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第四節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第四節 第四節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家長訓練方案是經研究證實能提升兒童溝通行為及語言能力的語言療育模

式。有鑑於國內外相關研究均以都會區親子為研究對象,但偏遠地區親子卻因

為語言療育資源缺乏,更需要家長學習如何幫助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因此,研

究者以居住在南投山區的親子為研究對象,介入「偏遠地區家長訓練方案」。在

方案介入期間,遭遇許多限制與困難,未能如預期般明顯提升兒童的語言暨詞

彙能力。因此,提出研究過程所遭遇問題的可能解決方式,作為未來相關研究

的參考。

一一

一一、、、、在研究對象方面的建議在研究對象方面的建議在研究對象方面的建議在研究對象方面的建議

(一)收案兒童年齡

本研究從南投山區的鄉托/園所中篩選三到四歲九個月大的語言發展遲緩

兒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但相關國外文獻卻顯示家長訓練方案的研究對象多

是一到三歲半的兒童,因此時兒童的口語詞彙表達是語言能力的主要表現。但

家長極少讓三歲以下的兒童就讀,多半在家中。加上山區家長對兒童的語言發

展知識不足,會發現幼兒語言問題進而主動求診就醫的家長非常少,與都會區

情況不相同。所以研究者難以收到年齡較小的兒童。

另外,本研究以兒童的詞彙量為評估指標,但發現以詞彙量評估四歲以上

兒童的語言能力,似乎不足夠。從兒童的口語樣本中可發現,四歲兒童的口語

表達詞彙內容與詞彙量跟三歲兒童有明顯差異,其句子的複雜度也不同。因此,

要了解四歲以上兒童的詞彙能力,除探討詞彙廣度外,詞彙深度也是探討的面

向。因此,建議將研究兒童的年齡控制在適當範圍,若兒童的年齡較大,則需

考慮評估指標的適用性。

(二)收案親子數量

本研究共收案22位兒童,從研究結果中可知道實驗組兒童在後測時的語言

/詞彙進步表現略優於對照組兒童,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收案的數量可能

是結果不顯著的原因之一。因研究對象找尋不易、個案量少,要在統計量上出

現顯著差異的可能性不大。但偏遠地區的居住人口本來就不多,且各地區/部落

距離遙遠,若要擴大收案親子數量,則需納入更多的鄉托/園所。因此,增加研

究人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也許能增加收案數量、提高介入效量。

二二

二二、、、、在研究設計方面的建議在研究設計方面的建議在研究設計方面的建議在研究設計方面的建議

(一)提高家長出席率

本方案介入期間,最大的困難在於家長的出席情況不佳,有時家長能否來

上課需視當天的情況而定,即使研究者提前通知也無用,需上課當天才能確認。

而家長訓練課程關乎家長是否掌握到教學技巧,因此,如何提高家長的出席率

成了本研究最大的問題。為了讓家長有更多機會安排上課,研究者每週到山區

進行教學,持續四個月,扣除掉前後測2週,共計13週,方案安排6次課程,

意即在13週中,家長只要能上課6週就完成課程,然大多數家長能出席的次數

仍舊很少。在第四章中,研究者計算家長的出席率時,已經放寬以6次而非13 次為計算基數,家長的真實出席率更低。為提高家長的出席率,有家長建議研

究時間應改為年底,但該位家長認為合適的時間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家長。除時

間因素外,仍需多方考量其他能提升家長出席率的方式。或考慮以在地化方式

先訓練幾位熟悉家長訓練課程的當地家長,由他們進行後續的方案與策略教

學,如此一來,更能提高介入效量及符合當地需求。惟需一段較為長期的先備

訓練。

(二)改變上課方式

研究過程中發現家長不一定能配合到鄉托/園所上課,所以研究者在後測的

家長滿意度評鑑問卷中另列出五種不同的上課方式,讓有參與後測的家長依喜

好程度排先後順序並計分,了解家長希望以何種方式進行課程,結果家長們最

喜歡「個別家長與兒童跟老師共同上課」、其次是「老師準備故事書及作業單讓

兒童帶回,家長在家教學」、再來是「錄影帶教學」、「到您府上上課」,最不喜

歡的是「所有家長們共同上課(兒童未參與)」。此五項除第一項獲得家長的明

顯喜好外,其他四項的得分差距很小,儘管本方案的上課方式是家長所偏好的,

但家長並未因此而踴躍參與,或許會參與後測的 6 位評鑑家長本來就比較積 極,其意見不一定代表其他家長的意見。另外,錄影帶教學需考慮家中是否有

足夠的相關設備,本研究也提供上課的錄音錄影資料光碟給家長,但礙於家中

設備不足,家長都未使用此資源。

(三)改變策略教學對象

本研究在收案期間,獲得鄉托/園所老師極大的支持與協助,許多老師也主

動提出兒童的問題,顯見這些老師對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有相當程度的觀察與了

解。考慮到要家長來學校上課有困難,研究者曾試圖探討將策略教學對象改為

學校老師的可能性,但在研究期間發現,南投山區的鄉托/園所老師流動率高、

且常因某些特殊情況,需短期借調到其他地方代班代課,能連續接受課程訓練

的機率微乎其微。雖然如此,園所老師在鼓勵家長參與課程的貢獻仍功不可沒。

(四)長期或追蹤研究

本研究的介入時程總計四個月,為時不久,但教學是一持續的歷程,家長

需學習多久才能掌握教學技巧,或需時多久才能經由兒童的表現展現家長的教

學成效,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更何況評估的工具/指標都不是直接教學的內

容,而是需類化到相關詞彙、語言內容,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能考慮以較長期或

