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因素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4(6),471-482。
行政院衛生署(2010,12月).衛生統計系列(一)_98年度死因統計.2011年 2月26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
list_no=11122&class_no=440&level_no=3
庄勋、朱湘竹、周逸萍、兰绍颖、荀鹏程、姜声扬(2007).南通市高中生自杀 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國學校衛生,28(5),412-414。
吳佳陵(2010).高二學生的同儕關係與憂鬱情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蕭仁釗(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
之編製和心理計量特性研究 .測驗學刊,55(3),535-557。
吳昱德(2007).青少年知覺之家庭界限與其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純儀、顏正芳、余麗樺(2007).青少年自殺危險因子之後設分析 .臺灣精神 醫學,21(4),271-281。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 :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 究,9,3-52。
李淑美(2008).預防青少年自殺-教師與父母應該知道的事.諮商與輔導,271,
55-58。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沙寶珠(2009).青少年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與憂鬱情緒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杏樺(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思源、李玫姿、梁文敏、張麗惠、郭憲華、賴璟賢、…郭憲文(2006a).台灣 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使用行為與其家庭型態特性之相關性 .中台灣醫誌,
11(4),243-251。
周思源、李玫姿、梁文敏、郭憲華、張麗惠、賴璟賢、…郭憲文(2006b).台灣 地區在校青少年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與藥物使用之盛行率.中台灣醫誌,
11(3),177-186。
林玉芳(2002).師院生面對死亡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 、憂鬱情緒的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林宜平、李蘭、吳文琪(2002).少年對自殺的看法:國中生焦點團體質性資料 分析.醫學教育,6(2),136-146。
林美李(2003).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林綺雲(2004).走出青少年自殺與防治的迷思 .哲學與文化,31(9),75-93。
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狀況、
鬱卒、憂鬱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台北市。
凃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紀櫻珍(2008).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北市醫學雜誌,5(3),320-328。
袁碧濤、楊建明、周麗、黃廣文(2006).深圳市青少年自殺意念及 其影響因素 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7(8),722-723。
張振成(2001).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關愛與防治 .輔導與諮商,184,45-47。
張慧慈(2011).輔導青少年自殺意念之有效策略 .諮商與輔導,307,2-5。
張曉雲(2007).青少年自殺死亡與家人自殺及精神疾病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梁藝陵(2010).從生態系統觀談青少年自殺 .諮商與輔導,300,42-45。
郭鴻茹(2009).青少年生活事件、友伴支持對憂鬱傾向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陳李綢(2008).中學生個人特質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2), 323-340。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陳柏妤、游舒涵、黃鈞蔚、陳映樺、陳喬琪、李明濱(2005).從生理、心理與 社會層面檢視自殺行為的理論 .北市醫學雜誌,2(8),686-696。
陳喬琪、陳映樺、郭千哲、蔡尚穎(2010).自殺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合記。
陳雅卉(2009).大學生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以某 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毓文、鄭麗珍、林鍾淑敏、陳彥竹(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對 策.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錦宏、陳億倖、陳俊鶯、薛素霞、邵文娟、王姿乃、…陳快樂(2008).青少 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之相關因子研究 .臺灣精神醫學,22(1),57-66。
陳薇、李芳健、王家骥、麥錦城、王心旺、李亮昌、…卡德爾(2006).廣州市 中小學生自殺意念及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學校衛生,27(3),193-194。
黃小蔘(2007).國中生與其父親對父職參與之知覺 、知覺差異及其父子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鈞蔚、江弘基、李明濱、戴傳文(2006).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台灣醫學,10
(3),343-352。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 」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 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 .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
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楊鎧瑀、廖俊傑(2010).青少年自殺防治.中南盟臨床專刊,3(1),81-89。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 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劉兆瑛(1993).師生關係-處理學童危機的基礎.亞洲輔導學報,2(1),53-58。
劉修全(2004).自殺歷程與生存理由.諮商與輔導,221,19-21。
劉焜輝(2008).青年期的臨床心理學(十五)自殺行為.諮商與輔導,271,51-54。
歐素汝、余漢儀(1997).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青少年自殺意念發展初探.政治 大學社會學報,27,147-180。
蔡孟如(2009).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存琪(2005).青少年自殺.慈濟醫學雜誌,17(2),39-44。
謝璟婷(2007).從生態系統理論談青少年的自殺成因及預防措施.諮商與輔導,
260,7-13。
藍乙琳(2007).「變色的青春」-談校園裡學生自殺問題與防治 .諮商與輔導,
260,31-35。
藍乙琳(2008).「沉重的腳步,黯淡的青春」-談青少年憂鬱傾向之成因 、預防 與輔導.研習資訊,25(3),129-135。
羅品欣(2007).從人際關係的發展危機探討青少年自殺的成因 .中等教育,58
(5),130-139。
蘇吉禾(2009).青少年憂鬱與親子關係、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蘇宗偉、李明濱(2006).自殺的流行病學.臺灣醫學,10(3),329-338。
蘇益志(2007).論青少年自殺成因與防治 .諮商與輔導,260,62-63。
蘇麗容(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