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本節呈現研究者在執行方案過程中及分析研究結果時發現、可能與研究結
果相關的問題與限制,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評量方式等,其內容為何、
如何影響研究結果,試整理與說明如下。
一 一 一
一、、、、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
(一)篩選收案對象:篩選出的兒童是否真是詞彙量不足的兒童篩選出的兒童是否真是詞彙量不足的兒童篩選出的兒童是否真是詞彙量不足的兒童篩選出的兒童是否真是詞彙量不足的兒童???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家長訓練方案是否可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能
力。研究者從南投山區三所鄉托/園所的中小班學生中,施測三項標準化語言測
驗篩選出符合收案標準的研究對象,希望能篩選出詞彙量不足的語言發展遲緩
兒童,但篩選出的兒童是否真是詞彙不足的兒童?重新檢視收案標準可發現:
(1)儘管文獻對早期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定義是兒童在兩足歲時,表達性詞彙量
少於 50。但會到鄉托/園所上課的兒童都在三歲以上,研究者追溯兒童兩歲時
的語言表達情形,僅有兩位家長表示其兒童有詞彙量不足50現象,其餘家長多
表示忘記了或兒童未有此現象。因此研究者無法以該定義為收案標準。(2)篩選
兒童的標準化評估工具中,「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測的是兒童整體語言
能力,「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測的是詞彙理解,僅有「圖片命名測驗」測
的是兒童表達詞彙的能力。在目前能評估兒童詞彙表達能力測驗工具不多的情
況下,「圖片命名測驗」具有常模,故研究者採用之,但此測驗仍缺乏信、效度。
值得討論的是,此測驗常模僅提供該年齡兒童的平均命名正確率,低於平均並
不代表兒童的詞彙量不足,但命名正確率多少才代表兒童的詞彙量不足,測驗
並未說明。因此研究者只能將命名正確率低於常模的兒童列入收案範圍。如此
一來,提高了敏感度,卻可能低估了某些兒童的詞彙能力。此影響也反映在兒
童詞彙表現的研究結果上,詳細討論請見下文研究工具段落。
(二)研究兒童: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的年齡有差異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的年齡有差異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的年齡有差異實驗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的年齡有差異
本方案在研究之初,篩選出22位兒童,依家長參與課程否,分為實驗組及 對照組,各11對親子。在第三章中提及,兩組兒童在性別、有無手足、疾病史、
是否曾被診斷有障礙、及主要照顧者等背景資料的分佈情形差異不大,惟在年
齡項目有差異,實驗組有7位三歲以上未滿四歲的兒童,及4位四歲以上未滿
五歲的兒童;對照組正相反,三歲以上未滿四歲的兒童僅有4位,但四歲以上
未滿五歲的兒童卻有7位。
會有這樣的差異,經研究者與園所老師及家長詢問後,發現四歲兒童的家
長多不認為其兒童有語言發展遲緩情形。因為三歲兒童跟四歲兒童的口語表達
能力仍有差距,即使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四歲時,基本的簡單對話、日常
生活詞彙等都可表達,當大多數兒童生活環境都侷限在家中及學校時,家長不
覺得兒童的語言能力有問題,故認為沒有參加課程的需要。此情形也呈現出山
區家長對兒童語言發展知識的不足與療育概念薄弱,與馬嘉宜(2007)的研究
結論一致。
從兩組兒童的年齡差距回頭審視研究結果。首先,在三項標準化測驗中,
儘管兩組兒童的表現無論是前測或後測,在統計上都未呈現顯著差異,但並不
表示兩組兒童的語言能力相當,因為不同年齡的兒童得到同樣分數代表的意義
不同,且測驗的題型及施測方式可能會影響不同年齡兒童的表現,兒童是三歲
或四歲的年齡差異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而研究結果發現,後測時實驗組兒童
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與「圖片命名測驗」的平均進步分數/百分比,
都比對照組略高,在實驗組兒童多為三歲而對照組兒童多為四歲的情況下,研
究者可以更合理的認為實驗組兒童在介入後的表現略優於對照組兒童。
(三)家長部分:家長的教育程度家長的教育程度家長的教育程度家長的教育程度、、、、經濟條件是否影響兒童的後測表現經濟條件是否影響兒童的後測表現經濟條件是否影響兒童的後測表現經濟條件是否影響兒童的後測表現????
