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封面(彩色):套「Teach教學誌」刊頭,加插圖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封面(彩色):套「Teach教學誌」刊頭,加插圖設計"

Copied!
18
0
0

Teks penuh

(1)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模擬試題

國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80 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34 題 多選題共 8 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答案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指定科目考試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2)
(3)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在「

選擇題答案區」作答。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

該題以零分計算。

B1. 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A)燭光一滅,月光傾刻洶擁進來,像千絲萬縷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濤,像千山萬壑的雲嵐 , 澎湃而來

(B)詩人忽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從生成到幻滅,從滿樹繁花,如錦如繡,到剎那間一 片空寂,靜止如死

(C)高高的無所不在的醜惡而刺眼的路燈,使人暄囂浮燥,如同噪音使人發狂,島嶼的光害 一樣使人心燥動浮淺

(D)島嶼上的城市大量用現代虛假醜陋的誇張照明殺死自然光。殺死月光的圓滿悠微,殺死 黎明破曉之光的渲麗蓬勃浩大

A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最適當的是:

(A)這部偵探電影到了後半段,劇情峰回路 轉,結局出人意表,十分精采

(B)陳老師上課向來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可謂體現了不言之教的教育宗旨 (C)選情正熱,買菜、賣菜的人都喊著說候選人來了,市場霎時魚游沸鼎 (D)小茂和小智兩人意見不合,每次交談總是郢書燕說,無法有任何交集

A3.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所有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小孩/都是尚未□□的自殺炸彈客(瓦歷斯‧諾幹〈定義「

恐怖分子」〉)

乙、在世界的孤獨中/早春諾言的花朵/己凋萎於盡/不能等待終結或開始/愛永遠在□

□的旅途上/孤語獨行(綠蒂〈青春練習曲〉)

丙、在陽光依然照耀的清晨/延展綠色藤蔓/與惡臭毒水垃圾堆爭生存/綻放紫色的小花

/面向油汙的海面/朵朵都像吹響誓言的□□(吳晟〈馬鞍藤──憂傷西海岸之二〉)

(A)引爆/告別/喇叭  (B)誕生/告別/鋼琴 (C)挖掘/呢喃/喇叭  (D)引爆/低語/鋼琴

B4.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甲、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

乙、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

丙、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 丁、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A)甲丁乙丙 (B)乙丁丙甲 (C)丙乙甲丁 (D)丁乙丙甲

(1.(A)「傾」刻→頃、洶「擁」→湧。(C)「暄」囂→喧、浮「燥」

→躁、「燥」動→躁。(D)「悠」微→幽、「渲」麗→絢。)

(3.甲、由「所有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小孩」可能都是 自殺炸彈客,可知(B)誕生可先刪除。乙、宜以「告別」

呼應花朵的凋萎與孤語獨行。丙、馬鞍藤的花朵是喇叭 狀的花,且吹響應非「鋼琴」,故正確答案應選(A)。)

(4.本文以順敘方式書寫司馬遷之生平事蹟,先 言家世背景,後談學習、遊覽歷程,最後述及自 己的仕宦經歷。由時間線索可知「年十歲則誦古 文」,應接乙「二十而南游江、淮」,接著才轉 折至與南遊相對的丁「北涉汶、泗」,透過「講 業齊、魯之都」再連結到丙「觀孔子之遺風」,

(2.(B)不言之教:比喻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詞訓 誡,而天下平治。(C)魚游沸鼎:比喻處境危險,此 處應填入「人聲鼎沸」為是。(D)郢書燕說:郢人在 給燕相的信中誤寫「舉燭」二字,而燕相則解釋為尚

最後由甲「以歸」看出遊覽歷程結束,「於是遷仕為郎中」則開始描寫自己的仕 宦經歷。故答案應選(B)。題幹語譯:我(司馬遷)生於龍門,在黃河之北、龍門 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二十歲開始南遊江、淮地區,

登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疑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

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困 厄於鄱、薛、彭城,經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於是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 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經略邛、笮、昆明,歸來向朝廷覆命。)

明、任賢之義。後 比喻穿鑿附會,扭 曲原意。)

(4)

C5. 依據下文,關於一九六六年的臺北,敘述最適當的是:

  一九六六年同時發生兩件大事,一個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一是中南半島的越戰也 次第發生。在資訊遭到封鎖的海島上,年輕的心靈完全無法理解那是怎樣的事件。美國年 輕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與瓊拜茲(Joan Baez)的歌聲,也在那時傳播到臺灣。

那時並不知道他們所唱的都是反戰歌曲,臺灣的大學生也跟著一起哼唱,而我也是在那行 列裡。尤其巴布狄倫所唱的〈風中吹送〉(Blowing in the wind),瓊拜茲所唱的〈我 們一定勝利〉(We shall overcome),都變成大學生之間的共通歌曲。沒有人知道那是 非常反戰的旋律,更不會知道那些歌曲就永恆存留在我的記憶。只要在什麼地方又聽到這 些旋律時,那年悶熱的臺北盆地,以及一位苦悶的少年影像,又再度生動浮現。(節錄自 陳芳明〈交錯的路口〉)

