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人口學資料與自殺意念的差異情形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人口學資料與自殺意念的差異情形

都較本研究對象的自殺意念得分為高 ,Chang等(2007)以台北地區1,245名國 中及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 ,自殺意念的平均得分為28.00分(SD=8.99),

Chang等(2008)以台北地區2,341名國中及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則發現,國中

生的自殺意念平均得分為 29.32分(SD=9.90)。

560位)為樣本、Sun等(2006)以433名香港的國中及高中生(男生239位,

女生194位)為樣本及Kukoyi等(2010)以332名牙買加的10-19歲青少年(男 生141位,女生191位)為樣本的研究結果均發現不同性別與自殺意念 間無顯著 差異;其中,Kukoyi等(2010)的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約1:1.4,與本研究對象 的男女比例1:1.6相近,其研究結果仍是不同。

過去多數研究(An et al., 2010; Chan et al.,2009; Evans et al., 2005; Randell et al., 2006)均已證實就算研究對象的男生人數或比例高於女生 ,女生的自殺意念 仍明顯高於男生,本研究結果與過去多數研究結果相符合;可能原因為女生的心 思細膩(張,2011),在情感上較男生為敏感及脆弱(袁等,2006;陳等,2006),

加上在面臨問題時也較容易出現負面的想法,導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現自殺的 想法(王等,2009;袁等,2006)。

(二)年齡/年級

研究對象年齡介於12-16歲之間,以14歲者(36.0%)參與最多,其次為 13歲者(33.6%),平均年齡為13.67±0.94 歲;年級則以7年級參與的人最多(37.3

%),其次為9年級(32.7%)。研究結果為年齡與自殺意念無顯著差異性 ,但不 同年級者的自殺意念則有明顯差異,其中,8年級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 9年級,

9年級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 7年級。

此結果與國內Chang等(2008)的研究結果相似。Chang等(2008)以2,341 名國中及高中生為樣本,結果發現13及14歲學生的自殺意念明顯較年齡介於 15至18歲者為高,7年級與8年級的學生明顯較其它年級的自殺意念得分為高,

而呈現出年齡、年級都與自殺意念未必呈正相關 的情形。Kessler等(1999)以 發展的觀點檢視青春期早期到年輕成年期與年齡相關的自殺意念趨勢發現,大約 在14至15歲間是青少年出現自殺意念的高峰期 ,換算為國內約略是 8、9年級 的學生;國內Gau等人(2008)在專科學生的自殺風險調查中也發現 ,平均首 次出現自殺意念的年齡為 13.7±3.6歲,於本研究中也再次證實上述論點。

雖然不同年齡研究對象的自殺意念 間並無顯著差異性,但值得探討的是年級

與自殺意念間有顯著差異性,其可能原因為中國人在說明自身年齡時會有虛歲及 實歲兩種不同的方式,導致研究對象在勾選年齡時的標準不一,然而即使年齡無 法看出研究對象自殺意念的差別 ,年級卻也是另一個可供參考的客觀性指標 。

(三)物質使用(抽菸、飲酒)

研究對象中14位(3.1%)有抽菸的情形,有飲酒情形的則佔了17位(3.8

%),而且抽菸、飲酒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無抽菸 、飲酒者。

本研究中抽菸與Fergusson等(2000)、陳等(2006)、袁等(2006)的研究 結果相同。Fergusson等(2000)發現,過去1年內曾經至少抽菸 1次者明顯與 自殺意念、自殺企圖有相關性;陳等(2006)以7,527名廣州市的國小中高年級、

國中及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曾經吸菸者中有自殺意念的機率 較從不吸菸者 明顯為高;袁等(2006)以3,823名深圳市的10-25歲在學青少年進行研究調查 發現,過去1個月中平均每天吸菸量回答很少者有自殺意念的機率 較經常吸菸者 為低。

飲酒也與上述陳等(2006)、袁等(2006)及Chan等(2009)的研究結果 相同。Chan等(2009)以511名香港的15-19歲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與上述陳 等(2006)和袁等(2006)的研究都發現,酒精使用者出現自殺意念的機率 明顯 高於沒有使用者。

這表示即使研究對象為一般社區樣本,倘若有抽菸、飲酒的情形者,其自殺 意念也遠比無抽菸、飲酒者明顯。菸草及酒精是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物質,原因甚 為複雜,可能是想藉由抽菸及飲酒來 逃離現實(陳等,2005),排解緊張、壓力 及煩悶等不同的情緒狀態,進而達到宣洩痛苦的效果(王、吳,2006;陳等,2010;

黃等,2006),因此當青少年出現抽菸及飲酒情形時 應有所警覺、小心評估,避 免自殺行為發生。

(四)健康狀況滿意度

自覺健康滿意度以280名(62.2%)研究對象回答普通者為最多,不滿意者 有15名(3.3%),其中以回答不滿意其健康狀況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普通及

滿意者。

此結果與An等(2010)的研究結果相似。An等(2010)以2,965名韓國的

15-18歲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滿意其健康狀態及現在身體有疾病者,

比滿意其健康狀態及身體無疾病者明顯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自殺意念。身體不適或 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滿意都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或生活品質變差,長期之下會 感到挫折、沮喪,尤其若罹患有慢性病,病情的變化也容易影響情緒的起浮,甚 至引發憂鬱及自殺的想法。林(2002)在師院生的研究中也發現,身體健康狀況 較差及尚可的學生較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者更傾向將死亡視為逃離痛苦的途徑之 一。由此可知,對自身的健康感到滿意者,其心理狀態較為健全,而不容易有自 殺的想法。

