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論嚴復的近代化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論嚴復的近代化思想"

Copied!
24
0
0

Teks penuh

(1)

論嚴復的近代化思想

姚 傳 德 (中國 蘇州大學)

Ⅰ. 前 言

Ⅱ. 中國積貧積弱, 只有變法才能圖

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 現代西方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為 先進

3. 中國積貧積弱, 不變必亡

Ⅲ.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與不足 1. 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專制政

治的批判

2. 對於宋以後的中國哲學以及學 3. 對中國古代文風, 學風的批判風的批判 4. 以消極的辦法維持社會導致今

日之落後

5. 自由與否是東西方產生差異的

Ⅳ. 必須學習西方根本原因進行變法 1. 治理國家的方法要因時變易

與時俱進

2. 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圖存 3. 中国有能力在短間內使中國轉

弱為強

Ⅴ. 變法的具體思路

1. 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变法的內外 環境

2. 提高民力民智民德的水準 3. 以漸進的方式完成中國的現代

Ⅵ. 結 語

Ⅰ. 前 言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關於嚴復的研究論文可謂汗牛充棟, 但是對於嚴復 近代化思想的研究尚顯薄弱. 19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嚴復的 哲學思想、自由主義思想、文學思想、文化觀、翻譯成就等等, 只是在論 及嚴復在變法維新階段思想的時候, 才零碎地涉及到嚴復的近代化思想, 而 且論者多將改良主義作為革命思想的對立面加以嘲諷、批判. 1990年代以

(2)

後, 有一部分學者開始從國家近代化的角度研究嚴復的思想,1) 但是正面論 及嚴復近代化思想的論著仍然很少, 而且很多論者由於局限於中國史研究 的角度, 缺乏一個比較的視野, 對於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不甚了了, 所以, 對於嚴復的評論仍然沒有徹底擺脫“極左”的思維模式, 也就是說凡是主張 革命就一定是進步, 凡是主張改良就一定是落後; 凡是主張共和就一定值得 讚揚, 凡是主張建立權威政治就一定是反動. 所以, 對嚴復主張依託清政 府、以開明專制的形式走近代化之路, 大部分人仍然持批判態度.2) 另外對 於嚴復晚年提倡傳統文化, 主張東西融合的文化觀, 也有很多人認為是“蜕 化”, 是“悲劇”, 是“倒退”等等.3) 本文擬結合東亞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對嚴復 在戊戌變法前後的近代化思想進行一番科学的梳理、分析, 以期能得出較 為客觀的結論.

眾所周知, 在甲午戰爭之前, 嚴復儘管留學西方, 對西方文明有很深的認 識, 也主張向西方學習, 但是對於中、西文明的關係尚未形成清晰的看法.

所以, 回國之後, 他並不是以傳授西學、呼籲變法為念, 而是多次參加舊式 科舉. 甲午戰爭的失敗才促使嚴復以前一些朦朧的看法走向明晰. 對比中国 現實的慘敗處境, 嚴復認識到只有學習西方, 走变法维新之路, 才能挽救中 國. 明確這一點後, 頓時“覺世間惟此種是真實事業, 必通之而後有以知天 地之所以立、萬物之所以化育, 而治國明民之道, 皆舍之莫由.”4) 隨著國際 上日漸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民族危機愈演愈烈. 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嚴 復開始連編累牘地發表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張. 後來他在致梁啟超的信中說:

“甲午春半, 正當東事臬兀之際, 覺一時胸中有物, 格格欲吐, 於是有 原強 1) 李承貴, 建國以來嚴復思想研究綜述 (學術月刊1995年 第10期), pp.105-108;

李豔紅, 近十年來嚴復思想研究綜述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 6期), pp.90-94; 林平漢, 嚴復學術與思想研究新進展 -紀念嚴復逝世85周年國際學術研 討會綜述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 第2期), pp.170-172.

2) 皮後鋒,嚴復評傳(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楊正典,嚴復評傳(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歐陽哲生,嚴復評傳(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3) 楊正典,嚴復評傳(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p.433; 李澤厚,中國近 代思想史論(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p.283.

4) 嚴復, 與長子嚴璩書(一) (嚴復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第3冊), p.780.

(3)

、 救亡決論 諸作, 登布

直報

……意欲本之格致新理, 溯源竟委, 發明 富強之事, 造端於民.”5)

Ⅱ. 中國積貧積弱, 只有變法才能圖存

1. 物競天擇 、 適者生存

在集中反映嚴復近代化主張的 原強 一文中, 嚴復首先闡述了達爾文生 物學所主張的“適者生存”的道理. 他說: 達爾文的學說雖然論及的只是動植 物, 但是“人民者, 固動物之類也.” 所以根據達爾文的學說, “物競者, 物爭 自存也; 天擇者, 存其宜種也.” “民物于世, 樊然並生, 同食天地自然之利 矣. 然與接為構, 民民物物, 各爭有以自存. 其始也, 種與種爭, 群與群爭, 弱者常為強肉, 愚者常為智役.” 所以, 為了爭取生存而不是被滅亡淘汰, 必 須適時應世, 謀求改變以自存. “及其有以自存而遺種也, 則必強忍魁桀, 趫 捷巧慧, 與一時之天時地利洎一切事勢之最相宜者也.” 否則, “習于安者, 使之處勞, 狃於山者, 使之居澤, 以是以與其習於勞, 狃於澤者爭, 將不數 傳而其種盡矣.” 所以, “每有太古最繁之種, 風氣漸革, 越數百年數千年, 消 磨歇絕, 至於靡有孑遺.” 總之, 凡不求進取、不圖革故鼎新、自甘落後、 固步自封的種族, 最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滅亡!“‘物各競存, 最宜者立’, 動 植如是, 政教亦如是也.”6)

針對前人所謂: “天不變, 地不變, 道亦不變”的說法, 嚴復列舉大量的事 例, 證明天、地都在不斷變化. 至於倫理規則等等, 有變有不變. 至於治理 國家的方法, 諸如“君臣之相治, 刑禮之為防, 政俗之所成, 文字之所教”等,

“皆譬諸夏葛冬裘, 因時為制.” 所以治理國家的手法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與需 要, 與時俱進.

5) 嚴復, 與梁啟超書 (嚴復集第3冊), p.514.

6)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p.16, 26.

(4)

另外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 人類的知識也是在不斷積累、不 斷豐富的, 所以, 儘管要學習古人, 但是總體而言, 今人勝過古人. 他說:

“夫稽古之事, 固自不可為非”, 但是“必微事事必古之從……則謬矣!” 就 中國而言, “夫五千年世界, 周秦人所閱歷者二千餘年, 而我與若皆倍之. 以 我輩閱歷之深, 乃事事稽諸古人之淺, 非所謂適得其反者耶!” 所以, “世 變日亟, 一事之來, 不特為祖宗所不及知, 且為聖智所不及料”,7) 所以不可 泥古不化, 畫地為牢. 將進化論的觀點引入中國是嚴復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 一大貢獻, 其影響極其深遠, 胡適說: “在中國屢敗之後, 在庚子, 辛醜大恥 辱之後, 這個'優勝劣敗, 適者生存'的公式, 確是一種當頭棒喝, 給了無數 人一種絕大的刺激.”8)

2. 現代西方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為先進

以往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 由於他們的文明水準遠遠低於中國, 所以儘 管曾經多次入主中原, 但是都為中國文明所同化. 所以中國“其化轉以日廣, 其種轉以日滋.” 所以, “謂異族常受制於中國也可, 不可謂異族制中國也.”

