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五章 討論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將研究過程中所受到的限制 、未來可研究的方向及建議分別說明之 。 一、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受限於研究對象未滿18歲,加上人力、時間及經費的考量,本研究採方便 取樣,僅以台中市后里區內兩所學校的國中生為收案條件,但需同時獲得家長及 研究對象的同意後才能參與本研究,此限制可能會造成本研究結果出現被低估或 高估的情形;另外,本研究結果只能推論(generalizability)到相似族群,在推

論到其他年齡層、台中市其它區域或其他縣市的國中生時 ,將會受到限制。

(二)研究設計方面 1.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為橫斷性研究,僅能以研究對象單次所提供的資料作為統計及解 釋的依據,其研究結果也只能以本次所收集到的資料來說明其相關性 ,但卻無法 看出長期的變化。

2.資料收集法

本研究以自陳式結構式問卷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但對於研究對象真實的內在 想法則不得而知,於填寫問卷的過程中,研究對象是否會因具有社會期許(social desirability)的心態而選擇與實際情況不同的選項 ,形成研究結果被高估或低估 的偏誤則無法進行控制,此為本研究受限之處。

(三)研究工具方面

人口學資料中的年齡、物質使用(毒品)、家族自殺史、父母親教育程度及 父母親職業類別,以及人際關係中的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等變項的設計也受到限 制,以下則分別敘述之。

1.年齡

研究對象年齡與自殺意念間並未達顯著差異性,但年級卻與自殺意念達顯著 差異;依常理來說,隨著年級的增加,年齡應該也會隨之增加,本研究對象在勾 選年齡時並沒有規定以實歲或虛歲為主 ,可能因此而造成研究結果上的不同 。 2.物質使用(毒品)

毒品的狀況僅以研究對象自身勾選有無使用的情形,然而與學校人員商討過 程中發現,台中市后里區國中生使用毒品的情況並非如本研究結果所示 ,可能是 受限於研究對象擔心被揭發而不敢照實填答,亦或是本研究並非隨機取樣,而是 需取得家長及研究對象雙方的同意後才能收集資料,使用毒品者可能在未進行研 究前就已被排除於本研究之外 。

3.家族自殺史

自殺一向是個禁忌的話題,即便家族中有人自殺也不見得一定會讓國中生知 道,造成此變項在資料的真實性上受到 限制;此外,本研究亦未進一步將家族的 範圍做定義,很可能也會造成研究對象在填答上的誤解 。

4.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職業類別

國中生不見得清楚瞭解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本研究未填答完整的 110份問卷中有28份(25.5%)並未勾選及填寫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 , 可能是因為父母親離婚或其中一方過世,使得研究對象對其不甚瞭解,而無法取 得完整且正確的資料。

5.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

因父母親離婚或過世,部份未完整填答的研究對象並未在人際關係中的「父 子關係」或「母子關係」分量表進行填答,使得研究者無法針對未回答 者進行分 析。

二、應用與建議

綜合本研究結果與研究限制,分別在未來研究、教育及臨床實務提出建議如 下:

(一)未來研究方面

基於研究限制,對未來研究的規劃及發展建議如下 : 1.研究對象方面

方便取樣容易造成樣本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此外本研究結果也只能推論到相 似族群,並無法推論到所有的國中學生,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本研究架構為主體 , 從不同族群或不同地區著手,進而瞭解不同族群及地區的國中生或其他年齡層的 自殺意念與個人特質、人際關係及憂鬱程度間的關係 。

2.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設計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可採用縱貫性(longitudinal)的研究設 計,以兼具質性及量性的設計來進行研究,將能獲得更貼近真實狀況的資料,進

而能瞭解自殺意念與其相關因素間的 相關性之長期變化。

3.研究工具方面

人口學資料中的年齡、物質使用(毒品)、家族自殺史、父母親教育程度及 父母親職業類別,以及人際關係中的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等變項的設計尚有可調 整及改善的空間,以下則分別敘述之。

(1)年齡

本研究未說明在勾選年齡時應以實歲或虛歲為主,建議未來研究欲加入此研 究變項時,可先設定幾年次的研究對象勾選什麼年齡,應更能瞭解年齡與自殺 意 念間的關係為何。

(2)物質使用(毒品)

台中市后里區國中生使用毒品的情況並非如本研究結果所示,建議未來研究 欲加入此研究變項時,可考慮加入警政系統的客觀資料,避免研究結果被低估或 無法進一步分析。

(3)家族自殺史

為能更真實瞭解研究對象家中是否曾有自殺史,建議未來研究欲加入此研究 變項時,考慮由研究對象的父母填答此問題,應能更明確掌握研究對象是否有家 族自殺史;另外,也應進一步將家族的範圍界定清楚 。

(4)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職業類別

並非所有的研究對象都知道 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在這方面的資料 無法完整收集甚為可惜,建議未來研究欲加入此研究變項時,考慮由研究對象的 父母填答此問題,將能收集到完整且真實的資料 。

(5)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

研究對象因父母親離婚或過世而沒有填寫人際關係中的「父子關係」或「母 子關係」分量表,建議未來研究欲加入此變項時,考慮藉由質性及量性兼具的研 究設計,避免研究對象未完整填答問卷 而形成高估或低估研究結果的誤差 。

(二)教育方面

除了家庭及學校是青少年自殺防治工作的參與者外,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及 護理學生的養成教育中也應瞭解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危險因素,並加強青少年自殺 防治的相關教育,讓護理人員在第一線面對自殺的高危險群時能提高警覺 、加強 防範,進而避免憾事的發生。

此外,因個人特質、人際關係及憂鬱程度都是影響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重要因 素,護理人員在照護青少年病患時,除照護生理及心理的疾病外,應進一步瞭解 及評估青少年在家庭及校園的生活結構,多方觀察其與他人相處、面對與處理事 情的模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觀點及想法等,才能針對高危險群提早介入,以進行 危機處理,並給予適當的協助與轉介 。

(三)臨床實務方面

透過本研究再次確認個人特質、人際關係及憂鬱程度的不同都會影響國中生 的自殺意念,建議政府教育機關能加強 對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憂鬱程度 及自殺意念的篩檢工作,當青少年生活周遭出現相關危險因素時,能提早主動給 予關懷、陪伴與支持,適時轉介至專業醫療機構,以針對自殺的高危險群進行長 期的追蹤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