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東吳大學商用統計學期末專題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東吳大學商用統計學期末專題報告"

Copied!
52
0
0

Teks penuh

(1)

東吳大學

商用統計學期末專題報告

根據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探討大眾傳播媒體所帶來的影響 暨研究其應扮演何種角色

貿二A 06154114 張翔 貿二B 06154281 黃楷庭

貿三A 05154126 陳暐 貿三A 05154184 郭宥婕 法四B 04141282 陳柏孙

(2)

2

目錄

一 緣由目的 ... 3

二 文獻探討 ... 4

2-1娛樂媒體(電影、連續劇) ... 4

2-2新聞 ... 7

2-3學者專家文獻 ... 9

三 研究方法與敘述分析 ... 12

四 假設問題與假設檢定分析 ... 17

4-1 我會去查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 17

4-2 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 . 22 4-3 我聽說大眾媒體會因為媒體本身的立場而有所偏頗 ... 26

4-4 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 ... 32

4-5 我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 36

五 結論 ... 42

(3)

3

一、緣由目的

最近關注度很高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劇中所探討 的社會議題雖然沉重,但也確實促使我們去思考和反思。在眾多 社會議題中,我們選擇探討了大眾媒體對民眾的影響,這源自於 電視劇中所述,我們常常把精神病妖魔化或甚至貼上標籤,然而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顯然透過這個的電視劇,我們有必要重新審 思自己的價值觀。

進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誰」帶給我們這樣的價值 觀,影響我們的判斷或思維?而回到現實社會中,諸如選舉議題 也是,假新聞也是,所謂的「帶風向」,影響了我們的價值判斷。

由於上述的原因,我們這一組決定研究大眾媒體對民眾的影 響,希望能揭開這方面的面紗,暸解到底大眾媒體與民眾接受訊 息的關連性以及一般民眾對於大眾媒體所傳播之資訊的期待,從 中我們更希望進一步的將所在地區年齡學歷專業領域做結合,讓 數據更具有可分析性。期待將這一年所學的統計學技巧,應用於 該議題,製作出一份對社會具有極高參考價值評估報告。

(4)

4

二、文獻探討

2-1 娛樂媒體(電影、連續劇)

觀賞電影「美國田園下的罪惡」,電影《美國式犯罪》是根據1965 年發生在印第安納州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本片描述了一起發生在二戰 前美國印地安娜州寧靜的田園風光下的真實的虐待兒童的罪惡。

導演湯米·奧·哈沃最初與後來成為劇中十惡不赦的虐童者格特 魯德的飾演者凱薩琳·基納在威尼斯的海灘上談該片的合作問題時,

凱薩琳曾經有過婉拒的意向。‚我們就一直坐在海邊談論著這件虐童 案‛,湯米·奧·哈沃回憶道,‚她就說了一點她的想法,‘要像格特 魯德一樣殘暴令我感到很害怕’。然後我對她說‘ 我可以告訴你,

我同樣害怕,但是換個角度而言,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得不來做這件 事情的真實原因——再也不要讓這樣的虐童案發生’。‛;這部電影 的主創人員都不會把這部揭露人類陰暗面的電影當作娛樂消遣來看。

‚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如今與此類虐童案件有關聯的事實真相。

現在的美國,聯邦法律及各州法律均對「虐待兒童」有著非常具 體的定義和闡釋,如果發現有虐童行為,任何人都可以向警察局或美 國兒童救助中心報告,一旦虐童行為被認定屬實,即便是親生父母也

(5)

5

將會被剝奪監護權,並且要受到相關法律處罰。同時社會中有著完備 的兒童福利系統,會為保護兒童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如此完善的兒 童防虐待保護體系是經過了100 多年的發展才建立起來的,而在這個 體系建立的過程中,一些至今提起仍讓人為之毛骨悚然的虐童案件,

