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發展老人護理的溝通合作能力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 (老人護理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發展老人護理的溝通合作能力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 (老人護理學"

Copied!
9
0
0

Teks penuh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MN1080138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生技醫護學門醫護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民國 108年8月1日起至民國109年7月31日

(發展老人護理的溝通合作能力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 (老人護理學-老人護理學實習)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謝佳容 共同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無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2022年9月30 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109年9月20日

(2)

目錄

內容 頁碼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Ⅱ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探討 1

三、研究問題 2

四、研究設計與方法 2

五、教學暨研究成果 3

1.教學過程、成果與討論 3

2.教師教學反思 4

3.學生學習回饋 4

六、建議與省思 4

七、研究結論 5

八、參考文獻 5

(3)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

發展高齡照護的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為護理專業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但在過去課室教 學與實習情境中,教師較缺乏對此能力的發展與教學評量之探討。本研究目的為採取行 動研究歷程,達到1.培育護理系學生對老人的正向態度,2.提昇護理系學生對於高齡健 康照護服務中的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並3.落實教師們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 研究方法:

在特定的教學現場以某大學護理系在職班的學生為對象,透過單組前後測設計和方便取 樣,介入每週一次的課程,持續18週,以及實習課程的實踐;蒐集教學歷程的文本資料和研 究札記,進行透過量性指標和文本分析,並以套裝軟體SPSS 21.0進行配對t檢定驗證之。

研究結果:

研究對象有 40 位參與,排除無效問卷,完整樣本為 32份。研究對象經過課程介入後,

對老人態度的得分,統計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且研究對象經過課程介入後,對於未來投入 老人相關工作職涯的意願,得分亦增加。研究對象評析自我於高齡健康照護服務中的溝通對 話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限制得到突破;同時教師們也自覺教學專業能力獲得新洞察與再建構。

結論:本行動研究呈現經課程規劃與介入後,研究對象能建構正向的老人態度,並提升其溝通 互動與跨團隊合作的能力;教師們亦能自我覺察教學效果,解決教學實務的問題。本文 可作為醫護教育於高齡護理課程設計與實務應用的參考。

關鍵詞:高齡照護、溝通、合作協調、能力、行動研究

I

(4)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teach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tran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n geriatric nursing

abstract

Purpos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effectively are essential in the geriatric nursing.

However, nursing teachers lack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bility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We used a systematic process to investigate methods for achieving the following goals: 1. Cultivat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lderly among nursing students. 2.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action skills when providing advanced health care services. 3. Improve the teaching skills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instructors.

Methods: Us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e designed a pair of geriatric nursing and practicum courses and recruited a class of in-service nursing students through convenience sampling in a college setting. The intervention was a 18-week course in geriatric nursing that meets once a week in the classroom and internship practice in settings used for training nursing students. We collected using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ttitude measurements) and qualitative textual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paired t-testing using SPSS 21.0 software.

Results: There were 40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excluding invalid data and the completed sample was 32.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ourse, the participants’ post-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pre-test scores on the items of attitudes towards elderly scale(t=3.4, <.05).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nts increased their scores for their willingness towards geriatric medicine as their specialty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t=2.47, <.05).

Conclusion: This action research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develop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elderly and their competence a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disciplinary teamwork enhanced following the intervention. Teachers also can self awarenes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geriatric nursing.

Key words: Geriatric Nursing,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Competency, Action Research.

(5)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因為高齡社會來臨,大專院校多數會設計讓學生參與老人志工服務學習的課程,期望 達到學生能同理老年個體的身體侷限障礙或啟發其正向態度,並促使老人互動的良好經 驗。而在本人課程教學現場所帶領的護理系學生們,所發展的專業學習訓練,多是強調課 室學習要能應用到臨床照顧的情境中,故在急性醫療院所或長期照護體系所面對的生病或 臨終長者,往往有較高的健康照護需求與情緒困擾,因此,本計畫擬在「老人護理學」與

