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實踐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實踐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Copied!
28
0
0

Teks penuh

(1)

1

【附件三】成果報告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ED1101044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教育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2021.08.01 – 2022.07.31

將愛傳出去~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實踐

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柯雅齡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4年 9月30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

(2)

2

將愛傳出去~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實踐 . 本文 Content

1.研究動機與目的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近年受到融合教育思潮的影響,以及我國特殊教育相關法令的明確規範下,大多數的特 殊需求幼兒就讀於普通班級已是現況,且由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得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有

93%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在一般學校中,而在學前教育階段,更有高達95%以上之身心障礙

學生安置在普通的幼兒園所中(教育部,2019)。我國在1998年修正發布「特殊教育法施行 細則」,第7條規定:「學前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兒童一起就學為原則」(教 育部,1998);2013年修訂「特殊教育法」,第23條規定:「為推展身心障礙兒童之早期療 育,其特殊教育之實施,其應自二歲開始」(教育部,2013),將特殊教育學生的年齡向下延 伸至二歲,並明訂學前特殊幼兒的教育安置方式以融合教育為主,即是安置在幼兒園普通 班。《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之訂定,將特殊幼兒教育3學分列為教保專業知能必修課程(教 育部,2013)。因此,不論從幼兒園實務現場的教學需求,或是法令和課程綱要的相關要求 來看,認識特殊需求幼兒的特質以及教學輔導策略,對於未來將從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之 幼兒保育系學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教學者任教於北部一所科技大學幼保系,其設立為配合國家提昇嬰幼兒保育之質與量的 福利政策和因應社會需求,以培育一般幼兒園所、課後托育機構、托嬰機構等專業教保人才 為宗旨,在課程規劃方面注重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為全系學生皆必 修之課程,四技學生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二技學生則在二年級上學期,顯見該門課程對幼 保系學生而言,不論從職前課程或系本位課程來看均十分地重要。教學者於大學任教前,曾 擔任臺北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長達十餘年,與幼兒園普通班教保服務人員共同教導過各類型 特殊需求幼兒,除能深刻瞭解特殊需求幼兒之個別差異與需求外,亦深信每一位學生皆具不 同之學習特質,均具有其學習潛能;也因為擔任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常與幼兒園教保人員合 作,深知具備特教專業(會教)且對特殊需求幼兒接納度高(願意教)的教保人員,有助於 特殊需求幼兒之學習成效。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下簡稱 PBL)是用來教導學生從問題中學 習,以提升學習成效的方法。PBL是以「問題」作為引起學習動機的材料,學生循著問題的 架構,探究和學習以建構知識基礎,並以學生為中心,在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發性地 啟動學習和自我反思,以及決定與搜尋解題所需要的知識和資源,進行問題解決的歷程;同 時,學習是在小組合作中產生,經由小組討論與反思的過程,檢視先備知識與獲得的新知 識,以釐清問題內容和共同解決小組問題。此外,在PBL中教師扮演著學習模範與引導者 的角色,大部分時間以具彈性的引導,促進學生釐清問題和解決策略,協助學生發展問題解 決與知識獲得的能力(Savin-Baden & Major, 2005;Schmidt, Rotgans, & Yew, 2011;Taylor &

Miflin, 2008;徐靜嫻,2013;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

教育之目的應使學生於畢業踏出校門後,能夠立即適應多元複雜且瞬息萬變的社會,尤 其遇到問題時能具備自我學習、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PBL以情境學習理論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強調以真實情境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及探究取向的學習歷 程(Barrows, 1986; Hmelo-Silver, 2004)。PBL有別於傳統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 習,強調學習者活用知識,並整合所學的理論與技能,培養其邏輯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

(Hmelo-Silver & Barrows, 2006;徐靜嫻,2013;楊坤原、陳建樺、張賴妙理,2011)。

「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重點不僅於認識13障礙類別之特殊需求幼兒,應更進 一步知道提供適切的輔導策略,更為重要的是,身為一名教保人員接納及尊重差異之信念培 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申請者便不斷地思索者,如何滿足每一名學生的需求,將這門課 的教學目標與學習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並兼顧到知識(理解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

(3)

3

趨勢及相關規範、特殊需求幼兒之13個障礙類別等)、技能(特殊需求幼兒之輔導策略、擬

定IEP、融入課程之具體做法)、態度(接納並尊重幼兒之個別差異)各方面的學習,三者

缺一不可。本研究主題為「將愛傳出去~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實施」,研究目的為:1.提升 學生之學習動機;2.提升學生習得特教知識;3.提升學生特教輔導技能;4.涵養學生理解及 接納特殊需求幼兒。

2.文獻探討 Literature Review

一、問題導向學習之重要性~教學方法

(二)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教學模式

PBL以合作學習為基礎,強調由學生主動蒐集、發現、探索知識,非一昧被動接受知

識。學生因為主動分析問題、蒐集、比較相關資訊,以及組織整合在過程中的所學所得,較 能達成指派的任務,體驗知識的意義。Edens(2000)指出PBL讓學生有機會知其然,也知 所以然。

1.問題導向學習之定義

PBL為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類似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學習,引起學習

動機,在提供所需的資源、指引以及探索的機會,分析問題和共享蒐集資料,並藉由小組的 互動培養學生的思考、討論、批判與合作解決問題能力,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並完成目標 問題的知識建構、整合與分享(Marsh,1999;陳志銘,2012);也就是透過真實問題連結學 生的學習經驗,以引發學習動機,激發他們扮演問題持有者的角色,主動發掘學習議題來引 導探索方向,運用各種自我導向學習和高層思考技能完成學習議題的探究。

2.問題導向學習之特色 (1)以問題為學習之核心

問題導向學習係以模擬真實情況的問題,做為課程組織中心和學習情境,以刺激學習、

引導學習者探究而發展未來實務所需的專業知識與解題技能(Albanese & Mitchell, 1993)。 在教師所設計之教學環境之中,學習者蒐集問題相關資料的,並做小組思考與討論等合作式 學習互動,進而統整問題的相關資訊,以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陳毓凱、楊坤原,2013)。 (2)以小組學習模式進行

問題導向學習係以小組學習模式進行,在小組內的學習者必須透過合作式的互動解決目

標問題,藉由小組一同學習的歷程,學習者之間可以學習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進而分享彼 此的學習心得(陳毓凱、楊坤原,2013)。

(3)以討論為主的學習過程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習者依循教師所設計學習情境,透過討論方式對資訊內容進行

批判與討論,以利整合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教師亦可適時的參與小組討論,以提升學 習者進行更高層次的互動討論(陳毓凱、楊坤原,2013)。

(4)強調學習者主動學習

學習者處於與未來職場相似的情境中,以所習到的知識及觀點解決問題,並促成其對新

舊知識的關聯(Gallagher & Stepien, 1996)。因此,學習者扮演問題持有者、主動學習者和解 題者,必須主動思考學習目標、瞭解自我能力,擬定學習計畫或階段性學習目的與進行自我 評估,透過自我指引的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來追求意義和瞭解問題,並在小組學習 環境中主動與他人進行互動討論與分享(Trop & Stag, 2002;陳毓凱、楊坤原,2013)。

(5)教師擔任認知與後設認知的教練

不同於傳統教學中扮演知識散佈者,教師在PBL教學過程需擔負課程設計者、學習的

學習夥伴或合作解題者、學習學習的支持和指引者,以及評鑑者等多重責任(Bridges &

Hallinger, 1992;Delisle, 1997)。在問題導向學習情境中,教師須以引導者角色適時介入參與 討論,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以幫助學習者釐清思考過程產生的問題,以提昇問題討論和思考 的層次(陳毓凱、楊坤原,2013)。

(4)

4

3.問題導向學習之實施步驟

根據林麗娟(2002)、郭烔廷(2011)整理數位學者的文獻,發現PBL的實施遵守以下六個

步驟:

(1)引起注意階段~呈現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提供一個真實情境非結構化的問題,可以用說故事、表演、使用投影機、學習單等

