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預試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4
避免的事。2.不可逆性:一旦身體死亡就無法復活,死亡是最終的、不可逆的。
3.無機能性: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的生命功能都會停止(曾煥棠, 2005)。4.原因 性:死亡是因為內在因素(如:疾病)或外在因素(如:車禍)所導致(鈕則誠 et al., 2001)。將問卷中的8-11題與Speece與Brent提出的死亡概念相互對照,可以發 現此四題題目屬於對死亡概念的認知,因此在受試者回答時都會趨近於相信,所 以無法測試出不同受試者的相信程度。並且第7題題目「人死後還會有一個死後 世界存在」,在經過對照後發現並非屬對死亡概念的認知,並且其題意傾向在測 試受試者對來生的相信程度,所以應該要併入確信其有分量表中,因此在正式問 卷中會將8-11題刪除,並將第7題併入確信其有分量表中。
在決定機制層面,又可以分為四個分量表:「審判」、「救贖」、「因果報應」、
「自然法則」。「審判」分量表中的第12題題目「死亡就是完全的滅絕 」,就 題意上來看,和Speece與Brent提出的死亡概念中之不可逆性相符合,因此在受 試者回答時都會趨近於相信,所以無法測試出不同受試者的反應,所以在正式問 卷中將12題題目刪除。在「自然法則」分量表中共有五題題目,題號為30-34 題。第30題題目今生的所作所為,會影響來生的境遇的好壞、第31題題目「來 生的境況與今生行為的善惡無關」、第32題題目「來生的遭遇是機會均等的,
無關道德」與「因果報應」分量表中的第25-29題題意相近,都在測試受試者是 否相信「死後的境況是否會受到今生行為的善惡影響」,在預試結果發現第31、
32題鑑別度不佳,因此將2題題目刪除,而第30題「今生的所作所為,會影響 來生的境遇的好壞」則併入因果報應分量表中。依據蔡明昌(2008)建構大學生來 生信念量表時在「決定機制」層面上,研究中的受訪者普遍認為來生境況的決定 係透過某種機制而行。蔡明昌依據受訪者對於「決定機制」的認知及對文獻的回 顧探討,蔡氏認為道家所主張氣聚而生、氣散而死的「自然法則」即是一種典型 的機制。依照蔡氏的觀點去對照「自然法則」分量表中的第33、34題在題意上 並未符合「自然法則」的觀點,並且在預試結果中發現,受試者的得分都趨近中 間值3分,顯示受試者對此2題題目無法做出明確的回應,因此在正式問卷中刪
除第33、34題。
66
11表3-10相信程度項目分析表
* p<.05 **p<.001
題號 題目 T值 高分組 平均值
低分組 平均值 確
信 其
1. 人死後會有來生存在 2.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
-7.250**
-3.253*
4.75 4.33
2.20 2.50 有 3. 死後一定有某種形式的來世 -8.201** 4.58 2.10
4. 人死後還會有意識存在 5. 一個人死後生命會繼續存在 6. 死後還會有靈魂的存在
-5.691**
-3.488*
-8.412**
4.25 4.00 4.75
1.80 1.90 2.30
確 信 其 無
7. 人死後還會有一個死後世界存在 8. 死後再也沒有任何知覺
9. 人死後再也沒有任何意識 10.人死後不再有任何生命的形式 11.人死後再也沒有任何感覺
-7.616**
-.471 .111 -.134
.109
4.58 3.60 3.50 3.00 3.08
2.30 3.92 3.42 3.42 3.50
12表3-11決定機制項目分析表 題號 題目
t值 高分組
平均值
低分組 平均值
審 12. 死亡就是完全的滅絕 .126 3.50 3.08 判
救 贖
因 果 報 應
自 然 法 則
13. 人死後將會面臨法庭般的審判
14. 一個人死後要為今生的行為接受審判
15. 死後將會有一個主宰的力量來檢視其今生的善惡
16. 一個人將會因今生的善惡,在死後得到上帝(或神明)的獎懲 17. 人死後要經過審判來決定獎懲
18. 一個人在死後將根據今生的所作所為受到審判 19. 一個人死後將會因真心悔改而得到救贖
20. 人死後將會因虔誠的信仰而得到永生(或往生極樂世界)
21. 一個人的罪惡將會在死後因信仰而受到洗滌 22. 人死後皆需上帝(或神明)的寬恕以脫離苦難 23. 一個人如果虔心悔改,其罪惡將會在死後受到寬恕
24. 虔誠信仰與真心悔改的人,死後將會被上帝(或神明)所接納 25. 人死後所面臨的境況由今生的行為來決定
26. 人死後會因為今生的善行或積陰德而得到福報 27. 一個人死後會因為今生的惡行而得到報應 28. 來生的遭遇會受今世行為的影響
29. 死後所遭遇的情況,由今生的善惡來決定 30. 今生的所作所為,會影響來生的境遇的好壞 31. 來生的境況與今生行為的善惡無關