但是今天的西洋文明是以往的遊牧民族所“不可同日而語矣”, 其文明水準 無論從那方面而言, 都超過中國. 古人言中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區別是“中 國以法勝, 而匈奴以無法勝.” 但是今天的西洋, “無法與法並用而皆有以勝 我者也.” “自其自由平等觀之, 則捐忌諱, 去煩苛, 決壅敝, 人人得其意, 申 其言, 上下之勢不相懸, 君不甚尊, 民不甚賤, 而聯若一體者, 是無法勝也.

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備觀之, 則人知其職, 不督而辦, 事至纖悉, 莫不備 舉, 進退作息, 皆有常節, 無間遠邇, 朝令夕改, 而人不以為煩, 則是以有法 勝也.” 所以, “耕鑿陶冶, 織絍牧畜, 上而至於官府刑政, 戰守、轉輸、郵 置、交通之事, 與凡所以和眾保民者, 精密廣大, 較吾中國之所有, 倍蓰有 加焉.”而且西洋在這些方面所以如此發達, 絕非奇技淫巧, “其為事也, 一一 7)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p.50-51.

8) 胡適, 四十自述 (上海: 亞東圖書館, 1933), p.99.

(5)

皆本諸學術; 其為學術也, 一一皆本於即物實測, 層累階級, 以造於至精至 大之塗, 故蔑一事焉可坐論而不足起行者也.” 也就是說科學與技術實現了 完美的結合. 西洋所以能雄勝如此, “推求其故, 蓋彼以自由為體, 以民主為 用.” 再加上競爭的格局, “一洲之民, 散為七八, 爭馳並進, 以相磨礱, 始於 相忌, 終於相成, 各殫智慮, 此既日異, 彼亦日新”, 也就是說因為歐洲各國 間存在激烈的生存競爭, 才造就了今天興旺發達, 蒸蒸日上的局面.

所以, 中西相遇, “吾法乃頹墮朽蠹如此其弊也, 則彼法日勝而吾法日消 矣.” 中土固步自封, 而西洋“修治精進”, 如果依據適者生存的道理, 中土

“四千年文物俛然有不終日之勢也!”9) 當然, 這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 先進使然.

3. 中国积贫积弱, 不变必亡

嚴復說: “惟中國之積弱, 至於今為已極矣.”10) 根據斯賓塞的學說, 一個 國家的強弱取決於民眾的素質, 即“一曰血氣體力之強, 二曰聰明智慮之強, 三曰德行仁義之強.” “未有三者備而民生不優, 亦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奮者 也.”11) 反觀中國, “嗚呼!中國至於今日, 其積弱不振之勢, 不待智者而後 明矣.”12) 中國的民眾, “其力、智、德三者, 固何如乎?” 小小的日本僅僅

“以寥寥數艦之舟師, 區區數萬人之眾, 一戰而翦我最親之藩屬, 再戰而陪 都動搖, 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 四戰而威海之海軍熸矣.” 目前是民不知 兵而將帥乏才, “殿閣樞府以至六部九卿, 外之洎二十四行省之疆吏……卒 無一人焉足以勝禦侮折沖之任者.” 此外國家貧窮, “兵連不及周年, 公私掃 地赤立, 洋債而外, 尚不能無擾閭閻, 是財匱也又如此.”13) 另外“君臣勢散 而相愛相薄之情薄也”, 以至於中日戰爭, “合肥謂‘以北洋一隅之力禦倭人 9)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p.22-23.

10) 嚴復, 擬上皇帝書 (嚴復集第1冊), p.61.

11)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18.

12) 嚴復, 原強 (嚴復集第1冊), p.7.

13)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19. 原強 原稿作“其財匱而蹈前明之 覆轍也”(嚴復集第1冊), p.7.

(6)

全國之師’, 非過語也.” 而且“將不素學, 士不素練, 器不素儲”, 軍隊將弁,

“半皆無賴小人, 覬覦所支餉項而已”, 這樣的軍隊才導致這樣的大敗. 朝廷 大員腐敗昏庸, “法弊之極, 人各顧私”,14) “至於顧問獻替之臣, 則於時事時 勢國家所視以為存亡安危者, 皆茫然無異瞽人之捕風”, 現代西方之事, 就 不苛求他們了, “所可異者, 其於本國本朝與其職分所應知應明之事, 亦未 嘗稍留意焉一考其情實.” 其中尤為不肖者, “竊幸世事之糾紛, 又欲因之以 為利”, 因為“求才亟, 則可以僥倖而驟遷; 興作多, 則可以居間以自潤.”15) 就中國社會而言, 讓有識之士憂慮的是, “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這種情況, 甲午之敗實在無足與論. 就今天的狀況而言, “雖有神聖用事, 非 數十百年薄海知亡, 君臣同德, 痛鋤治理而鼓舞之, 將不足以自立.” 但是

“歲月悠悠, 四鄰眈眈, 恐未及有為, 已先作印度、波蘭之續, 將斯賓塞爾之 術未施, 而達爾文之理先信.”16)

在『擬上皇帝書』中, 嚴復勸光緒說: “今者陛下君九萬裏之中國, 子四 百兆之人民, 其為榮業可謂至矣. 然而審而言之, 則所承之重, 實百倍于古 之帝王; 所遭之時, 亦古無如是危急者.” 目前的中國, “無一事及外洋者.”

“所以獲全至今”而沒有滅亡, 是因為“往者以外人不知吾虛實故耳.” 甲午以 來, 中國貧弱已為外人盡知, 之所以沒有被瓜分, “以各國之互相牽制故耳.”

所以, 嚴復說“今日中國之大患, 在使外人決知我之不能有為, 而陰相約縱, 以不戰而分吾國.” 如果列強就瓜分中國的問題達成協議, “雖有聖者, 不能 為陛下謀也.” 所以, “為陛下謀, 務及此約未及之際”, 也就是說, 要趕在瓜 分之前, 採取自救行動.17)

所以,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 普通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也就是說:

“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18)

14)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19.

15) 嚴復, 原強 (嚴復集第1冊), p.8. 原強續篇 對此有所修改,內容大同小異,只 是語言緩和不少.

16)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20.

17) 嚴復, 擬上皇帝書 (嚴復集第1冊), p.65.

18)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40.