方式,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2)分析問題階段~小組討論、問題分析並發展學習議題

學生藉由討論釐清問題的所在,需要哪些先備知識,採分工合作的方式分配工作,並且

完成解決問題,包括查詢網路、圖書館、詢問別人等。

(3)探究問題階段~針對學習議題進行資料蒐集並展開自我導向學習

學生透過網路、圖書館、詢問專家、期刊雜誌等方式找到與問題解決有關的資料,並且

與同組的人分享,老師在旁邊觀察記錄,並請學生寫下資料的來源。

(4)呈現解決方案階段~小組討論綜合歸納學習結果並形成解決問題的計畫

小組成員要判斷蒐集到的資料,是否有效,分析以形成新的議題,或提出假設或解決辦

法。教師可讓學生反思解決歷程的質疑,當一個問題解決的促進者。

(5)評估學習成果階段~學習成果展現、評估學習成果並進行反省評鑑

學習成果可以表演、投影片簡報、學習單、海報、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日誌等方式呈

現,一起做學習歷程的回顧,檢討需要改進的地方。

學生可以自我評鑑或小組互相評鑑,檢討活動過程的缺失,學習別人的優點,聆聽別人

的意見,並反思改進自己的缺點,從聆聽、發表、觀摩當中達到學習效果。

本研究運用PBL實施步驟,教師提供實際案例,讓學生在班級中以小組方式進行案例

討論,並連結業師資源,為特殊需求幼兒量身訂做教玩具。

二、「實作」對於學生之重要性

教育改革所強調的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施,強調整合性,將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

一起,強調學習是完整的,不應只偏重知識方面;脈絡性,課程應結合生活情境、案例、現 象進行學習,更朝向理解的學習、意義感知的學習;策略性,強調學習歷程、應用的策略及 方法,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須把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結合在一起;活用性,強調實踐力行的 表現,讓學生可以整合所學加以表現,是「做中學、學中做」的靈活運用、整全表現與反思 辯證,能夠讓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學習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可 見,統整性課程設計,結合生活情境,做中學為現今教育走向。大學課程內涵更強調理論與 實務結合,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黃政傑,2007),方能培育出在面對未來社會可思辨可解 決問題之教保人員。教學者認為特教「知識」結合「實作」活動來發展課程,有助於學生將 課堂中學習的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實作活動是設計學生能夠將所學付諸於生活中的活動內 容,例如:為特殊需求幼兒量身訂做教玩具,讓學生能夠以實際參與的方式進行學習。

再者,在實作過程中,學生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師生互動、同儕互動,以激發潛

能;而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工具及活動,並參與互動(Webb &

Palincsar, 1996)。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分組、小組討論、同儕協助和小組互動

的教學策略(黃詠仁、王美芬,2002)。本課程在PBL案例討論歷程中,亦運用了分組合作 學習方式,如解決問題、成果發表等。期許學生透過同儕合作學習,逐步建構對特教知識、

習得技能、態度,運用在未來教學中。

1. 研究問題 Research Question

(1)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除了學生各科課業重、個人的學習態度外,主要是認為以後不會 教導特殊需求幼兒。

(5)

5

(2)教學內容及範圍廣,研究者要在18週教完教育部該科目所訂之教育目標實有困難。

2. 研究設計與方法 Research Methodology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途徑設計研究過程,行動研究是有心改善所處環境的人所引導進

行的研究,所關心的是透過研究進行找到更好的實施方式。甄曉蘭根據Grundy、Kemmis及

Metaggart等人的行動研究螺旋,以及Kolb的學習過程模式,將行動研究流程分為以下六個

步驟:分析現況、發現問題、擬定方案、綜合情況、採取行動及評估成效(引自甄曉蘭,

1995),可知行動研究過程是一持續性的觀察、省思、修正再行動之實踐歷程。

這教學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的角色是教學者與觀察者,再不斷的觀察、省思、修正再行

動之實踐歷程,探索擬研究主題及尋找比較有效的進行方式,以上述行動研究的架構為基 礎,本研究設計研究架構如下圖1:

這門課的行動研究是根據下列五個階段來設計,首先是「分析現況」除了瞭解學生學習

特質外,研究者也確定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活動設計與成效評估之間的關係。其次「發現釐 清問題」的階段,根據研究者過去擔任這門課的教學經驗,釐清教學實施所遇到的困難及欲 提供教學目標,作為設計教學活動之依據。接著「擬定方案」的階段,並且進行「實施教學 活動」及「教學評鑑」,後三階段是研究者反思與調整教學策略最多的階段。圖1中間的三 環說明了研究者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的觀察、反思、修正及再行動,尋找更能達成教學目標、

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

1 研究架構圖

B. 研究對象與場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110學年度修習「嬰幼兒特殊教育導論」幼保系二技二年級學生47位同學及

幼保系四技三年級AB班學生71位學生,共118位學生。二技二年級學生大多畢業於專科 幼保相關科系,且修畢教保專業課程,取得教保員資格;四技三年級學生大多畢業於高中職 幼保相關科系。就過去教學經驗理解,二技或四技學生皆較少接觸特殊需求幼兒,偶會有幾 位學生是在見習、過去就學或打工經驗中見過身心障礙人士,但普遍認知不足。

(6)

6

二、研究場域

主要場域為大學授課教室,進行教師講授、小組案例討論等;原訂計畫為讓學生進行

「特教宣導」,但因疫情關係及計畫審查結果建議以班級教學為主,為此調整為學生為特殊 需求幼兒製作教玩具,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特殊需求幼兒在學習適應上的困難,並為其量身訂 做教玩具。因此,本研究之場域主要為大學教室、特教學校、特教機構、幼兒園等。

C. 研究工具

為了讓教學更有成效,搭配多元評量方式,包括講述課程後的Zuvio小考、案例報告、

期中主題報告、特教宣導報告,最後教學者以問卷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學校也有期末的教師 教學意見評量,分別說明如下:

(1)Zuvio課後小考:為協助學生確實理解每一課堂所講述的內容,於課堂結束前10分鐘,

運用學校所提供的Zuvio大學課堂教學即時互動工具,每一課程以10-20題選擇題,確實掌 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學生省思:學生於期中、期末及不定時撰寫學習省思。

(3)案例報告:教師準備5份特殊需求幼兒之實際案例,運用PBL策略進行小組案例討論,

將討論結果撰寫成報告。

(4)教材教具報告:學生為特殊需求幼兒製作教玩具,於期末呈現教材教具計劃書、教玩具 實體或照片、教玩具操作影片、期末簡報等。

(5)教學日誌及省思:教師每次課程前的計畫,並於課後完成教學日誌及省思。

(6)期末評量暨學習結果調查

為了瞭解學生對於「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課程的看法,以及在這門課程的學習結果,

教學者編製這份學習結果問卷,此問卷採用量表及問答的方式進行填寫,透過學生的填寫結 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教學需調整之處,以作為下學年教學調整之依據。

對學生實施教學意見調查,讓真正接受教學的學生得以表達其意見供教師參考,是很實

際的教學改進方法。由學生真實客觀地填寫意見,不只是單純評定教學項目的等第或分數,

更重要的是提供質性資料,對教師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真實表達出來,教師才能獲致對其教學 改進值得參考的訊息 。

(7)學校系統教師教學意見調查表

學校會於期末讓學生填寫教學意見調查表,以瞭解教師教學情況。學校教師教學意見調

查表的題目包括:任課教師有依據教學計畫授課、所使用的教材符合學習需要、教學目標明 確、教學態度認真、能與同學有合宜互動、具備良好的課程專業知能、能清楚的講解課程內 容、成績考評方式公正、客觀、能引發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學品質優良等。

D.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將小考及期中學習成效檢核之問卷資料,計算平均數以瞭解學生學習結果。此