「老人護理學實習」課程中,透過有系統且全面的規劃與設計,協助學生發展高齡照護的 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並讓教師們於課程與教學革新之間在「知識」與「權力」和「再 現」的關係,跨越「理論與實踐」之間疆界的隔閡,回歸「教育實踐」的本意,達到提升 學生學習成效、教學品質及教師個人教學專業能力的增長,更重要是讓於醫療體系和長照 體系的高齡照護品質獲得改善與提升。

本計畫主題為「發展高齡照護的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其核 心宗旨在培育護理系學生具備問題解決與跨域整合能力,而此主題的課程將透過有系統的 行動研究歷程,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1.培育護理系學生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2.提昇護理系學生對於高齡健康照護服務中的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 3.落實教師們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對於老年人的健康照顧需求,如何在護理專業課程中,讓學生們能專注於老年人的慢 性病健康問題與護理,這和照護急性期病患的健康問題是同等的重要(Hsieh, & Chen,

2018)。在20世紀初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學者,最早提出大學部學生極需提升老年護理

知識與技能的課程計畫方能具備高齡照護的能力並展開全國性調查,結果發現/指出全職老 年護理師資在課程設計分規劃是必要的(Rosenfeld, et al., 1999)。在護理服務的場域中,有 關老年護理教育在大學的學習養成過程相關的教學,是於 2000年美國護理學院協會和John

A. Hartford基金會開始合作,針對老年護理的教學發展提供相關指引,以幫助護理教育者

能將老年護理相關內涵融入教育課程中,並促使學生能擁有嶄新的臨床經驗,同時有促使 教學者和社區機構協調合作,發展實務學習策略、執行相關老年活動和產生正向的成果,

透過行政上的支持,也促使教師們願意改變課程的創新發展,使老年相關課程獲得增強,

也與社區形成永久的夥伴關係(Barba,&gendler,.2006)。

護理養成教育中,有系統的培養照護老人所需的人力,會是提供有效且持續健康促進 與健康維護人力的最佳做法,在大部分的護理大學教育是將照顧老人所需要的知能融入於 基礎的課程之中,也有獨立的老年護理相關課程,像是老年護理學更形成一個獨立的分支,

可透過受訓與教育獲得美國護士資格認證中心(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 , ANCC)頒發老年專科護理師相關證照,並指出要能有系統促使醫學政策重視老年護理與長 期照顧的發展,於現有的大學課程就需要改革,以因應目前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Mezey, Boltz, Esterson, & Mitty, 2005)。國外文獻指出最好是能有獨立的專業課程,而非將 老人議題分散在不同科別的學習單元中;再者需要在國家證照考試的專業科目中,增加老 人護理與長期照護相關的題目,方能反映出學生在此議題的知識與能力水準;同時專業組 織也要能修改目前方案認證的標準原則,以因應實務面的發展(Beth, 2014)。因此,護理學 程在因應高齡化的社會來臨,也必須思考如何讓他們的學生接受最適合的老年護理課程,

宜唯獨立課程,而不只是分散單元融入於各課程間,且多元實習的場所,至少2-3個可更 選擇的單位,方能提供豐富且多樣化的長者互動的機會(Barba&gendler,2006)。

另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對老人態度的建構,de Almeida Tavares 等(2015)的研究指出,

當護理人員對住院老人的知識與態度屬於欠缺時(平均分數未達中間值50%),那麼對於住

1

(6)

院老人的老年症候群的態度與知識就會呈現出負向態度與認知錯誤,因此,護理人員 對於老年人複雜的照護需求和照護獨特性,就需要透過縮減教育認知的差距,方能減少對 老年人照護品質的衝擊與影響。換句話說,在目前的老年教育課程和訓練被視為對住院老 人提供有效照護的關鍵,且能避免住院期間意外事件或負面事件的危險性的發生(Ironsidetal,

2010;Yanamadala et al., 2018),因為當工作人員有較正確護理知識,便能對老年症候群有適

當的處理,像是約束的使用、處理壓瘡、尿失禁和睡眠困難的議題(de Almeida Tavares et al., 2015;謝),且當護理師擁有較佳的老人態度、專業互動知能和老人照護核心能力的建構時,