(7)

Ⅲ.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與不足

嚴復認為中國所以落到今日危險的境地, “四千年文物, 九萬裏中原, 所 以至於斯極者, 其教化學術非也. 不徒嬴政、李斯千秋禍首, 若充類至義言 之, 則六經五子亦皆責有難辭.” 嚴復說: “嬴、李以小人而陵轢蒼生, 六經 五子以君子而束縛天下.” 他們“劫持天下, 使天下必從已而無或敢為異同者 則均也”, 結果, “因其劫持, 遂生作偽; 以其作偽, 而是非淆、廉恥喪, 天下 之敝乃至不可復振也.” 目前中國“受病至深, 決非一二補偏救弊之為, 如講 武、理財所能有濟.” 所以, 需要“反其本而圖其漸而已矣! 否則, 智卑德 漓, 奸緣政興, 雖日舉百廢無益也.”

“平心察理, 然後知中國從來政教之少是而多非.”19) 應該說此言有所偏 頗, 是當時特殊環境下所做的振聾發聵之語, 其實嚴復對西方文化不像後來 的民族自卑者那樣頂禮膜拜, 他對中西文化的長短有一個冷靜客觀的看法.

1. 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專制政治的批判

在 辟韓 一文中, 嚴復批判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 他說韓愈的 原 19)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p.53-54, 49. 嚴復對西洋現代文明也不是 绝对崇拜, 他也看到了西洋文明的很多缺點, 這為他後來主張融匯東西埋下了伏筆.

他說: “夫今日中國而視西洋, 則西洋誠為強且富, 顧謂其至治極盛, 則又大謬不然 之說也 ……蓋世之所以得致太平者, 必其民之無甚富亦無甚貧, 無甚貴亦無甚賤;

假使貧富貴賤過於相懸, 則不平之鳴, 爭心將作, 大亂之故, 常由此生.” 他說二百多 年來, 西方科技進步神速, “測算格物之學大行, 製作之精, 實為亙古未有. 民生日用 之際, 殆無往而不用其機. 加以電郵汽舟鐵路三者, 其能事足以收六合之大, 歸 之一二人掌握而有餘. 此雖有益於民生之交通, 而亦大利於奸雄之壟斷. 壟斷既興, 則民貧富貴賤之相懸滋益遠矣. 尚幸其國政教之施, 以平等自由為宗旨, 所以強豪雖 盛, 尚無役使作橫之風, 而貧富之差, 則雖欲平之而終無術矣.” 也就是說西方社會 有貧富差距的問題. “夫貧富不均如此, 是以國財雖雄而民風不競, 作奸犯科, 流離 顛沛之民, 乃與貧國相若, 而於是均貧富之黨興, 毀君臣之議起矣. 且也奢侈過深, 人心有發狂之患; 孳乳甚速, 戶口有過庶之憂. 故深識之士, 謂西洋教化不異曇花, 語雖微偏, 不為無見.”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p.24-25.

(8)

道 對於國家構成理論的闡述, “於道於治淺也.” 按照韓愈國家起源理論, 民眾是無知無識的被動者, 只因為有聖人出, 教人“相生相養之道, 為之 君、為之師”、為之“驅其蟲蛇禽獸”, 寒為之衣、饑為之食、為之宮室、為 之器用、為之同商賈、為之醫藥、為之喪葬祭祀等等, 民眾才得以生存、 繁衍. 嚴復說按照這一理論, 聖人必“非人焉而後可”, 實在荒謬絕倫. 然後 嚴復又批判韓愈的國家構成理論, 韓愈說: “君者, 出令者也; 臣者, 行君之 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 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也 就是君臣是十足的統治者, 民眾是地地道道的被統治者, 民眾若不好好侍奉 統治者就要被誅殺. 所以按韓愈的理論, 君為主, 而民不僅僅為輕, 其地位 完全等同於奴隸. 嚴復引用孟子的話說: “‘民為重,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此 古今之通義也.” 所以韓愈的理論是“知有一人而不知有億兆也”, 全然忘記 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 其實, “自秦以來, 為中國之君者, 皆其尤 強梗者也, 最能欺奪者也.” 也就是說都是些竊國大盜. 嚴復用西方現代的 國家理論, 闡述國家的形成原則, 指出: 民眾才是“天下之真主也.” “君也臣 也, 刑也兵也, 皆緣衛民之事而後有也.” 所以需要員警軍隊來守衛, 是因為

“有強梗欺奪患害也.” 而所以有這些危害, 是因為“化未進而民未盡善也.”

所以嚴復說“君臣之倫”實在是出自“不得已”, 君主制實際上“與天下之不善 而同存.” 這才是古代國家的由來.

嚴復說秦以來的專制政治“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 他們的權力都竊自於 民, 由於他們常“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覺而復之也”, 因而“其法與令蝟毛而起, 質而論之, 其什八九皆所以壞民之才, 散民之力, 漓民之德者也”, 將民眾

“弱而愚之, 使其常不覺, 常不足以有為”, 這樣他們才能夠“長保所竊而永 世.”20) 從而導致今天中國的貧弱, 才導致中國與西洋國家交鋒, 戰無不敗.

嚴復以天賦人權說來批判封建君權論, 將封建君主對人民的奴役批判得 體無完膚, 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為”後來民主革命思潮的奔騰全國作了開路 先鋒.”21) 維新時期的另一個思想家譚嗣同在讀到 辟韓 之後, 連聲稱讚:

20) 嚴復, 辟韓 (嚴復集第1冊), p.34,p.36.

21) 李華興,中國近代思想史(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p.269.

(9)

“好極,好極.”22)

2. 對於宋以後的中國哲學以及學風的批判

嚴復認為中國自從南宋以後, 學術政教“愈無可言者.” 就大害而論, “在 於徇高論而遠事情, 尚氣矜而忘實禍”, 也就是說流於空談. 科舉制度更是 危害不淺, “自有制科以來, 士之舍幹進梯榮, 則不知焉所事學者, 不足道 矣. 超俗之士, 厭制藝則治古文詞, 惡試律則為古今體; 鄙摺卷者, 則爭碑 版篆隸之上游; 薄講章者, 則標漢學考據之赤幟”等, 所以, 科舉體制, “一 言以蔽之, 曰無用.” 這些學問“以為怡情遣日之用, 而非今日救弱救貧之切 用也.” 至於“佐國家化民成俗”的學問, 諸如“奢陳禮樂, 廣說性理. 周、 程、張、關、閩、濂、洛. 學案幾部, 語錄百篇. 學蔀通辯 , 晚年定論 . 關學刻苦, 永嘉經制. 深寧、東發, 繼者顧、黃,

明夷待訪

、

日知

著錄”

等, 嚴復認為“一言以蔽之, 曰:無實.” 當然嚴復也不是那種極端之人, 他說:

“非果無實也”, 只是“救死不贍, 宏願長賒. 所托愈高, 去實滋遠. 徒多偽道, 何裨民生也哉!” 所以, “由前而言, 其事繁於西學而無用; 由後而言, 其高 過於西學而無實.” 總之, 漢學、宋學, 詞章小道, “均之無救危亡而已矣”,

“皆宜且束高閣也.”23) 當然, 應該說嚴復的這些言論確有些極端、過分, 有 民族自卑主義色彩. 但是在當時一片妄自尊大的氣氛之下, 為了強調學習西 方的重要、強調中國的落後, 為了振聾發聵, 嚴復也是不得已而做驚人之 語. 到1900年以後, 在中國已經深知自身的落後, 舉國展開了現代化活動, 在崇洋媚外之風開始盛行、在民族自卑主義思潮逐漸氾濫的時代, 嚴復便 改變早年對待中學的言論, 開始日趨轉向對傳統文化的肯定. 以至於由早年 系統傳播西學的領軍人物成為尊孔讀經論者. 後來的極端民族自卑主義者 認為嚴復晚年轉向保守,24) 其實不然.

