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私立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私立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例"

Copied!
142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金寶博士 Advisor:Kin-Bao Yang. 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 -以臺北市私立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例 A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arenting Education in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Taking the Private Institutions in Taipei City as Examples. 研究生:張雅惠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4 月 April, 2014.

(2) 謝. 誌. 回首研究所生涯的這些日子裡,不斷在學業、工作及家庭間奔波,雖然辛苦, 但卻也甘之如飴。如今論文得以完成,由衷感謝大家的幫忙! 感謝指導教授楊金寶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耐心的指導並隨時給予鼓勵, 在您的建議之下,也讓角色多重的我,了解紓壓的重要性,能當您的學生真的很 幸福。感謝兩位口試委員翁麗芳教授及陳俊全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前來參與雅 惠的論文口試,給予研究上寶貴且實用的建議,讓整篇論文更加完整。 研究期間,感謝李玉惠教授、邱珍琬教授、張淑慧校長、陳淑琴教授、陳姣 伶教授、黃馨慧教授,給予問卷相關的修訂及建議。感謝所有參與本研究的課後 照顧服務機構的園長、主任及家長們,有您們的熱心幫忙,問卷才能順利回收, 研究才得以完成。感謝龔美娟老師,當年的指導並鼓勵我報考研究所,如今學有 所成,與您分享喜悅。 謝謝一路關心陪伴的朋友與同學們:于沛、祈諼、品靜、書平、伶宜、姿樺、 彥欣及美珍學妹,有妳們的支持及幫忙,互相加油打氣,我才能更有動力的繼續 努力完成論文。 最後,感謝父母及家人的關心及鼓勵,先生的陪伴與付出,體諒我研究時的 忙碌,有你的支持與協助,才得以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在此由衷地向我身邊的所有人,致上我誠摯的謝意!. 雅惠謹誌. i. 2014/04.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臺北市私立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並 瞭解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現況,期能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作為相關單位推動親職教育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配比取樣臺北市私立課後照顧服務機構之家長 為對象。研究工具為參酌相關研究與文獻資料所改編之「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 需求因素之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整理,並以敘述統計、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複選題分析及 t 檢定等進行分析,依據調查分析, 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 一、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親職教育的實施,團體型態以親子活動最多,個別型態 則以親師聯絡簿居首。 二、家長忙碌及支持體系充足,是影響其參與課後照顧親職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三、培養子女良好品德與正確價值,是家長最強烈需求的親職教育內容。整體 的親職教育實施內容需求,都落在「需要」的程度。 四、親職教育實施需求在家長教育程度、家庭型態、陪伴時間、親子互動時間等 背景變項有差異。 五、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屬性不同,其家長對於親職教育需求也不同。. 關鍵字:課後照顧服務、親職教育、家長需求. ii.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mands of parents for parenting education at private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in Taipei city. Also, the status quo of the parenting education offered by these institutions will be studied.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so abundant and concrete that they can serve as effective suggestions, which, in tur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efforts of related government authorities in implementing parenting education. Tak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arents whose children have enrolled in the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in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adopts as its instrument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demands of parents of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for parenting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adapted from and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ference literature. The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ed to the parents on the basis of “stratified quota sampling.” Then, the questionnaires will be gathered, analyzed and studied by such methods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cheffe’s method of posteriori comparison,” “analysis of multiple-answer questions,” and “t-tes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 The type of parent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eld by the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belongs largely to that of parent-child activity in terms of group activity. As for the individual activity,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book is the type that is mostly adopted. 2. The facts that parents nowadays are mostly occupied in their schedule and that supporting systems are sufficient and convenient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are decisive in influencing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education. 3. As for the contents of parenting education, parents desire mostly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onducts and valu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these falls under the category of “demands.” iii.

(5) 4. The variables involved in implementing parenting education vary with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parents, the type of household, the duration of time which parents spend accompany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ir children. 5. The demands of parents for parenting education vary with the attributes that the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falls under.. Keywords: After-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Parenting Education, Parents’ Demands. iv.

(6) 目 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親職教育意義、目的及重要性…………………..….…...……..7 第二節 親職教育的內容與實施方式………………………….….……14 第三節 影響實施親職教育需求……………………………….….……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34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四章.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6 第一節. 樣本資料的描述分析………………………………...….……46. 第二節.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現況分析………………51. 第三節. 影響課後照顧家長參與親職教育因素之分析……….…….. 55. 第四節. 課後照顧家長對親職教育活動的需求………………..……. 64. 第五節. 背景變項不同的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之差異分析... 73. 第六節. 不同型態機構之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差異分析……………... 95. 結論與建議……………………………………………………………....100 第一節. 結論………………………………………………………..…100.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107 壹、 中文文獻…………………….………….…………..……..………..107 貳、 英文文獻…………………………….…….…………..…......……..111 附錄一:專家諮詢問卷…………………………………………………………….112 附錄二:專家意見修正……………………………………………………………122 附錄三:正式問卷…………………………………………………………….…...128. v.

(7) 表 次 表 2-1-1 國內外學者親職教育定義文獻彙整表……………………………......….8 表 2-1-2 國內外學者親職教育目的文獻彙整表…………………………...........…9 表 2-3-1 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其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18 表 2-3-2 影響學童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23 表 3-2-1 臺北市 102 學年度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及臺北市私立幼兒 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資料表………………...……..33 表 3-3-1 問卷之架構………………………………………………………….……34 表 3-3-2 問卷內容配置初稿…………………………………………………….…35 表 3-3-3 參考親職教育需求問卷一覽表…………………………………….……37 表 3-3-4 參考相關學齡兒童親職教育文獻一覽表………………………….……37 表 3-3-5 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經驗題目來源歸納表………………………….……38 表 3-3-6 參與親職教育活動影響因素題目來源歸納表………………….………39 表 3-3-7 親職教育活動的內容需求題目來源歸納表…………………….………40 表 3-3-8 親職教育活動方式需求題目來源歸納表……………………….………41 表 3-3-9 專家學者諮詢名單……………………………………………….………42 表 3-3-10 本研究問卷各分量表 Cronbach α 值………………………………..…43 表 4-1-1 有效樣本家長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47 表 4-1-2 有效樣本家庭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49 表 4-1-3 有效樣本子女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50 表 4-2-1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舉辦親職教育團體型態現況之百分比資料分佈…. 52 表 4-2-2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舉辦親職教育個別型態現況之百分比資料分佈…. 53 表 4-3-1 影響課後照顧家長參與親職教育因素之個數百分比統計……………. .56 表 4-3-2「因為工作因素,無暇參加親職教育活動」之影響參與因素背景變 項交表…………………………………………………………….…….... 59 表 4-3-3「家裡人力資源不足,無法參加親職教育活動」之影響參與因素背 景變項交叉表…………………………………………………………..... 60 表 4-3-4「在家庭中的角色使我產生親職壓力,我樂於參加親職活動」之影 響參與因素背景變項交叉表……………………………………………. 61 表 4-3-5「我可以自己透過各種管道獲得教養資訊,所以不必參加」之影響 參與因素背景變項交叉表………………………………………………. 62 表 4-4-1 「教養知能」之內容分析…………………………….…………………… 64 表 4-4-2 「身心發展」之內容分析…………………………….…………………… 65 vi.