實驗組家長與對照組家長在年齡、身份別、職業、家中使用語言、婚姻狀
況等背景資料的分佈情形差不多,惟在教育程度項目,實驗組有兩位家長
(B1M、A4M)為專科畢業,是學歷最高的兩位家長。此兩位家長的家庭年收
入一為120萬元以上,一為80-120萬元,都是較高收入的家庭。
家長的背景是否與兒童的後測表現有關?從研究結果來看,所有22位研究
兒童在評估完整語言能力之「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的後測表現,僅有
3位從語言發展遲緩(邊緣地帶)進入到一般兒童表現,其中,B1與A4的家 長是上述學歷較高、經濟情況較好的家長,B1的百分等級從前測的6進步到後
測的17、A4的百分等級從16進步到34(所有兒童中最高的)。其原因可能在
於家長教育程度較高、經濟能力較好,儘管原先不認為兒童有語言問題,但能
接受研究者的評估結果及說明,進而參與訓練課程,並在介入後留意兒童的語
言發展情形,提供兒童適當的協助,故兒童能進步較多。
二二
二二、、、、研究工具研究工具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兒童詞彙檢核表的使用
家長報告工具(parent report tool)是了解幼兒語言能力暨詞彙表達情形的
良好工具,且有文獻支持其信、效度(Rescorla & Alley, 2001)。研究者參考並
改編官育文(2002)使用的兒童溝通能力調查表為本研究使用的「兒童詞彙檢
核表」,請家長填寫。但在分析結果時,發現幾項問題,包括本研究收案的兒童
年齡層是否適用?家長報告的信度問題,以下分別討論之。
官 育 文 (2002) 版 本 的 兒 童 溝 通 能 力 調 查 表 改 編 自 The 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其原本的適用對象是8-30個月的嬰幼
兒,作為篩選兒童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工具用。官育文的研究將其使用在
31-60 個月大,經醫學中心診斷有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上。而本研究將其使用在
37-57 個月大經評估有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上。從兒童詞彙檢核表前測結果可發
現,11位兒童中,有6位家長圈選其兒童(三、四歲各3位)會表達的詞彙量 超過300個(檢核表共361個詞彙),表示超過一半的參與兒童已經能表達此表
八成以上的詞彙。雖然此表沒有常模可對照,但此結果與文獻提及三歲語言發
展遲緩兒童的詞彙量約 200,有些差異。兒童表現較好的原因除原先研究者在
篩選個案時可能低估了某些兒童的詞彙量以外,也需考慮家長圈選的信度問
題。因為從兒童詞彙檢核表的後測結果來看,有2位家長圈選兒童會表達的詞
彙居然比前測少,後測只有6位兒童的資料,表示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在填寫此 表時,是前後不一致的。有趣的是,在 Girolametto 等人(1996a)的研究中,
也有類似情形。他們認為原因是家長參與實驗後,對兒童的詞彙表達更了解與
注意,而且把兒童表達詞彙的標準提高,會區分仿說與主動表達的不同。根據
研究者觀察參與親子的互動時發現,山區家長可能因孩子數量多,且年齡接近,
未曾特別留意某一個孩子的表達詞彙內容,在參與本方案後,才注意到該兒童
的詞彙發展,以致於會有兒童詞彙檢核表後測比前測詞彙量減少的情形。
三 三 三
三、、、、評量方式評量方式評量方式評量方式
評估內容及方式影響研究結果
家長的上課次數與兒童語言表現未呈現相關,但家長上課次數最多的聚焦
刺激組兒童,其目標詞彙表達正確率最高,而家長上課次數較少的兒童,其目
標詞彙的表達正確率較低。其可能原因在於:目標詞彙的表達正確率是兒童課
後表現的短期(兩週後)評估結果,且評估的內容正是兒童課堂所學的詞彙;
而兒童的語言表現,包括三項標準化語言測驗、詞彙檢核表、口語樣本的總詞
彙數及相異詞彙數等,都是較長期(四個月後)的評估結果,且評估內容與上
課內容無直接相關,而是看家長的教學是否有類化到其他詞彙語言內容。
同樣地,評估家長使用教學技巧是否有增長也是,家長可能在課堂中研究
者示範後,較能夠使用教學技巧,但評估僅比較家長在前、後測親子互動時教
學技巧的使用情形,且使用的繪本不是上課時使用的繪本。因此,可能忽略了
家長在家中使用教學繪本的教學技巧使用情形。所以,研究結果較難在這些評
估項目上看到家長教學對兒童語言表現的影響/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