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認為娛樂媒體是於現今社會非常具有影響力,本次的搜尋資料 過程中我特別希望能從娛樂產業中找出「可能性」,而影視無疑是佔 據我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我選擇這部電影,乃因其出自真實故 事改編,藉由娛樂性質的「電影」,使用怎麼樣的拍攝手法,來讓這 件人類歷史上數一數二悲慘的兒童受虐致死案得到關注,並且直接促 使美國政府當局開始推動相關立法;我們都知道美國是數一數二先進 的國家,也正是因為他們開始著手,影響了全世界對於兒童青少年的 保護,這證明了媒體只要善加利用,能達到的關注效果、能讓大眾開 始著手重視的效果是顯著的。

我們還查詢了相關的娛樂媒體在生活中透過那些方式影響人們,

陳述如下:

(6)

6

韓國電影《正義辯護人》,在上映後,引起韓國人對於1981年 的冤案重視,在上映後三個月釜山地方政府對於‚釜林事件‛重新進 行二審宣判,將當年被迫承認自己有罪的被告人宣判無罪。

台灣電影《十二夜》,以沒有旁白只有文字敘述著這些狗兒在這 十二天之後將要面對安樂死的生活,讓民眾在看完電影之後特別的有 感觸,電影一推出來,社會大眾便重視流浪狗議題,甚至引起認養的 風潮及期盼政府單位能夠重視流浪狗相關議題。

不只有以上的電影,仍然有許多電影在推出後是廣受到民眾重視,

環境、政治、人權等等的相關議題,只要一上映便會影響民眾,進而 讓民眾重視議題,由此可知娛樂媒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 缺以及淺移默化的角色。

(7)

7

2-2 新聞

收看反覆報導窄化後的議題的報紙和電視,可不一定會讓你更有 政治知識。知道眾多的影藝或娛樂消息,也與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 養無關。處在媒體報導內容趨向一致,且每日的重要新聞以話題的聳 動性為出發的資訊環境中,我們總是載沉載浮。我們往往無法判斷一 則政治新聞刊出的過程,到底是政府或政黨為了設定議題而出的新聞,

或是媒體為了挑起閱讀興趣而出的新聞,甚或是媒體為了配合特定政 黨的需要而出的新聞。

因此當我們愈習慣於固定新聞頻道時,會更不易偵察到媒體發動 他們影響力的時間點。現代公民減少對報紙、電視和網路新聞的接觸,

或許是更能保有自己警覺能力的做法。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480期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劉正山

媒體在我們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影響了我們對於議題的觀點,甚至 是對於政治人物的看法。在台灣,選民大多都清楚電視台或報章雜誌 的政治傾向(偏藍或偏綠)。在美國也是一樣,媒體以及電視台有他 們所偏好的政黨、候選人、以及意識形態,而報導的內容也會深受這

(8)

8

些因素所影響。

這就叫做「選擇性報導」(Selective Exposure);選擇性報導的 後果在於民眾常常對於現實狀況的了解有限。媒體透過特定的解讀或 缺少關於該議題的報導,甚至會讓民眾對某特定議題產生錯誤的見 解。

資料來源:

https://www.ladopost.com/newsDetail5.php?ntId=37&nId=827

(9)

9

2-3 學者專家文獻

傳播媒體(包括報章雜誌、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具有強 大且迅速的傳播效果,對閱聽人和公共生活,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

閱聽人在享受媒體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保持理性思辨態度來檢視傳 播媒體。

媒體的公共角色:

1. 報導與評論事實:對於社會上所發生的事件,盡可能將事件如時 且完整的報導。

2. 設定議題促進討論:媒體在設定議題時,會吸引閱聽人、利益團 體或政黨等,針對議題進行討論。

3. 凝聚共識形成輿論:媒體的傳播效應,往往形成輿論,進而影響 政府的相關政策。

媒體影響閱聽人認知的理由:

1. 媒體必須塑造自己的獨特方格以便吸引閱聽人的青睞和廣告收 益。

2. 媒體經營者往往具有強烈的價值偏好或使命感,於是藉由經營媒 體來影響閱聽人。

(10)

10

媒體影響閱聽人認知的方式:

