m p

n m

时应该理解为 中有两个为

这时方程应理解为

例如 时

中有一个为 当

说明 : 某些分母为零时 , 其分子也理解为 零 .

(34)

直线方程 当

, 0

,

0

n p m

0

y0

y

x x

0 0 0

0 0

x x y y z z p

可看成

(35)

空间直线方程习例

8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0. 4

3 2

0 1



z y

x

z y

x

1 1 1 1 2 2 2 2

9 ( , , ) ( , , )

.

M x y z M x y z 例求和

的直的方程

过两点 线

(36)

8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0. 4

3 2

0 1



z y

x

z y

x

解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 x0, y0, z0 )

x01 , 0 6

3

0 2

0 0

0 0



 

z y

z y

解得 y00, z0  2

点坐标(1,0,2),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37)

因所求直线与两平面的法向量都垂直 取 s  n1n2 {4,1,3},

对称式方程 ,

3 2 1

0 4

1

 

 

y z

x

参数方程 .

3 2

4 1





t z

t y

t x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解题思路 : 先找直线上一点 ;

再找直线的方向向量 .

(38)

特例 : 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中缺少变量,则可直接 变形为点向式方程及参数式方程,例如

3 2 5 0 3 4 0 x y

y z

  

   

1 1

2 3

1 1

3

x y

y z



   



3 3 2 2

1 3 3

x y

y z

   

    

1 1 1

2 3 1

x y z

1 2 1 3

1

x t

y t

z t

 

 

   

(39)

.

) ,

, ( )

, ,

(

3 1 1 1 1 2 2 2 2

的直线的方程

和 求过两点

M x y z M x y z

. ,

) ,

, (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2

1 2

2 1

称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方程为

过这两点的直线 由直线的标准方程可知

可以取两点的方向向量 解

z z

z z

y y

y y

x x

x x

z z

y y

x x

M M

s

9

(40)

线y,

所以交点为 B(0,3, 0),s  BA {2, 0, 4},

所求直线方程 .

4 4 0

3 2

2

 

  y z x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1)

定义

直线 L1 : ,

1 1 1

1 1

1

p z z

n y y

m x

x     

直线 L2 : ,

2 2 2

2 2

2

p z z

n y y

m x

x     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

,

cos( m n p m n p

p p n

n m

L m

L     

 

^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称之 . (锐角)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四、两直线的夹角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2)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

) 1

1

( LL  m1m2n1n2p1 p20,

2

) 1

2

( L

//

L ,

2 1 2

1 2

1

p p n

n m

m  



直线 L1 :

直线 L2 :

}, 0 , 4 , 1

1{

s

}, 1 , 0 , 0

2{ s

,

2 0

1ss 

  s1s2 ,

例如,

2 .

1 L

L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3)

习例

(44)

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s  {m, n, p}, 根据题意知 s n1 , s n2 ,

s  n1n2 {4,3,1},

1 . 5 3

2 4

3

 

  y z

所求直线的方程 x

(45)

解 先作一过点 M 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  0

) 3 (

) 1 (

2 )

2 (

3 x   y   z   再求已知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 N,

x y zt

 

 

1 2

1 3

1 2 1.

1 3



t z

t y

t

M x

N

(46)

代入平面方程得 ,

7

3

t 交点 )

7 , 3 7 ,13 7

(2N

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MN

MN 3}

7 , 3 7 1

,13 7 2

{2    

},

7 , 24 7 ,6 7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 .

4 3 1

1 2

2

y z

x

(47)

定义 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投影直线的夹 角 称为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

: 0 0 0

p z z

n y y

m x

L x

 

 

, 0

:    

Ax By Cz D

}, ,

,

{m n p s 

}, ,

,

{A B C n 

2 )

, (s

^

n

2 )

, (s

^

n

五、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0 .

2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8)

2 2

2 2

2 2

| sin |

p n

m C

B A

Cp Bn

Am

 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L )

1

( .

p C n

B m

A  



L

) 2

(

//

 Am Bn Cp 0.

 

.

cos

2

cos

sin 2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49)

n  {1,1, 2}, s  {2,1, 2},

2 2

2 2

2 2

| sin |

p n

m C

B A

Cp Bn

Am

 

9 6

| 2 2

) 1 ( ) 1 ( 2

1

|

  .

6 3

7

6 3 arcsin 7

为所求夹角.

5.4.2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50)

k j

i

的距离 p

z z

n y y

m x

L : x 1 1 1

) ,

,

( 0 0 0

0 x y z

M 到直线

补充 1  点

2 2

2

1

p n

m

x1 x0 y1 y0 z1 z0 p n

m d

s

s M

d M

0 1 s (m,n, p)

) ,

,

( 1 1 1

1 x y z M

) ,

,

( 0 0 0

0 x y z

M L

(51)

补充 2 空间两条直线异面

n

l1

l2 '

l1

C

D

设 为两异面直线,其公共法向量为l1,l2 n, CD 分别是 上任一点,则 间的距 离可转化为向量 在 n 上的射影长,

2 1,l

l l1,l2

CD

即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等于两异面直线上分别任取两点的向量 和公垂线方向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与公垂线的方向向量模的 比值 .

1 2

1 2

1 2

1 2

( )

( , , )

CD n CD s s

d n s s

s s CD s s

    

 

  

 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ii) 进动角为 OA与 Ox 的夹角02,OA 为 OXY 与Oxy 两平面的交线,面对

定义 这条定直线叫旋转 曲面的轴. 播放播放 旋转曲面 以一条平面 曲线绕其平面上的 一条直线旋转一周 所成的曲面称为旋 转曲面... 二次曲面的定义: 三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面称之. 相应地平面被称为一次曲面. 讨论二次曲面性状的截痕法: 用坐标面和平行于坐标面的平面与曲面相 截,考察其交线(即截痕)的形状,然后加 以综合,从而了解曲面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