外,將所收集到的質性資料以開放編碼的方式,來界定資料中所發現之概念及其類別、屬性 和面向,進行資料的分析。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將各項資料依照資料蒐集的時間(時間依月 日的順序以四位數字呈現)、類型(以資料來源命名,如學習省思、小組學習單、期末調查和 教學反思等)和對象(S為學生再加上學號末四碼)進行編碼,以避免透露研究研究參與者的姓 名、身分和其他相關隱私內容,以及避免資料的混淆和錯用。

E.實施程序 一、研究前準備

利用暑假期間,研究者準備18週「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之教學進度及教材,並與業

師討論各案例適切之輔導策略,作為引導學生案例討論之依據;聯繫特教相關專業人員,方 便學生參訪及討論,因疫情的關係,原本預計的「特教宣導活動」已確定學生無法入幼兒園 或親子館實施,調整為「為特殊需求幼兒量身訂做」教材教具,為此,重新思考用意及具體

(7)

7

做法。

二、教學實施流程

教學內容及實施流程大致可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以「知識」傳遞為主,讓學生理解嬰幼兒特殊教育之基礎概念、嬰幼兒特殊教育 及早期療育之實施依據、認識特殊需求幼兒類別。

第二階段:以「知識」及「技能」為主,將13個障礙類別大致分為發展遲緩幼兒;感官發 展障礙;認知、語言與學習障礙幼兒;肢體動作障礙幼兒;社會情緒障礙幼兒等五類,先以 講述方式稍加說明類別及特質,接著提供一則案例,以PBL方式進行討論,並以書面及口 頭方式報告。

第三階段:結合「知識」及「技能」,帶領學生思考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包括個別化 教育計畫(簡稱IEP)、融合教育規畫、教學調整、正向行為支持等(第11週至第16週)。 這段期間學生與業師聯繫,並至該機構參訪觀察特殊需求幼兒,並與業師討論及修改教材教 具計畫。

第四階段:統整學生對此課程之經驗,以「為特殊需求幼兒教材教具製作」方式,將一學期 所學的「知識」(認識特殊需求幼兒及融合教育等)、「技能」(特殊需求幼兒之輔導策略、

IEP、正向行為支持),進而學習接納及尊重個別差異之「態度」,教導於一般幼兒。而實際

的教材教具製作活動(會於下一段落詳細說明),於期中在學生對於課程有一定理解後,則各 自在校外進行,若有不清楚的可於課堂提出討論,或另約時間討論,協助學生有特教宣導的 方向及具體策略。

表1.

110學年度第1學期「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教學實施階段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時間 第1~4週 第5~16週 第17~18週

課程重點 知識 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態度 場域 教室 教室、特教學校/機構 教室、特教學校/機構 實施作法 知識傳遞 PBL~案例討論 PBL~教材教具製作

三、案例討論方式

本研究案例討論的方式,主要分為「事先準備」、「課堂說明」、「小組討論」及「案例報

告」等四步驟實施,說明如下圖3:

(一)事先準備:配合每一單元內容(發展遲緩幼兒、感官障礙幼兒、智能及語言障礙幼兒、身 體及肢體障礙幼兒、社會情緒障礙幼兒),各搭配一案例討論,於課程前一周將個案資料放 置於ilms。

(二)課堂說明:教師搭配業師先說明該案例特質、能力發展及家庭情況。

(三)小組討論:教師搭配業師運用小組討論,可線上蒐集資料、閱讀書籍,共同討論找到合 適的輔導策略及相關資源連結,教師與業師以走班方式,引導各組集思討論。

(四)案例報告:小組口頭報告,並將書面報告上傳至ilms作業區。

圖2 案例討論實施歷程

四、量身訂作特殊需求幼兒教材教具實施歷程

研究者將此實施歷程分為:確定實踐場域、理解在地議題、擬定行動方案、實施行動方

(8)

8

案、檢討行動方案及撰寫期末報告等六步驟:

(一)解讀特殊需求幼兒能力及需求

1.分析IEP:學生閱讀特殊需求幼兒IEP內容,解讀該名幼兒的能力現況及需求。

2.晤談:與該名幼兒之班級教師詳談幼生能力現況。

3.觀察:入班觀察特殊需求幼兒的行為及能力情況。

(二)設計適合特殊需求幼兒之教玩具

小組成員依據該名特殊需求幼兒能力及需求設計合宜的教玩具,畫下教玩具計畫書。

(三)製作特殊需求幼兒之教玩具 (四)讓特殊需求幼兒實際操作

將製作完成的教玩具,學生親自送至該園,實際引導幼兒操作教玩具,了解操作教玩具所遇 到的困難,進行小組討論,及與班級教師及家長確認可修正的部分;若該園因疫情考量不讓 學生入園,學生則採取郵寄方式將教玩具送至幼兒園,教師及家長依據學生所提供的操作手 冊指引幼兒操作,並將實際操作情況分享給學生,及給予修正具體建議。

(五)修正及檢討

學生依據幼兒實際操作的情況,修正教材具,再送至幼兒園給該名幼兒。

(六)報告撰寫

四、資料整理分析及報告撰寫

將本研究資料進行分析,進行彙整,於課程結束,擬寫成研究成果報告。本研究採取行

動研究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從事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在資料蒐集方面採用多元化的方 法,包括教學與省思日誌、問卷及文件分析,從不同的來源蒐集資料,以相互校正,也從不 同人的觀點,如學生、同儕專家等人的觀點比較分析,以達成客觀性的共識,以下分別就資 料蒐集和分析的方法加以說明。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蒐集的方式如下:

1.教師日誌及省思日誌

研究者的教師日誌用來記載教學前各教學單元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及構思,也用來記

錄課堂上發生的事,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師生和同儕互動的情形、學生的學習情況。省思 日誌記錄研究者的教學反省,隨著時間進展,它呈現研究者在不同階段想法和心得。

2.錄音錄影拍照

研究者在課堂上專注於教師的角色以引導教學活動,無法進行詳實的觀察,因此必須透

過錄音錄影捕捉非語言和語言的生動訊息,使研究者獲得許多確切的訊息。110年9月因疫 情關係採取線上教學,則以線上錄影方式記錄教學歷程。

3.文件蒐集

(1)案例討論或學習單:研究者在每個單元都設計學習單,蒐集學生所撰寫的學習單,藉此 了解學生學習相關主題的情形。

(2)學生反思日記:學生的反思日記中記載學生的心得之外,還包括其對相關主題採取的行 動。

(3)學生回饋問卷:研究者在情意教育教學結束後,設計開放性問卷以了解學生對於學習嬰 幼兒特殊教育概論後的接受程度及感受。

(二)資料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相當龐雜,為使所蒐集到的資料更有系統,所以研究結

果採教學時間先後順序的方式呈現,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是交互進行的,依照下列步驟來進 行。包括逐字稿的謄寫:研究者聆聽訪談內容,將內容謄寫成逐字稿,並於謄寫後再次檢覈 錄音帶與逐字稿的符合度;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重要敘述句,並加以編碼確定逐字稿的正確性 之後,研究者逐一檢視逐字稿與訪談主題相關的敘述,將重要的敘述句劃出來,並加以編

(9)

9

碼,作為資料分析的基礎單位,其中以日期作為資料提取的單位;3.歸類:將編碼的字句再 做釐清,意義重複或相似的語句歸為一類,並不斷閱讀、檢視資料,將相互關聯的資料分門 別類;詮釋及分析發現:研究者統整所有資料,根據研究的過程,將師生互動情形、學生的 學習改變及研究者的省思加以詮釋,藉以分析研究中的發現;撰寫研究報告:根據上述研究 歷程,將分析及詮釋結果再做修正,之後撰寫研究結果,形成研究結論。

六、研究的信效度 (一)信賴度

本研究以驗證性、遷移性、可靠性作為評斷研究品質之標準(吳芝儀、廖梅花,

2001),「可信度」(credibility),持續觀察,利用文件分析、教師日誌、錄音錄影等方式多元

化蒐集資料,再透過同儕專家不斷討論,提供反省與修正的機會,以檢核資料的準確性及全 市的適切性,避免主觀所產生的盲點;「驗證性」(conformability),研究者除自我反省外,