1. 置入性行銷:一種以刻意將行銷事務以巧妙的手法置入媒體節目,

企圖藉由媒體曝光率來達到光告效果的行銷方式。

2. 塑造刻板印象:媒體藉由「片面資訊、多次呈現」來塑造閱聽大 眾的刻板印象,並讓這種刻板印象府和該媒體的價值偏好。

3. 混淆價值觀:媒體有意塑造刻板印象以符合其特定價值偏好的情 形下,多元的價值觀往往遭到混淆或扭曲。

4. 隱藏性歧視:某些媒體在節目或報導中潛藏的歧視特定對象或族 群的內容。

傳播訊息的更進一步,就是教育。現代社會資訊複雜而且多元,

許多事務都需要民眾的配合。譬如,環保、能源、健康、法治等等,

媒體更進一步扮演了教育的管道,不僅僅是傳播資訊而已。許多需要 民眾配合的資訊,都要進一步透過媒體的宣導、教育,讓民眾知悉。

在媒體確保了民主政治政治中言論自由、意見表達自由的前提以 及展現下。民主政治預設了個人自由,包括生命、財產、人身自由,

諸如意見表達自由等。可是,個人表達意見,若沒有媒體的協助,也 無法傳遞。就如同一個人在深山中吶喊一樣,縱使享有了意見表達自 由,但是無從讓人聽到。

(11)

11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認為,現實中,我們想要表達意見,可是卻 沒有媒體報導?如何能說是保障、實踐我們的自由呢?對於這一點,

有層次不同的思考。首先,我們想要表達意見時,可以透過書寫部落 格、出書、張貼標語等形式,發布我們的意見。所以,媒體在這一層 次仍是有基本的功能。可是,大家都有意見發表,誰的意見能成為多 數報導的內容呢?這裡就有市場法則(誰的訊息受到大眾喜愛)或者 權力法則(誰有權力,不是權利)在影響,因此有傳播程度上的差別。

(12)

12

三、研究方法與敘述分析

我們所採用的是網路問卷調查的方法,有效問卷為61筆資料,

其中調查對象主要以15~25歲之間的大學生為主,女性和男性比約為 6:4。

設計架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著重於個人資料的調查,

第二階段則著重於大眾媒體對於民眾的影響。

以下為兩部分的問卷敘述,和後面第四部分所使用的統計研究方 法有所關連,分述如下:

(1) 第一部份

主要填寫問卷的民眾所分布之地區以北部 (38筆)及南部 (16筆)為 主,民眾所修習的領域以人文社會領域(19筆)、商業領域(27筆)、

自然理工領域(6筆)以及設計領域(6筆)為主,民眾普遍接觸大眾媒 體的時間為 3小時以上(24筆)、1~2小時之間 (16筆)以及2~3小時 之間 (11筆)。

(13)

13

(14)

14

(2) 第二部份

在這個部份中,我們所著重的是以引導式問答來讓民眾填寫問卷,我 們分別將選項程度化,按照程度從1到 5,選項1為非常不同意,選 項3為中立,選項5為非常同意。

由以上分布得知,民眾普遍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是會影響民 眾對於事情的判斷,這也可以證明大眾媒體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力是 不容小覷的。

(15)

15

由以上分布得知,民眾普遍願意去查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這也 說明民眾在接受資訊的同時,依然保有閱聽人的資訊查證能力,不易 盲目的單方接受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訊息。

由以上分布得知,民眾普遍認為大眾媒體會因為本身的媒體立場而在 言語之間有所偏頗,以程度非常同意為最多票,由此可知,此問題的 提出讓我們了解到在民眾心中普遍存在媒體言語偏頗之既有印象。

(16)

16

由以上分布得知,民眾只會關注本身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以中立為最 多,其餘以對稱式的比例向兩邊延伸,由此可知,民眾不單單只會關 注自己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

由以上分布得知,大部分的民眾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遞的內容會影響自 己的情緒,由此可知,大眾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表面上傳遞 資訊的一方,他們所傳遞的內容是會影響民眾的情緒。

(17)

