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死亡態度及相關的研究

一、 死亡態度的內涵

依據心理學辭典中對「態度」所下的注解,態度是個人對外在事物所持有的持 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一般來說態度應該包含認知、情意、行為等三種成分。所 以死亡態度,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對死亡有關之看法與情緒反應等等。早期在有關 死亡態度的研究中,最常被探討的死亡態度是「恐懼死亡」與「死亡焦慮」(黃 琪璘, 2000),對於死亡的未知以及懼怕,造成我們對死亡的焦慮,因此「死亡焦 慮」和「死亡恐懼」這兩個名詞經常是交替使用的,都代表著個人對死亡的負向 態度(李復惠, 1987)。

雖然一開始死亡態度就從負向的角度(死亡焦慮和死亡恐懼)來探討,但是死 亡態度也不僅僅是如此而已。Neimeyer(1994)認為死亡態度應包括:死亡恐懼、

死亡焦慮、死亡威脅、死亡否認、死亡逃避等負向層面外,還必須包括:死亡接 受、死亡理解、死亡關切等正向的層面。蔡明昌在(1994)則認為死亡態度是個人 對死亡現象所抱持的信念與感受,其中的內涵包括死亡焦慮、死亡觀、死亡接受、

死亡恐懼、死亡關切、死亡威脅等正向或負向的層面。

由上述可知,死亡態度是很複雜的,它包含了很多層面的概念,而且是一種個 人的內在信念體系。對於死亡態度的定義會隨著研究者研究的內容不同,而有不 同的義涵。

二、死亡態度的面向

死亡態度的面向可分為:負向及正向的層面,依據前述將內容分述如下:

負向的死亡態度:

(一)死亡恐懼與死亡焦慮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恐懼」是指對環境中特定之人、事、物的害怕反應,

其對象是具體的,而「焦慮」則是沒有特定對象的,情緒上模糊、不安的感覺,

其對象是預期性的、不具體的(引自廖芳娟, 2000)。「恐懼」與「焦慮」都是負 面的情緒狀態,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恐懼有明確對象,而焦慮是沒有明確對

象的苦惱、緊張、不安和困惑等情緒狀態。死亡恐懼雖似有明確對象——死亡,

但死亡本身似乎又不是恐懼的對象,至於是什麼卻又不能確定。Feifel 及Nagy

(1981)則認為死亡恐懼與死亡焦慮可以互換,常為死亡學研究者所並稱互用(引 自林怡亞, 2000)。人類對於死亡的懼怕,是由於我們對死亡的無知(傅偉勳, 1993),死亡的未知及死後世界的不確定性,讓人對死亡產生焦慮與恐懼,這兩 種情緒有時是同時存在的。Wong(P. T. Wong et al., 1994)則是以存在主義的觀點 來看待人們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恐懼,其認為死亡恐懼是因為一個人在自己的生 命中無法找到個人存在的意義,因此在面臨死亡時對死亡產生恐懼、害怕。

個人對死亡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原因很多,根據文獻,將原因整理如下(Yu-Hui, 2008; 李復惠, 1987; 張淑美, 1995; 鈕則誠, 趙可式, & 胡文郁, 2001; 黃國城,

2003; 黃琪璘, 2000; 廖芳娟, 2000; 蔡明昌, 1994):1.害怕未知,不知道死亡及死

後會發生什麼事的恐懼感。其中包括害怕瀕死過程會帶來痛苦及身心功能的退 化,並且無法確定是否有死後生命存在和死亡之後的狀況。2. 害怕死後的肉體 狀況,害怕屍體腐敗、惡臭生蛆,令人生厭。3.害怕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消失、

不存在,包括他人對自己的關懷、情感與物質享受等等。4. 害怕死亡使得自己 不能再追求或完成某些生活目標,來不及完成人生的心願、來不及去經歷有價值 的人生體驗。5.對人生過程的悔恨,失去補償及救贖的機會。6. 害怕與親友的分 隔,害怕最終的分離與面對死亡所帶來的孤獨。7.害怕自己的死亡對生者的衝擊