並透過與同儕專家共同討論,研究者公開對特殊教育教學之理念、實施方式及發現與他們分 享與對話,並從中獲得寶貴意見,以減少個人的主觀與偏見;「可靠性」(dependability),在 研究過程中詳細記錄研究方法及過程,並使用錄影錄音及教學日誌,力求完整記錄教學及訪 談等細節,以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遷移性」(transferability),研究者詳盡敘述研究情境及 研究限制,讓其他研究者評估其研究與本研究的相似性,以決定遷移性。

(二)效度

本研究採用三角檢定法(triangulation)強化資料間相互的效度檢驗,本研究希望結合資

料的三角檢定、分析者的三角檢定來提昇研究效度。

3.教學暨研究成果 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1)教學過程與成果 一、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第1週至第4週)

教學重點:此階段以「知識」傳遞為主,讓學生理解特殊幼兒教育之基礎概念、嬰幼兒特殊 教育及早期療育之實施依據、認識不同類別之特殊需求幼兒特質及行為表現。

教學及評量方式:為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學前特殊教育概念,準備好紙本講義(圖3),前幾週 放緩教學速度,教導學生撰寫筆記及劃記的方式,給予明確的說明及舉例,並於當次下課前 10分鐘,進行Zuvio線上評量(圖4),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透過簡單的評量,建構學 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師角色及任務:運用評量,建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利用課後多與學生互動,建立與學生 的互信關係;課後教師會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省思。

3 提供學生完整清楚的簡報 圖4 課程後進行Zuvio課後小考

(10)

10

第二階段(第5週至第10週)

教學重點:此階段以「知識」及「技能」為主,教師將特教13個障礙類別分為發展遲緩幼 兒,感官發展障礙,認知、語言與學習障礙幼兒,肢體動作障礙幼兒,社會情緒障礙幼兒等 五大類,先以講述方式稍加說明類別及特質,接著提供一則實際案例(附件一),以PBL方式 進行討論,並以書面及口頭方式報告。

教學及評量方式:教師會於事先將當次講義及案例上傳至於ilms學習平台,供學生可事先 準備,當學生經過第一階段較為放緩的學習進度、教師協助學生找到合宜的學習方式,接著 教師就會將重點放在小組「案例討論」(圖5)及「尋求相關資源」,包括教師、業師及蒐集線 上資源;當次課程結束前,會讓各小組進行口頭分享報告內容,並將報告上傳至ilms學習 平台之作業區。

教師角色及任務:事先與業師說明該堂課程重點,並提供案例討論方向及期待業師指導的方 式,教師會先講課一小時後,業師依據案例說明輔導策略及相關資源,案例討論時,以走班 方式到各組了解討論情況並提供想法,以支持及給予方向為主(圖6);課後會將學生上傳至 ilms作業逐一給予文字回饋,先給予優點回應,在給予討論方向的回饋(圖7),並會將寫得 較好2~3組開放給其他組別參考(圖8),提供「同儕參照」的機會,也讓寫得不錯的組別獲 得學習成就感。

5 小組案例討論 圖6 業師協助引導小組案例討論

7 教師針對每一組的報告內容給予完整 回饋

8 開放報告內容較為完整的組別提供他組 參考

第三階段(第11週至第16週)

教學重點:此階段則以結合「知識」及「技能」為主,帶領學生思考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 學,包括個別化教育計畫(簡稱IEP)、融合教育規畫、教學調整、正向行為支持等。這段 期間學生與業師聯繫,並至該機構參訪觀察特殊需求幼兒之幼兒,並與業師討論及修改教材

(11)

11

教具計畫。

教學及評量方式:期中之後更強調「實作」的重要性,除原有的講授課程,將理論轉化為活 動,例如:實施融合教育辯論大會,幫助學生思辨融合教育之重要性(圖9、圖10);抽籤讓 學生分組討論輔導策略(圖11、圖12),小組討論前教師提供相關影片及書面資料,需熟讀之 後,上台向學生說明該輔導策略外,設計提問與同學互動,讓學習更為生動有趣。

教師角色及任務:這階段教師除了講授資料準備外,將生硬的理論轉化為教學方式,將時間 留給學生思考,教師角色則是給予統整及回饋。

9 學生積極參與融合教育辯論大會 圖10 融合教育辯論大會~反方辯士回覆

11 學生自行理解知識,並向同學說明 圖12 多元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第四階段(第11週至第18週)

教學重點:統整學生對此課程之經驗,以「為特殊需求幼兒教材教具製作」方式,將一學期 所學的「知識」(認識特殊需求幼兒及融合教育等)、「技能」(特殊需求幼兒之輔導策略、

IEP、正向行為支持),進而學習接納及尊重個別差異之「態度」,而實際的教材教具製作活

動,於期中考之後(第11週起)在學生對於課程有一定理解後,則各自在校外進行,若有不清 楚的可於課堂提出討論,或與老師另約時間深入討論,以協助學生有具體教玩具製作方向及 策略。

教學及評量方式:教師協助學生理解IEP內容,與特幼班教師討論特殊需求幼兒能力現況及 需求,並思考設計教材教具的想法,主要提供學生討論、人力及經費支持,最後期末報告學 生除了呈現教材教具外,需實際了解該名幼兒使用教玩具情況,以作為修正的依據。

教師角色及任務:教師先找特幼班教師、機構教師協助尋求有意願家長,同意學生為其特殊 需求幼兒設計教材教具、簽訂家長同意書、收集特殊需求幼兒之IEP、與各組學生討論IEP 內容及教材教具,鼓勵學生多與業師討論,以深入了解特殊需求幼兒;於期末報告時,為學

(12)

12

生統整經驗並給予正向回饋。

除以上四階段的教學歷程(如圖13),我不忘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前幾次的課後小考,

我竭盡所能地在課堂上提示重點,幫助學生取得較好成績,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之後,

我從每次學生評量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思及修改教學內容,於下課時間主動關心學 習表現較差的學生;於小組案例討論時加入討論,給予明確引導方向,並支持他們的想法,

對於學生繳交的報告,皆會詳細閱讀並給予明確回饋,一次一次支持學生的學習;另外,發 現若僅於課堂授課幫助學生習得知識的成效有效,經反覆思索檢討後,再加入「自主學習」

鼓勵學生多元型態學習,以完整學習特教知能。

13 教學實施歷程

二、教學成果

實施一年的教學成果,我嘗試從學生的質性回饋及量化評分,統整分析教學成果,發現

PCI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理解特殊需求幼兒之學習及行為特質;習得課程調整及輔導 策略,且有信心可教導特殊需求幼兒等成效,說明如下:

(一)質性回饋

1.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有助於增進學生學習動機及成就感

從學生期初的問卷了解,四技三年級學生與特教需求幼兒的互動經驗較少,二技二年級

學生盡管之前有上過特殊教育或早期療育課程,但對於此課程學習興致不高。經過一學期學 習後,學生大多表示對於很願意參與此門課程,且因為投入學習、主動探索而感到成就。以 下是學生的回應:

「在這堂課程學到蠻多東西的,也很謝謝老師每次都很認真又用心的準備上課資料與教學,

每週上課都覺得很有趣又不像一直在死背一些文字。」(S省4103)

「很謝謝老師用心準備的每一堂課,這學期的特教課對我來說真的有很多收穫,也完全改變 了我對特教的觀點~!」(S省4229)

(13)

13

「一開始對於特教領域的懵懂無知,到逐漸探索與發現特教的吸引之處,過程與先前的學習 經驗很不同,這次的學習旅程,我發自內心地主動探索關於特教領域的一切,甚至想要更加 深入地學習。」(S省4212)