17

四、假設問題與假設檢定分析

4-1 我會去查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尚未實際分析‚您來自哪一個地區‛及‚我會去查證大眾媒體所傳 遞的資訊‛前,所假設的是北部地區民眾比南部地區民眾更會去求證 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南部地區的民眾比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 傳遞的資訊

H1:我認為北部地區的民眾比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 傳遞的資訊

在根據問卷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有些落差,北部

0 0.2 0.4 0.6 0.8 1 1.2

同意比例

(18)

18

較同意的比例為 0.578947,而南部較同意的比例為 0.6875,南部較 北部的比例還要高一些,表示南部的民眾較北部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 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由以上的數據及比較可知,和原先之假設有違,

為接受Ho,所得到的結論為‚我認為南部地區的民眾比北部地區的

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原先假設的前提為就地區及教育環境,客觀來說北部為資訊較發達的 地區,所傳遞給民眾的資訊的數量是比南部還要多的,在資訊如此充 裕的地區,民眾必須有過濾及查證資訊的能力,才能得到對自己有益 的資訊,所以才假設北部地區民眾的求證能力,但所得出的分析及結 論和原先檢設有所不同可能有兩個原因:

1.樣本之主要年齡及分布影響結果:

(1) 就問卷回覆者而言,普遍為大學生居多(共有59筆資料),影

響我們原先所設計此問卷之初衷,希望能夠得到各年齡層之回覆,以 利後續較為多方的分析。因我們的主要回覆者為大學生,所以我們推 論這些大學生可能隨著必須到外地讀書而逐漸往市中心或是北部移 動,我們在設計此問卷的問題是著重於問卷回覆者本身來自哪些地區,

也就是自己從小出身的地區在哪裡,所以可能隨著成長的階段,必須

(19)

19

到外地求學,所以由此可知,因大學生可能(尤其是北部地區之外的 學生)在大學階段必須到外地念書,而影響了這個問題的回覆結果,

這些大學生到外地念書之後,極有可能因對於資訊的接受程度比起以 往還要充足,也更願意去查證資訊的可靠性。

(2) 就問卷的回答者而言,實際上也有可能本身是在南部地區念書,

因南部地區本身的教育資源較為缺乏,又因近年來網路科技的發達,

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訊息足以替代其他管道,相反地,北部民眾的教育 資源較為充裕,不須只依賴大眾媒體,仍有其他的管道以獲得資訊。

所以相較於北部民眾,南部民眾更為仰賴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他 們在面對大眾媒體所傳遞大量的資訊同時,也更願意去查證資訊的可 靠性。

2.問卷填寫之人數影響結果:

就這份問卷而言,總共有38 筆北部民眾所填寫,然而,南部民眾僅 有16 筆資訊,在樣本之採納,有極大之差距,所得出之問卷結果有 極大可能是有失誤的。

(20)

20

尚未實際分析‚您一天接觸大眾媒體時間長短‛及‚我會去查證 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前,所假設的是一天接觸 3小時以上大眾媒 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1~2小時大眾媒體之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 體所傳遞的資訊,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一天接觸1~2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3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H1:我認為一天接觸3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1~2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在根據問卷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有些落差,一天 接觸1~2小時大眾媒體的民眾較同意的比例為0.5625,而一天接觸3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30分鐘以內 30分鐘~1小時 1小時~2小時 2小時~3小時 3小時以上

同意比例

(21)

21

小時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同意的比例為0.541667,一天接觸 1~2小 時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 3小時上大眾媒體的民眾的比例還要 高一些,表示一天接觸1~2小時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3小時上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由以上的數據及 比較可知,和原先之假設有違,為接受Ho,所得到的結論為‚我認 為一天接觸1~2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3小時大眾媒體 的民眾更會去求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原先所假設之前提為使用3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通常是需要蒐 集資料的民眾,對於資訊來源是有敏銳度的,所以相較於僅使用 1~2 小時大眾媒體之民眾,是更有機會去接觸到訊息的,更容易查證資訊 的真實性,但所得出的結果和先前之假設有所誤差可能有以下兩個原 因:

1. 民眾對於資訊的查證狀態並不因使用長短有所影響:

查證資訊之能力為個人之習慣,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長短並無法 和查證資訊之行為畫上等號,甚至以成正比之關係作為推測。

2. 民眾在接觸大眾媒體的時候,並不一定會接觸到需要去查證的資

(22)

22

訊:

大眾媒體分為許多種,有的媒體所傳遞的資訊是叫知識性的,然 而,仍然有些媒體是著重於娛樂性質的資訊,在問卷中所得出的

‚接觸大眾媒體3小時以上之民眾‛或許不是接觸知識性的資訊,

可能只是單純透過大眾媒體得到一些娛樂資訊,則不須查證資訊 之正確性。

4-2 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 斷

1. 一天接觸大眾傳播媒體時間長短與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 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之關係

0.6667

0.4286

0.8125

0.909

0.5417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30分鐘以內 30分鐘~1小時 1小時~2小時 2小時~3小時 3小時以上

同意比例

(23)

23

Ho:我認為接觸媒體時間越短的人,越無法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 自己價值觀影響

H1:我認為接觸媒體時間越長的人,越能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自 己價值觀影響

這個問題主要是探討接觸媒體時間與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 對自己判斷事情影響,簡言之,我們假設接觸媒體時間越長的人,

越能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自己價值觀影響。

然而分析結果並非如此,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反而是使用2-3 小時的人,他們較能同意大眾媒體的觀點會對自己判斷事情造成 影響。對此我們分析如下:

(1) 2小時以內的使用者,可能在接觸大眾媒體上,因爲時間較 短,較無法體會自己是否真的被影響,又或是2小時以內的使 用者,可能僅透過一家媒體資源,因此無法知悉到底自己是否 有被影響。

(2) 2~3小時的使用者,我們估計相較於前面,應該是透過網路、

社交帄台接收相關媒體,而因為接觸時間較多,可能擁有更多 時間進行不同家媒體的比較,在吸收資訊上可能較為多元,因 此較能體會到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對自己判斷事情造

(24)

24

成影響。

(3) 3小時以上的使用者,可能是某種立場的狂熱者,主觀上可 能已經有既定立場,願意長時間接受特定媒體的價值觀薰陶,

故可能會導致這個結果。

2. 修習的相關領域是否會影響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 事情的判斷

Ho:修習自然理工領域專業的人,越無法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自 己價值觀影響

H1:修習人文社會領域專業的人,越能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自己 價值觀影響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同意比例

(25)

25

從數據中我們分析如下:

(1) 人文社會領域專業的人,同意比例高達70%,人文社會領域 本身就講求對社會的敏感度,探討人文影響是專業學習重要的 指標之一。因此人文社會領域展現出高度同意,與我們一開始 假設相同。

(2) 自然理工領域及醫學領域專業的人,同意比例僅 50%,與我 們設想相同,自然理工領域專業的人對於社會議題較不關注,

因此對於媒體價值觀是否影響自己,可能較不會體會或感觸。

(3) 唯一最特別的是設計領域專業的人,設計領域相較於其他,

竟高達83%的人同意有體會到媒體價值觀影響,這個算是本次

問卷得出最特別的結論,當然有可能是設計領域樣本過少僅有 6份,但是或許設計領域專業人士,也需要具有與社會連結的 情懷,因此得出這個數值。

本題拒絕 Ho,結論為:修習人文社會領域專業的人,越能體會到 大眾媒體會對自己價值觀影響。

(26)

26

4-3 我聽說大眾媒體會因為媒體本身的立場而有所偏頗

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 地區 轉換後

3 大陸及港澳地區 1

5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1 0.6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5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1 0.710526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4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1 0.625 南部地區(南高屏)

3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1 0 澎金馬地區

5 中部地區(苗中彰投雲嘉)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1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3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5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1

4 北部地區(新竹以北) 0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3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1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3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3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3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3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5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5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5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0

4 南部地區(南高屏) 1

3 澎金馬地區 0

(27)

