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來生信念間的關係
在本節中以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程度、教育程度、宗教信 仰、有無工作),分別探討與來生信念間的關係,並依統計結果加以分析(見表 4-5 至表4-10)。
一、背景變項與來生信念的關係
(一)不同性別之在來生信念上之差異:就性別與來生信念量各分量表進行t檢 定如表4-5所示。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審判」(t=-2.391,p<0.05)、「救贖」
(t=-2.174,p<0.05)及「成神變鬼」(t=-2.010,p<0.05)分量表中有顯著差異並 且達到顯著水準,顯示性別是影響來生信念的因素,並且在來生信念10項分量 表中女性的分數皆高於男性,顯示中年女性對來生報持的相信程度高於中年男 性。
結果討論:依據背景變項分析,得知社區大學中年人在來生信念上的結果,將 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加以討論。
在性別方面發現,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審判」、「救贖」)及「成神變鬼」分 量表中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此結果與施雅惠(2008)、嚴景惠(2007)及 張愛佳(2009)研究結果相似,在施雅惠、嚴景惠及張愛佳的研究結果中都發現,
女性大學生對來生抱持相信之程度顯著高於男性大學生,施雅惠、嚴景惠及張愛 佳的研究是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但是,和沈菁芬(2009)的研究發現並不一致,
沈菁芬的研究是以青壯年國小教師為族群,在本研究中是以40歲~未滿65歲的中 年人為研究對象,或許是研究族群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研究結果。
23表4-5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與來生信念之 t 檢定分析表(n=135)
依變項名稱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
確信其有 男(n=55)
女(n=80)
23.20 23.94
6.038
5.735 -0.718 0.474
審判 男(n=55)
女(n=80)
15.51 17.51
4.895 4.707
-2.391* 0.018
救贖 男(n=55)
女(n=80)
18.67 20.7
5.32 5.326
-2.174* 0.031
因果報應 男(n=55)
女(n=80)
23.93 25.14
5.934
6.127 -1.142 0.255
天堂 男(n=55)
女(n=80)
19.04 20.49
5.0
5.648 -1.536 0.112
地獄 男(n=55)
女(n=80)
18.75 20.11
5.358
6.029 -1.353 0.114
輪迴投胎 男(n=55)
女(n=80)
20.49 21.61
5.309
5.888 -1.131 0.138
另一個人間 男(n=55)
女(n=80)
19.91 20.93
5.25
6.027 -1.013 0.166
成神變鬼 男(n=55)
女(n=80)
18.78 20.64
5.014 5.441
-2.010* 0.046
化成其他能量 男(n=55)
女(n=80)
17.42 17.51
3.928
4.633 -0.123 0.156
*p<0.05 **p<0.01
82
(二)不同婚姻狀況之來生信念上之差異:就婚姻狀況與來生信念各分量表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6所示。不 同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表4-6中的10個F值顯示未達顯著水準,表示社區大學 中年人的來生信念在婚姻狀況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婚姻狀 況在來生信念數值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檢定。因此數值上雖然有差別,但 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接受是沒有差別的。
結果討論:在婚姻狀況方面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來生信念10個分 量表中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結果與沈菁芬(2009)的研究發現不一致,沈菁芬 的研究族群是以國小教師為主年齡分布在35~50歲間,以青壯年為主。在其研究 中提到不同的婚姻狀況在來生信念量表的「確信其有」、「化成其他能量」分量表 上得分有顯著差異,經過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未婚的國小教師在「化成其他 能量」分量表中得分高過已婚及喪偶的國小教師。
24表4-6不同婚姻狀況之研究對象在來生信念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婚姻狀況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確信其有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23.59 23.48 22.92 25.40
5.850 4.809 6.652 8.058
0.371
審判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6.35 17.13 17.15 17.60
5.151 4.295 4.488 5.060
0.370
救贖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64 19.84 20.92 20.50
5.631 4.577 5.547 4.315
0.255
因果報應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24.35 24.71 25.08 26.30
6.277 5.728 6.422 5.229
0.333
天堂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68 19.35 21.69 21.00
5.614 5.024 5.422 5.164
0.756
地獄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44 18.48 21.62 21.60
5.606 6.196 5.781 5.782
1.156
輪迴投胎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20.60 21.94 22.46 21.50
5.875 5.228 5.502 5.681
0.689
另一個人間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83 20.74 22.46 22.80
6.039 5.215 5.456 4.211
1.453
成神變鬼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54 19.45 20.85 22.70
5.045 5.113 5.165 5.331
1.275
84
依變項名稱 婚姻狀況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化成其他能量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7.26 17.42 17.85 18.90
4.230 4.574 4.947 4.095
0.453
*p<0.05 **p<0.01
(三)不同年齡之來生信念上之差異:就年齡與來生信念各分量表進行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7所示。不同婚姻狀 況的中年人在表4-7中的10個F值顯示未達顯著水準,表示社區大學中年人的 來生信念在年齡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層分布在來生信 念數值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檢定。因此數值上雖然有差別,但是以統計學 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接受是沒有差別的。
結果討論:在年齡層面發現,不同年齡分布的中年人在來生信念10個分量表中 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結果與沈菁芬(2009)的研究發現一致,沈菁芬的研究族 群是以國小教師為主年齡分布在35~50歲間,以青壯年為主。但是和嚴景惠(2007) 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嚴景惠的研究族群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研究中發現年齡在
「審判」、「救贖」、「因果報應」、「天堂」、「地獄」、「輪迴投胎」、「另 一人間」以及「成神變鬼」八個分量表中有顯著差異,而再從Scheffe事後比較的 分析中,得知21-25歲的大學生對這八個分量表比20歲以下的大學生更相信。
86
25表4-7不同年齡之研究對象在來生信念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年齡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確信其有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3.55 24.75 22.20
5.271 6.196 7.381