「對於身心障礙幼兒的接觸根本是零,在老師扎實的半年課程裡,我漸漸地學到許多專業的 輔導策略、課程調整,老師運用多元的方式引起我們主動學習的動力,像是辯論大會、案例 討論、一次次的口頭分享,在過程中,讓我們漸漸會自行上網尋求解答、與業師進行討論,

讓我們主動學習,讓我們一步步的用來越茁壯。」(S省4233)

「很開心這學期能上到老師的課,說真的每週都很期待老師的課程,因為可以聽到老師許多 的經驗故事,就覺得特別勵志,讓我也想成為跟老師一樣的老師,我覺得這對於學生是一種 福份。」(S省4227)

「這門課很有意義,不但可以更認識特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設計出一份專為特殊生的教 具,而我覺得這個舉動很暖心,透過我們的手,幫助這位孩子成長一點點,而看著孩子操作 著自己所設計的教具,會覺得十分有成就感。」(S省4204)

「老師教的非常用心,也很喜歡業師分享的過程,是能讓我專注聽課的一門課,也讓我非常 感到興趣。從身心障礙的法規到類別再到調整策略,最後依照IEP為幼兒量身定做一份教 具,整個過程到結束,是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幼兒能喜歡,學習或者複習,對我們來說,

這次作業非常的有意義。(S省4219)

從學生文字回饋發現,學生大多表示很喜歡參與特教課程,可見,PCI教學、案例討論

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願意嘗試以不同方式學習特教知識、主動參與案例討 論,讓學生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相信自己可以,往後也會相信自己能照顧好特殊需求幼 兒。

2,案例討論、入校觀察,有助於學生理解特殊需求幼兒之行為特質

透過學生期末回饋了解學生從小組案例討論、及有機會入校觀察、與特教老師討論特殊

需求幼兒教材教具,確實有助於學生理解特殊需求幼兒之能力及行為特質,非僅流於文字上 的描述,更能具體理解特殊需求幼兒之學習及行為特質。

「在製作教具上,也學習到了如何專門為一位特殊幼兒去量身訂製專屬於他的教具,在這過 程中也很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可以讓我們去早療中心找胖胖老師,去向他學習,這真 的讓我獲益良多!從實際的觀察到製作教具,胖胖老師給予我們的幫助真的很大」(S省 4210)

「更加理解特殊幼兒和他的家庭會有的需求與感受,比起以前更加能同理,且能運用所學協 助我現在工讀單位的特殊幼兒」(S省2048)

學生也表示入校觀察實際看見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長的需求,更能理解特殊需求幼兒之

家長的感受,當將製作好的教材教具帶回幼兒園讓特殊需求幼兒實際操作,並看到家長的回 饋,讓學生頗為感動,燃起一股動力想為遲緩兒及其家長多盡一份心力。

3.案例討論有助於學生習得特教輔導策略及課程調整方式

經過一學期課程,從學生期末問卷可見學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課程調整」,且文字回

應中出現率最高亦為「課程調整」,認為此策略對於不同障礙類別、不同程度或一般幼兒的 教學輔導都相當有幫助,學生並認為習得這些策略有助於提升自己之教育專業,能運用於往 後的教學。

「能運用所學協助我現在工讀單位的特殊幼兒」(S省2048)

「有很多輔導方法,共有八大調整策略為出發點去調整課程」(S省2023)

有案例討論的經驗後,學生回饋提供特殊需求幼兒之輔導策略,大多會先思考到要先

「觀察」,了解幼兒能力現況及需求,了解行為背後可能的前因後果,這是必要的,非僅是 急著給予輔導策略,如S4215所言:「我會先觀察幼兒的狀況及需要,了解事件前因後果,

(14)

14

以適合此幼兒的方式應對,而非急著給予輔導策略。」;「晤談」了解家庭的背景,如S4103 所言:「先了解小朋友的家庭背景與狀況,進而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記錄下來後找相 關專業人員討論該如何幫助這位小朋友。」;另外則是「運用團隊合作」尋求特教其他專業 人員的協助,這亦是身為教保員相當重要的能力;而學生一再提及「課程調整」的做法,也 漸漸內化為自己的教育信念中。

4.較有信心可照顧特殊需求幼兒

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及態度,我想最為重要的是「態度」,不管學生這學

期這門課的學習成效如何,就希望能喚起一些些對於不同需求幼兒的接納及包容,總相信

「願意」勝過一切,這群準教保員只要「願意」就會有機會找到合適的輔導策略、就會主動 搜尋專業知識及資源。在期末學生的回饋,多可看到學生較有信心可去面對特殊需求幼兒。

「這學期上完這堂課之後,當我進入幼兒園或托嬰中心遇到有特殊需求的幼兒,我會運用這 堂課學到的知識來幫助他。」(S省4221)

「從對特教領域完全陌生到現在已經可以想出針對不同特教孩子該如何幫助他們。」(S省 2004)

「很謝謝老師這一個學期的教導與鼓勵,未來我也會帶著老師所傳承的精神,回饋給我所愛 的孩子們。」(S省4212)

也有學生表示「會想盡辦法協助,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幼兒。」(S省4214)

「任何一的孩子都離不開一個字就是「愛」,我們身為老師用心去照顧她們教導他們,他們 也會感受到的,我們只需要多一點耐心跟觀察,去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S省4220) 學生在這門課程中,除了學習輔導策略外,也開始看見幼兒的優勢能力,相信只要教師不願 意放棄每一名幼兒,多一點理解,就會為特殊需求幼兒找到合適的輔導策略。

(二)量化的學習回饋

依據「嬰幼兒特殊教育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學生期末問卷,瞭解學生的學習成

效,共15題,每一題得分以1至5分,依序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很符合、非常 符合,得分越高越符合。幼二二學生共47名,填答學生47名;幼四三A學生共36名,填 答學生33名;幼四三B學生35名,填答學生33名。

依序列出幼二二、幼四三A、幼四三B三個班級學生的學習回饋(表3),從得分發現,

各題項得分皆高於4.55;將三個班級的各項得分平均後,各項平均得分都高於4.60,可見學 生對學習的整體滿意度佳。

從各班得分項目分析,幼二二得分最高的題目為「小組討論有助於了解輔導策略」、「啟

聰學校教師的課程有助於了解聽障幼兒」、「製作教玩具可理解個別差異及需求」、「這門課有 助於理解特教概論」;幼四三A得分最高的題目為「製作教玩具可理解個別差異及需求」、

「這門課有助於理解特教概論」;幼四三B得分最高的題目為「教師講解有助於理解各障礙 類別之特質」、「啟聰學校教師的課程有助於了解聽障幼兒」、「北市大教師講課有助於理解自 閉症幼兒」、「小組討論有助於理解IEP」、「分組討論有助於理解課程調整策略」及「這門課 有助於理解特教概論」,從各班得分及平均得分最高則是「此門課程有助於理解特教概論」, 可見學生對於教師講解、小組討論、業師討論、融合辯論活動及為特殊需求幼兒量身訂做教 材教具等教學型態,對於其理解此門課程是有幫助的。

從三個班級得分看出,幼二二分數略低於其他兩個班級,可能是因為二技同學,在專科

時期有上過特教或早期療育課程,學習興致上稍少於四技三年級學生;幼四三B各項得分 皆高於其他兩班級,思考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幼四三B是每週最後一個授課班級,已經有 前面兩次授課經驗後,更理解學生在學習上可能遇到的困難,經調整後教學,更能符合學生 的需求,自然幼四三B的學習反應最佳。

(15)

15

表2.