(8) 表 4-4-3 「親子溝通」之內容分析…………………………….…………………… 65 表 4-4-4 親職教育實施內容需求整體項目之分析…………………………….….. 66 表 4-4-5 親職教育實施內容需求各層面與整體之分析……………………….….. 67 表 4-4-6 親職教育活動個別型態次數百分比統計…………………………….….. 68 表 4-4-7 親職教育活動團體型態次數百分比統計…………………………….….. 69 表 4-4-8 辦理團體親職教育活動時間次數百分比統計……………………….….. 70 表 4-4-9 辦理團體親職教育活動進行時間次數百分比統計………………….….. 71 表 4-4-10 團體親職教育活動辦理頻率次數百分比統計……………………...….. 71 表 4-5-1 不同「親職別」的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3 表 4-5-2 不同「年齡」的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4 表 4-5-3 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5 表 4-5-4 不同「工作型態」的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6 表 4-5-5 「陪伴時間」的不同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8 表 4-5-6 「親子互動時間」的不同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79 表 4-5-7 「家庭型態」的不同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80 表 4-5-8 「子女數」的不同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82 表 4-5-9 「(孫)子女就讀年級」的不同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差異之分析..….. 83 表 4-5-10 不同「親職別」的家長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85 表 4-5-11 不同「年齡」的家長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86 表 4-5-12 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87 表 4-5-13 不同「工作型態」的家長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88 表 4-5-14「陪伴時間」的不同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89 表 4-5-15「親子互動時間」的不同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90 表 4-5-16「家庭型態」的不同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91 表 4-5-17「子女數」的不同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93 表 4-5-18「(孫)子女就讀年級」的不同對親職教育方式需求差異之分析…….. 94 表 4-6-1 不同機構型態在親職教育實施現況之分析表…….............................….. 95 表 4-6-2 不同機構型態在影響家長參與親職教育因素之層面分析表……….….. 96 表 4-6-3 不同機構型態在親職教育實施之內容需求分析表………………….….. 97 表 4-6-4 不同機構型態在親職教育實施之方式需求分析表……...…………….... 98. vii.

(9)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2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本章將依序說 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地區目前有89.3%的兒童「父親」及62.8%的兒童「母親」投入工作職 場(內政部,2011),無論是雙薪家庭或是單親家庭,家長總是身兼數職,在工 作與家庭之間奔波忙碌,因為時間運用的不足及職場壓縮,學童下課後,紛紛由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來協助照顧。未參加課後照顧機構的學齡兒童,部份由親屬(含 祖父母)照顧,若完全沒有人力支持照顧的兒童,易因為缺乏成人照顧而成為鑰 匙兒童(latchkey child),課餘時間,在無人照顧的情形下,孩子們可能單獨留 在家中自己處理生活所需,因而造成意外風險。缺乏成人關懷與支持,也較有機 會變成少年犯罪的高危險群,或淪為犯罪的受害者(Blau、Currie, 2003;李新民, 2001) 。台灣學童課後照顧服務需求逐年增加(內政部,2011) ,也由於課後照顧 服務機構設立數量激增,促使教育部(2012)訂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 設立及管理辦法》及訂定《幼兒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辦法》。政府 除了訂定課後照顧服務法規,更期望學校及課後照顧服務機構能對於有課後照顧 需求的家庭,提供有權責、有角色、有必要之整合性親職教育,以達到親職教育 的具體效益。 研究者從事幼兒教育及課後照顧服務多年,接觸過許多父母及來自於不同家 庭背景的孩子,在實務工作中發現,現代父母承受過大壓力,例如:經濟壓力、 時間壓力、親子溝通不佳、課業太難無法指導等,使得親子關係出現緊張與溝通 不良的窘境,因而在執行管教技巧中產生無力與挫折感。然而,課後照顧服務機 構除了協助家長指導學童課業外,對於學童行為、品行只是表淺提醒,很少與家 長共同關注學童的生活習慣,其親職教育活動也鮮少舉辦甚至未曾辦理。部分幼 兒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則將親職教育活動與學前教育合併辦 1.

(11) 理,提供服務的重點仍擺放在課業指導及才藝學習,而父母仍持續以原先輔導幼 兒的方式處理學童的問題。因此,若能隨著孩子的發展階段,提供多元而有效的 親職教育內容及實施方式,給予父母更多相關親職訊息、學習機會及管道,符合 家長之親職教育需求,應可幫助家長較有能力面對教養難題,紓解壓力,拉近親 子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近年來課後照顧研究,文獻大多數與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家長需求 (如:收費、交通車、設施設備、師資…等)、服務態度及滿意度為主,施惠娜(2009) 針對課後照顧機構之親師的溝通內容為主軸,了解家長對於子女課後照顧之需 求,以建立課後照顧親師的溝通模式,是少數有提及課後照顧親職教育之相關研 究。多數研究著重於家長對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的評價,及機構所提供之服務項目 是否能滿足家長。若機構提供的服務能滿足家長需求,良好的雙向溝通可促進學 童身心發展與各項學習,共同為學童塑造與培養生活自理及面對問題的能力。因 此,課後照顧服務機構是正式學制外的教育機構,親職教育的推動,對家長親職 能力之提升,具有翻轉關鍵的角色。 李新民(2001)發現,課後照顧機構因應家庭型態變化而興起。由於雙親家 長在家庭中照顧學童的情形減少,而且在教育改革之下,國民小學出現更多需要 親子共同的活動,相對之下,家長對學齡子女有更高的學業成績期許,造成近 10 年來課後照顧機構興起現象。從 10 年前李新民提及課後照顧議題至今,台灣 的課後照顧服務機構是否真的只重視學童成績而忽略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實施 現況為何?父母對課後照顧機構所舉辦的親職教育投入多少?影響家長對親職 教育需求因素又為何?這些問題目前尚無研究探討,期望藉此研究結果以提升研 究者主管課後照顧機構的服務品質,也提供相關單位推動親職教育工作參考,此 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現況。 (二) 探討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家長對於親職教育之需求。 (三) 分析影響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家長參與親職教育需求因素。 (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相關單位推動親職教育工作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團體型態為何? (二)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個別型態為何? (三) 課後照顧服務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為何? (四) 課後照顧服務家長對親職教育實施方式需求為何? (五) 家長背景變項的不同,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情形為何? (六) 家庭背景變項的不同,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情形為何? (七) 子女背景變項的不同,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情形為何? (八) 影響家長參與親職教育的因素為何?. 3.

(1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之探討使用名詞意義更明確,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概念 性及操作型定義詮釋如下。. 壹、 課後照顧服務機構 依據《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教育部,2012)兒童 課後照顧服務係指,招收國民小學階段兒童,於學校上課以外時間,提供以生活 照顧及學校作業輔導為主之多元服務,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婦女婚育及使 父母安心就業的機構服務。服務類型分為兩類: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簡稱課後 照顧班)由公、私立國民小學設立,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之班級;兒童課後照 顧服務中心(簡稱課後照顧中心)由鄉(鎮、市、區)公所、私人、團體設立, 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之機構。本研究所指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臺北市立案之兒 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及臺北市私立幼兒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 貳、 親職教育需求 親職教育需求係指家長對課後照顧服務機構所實施親職教育之內容與方式 等期待,家長覺察親職教育的重要性,願意透過課後照顧機構辦理的親職學習活 動,提升親職效能,達到善盡為人父母的職責。本研究將親職教育需求分為親職 教育內容需求與親職教育實施方式需求兩項。 一、親職教育內容需求亦指學齡兒童之教養知能、學齡兒童之身心發展及親子溝 通等三個層面。 (一) 學齡兒童教養知能:定義為家長對於子女在基本能力、品格能力、學習 能力等,希望透過親職教育獲得資訊。 (二) 學齡兒童身心發展:定義為依照孩子發展之階段性及獨特性,提供家長 有關學童身心發展階段之需求。. 4.