1.194
審判 1. 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6.90 16.28 16.50
4.624 5.360 5.237
0.205
救贖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9.98 20.13 19.05
5.631 4.577 5.790
0.279
因果報應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4.69 24.81 24.20
6.030 5.665 7.008
0.067
天堂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9.75 21.09 18.60
5.103 5.710 6.116
1.392
地獄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9.65 19.75 18.85
5.726 6.170 5.631
0.176
輪迴投胎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1.17 21.97 19.80
5.439 6.114 5.890
0.901
另一個人間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0.59 21.09 19.25
5.598 5.964 5.964
0.656
成神變鬼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0.10 20.09 18.65
4.987 5.538 6.418
0.623
化成其他能量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7.63 17.47 16.85
4.273 4.522 4.522
0.255
*p<0.05 **p<0.01
(四)不同教育程度之來生信念上之差異:就教育程度與來生信念各分量表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8所示。不 同教育程度的中年人在表4-8中的10個F值顯示未達顯著水準,表示社區大學 中年人的來生信念在教育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教育程 度在來生信念數值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檢定。因此數值上雖然有差別,但 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接受是沒有差別的。
結果討論:在教育程度方面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中年人在來生信念10個分 量表中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結果與沈菁芬(2009)的研究發現一致,沈氏的研 究族群是以國小教師為主,教育程度皆為大專以上。
88
26表4-8不同教育程度之研究對象在來生信念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確信其有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2.86 23.34 24.28
8.248 4.593 6.074
0.583
審判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7.33 16.79 16.34
5.003 4.454 5.313
0.329
救贖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0.52 20.02 19.45
5.446 5.387 5.458
0.332
因果報應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5.19 24.18 24.96
6.668 5.697 6.285
0.334
天堂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0.00 20.00 19.74
5.320 5.517 5.450
0.038
地獄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1.24 19.49 18.96
5.585 5.322 6.327
1.174
輪迴投胎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1.24 20.51 21.87
6.041 5.647 5.558
0.817
另一個人間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0.62 20.34 20.66
6.087 5.304 6.139
0.047
成神變鬼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1.00 20.13 19.15
5.899 5.041 5.422
1.027
化成其他能 量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7.43 17.36 17.62
4.611 4.195 4.486
0.052
*p<0.05 **p<0.01
(五)不同宗教信仰之來生信念上之差異:就不同宗教信仰與來生信念各分量表 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9所示。
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審判」(F=3.110,p<0.05)及「化成其他能量」(F=2.871, p<0.05)分量表中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宗教信仰是影響來生信念 的因素,並且經由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宗教信仰為「民間信仰」的中年人在
「審判」分量表上得分優於「無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為「民間信仰」的中年 人,較為相信審判的說法。
結果討論:在研究發現,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審判」及「化成其他能量」
分量表中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宗教信仰為「民間信仰」的中年人在「審 判」分量表上得分優於「無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為「民間信仰」的中年人,
較為相信審判的說法,相信一個人死後需要對生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此結果 與嚴景惠(2007)及蔡明昌(2007)的研究結果相似。嚴景惠(2007)的研究在探 討大學生的宗教信仰與來生信念間之相關性,其研究結果發現宗教信仰為基督 教、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大學生,在「審判」分量表上得分優於「無宗教信 仰」者。嚴氏的研究中除了探討宗教信仰和來生信念相關性外,還將「宗教活動」、
「宗教態度」等變項一並納入探討,結果也顯示出「宗教活動」、「宗教態度」
和來生信念有顯著相關性存在。而蔡明昌(2007)的研究則是以大學生為對象,探 討大學生之來生信念,其研究中發現信仰道教(民間信仰)及佛教者在「審判與 苦難」上的得分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至於為何宗教信仰對於來生信念有影響,這和每個宗教的教義有關係。「化成其 他能量」和道家的思想有關,在道家思想中是以自然的態度來看待生死的議題,在
『莊子知北遊』提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之為死」,道家思想中強 調生命與死亡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
而在基督宗教和佛教則是有「審判」的概念,在佛教教義中有「輪迴」和「業」
的概念存在,「業」指的是人在今生的所作所為,並不會因為死亡而事過境遷,而 是會繼續存在,形成一種賞罰的機制。「輪迴」和「業」的概念相結合,形成了「依 業輪迴」的觀念。佛家認為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 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眾生,都要受輪迴的限制。死後眾生的去向,有
90
就像車輪轉動不停,稱「六道輪迴」。
而在基督宗教中《詩 篇 96:13》提到「因 為 他 來 了 , 他 來 要 審 判 全 地 。 他 要 按 公 義 審 判 世 界 , 按 他 的 信 實 審 判 萬 民 。」、《傳 道 書 3:17》提到:「我 心 裡 說 , 神 必 審 判 義 人 和 惡 人 ; 因 為 在 那 裡 , 各 樣 事 務 , 一 切 工 作 , 都 有 定 時 。」 在基督宗教的教義 中認為審判是其死後所需面臨的程序,經由此程序才會決定他們死後究竟是要上天 堂還是下地獄。
台灣的民間信仰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道教、佛教信仰的理念,對於一個人 死後要為生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這應該是和東方傳統宗教中強調業障、果報 甚至在死亡之後必須要經過十殿閻羅的審判觀念有關(蔡明昌, 2007),所以在本 研究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審判」及「化成其他能量」分量表中有顯著差 異,並且宗教信仰為「民間信仰」的中年人,較為相信審判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