學生學習回饋

從圖14學校所做的教師期末教學評分結果看出三個班級平均評量分別為4.67、4.78、

4.91,整體而言,學生對於此門課的評價高、對於教學滿意度高;且可發現各班平均評量得 分與上表的結果一致,幼二二A的分數略低於其他兩班,可能在專科時期就有學習特教課 程的經驗,學習動機及成就感相對弱於其他兩班;而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幼四三B,是每週教 師最後一個授課班級,經過前兩班的授課經驗及調整教學型態,對幼四三B學生更能熟悉 面對,與學生的互動更為自然,因此,學生的整體滿意度相較兩個班級高。

14 110學年度第1學期教師期末評分結果

三、建議與省思 Recommendations and Reflections

在疫情期間,我與學生共同經歷了線上、實體反覆來回一系列的特教課程,不時在經歷 教學型態的調整,及不斷解釋說明下一步可行的做法,經過一番努力後,學生的學習反饋很 好,但我仍不禁會自問「這樣的課程內容對於學生的幫助為何?」儘管自認為很清楚這門課 程的教學目標、重點,為此教學目標設計不同教學型態,包括:案例討論、融合辯論大會、

分組討論、由學生上台授課提問、至幼兒園觀察特殊需求幼兒等。然,仍會反問自己,這些

(16)

16

經驗只停留在當下的歡樂氛圍及精彩,或真能深刻留在學生腦海,內化為教育信念、喚起對 於教育之熱忱,將這份愛傳遞給往後有機會照顧到的特殊需求幼兒嗎?為自己列出以下幾點 省思:

(一)我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有系統地編排此課程,每堂課提供電子檔及書面資 料,以提供學生重要的特教概念,及引發學生之學習動機,但經過整理組織過,於課堂講述 的內容,足夠學生學習此門課程嗎?學生真能完整理解特教知識嗎?這群準教保人員畢業 後,能面對差異大的幼兒及挑戰高的教學情境?確實學生們在我這學期的努力下,有不錯的 學習表現,但高分及完美的報告,就表示他們未來進入職場之後,就真如我所期待的是個接 納孩子、愛孩子、專業優質的教保人員嗎?

(二)110學年度第1學期開學初,因疫情來襲,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鼓勵學生打COVID-19疫

苗,並給予疫苗假,以致常有學生請疫苗假,或因學生個人確診須請疫情假、身體不適請病 假,而錯過部分課程;另,也考量不同學生學習經驗、需求及特質之差異,如何提供學生更 為多元彈性的教學。

(三)110學年度我分別邀請了4位業師(包含啟聰學校幼兒部老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

師及特教巡迴輔導教師等專業人員)進行協同教學,並與學生針對案例進行深入討論,也因 為如此,而大幅縮減了原有規劃的講述時間,只能提供講義及大致講解,儘管我知道對話討 論更甚於知識性的內容講述;但少了知識性的內容依據,案例討論只會淪於空談,如何取得 兩者間之平衡,值得再思考。

我深切知道一次又一次的有系統的螺旋式的教學引導,若沒有學生的主動思考統整,我 再多的努力,採取被動學習的吸收,最後留下來的是有限的。為此,我調整教學型態,及作 為往後的教學建議如下:

(一)發現以上情況後,我開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既定之評量方式,因此採

取「加分」方式進行,除我既定的講義內容外,我提供相關特教小短片、特教期刊資料讓學 生自行閱讀寫筆記或心得,讓此門課程更為完善。讓學生在課前可先預習我預錄好的PPT簡 報音訊檔,並給予額外的相關文章、報導及影片,讓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學習步調、特質、興 趣及需求,選擇更多學習的機會及形式,非侷限在課堂上的學習;這樣,就可將較多課堂時 間留在師生、同儕間討論,針對每次課程議題或案例進行充分討論,以能改善此門課程內容 過多問題,又可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及成效。

(二)教師非僅於一名「經師」傳遞知識外,更應成為學生的「人師」,重視師生互動之歷 程,透過平時評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主動關懷學生給予正向鼓勵,自我要求以身作則,

成為學生學習典範,是教學歷程中之必要。

在我第四年的大學教職生涯,110學年度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非僅是我帶給學生滿滿的

成就感及特教學習經驗,更是我學習成為一名稱職大學教師的重要歷程,不斷思索在「人 師」及「經師」之間取得平衡、「愛」與「規範」之間的拿捏,也慢慢找到較能激發學生學 習熱情、留住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動,傳遞愛及接納特殊需求幼兒的具體作法。

(17)

17

二.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中文文獻

徐靜嫻(2013)。PBL 融入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

(2), 91-121。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烔廷(2011)。問題本位學習對六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環境態度之影響。中原大學教 育研究所,桃園市。

陳毓凱、楊坤原(2013)。八年級學生在科學問題本位學習歷程的自我導向學習行為表現。科 學教育學刊,21(3),345-370。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 215-235。

關超然、李孟智(2013)。PBL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臺北市:愛思唯 爾。

Delisle, R.(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周天賜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

2.英文文獻

Barrows,H.S.(1998).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62(9),630-33.

Bridges,E.M., & Hallinger,P.(1997).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prepare educational learder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2(2),131-146.

Delisle,R.(1997).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Ascd.

Duch,B.J., & Groh,S.E.(2001).Assessment strategi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urse.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95-107.

Edens,K.M.(2000).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48(2),55-60.

Evensen,D.H.,Hemlo,C.E., & Hmelo-Silver,C.E.(2000).Problem-based learning:A resw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Routledge.

Flavell,J.H.(1976).Metacogn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231-235.

Gallagher,S.A., & Stepien,W.J.(1996).Content acquisition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Depth versus breadth in American studies. Talents and Gifts,19(3),257- 275.

(18)

18

Glasgo,N.A.(1996).New Curriculum for New Times: A Guide to Student-Center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Hmelo-Silver,C.E.(2004).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3),235-266.

Hemlo,C.E., & Lin,X.(2000).Becoming self-directed learners:Strategy development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Problem-based learning: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227-250.

Johnson,D.W.,& Johnson,R.T.(1989).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Edina,MH,US: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Marsh,J.(1999).Developing of a “readiness”driven staff development for PBL. In at 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Hong Kong.

Nagel,N.G.(1996).Learning Through 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The Power of Integrative Teaching.Thousand Oaks,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Richard.(2002).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ELSEVIER.

Savin-Baden, M., & Major, C. H. (2004). Founda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idt, H. G., Rotgans, J. I., & Yew, E. H. J. (2011). The proc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What works and why. Medical Educational, 45(8), 792-806.

Slavin,R.E.(1995).Enhanc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schools: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other strategies.

Taylor, D., & Miflin, B.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ere are we now?

Medical Teacher, 30(8), 742-763.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Trop,L.& Stag,S.(2002).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2nd ed).Alexandria,VA:ASCD.

(19)

19

附件 Appendix (請勿超過 10)

附件一:案例說明(第5週至第9週案例討論用)

【案例討論】:發展遲緩幼兒

幼兒概況:小語2歲8個月時,以一般生身分進入公立幼兒園兩歲專班就讀。開學後,老師 發現小語各領域能力(認知、語言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生活自理、社會情緒等)皆顯 著落後於同齡幼兒,少有聲音,嘴巴微開,隨時流著口水,尚未發出任何口語;無法對教師 喚名作出回應、無法理解教師的單一指令;進行團體討論時,她會隨意走動,學習區時間,

也無法操作任一教玩具;仍包著尿布,儘管濕透了也沒有反應;動作協調能力不佳,走路左 右搖晃,少有跑步動作,且無法跨越1公分高的高低階。

家庭情況:

1. 母親為臨界-輕度智能障礙,父親患有帕金森氏症,領有身心障礙證。

2. 家中幼兒除小語外,同住的還有一位剛滿1歲的弟弟;有兩個哥哥分別為19歲及 20歲領有智能障礙手冊,住在教養中心;姊姊就讀國中為一般生寄養在其他家 庭。

3. 家庭為低收入戶,且為高風險家庭,有社工協助。

★若你是小語的班級教保人員,試想:

→小語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會遇到那些困難?

→在班級中你覺得要先幫助小語提升那些能力?會給予哪些輔導策略?

→你會連結哪些資源幫助小語?你還會做些甚麼?