(14) (三) 親子溝通:定義為提供父母學習及改善親子溝通及互動之技巧,增進良 性的親子關係。 二、親職教育實施方式需求包含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方式及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 時間等二個層面,實施活動方式需求分為團體型態及個別型態。 (一)實施活動方式需求:團體型態的定義為與其他家長以小組或群體方式,共 同參與親職教育的演講或座談等;個別型態的定義為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或 機構人員,以面對面或電訊或文件方式,採取一對一的親職對話。 (二)實施活動時間:實施活動的時間亦指個別活動型態及團體活動型態所辦理 的時段、每次進行時間以及辦理的頻率。. 參、 家長參與因素 家長參與因素係指家長視個人或家庭之親職教育需求因素,選擇是否參與課 後照顧服務機構所舉辦之親職教育活動。本研究所指家長參與因素,係指影響家 長或主要照顧者,參與親職教育的助力及阻礙 ,包含經濟支持、人力資源支持、 情感支持、資訊支持、子女支持、在家庭中與子女溝通與互動的困擾、責任負擔 與體力負荷等壓力因素,因而影響家長參與親職教育之意願。. 5.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案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及臺北市私立幼兒園兼 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之學童家長為對象,其有就讀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童 之父母親、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之主要照顧者為本研究問卷調查之樣 本。由於公、私立國民小學設立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學校提供之設施設備、 收費、課後照顧時間等,不同於私立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因此,就讀公、私立國 民小學設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之學童家長皆不納入本研究範圍。.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探討參加臺北市立案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之學童家長影響 親職教育需求因素,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 區域限制 本研究選取樣本以臺北市立案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及臺北市私立 幼兒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主,非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機構 不納入本研究範圍。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所有兒童課後照顧家長之親職教 育需求。 二、 對象限制 本研究係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研究對象,以學童父母親及祖父母或其他親戚 之主要照顧者為主,未採全面普查,礙於課後照顧中心的家長意願,隨機抽樣困 難,雖研究實施過程中將嚴謹客觀,結果推論力求審慎,但仍無法推論到各類型 的主要照顧者。 三、 施測限制 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由研究者或委託他人發放問卷施測,問卷填寫方式 及內容說明,有受個人經驗等因素影響之可能;其次,填答問卷者,可能隱藏或 保留個人觀點。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之研究。本章分為三 節。第一節探討親職教育的意義、目的及重要性;第二節說明親職教育的內容與 實施方式;第三節分析影響實施親職教育之需求因素,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親職教育意義、目的及重要性 由於社會變遷、家庭型態及教養方式的轉變,親職教育的觀念也備受重視。 依據 Hoard 和 Shepard(2005)的研究,親職教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由一 群母親在組成的小團體中,討論分享自己的教養與照顧孩子的方式,直到二十世 紀,家長對親職教育活動的興趣逐漸下降,接著將其責任增加給兒童就讀學校或 相關學習機構。因此,親職教育隨著時間出現的演變,家長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若能協助父母獲得教養子女知能並發揮良好的言教、身教、境教,幫助父母善盡 職責,必能達到親職教育的具體效果。茲就親職教育意義、目的及重要性等,分 別進行探討。. 壹、 親職教育的意義 親職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環,也是學校教育及社會 教育溝通聯繫的重要橋樑。有關親職教育的意義,國內外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看 法,因此也產生許多不同的定義,他們認為,親職教育為提供父母相關親職知識 並習得良好的教養知能與技巧,鼓勵家長主動參與教育課程或訓練,扮演適當職 份的教育過程,希望為人父母者能成功扮演他們的角色。但親職教育對象仍有些 許不同,如有學者亦指已為人父母者;有些學者則認為應包括現在及未來之父 母;另有學者指出除了上述二者,家中的成員接受親職教育有其必要性。研究者 彙整學者們對親職教育定義的相關文獻(如表 2-1-1)歸納如下。. 7.

(17) 表 2-1-1 國內外學者親職教育定義文獻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定. 義. 藍采風(1982) 廖榮利. 親職教育包含兩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目標,即如何成為成 功、理想的父母並擔當起父母的角色。第二個層次是方法 ,即如何透過教育、學習等方式及團體討論,使父母達成 上述目標並改善本身的表現。. 林清江(1986). 廣義的親職教育,是培養為人父母或尚未為人父母但想成 為父母,變成健全的好父母;狹義的親職教育,是針對某 些不健全的父母而實施,協助改善教養方式,使其成為健 全的父母。. 王連生(1988). 現代父母運用角色扮演,對子女之人格陶冶,使家庭親情 更為和諧融洽,達到家庭生活圓滿。. 蘇愛秋(1991). 親職教育乃是教人怎樣成為人父母的教育,是一種終生不 輟的教育,自然施教及統整學習的教育。. 王欽群(1998). 加強父母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能—包括價值觀念的釐清、教 養方式的規劃及加強子女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邱書璇(1998). 協助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職責,提供有 關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知識及正確的教育態度,使其扮演 適當職份的教育過程。. 洪福財(2001). 藉助教育的功能,使家長清楚自己的角色職分,甚至改變 家長自身的角色表現,進而善盡職責。. 黃德祥(2006). 教導父母如何了解與滿足子女身心發展需求,善盡父母職 責,有效協助子女成長與發展,使潛能充分開展的歷程。. 林家興(2007a). 以父母為對象,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 子關係為目標,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由正式或非正式的 學校親職專家所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 王鍾和(2009). 指有系統、以概念為基礎的課程,希望參與的父母或扮演 父母角色者,能學習有關「作父母」的知能、敏銳的觀察 力或技巧。. Hoghughi(1998) Speight. 所有的孩子需要照顧、營養和保護,其中包括三個要素: (1)愛、關懷與責任;(2)規範子女行為;(3)促進子女 生長發展,此三要素隨著孩子的成長需持續提供,以確保 兒童情緒穩定,長大皆能均衡發展。. Hanssen(2000) Zimanyi. 持續提供照顧和支持幼兒。孩子需要生存和茁壯成長,所 有孩子都有被照顧的權利和需要,因此親職教育的對象除 了父母,也包含家中的成員使其發揮親職功能。 8.