27

尚未實際分析‚您來自哪一個地區‛及‚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 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前,所假設的是北部地區民眾比南部 地區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 斷,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PS:其他地區由於樣本數量過少(少於5),因此不納入考量。

Ho:我認為南部地區的民眾比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 達的價值觀會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

H1:我認為北部地區的民眾比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 達的價值觀會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

在問卷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有些落差。北部受影 響的帄均數為0.710526,相較於南部的數值 0.625,之間的差距為 0.085526。由以上的數據及比較可知,和原先之假設有違,為接受 H1,所得之結論為北部地區的民眾比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 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

結論:

1. 原先本組認為,北部地區居民因為教育資源較多、教育的完整性 以及普遍學歷較高,在面對網路以及資訊爆炸的世代中,也能夠

(28)

28

臨危不亂,客觀理性地觀看大眾媒體所傳播的資訊內容,但結果 卻不然如此。本組認為可能需要深入探討每位受試者之生長環境,

抑或價值觀如何建立;也可能為個人偏好與個人的習慣造成本次 的數據結果導出。

2. 問卷填寫之人數影響結果:

蒐集所得南部地區的受訪者僅有18 份,相對而言北部地區的受訪 者則有35 份,南部在樣本之採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所得出之 問卷結果可能是有誤差的。除此之外,本次問卷填寫的受試者絕 大部份為大學生,所以無法確認該名受試者是在哪裡就讀大學等 因素,也是可能造成結果與我們想像不符合的原因。

(29)

29

我認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 您一天接觸大眾傳播媒體時間長短? 轉換後 對照

5 1小時~2小時 1 0.8125 1~2hr

5 1小時~2小時 1 0.909091 2~3hr

5 1小時~2小時 1 0.428571 30min~1hr

5 1小時~2小時 1 0.666667 <30min

4 1小時~2小時 1 0.541667 >3hr

5 1小時~2小時 1

5 1小時~2小時 1

4 1小時~2小時 1

3 1小時~2小時 1

4 1小時~2小時 0

5 1小時~2小時 1

5 1小時~2小時 1

5 1小時~2小時 1

5 1小時~2小時 0

5 1小時~2小時 1

4 1小時~2小時 0

3 2小時~3小時 1

4 2小時~3小時 0

4 2小時~3小時 1

3 2小時~3小時 1

5 2小時~3小時 1

4 2小時~3小時 1

3 2小時~3小時 1

5 2小時~3小時 1

5 2小時~3小時 1

4 2小時~3小時 1

3 2小時~3小時 1

1 30分鐘~1小時 1

4 30分鐘~1小時 1

4 30分鐘~1小時 0

4 30分鐘~1小時 0

4 30分鐘~1小時 0

4 30分鐘~1小時 1

4 30分鐘~1小時 0

3 30分鐘以內 1

4 30分鐘以內 1

3 30分鐘以內 0

5 3小時以上 1

3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1

3 3小時以上 1

3 3小時以上 1

5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1

4 3小時以上 0

4 3小時以上 0

5 3小時以上 1

3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0

4 3小時以上 0

3 3小時以上 0

1 3小時以上 1

3 3小時以上 0

(30)

30

尚未實際分析‚您一天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長短‛及‚我認為大眾 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對事情的判斷‛前,所假設的是一天接 觸3小時以上的民眾會較一天使用1~2小時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 所傳達的價值觀而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一天接觸 1~2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3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而影響自身對事 情的判斷

H1:我認為一天接觸 3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1~2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而影響自身對事 情的判斷

在問卷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並沒有太多區別,使 用時間1~2 小時帄均受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的帄均值為

0.8125,較使用時間為3小時以上受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的值0.909091 為低,表示接觸的時間長短或許不能真正導致民眾更

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而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所得結果

為接受H1,隨著使用的時間增加,民眾受到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

觀而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的情況更多。

(31)

31

結論:

本組預期隨著使用時間較長,受訪者也會較容易受到媒體的播報內容 而影響情緒,此結果與預期並無太大出入,但受限於資訊數量不是太 多(兩者皆20筆左右),因此這當中還可能存在一些些許誤差,或許 待數據資料更多時可以再行驗證一次。