也會正向影響老年病患的健康照護結果(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2010;

Brabham, 2018),近期一份統合性文章分析18篇老人護理或長期照護的課程相關核心能力

探討之文章指出,課程發展應重視教學過誠的態度養成,結合理論與實務的並重,方能系 統化建構學生的對老人或失能者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且在學習階段時就須準備而不能等到 畢業後,到臨床上才用強化此能力(Hsieh, & Chen, 2018)。

三、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

本計畫在課程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1)護理系同學們在與生病或臨終老人互動 經驗時,往往會有較大的情緒壓力,在溝通表達時會不知所措,如何協助這樣的老人適 應老化時的健康照護需求,進行有效的溝通,避免在老人病痛、苦難之際的照顧過程,

產生刻板印象或偏見誤解就極為重要,此也和未來職涯發展照顧老人的意願有關;另方 面在高齡照顧是個需要跨專業團隊的合作的過程,護生所需建構的溝通合作能力極為重 要。

而另在教學現場的問題(2)教師們期待能透過自我覺察並做出判斷來改進教學實 務,期待藉由基層教師進行有系統的「行動研究」,期盼彌補過去長期以來,存在於護 理理論與實務間的鴻溝,且激發教師自主力量,且在自我批判與省思的歷程來發現與解 決目前教學過程與實務應用的問題,落實教學者即是研究者之理念。

四、研究設計與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本計畫的研究方法設計將採行動研究方法,將在特定的自然情境(老人護理學的課程 與實習中)中,進行「改進」和「參與」的目標。擬將解決實務工作所遇到的問題,透過 運用質性的訪談和觀察的技術蒐集資料,以及分析文件紀錄資料,這種性質的研究適用於 此自然情境中,筆者將與其他教師們(業師、講師)共同面對問題一起進行護生於老人照 護時的溝通技巧與人際互動困境之研究,集合智慧與方法,尋求解決之道,以改善教學。

在過程中教師們也將解放自己原有專業權威和自主權,帶著護理系學生們在教室內和實習 場域中,以行動研究改善其在課室的教學與實際照護場域時的困境,提高教學者對自己教 學的理解,並在行動研究之後,參與行動的教師需要自我檢討其效果,並分析同學們在老 人態度的建構之實際概況、教學缺失或影響成效的因素,並藉教學評鑑和反省思考的實踐,

改進教學環境或條件。

本計畫的研究對象將以某大學護理系在職班學生(大三的學生)為對象,以方便取樣 的方式,以某一在職班有修「老人護理學」「老人護理學實習」各2個學分的同學為對象,

於研究進行前先充分告知研究主題、目的及相關權益後,邀請有修課程意願的研究對象參 與本次研究計畫,一旦修課學生同意加入本研究時,即成為介入組,需填寫書面同意書與 量性問卷,於該量性問卷的編號(由學生自填可以熟記的代碼,而代碼則只有學生知道其 意涵),採完全匿名處理之。對於有修課但無意願者,絕對尊重其意願,告知教學過程不影 響其權益與學習評分,也不需要填寫問卷。為確保受試者(學生)不會因為師生關係而影 響參與和填答,且能讓受試者放心填答,則採取避免高度隱私的開放性問題,改以勾填的 選項為主。

(7)

資料分析用SPSS 21.0版軟體進行,方法分別採描述性統計、配對t檢定,了解介入組 於時間(前、後測)因素對老人態度和健康團隊照顧的態度的主要效果(顯著水準定為

α= .05)。另於質性的文本分析,質性內容分析方法進行之,將研究對象在案例分析教學情

境或實習過程的反思日誌、會議記錄、回饋的文本、心得或會議記錄、研究札記等,謄寫 成逐字稿,再於資料的萃取,具體呈現研究對象們能展現於高齡照護過程的能力和專業教 學能力的呈現,故資料分析過程採系統化的資料分析、歸納和譯碼的過程進行(Colaizzi, 1978)。再者,針對行動研究歷程的研究日誌,所採取的行動實施方案執行過程,透過對案 例分析教學或實務情境相關問題的洞察與反思瞭解,也擬作為行動方案成效評估與回饋修 正的參考依據(Mc Niff, & Whitehead, 2011)。

