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本研究工具分為五個部份,分別為人口學資料、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台灣 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與正向意念與負向自殺意念 量表。
一、人口學資料
為研究者自行編製,包含性別、年齡、年級、物質使用(抽菸、飲酒、毒品)、
健康狀況滿意度、父母婚姻狀況、和父母同住、家族自殺史、家中領有低收入戶 補助、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別、母親職業類別、學業成績 滿意度(附錄二);其中父母親職業類別以黃(2003;2008)所建構的「台灣地 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 」收集資料,「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及 經理人員、專業人員」為5,「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為4,「事務工作人員」
為3,「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
裝工」為2,「農、林、漁、牧工作人員與非技術工及體力工」為1,「學生、家
庭主婦、失業及其他無職業者」為0,數字越大表示社經地位越高。
二、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李(2008)、陳李和蔡(2009)參考愛德華氏個人興趣量表及
Costa和McCrae(1992)所發展的NEO-FFI人格量表五大因素的內涵,並由12
位國高中任職教師與學生進行訪談,以瞭解中學生實際狀況,最後決定由與「個 人內在世界」、「外在環境」、「課業學習」、「人際衝突」、「生涯」及「個人生活習 性」等六個有關的情境討論題目內容後,建立適合台灣中學生的個人特質量表 。 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陳李,2008;陳李、蔡,2009)為自陳式量表,共有50 題,內容涵蓋「創新變異」、「情緒表現」、「友愛親密」、「樂觀進取」和「決策能 力」等五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10題。採Likert四點量表,每題1-4分,總
分為50-200分,回答「完全不符合」者得1分,「大部分不符合」者得2分,「大 部份符合」者得3分,「完全符合」者得4分;「情緒表現」題目都為反向題,反 向題則依序反向計分,故「情緒表現」分量表得分越高者,其負面情緒越低,其 正向情緒表現越高。各分量表的個人特質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在該部份的個 人特質越高;全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其個人特質 的正向能力思考越顯著。
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的五個分量表與 Costa及McCrae(1992, 1994)的人格 五大因素有內容一致的關係,創新變異與開放性(openness),負向情緒表現與 神經質(neuroticism),友愛親密與親和力(agreeableness),樂觀進取與外向性
(extraversion),決策能力與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陳李,2008);各分量 表內容及其界定如下(引自陳李、蔡,2009):
1.創新變異(開放性):個人喜歡嘗試新奇事物,希望生活有變化、有創意、有
彈性。得分低者代表生活方式較拘謹、缺乏創意與彈性。
2.情緒表現(神經質):個人對自己能力缺乏信心 ,覺得做事不如意,喜歡公開
批評,對不滿意的事情常有負面想法。得分低者代表具有愈多的負面情緒 、對 自己能力缺乏信心,覺得做事不如意等負面想法 。
3.友愛親密(親和力):個人喜歡結交朋友、容易相處、富有同理心、喜歡幫助
別人,同時遇到困難會希望別人的鼓勵和支持 。得分愈低者代表其缺乏朋友、
較孤獨。
4.樂觀進取(外向性):個人願意接受挑戰工作,喜歡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做事
情會堅持有毅力。得分愈低者代表其缺乏自信、逃避困難且缺乏追求成功的毅 力。
5.決策能力(嚴謹性):個人在處理人、事、物的態度上有明確的認知及判斷能
力,做事情有計畫,會按計畫行事。得分低者代表其決策能力低,缺乏策略及 計畫能力。
(一)信度分析
以北部地區國中、高中職250名學生進行兩次預試,正式抽樣人數採取以地
區學校數及學生數進行分層取樣,抽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地區的國中、高中 及高職一至三年級生共1,479位(國中576位、高中535位、高職368位),分 別建立國中、高中及高職的性別常模;分別以內部一致性、折半信度與重測信度 三方面進行信度分析,以235名國中生為對象,得到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介 於.26至.86之間(p<.05),將各分量表試題拆成兩半 ,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係 數介於.81至.86之間(p<.01),折半信度係數則介於.74至.86之間(p<.01);
相隔三週以238名國中生進行重測,得到重測信度係數為.82至.87之間(p
<.01)。該量表於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僅友愛親密為.69,其餘則介於.80 至.86之間。
(二)效度分析
經因素分析抽取五個分量表,共有一個特徵值2.82,可以解釋56.35%的個 人特質;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FA)進行效度考驗分析,結果顯示本量表具有不 錯的建構效度(適合度指標GFI=.96,NFI=.96,RMSEA=.15,SRMR=.047);
另外,以「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中學生生活適應量 表」及「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為效標,探討個人特質的內涵與效標關聯效度分 析,結果與各效標量表間均達顯著相關 (p<.01)。
三、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 (TRICA)
本研究採用吳等(2008)發展的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此為自陳式量 表,由「父母關係分量表」(24題)、「師生關係分量表」(14題)及「同儕關係 分量表」(14題)三個部份所組成,其中「父母關係分量表」包括「正向母子關 係」(6題)、「正向父子關係」(6題)、「負向母子關係」(6題)、「負向父子關係」