(A)臺北街頭迴盪著反戰的歌聲,深深影響到當時的年輕人 (B)一批批年輕人高舉反戰旗幟,走上街頭響應世界的潮流

(C)因政治影響,資訊受到封鎖,即使唱著歌,年輕人仍不知其反戰之意 (D)天氣悶熱,看著電視機裡播放的中國文革與越戰訊息,心情也跟著苦悶

D6. 閱讀下文,再判斷關於甲、乙、丙對「小籠包」的敘述,正確的是:

  小籠包流行於江南,上海呼為小籠饅頭,一般認定的美學特徵是:體小,餡大,汁多 味鮮,皮薄,形美;「坐著似口鐘,挾起像燈籠」。成品呈半透明,薄可透光,裡面湯汁 豐沛。臺北「鼎泰豐」和上海「南翔饅頭店」大概是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兩家小籠包店,

堪稱絕代雙包。臺灣到處有美味的小籠包,尤以臺北為盛,我在「點水樓」宴客總是會點 小籠包,每人3個一小籠,手工精巧,竟捏到19摺,食用次序分別是:原味,蟹皇,九層 塔;希望口味由輕淡轉濃郁的節奏感,更能品嚐師傅的匠心和創意,九層塔和肉餡是完美 的結合。(節錄自焦桐〈絕代雙包〉)

甲、小籠包流行於江南,在北邊城市如北京則被稱作小籠饅頭

乙、臺北鼎泰豐以及上海南翔饅頭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兩家小籠包店 丙、原味小籠包口味較輕淡,九層塔小籠包和肉餡完美結合,口味濃郁 (A)甲乙丙皆正確

(B)甲錯誤、乙丙正確 (C)甲乙丙皆無從判斷

(D)甲錯誤,乙無從判斷,丙正確

B7. 閱讀下列文字後,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 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禮記‧學記》)

(A)「嚴師為難」意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古禮中「尸」與「師」皆可以不用向國君行臣子之禮

(C)「師嚴,然後道尊」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皆強調師比道還重要

(D)本文主旨在強調「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

(6.甲、小籠包在上海被稱為小籠饅頭,非在北京。乙、文中 僅說此兩家小籠包店是最為「出名」,未提及是否好吃,故無 從判斷。丙、在文末有提及,食用次序分別是:原味,蟹皇,

九層塔;口味由輕淡轉濃郁。故正確答案應選(D)。)

(5.(A)因當時臺灣的資訊被封鎖,所以年輕人們不知道他們唱的都是反戰歌曲。

(B)當時臺灣正處於戒嚴時期,不可能有走上街頭響應世界反戰思潮的狀況。(D) 因臺灣遭到政府的資訊封鎖,所以電 視上看不到中國文化大革命與越戰的 訊息。)

(5)

D8. 下列各組文句對於「學」的解釋,說明正確的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言榮辱自招,故君子必慎其所學 (B)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言為學須專一致志,才能成功

(C)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言積學之道貴有恆,必須終身學習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言善假於物使

學習事半功倍

B9. 下列關於臺灣現代作家的表格整理,內容正確的是:

作家 寫作特色 代表作品

(A)鍾理和 被譽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小說內容皆是杜撰

,作品表達了對農民生活的關注與同情。 《笠山農場》

(B)蔣勳 小說從都市經驗出發,深入生活現場,關懷卑微人物

,對人性尊嚴及倫理親情有深刻描寫。

《兒子的大玩偶

》、《鑼》

(C)洪醒夫 小說人物多為農民、小人物,作品以散文為主,表現

高度的關懷與同情。

《嫁妝一牛車》

、《黑面慶仔》

(D)黃春明 創作主軸以人、美為對象,尤擅於對藝術文化的細緻

描繪,語言平易,情感醇厚。

《美的覺醒》、

《孤獨六講》

C10. 閱讀下列文章,關於文中人物的說明,正確的是: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 ? 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

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 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 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 , 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項 羽本紀贊〉)

(A)項羽和舜都是重瞳,所以可推知項羽是舜的後代

(B)項羽與陳涉不同,陳涉奮起於民間,但項羽則是諸侯出身

(C)司馬遷認為項羽只靠武力,強逞個人的智慧,是其失天下的主因 (D)由文中可知司馬遷肯定項羽的霸業,認為項羽的失敗是非戰之罪

B11. 閱讀完下文,最適合填入文中「□□□□╱▲▲▲▲」處的句子應是:

  我們的觀念和知識都是由學習得來,但如果只是被動地接受,而不自己動腦筋思考、

推敲、消化,那你的頭腦就成了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你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所得到的 也只是一堆人云亦云的迷糊東西,這就是「□□□□」;特別是跟人生哲學有關的觀念和 知識,你一定要好好思考它們是否有理、是否是你真正喜歡的?不要人家(包括孔子)說 什麼就立刻奉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如果只喜歡思考而不多學習,那麼思考所得往往也 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思考不能天馬行空、毫無根據,你的分析、推理和判斷都需要有扎實 的知識做基礎,愈見多識廣,你才能做愈靈活而周延的思考,這就是「▲▲▲▲」。(節 錄自王溢嘉《論語大不同》)

(A)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解析見解答頁18。)

(9.(A)鍾理和小說作品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並非全是杜撰。(C)洪醒夫的作品以 小說為主,《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的作品,非洪醒夫作品。(D)黃春明的小說從        鄉土經驗出發,非都市經驗。)

(8.(A)此例言君子當慎所居遊。(B)此句勉人為學須累積善行,則聲聞自遠。

(C)學習可使才能超過原本的天賦。)