(18) Zepeda、Varela. 提供具體的知識和養育子女的技能給父母或其他照顧者,. Morales(2004). 以促進兒童健康與發展為目標。因此,親職教育可以教導 家長正確教養子女的能力,提升親子互動,藉由親職教育 的方式幫助父母體認自己應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職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親職教育是學校與相關機構提供親職教育課程與活動之單位,因 此,親職教育對象除了協助已是父母或準備將為父母者之外,由於家庭結構的改 變,照顧者已不再是父母或祖父母,故應將主要照顧者納入參與對象,透過親職 課程與學習方式,瞭解子女身心發展與適應問題,不論成人於家庭中的角色為 何,都應重視親職教育,進而建立正向親職關係。本研究採取之親職教育對象涵 蓋主要照顧者之觀點。 貳、 親職教育的目的 當親職教育對於子女及家庭有其重要定義時,關於親職教育的目的,國內外 學者認為親職教育之首要目的為提供未婚男女進入婚姻生活之角色與職責做好 準備,其次為協助現代父母扮演好自我角色,並調整現代親子關係的辦法,對子 女的成長有正確的認知與期望,再者幫助特殊及弱勢家庭父母克服教養困境。研 究者彙整學者們對親職教育目的的相關文獻(如表 2-1-2)歸納如下。 表 2-1-2 國內外學者親職教育目的文獻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王連生(1988). 目. 的. 為了鞏固國家民族的精神長城與建設家庭社會的和諧秩序 。推廣親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為:促進未婚男女準備未來 做好父母的自我教育;指導現代父母扮演適當的角色;提 供現代父母調整親子關係的方法。. 曾端真(1993). 使下一代以及所有家庭成員受益,進而減少社會問題。希 望下一代有健全的發展,以增進家庭的幸福。. 王欽群(1998). 建立和諧的家庭;導正偏差的觀念;重新定位父母角色; 尊重兒童心智的發展;重整家庭的倫理。. 邱書璇(1998). 促進未婚男女做好父母的準備;指導父母扮演適當的角色; 協助父母善盡職責;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9.

(19) 邱珍琬(2005).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預防性的,例如:在學校或社區施行, 主要對象是即將為人父母、或是已經為人父母者,希望可 以從親職教育課程或演講中做一些準備與了解,讓自己在 擔任親職工作時可以更為勝任愉快;二是針對補救或是治 療的目的,對象是發現家中孩子有問題或困擾,甚至已經 有家庭危機的父母親,希望可以知道如何做補救、彌補的 工作。. 張斯寧(2006). 促進未婚男女幸福婚姻的建立,夫妻角色與職責的學習, 以及為人父母的準備;指導現代父母扮演好現代父母的角 色,並提供現代父母調整現代親子關係的辦法;協助父母 對個人的自我期許以及對子女的成長有正確的認知與期望 ;幫助有特殊需求子女的家庭克服教養困境。. 黃德祥(2006). 提供父母有關子女身心發展需求的知識;導正父母不當的 教養方式;教導父母學習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協助父母 引導子女養成良好行為規範;協助父母教導子女提高學習 成就、發展潛能;幫助特殊障礙或異常子女的父母克服教 養困境。. Hoard (2005) Shepard. 針對一般兒童家長所進行的初級預防課程,親職訓練是針 對問題兒童的家長所實施的次級預防課程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認為,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為正式學制外的教育機構, 親職教育的目的不論是預防性或補救、治療性及補充性質,都應協助家長能勝任 各階段兒童發展之親職工作。 參、 學齡期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依據內政部(2011)統計公佈「民國九十九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 調查報告分析」中顯示,學齡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之安排,半數以上的兒童是「在 家,有大人照顧」占 56.3%;以「托保母、課後安親班照顧」占 34.8%;「參加 課內、外課業輔導或上才藝班」占 17.0%,此統計結果與內政部(2006)統計數 據「在家,有大人照顧」為 64.9%;由「保母、課後安親班照顧」為 19.8%; 「參 加課內、外課業輔導或上才藝班」占 26.7%,經比較分析中得知,能在家中照顧 學童的大人已由 64.9%減少為 56.3%;家長托保母及課後安親班照顧者,卻由 10.

(20) 19.8%增加至 34.8%;而參加課內、外課業輔導或上才藝班者,由 26.7%減少 17.0%,由此可見,家長就業、家庭型態改變都是可能影響學齡期兒童課後安排 之因素,參加課後輔導或上才藝班,以及托保母或課後安親班,有逐漸取代家人 照顧的趨勢。同時在調查報告中也發現,學齡兒童之教養問題已由九十四年的「無 法引導孩子重視作業」占 10.6%最高;「配合學校在家輔導做功課有問題者」占 6.5%,相較於九十九年的調查結果,85.0%受訪者表示,學齡兒童之教養問題「大 致上沒問題」,此結果誠如王順民(2005)所言,傳統父母的親職角色,除了無 法回應九年一貫新制課程的要求之外,近年來,課後照顧老師也取代了部份的親 職教導功能,成為某種另類的代理父母(surrogate parent)。 由於機構教育的普 遍化發展,也使孩子的教育權逐漸朝向學校與課後照顧服務機構端擺動(洪福 財,2004),因此,當機構提供了讓家長滿意之服務項目時,更不容忽視的是親 子關係的培養與建立,同時更彰顯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實施親職教育之重要性,親 職教育的實施更是刻不容緩。 目前國內多數親職教育研究仍聚焦於學齡前階段,而學齡期之親職教育之研 究對象仍以公立國小學童家長為主,對於學齡期家長及兒童來說,親職教育工作 無疑也是另一階段轉變的學習與調適。研究者綜合國內外學者曾端真(1991)、 邱書璇(1998)、張斯寧(2006)、林家興(2007a)、林雅萍和林惠雅(2009)、 莊小玲、汪正青、黃秀梨(2010)對於學齡期之親職教育的重要性,整理如下: 一、 就兒童本身而言 兒童在身體、認知、情緒及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需求,且 以在家庭的時間居多,若得不到適當的教養或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顧,孩子仍無法 有良好的發展。小學是正式教育的開始,進入小學就讀是兒童人生的一個重要轉 折期,以正向的教養態度與技巧來協助並引導子女,親職教育的實施可確保兒童 在家獲得妥善的照顧。. 11.

(21) 二、 就學童父母而言 親職教育以父母為對象的成人教育,在增進父母自我瞭解親職角色及重要 性,學習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以改善親子關係為目標。藉由親職教育配合社會 脈動,使父母了解其親子間彼此尊重、平等、雙向、互惠、溝通、問題解決取向 的互動方式,有助於正向親子關係的形成。當親子之間無法形成良好的互動時, 父母易失去教養信心及角色功能,導致身體與心理上的困擾,也會造成兒童生長 發展的問題。因此,親職教育在健全父母與子女的人格與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而父母扮演的親職角色,對兒童整個的發展過程有很大的影響(Belsky, 1984),此為親職教育重要的一環。 三、 就學校而言 就學階段的孩子,在家的時間超過在校的時間,透過親職教育使父母在教育 孩子之前先教育好自己。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彼此之間能一致、相輔相成,家庭 教育將是學校教育的一大助力。學校教育的成敗需要靠父母來參與,而學校必須 透過親職教育使家長能與學校教育彼此配合,有利教師、家長、孩子一起成長。 四、 就社會而言 由於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大幅提高,透過親職教育的實施,使親子互動的品質 不會因量的縮減而有所減損。許多社會問題,歸咎其原因還是出在家庭教育上, 親職教育若發揮功能,應可消弭部份社會問題,並使原先在不利成長因素之孩 子,去除不利環境的影響,發揮潛能及所長,使其成為社會進步的助力。 五、 就國家而言 強盛的國家來自安和樂利的社會,良善的社會根植於健全和藹的家庭,因 此,功能彰顯的家庭有不斷自我成長的稱職父母。. 12.