五、教學暨研究成果(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1.教學過程與成果

研究對象共有 40 位參與,排除無效問卷,完整樣本為 32份。研究對象皆為女性,

平均年齡為 29.51±6.67 歲。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設計(one single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研究對象經過課程介入後,對老人態度的得分,統計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t=3.4,

<.05),於前測時平均得分為4.17±0.58,課程入後測時平均得分為4.49±0.63,而特別是對

老人的正向態度改善(t=4.18, <.05)亦為顯著(表一;圖一)。

表一 研究對象於課程介入前後對老人態度量表的分數比較 (N=32)

變項 前測 後測

t值 Paired

t-tes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正向態度 4.12 0.02 4.71 0.7 -4.18 0.000 負向態度 4.22 0.74 4.26 1.20 -0.22 0.831

總分 4.17 0.58 4.49 0.63 -3.4 *0.002

圖一

藉由案例分析教學法所設計的情境,完成18週課程單元之照護情境的溝通、協調之問 題衝突討論與解決,並在5週實習課程進行實際照護場域的知能應用,且與服務對象進行 有效的溝通與理解對話,研究對象亦建立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另方面,研究參與的同學們於實習過程的反思日誌、回饋的文本、心得和研究札記等 資料自逐字稿的萃取整理成三個類目,分別為 (1)對長輩的想法的轉變, (2)對自己照顧經 驗的轉變和(3)對機構想法的轉變;像是多位研究對象的文本會呈現出相似的學習反思覺 察,例如:「我原本自己是急重症照顧為主的工作場域....,到了面對老人互動經驗時,因為 變慢速的互動狀態,也急不了,反而能看得到自己,也看得到個案,進而較有能力來協助

3

(8)

老年人生活的適應,反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不足,需向老人學老,更要謙卑與敬重對方,

當自己的想法轉變,在老人護理學實習的場域,更能實踐有效的溝通互動,進而瓦解對老 人的刻板印象或偏見誤解,也發現自己在老人機構中更需要跨專業團隊合作的必要性與自 己的專業角色之位置」。

2.教師教學反思

筆者與四位實習場域的教師們,由於教學中除了原有課堂案例教學應用來促進同學們 的互動技巧,也注意到當研究對象與長者的年齡差距之生活經驗鴻溝,如何引領研究對象 的學習態度、展現專業,也要能在矛盾與衝突中,尋求突破點,在此次因為教學實踐研究 計畫的執行歷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們因為更多的自我覺察與對話交流,便能及時修正可能 需要的調整,也促發教師自主力量的成長,像是一位教師提到,曾經有位長者抱怨學生爽 約,害他在房間等他很久,不敢外出,進而拒絕該位同學的服務,再經了解才知並非學生 無故失約,而是長者對時間的健忘,因而在老人溝通的部份,讓同學們於實習情境討論後,

更看到影響溝通品質的相關因素,進而提到未來輔助和老人溝通對話的策略與做法,當有 了好的方法,不但能撫慰學習者原先擔心被拒絕的焦慮不安情緒,而是看到自己仍可以的 作為。

在此過程中,所有教師們也形成問題線索的探究者,教師並非第一時間讓老人更換照 顧對象,而是找出雙方的衝突點,同時也進行學生學習問題或互動技巧不足的引導。最終,

教師們也深度自我省思與批判,深覺師生與服務對象的多方溝通歷程中,教師更要深入發 現與解決臨床實習的教學過程與實務應用的問題,落實教學者也是教學知識與研究的建構 者。

3.學生學習回饋

在本研究中透過案例分析與實習照護過程中,學生們反饋出自己學習上的獲得與改變,

例如下述文本的表達:

「這次的課程/實習讓我有些顛覆了以前對安養機構的印象,覺得好有收穫....