追蹤方式進行研究,並考慮評量的內容方式以及評估的時間間距等是否適合。

三 三 三

三、、、、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建議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建議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建議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建議

本研究初探「偏遠地區家長訓練方案」對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暨詞

彙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本方案對兒童的整體語言能力提升有限,並未與對

照組有顯著差異。但在詞彙表現上,實驗組兒童在後測時的詞彙命名表現進步

頗多,且家長學習聚焦刺激法的兒童詞彙表現比家長學習互動介入策略的兒童

更好。不過,兒童詞彙表現的主要指標(詞彙檢核表、口語樣本),有參與後

測的個案量僅6對,其結果可能不適合推論到其他親子上。

臨床應用上,研究結果雖不足以推論到其他對象,但研究過程發生的問題

及解決方式,以及研究者編制的家長手冊、問卷表格、教材等,都可作為相關

偏遠地區語言療育服務提供者的參考,並期待後續家長訓練研究能逐步深入、

建立完整的研究資料與文獻,為偏遠地區的親子提供更完善的語言療育服務。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一 一

一、、、、中文部分中文部分中文部分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4)。幼兒發展與學習之影響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18。

王姿元(2000)。隨機教學法對自閉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隨機教學法對自閉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隨機教學法對自閉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國隨機教學法對自閉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惠中(1986)。關於3-7歲幼兒觀察後講述能力的調查報告。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發展與教育,,, 4,13-21。

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2002)。J. Trelease著。朗讀手冊朗讀手冊朗讀手冊朗讀手冊(The Read-Aloud

Handbook)。台北:天衛文化。

官育文(2002)。家長本位溝通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家長本位溝通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家長本位溝通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家長本位溝通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

教育學刊 教育學刊 教育學刊

教育學刊,,,2,93-119。 ,

吳培源(1979)。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國立國立國立 台灣師範

台灣師範 台灣師範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集刊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集刊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集刊,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集刊,,,21,127-180。

吳敏而、陳鴻銘(2002)。可預測讀物與幼兒閱讀發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

11-25。

李家汎(2007)。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缺陷本質探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缺陷本質探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缺陷本質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缺陷本質探討 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君(2008)。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8)。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指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指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指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指 導手冊

導手冊 導手冊

導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