(6題),「師生關係分量表」包括「正向師生關係」(7題)、「負向師生關係」(7 題)及「同儕關係分量表」包括「正向同儕關係」(7題)、「負向同儕關係」(7 題),總計共52題,以最近半年為時間參考點,請研究對象自行評量與父母、老 師及同儕間的關係。採Likert四點量表,每題1-4分,總分為52-208分,回答
「從不如此」者得1分,「很少如此」者得2分,「有時如此」者得3分,「總是
如此」者得4分。
(一)信度分析
以北部某縣隨機抽取三所國中及三所國小,五年級270位、七年級292位、
九年級456位,共1,018名學生進行施測,另邀請五年級57位學生隔兩週後進
行再測信度;各分量表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父母關係分量表」得到四個因素,
「師生關係分量表」、「同儕關係分量表」分別也各得到兩個因素,各因素內部一 致性係數(Cronbach’s α)介於.77至.86之間;相隔兩週再測信度係數(Pearson’s
r)介於.73至.88之間。該量表於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介於.76至.88之間。
(二)效度分析
針對三個分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CFA),三個分量表每一題的偏態值 均介於-1至1之間;親子關係分量表的適合度指標 GFI=.91,CFI=.89,RMSEA
=.06,SRMR=.08(χ2=641.61, p<.001),師生關係分量表為 GFI=.95,CFI
=.96,RMSEA=.05,SRMR=.04(χ2=175.03, p<.001),同儕關係分量表則為 GFI=.93,CFI=.90,RMSEA=.06,SRMR=.05(χ2=231.21, p<.001);整體 來說,三個分量表都具有良好的整體模式適合度 。
以「身心症狀量尺」為效標,探討個人身心症狀與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結果 僅有同儕正向關係與效標量表間未達顯著相關 (r=.03),表示以身心症狀來看 此量表的四個負向分數(父子負向關係、母子負向關係、師生負向關係及同儕負 向關係)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 。
四、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CES-D)
本研究採用Radloff(1977)所編製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 適合用於測量一般性樣本的憂鬱傾向,以瞭解受試者過去一週出現憂鬱症狀的頻 率,目前在國內外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中文版由Chien和Cheng(1987)進行翻 譯而成。CES-D為自陳式量表,共有20題,每題有四個選項,回答「沒有或很 少(每週1天以下)」者得0分,「偶爾(每週1-2天)」者得1分,「時常(每週 3-4天)」者得2分,「經常(每週5-7天)」者得3分,其中第4、6、8、12題為
反向題,計分時需要反向計分,總分為0-60分,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的憂鬱 程度越高。
(一)信度分析
林(2003)以台北市779名高中生為對象,發現CES-D的Cronbach’s α為.87, 郭(2009)以2,276名高中及高職生施以CES-D進行研究發現,其Cronbach’s α 為.90,邱(1996)使用CES-D探討740名國中生憂鬱傾向的相關因素發現 Cronbach’s α為.84,蘇(2009)以1,187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所得Cronbach’s α 值為.90,國內Yang、Soong、Kuo、Chang和Chen(2004)對2,440名12-16歲 青少年使用CES-D進行研究,結果發現Cronbach’s α 為.90,並於一週後隨機選 取244名進行組內相關信度(Intra-class correlation reliability)為.93。該量表於 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93。
(二)效度分析
Radloff(1977)使用因素分析法共取得四個因素,分別為沮喪情感(depressed affect)、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身心症狀(somatic and retarded activity)、人 際問題(interpersonal)。蘇(2009)以因素分析來驗證CES-D的建構效度,結 果KMO值為.928,Bartlett球形考驗達顯著,利用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得到四個 因子,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5.76%,各題的因素負荷量都在.30以上。
五、正向意念與負向自殺意念量表 (PANSI-C)
本研究採用Chang等(2009)將Osman等人(1998)所發展的正向意念與 負向自殺意念量表(PANSI)翻譯而成的中文版正向意念與負向自殺意念量表
(PANSI-C),屬自陳式量表,瞭解受試者最近兩週內的自殺意念頻率 ,包含正 向保護因子及負向危險因子兩個因素 ,題目分別有正向意念(Positive Ideation, PI)6題及負向自殺意念 8題(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NSI),共有14題,採
Likert五點量表,每題 1-5分,總分為14-70分,回答「從來沒有」者得1分,「經
常」者得5分。
(一)信度分析
PANSI-C全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為.89(Chang et al., 2007),Chang等
(2009)以台北市2,341名國中及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PANSI-PI及PANSI-NSI 兩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86及.94;PANSI-PI及PANSI-NSI兩個分 量表四週後再測信度分別為.82與.70(p<.05)。PANSI-PI及PANSI-NSI兩個分 量表於本研究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87與.95。
(二)效度分析
經驗證性因素分析(CFA)可得到PANSI-PI及PANSI-NSI兩個因素,且有 良好的建構效度(Osman et al., 2002)。Chang等(2009)以兒童憂鬱量表(CDI)、
自我時間控制表(Self-control schedule, SCS)及兒童認知三元素(CTI-C)為效 標,探討正向意念與負向自殺意念量表與效標關聯效度的分析 ,結果本量表與各 效標量表間均達顯著相關 (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