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憂鬱程度與自殺意念的相關性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憂鬱程度與自殺意念的相關性

根據研究假設二的結果發現,個人特質、人際關係及憂鬱程度都與自殺意念 有顯著相關性。其中,個人特質、人際關係與自殺意念呈現負相關,而憂鬱程度 則與自殺意念呈現正相關,表示研究對象的自殺意念會因其個人特質、人際關係 與憂鬱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研究對象之個人特質與自殺意念的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個人特質與自殺意念間呈顯著負相關,其分量 表中的項目,包含創新變異、情緒表現、友愛親密、樂觀進取及決策能力也都與 自殺意念間呈顯著負相關,意即研究對象的自殺意念會因個人特質的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其中以「樂觀進取」、「情緒表現」與自殺意念的相關性較高 。

此結果與Chioqueta和Stiles(2005)的研究結果相似。Chioqueta和Stiles

(2005)以挪威219位大學生為對象,使用NEO-PI-R人格量表進行研究發現,

神經質及外向性的人格特質者與自 殺意念達顯著相關性,而開放性、謹慎性及親 和力則未有顯著相關性,五項人格特質中以外向性、開放性、親和力、謹慎性與 自殺意念呈負相關。人格和情緒的處理倘若不成熟,自殺的風險則相對較高(李,

2008),當個體在面臨壓力、逆境時,人格特質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影響自 殺意念,某些人格特質可能較容易出現自殺意念,而某些人格特質則可能會增加 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使得自殺行為的危險性反而增加(Fergusson et al., 2000)。

「樂觀進取」特質較低分者缺少自信、較保守及文靜(陳李,2008;陳李、

蔡,2009;黃,1999),亦為本研究個人特質中與自殺意念負相關性最強者 。人 生每個階段中都得面臨不同的考驗,青少年如何學習增加挫折的忍受力,矯正逃 避問題的心態,勇於面對生活已實為必要的課題之一 (紀,2008;藍,2008),

黃等(2006)認為正向的自尊能幫助青少年面對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 ,且過去的

正向經驗也能增加對未來的自信;青少年也能藉由學習及強化自我接納、自我肯 定的方式,發展良好的自我概念(梁,2010),進而能樂觀的看待事物變化 、對 未來產生希望,也能有毅力且有自信的處理所面臨的困境 (陳李、蔡,2009)。

吳等(2007)將國內外195篇青少年自殺危險因子的實證研究 進行文獻分析 也發現,個人特質與自殺意念間的關連性極高。而本研究中「情緒表現」特質高 分者的情緒較為穩定,情緒激動、衝動行事、緊張及忿忿不平等負向情緒則較少 出現(陳李,2008;陳李、蔡,2009;黃,1999),而「情緒表現」較低分者也 可被稱為神經質,在行為表現上可能會出現個體對自身的能力沒有信心、遇到不 如己意的事時易有負向想法等情形 (陳李、蔡,2009)。一般來說,青少年成長 過程中在情緒的感受上較為敏感且激烈 (王、吳,2006),對外界的刺激容易出 現反應、情緒不穩定及易怒,具有此特質者的自殺傾向也相對較為顯著(劉,

2008)。

「創新變異」特質較低分者對陌生事物的忍受度低、被動、不喜歡改變(陳 李、蔡,2009),於本研究中發現此特質越低分者越容易出現自殺意念 。青少年 成長過程中生、心理的發展變化急遽,遇到突發性事件容易驚慌失措,在面臨生 活周遭的家庭、學業及未來就業等多元壓力時,如果無法調適或適應時,自殺可 能就成了青少年用來處理壓力的選擇 (梁,2010)。

從日常生活中也能發現自殺的預兆,通常會有沮喪、讓自己被孤立及拒絕能 伸出援手的人、由社交圈中退縮下來等行為表 現(李,2008);而「友愛親密」

特質較低分者大多朋友少、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各種事物,也較不合群(陳李、蔡,

2009)。藍(2007)指出經常感受到孤獨和寂寞的青少年自殺比例較高 ,佔據其 心中的那份疏離感則正是致命之處 。由此可知,「友愛親密」特質越高分者,會 表現出服從性較高,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為人謙虛且態度親切(陳李、蔡,2009), 其自殺意念也會明顯較低 。

選擇自殺者可能是對於自己想爭取及追求的東西耗盡心力,但卻沒有適當的 支持來源,導致失去力氣堅持下去而感到疲憊 (張,2001),而「決策能力」特

質較低分者即可被歸於此類。此類個體較散漫、不細心及意志力薄弱,且對未來 沒有規劃(陳李、蔡,2009)。所以個體能有邏輯性處理問題 ,做事前會事先計 畫、慎重考慮後才行動,意志堅定,有決心及毅力,可讓人信賴者(陳李,2008;

陳李、蔡,2009;黃,1999),其自殺意念也會相對較低。

二、研究對象之人際關係與自殺意念的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與自殺意念間呈顯著負相關,其父子 關係、母子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也都與自殺意念明顯呈負相關 ,意即研究 對象的自殺意念會因人際關係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人際間的互動可以滿足人類情感紓發、訊息交換的需求,尤其是在個人面臨 困境時,因此,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幫助紓解青少年自殺的念頭 ,而青少年最明顯 的人際互動及支持主要來自父母、老師及同儕等三方面,彼此間的關係越好、得 到的支持越多,就越不容易出現自殺意念(葉,2001;Dubow & Ullman, 1989)。