(22) 綜合上述,學齡期階段之親職教育,除了重視兒童之人格成長、照護相關技 能與資訊外,親子互動、課業指導、親職角色調整等亦是此階段之重點。親子之 間的互動關係不再是以傳統父母之教養型態為主,例如:專制、權威、單向或命 令等。親職教育的重點,除了幫助家長重新定位共親職角色,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之外,親子互動之心理層面及感受也隨之提升,當學童的親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 之時,其學校與機構所提供之親職內容更顯重要。研究者以多年實務工作認為, 學齡兒童由學前教育步入另一個嶄新的義務教育學習階段,以小學一年級之親職 教育最為關鍵,家長除了延續先前的親職角色及認知,應隨著兒童的成長以新的 親子合作方式來教養孩子。父母角色的扮演,攸關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的發揮, 當兒童在多重適應之時,父母若能透過親職教育課程學習,在教育理念與教師達 成良好共識和默契,以降低學童在未來的學習困擾及行為問題。因此,除了學校、 社區一同協助家庭教養兒童之外,更可藉由課後照顧服務來聯絡家庭,推廣親職 教育,促進家長學習與發展(李新民,2001),而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及實 施方式之需求有其差異性,辦理親職教育時,以符合家長需求才能提供實質上的 幫助。. 13.

(23) 第二節 親職教育的內容與實施方式 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立法院,2011)第二十三條訂定,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建立整合性服務機制,並鼓勵、輔導、委託民間或自行 辦理兒童及少年福利措施,對兒童、少年及其父母辦理親職教育。而《課後照顧 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教育部,2012),也提到課後照顧中心(班) 為推動社區學童友善教保資源服務,宜訂定實施辦法,包括:提供社區成員書籍 借閱、教具玩具借用及協助維修、場地使用、教養問題諮詢、教具製作教學、法 令宣導、臨時照顧及辦理親職教育或相關講座活動。 親職教育對家長在家庭中具有重要意義,除了法規的訂定,課程內容安排也 須符合家長需求,親職內容規畫也影響家長是否參與及辦理成效與結果。由於父 母背景皆不同,有其差異性,因此,親職教育的需求應從父母的角色、職責等層 面做合適的考量,才能達到親職教育的目的,使父母真正獲益。茲將親職教育的 內容及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概述如下。 壹、 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 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為符合家庭的需求,朝向提供多元化內容來滿足家長, 因此親職教育的內容亦是推行親職教育的關鍵(曾端真,1991)。許多機構為使 親職教育能達預期效益,於推展前先以問卷方式詢問家長參與意願或學習重點, 以達到舉辦親職教育之目的,故安排家長期待之親職內容,也成為親職教育實施 方式與舉辦成效之考量。研究者將學者所提之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統整如下(朱 敬先,1979;何華國,1996;林敏宜,1998;卓紋君,2001;邱珍琬,2005;林 家興,2007a;邱志鵬,2011)。 一、 學齡親職教育 舉凡指導父母從事兒童營養、保健、就學、社會行為、性教育等兒童發展 與適應問題,父母角色的認同、指導父母協調家庭關係,兩性與婚姻的課程、 親子關係與子女管教的課程、經營家庭生活的課程、善盡其對社會應盡的責任 等皆為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範疇。 14.

(24) 二、 學齡子女教育 學齡兒童親職教育的推展應具有階段性,由淺至深、由廣泛基本到明確,且 能因應個別需要為原則。其內容為兒童心理的基本常識、學習動作技能、建立正 向的自我觀念、學習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學習同儕相處、培養價值觀及道德與 良知的發展、學習獨立、培養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了解自我與周遭世界。國外北 達科達州對於親師溝通或提供學童家長資訊內容包含兒童之任何疑慮的健康、發 展或行為,提供家長參與決策與程序機會。 三、 特殊需求 特殊需求家長尋求資源的主動性不高,資源管道的取得較為不易,因此, 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應針對特殊家庭型態、特殊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子女教 養問題等來滿足家長。 四、 親子互動 兒童與家人情感之互動,其內容包含親子相處的溝通與知能、管教態度與 方法、人際關係與家人關係、個人成長歷程與親職模式的聯結與探索。 綜合上述,親職教育的內容提供家長有關兒童發展與心理的基本常識外,內 容也包含教養子女、適應問題、人際關係與價值觀培養、動作技能、親子關係建 立等,對於特殊與弱勢家庭也提供適切的學習內容,使家庭克服教養困境。親職 教育內容的實施除了上述重點外,許鶯珠(2004)認為親職教育實施內容應掌握 時間性、實用性、自願性、即時性、多元性、泛文化觀與持續性等原則。於此, 國內親職教育實施內容雖然廣泛,但實施時缺乏統整與連貫,同時忽略家庭的個 別需求,而家長易呈現「知行不一」的情形,因此,親職教育的內容需從父母的 角色、職責及父母的需求等層面做考量,並關注實施後於家庭中實施成效。目前 台灣多數學校實施親職教育仍採取單向輸送訊息的方式,內容不外乎是傳遞學校 與班級活動的訊息或是教養與衛教資訊(孫麗卿,2010),如同國外由家長共同 參與擬訂實施親職方案決策的機會較為缺乏,因此,推行後成效不彰,親職教育 能落實親師雙向溝通,父母與孩子才能真正獲益,機構舉辦之親職教育方能達到 預期效益。 15.

(25) 貳、 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 學齡期是兒童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除了小學和安親班之外,家庭、教堂及 社區一樣,都是塑造孩子人格的主要場所(Sue & Carol /洪毓瑛譯,2000)。因 此,邱珍琬(2005)認為親職教育應該不只是家長的工作而已,整個社會環境的 變遷也牽引著親職教育的內容與運作,目前許多親職工作都已經「外放」到社會 其他機構(安親班、幼幼班、幼兒園、才藝與補習班等),親職教育的規劃與設 計是一個需要許多相關單位統整合作的過程。國內許多親職教育的實施,透過不 同的舉辦方式,使家長瞭解並學習親職教育中適當的教育方式,其中規劃內容與 實施方式仍是決定效能之因素。融合多元的親職教育內容與方式,提升家長參與 意願,傳達親職教育的理念,彼此之間達成共識。研究者將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推 展親職教育實施要點(1991 修正)及國內學者謝文全(1993)、邱書璇(1998)、 張志鴻(2004)、黃德祥(2006)、林家興(2007a)、黃馨慧(2011)所提出 之親職教育實施方式統整列舉如下。 一、 團體形態 係指多數家長可參與機構所舉辦之親職教育活動,例如:親師座談會、親職 教育講座(演講) 、新生家長說明會、讀書會、親職成長團體、聯誼性活動(如: 親子運動會、園遊會、親子郊遊等)、研習團體(如:烹飪社、插花社、韻律社 等)家長參觀教學日、愛心工作隊、團體諮商、學藝活動(如:配合節慶舉辦活 動)。 二、 個別型態 係指以個別家長為主所提供之親職教育,例如:家庭聯絡簿、家庭訪視、提 供親職教育刊物(手冊)、公佈欄、設置親職諮詢電話專線、簡訊、電話訪問、 利用電子網路、部落格提供親職教育資訊、個別面談。. 16.

(26) 依上述整理,親職教育實施方式分為團體型態與個別型態,多數實施親職教 育機構因考量參加人數、不同背景與需求之家長,依便利性而言,常態多採用團 體型態舉辦親職教育。家長可透過團體方式,集思廣益,彼此分享個人經驗或交 流親職相關策略,此為團體型態之優點。但其活動方式仍有限制,此舉辦型態無 法顧及個別與特殊的家長需求與不便,且易流於形式、固定的活動模式,因此, 親職教育活動的實施,應採多元的方式傳達,考量親職教育學習者不同的需求, 提供個別化、互動性的支持,以達成親職教育的活動目標。 一般而言,多數家長參與親職教育與老師溝通方式仍以家庭聯絡簿為主,實 施親職教育團體方式則以親師座談會及演講為主(曾春霞,2000;張志鴻,2004; 鄭淑玲,2005;林家興,2007b;鍾瑞蓉,2011)。由於網路資訊日新月異,加 上資訊取得便利,亦有家長透過親職教育網站、電子網路及親子部落格來獲得所 需之親職相關資訊(張志鴻,2004;黃馨慧,2011),不過網路的運用,城鄉的 差異性仍需考量。然而當各機構積極的推展親職教育時,鮮少有親職教育階段連 續的作法,因此,親職教育推動的重點,除了落實於生活中,活動推展時,應有 系統的規劃,政府於立法之時,依據學齡兒童家長的需求訂立親職教育目標,使 親職教育符合各年齡層學童家長需求。. 17.