【案例討論】:聽覺障礙幼兒

幼兒概況:

茂茂4歲時以特殊生身分進入特殊學校幼兒部就讀,這是茂茂第一次上學。開學後,老師發 現茂茂各領域能力語言溝通、生活自理及社會情緒皆顯著落後於同齡幼兒,經常以啊等單音 表達需求,對於不如意的事情會大聲表達抗議,尚未發出任何口語;無法對教師喚名作出回 應、若單純依靠聽覺訊息無法理解教師的單一指令;進行團體討論時,她會隨意走動,學習 區時間無法與同學一同遊戲;仍包著尿布;受限於聽障緣故,平衡感尚需加強。

家庭情況:

1. 平日與祖父母及父母同住,為家中獨子。

2. 家中除了茂茂外,沒有其他人領有身障證明。

3. 家庭經濟小康,且除祖父母外,外祖父母亦會協助照顧茂茂,家庭支持度高,且對於 茂茂之療育態度積極。

★若你是茂茂的班級教保人員,試想:

→茂茂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會遇到那些困難?

→在班級中你覺得要先幫助茂茂提升那些能力?會給予哪些輔導策略?

→你會連結哪些資源幫助茂茂?你還會做些甚麼?

(20)

20

【案例討論】:智能障礙幼兒

幼兒概況:

小智4歲時以一般生身分進入公立幼兒園中班就讀,老師發現小智對於老師的指令及簡單的 詞彙都無法理解,需要輔以手勢及動作,小智才大概理解。小智少有口語,偶會有簡單詞彙 或片語,由於口齒不清儘管表達,老師及同儕都難以理解,因此與同儕難有互動。喜歡吃 飯、點心,對於幼兒園的活動都感到興趣,只要學會一簡單的能力,就會開心地發出呵呵的 笑聲,是個開心的孩子。

老師發現後,經親師溝通一段時間後,請媽咪帶小智到醫院進行早療評估,確診為輕度智能 障礙,語言理解能力弱、構音異常(大部分的音都聽不清楚)、粗大動作及精細動作遲緩。

家庭情況:

1. 家庭為低收入戶,爸爸原本在工廠工作,但因罹癌,在家中休養,媽媽在美容院工作,

屬兼職,工作不太穩定。

2. 家中除了小智外,還有另一名尚未就學的妹妹,三歲,媽媽因考慮家中經濟狀況,暫時 沒讓妹妹就學。

3. 家人對於兩兄妹的管教態度,皆採放任態度,只要兩兄妹吵鬧,爸媽則會滿足他們的所 有需求,媽媽常會求救於班級教師協助教導幼兒。

★若你是小智的班級教保人員,試想:

→小智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會遇到那些困難?

→在班級中你覺得要先幫助小智提升那些能力?會給予哪些輔導策略?

→你會連結哪些資源幫助小智?你還會做些甚麼?

【案例討論】:肢體障礙幼兒

★幼兒概況

小花在一歲多,因腸病毒併發脊髓炎,導致下肢無力。小花兩歲多時經鑑定安置進入公立幼 兒園普通班就讀。家庭支持系統佳,父母親都在幼兒園附近警察局服務,很清楚小花的能力 及個性,給予適當的規範,對於學校活動配合度高。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都住在小花家附近,

下午會帶小花到診所進行療育,給予小花滿滿的愛及代勞。

★入學時能力概況

能力現況 認知 1. 有基本顏色、形狀概念,可數數至10。

2. 可配對物品的特徵,說出該物品名稱。

語言 溝通

1. 可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說出符合該年齡的句子。

2. 可與成人進行對話,不離題。

動作 1. 可進行玩具操作、排列圖形版、疊高物品、拿琴棒敲打木琴等。

2. 扶著物品時,可獨立由站至坐、由坐到站;可穩定坐在一般教室木製小椅子 上,可扶物坐下或離開椅子。可扶物行走約20幾步,若有人協助可在往前進 幾步,可使用助行器。

3. 右側腳穿著有關節的踝足支架,雙腳肌力不足且低張,可以自行扶物行走,會 自行判斷走或爬的時機,有東西可扶的時候就會扶著走,若無物可扶,則會轉 換姿勢成爬行狀,爬行至目的地,然姿勢轉換需要較多的時間。

社會 情緒

1. 個性溫和,可與班級老師及同儕互動、玩玩具,不怕生,喜歡跟小朋友玩。

2. 會要求教師助理員協助她,很清楚教師助理員的工作是要來幼兒園幫助她的。

(21)

21

生活 自理

1. 仍在進行如廁訓練,需定時帶去坐馬桶,需要協助穿脫褲子。

2. 可自行坐著穿脫鞋子,但需要花費較多時間。

3. 可以自行拿湯匙進食、不挑食,但不喜歡擦碗,怕弄髒手。

★幼兒園環境

園所是一棟獨立建築物,一樓較外面馬路高,須爬上約 10 階樓梯才會進入教室,要到園所 後側的戶外遊樂場,亦須要往下走約 10 階的階梯,兩歲專班教室位於一樓,廁所在教室出 去右前方,在教室是穿室內鞋,只要離開教室則需要換穿室外鞋。教室內為主要教學、角落 學習區與生活作息的場所,每周至少有三次,到園所後側的戶外遊樂場進行體能活動,往下 方的戶外遊樂場的樓梯,只有一邊有扶手。

環境非無障礙空間,幼兒上下學及到戶外遊樂場都需要上下樓梯,然樓梯有一邊是沒有扶 手,坡道較為狹窄;另外在一樓空間內,除行政辦公室外,還有四間活動室及盥洗室。

★班級型態:14名幼兒,兩位教保員,一名教師助理員(1週20小時)。

★課程型態:課程取向為主題教學輔以學習區活動(生活自理角、益智角、語文角、積木角 及扮演角),兩歲專班的教學內容以如廁訓練、團體規範、生活自理為主的教學型態。

想想,小花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可能遇到的困難為何?

★若你是小花的班級教保人員,試想:

→小花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會遇到那些困難?

→在班級中你覺得要先幫助小花提升那些能力?會給予哪些輔導策略?

→你會連結哪些資源幫助小花?你還會做些甚麼?

【案例討論】:自閉症幼兒

★幼兒概況:

小立於4歲時就讀私立幼兒園中班,其口語表達能力佳,但少與人有眼神接觸,常會因老師 或同儕一個指令一個要求,則會推倒或抓傷同儕;小立對於班級不熟悉的活動會相當抗拒,

只要作息有所調整,情緒就會相當緊繃,若又加上沒有睡飽,情緒反應更大。因此,班上沒 有同學敢靠近她,老師為班級經營,只能先順著她,讓她自由在班級行走,想看書就去語文 區看書、想睡覺就繼續睡覺,不給予任何規範。然被小立弄受傷同學的家長,紛紛跑來幼兒 園抗議,希望園方讓小立轉學。

媽咪在老師建議下,帶小立到醫院進行醫療評估,確診為自閉症類群幼兒,且精細動作遲 緩、全身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不足,於當年度申請鑑定安置轉至鄰近公立幼兒園就讀。

小立:喜歡看書、也喜歡有關公主的任何物件及議題。

★家庭狀況:家中經濟狀況佳,父母親對於幼兒園配合度高,很清楚小立的特質及能力發 展,爺爺奶奶會協助帶小立上治療課程,家中除了小立外,還有一位一歲半的妹妹。

★若你是小立的班級教保人員,試想:

→小立在班級生活適應及學習上會遇到那些困難?

→在班級中你覺得要先幫助小立提升那些能力?會給予哪些輔導策略?

→你會連結哪些資源幫助小立?你還會做些甚麼?