(11.解析見解答頁19。)

(6)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D)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C12. 下列表格,是小如整理老師上課所提到的重要史書的特質給好友阿傑,後來阿傑發現小如

整理的內容錯誤極多,請幫他選出內容完全正確的選項:

史書 體例 內容說明

(A)《史記》 紀傳體 非正史,列於經部。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史事,為通史

。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對後代散文家影響極大。

(B)《左傳》 國別體 正史,列於史部。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長

於史實,擅於記言記事,描述戰爭生動。

(C)《戰國策》 國別體 非正史,列於史部。記載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委婉善諷

,練達人事,司馬遷寫《史記》多採其說。

(D)《臺灣通史

》 編年體 正史,列於子部。記載臺灣從清領時期到割讓日本之間的史 事,屬地方志,卻是記載臺灣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史書。

13-1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 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 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 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 永〈雨霖鈴〉)

D13. 關於上列詞作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A)甲詞中有寫到梅花,故可推知所描寫的季節為初冬 (B)甲詞中所思念的對象音訊全無,使得主人翁心生忿恨 (C)乙詞中寫到寒蟬、冷落清秋節,可推知所寫的季節為冬季 (D)乙詞中寫出自己將與戀人離別,沉重孤寂的情緒令人難以承受

C14. 關於這兩首詞作的寫作手法與內容敘述,說明錯誤的是:

(A)就時間而言:甲乙兩詞皆由清晨寫至黃昏,可看出光影由亮到暗的變化 (B)就描寫手法而言:甲乙兩詞皆只用了「譬喻」的手法,將情感寄託在詞作中

(C)就鋪陳脈絡而言:甲詞以「理想幻滅→羈旅思鄉→愁恨疊生→漂泊無奈」為脈絡;乙詞 則就「未別→臨別→別後」生發

(D)就情感表達而言:甲詞是寫給自己的戀人,點出離別後的冷落淒清;乙詞則是寫出了 謫居之恨和思鄉之情,點出內心無可奈何的憾恨

(12.(A)《史記》是正史。(B)《左傳》非正史,屬編年體史書,因其是替《春秋》經作注,

故被列於經部。(D)《臺灣通史》是紀傳體,未收入四庫全書,未在二十五正史之列,屬         地方志,記載鄭氏治臺時期至割讓日本之間的史事。)

(14.(A)就時間而言:甲文由朦朧月色 寫至夕陽西下,應非清晨寫到黃昏;乙 文則從黃昏寫到深夜再至月亮西落的清 晨,兩者皆非由清晨寫到黃昏。(B)就寫 作手法而言,甲文除了白描,亦有由景 入情之手法;乙文則全用白描,並無譬 喻。(D)甲乙敘述相反。)

(13.(A)甲詞雖提及梅花,但詞作中亦提及春寒、杜鵑,應是初春時期,並非初冬時節。(B)甲詞中 還能透過寄梅花、信件傳遞訊息,並非音訊全無。(C)乙詞中所提及的季節應為秋季。)

(7)

- 1615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6題。

  紀實攝影最重要的概念是「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而不是「對照片的迷戀」。然而,後者的 觀念卻普遍存在於攝影界。舉例來說,臺灣有許多攝影師,標榜著「人文紀實」之名,到異國拍 照(西藏、印度、非洲、中南美地區等)。卻是拍下些我們對異國風情的刻板印象,將被攝者轉 換成我們在《國家地理雜誌》,或者是旅遊雜誌常看到的異國風情。

  也就是說,把被攝者當成自己照片的元素(構圖美感、美麗的光影等),而不是把他們當做 人,好好的認識、理解他們。反而是將自己在雜誌或者攝影集上看到的刻板印象,強加在被攝者 身上。使得被攝者不得不得去臣服在刻板印象之下。更甚至去模仿我們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刻板印 象。然後那些人文紀實攝影師再將照片掛到美術館上,彰顯自己的藝術價值。

  這種以人道關懷為名,行剝削消遣為實的現象,在臺灣不算少見。終將導致被攝者淪為中產 階級的奇觀或者玩物。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文紀實攝影家,複製一批批差不多的照片,並且把「

攝影」簡化到只有花大筆錢到異國拍照,拍出奇觀才能算是好照片的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這種人文紀實關心的都不會是攝影者身邊的問題。反而是「題材先決」。

也就是說,唯有拍攝社會弱勢、移民勞工、原住民、鄉土農民、或者廟會慶典等才是好攝影(跟 一般人愛拍美女是相同的道理),其他都不值得拍。更有趣的是,通常有足夠資金拿起好相機的,

都是中產階級。(節錄自沈柏逸〈紀實攝影紀實了什麼〉)

D15. 依據上文,關於「紀實攝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紀實攝影會拍下對異國的刻板印象,故不宜被推廣 (B)紀實攝影皆能記錄出真實人生,故極具藝術的價值

(C)紀實攝影以人道關懷為名,行剝削消遣為實的現象在臺灣較為少見

(D)只要能拍下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不管是什麼題材,都可稱得上是紀實攝影

A16. 依據上文,下列推論最適當的是:

(A)當今攝影界對照片的迷戀普遍比對「紀實攝影」的關注多 (B)能拍出一張好的紀實攝影的照片,首先你必須要有好相機 (C)紀實攝影關注的內容在於社會弱勢、移民勞工和鄉土農民 (D)小明決定記錄到日本遊學的日常生活,此即算是紀實攝影 17-19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7-19題。

  晴雯是《紅樓夢》裡寫得極出色的一個角色。

  三十一回寫晴雯撕扇,充分表現了晴雯的率性與自負自傲,表現了晴雯「心比天高」的性格 本質。

  為什麼《紅樓夢》作者要讓晴雯撕扇子?一聲一聲撕裂的聲音,像一種吶喊,彷彿要撕破中 國上千年歷史的詛咒,彷彿刻意要再一次回想褒姒的笑傲,在摔碎的瓷器前,在撕破的絲綢前,

在燃起熊熊大火的夜晚,大聲狂笑,嘲笑世俗的戰戰兢兢,嘲笑上千年的偽善。寶玉是幽王,他 在一旁讚嘆,讓晴雯撕掉一張又一張歷史偽善者的面具。

  晴雯撕扇,不容易用世俗邏輯看懂,然而民間編成了舞臺劇,真心感覺到晴雯撕扇的悲壯快

(16.(B)文章末段指出,通常有足夠資金拿起好相機的,都是中產 階級,可是他們所關心和拍出的,都不一定是紀實攝影。(C)這種

(15.(A)文中並無提及推廣問題,且紀 實攝影也不一定全都會拍出對異國的 刻板印象。(B)並非所有的紀實攝影都 能記錄真實人生,且具藝術的價值。

(C)此情形在臺灣並不少見。)

人文紀實是題材先決,也就是說,

唯有拍攝社會弱勢、移民勞工、

原住民、鄉土農民、或者廟會慶 典等才是好攝影,其他都不值得 拍,但這些都不一定是紀實攝影 必備的特質。(D)紀實攝影並非是 花大筆錢到異國拍照,拍出奇觀 才能算是好照片。)

(8)

樂。(節錄自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晴雯撕扇》)

  晴雯笑道:「我慌張得很,連扇子還跌折了,那裡還配打發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盤子,更 了不得了。」寶玉笑道:「你愛打就打,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 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氣時拿它出氣。就如 杯盤,原是盛東西的,你喜聽那一聲響,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別在生氣時拿它出氣。

這就是愛物了。」晴雯聽了笑道:「既這麼說,你就拿扇子來我撕。我最喜歡撕的。」寶玉聽了,

便笑著遞與她。晴雯果然接過來,「嗤」的一聲撕了兩半,接著「嗤嗤」又聽幾聲。寶玉在旁笑 著說:「響的好,再撕響些!」正說著,只見麝月走過來笑道:「少作些孽罷!」寶玉趕上來,

一把將她手裡的扇子也奪了遞與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幾半子,二人都大笑。(曹雪芹《紅樓 夢‧第三十一回》)

B17. 依據甲乙兩文,下列關於晴雯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長相:擁有像褒姒一般的惹人憐惜的美豔

(B)性格:高傲自負,率性而為,不如其他丫鬟乖巧聽話 (C)情緒:喜怒無常,對於喜好的物品以破壞毀損為樂趣 (D)命運:雖被趕出賈家,但得償所願,過著自由自在的人生

D18. 依據甲乙兩文,下列文字描述的主角,最有可能是本文主角「晴雯」的是:

(A)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B)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C)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D)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   情公子空牽念

C19. 依據甲乙兩文,對於下列兩項推論,最適當的判斷是:

甲、寶玉待晴雯比待麝月還要更好。

乙、晴雯撕扇,也撕破了賈家金玉其外的包裝。

(A)甲、乙皆正確 (B)甲錯誤,乙正確 (C)甲、乙皆無法判斷 (D)甲正確,乙無法判斷

20-2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卻說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並 皆罄盡。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疽發背而死,魏主曹叡敕令厚葬。司馬懿引兵還。眾 將接入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干係,何故急回耶?」懿曰:「吾料諸葛亮知吾兵敗,必 乘虛來取長安。倘隴西緊急,何人救之?吾故回耳。」眾皆以為懼怯,晒笑而退。卻說東吳遣使 致書蜀中,請兵伐魏,並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後主大喜,令人 持書至漢中,報知孔明。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 信,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

(18.(D)「霽」乃「晴朗」之意,暗 示「晴雯」的晴,「雯」乃成花紋的 雲彩,符合「彩雲」之意,「心比天 高」點出晴雯的性格,「身為下賤」

則暗示晴雯的身分為寶玉的丫鬟,故 答案應選(D)。(A)指史湘雲。(B)指襲 人。(C)指惜春。)

(17.(A)文章中並未提及晴雯的長相。

(C)晴雯是率性而為,並非喜怒無常,

好破壞物品為樂。(D)文中並未點出 晴雯的結局,但甲文中的「悲壯」

則暗示其悲劇人生。)

(19.甲、寶玉雖拿麝月的扇子給晴雯撕,並不代表寶玉待晴 雯比待麝月好,所以此句無法判斷。乙、根據甲文,晴雯撕 扇,撕的是世俗的偽善,應與賈家金玉其外無關,故此句亦 無法判斷,故本題答案應選(C)。)

(9)

孔明就占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

次子趙廣來見。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 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去吾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淚。孔明 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