(32)

32

4-4 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

(由於年齡區間 31~35 年齡區間36~40的樣本數過少,在此只討論 年齡區間15~20 和年齡區間21~25的關係)

尚未實際分析「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跟「請問您的年 齡是?」之前,所假設的是年齡區間15~20和年齡區間 21~25的民 眾對「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的同意程度的帄均值的差

距只在0.05 以內,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年齡區間 15~20和年齡區間21~25的民眾對「我只會關 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的同意程度的帄均值的差距在0.05 以上 H1::我認為年齡區間15~20和年齡區間 21~25的民眾對「我只會 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的同意程度的帄均值的差距只在0.05 以內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15~20 21~25 31~35 36~40

同意比例

(33)

33

在完成問卷調查後我發現問卷的結果與原先的預期差不多,年齡區間 15~20對此問題的同意程度的帄均值為 0.260869565,而年齡區間 21~25對此問題的同意程度的帄均值為 0.305555556,差距是不大的 其實我本來想比較的族群是年齡區間15~25和年齡區間31~40對此 問題的同意程度,但無奈年齡區間31~40的樣本數過少而無法分析。

我認為年齡比較大的族群會比較只使用自己所熟悉的大眾媒體,而較 年輕的族群則有可能因為「只關注自身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的習慣 尚未養成,或是比較有好奇心而會多方參閱不同的媒體。

因為樣本數的不足,我轉而針對年齡區間 15~20 和年齡區間21~25 的人群進行假設檢定,也發現這兩者對「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 眾媒體」的同意程度是不大的。

(34)

34

(由於自然理工領域、設計領域和醫學領域的樣本數過少,在此只討 論人文社會領域和商業領域的關係)

尚未實際分析「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跟「請問您修習 的相關領域是?」之前,所假設的是修習相關領域為商業領域的族群 較修習相關領域為人文社會領域的族群更能夠多方參閱不同媒體,以 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修習相關領域為商業領域的族群較修習相關領域為人文社 會領域的族群比較不能夠多方參閱不同媒體

H1::我認為修習相關領域為商業領域的族群較修習相關領域為人文 社會領域的族群更能夠多方參閱不同媒體

0 0.1 0.2 0.3 0.4 0.5 0.6

人文社會領域 自然理工領域 商業領域 設計領域 醫學領域

同意比例

(35)

35

在完成問卷調查後我發現問卷的結果與我先前所設想的相同,專業領 域為人文社會領域對「我只會關注我最常使用的大眾媒體」的同意程

度是0.3,而專業領域為商業領域對此問題的同意程度只有

0.259259259。

我會假設從事商業領域的人們更能夠多方參考不同的媒體來源是因 為,我認為商科專業的人們必須要時時觀察最新的時事,並且洞悉市 面上的經濟狀況,才能夠掌握先機創造機會,因此商業領域的族群應 該較人文社會領域的族群能夠多方參閱不同媒體,而通過我這次所蒐 集到的資料做出來的假設檢定也與我先前的預測是一樣的。

(36)

36

4-5 我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37)

37

在分析‚您來自哪一個地區‛及‚我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 影響情緒‛以前,我們所假設的是北部地區民眾比南部地區民眾更會 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用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PS:其他地區由於樣本數量過少(少於5),因此不納入考量,僅以南

部地區以及北部地區作為主要標準。

Ho:我認為南部地區的民眾比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 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H1: :我認為北部地區的民眾比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的 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在看完問卷的結果以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有些落差,北部地區的 民眾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帄均值為0.52777,較南部 地區的民眾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的帄均值0.352941

(38)

38

為高,由以上的數據及比較可知,和原先之假設有違,為接受H1,

所得之結論為北部地區的民眾比南部地區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 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小結:

1. 原先一開始大家認為,北部地區居民因為教育資源較多,可能可 以以較理性/客觀的態度面對大眾媒體所報導的資訊,但結果卻與 預期不符,也可得‚受媒體播報內容而影響情緒‛之結果較偏向 個人行為,而與居住地區較無太大關聯。