22) 譚嗣同, 致汪康年 (譚嗣同全集下冊, 北京: 三聯書店,1954), p.499. 應該說 譚嗣同在 仁學 中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批判與嚴復異曲同工,只是谭嗣同更激烈一 些. 見拙著,中國近代化思潮(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3)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p.43, 44.

(10)

他說: “陸王二氏之說, 謂格致無益事功, 抑事功不俟格致, 則大不可矣.”

“陸王之學, 質而言之, 則直師心自用而已. 自以為不出戶可以知天下……

自以為閉門造車, 出而合轍.” 其實, 陸王對於孟子的學說, “獨取良知不 學、萬物皆備之言, 而忘言性求故、既竭目力之事, 惟其自視太高, 所以強 物救我.” 由於後世學者“樂其簡易”, “遂群然趨之.” 該學說“其為禍也, 始 於學術, 終於國家”, “勝代所以亡, 與今之所以弱者, 不皆坐此也耶!” 應 該說王學雖有消極一面, 積極的一面也不容否定, 其強調實踐踐履, 強調致 良知, 對於社會風氣的純化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3. 對中國古代文風, 學風的批判

嚴復認為中國重視辭章的文風, 誤盡蒼生. 嚴復說詞章“本與經濟殊科.”

經濟學問, 皆論實事求是, 但是“詞章不妨放達, 故雖極蜃樓海市, 惝恍迷 離, 皆足移情遣意.” 結果, “一及事功, 則淫遁詖邪, 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 矣.” 西學則不然, “其道與是適相反. 一理之明, 一法之立, 必驗之物物事 事而皆然, 而後定之為不易.” “方其治之也, 成見必不可居, 飾詞必不可用, 不敢絲毫主張, 不得稍行武斷.”25) 應該說嚴復此言確有道理.

嚴復批判了中國人崇古的學風, 認為今人勝昔. “嘗謂中西事理, 其最不 同而斷乎不可合者, 莫大於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以勝古.” 也就 是說中國人是一個喜歡回頭看、重視過去、重視經驗的民族, 西方人重視 今天、重視發展、重視創造、重視未來, 這是農業民族與工商業民族在世 界觀方面的不同. 對於社會的發展, 中國人是社會循環論, 西方人則持社會 發展論, 嚴復說: “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 西之 人以日進無疆, 既盛不可復衰, 既治不可復亂, 為學術政化之極則.” 應該說 嚴復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農業社會, 因為生產與社會的周而復始, 所以經驗 最為重要. 但是在工商業社會, 只有發展、只有求新求變, 才能立足於世界 24) 張志建,嚴復學術思想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5), p.23.

25)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45.

(11)

民族之林, 所以, 既然進入了工業時代, 原來農業時代祖先崇拜的風氣就需 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予以改變.

4. 以消極的辦法維持社會導致今日之落後

嚴復說中國的統治者以為“天地之物產有限, 而生民之嗜欲無窮”, 必然導 致不足, 而“物不足必爭, 而爭者人道之大患也.” 所以, 中國的政教主旨在 于息爭, 為此, 中國“寧以止足為教.” 所謂“春秋大一統, 一統者, 平爭之大 局也.” 秦代的“銷兵焚書, 其作用蓋亦猶是.” 至於“宋以來之制科, 其防爭 尤為深且遠.” 科舉讓天下的“聖智豪傑”都沉湎於故紙堆, 終身鑽研那些“若 遠若近、有用無用”之書, 思想、精力都束縛於其中. “此真聖人牢籠天下, 平爭泯亂之至術”, 確有成效. 但是結果是“民智因之以日窳, 民力因之以日 衰”, 導致中國今天“不能與外國爭一旦之命.” 嚴復說如果中國依舊停留於 閉關鎖國的狀態, 聖人的這些辦法確實可以使天下長享太平. 但是歷史的發 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西方文明滾滾而來, 終於導致“我四千年文物聲明, 已渙然有不終日之慮.”26) 嚴復所言確有一定道理, 同西方現代文化相比, 中國維持社會穩定的方法確實在很多方面流於消極, 梁啟超在這方面也說 了很多, 認為這些防弊、求長治久安的方法阻礙了社會進步. 但是同宗教國 家相比, 儒家思想維護社會穩定的方法又是積極的. 因為宗教用禁欲、滅欲 來求得社會的安寧, 而儒家思想則在保持人們功利、進取之心的前提下, 通 過一系列的倫理規則以及社會體制來保持社會穩定. 所以儘管有很多消極 之處, 尤其是同現代國家相比較, 但是總體而言, 在古代社會, 比之于其他 文明區而言, 中國統治者統治社會的法術還是積極的、富有現代性的.

5. 自由與否是東西方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

其實, 西洋的學問, “汽機兵械之倫, 皆其形下之粗跡, 即所謂天算格致之 26) 嚴復, 論世變之亟 (嚴復集第1冊), pp.1-2.

(12)

最精, 亦其能事之見端, 而非命脈之所在.” 嚴復認為西洋所以能夠如此發 達, “不外於學術則黜偽而崇真, 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而已.” 儘管中國也如 此提倡, 但是卻效果兩樣, 關鍵在於“自由不自由異耳.” 嚴復說中國歷代聖 賢都“深畏”自由, 所以“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 也就是從來不提倡, 這樣就 導致中西各方面的差異, 諸如“中國最重三綱, 而西人首明平等; 中國親親, 而西人尚賢; 中國以孝治天下, 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國尊主, 而西人隆民;

中國貴一道而同風, 而西人喜党居而州處; 中國多忌諱, 而西人眾譏評. 其 於財用也, 中國重節流, 而西人重開源; 中國追淳樸, 而西人求歡虞. 其接 物也, 中國美謙屈, 而西人務發舒; 中國尚節文, 而西人樂簡易. 其於為學 也, 中國誇多識, 而西人尊新知. 其於禍災也, 中國委天數, 而西人恃人 力……”等等. 嚴復以上所言, 有些確實是因為自由不自由的關係, 有些則 是因為農業社會與工商業社會所導致的差異. 另外嚴復也沒有簡單地將這 些差異完全歸結為先進與落後的差異, 他說: “吾實未敢遽分其優絀也”,27) 這反映了嚴復理性、冷靜的科學態度.