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後人有詩曰:「

□□□□□」

  卻說後主思念趙雲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賁中郎將,趙廣為牙門將,就令守墳,

二人辭謝而去。(《三國演義》第97回)

C20. 上文中說明了當時三國的形勢,說明正確的是:

(A)魏:司馬懿出兵蜀漢,卻被諸葛亮打敗,只好班師回朝 (B)蜀:諸葛亮率領趙雲及其二子出兵北伐,結果趙雲戰死沙場 (C)吳:陸遜領兵大破曹休大軍,東吳遣使到蜀中請兵共同伐魏 (D)三國:此時三國鼎立形勢已成,且魏國力明顯凌駕於其他二者

A21. 關於小說中人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A)劉禪:念惜舊情,厚葬軍中有功的大將 (B)司馬懿:詭計多端,害死己方陣營將領 (C)曹叡:膽小怕事,命令司馬懿撤守洛陽 (D)諸葛亮:心高氣傲,不願與吳聯合出兵

B22. 下列是文中「□□□□□」處,為後人悼念趙雲的詩句,但其順序不小心被打亂了,請依

照正確的詩歌格式,選出正確的排列順序: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甲、漢水功勳在    乙、兩番扶幼主 丙、應流百世芳    丁、當陽姓字彰 戊、一念答先皇    己、清史書忠烈 (A)甲戊乙丁己丙  (B)甲丁乙戊己丙 (C)甲乙丙丁戊己  (D)丁甲乙戊丙己

23-24 為題組

閱讀下詩,回答23-24題。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窗子在等待嵌你的□□。

穿衣鏡也○○望,何以安慰?

一室的沉默癡念著點金指。

門上一聲響,你來得正對!

(20.(A)司馬懿並未出兵 漢,是因曹休為陸遜所敗,

故其領兵回朝。(B)趙雲在北 伐前即病重而死,並非在北 伐時戰死沙場。(D)此時三國 國勢難分高下,曹休大軍被 東吳所破,東吳欲聯合蜀漢 伐魏,而蜀漢兵強馬壯,與 選項中的敘述不符。)

(21.(B)司馬懿心細縝密,眾將皆嘲笑他膽小怕事,

獨他知曉孔明計謀,且曹休乃是為陸遜所敗,不是 被司馬懿害死。(C)曹叡敕令厚葬曹休,且其並未令 司馬懿撤守洛陽。(D)諸葛亮足智多謀,占卜出大將 將亡,後得報趙雲過世的消息,為之垂淚,且文中 並未提及是否有要與東吳聯合出兵。)

(22.此詩應為律詩,且押「ㄤ」韻,故四六八句 應為丙或丁或戊,故(C)(D)選項刪去。而律詩二三 聯須對仗,依照文意,應是甲丁為一組,乙戊為 一組,故(A)刪去,正確答案應選(B)。)

(10)

楊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

鳶飛,魚躍;青山青,白雲白。

衣襟上不短少半條皺紋,

這裡就差你右腳—這一拍!(卞之琳〈無題之三〉)

D23. 關於甲乙兩詩的比較,正確的是:

(A)就角色言:甲詩是兩人對話的詩句,乙詩則是一個人自我的獨白 (B)就內容言:甲詩寫兩人糾纏不清的愛情,乙詩寫出不得見情人的悲傷 (C)就寫法言:甲詩以主觀意象帶出詩意,乙詩以主客體互換的手法寫出詩趣

(D)就主題言:甲詩點出人我、物我彼此牽動的哲理,乙詩則帶出詩人望眼欲穿的等待之苦

A24. 乙詩中□□和○○內最適合填入的詞彙分別是:

(A)憑倚╱悵望 (B)開闔╱自照 (C)開闔╱自照 (D)憑倚╱欣賞

25-26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5-26題。

  夜晚的天然林是一種「無我」的狀態,生命紛紛飄昇入夢,安靜巨大而無限,危險同時存在 卻異常溫柔;「無我」使人放下恐懼與成見,智慧便能清明。

  天然林是一座複雜活躍的有機體,運作的律則遠比人工栽植的森林龐雜而細緻,超過人類的 了解。天然林維持土地穩定、更新、療傷、生生不息的能力已演化了數千萬年,尤其是抑制病毒 的神祕,遠勝於人類的想像。

  從前教導我們的林業專家也許從來不曾卸下自我的成見進入天然林之中;他們始終向森林系 的學生說天然林是雜木林,木林生產力低,毫無經濟價值,森林必須經營。他們的眼中只有整齊 劃一,易於計算材積與價值的人工林;數十年來臺灣的林業專家就是這麼粗暴地想要改變森林中 的生命結構,試圖讓森林長出最多最快的木頭,並且如此教育學生;他們始終計算不出天然林對 土地的無形力量。

  數十年來臺灣的林業政策和造林工作是徹底失敗了。也許我們應該引導這些專家和森林系的 學生到夜裡的森林去靜坐,去學習放下人類的成見;而不是只教他們在教室裡學習辨識珍貴的木 頭和計算材積的公式。等到他們在夜裡完全看得見森林,才能成為真正的森林學家吧!(節錄自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

A25. 依據上文,作者說夜晚的天然林是一種「無我」的狀態的原因是:

(A)生命沉睡,安靜巨大無限 (B)黑夜深沉,危險無處不在 (C)生機蓬勃,植物複雜活躍 (D)林木茂密,生命悠遠綿長

B26. 關於文中所提及的「天然林」,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A)天然林依循自然規則來運作,比人工栽植的森林還要簡單而單一 (B)過往學者認為天然林是雜木林,木材生產力低,毫無經濟的價值 (C)天然林有生生不息的生物演化能力,故是病毒、細菌孳生的溫床

(26.(A)由「天然林是一座 複雜活躍的有機體,運作 的律則遠比人工栽植的森 林龐雜而細緻」可知。(C) 由「天然林抑制病毒的神 祕,遠勝於人類的想像」

可知。(D)由「天然林維持 土地穩定、更新、療傷、

生生不息的能力已演化了 數千萬年」可知,天然林

(23.(A)就角色言:甲詩也不是兩人對話的方式,

乙詩的你應也是意有所指,非一個人的獨白。(B) 就內容言:甲詩寫出宇宙中事物相對的概念,應 無兩人糾纏不清的愛情,而乙詩將詩人望眼欲穿 的等待之苦和佳人來臨時的雀躍之情表現得淋漓 盡致。(C)甲詩才是以主客體互換的手法寫出詩趣,

乙詩沒有。)

(24.乙詩中前兩句是寫出等 待情人之苦,故窗子是用來

「憑倚」,看看情人是否到 來,故(B)(C)選項刪去。而情 人未來,穿衣鏡也只能獨自

「悵望」,沒有人有心情攬 鏡自照,故答案選(A)。)

(25.根據首段,作者提及夜晚的天然林 是一種「無我」的狀態,乃是因生命紛 紛飄昇入夢,安靜巨大而無限,故答案 選(A)。(B)文中言危險同時存在卻異常 溫柔。(C)(D)文中則無此說法。)

(11)

(D)天然林對土地貢獻低,如果有太多天然林則難以維持土地的穩定

-2927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7-29題。

  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 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 知矣。購於市者且然,況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茹齋者食筍,若 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

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 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

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葷筍之大凡也。筍之為物,不 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李漁《閒情偶寄‧筍》)

  賞竹吃筍是我們文化的基因,古有明訓「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也說「竹掃把掃馬路,

竹筍子掃腸肚」。蘇東坡初到黃州,才看到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居然能夠感覺到竹筍的清香,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我們來「用力吃」竹筍大餐吧!

  桂竹筍採收辛苦,筍農都是摸黑作業,工作結束天光甫亮。我曾經參觀過竹山小鎮的「桂竹 筍市」,黎明前市場已經展開熱鬧拍賣活動,人影與叫價聲令人興奮。桂竹筍料理如下:剝殼後,

先行煮熟,處理後裝入保鮮盒,可以冷藏保存幾天,隨時取出需要的量來熱炒、悶滷,非常方便。

家常菜的雞油燜煮桂竹筍、桂竹筍炒五花肉、桂竹筍炒肉絲等等。推荐「福菜桂竹筍爌肉」,客 家料理的福菜,我以為是讓它勝出的理由。

  綠竹筍,我說是「上帝的盛夏禮物」—這是我定義綠竹筍的鮮甜好滋味讚美詞。挑選新鮮 綠竹筍有幾個要訣:一:不要選等腰三角形的,矮胖的牛角形是極品。二:觀察筍尖,如果太綠 代表「見光太久了」,「出青」味道會有苦味。料理的方式「涼筍+美乃滋」,香甜多汁。如果 你到日本料理店,請仔細研究涼筍刀法,下次自家料理時可以讓甘美筍鮮更上一層樓。

  冬筍是立春前未出土的幼筍,是孟宗竹在寒冬裡長成的天地精靈,質嫩味鮮,清脆爽口,珍 稀所以售價不菲。如果因為它金黃色的細絨,稱「毛筍」也說得通。它是極度畏光的珍饈,選購 的重點「挑選筍尖小葉是黃色」,如果是綠色者就是「肉質變硬了」。冬筍炒飯,你一定要嘗過,

這是令人驚呼連連筍食神奇料理,以新鮮濁水溪白米飯當底,爆火翻炒冬筍小絲與蛋絲,火候的 精氣神是關鍵。不用肉絲,素蛋炒飯的筍香更顯精湛而且迷魅,遠遠超過加了肉味的炒飯,因為 冬筍香韻的純粹,就是一切!(節錄自王浩一〈竹筍,有節的君子〉)

D27. 下列關於甲文中對於「筍」的說明,正確的是:

(A)產地:筍最適合生在山林間,生在城市的筍皆不能稱之為筍 (B)味道:若與肉一起烹煮,那麼筍即魚,肉即熊掌,兩者並重 (C)吃法:素食者宜直接汆燙燉煮,葷食者則以牛羊雞魚一起烹煮 (D)烹調:若要把筍與豬肉一起烹調則宜用肥肉,能使筍更加鮮美

B28. 下列關於乙文中對各類竹筍的解說,正確的是:

(A)桂竹筍、綠竹筍和冬筍皆是在冬末春初時採收食用,滋味最佳 (B)桂竹筍須於天亮前採收完畢,故桂竹筍是皆在黎明前即開市熱賣

- 9 -

(28.(A)文中只提及冬筍須在立春前採收,而綠竹筍是盛夏的禮物。(C)綠竹筍顏色太綠

(27.(A)文中說明筍宜 生在山林,但生在城市 中的筍也還是筍,只是 鮮度比不上山林中的新 掘的筍。(B)如果與肉 一起烹煮,筍是熊掌,

肉是魚,如果食用時只 吃肉不吃筍,那就是捨 熊掌而取魚。(C)葷食 者用豬肉烹煮,牛羊雞 鴨皆不適合。)