(五)父母婚姻狀況

研究對象中父母婚姻狀況以已婚者(84.4%)為最多,之後依序為離婚(11.1

%)、分居(1.6%)及再婚(1.6%)、父親過世(1.3%),而父母婚姻狀況中以 父親過世者的自殺意念最高,其次依序為離婚、再婚、分居,自殺意念最低則為 已婚者。

此結果與Fergusson等(2000)及Chang等(2008)的研究結果相似。Fergusson 等(2000)發現,在出生到14歲之間遭遇父母離婚、分居、死亡或再婚者的自 殺意念明顯較高;Chang等(2008)以2,341名國中及高中生為樣本的研究也發 現,父母親離婚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完整家庭、父母分居及父母親任一方去世 者。青少年會因為父母親的婚姻狀況改變而影響其自殺意念(黃等,2006),甚 至新聞也不時耳聞青少年為了阻擋父母離婚而採取自傷或自殺的手段來面對 。 Fuller-Thomson及Dalton(2011)對加拿大的6,647名成人進行自殺意念與父母 離婚的研究調查中也發現到,其中695名研究對象於18歲前父母就已離婚,而 經歷父母離婚者在長大後比在完整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有更明顯的自殺意念;此研 究也指出,完整的家庭確實能提供孩子較健全的成長環境 。因此,當父母關係不 睦、常起爭執或衝突時,父母已經自顧不暇,而無法留心孩子的需求及問題,也

無法適時提供孩子所需的協助和支持 (陳、鄭、林鍾、陳,2001)。

(六)和父母同住

研究對象中有423名(94.0%)與父母同住,27名(6.0%)則未和父母同 住,其中未和父母同住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和父母同住者 。

此結果與Samm等(2010)的研究結果相似。Samm等(2010)以4,389位

11、13及15歲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11及13歲與繼父母家庭同住者的自

殺想法明顯高於與親生父母同住者。家庭是影響青少年自殺的重要環境(Randell

et al., 2006),隨著時代變遷,父母可能因為夫妻失和或工作需求得到外地求職而

無法陪在孩子身旁,亦或是父母離異後另組家庭,此時孩子則可能面臨無法與父 母同住的情況,而使得未能與父母同住成為影響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素(Bridge

et al., 2006);在Samm等(2010)的研究中也發現到,與繼父母同住的青少年其

自殺想法明顯高於和親生父母同住者,其可能原因為未和父母同住導致家庭功能 不彰、親子溝通不良或情感交流減少等,造成青少年陷於身心狀態較不穩定的情 境中(李,2008)。因此,青少年若能在父母的共同陪伴下成長 ,將能有效防止 自殺意念的產生。

(七)家中領有低收入戶補助

61名(13.6%)的研究對象家中領有低收入戶補助,家中有領低收入戶補助

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未領有低 收入戶補助者。

此結果與張(2007)的研究結果相似。張(2007)以臺灣國家資料庫1999 至2005年中,15至19歲自殺死亡的483名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使用健保承保 資料庫中投保類別第5類(鄉鎮市區公所辦理投保之低收入戶 )及第6類(鄉鎮 市區公所辦理投保之地區人口 )保險對象視為低收入戶及無職業地區團體者,結 果發現自殺死亡青少年及其所有家人(父母及兄弟姐妹)屬於第5類及第6類者 出現自殺的機率明顯高於第1類保險對象(公教人員、公民營事業機構受雇者、

雇主或自營業主、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 )。另外,Agerbo等(2002)

也提出父母親的收入所得低,青少年的自殺風險性相對較高。近年來國際經濟不

景氣,加上國內傳統產業及跨國企業將生產重心轉往工資相對較低的國家 ,使得 國內民眾失業率增加、低收入戶人口變多,且家庭功能失調,導致父母對青少年 的關心及呵護減少,間接影響家中青少年基本需求無法被滿足(王等,2009;紀,

2008;張,2007)。因此,青少年在家庭失去經濟來源時面臨無法協助或被父母 忽略時,將有可能引發青少年對生命的無助與絕望而起了自殺的念頭 。

(八)學業成績滿意度

自覺學業成績滿意度以328名(72.9%)研究對象回答中等者為最多,不滿 意者有71名(15.8%),其中以回答不滿意其學業成績者的自殺意念明顯高於中 等及滿意者。

此結果與Chang等(2008)的研究結果相同。Chang等(2008)以2,341名

國中及高中生為樣本,其研究發現對學業成績不滿意者的自殺意念明顯較高。在 升學主義及父母親抱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下,使得父母對子女的 學業要求較高(李等,2008),間接造成青少年間的課業競爭激烈,許多父母及 青少年更將其表現視為價值判斷的重要指標(王、吳,2006),但不管學業成績 高低,學業成績與期望間的落差才是造成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 (陳等,

2001);因此,當青少年遇有負面生活事件 ,如對學業成績感到不滿意或在學習 上遭逢挫折時,都可能導致自殺意念的產生,進而誘發自殺行為(黃等,2006)。

二、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與自殺意念無顯著差異性

研究對象人口學資料中的家族自殺史、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 職業類別及母親職業類別都與自殺意念間沒有顯著差異性 。

(一)家族自殺史

本研究有12名(2.7%)研究對象表示有家族自殺史,但有無家族自殺史和 研究對象的自殺意念間並無顯著差異性 。

此結果與Beautrais(2001)的研究結果不同。Beautrais(2001)回顧61名 小於15歲自殺死亡者發現,至少有9.8%的人有家族自殺史(父母、手足或表/

堂兄弟姐妹),當中有一位甚至採取和手足同樣的地點與方式自殺身亡 。家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