(27) 第三節 影響實施親職教育需求 本節將針對國內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及影 響學童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進行探討,以分析影響實施親職教育需求因 素。 壹、 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其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由於家庭成員結構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家庭型態,親職教育的需求有其 異同之處。目前國內低效能感的父母親很多是來自弱勢家庭,如:單親家庭、隔 代教養家庭等,家長本身可能因家庭人力支援不足,教育程度有限等,加上工作 忙碌、無法指導學校課業及適應問題,子女教養問題不少,學習或教育需求多元。 因此,這些可能皆為影響家長對親職教育低參與度之因素。故對於家庭功能不彰 之家長,應發展更適切的親職方案來協助他們,使親職教育發揮最大功能。研究 者將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3-1)。. 表 2-3-1 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其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學者/時間 研究題目 盧嫦瑜(1992) 臺北市國小學童 單親家長對親職 教育之需求研究.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台北市 國小學 童單親 家長. 問卷 調查 法. 重要研究結果 單親家長的親職教育以「親子」為 重心(parentchild focus)之親職教 育規劃最為迫切,其「子女教養」 與「親子調適」為內容規劃的重點 。單親家長的心理適應影響到子女 的適應,年齡在 35 歲以下的單親家 長,較處於其他家庭之父母面臨更 多的壓力,因此,最需要學習親職 教育。而大眾傳播媒介是單親家長 需求程度最高的親職教育傳遞方式 之一,同時辦理單親家長親職教育 應考慮其經濟狀況。 18.

(28) 曾春霞(2000). 台中市. 問卷. 1.學童家長親職教育內容需求為:. 台中市國小學童 家長對學校實施 與需求之研究. 國小學 童家長. 調查 法. 建立良好家庭環境知能與技術、養 育子女知能與技術、子女學校教育 親職教育的態度相關資訊。2.親職教 育個別方式需求為:使用家庭聯絡 簿、電話訪問、設置親職諮詢電話 專線、面對面討論與溝通、家庭訪 問。團體方式需求為:演講、家庭 聯誼、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家長座 談會、成立家長成長團體。 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以養. 張淑芬(2002). 嘉義市. 問卷. 國小學童家長參 與親職教育活動 需求、動機與阻 礙之研究. 國小學 童家長. 調查 法. 育子女的知能與技術層面最高。親 職教育實施方式需求以使用大眾傳 播媒體-提供一般親職訊息層面最 高。. 問卷 調查 法. 祖父母對親職教育內容的需求分為 「兒童照顧」、「自我保健」、「家庭 調適」、「兒童教育方法」、「溝通技 巧」、「自我成長與社會接觸」等六 個層面;對親職教育內容有中等程 度以上的需求,顯示祖父母有接受 親職教育的需要。以「靜態單向式」. 陳貞妃(2002) 祖父母對親職教 育需求與參與意 願之研究. 高雄市 國小學 童之祖 父母. 的實施方式最受喜愛,其親職教育 參與意願仍待提昇。 黃韻瑜(2006) 隔代教養家庭祖 父母親職教育之 研究--以嘉義縣 三所教育優先區 國民小學為例. 嘉義縣 三所參 與教育 優先區 計畫的 國民小 學輔導 主任、. 半結 構式 訪談. 親職教育的實施現況, 「為家長舉辦 研習會與討論會或成立支持團體」、 「針對個別家長的需求提供必要的資 訊與服務」與「協助兒童的發展與 學習的服務」等三種親職教育類型 ,可提供不同面向的強化與協助。 祖父母對「為家長舉辦研習會與討 論會或成立支持團體」的參與並不. 導師與 隔代教 養家庭 祖父母 共十五 位. 踴躍,對具有主動性的「針對個別 家長的需求提供必要的資訊與服務 」較為接受,其「協助兒童的發展 與學習的服務」 ,隔代教養家庭孫子 女的參與則頗為踴躍。. 19.

(29) 施惠娜(2009) 課後托育機構親 師溝通模式之研 究. 功文文 教基金 會課後 托育機 構為個 案. 深度 訪談 法. 第一類指示型家長:對於子女教育 的看法兼重互動模式、子女發展的 自由度與品德。同時重視托育機構 的托育品質及專業的師資。對於托 育內容期望提升子女的品格成長, 其次是學習動機與課業能力。 第二類協助型家長:對於子女教育 偏重與子女互動,會透過不同的互 動模式來達成目的,最重視子女的 自主性。而托育內容期望提升子女 的學習動機,其次是提升子女才藝。 第三類討論(協商)型家長:對於 子女教育的看法兼重互動模式,子 女發展的自由度,知識與品德的看 法略為偏重。家長重視教學環境與 設備,及子女的本身發展與學習需 求為考量。. 石育倫(2011). 彰化縣. 質性. 1.教師與隔代教養家長之親師溝通. 彰化縣偏遠地區. 偏遠地. 研究. 內涵包括「學生學習」、「學生行為. 小學教師與隔代. 區國小. 法. 」、「學校教育」與「偶發事件處理. 教養家長之親師. 七位教. 」等四方面。2.親師溝通方式主要. 溝通研究. 師及五. 有「利用學生上下學接送時間溝通. 位隔代. 」、「電話聯絡」、「請家長到校面談. 教養祖. 」、「教師家庭訪問」與「透過第三. 父母. 者的溝通」等口語溝通方式,及「 家庭聯絡簿」與「學校/班級行事通 知單」等書面溝通方式。3. 影響親 師溝通的因素主要分為「背景因素」 、「個人特質因素」與「其他因素」 三種。4.親師溝通面臨的問題有「雙 方語言溝通的障礙」、「雙方缺少溝 通時間」、「溝通管道的受限」、「雙 方溝通觀念的偏誤」以及「雙方觀 念與能力上的落差」等。5.增進親 師溝通成效之具體方法有「保持誠 懇、積極、主動的心態」、「發揮同 理心」與「尋求學校行政團隊的支 持」等。 20.