「一開始我蠻害怕與長者接觸,我是一個不擅長用話語表達的人,更何況是面對不熟識 的人,但我也克服了...

「老人不一定是虛弱、有疾病的,很多都比我想像中的來硬朗,而實習接觸到的長者,

雖然大部分因為老化的關係不像年輕人這麼靈活有體力,但頭腦清楚(甚至比我都還精 明)、手腳俐落的大有人在」

「老人公寓不像病房有病歷可供查詢,涉汲較隱私或疾病診斷的部分,較難收集完全,

這時的觀察和主動關心、多和他們講話就顯得很必要也重要...

「我想要找出最適合個案的方法,可以先看看自己有甚麼想幫助他的,再去找出最適合 個案的解決方法...

六、建議與省思(Recommendations and Reflections)

1.本案計劃成果:可以瞭解護理教育過程,師生們在教與學的經驗值的差異,可以看出同在 在教學上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教學的應用,要能夠更加地體會服務使用者第三方所處的 生活場域或真正的問題,方能展現解決問題的契機或善用個案主體原有的優勢能量 2.教師的省思與行動:當我們面對日益衰老的個案與生命正邁無限可能的護生,教師需促進

更佳的教學互動品質與經驗傳承,此亦為未來永續發展的教育使命與價值。另方面透 過此次計劃,教學團隊中導入跨專業/業界(社區)的資源與力量,締造出創新、創意的 教學視野,有助於未來持續於教學實務現場之分析評估與問題解決能力,也落實教師 們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

(9)

七、研究結論

本研究對象經過課程介入後,對老人態度的得分,統計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對於未 來投入老人相關工作職涯的意願,得分亦增加。透過質性資料自逐字稿的萃取整理成三個 類目,研究對象自我評析於高齡健康照護服務中的溝通對話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限制也得到 突破,並提升其溝通互動與跨團隊合作的能力。

同時教師們也自覺教學專業能力獲得新洞察與再建構,同時師生也一起與解決教學實 務的問題,落實教師們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本文可作為醫護教育於高齡護理課程設計與 實務應用的參考。

八、參考文獻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2010). Recommended baccalaureate competencies and curricular guidelines for the nursing care of older adults. Washington: AACN.

Barba B and Gendler P. (2006). Education/community collabor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gerontological clinic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2(2), 107-11

Colaizzi, P. F. (1978).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 view it. In Valk, R. S., &

King, M. (Eds.),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 (1st ed., pp.48-71).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 Almeida Tavares, J. P., da Silva, A. L., Sa-Couto, P., Boltz, M., & Capezuti, E. (2015).

Portuguese nurse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hospitalized older adults. Scand J Caring Sci, 29(1), 51-61. doi:10.1111/scs.12124

Hsieh, P.-L., & Chen, C.-M. (2018). Nursing Competence in Geriatric/Long Term Ca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34, 400–411

Ironside, P.M., Tagliareni, M.E., McLaughlin, B., King, E., & Mengel, A.(2010). Fostering

geriatrics in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education: an assessment of current curricula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9:246-52

Mc Niff, J., & Whitehead, J. (2011).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ction research. State of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Mezey, M., Boltz, M., Esterson, J., & Mitty, E. (2005). Evolving models of geriatric nursing care.

Geriatric Nursing, 26(1), 11-15.

Rosenfeld, P., Bottrell, M., Fulmer, T., & Mezey, M. (1999). Gerontological nursing content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5(2), 84-94.

Yanamadala, M., Kaprielian, V. S., O’Connor Grochowski, C., Reed, T., & Heflin, M. T. (2018).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in geriatrics for medical students.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education, 39(2), 122-131.

5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result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summaris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hematic experiences: reducing the pressure and burden of group reporting; learning to excite potential;

Hemlo,C.E., & Lin,X.2000.Becoming self-directed learners:Strategy development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Problem-based learning: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22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