在林、李和吳(2002)對台北市62名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焦點團體質性訪談的 研究結果也發現,國中生自殺意念的產生與來自「家庭」、「學校」及「朋友」的 壓力感受有關,包括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子女、被老師責罵或受到同學的欺負 、 勒索或恐嚇等。

(一)親子關係

在本研究中,無論是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皆和國中生自殺意念間呈現顯著負 相關,其中父子關係和自殺意念的相關性又較母子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為 高。此結果與吳(2007)的研究結果相似。吳(2007)以1,077名台北縣、市高 中職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樣本的研究中發現,在控制了青少年個人背景變項及生活 壓力後,其知覺與父親關係較親密者的自殺意念較低,而知覺與母親關係親密則 未和自殺意念間達顯著相關性。黃(2007)收集338名國中生為樣本的研究結果 也發現,父職參與度越高,父子間的關係也會越好。

本研究結果較有趣的發現是,人際關係分量表的標準化平均值得分上顯示父 子關係的得分最低,由此可知,研究對象與父親間的關係即使比母子關係、同儕

關係及師生關係為差,但卻影響研究對象自殺意念最大。李(1998)以193名大 學生為樣本的研究結果發現,父子間心事分享及因而產生的溫暖感覺較母子間為 低,可能是受到母親需扮演打理家務及照顧孩子角色的關係 ,再加上母親柔性特 質較父親威權的特質明顯,使得母子間的溝通機會及流暢度遠比父子間來的多且 好;李(1998)的研究進一步訪談分析也發現,父親主外的型態和男性不輕易表 露感情的特質,使得父子間維持著一股「遠而敬之」的微妙氛圍,而父親即使在 家中雖然不管瑣碎的事,但仍掌握最終的決定權。這很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中雖然 父子關係得分較母子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為低,但卻是影響研究對象自殺 意念最大的原因。

親子關係是青少年出現自殺意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2004;Randell et al., 2006),長時間且嚴重的親子衝突容易加強青少年自殺企圖的發生 ,青少年認為 父母不願意傾聽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及問題 (王,2005),或是父母控制青少年的 生活及未來(藍,2007),此時的青少年若無法適當的處理 所產生的不愉快,就 有可能會採取自殺的方式來解除痛苦。也因此,父母親平時應多與孩子互動,分 享生活周遭的大小事,提供適切的支持與鼓勵,在決定事情前詢問孩子的想法 、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心情不好時給予鼓勵及安慰、表現好時則給予稱讚等,將能有 效防止其自殺意念的產生 (江等,2005)。

(二)同儕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同儕關係與自殺意念間呈顯著負相關,此結果 與Prinstein等(2000)的研究結果相同。Prinstein等(2000)以96位美國精神

科住院的12-17歲青少年病患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及性別後,親密

的朋友關係與自殺意念呈顯著負相關,而感受到同儕拒絕則與自殺意念呈顯著正 相關。由此可知,無論是社區樣本還是精神科住院 的青少年,倘若出現同儕間的 接受度較低、缺少同儕支持或和同儕間負向互動經驗較多等情況時,都會強化青 少年負面的思維,長久下來容易誘發自殺意念的產生 (Hazler & Denham, 2002;

Prinstein et al., 2000)。

Fotti等(2006)的研究也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Fotti等(2006)以2,090

位加拿大12-13歲青少年為樣本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對自殺意念的影響大於同

儕關係;而前述Prinstein等(2000)的研究結果卻與本研究相反,其研究發現家 庭功能與自殺意念的關係較同儕功能來的微弱;另外,本研究更在人際關係分量 表中發現,同儕關係的標準化平均值得分高於父子關係與母子關係 。而導致本研 究出現此結果的可能原因為,青少年正處人際關係重心由父母轉向同儕的敏感時 期(羅,2007;Hazler & Denham, 2002),隨著生育率降低,孩子必然是父母捧 在手心裡的寶,但對青少年來說,與同儕間的關係又比與父母間的關係來的重要

(藍,2007),使得在轉換的過程中出現青少年的父子與母子間關係表面看似比 同儕關係為差,但卻明顯比同儕關係更能影響其自殺意念的現象。目前台灣校園 內自殺有不斷增加及感染的趨勢 (張,2001),青少年與同儕間的相處之道也因 此成了此階段中重要的學習課題 (藍,2007)。

(三)師生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師生關係與自殺意念間呈顯著負相關,此結果 與Sun等(2006)的研究結果相似。Sun等(2006)以433位香港的11-18歲國、

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國中生的自殺意念和老師支持有顯著負相關 性,雖然 此研究的「師生關係」與自殺意念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也證實了「老師支持」

增加能夠減少自殺意念的產生。學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的主要社交場合,老 師的支持也可算是師生關係的其中一個環節(Sun et al., 2006),有效的老師支持 除了被認為能夠緩解青少年的困擾及自殺傾向 外(Davidson & Range, 1999;

Sandoval & Brock, 1996; Wastell & Shaw, 1999),也能增加青少年的自信(Sun et al., 2006)。

在校園中老師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但提供及規畫校園自殺防治 工作,

也需要能即早辨識出自殺高危險群的學生(Wastell & Shaw, 1999),因此師生關 係與研究對象自殺意念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