(22)

22

案例討論學習單

附件二~特殊需求幼兒教材教具

教材教具製作

彈珠迷宮~提升幼兒專注力 嗅覺盒~提升視障幼兒感官能力 教材教具操作說明書

火車嘟嘟嘟教具操作說明書(影片說明) 表情急轉彎教具操作說明書(影片說明)

(23)

23

教材教具再修正

與特教老師及家長討論完成的教具 讓特殊需求幼兒實際操作看看

學生自主學習成果

(24)

24

(25)

25

學生收穫及回饋

083114111 收穫很多,以前只要有人提到特教相關的事物時,我會安安靜靜的待在一旁,

但至從開始上課後,我可以輕鬆的用我學到的知識跟家人朋友溝通討論特教相關的問題,剛 好最近家人剛到某幼兒園去當特教助理員,所以我們時常分享特教相關的資訊。

083114129 這堂課對我意義重大,我學習到了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也知道了其實

有這麼一群人存在,並且認真的為了生活而努力!最後也很感謝老師開了這門課,讓我們做 教具,與老師溝通,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也辛苦老師了,期待下學期的課程!

083114120 透過這門課真的學到很多特殊教育的知識,也通過業師的分享,更加了解現場

特殊幼兒的狀況,以及老師如何處理特殊幼兒行為的技巧,老師也讓我們撰寫IEP,這對於 未來到現場教學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謝謝老師每次上課的時候,分享很多案例也讓我 們有很多小組討論的機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辯論比賽(融合教育),第一次用辯論表 達自己的想法,透過這次的經驗真的讓我學到很多,也透過辯論的過程,了解到同學們不同 的想法,非常感謝老師讓我們有這樣的機會可以透過辯論去學習!

083114115 我很喜歡這堂課,學到的總是能讓我們即時去回饋出來,能有總學以致用的感

覺,也看見了許多個案,讓我對於更多特教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也很喜歡老師讓我們與早 療老師與個案能有接觸,增加了不一樣的經驗,實在是受益良多,也十分感動。

083114116 我覺得這學期在特殊教育學到更深入的知識,還有在做教具時過程中的討論設

計都很有意義。最後也很謝謝老師在課堂上很有熱情的講解,並沒有因為三節課的時間而帶 過內容,每堂課的課程都是豐富且值得省思的,而透過小組討論,也能幫助我了解課程內容 及同儕想法,真的謝謝老師~

083114108 我覺得這門課讓我學到很多特教上的知識,像是很多的輔導措施,因為未來我

們都會是一位專業的教保員,我們是有很大機率會遇上特殊生的,因此輔導措施其實是很重 要,所以很感謝老師盡力的教導我們很多的輔導方式,和告訴我們可以尋找的管道,也很喜 歡老師用學習單的方式讓我們做練習,讓我更能熟能生巧,在學習單當中發現問題,想跟老 師說,您是個很認真的老師,積極幫我們找了很多資源,也盡力的讓我們懂很多特教知識,

很感謝您的用心,這學期老師您辛苦了!

083114105 我覺得這堂課真的收穫很多,而且很有興趣,我覺得老師很可愛,教學的方式

很像把大家都當成朋友而不是同學所以學起來很輕鬆,沒有什麼壓力,而且讀期中考甚至讀 的很開心。我最喜歡的大概就是做教具還有去幼兒園的那個部分,雖然有點小遠,但我真的 覺得非常值得,看到園所老師跟我們說平常小禕看到教具都不太會玩很久會丟掉,可是卻看 到他就這樣在老師的帶領下乖乖的玩完了整本書,當下真的是非常感動覺得我們從一開始想 教具、和老師討論、改了很多次,最後終於分工做完作品,最後能夠被小禕整本玩完!是真 的好開心而且是還會想做第二個給他玩的那種感覺,最後還和園所老師聊天,更能了解到特 殊生,還吸收了好多老師帶領特生的經驗。

083114126 我覺得老師非常認真及用心在備課,從每堂課一份份不馬虎的講義,還有安排

好幾位業師分享就為了讓我們更了解那職業,還有許多小組活動與課後練習,甚至讓我們有 機會去到特幼班拜訪與訪問老師,也讓我們第一次專門為特殊生設計教具,真的很謝謝老 師,經過這學期我覺得我受益良多收穫滿滿。

(26)

26

083114113 非常謝謝老師,老師上課真的很認真也都很用心,對於講義的內容也是非常鉅

細彌遺,相關的重點都會和我們詳細說明,請的業師分享每次都讓我獲益良多,在每一次的 案例討論過程,老師也會給予我們很多建議與分享,讓我們可以進行的更順利,對於課程也 變得熟悉了起來,謝謝老師的教學,您辛苦了!

083114112 這學期上完這堂課真的是讓我收穫滿滿,因為在這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特教相

關的課程,也讓我從中更了解每位特殊幼兒真正的需求,這也讓我更加了解有什麼資源可以 更幫助幼兒學習到的東西,覺得對於環境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想跟老師說每次上課的 內容的很充實很豐富,上課也很認真,對於每一次團隊討論也都會來解決我們不同的問題,

在這學期結束也真的收穫滿滿也讓我對特教看法更有興趣去學習,也感謝老師能請到專業的 講師,讓我們能在學習的階段更能把這些想法融入到我們設計的課程當中,整體來說老師準 備的內容很棒也很喜歡。

083114131 每次去上課真的都可以感受出雅齡老師滿滿的用心,感謝老師的用心備課,讓

我認識到了更多特教的知識,辯論會中學到了事情的一體兩面,訓練了思考且為自己的觀點 發言,真的很有趣,最後是能夠去到瑞芳附幼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體驗,不管是禕禕還是老師 都給了我很多正向的回饋,真的非常開心。

083114124 我覺得上完特殊這門課之後,我學習的好多,一開學的時候老師有問我們有沒

有接觸過特教生,我那時候回答沒有,也超級不懂特教生,經過這門課,也討論過好多好多 的案例,還有請業師來上課,真的是收穫良多~!而且老師又很可愛,上課根本沒有壓力 哦,讓我覺得上特殊課是開心的,而且老師也很認真又優秀!

083114107 在這堂特殊教育的課上,真的學習到了很多,老師及業師講解的很清楚及用

心,並且也學習到該使用哪些輔導策略幫助不同的特殊幼兒,也知道怎麼利用課程調整策略 來幫助幼兒能更積極參與活動。在看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的內容時,也可以了解該名幼兒是 需要哪些方面的協助,我們再親自為她設計一份教具,當我們得到老師回饋時,看到她玩得 很開心,也覺得自己很感動。真的很感謝老師這次所安排的課程,才能讓我們學習到如此重 要的特殊教育。

083114225 感謝老師的認真教學,不吝嗇的給予我們很多回饋及教導,這堂課是大學生活

中少數感覺有吸收到新知識的課程,可能還無法像老師一樣厲害,但對於基礎的輔導策略也 有了基本的概念,希望在未來真的有機會將所學運用在職場上。

083114213 這堂課真的是這學期對我來說收穫最多的課了,從講師的內容跟課程的設計都

可以明顯感覺到老師的用心。作業回饋也是最認真的!要開始要上特教的時候其實沒什麼感 覺,就覺得只是一堂必修課而已,開始上課以後從各式各樣的課程內容就可以感覺到老師在 課堂學習中很認真謝謝老師為了讓我們獲得更完整的學習這麼用心,也希望老師不要因為這 樣讓自己壓力很大????這學期也辛苦老師了 遇到疫情在所有事情的籌備上面真的辛苦很 多,相信老師可以順利通過的!

083114205 因為和以往的課不一樣,所以感到很新奇、很充實,每次都能學到新的東西。

在上這堂課以前,若遇到特殊幼兒,自己都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做對他來說是好的?也 不知道如何幫助他,經過這堂課後,學到了許多輔導的策略,也透過雅齡老師及業師們的分 享,感覺離孩子們越來越近了,感覺之後接觸到這些幼兒,比較能很快的進入狀況,知道如 何從旁協助他們!我認為這堂課收穫很多,也很喜歡跟老師的互動,在小組討論遇到問題的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Phonologi processing skills and early reading abilities in Hong Kong Chinese kindergarteners learning to rea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Depart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and Digital Learning Master Thesis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Depart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and Digital Learning Master Thesis

There are six key points in our conclusion: 1 the standard flowchart can be used as a clinical guideline and basis for protocol check list, 2 the evidence-based modular curriculum ad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