以上是嚴復對於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學風、國民性格進行的批判. 嚴 復從比較的角度, 對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這是中國走向世 界、走向現代化的先驅們所做的探索, 今天看來仍然不失它的價值. 它反映 了嚴復深厚的西學與國學的功底, 反映了嚴復深邃的觀察能力與長期理性 的思考.

Ⅳ. 必須學習西方 、 進行變法

1. 治理國家的方法要因時變易 、 與時俱進

嚴復說: “臣聞天下有萬世不變之道, 而無百年不變之法.” 所謂不變之道,

“有國有民所莫能外”, 諸如“仁義、忠信、公平、廉恥”等, “否則, 其群立 27)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49.

(13)

散, 種亦寖滅.” 應該說嚴復的看法是正確的, 這些基本的倫理規則是人類 社會得以維繫存在的基礎. 具體的治國方法則不然, “蓋古之賢人, 相一時 之宜, 本不變之道, 制為可變之法, 以利其相生養、相保持而已. 是以質文 代變, 自三代而已然.”28)

2. 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圖存

甲午以後, 外強中弱的局面已經昭然若揭. “夫士生今日, 不睹西洋富強 之效者, 無目者也. 謂不講富強而中國可以自安, 謂不用西洋之術而富強可 自致, 為用西洋之術無俟於通達事務之真人才, 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為此 .”29) 中國所以面臨今日的險境, 就是抱殘守缺, 不願變法的結果. “處今日 世變方殷, 不追祖宗之活精神, 而守祖宗死法制”, 其結果, 致使“文具空存, 邦基隉阢……災異至此, 可謂寒心.” 在這種情況下, 欲圖生存, 除改弦易 轍、更始變法之外, 別無選擇. 如果中國仍然“由今之道, 無變今之俗, 欲求 不亡必無幸矣.”

“總之, 驅夷之論, 既為天之所廢而不可行, 則不容不通知外國事. 欲通知 外國事, 自不容不以西學為要圖. 此理不明, 喪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 自 強之謀亦在此. 早一日變計, 早一日轉機.” “繼自今, 中法必變, 變之而必 強.”30)

3. 中国有能力在短間內使中國轉弱為強

甲午之役, 中國貧弱之情, “乃為天下所盡窺”, 所以中國“雖欲為苟延歲 月, 有不可得者矣.” 但是中國雖然貧弱, 卻極富發展的潛力. 只要中國“一 旦知外情、求自奮”, 起而變法, 以中國“壤地之大, 物產之閎, 人民之眾, 君 權之重, 其富強之效, 孰能當之?” 這就是中國雖然經過甲午大敗, “然而 28) 嚴復, 擬上皇帝書 (嚴復集第1冊), p.63.

29) 嚴復, 論世變之亟 (嚴復集第1冊), pp.2, 4.

30)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p.49, 46, 50.

(14)

彼各國猶未敢輕量中國也”的根本原因.31)

更何況“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 其變動之速, 遠之亦不過二百年, 近之亦 不過五十年已耳, 則我何為而不奮發也耶!”32) 所以只要中國決心變法, 完 全有把握趕上西方.

Ⅴ. 變法的具體思路

1. 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变法的內外環境

嚴復認為變法之前要做三件事:

“一曰聯各國之歡”, 也就是說要創造一個有利於變法的和平的國際環境.

嚴復說: “蓋不聯各國之歡, 則侮奪之事, 紛至遝來”, 中國“雖變法而不暇.”

嚴復分析了一下國際局勢, 闡明英、法、德、俄、日等國間錯綜復雜的關 係, 認為世界正處於多事之秋, 俄、日之間必有大戰, 英國改變以往光榮孤 立的政策, 將同日本結盟, 阻止俄國南下擴張. 所以, 他主張皇帝要親自遊 歷西方, 同中外之好. 他說: “陛下奮宸斷、降德音, 令計臣籌數千萬之款, 備戰艦十餘艘為衛, 上請皇太后暫為監國, 從數百親賢貴近之臣, 航海以遊 西國, 曆聘諸有約者, 與分庭抗禮.” 到處宣傳“中國天子有意為治……願有 以聯各主之歡, 以為恥東方太平之局, 懷保中外民人”, 相互通商結好. 如果 有“陰謀無義, 侮奪吾土地, 而蹂躪吾人民者, 吾將與有義之國為連以禦伐 之.” 嚴復認為這樣做, 可以使“東方紛爭之禍弭矣.” 另外天子出遊, 除開中 國數千年天子不涉異域之先例外, “親履其地, 則有以知中西政俗之一統.

知其異同, 則有以施吾因應修改之治, 其為益甚眾.” 嚴復主張皇帝親自到 西方遊歷, 認識西方現代社會, 同時結好各國, 為中國的變法創造一個和平 的國際環境, 應該說這一主張是正確的. 前文說過, 康有為也有類似的主張.

31) 嚴復, 擬上皇帝書 (嚴復集第1冊), p.62.

32)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27.

(15)

只是嚴復顯然對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曰結百姓之心”, 也就是說要取得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嚴復說: “不結 百姓之心, 則民情離渙, 士氣衰靡, 無以為禦侮之資, 雖聯各國之歡, 亦不 可恃.” 而且“自古立國之道, 未有人心未去而國本或搖者也”, 所以變法必須 爭取廣大民眾支持. 但是今日中國, “人心渙散, 各顧己私, 無護念同種忠君 愛國之誠, 最可哀痛”, 甲午一戰已經暴露無遺, 實不忍言. 所以陛下在“出 洋回國之便, 親至各省, 巡狩省方, 縱民聚觀嵩呼, 瞻識共主; 又為躬閱防 練各軍, 誓誥鼓厲(勵), 振其士氣.” 如果舉國之民, “人人有戴主死敵、奮 不自顧之心”, 那麼, “敵國見此, 自生戒心.” 嚴復認為這一條非常重要, “此 為至計, 不可忽也.” 嚴復這一見解雖然不無道理, 但是中西國情不同, 籠絡 民心固然重要, 但是中國皇帝出巡, 大都造成擾民的結果. 而且即便不擾民, 通過一次或者數次出巡, 也很難指望達到嚴復所說的效果. 另外中國的變法 是自上而下的行動, 關鍵在於官僚、精英階層必須意見一致. 所以嚴復的看 法不免流於書生氣.