(包括心理、經濟、責任等方面)。8.擔憂還活在世上家人的幸福。9.害怕喪失 自我支配及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10.害怕失去意識,喪失身體機能。11.不同宗 教信仰者害怕死後會因自己的罪受到不同的懲罰。12.害怕所愛的人死亡,自己 可能受到的打擊,要承受失落與分離的痛苦。13.害怕屍體或亡靈、鬼魂等可怕 景象,害怕鬼魂的超自然力量對生者不利。

(二)死亡逃避

Wong,Reker & Gesser (1994)針對大學生和中年人所做的研究發現,人們會有 避開討論死亡議題的傾向,所以必須將死亡逃避區分開來,作為死亡態度中的一 個重要面向來檢驗。死亡逃避是個人逃避思考和談論有關於死亡的話題,因為這

32

樣可以使自己暫時免除對於死亡的恐懼。會迴避和死亡相關的、引發死亡恐懼的 象徵物,對「死亡」這個字眼感到不自在或忌諱,傾向不用死亡、瀕死這樣的字 眼,儘可能的以其它用語來代替,例如:到另外一個世界、翹辮子、和天使在一 起、升天了等等…。所以死亡逃避傾向是一種潛意識使自己遠離死亡的防衛機轉 (邱哲宜, 2004; 曾煥棠, 1999; 廖芳娟, 2000)。

正向的死亡態度:

(一)死亡接受

死亡接受是指個人察覺死亡的接受度,是一種正向的死亡態度。Klug & Sinha(1987)提出兩個死亡接受概念的成分:(1)面對死亡(confrontation of death ):屬 於死亡接受的認知成分,指認知上覺察到自己的有限性,(2) 統整死亡(integration of death):為死亡接受的情感成分,是對死亡認知的情感反應(引自陳彥良, 2002)。

Wong et al.(1994)則認為死亡接受的意義是:為我們的最後結束(final exit)作好心 理準備,坦然接受,願意面對自己必死的結局且對此認知有正面情緒反應。

依據Wong et al.(1994)的研究,死亡接受分為下列三項:

1. 中性的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並且是 生命過程中無法改變的事實。既不害怕死亡,也不恐懼死亡的到來。會 嘗試在有限的生命裡,做最大的努力去充實生命,對死亡是採取淡化或 矛盾的態度。

2.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大部分宗教相信有死後的世界,認為死後會有美 好的來生,死亡是通往美好來生的過程。對生活持著較樂觀和正向的態 度,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焦慮較少。 因此有宗教信仰者接受死亡傾向應愈 高,死亡焦慮較低,這應是對死後的情形較確定,因而能因應對死亡產 生的恐懼,對死亡抱持有較正面的態度,顯現較少的死亡恐懼與死亡焦 慮(陳彥良, 2002; 黃國城, 2003; 黃啟峰, 2004)。

3. 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當生命是充滿著痛苦與悲慘、不幸時,活著時的 恐懼,可能比死亡的恐懼更為強烈。死亡因而成了受歡迎的選擇,把死 亡當作今生痛苦的解脫之道,是解決痛苦生活的唯一出口。對生活亦持

負向的態度,甚至可能有自殺的意念(陳彥良, 2002; 黃國城, 2003; 黃啟 峰, 2004; 廖芳娟, 2000)。

由文獻中可以知道,死亡態度是有很多面向的,包括負向及正向的死亡態度,

負向的死亡態度包含死亡恐懼及死亡逃避,正向的死亡態度則包含了中性的死亡 接受、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即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因此在探討死亡態度時,不 應單單僅就一個面向去討論,而應該是將死亡的恐懼(焦慮)、逃避、接受等面 向一併納入。

34

三、死亡態度研究工具

自1967 年Collett & Lester 編製死亡恐懼量表(The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FODS)和1970 年Templer 的死亡焦慮量表(The Templer Death Anxiety