32. 來生的遭遇是機會均等的,無關道德 33. 來生的處境與宗教信仰無關
34. 人死後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來生,不受宗教信仰與行為善惡的影響
-8.083**
-7.095**
-8.159**
-8.834**
-8.490**
-5.399**
-3.264*
-2.920*
-3.475*
-4.867**
-6.934**
-8.400**
-8.159**
-11.535**
-7.905**
-11.196**
-9.222**
-4.727**
-.136 .000 -1.355 -2.496
4.30 4.50 4.70 4.60 4.70 4.30 4.00 4.10 3.70 4.00 4.40 4.70 4.70 4.90 4.60 4.70 4.70 4.40 2.60 2.50 3.10 3.70
1.50 1.58 1.58 1.67 1.58 1.50 1.75 2.00 1.50 1.42 1.75 1.75 1.75 2.08 2.00 1.75 1.92 2.08 2.58 2.50 2.67 2.50
* p<.05 **p<.001
68
13表3-12來生境況項目分析表
題號 題目 t值 高分組
平均值
低分組 平均值 天 35. 有天堂的存在 -4.271* 4.20 2.00 堂 36. 有極樂世界的存在 -4.554** 4.20 2.00 37. 人死後可能回到上帝(或神佛)的國度 -7.364** 4.60 1.90 38. 人死後將會有與上帝(或神佛)同在的機會 -8.009** 4.60 1.70 39. 人死後可能會進入一種極樂的境界 -8.834** 4.60 1.80 40. 死後可能會有一個「樂園」的存在 -7.260** 4.60 1.80 41. 人死後會有一個受盡折磨的地方 -7.364** 4.60 1.90 地 42. 死後世界中有一個專門懲罰惡行的地方 -9.939** 4.60 2.00 獄 43. 人死後有可能會遭受上刀山、下油鍋等酷刑 -9.939** 4.60 1.80 44. 人死後有落入十八層地獄的可能 -9.436** 4.50 1.80 45. 人死後可能會進入一種極為痛苦的境況 -11.196** 4.50 1.60 46. 死後可能會有一個苦難的地獄存在 -10.757** 4.40 1.60 47. 人死後可能會投胎轉世 -6.281** 4.70 1.80 輪 48. 人死後可能會以另一個生命型態(人或動物)回到人間 -11.430** 4.70 1.70 迴 49. 人的生命是不斷地輪迴的 -5.000** 4.67 1.90 投 50. 人死後會經由投胎再開始一個新的生命週期 -9.436** 4.60 1.70 胎 51. 死去的親友會投胎轉世回到這個世界來 -8.333** 4.60 1.50 52. 人死後會再投胎,成為另一個人(或動物) -11.430** 4.70 1.50 53. 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人間與親友重聚 -10.914** 4.60 1.50 另 54. 來生與在人世間的生活相似 -2.656* 3.10 1.40 一 55. 人死後有其他人間的存在 -3.021* 3.90 1.50 個 56. 死後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4.913** 4.30 1.50 人 57. 有一個與人間類似的死後世界存在 -4.748** 4.30 1.50 間 58. 死去的親友在另一個人間生活著 -4.600** 4.20 1.50 59. 人死後可能會變成神或鬼 -8.834** 4.60 1.50 成 60. 人死後靈魂可能會在人間漫遊 -6.228** 4.60 1.60 神 61. 死去的親人會變成神或鬼,存在日常生活的周遭 -6.063** 4.30 1.60 變 62. 做好事(或有修行)的人死後會成為神仙 -4.945** 4.10 1.60 鬼 63. 一個人死後,靈魂可能會成為神,也可能變成鬼 -9.058** 4.40 1.80 64. 神和鬼是人死後所變成的 -8.786** 4.30 2.30 化 65. 生命是能量的聚合,死後能量就會回到自然之中 -2.847* 4.70 2.90 成 66. 人死後會成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以各種形式存在著 -4.728** 3.90 3.00 其 67. 人的生與死只是一種自然的能量聚散 -4.358* 4.60 2.80 他 68. 人死後就像蠟蠋燒完後化成其它的分子一樣 -1.429 3.90 3.00 能 69. 生命是一種能量,死亡是一種能量的轉換 -3.800* 4.60 2.80 量 70. 人死後,生命會轉成其他能量 -3.353* 4.60 2.90