(30) 陶韻竹(2011). 新北市. 質性. 單親學童家長獨力維持家計, 「配合. 國小單親學童家 長對其子女課後 托育需求與安置 之個案研究. 中、永 和區之 國小單 親學童 家長. 多重 個案 分析 法. 工作時間」的需求度最高。 「督導子 女課業」是最需要的課後托育內容。 「降低托育費用」的同時仍保障課 後托育的品質是家長期待的,「輔 導子女的個性、行為」以協助單親 學童家長解決管教子女的問題,同 時希望子女能在課後托育機構「增 加人際的互動」。. 陳靖雯(2012) 親職教育方案對. 台中市 大肚區. 實驗 研究. 弱勢單親家長的親職壓力有較高的 情形。親職教育方案實施有顯著立. 紓解弱勢單親家 庭家長親職壓力 之成果. 某國小 弱勢單 親家長. 即改變的效果,動態式親職教育能 夠紓解弱勢單親家長的親職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親職教育參與對象除了雙親家長,另有 單親家長、祖父母等對象,不同家庭結構家長其親職教育需求內容也不相同,研 究者整理後分述如下: 一、 雙親家長 雙親家長之親職教育實施內容需求為:建立良好家庭環境知能與技術、養育 子女知能與技術、子女學校教育、子女教養與學習、子女的品格成長、子女的學 習動機、提升子女才藝等,其中多數家長最重視對子女教養與學習及養育子女知 能與技術(曾春霞,2000;張淑芬,2002;施惠娜,2009)。學童家長之親職教 育需求仍偏向認知領域,Hoard 和 Shepard(2005)提到,親職教育課程通常針 對某些家長特定的教養行為最為顯著,不論國內外,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仍以 家長的偏好為優先考量,而人格成長與品德教育重視程度略顯不足,忽略培養學 童自我能力及面對社會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故實施親職教育,內容除了廣泛、多 元更應均衡規劃。. 21.

(31) 二、 單親家長 單親家長的親職教育重心以「親子」為主,重視親子互動與教養,也較其他 家長面臨更多的壓力。單親父母忙於工作、家庭生計及個人情緒困擾等,因此, 子女教養與親子調適為內容規劃的重點,同時家庭支持系統較為缺乏,可增加社 會支持系統或支持團體來協助單親家長克服親職困境。其中,學校或相關教育單 位的介入,可提供正確的親職資訊,改善單親家長親職認知並增加親子問題解決 能力(吳月霞,2004;彭淑華,2006)。 三、 隔代教養 祖父母之親職教育需求較著重於兒童照顧、保健、家庭調適、孩子溝通技巧、 孩子的學習、孩子的行為及個人自我成長等。對舉辦研習會與討論會或成立支持 團體的參與並不踴躍,故應針對個別家長的需求提供必要的資訊與服務較為接 受,實施方式以「靜態單向式」最受喜愛。親師溝通方式主要有「利用學生上下 學接送時間溝通」 、 「電話聯絡」 、 「請家長到校面談」 、 「教師家庭訪問」 、 「透過第 三者的溝通」及「家庭聯絡簿」與「學校/班級行事通知單」等書面溝通方式。 隔代教養在學童課業指導中,互動關係不同於父母,無能力指導或讓孩子順其自 然發展,其互動關係值得探討。 依上述分析,不同家庭結構家長,親職教育需求頗高,接受親職教育有其必 要性與迫切性。由於國內學齡兒童隨著成長階段,課業壓力日漸繁重,家長仍希 望藉由課後照顧服務機構來幫助學童複習課業,提升學童的學業成績及精進才藝 能力,因此,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對於弱勢家庭來說,亦有不少的助益。親職教育 除了義務教育機構的實施,正式學制外的課後照顧服務機構更應推動。研究者將 學者們針對國小不同學童家長之親職教育需求內容做為參考依據,因此,本研究 將擬雙薪家庭、單親家庭、三代同堂家庭等家庭型態列為研究範疇,以了解不同 家庭型態之學童家長,在課後照顧服務機構中之親職教育需求。. 22.

(32) 貳、 學童家長背景因素親職教育之需求 許多研究顯示(曾春霞,2000;張淑芬,2002;黃怡瑾,2002;張志鴻,2004; 鄭淑玲,2005;林家興,2007 b;邱華鑫,2008;詹素滿,2010),學童家長背 景因素對參與親職教育活動、親職教育需求,有其相關。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型態、工作時間、家庭型態、子女數等。茲將影響學 童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3-2)。 表 2-3-2 影響學童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 學者/時間 研究題目.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重要研究結果. 曾春霞(2000). 台中市. 問卷. 1.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子女就. 台中市國小學童. 國小學. 調查. 學年級的家長,對學校親職教育重. 家長對學校實施. 童家長. 法. 視程度有顯著差異。在性別變項上. 親職教育的態度. ,多數由母親參加。而學歷愈高,. 與需求之研究. 滿意度越低。2.家長經常參加的親 職教育活動是:家庭聯絡簿、社區 暨學校運動大會、親職教育刊物。 3.家長未參與活動之原因為,工作 忙碌,沒有時間參加、辦理時間未 能配合、幼小子女無人照顧、不知 活動時間地點及活動流於形式。. 張淑芬(2002). 嘉義市. 問卷. 家長對親職教育整體的需求很高。. 國小學童家長參. 國小學. 調查. 影響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 與親職教育活動. 童家長. 法. 動機為:增加親職知識、覺得有需. 需求、動機與阻. 要、追求自我滿足達成終生學習的. 礙之研究. 目標、增進家庭幸福和增進身心健 康。影響參與活動的阻礙為:時間 無法配合、作家事照顧家人或上班 、不知道活動的相關訊息、活動地 點距離太遠和不知道哪些機構可以 提供服務。 23.

(33) 黃怡瑾(2002). 高雄及. 問卷. 年齡、雙薪與否、教育程度、配偶. 男性參與親職與 親職教育需求相 關因素與關係之 探究. 台南縣 市的國 民小學 學童之 父親. 調查 法. 的教育程度、職業類別、配偶的職 業,會影響父職參與。父職教育需 求上,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配 偶職業的不同,其教育需求有顯著 差異。父親的性別角色態度會影響 其父職承諾與父職參與;父職承諾 會影響父職參與與父職教育需求的 強度;父職參與的多寡會影響親職 /父職教育需求的強度。. 張志鴻 (2004). 高雄市. 問卷. 親職教育的參與仍然以母親為主。. 高雄市國小家長 參與親職教育態 度之研究--現況 分析與網路運用. 國小學 童家長. 調查 法. 親職教育型態以座談會及演講為主 。家庭聯絡簿是家長與學校之最佳 的溝通管道。家長無法參與親職教 育因素是因為工作繁忙及時間無配 合。國小運用網路辦理親職教育是 發展的趨勢。學校在親職教育網站 的設計上應考慮互動性及正確性。 家長在運用網路參與親職教育不會 因為性別而不同。不同背景的家長 對運用網路參與親職教育有不同的 態度。. 鄭淑玲(2005) 國民小學實施親 職教育現況與需 求之研究. 台灣地 區(不 含離島 )共 22 個縣市 公立國 民小學 學校. 問卷 調查 法. 親職教育的必要性與功能獲得肯定 。實施主要方式為「家庭聯絡簿」 與「親師座談會」 ,多數仍由母親參 加。「家長親職功能愈低者,參與 親職教育活動的意願愈低。」是學 校實施親職教育最感困難之問題。. 林家興(2007b) 親職教育團體對. 台北市 國小兒. 後測 控制. 1.團體輔導、讀書會、班級教學對 於家長與子女的親子關係,及國小. 親子關係與兒童 行為問題的影響. 童家長. 組實 驗設 計. 兒童的行為問題沒有立即的實驗影 響。2.團體輔導與讀書會對於受試 的親子關係以及兒童的問題行為在 三個月之後有顯著的影響,班級教 學對於改善受試子女的問題行為在 三個月之後有顯著的效果。 24.