Scale ;DAS)問世後,陸續有許多研究嘗試開發更好的死亡態度測量工具,或

將以往的研究工具加以修訂。隨著死亡學者的研究與工具的開發,死亡態度的研 究工具有不同的內容重點,不同的研究者選取的研究工具並不相同,這也可能導 致了不同的研究結果。

死亡態度是很複雜的,它包含了很多層面的概念,而且是一種個人的內在信念 體系,如果能以多面向的死亡態度來進行研究,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本 研究中選取Wong(1994)所編製的「死亡態度描繪修訂量表」以多面向的死亡 態度測量工具來進行研究。以下將死亡態度相關的研究工具整理如表2-3-1(林玉 芳, 2002; 林美伶, 2005; 邱哲宜, 2004; 陳彥良, 2002; 陳增穎, 1997; 黃啟峰, 2004; 廖芳娟, 2000; 蔡坤良, 2003; 顏淑慧, 2002; 蘇秋燕):

2表2-3-1死亡態度測量工具

編製者/ 年代 量表名稱 量表內容 量表測量向度

Lester / 1967 The Lester Attitude Toward Death scale 1.單一向度

2.「是、否」的題型3.共21 題

死亡恐懼

Collett &Lester / 1969

恐懼死亡量表(The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FODS)

1.測試自己及他人 死亡和瀕死態度 2.採Likert量表 3.共36題

1.恐懼自己死亡 2.恐懼他人死亡 3.恐懼自己瀕死 4.恐懼他人瀕死

Shnidman /1970 You and Death調查問卷

1.兒童時期的經驗 2.有關死後生命的信仰 3.安樂死

4.自殺

5.葬禮、遺囑

6.對死亡的原因、方式及影響因素之看法

36

Templer /1970 死 亡 焦 慮 量 表 (The Templer Death

Anxiety Scale ;DAS)

1.測量對癌症、時間飛逝、死後生命、世 界大戰的態度

2.「是、否」的題型 3.共15題

死亡焦慮

Dickstein /1972 死 亡 關 切 量 表 (The Dickstein Death

Concern Scale ;DCS)

1.測量死亡思考及對死亡的負向評價 2.採Likert4點量表

3.共30題

1.自己和他人之死亡態度 2.是否曾思考和死亡相關之問

題 Nelson & Nelson /1975 納 氏 死 亡 態度 量 表 (The Nelson and

Nelson Four -Factor Death Scale )

測量死亡態度的內涵 1.逃避死亡 2.恐懼死亡 3.否認死亡

4.願意與瀕死者溝通

Klug & Boss /1977 死亡接受問卷(Acceptance of Death) 了解對死亡的接受度 1.對死亡態度的負面評價

2.願意與死者溝通 3.對痛苦的負面反應 4.對死亡訊息的反應 5.對瀕死先入為主的想法

Bugen’s /1980-1981

適 應 死 亡 量 表 與 死 亡----自 我 效 能

(Bugen’s Coping with Death Scale and Death Self-Efficacy;CDS)

1. 在處理瀕死態度上,做為評估學員學 習成效之用

2. 採Likert7點量表

1.瀕死處理勝任感 2.死亡思考表達勝任感 3.死亡接受勝任感 4.生命意勝任感

5.生命意義改進勝任感 6.處理失落勝任感 7.處理葬禮勝任感 8.談論死亡勝任感 Wong,Gesser & Reke

/1987編製,1994 年修訂

死亡態度量度(Death Attitude profile);

死亡態度描繪修訂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 -Revised)

1.測量多個向度的死亡態度,包括認知和 情感方面

2.採Likert7點量表 3.共32題

1.死亡恐懼 2.死亡逃避

3.中性的死亡接受 4.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5.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

Thorson & Powell/1992 修訂版死亡焦慮量表(Revised Templer’s

Death Anxiety Scale;

R D A S)

1.測量死亡焦慮和恐懼 2.「是、否」的題型 3.共25題

1.死亡焦慮 2.死亡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