(語譯見解答頁20)

(12)

(C)綠竹筍滋味鮮甜,顏色越綠、形狀越矮胖如牛角則滋味最是甘美 (D)冬筍需在立春前採收,是孟宗竹經過一整個冬天生長而成的老筍

C29. 下列關於甲乙兩文中「筍」之烹調方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皆提及筍應獨立燉煮為佳,盡量不要跟其他食材搭配食用 (B)皆提及汆燙的筍拌上香油或美乃滋,則能提升其甘美的鮮味

(C)皆提及與「豬肉」一起烹煮最好,其他肉類則滋味比較沒那麼出眾

(D)皆提及各種筍類的烹調方式,皆有不同的製作方法,宜以不同種類烹煮之 30

-31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0-31題。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詩經‧魏風‧竹竿》)

A30. 在本詩中,主人翁駕舟出遊的原因是:

(A)心儀的女子遠嫁,想藉出遊以忘卻憂傷 (B)心儀的女子遠嫁,要駕舟出行追回愛人 (C)因女兒遠嫁,父母依照婚俗需出遊暫別 (D)因女兒遠嫁,父母內心不捨而遠行送別

A31. 在詩歌中,透過竹竿,聯想起遠方的家鄉,這是屬於「興」的筆法。下列文句,亦是使用

「興」的筆法的是: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

(B)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 極

(C)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 所

(D)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 水中坻

- 343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2-34題。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 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挂勾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 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蘇軾〈記遊松風亭〉)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 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

- 10 -

(30.對於本詩的解讀,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毛詩序》言「〈竹竿〉,衛女思歸也。」寫的是一 位遠嫁的衛國女兒,思念家鄉的情懷。另一說則是 認為此詩是抒懷之詩,寫衛之男子因所愛之女遠嫁 他鄉而感到失落與憂傷,故欲以遠遊解愁,故答案 選(A)。)

(31.解析見解答頁20)

(29.解析見解答頁20)

籊籊:長而漸細貌。

瑳:玉色鮮白貌,形容露齒之美。

儺:美盛貌,形容步態婀娜有節奏。

滺滺:水流貌。

(語譯見解答頁20)

(甲、語譯:我曾經居住在惠州嘉祐寺,有一日,在松風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 不堪疲乏,想到樹林裡休息。卻看見松風亭的屋簷還在樹林的遠處,心想怎樣才 能到得了呢?想了一陣子,突然有了體會:「這裡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一下 子有了頓悟,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如果人們能明白這一點,就算 在兩軍交戰的時候,戰鼓隆隆,吶喊震天,向前衝就死在敵人手裡,臨陣退卻,

則死在軍法之下,怎麼辦呢?沒法子的時候,不妨歇一歇,也是辦法呀!)

(13)

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 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

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 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 世俗。(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D32. 依據甲文,下列選項中意境與作者體悟最為相近的是:

(A)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B)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C)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D)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C33. 關於乙文中所提及的「快哉亭」,說明正確的是:

(A)快哉亭是由蘇轍所建,張夢得所命名

(B)快哉亭建亭緣由乃在於其是作者謫居異地,為寬慰自己所築 (C)快哉亭所處之處應屬江邊,所以極目所見可以看到廣闊的江面

(D)快哉亭即是當時孫曹赤壁之戰的戰場所在地,故可以看到許多三國遺跡

B34. 關於甲乙兩文的比較,說明正確的是:

(A)甲乙兩文都有提及登臨亭上所見之景 (B)甲乙兩文都與「貶謫」有關並抒發感慨 (C)甲乙兩文都有提到建築物命名緣由 (D)甲乙兩文都是作者寫文寬慰好友之作

二、多選題(占 32 分)

說明:第35題至第42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 作答於「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4分;答錯 1個選項者,得2.4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8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 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CD35. 下列關於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文意的說明,正確的是:

(A)「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贊同莊子主張,認為死生等同,壽夭齊一 (B)「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意謂只要不以物傷性,則可

無入而不自得

(C)「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意謂人生在世,性情各 異,有靜、躁不同的取捨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言當你對於喜愛的事物厭倦,感情也會隨 之變化,於此不能不心生感慨

(E)「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人之壽命操之在天,

故應順應自然生死,無欲無求

AC36. 下列各組「 」內的字,意義完全不同的是:

(33.(A)快哉亭是張夢得謫居齊安時所建 由蘇軾命名,蘇轍作文記之。(B)快哉亭非 蘇轍所築。(D)文中並未提及快哉亭是古赤 壁戰場所在地,但地緣位置可能與三國時

(35.(A)作者不贊同莊子之主張,認為其是「虛誕」、「妄作」。

(B)外在境遇不同,個人的心境也會隨之轉變,與無入而不自得無關

。(E)認同死生是人之大痛,對生命長短表達無可奈何之情,並非無 欲無求。)

(32.解析見解答頁21)