“三曰破把持之局”, 排除頑固派以及既得利益者, 要將政府權力掌握於改 革派之手. 嚴復說“不破把持之局則搖手不得, 雖欲變法而不能也.” 為什麼 呢? 嚴復認為: “國家承平既久, 則無論為中為外, 舉凡一局一令, 皆有緣 法收利之家. 且法久弊叢, 則其中之收利者愈益眾, 一朝而雲國家欲變某法, 則必有某與某者所收之利, 與之偕”, 那麼這些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 就會

“構造百端, 出死力以與言變者為難矣.” 所以, “蓋法之敝否, 與私利之多寡 為正比例; 而私利之多寡, 又與變之難易為正比例也.” 然後嚴復舉例, 諸如 造幣、廢厘金、變科舉、廢弓箭、用槍炮、毀沙艇、易輪船、罷漕運、收 折色、講河工、用西法等變革之舉措, 都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甚至有 些小人, “甯坐視其國之危亡, 不以易其身一朝之富貴.” 所以嚴復再三強調,

“今日之中國, 不變法則亦已矣, 必變法則慎勿為私利者之所把持.” 應該說 嚴復的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他對中國官場的弊病確實洞若觀火. 確實, 要想 變法維新, 必須要建立一個由改革派領導的、權力集中的政府, 這樣才能自 上而下、雷厲風行地領導整個國家展開現代化活動. 可以說建立一個由改 革派領導的政府是所有改革措施得以開展的前提, 做不到這一點也就談不

(16)

上現代化.

嚴復建議變法之前應該做的三件事基本上都是開展維新變法的前提工作.

2. 提高民力 、 民智 、 民德的水準

嚴復主張變法時, 要標本兼治. “蓋古今謀國救時之道, 其所輕重緩急者, 綜而論之, 不外標、本兩言而已. 標者, 在夫理財、經武、擇交、善鄰之間;

本者, 存夫立政、養才、風俗、人心之際. 勢亟, 則不能不先事其標; 勢緩, 則可以深維其本. ……標、本為治, 不可偏廢, 非至明達於二者之間, 權衡 至審而節次圖之, 固不可耳.”33)

至於變法的具體措施, 在『原強修訂稿』中, 嚴復比較詳細地闡述了自己 的變法主張.

嚴復主張標本兼治, 那麼, 何為變法之本呢? 他說:實際上, “夫所謂富強 雲者, 質而言之, 不外利民雲爾. 然政欲利民, 必自民各能自利始; 民各能 自利, 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欲聽其皆得自由, 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 反是且 亂.” 要想讓民眾“能自治而自由者”, 必須在民力、民智、民德上下功夫. 所 以“今日要政, 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 二曰開民智, 三曰新民德.” 所以這三 者乃變法之本, 只要做到了, “則其治標而標立; 三者不進, 則其標雖治, 終 亦無功.” 嚴復說自從海禁大開以來, 中國仿行西法, 為數可謂不少. 諸如譯 署、同文館、船政、出洋肄業局、輪船招商、製造、海軍、海署、洋操、 學堂、出使、礦務、電郵、鐵路等, “此中大半, 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 結 果中國行之, “則淮橘為枳, 若存若亡, 不能實收其效.” 洋務運動未能取得 應有的成效, 就是因為“舍本而言標”的結果. 誠然, 鍛煉可以使人強壯, 但 是“使病夫焉日從事於超距羸越之間, 以是求強, 則有速其死而已矣”, 而當 今的中國, “非猶是病夫也耶?” 縱觀全國, “苟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 已薄, 雖有富強之政, 莫之能行.” 所以必須從民力、民智、民德這根本上 下功夫, 逐步推進.

33) 嚴復, 擬上皇帝書 (嚴復集第1冊), pp.69-77.

(17)

在鼓民力方面, 必須強壯民眾的體魄. 他說: “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 而以 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 此自功名之士觀之, 似為甚迂而無當.” 但是今天 的“西洋言治之家, 莫不以此為最急.” 而且, “曆考中西史傳所垂, 以至今世 五洲六十國之間, 貧富弱強之異, 莫不於此焉肇分.” 所謂“君子小人勞心勞 力之事, 均非氣體強健者不為功.” 所以, 古代的教育都是文武合一, “癢序 校塾, 不忘武事, 壺勺之儀, 射禦之教, 凡所以練民筋骸, 鼓民血氣者也.”

孔孟時代的教育如此, 而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教育也莫不如此. 嚴復說: “故 中國禮俗, 其貽害民力而坐令其種日偷者, 由法制學問之大, 以至於飲食居 處之微, 幾於指不勝指”, 但是其中危害最大的惡習, “莫若吸食鴉片、女子 纏足二事.” 他認為這二者並非難以戒除禁止, 而是決策者“以為無與國是民 生之利病而已.” 其實“種以之弱, 國以之貧, 兵以之窳, 胥於此焉階之厲 耶!” 所以, 他說要想增強民力當務之急就是戒絕廢除鴉片、纏足之惡習, 否則任何變法, “皆空言而已.”

在開民智方面, 必須學西學, 講實用, 廢八股制科等. 嚴復認為: “夫西洋 之於學, 自明以前, 與中土亦相埒耳. 至於晚近, 言學則先物理而後文詞, 重達用而薄藻飾. 且其教子弟也, 尤必使自竭其耳目, 自致其心思, 貴自得 而賤因人, 喜善疑而慎信古. 其名數諸學, 則藉以教致思窮理之術; 其力質 諸學, 則假以導觀物察變之方. 而其本事, 則筌蹄之於魚兔而已矣.” 也就是 說西洋學問重實際、重發現、重實踐、重視方法的教學等等. 中土則不然, 凡事“必求古訓. 古人之非既不能明, 即古人之是, 亦不知其所以是. 記誦詞 章既已誤, 訓詁注疏又甚拘, 江河日下, 以至於今日之經義八股, 則適足以 破壞人材, 復何民智之開與有耶?”34) 在稍後寫作的 救亡決論 中, 嚴復痛 批八股取士的三大弊端, 即“錮智慧”、“壞心術”、“滋遊手”, 這三害, 任何 國家“有一於此, 則其國鮮不弱而亡.” “八股取士, 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 地, 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 長人虛驕, 昏人神智, 上不足以輔國家, 下不足 以資事畜. 破壞人才, 國隨貧弱.” 八股不除, “雖練軍實、講通商, 亦無益 也.”35) 所以, 要想開民智, “非講西學不可; 欲講實學, 非另立選舉之法, 別 34)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p.26, 28, 29.

(18)

開用人之塗, 而廢八股、試帖、策論諸制科不可.”