(34) 邱華鑫(2008). 臺北市. 問卷. 1.家長偏愛例行性親職教育活動,. 臺北市國小學生. 公立國. 調查. 對學校親職教育的認同程度頗高。. 家長對親職教育. 小學生. 法. 對子女教養與學習等主題存有較高. 的認知與參與需. 家長. 需求。2.工作及辦理時段是影響家. 求之調查研究. 長參與親職教育主要因素。假日白 天為家長認為親職教育的適當辦理 時間,時間不宜超過兩小時。3.辦 理內容需求在不同「性別」、「教育 程度」、「職業」、「子女就讀學校行 政區」等背景家長有差異性。4.活 動辦理方式需求在不同「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子 女就讀學校行政區」、「是否擔任學 校志工」等背景家長有差異性。. 詹素滿(2010). 雲林縣. 問卷. 1.國小學童父母對學校親職教育具. 雲林縣國小學童. 公立國. 調查. 正向態度,母親優於父親。2.親職. 父母對學校親職. 小學童. 法. 教育內容的需求,因「子女數」的. 教育的態度與需. 父母. 不同而有差異。3.實施方式上因「. 求之調查研究. 子女數」及「家庭型態」的不同而 有差異;在辦理時段上因「子女 數」、「家庭型態」及「工作時間性 質」不同而有需求差異。. 鍾瑞蓉(2011). 苗栗縣. 問卷. 1.家長對參與親職教育的認知與態. 苗栗縣國民小學. 國民小. 調查. 度持正向態度。2.親職教育參與以. 家長參與親職教. 學家長. 法. 「參加學校的校慶運動大會」最多. 育情形與需求調. ;需求以「利用書面的家庭聯絡簿」. 查研究. 最多。3.無法參與親職教育原因為: 「怕老師會說子女的缺點」、「有親 朋好友可以請教」 、 「沒有興趣」 。4. 實施需求依序為「子女的行為輔 導」、「協助孩子學習成長」、「自我 情緒管理」 。方式需求以「家庭聯絡 簿」、「電話訪問」、「面對面討論及 溝通」最多。5.親職教育活動實施 每次 2 小時利用假日白天。.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35) 表 2-3-2 乃近 12 年台灣地區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九篇研究之彙整,影響學童 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中可以發現,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認同程度頗 高,而且具正向態度,因此,親職教育整體的需求性很高。茲將上述影響學童家 長親職教育需求之背景因素分析如下。 一、影響家長參與之背景因素 (一) 性別 在傳統的觀念裡,母親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而多數研究也發現, 學校舉辦之親職教育多數由母親參加(曾春霞,2000;張志鴻,2004;鄭淑玲, 2005),母親比父親重視親職教育,顯然親職教育的重擔仍落於母親身上。如今, 台灣的家庭型態以雙薪家庭為主,尤其以都會區居多,父親參與親職教育的次數 雖不及母親,但參與意願已有提升,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家庭已形成共親職模式, 而不同性別對親職教育需求有其差異性,本研究以學童的父親、母親及祖父母等 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把「性別」列入本研究變項中。 (二) 年齡 在年齡變項上,家長對於親職教育的態度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存 在,但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之對象及舉辦活動時間的長度,在年齡變項上有顯著差 異(曾春霞,2000;黃怡瑾,2002;邱華鑫,2008)。 (三) 教育程度 在教育程度變項上,學歷愈高之家長愈重視親職教育,並且同意父母都應該 接受親職教育,但對舉辦之親職教育活動的滿意度較低(曾春霞,2000),此結 果顯示,高學歷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有更高的期望。 (四) 子女就讀年級 在子女就讀年級變項上,家長對親職教育活動舉辦之次數需求及參加對象, 於就讀高年級子女的家長有其差異,子女為低年級與高年級的家長,對親職教育 的重視程度高於只有高年級子女的家長(曾春霞,2000)。邱華鑫(2008)則發 現,子女就讀高年級之家長,於辦理親職教育活動之活動次數有顯著差異,因此, 不同年級之學童家長,在親職教育活動舉辦時有不同需求,故本研究將「子女就 讀年級」列入本研究變項中。 26.

(36) (五) 工作型態 多數研究指出,工作型態與工作時間在親職教育活動實施方式及需求上,有 顯著差異(曾春霞,2000;張志鴻,2004;邱華鑫,2008;詹素滿,2010)。親 職教育活動參與程度較高者為家庭主婦,但對雙薪家長及單親家長而言,工作與 時間的分配及規劃極為重要,當孩子需要成人照顧,而家庭人力支援不足的情形 之下,亦會影響家長參與親職活動。同時也因為家長工作型態的不同,工作時間 的不一致,形成參與的困難度增加,因此,本研究將「工作型態」列入變項中加 以驗證。 (六) 子女數 在子女數變項上,擁有二個子女的家長對於舉辦親職教育的認知較於正向, 不同子女數的父母,對親職教育內容與實施方式的需求有顯著的差異,而辦理時 段因家庭子女人數多寡,其需求不同(張淑芬,2002),此與許多學者(曾春霞, 2000;邱華鑫,2008)研究,家長參加親職教育和擁有子女數無明顯差異結果不 同。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子女數」的變項與家長參與親職教育需求之間的關係, 尚無定論,因此本研究將「子女數」列入本研究變項中。. 二、 影響家長參與因素 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之動機為:增加親職知識、覺得有需要、追求自我滿 足達成終生學習的目標、增進家庭幸福和增進身心健康。影響學童家長參與親職 教育之因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參加、辦理時間未能配合、幼小子女無人照 顧、不知活動時間地點及活動流於形式,家長認為親職教育的適當辦理時間為假 日白天,時間不宜超過兩小時。為考量親職教育學習者不同需求,老師事前的宣 導與鼓勵有其必要性,而機構也能將相關之親職資訊,提供給未能參與親職活動 之學童家長,以達到親職教育之目標。. 27.

(37) 綜合上述,親職教育的實施對家長和學童而言,非立竿見影能產生影響, 親職是許多複雜因素交互的動態過程(Belsky, 1984),透過家長先前的學習再 間接影響學童,尤其多數家庭仍偏向母親參與親職教育,導致親職壓力程度較 高。國內研究發現,共親職模式的父母,親職參與程度越高,遇到問題時尋求 家庭支持及社會支持協助,其親職壓力越低(吳佳玲,2008;林惠雅,2010), Hoover 等人(2005)認為,家長的自我信念、工作和時間、家庭責任,往往是 影響家長參與親職教育的主要因素,在理論建構和實務上對家庭有正向幫助與 意義。 本研究欲探討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因素,前人研究樣本多以公立 國小學童家長親職教育需求為主,私立課後照顧家長之親職教育的量化研究及系 統性的探討較少,學前階段親職教育的研究文獻質與量都豐富,且幼兒園兼辦課 後照顧服務機構之家長多數由幼兒階段轉換而來,本研究因此參考表 2-3-1、2-3-2 學者研究親職教育之背景變項,將「親職別」 、 「年齡」 、 「教育程度」 、 「工作型態」 、 「家長陪伴時間」、「親子互動時間」、「家庭型態」、「子女數」、「子女就讀年級」 及「子女就讀機構類型」列為可能影響課後照顧家長親職教育需求的變項。. 28.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萬歳 寛之 准教授 【学会報告その他】 「NBCテロに関する国際義務の履行確保責任―安保理決議1540を素材とし て―」œ社会安全政策研究所報告 【現在の研究テーマ】 国家の国際違法行為責任の研究 日野 正晴 法務研究科教授 【著書】 「詳解 金融商品取引法」(中央経済社) 【現在の研究テーマ】 不動産の証券化,警備業法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