(34.(A)甲文並無寫到登臨松風亭所見之 景,作者甚至並未抵達松風亭。(C)甲文中 並未提及松風亭的命名緣由。(D)甲文並未 提及寬慰好友。)

期孫曹赤壁之戰所在地相近,

故可看到其遺跡。)

(14)

(A)「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指左公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B)淡屬「素」敦古處/「素」善留侯張良/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

(C)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沛公不「勝」桮杓/顧君濟「勝」有具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父母唯其疾「之」憂

(E)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平地若一,水「就」溼也/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

CD37. 在「總此十思,弘茲九德」一句中,「九」為虛數,形容數量之多。下列「 」中的字詞 ,

亦屬「虛數」的是:

(A)「三」顧茅廬 (B)「三」驅以為度 (C)「三」折肱而成良醫 (D)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E)止午、未、申「三」時

CE38. 所謂「意謂」動詞,是表示心理活動活動的動詞,即動詞中含有「以為」、「認為」之意

如「恥學於師」的「恥」字。下列「 」中的動詞,也是屬於意謂動詞的是:

(A)白馬「從」驪駒 (B)父母唯其疾之「憂」

(C)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D)「食」夫稻,「衣」夫錦 (E)「甘」其食,「美」其服

AC39. 在文章中,常可見對話以表明說者的心跡,下列關於「對話」內涵的說明,正確的是:

(A)范增曰:「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表示范增早已洞悉劉

邦欲取天下的野心

(B)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表示項羽嫉惡如仇,欲 置細作曹無傷於死地

(C)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張良自述往事,

表明其為了「義」字而不能拋下劉邦,也委婉拒絕項伯

(D)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表示劉邦

對張良的忠誠度始終懷有疑慮與防備,不敢讓他隨意行動

(E)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表 示樊噲對劉邦不辭而別行徑的不認同,也點出其對危險勇敢無畏的豪情

BE40. 閱讀下文,下列敘述適當的是: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 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劉 向〈梟江東徙〉)

(A)鳩想東徙,梟勸其改變自己,否則一樣會為人所厭惡

(B)梟的叫聲難聽,不被世人接受,若不改變,不管到哪裡都一樣 (C)面對鳩的勸告,梟不願接受,認為其只是落井下石的敵人罷了

- 12 -

(37.(A)三次拜訪,實數。(B)一年以三次狩獵為限,實數。(C)多次挫折,

虛數。(D)表多數或多次,虛數。(E)三個時辰,實數。

(39.(B)表示項羽急欲表示自己磊落的胸襟,而輕率的供出曹無傷。

(D)表示劉邦思慮周全,以護衛自己的性命安全為最高準則。(E)表示樊 噲明辨生死關頭,保全性命才是上策,其他都屬枝微末節之事。)

(40.(B)意謂動詞方由名詞和形容詞轉變而來。(D)「招」非 為致使動詞,直接譯為「攻舉」即可,有主動性。(E)意

(38.(A)使動用法,使……跟隨。(B)普通動詞,倒裝用法,

擔心。(D)普通動詞,轉品用法,穿著。

(15)

(D)面對梟的抉擇,鳩以祝福的話語回應,希望他東徙後能有不一樣的生活

(E)站在鳩的立場,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反思自己的問題,而非逃避

41-4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41-42題。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 群託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 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 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鍾嶸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 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鍾嶸〈詩品序〉)

AD41.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文意的說明,正確的是:

(A)「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言不管聚會離群,詩歌都能寄託情緒 (B)「楚臣去境」言楚國臣子遠赴他國執行外交政策,故不學《詩》無以言 (C)「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言士人被奸臣所陷,不得已只好離開朝廷 (D)「詩可以群,可以怨」以《詩經》中的觀點,點出詩歌抒發情緒的功用 (E)「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言詩能夠撫慰人心,使人能安心、沒有苦悶

BD42. 依據文中所言,「詩歌」所展現的功能應是:

(A)詩歌可以改變個人心志,即使在冬天也不覺酷寒 (B)集會時詩歌可以寄託親情,離群時可以抒發哀怨 (C)詩歌可以讓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能藉其而回到家鄉 (D)詩歌可以讓隱居避世的人藉以陶冶自己,不再苦悶 (E)詩歌可以幫助士人考取功名,並在官場上一帆風順 E

(42.(A)詩歌可以表現對節氣的感觸,並非是改變個人心志。(C)詩歌只能讓遊 子們抒發情緒,感動心靈,並不能藉其回到家鄉。(E)詩歌能歌詠情懷,能使 窮賤的人容易安心,隱居避世的人沒有苦悶,此與考取功名無關。)

(16)
(17)
(18)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下列關於本文的鑑賞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 本文結構是先敘事後說理,藉動物故事論理,顯得更具體生動 B 本文敘事部分是先分述,後總結;說理部分則是先總說,後分論 C 本文敘事說理緊扣篇題,以「饞」字貫串全文,以「戒」字前後呼應 D 本文目的在警惕人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與得,而忽略了潛藏的危險 14-15 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 14-15 題。

教務活動 本校中學文憑試新高中課程選修科目包括生物、化學、物理、中國歷史、經濟、 地理、世界歷史、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其中90%同學能 按其選科的第一、二志願修讀有關科目。 本學年選修藝術科目的人數,表列如下: 本年度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本校四主要科目達及格水平的百分率如下:中文 84%、英文 83%、數學 80%、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