* p<.05 **p<.001
二、死亡態度量表
(一)項目分析
先求出量表總分,並依照總分高低排序,選出高低分組27%作為高低分組的界 線,之後低分組設為第一組,高分組設為第二組,最後以t-test考驗高
低分兩組在題向上的差異,如表3-13所示,所得到的結果第9、13、14、15、21、
24、28、30、31,t 值未達顯著<.05,將上述10題題目用詞加以修正,修正後題
目如表3-14所示,並放入正式問卷中。
(二)修題分析
早期的死亡態度研究工具,多著重在死亡恐懼或死亡焦慮單一層面的死亡態度
測量,Wong等人(1994)針對DAP重新修訂,並以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為研究
對象,重新編制出DAP-R(死亡態度描繪修訂量表)。在研究中考慮到量表的題 數、量表的施測信度及量表的適用性,Wong等人所編制的DAP-R(死亡態度描 繪修訂量表),題目數量適中及量表的施測信度高,並且DAP-R是多面向的死亡 態度測量工具,因此能夠對於死亡態度進行多面向的測量。考慮到前述之原因及 預試結果內部一致性不佳的原因可能在於東西方對宗教信仰的用語不同的原因 造成,所以在問卷進行預試之後不將題目直接刪除,而是將 t 值未達顯著的題 目用詞加以修正,重新放入正式問卷中。
70
14表3-13死亡態度原量表項目分析
分量表 題號 題目 t值 死亡恐懼 21. 死亡代表一切的結束讓我很震驚 1.968
中性的死亡接受
14.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份 24. 死亡就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
30. 死亡對我而言,無好壞之分,只有意義高低的差別 1.030 -2.753 .278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13. 我相信天堂比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還美好 15. 死亡是連接上帝和永恆快樂的橋樑-
28. 往後的日子裏,我堅信自己可以坦然地面對死亡 31. 我盼望到死後的世界裡生活
-1.206 -.928 -1.062 -2.01
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 9. 死亡可以讓我們逃脫這個可怕的世界 1.298
* p<.05 **p<.001
*
15表3-14死亡態度原量表修訂後題目 分量表 題號 題目
死亡恐懼 21. 死亡代表一切的結束、我擔心它的到來
中性的死亡接受
14. 生死有命、想躲都躲不掉
24. 生命就如乘坐火車,有人早下車有人晚下車 30. 死亡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意義的差別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13. 死後世界比我們現在還美好 15. 死亡是連接永恆和快樂的橋樑
28. 我可以在以後的日子,很從容的面對死亡 31. 我期待到死後的世界裡生活
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 9. 死亡可以讓我們遠離這個令人傷痛的世界
三、自殺傾向量表
(一)項目分析:
先求出量表總分,並依照總分高低排序,選出高低分組27%作為高低分組的界 線,之後低分組設為第一組,高分組設為第二組,最後以t-test考驗高低分兩組在 題向上的差異,如表3-15所示,所得到的結果第2、6、8、13、19、27, t 值未 達顯著<.05,將上述6題題目用詞加以修正,修正後題目如表3-16所示,並放入 正式問卷中。
(二)修題分析
Orbach(1984)認為兒童早期的自殺傾向會導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自殺行 為,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及概念與自殺意念間有重要的關係,因此Orbach (1984) 發展出多重面向自殺傾向量表(Multi-Attitude Suicide Tendency;MAST),作為 自殺傾向的測量工具。在研究中考慮到量表的題數、量表的施測信度及量表的適 用性,所以在問卷進行預試之後不將題目直接刪除,而是將 t 值未達顯著的題 目用詞加以修正,重新放入正式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