在新民德方面, 嚴復認為必須民主化, 才能使民眾視國事如家事, 團結一 致, 振興中華, 嚴復認為這是三件治本之事中“最難”者. 就大眾倫理教育而 言, 他說姑且不論西洋的宗教怎麼樣, “然而七日來復, 必有人焉聚其民而 耳提面命之”, 也就是說教會神職人員每逢週末就要對民眾進行一番倫理道 德的說教. 既然是宗教, 在說教方法上自然是“臨之以帝天之嚴, 重之以永 生之福.” 西洋人“無論王侯君公, 降以至於窮民無告”, 都接受此類教育, 所 以“其民知自重而有所勸於為善.” 反觀中國, 傳統的教育一般都是“擇凡民 之俊秀者而教之”, 至於普通民眾, “則自繈褓以至成人, 未嘗聞有孰教之者 也.” 因而此等民眾“後義先利, 詐偽奸欺”, 寡廉鮮恥, 甲午戰爭中就有水雷 與炮彈填充的竟然是“鐵滓沙泥.” 以至於“洋報議論, 謂吾民以數金錙銖之 利, 雖使其國破軍殺將失地喪師不顧.” 嚴復認為中國“自秦以降, 為治雖有 寬苛之異, 而大抵皆以奴虜待吾民”, 這就導致“民亦以奴虜自待.” 而“奴虜 之于主人, 特形劫勢禁, 無可如何已耳, 非心悅誠服, 有愛於其國與主, 而 共保持之也.” 所以前述的不義之事發生在中國, “復何怪乎?” 然後嚴復說 西方的民眾所以愛國, 是因為其推行民主政治, 民眾以國為家, 國與家一體.

他說: “彼西洋所以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愛於其國與主, 而赴公戰如私仇 者, 則亦有道矣.” “法令始於下院, 是民各奉其所自主之約, 而非率上之制 也; 宰相以下, 皆由一國所推擇”, 是人民的公僕. 所以在西方, “出賦以庀 工, 無異自營其田宅; 趨死以殺敵, 無異自衛其室家.” 所以要想提高中國的 民德水準, 使之同仇敵愾以禦侮, 必須使民眾以國為家, 也就是說: “非有道 焉使各私中國不可也”, 即實現政治的民主化. 要“設議院於京師, 而令天下 郡縣各公舉其守宰.” 嚴復再三強調民主化對新民德的重要性, 他說: “欲民 之忠愛必由此, 欲教化之興必由此, 欲地利之盡必由此, 欲道路之辟、商務 之興必由此, 欲民各束身自好而爭濯磨於善必由此.”36)

就嚴復的新民德的主張而論, 應該說中國古代也不是沒有大眾教育, 象西 35) 嚴復, 救亡決論 (嚴復集第1冊), pp.40-43.

36) 嚴復, 原強修訂稿 (嚴復集第1冊), p.30.

(19)

方那樣每週都要去教會, 中國確乎沒有, 但是中國也存在佛教、道教, 其功 用同基督教大同小異, 而且主要還是面向普通的、目不識丁的下層民眾. 只 是因為中國社會世俗性太強, 又系農業社會, 所以中國宗教對社會的影響以 及宗教的組織性都比不上基督教. 除此之外, 家庭、宗族也具有一定的道德 教育與監督的功能. 還有傳統社會知書達理的紳士們言行, 對普通民眾也起 著示範作用. 此外還有戲劇、說書等民間藝術, 也起到了隱惡揚善的作用.

至於中國民眾不能象西方國民那樣愛國猶如愛家, 儘管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更主要的確如嚴復所說在於政治體制的差異, 在於民主與專制的差異. 至於 要想讓中國民眾象西方民主國家那樣愛國、有奉公精神, 確實也要實現中 國的政治民主化. 至於嚴復說只有民主化, 才能實現經濟現代化則有激進的 色彩, 而且是本末倒置. 從各國現代化實踐而言, 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而言, 恰恰相反, 只有先實現經濟現代化, 才能最終實現政治民主化. 但是嚴復就 維新變法提出的政策建議來看, 嚴復還是一個溫和的、漸進的改革論者.

3. 以漸進的方式完成中國的現代化.

嚴復雖然說只有民主化才能真正地新民德, 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 但是 他主張循序漸進地實現民主化的目標. 在 辟韓 中, 他對中國傳統的國家理 論以及專制主義的理論進行了批判, 但是他反對馬上廢除君主制. 他說“及 今而棄吾君臣”的說法, “是大不可.” 為什麼呢, 因為“其時未至, 其俗未成, 其民不足以自治也.” 他說很多“西洋之善國”, 也就是相當發達的現代國家 尚不能做到廢除君主制, 更何況各方面都落後的中國. 所以後來在“新政”期 間, 對於清政府的倉促立憲, 嚴復始終不以為然. 嚴復說只要“乃今將早夜 以孳孳求所以進吾民之才、德、力者”, 使民眾“至於能自治也”, 那麼, 三五 十年, 中國必將富強, 因為歐美國家有今日的富強也“不外百餘年、數十年 間耳.” 他還說如果中國一心一意地變法求強, “三十年而民不大和, 治不大 進, 六十年而中國不克與歐洲各國方富而比強者, 正吾莠言亂政之罪可也 .”37)

漸進論後來成為嚴復有關中國近代化的畢生的政治信念, 至1906年晚清

(20)

新政時, 嚴復還說: “夫人類之力求進步, 固也”, 但是, 社會進步是漸進有 序的, 不可操之過急, “必忍焉以須其熟.”38) 所以, 他後來支持袁世凱, 參 加籌安會也基本上是這一立場的反映.

以上是嚴復在維新變法期間發表刊出的近代化改革言論.

Ⅵ. 結 語

比較其他維新變法期間的思想家而言, 嚴復對現代西方文化的理解、對 於中西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差異的分析在當時確實無出其右. 他對西方文化 的介紹、他對中國以及國際時局的分析、他對中國變法必要性的論證真可 謂振聾發聵、讓人耳目一新. 他確實不愧為維新變法時期的著名的啟蒙思 想家. 自那以後, 西方現代各種理念開始進入中國, 進化論取代了歷史循環 論、民權論取代了傳統的專制理論、發展觀取代了消極謀求久安的觀念, 一種新的、現代的思想體系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 當然中國人所以能在很 短的時間內理解並接受這些觀念, 也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與人生 觀同現代文化有相通的地方, 這樣中西文化才能一拍即合.39) 如果沒有相通 性, 就會出現今天很多國家仍然拒絕現代化、一心謀求復古的局面. 在以後 的二十世紀, 中國人的思想、治學方法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 應該說嚴復以 他的觀點、他的翻譯, 使他成為這巨大變化的先驅.

從嚴復的一生來看, 嚴復看問題是冷靜客觀的, 但是分析嚴復維新變法期 間的言論著作, 卻有很多過激的言辭, 諸如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批評、對中國 古代政治的批判、對科舉制度的抨擊以及對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社 會觀等方面的分析都有攻其一端、不及其餘的傾向, 似乎是一個民族文化 自卑主義者. 其實嚴復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頗多肯定, 尤其到晚 年, 人們甚至以為他是一個封建遺老. 其實作為一個啟蒙思想家, 在戊戌變 37) 嚴復, 辟韓 (嚴復集第1冊), p.35.

38) 嚴復, 政治讲义·序 (嚴復集第1冊), p.1242.

39) 姚传德, 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 第229期), pp.1-17.