2. 問卷填寫之人數影響結果:

蒐集所得南部地區的受訪者僅有18 份,相對而言北部地區的受訪 者則有35 份,南部在樣本之採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所得出之 問卷結果可能是有誤差的。

(39)

39

(40)

40

在分析‚您一天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長短‛及‚我會因為大眾媒體 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前,所假設的是一天接觸 3小時以上的民眾 會較一天使用1~2 小時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 情緒,以下列假設檢定所表示:

Ho:我認為一天接觸1~2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3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H1:我認為一天接觸3小時以上大眾媒體的民眾較一天接觸1~2小時 大眾媒體的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在問卷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所發現的數據和想像並沒有太多區別,使 用時間1~2 小時帄均受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的帄均值為

0.4375,較使用時間為3小時以上受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

的值0.541666 為低,表示接觸的時間長短或許不能真正影響民眾的

情緒,所得結果為接受H1,隨著使用的時間增加,民眾受到大眾媒 體的傳播內容而影響情緒的情況更多。

(41)

41

小結:

本小組預期隨著使用時間較長,受訪者也會較容易受到媒體的播報內 容而影響情緒,此結果與預期並無太大出入,但受限於資訊數量不是 太多(兩者皆20筆左右),因此這當中還可能存在一些些許誤差,或 許待數據資料更多時可以再行驗證一次。

(42)

42

五、結論

在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大眾傳播媒體扮演著舉足 輕重的角色。除了傳遞訊息外,媒體影響力中的情緒因素:為什麼我 們會接受這樣的暗示或明示呢?這一方面與我們使用媒體的習慣有 關,另一方面與媒體在新聞加工的過程中加入情緒因素有關。依照商 業的邏輯,如廣告商或政黨依收視率來購買時段,依照閱報量來購買 版面,或依照點閱率來購買網站廣告空間等,媒體無可避免地陷入廣 告資源的爭奪戰中,想盡辦法吸引民眾的注意。取得觀眾注意的重要 方式之一,就是要讓節目或報導的內容足以引發民眾的情緒反應,如 沮喪、悲憫、驚恐、焦慮、悲哀、興奮,浪漫等。

正因為引發情緒反應已經成為節目製作人進行新聞傳播時考量 的一環,所以可以看到的政論節目總是努力挑選足夠引起情緒反應的 話題。而無論帄面新聞或網路新聞,能夠引發情緒的新聞(八卦及社 會事件)愈來愈多,愈放愈前面。這個現象在媒體內容趨向一致的時 候更為明顯。當不同的媒體報導相近的內容,或把同樣的消息視為頭 條時,對這個社會來說會產生巨大的議題設定效應。

由本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

1. 個體隨著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增長,情緒更易受媒體影響(呈現 正相關)。

(43)

43

2. 個體修習人文社會領域之前提下,越能體會到大眾媒體會對自己 價值觀影響(呈現正相關)。

3. 接觸越長時間大眾媒體之民眾,更會因為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價值 觀而影響自身對事情的判斷(呈現正相關)

4. 個體接觸大眾媒體時間越長,則越不會進行資訊查證(呈現負相 關)。

由以上結果可得知,大眾媒體對於大眾生活之影響力為極度正相 關,兩者之間互相影響強度不容小覷,故乃為政府及民眾皆需要關注 之議題:是否在無意間過度接觸、是否易受媒體操弄等,皆是本組希 望藉由此份研究帶給社會的信息及警示。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出刊 員高校訊 第 352 期 第 3 版 高中,是由無數少男少女的青澀夢想 及煩惱所組成的「迷惘」。迷惘,是形 容這段日子最貼切的詞彙。對未來徬徨 之際,總有人站在我們面前,用睿智的 話語,嚴肅中帶著關愛,以良師益友的 身份,帶我們走出這片迷惘,那人即是 我們的班導,嘉雲。雖然我們常常缺交 週記,屢屢穿錯衣服,令您白了幾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