(21)

法時期, 在妄自尊大的頑固勢力尚處於主導地位的時代, 在國人對西方文化 還處於茫然無知的時代, 此時的主要任務是破舊立新, 為了振聾發聵以起到 啟蒙的效果, 嚴復講些極端言詞也可以理解. 而且同五四時期的真正的民族 自卑主義者不同, 嚴復在維新期間對中國文化批判就持有一定的保留, 只是 說對救亡圖存而言, 舊學“無用無實.” 另外他也分析了中國先人創制的背 景, 認為尤其歷史的合理性, 只是他認為現在環境變了, 治國方法自然也有 隨之變異, 他並沒有將中國古代文化說得一錢不值. 正因為如此, 嚴復在民 族自卑主義、“孔孟之道吃人”、“古書有毒”的論調橫行的時代, 從以往全力 介紹西學, 一變成為傳統文化的衛道士, 強調讀經, 認為: “四子五經, 固是 最富礦藏, 唯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40) 以至於遺囑中還說: “須知 中國不滅, 舊法可損益, 必不可叛”,41) 由此反映了嚴復對中國文化的熱 愛、同時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命運的擔心. 所以, 有的學者認為嚴復晚年對 中西文化的重估和對中國文化的前瞻, “其中包含了不少合理因素.”42)

同戊戌變法期間其他思想家相比, 嚴復的貢獻主要在宣傳西方的思想觀 念方面, 所以對於維新變法的建言、也就是有關中國近代化道路的見解, 應 該說還不夠系統、不太成熟, 可操作性的意見較少, 諸如認為中國只有民主 化才能實現經濟的近代化的觀點同他後來的其他見解也不無矛盾之處, 另 外對於近代化工作前後序列也不夠完整、周詳. 而且對於在近代化工作當 中居於核心地位的經濟工業化, 嚴復幾乎沒有專論, 顯然他當時對此重視不 夠. 其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只有經濟現代化才能有政治的民主化, 才能支持屬於意識形態的“新民德”的產生, 才能使民眾享受真正的自由生 活. 當然嚴復的思想體系所以有這些不足, 也同嚴復沒有參與維新變法的具 體事務以及維新進行的時間很短有關.

從總體來看, 嚴復是一位漸進的改革論者. 雖然嚴復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 的批評, 語多激烈. 但是從操作性的建議諸如 擬上皇帝書 而言, 嚴復是一 位溫和的維新主義者, 主張通過逐步的改革, 在四五十年內, 自上而下地實 40) 嚴復, 与熊纯如书 (嚴復集第1冊), p.668.

41) 嚴復, 辟韓 (嚴復集第1冊), p.360.

42) 歐陽哲生,嚴復評傳(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p.180.

(22)

現中國的現代化、完成中國的民主化. 對照東亞現代化成功之路以及歷史 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 嚴復主張依託清政府, 在專制政府的領導下, 有計 劃、有步驟、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應該說除卻 激烈的部分以及不太成熟的矛盾部分, 總體而言, 符合現代化的規律, 是值 得肯定的.

(23)

(한글요약)

엄복(嚴復)의 근대화 사상

야오 취안더 (姚傳德)

엄복(嚴復)은 시대에 적응하여 발전하는 민족은 생존하므로 국가를 다스리는 방법은 시대에 부응하여 나아가야 한다고 보았다. 중국은 지 금까지 비록 큰 변법을 진행하여 생존과 발전을 모색해 온 것은 아니 었는데, 이는 모두가 중국에 비해 발전 수준이 낙후한 민족들이었기 때문이다. 그러나 현대 서방 문명은 오히려 중국 문명에 비해 훨씬 선 진적 문명이고, 이와는 대조적으로 중국은 빈궁하고 허약하여 변법 개 혁을 하지 않으면 필연적으로 나라가 망할 지경에 처해 있다.

엄복은 중국의 전통적인 정치철학, 문화 풍토, 학술 풍토상 결점과 허황된 면이 아주 많다고 보았다. 엄복은 정교법제(政教法制)가 군주 성인에게서 비롯된다는 한유(韓愈)의 이론은 지극히 황당한 것이라 하 면서 인민이 국가 권력의 근본이라고 주장하였다. 중국은 바로 이러한 황당한 이론에 따라 오랫동안 우민정책으로 나라를 이끌어 왔고, 이것 이 중국과 서양 민주국가가 만날 때마다 패전을 거듭하게 하였다고 보 았다. 중국 전통의 문화적 학술적 풍토는 고담준론을 줄기면서 실천을 중시하지 않았고, 역사적 경험을 중시하면서 창조적 발전을 중시하지 않고 개인적 자유를 압박하였을 뿐만 아니라 소극적 방법으로 사회의 안정을 유지하려고 하여 결국 중국을 날로 낙후되게 만들었다고 보았 다.

엄복은 중국이 반드시 서방의 실력을 배워야 살아 남을 수 있다고 보았다. 이를 위해 우선 변법 개혁을 위해 유리한 국내외적 환경을 만 들어야하고, 개혁파가 정부 기구에서 실권을 가져야 한다고 했다. 그런

(24)

다음 악습을 제거하고, 서양 학문을 보급하고 민주화를 통해 민력(民 力), 민지(民智), 민덕(民德) 등등을 제고하여 점진적인 방식으로 중국 현대화를 완성해 가야 한다고 보았다.

무술변법 기간의 다른 사상가들과 비교해 볼 때 엄복은 서방 문화 에 대한 이해, 중서 정치 사상 등 방면의 차이에 대한 분석에서 탁월 하였다. 그 이후 중국 사상 문화계에서는 거대한 변화가 일어났고, 엄 복은 이 거대한 변화의 선구자였다. 그러나 엄복은 중국 문화를 비판 하면서도 서양 문화에 대해서 맹종하지도 않았고, 서양 문화가 가진 모종의 결함을 파악하면서도 동시에 중국 문화에 대해 무조건 긍정하 지도 않았다. 이러한 객관적 태도가 칭찬할 만하다.

주제어: 근대화,무술변법,엄복,강유위,양계초,담사동,광서황제,자희태 후,장지동

關鍵詞: 近代化,戊戌變法,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光緒皇帝,慈禧太 后,張之洞

Keywords: Modernization, Wu-xu Bian-fa, Yan Fu, Kang Yu Wei, Liang Qi Chao, Tan Si Tong, Guang-xu Emperor, Ci-xi Empress, Zhang Zhi Dong (원고접수: 2012년 10월 24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5일, 수정원고

접수: 12월 23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6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왕도王韜는 과거제도는 단지 중국 전통 학문만 중시하고 서양 학문 은 경시하는 경향이 있는데 이는 시대에 부합되지 않는다고 말하고 있 다.24 廣東 지역의 왕병요王炳耀는 시요론時要論 이라는 글에서 “팔고문으로는 백성을 윤택하게 할 수 없고 국가와 백성을 보위하는 하는 것은 더욱 어렵다“고 말하고 있다.25 그리고 익명匿名의 한 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