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對象背景變相與自殺傾向態度間的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七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相與自殺傾向態度間的關係

在本節中以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程度、教育程度、宗教信 仰、有無工作),分別探討與自殺傾向間的關係,並依統計結果加以分析(見表 4-17至4-21)

一、背景變項與自殺傾向的關係

(一)不同性別之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性別與自殺傾向各分量表進行t檢 定,如表4-17所示。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表4-17中的4個t值未達顯著水準,

表示社區大學中年人的自殺傾向在性別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 的男性和女性他們的自殺傾向數值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雖然 數值上有差別,但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接受是沒有差別的,顯示性 別並非是影響自殺傾向態度量表4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依據背景變項分析,將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加以討論。在性別方面 發現,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自殺傾向態度量表中的5個層面上得分差異並未達顯 著差異,代表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自殺傾向態度上,並未因為性別因素而有所差 異。研究結果大致與陳惠萍(1994)、李桂仙(2006)、張愛佳(2009)的研究結果 相符合。但是與李孟儒(2001)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在李孟儒的研究中發現,女 性有較高比率的自殺傾向。

35表4-17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與自殺傾向態度之 t 檢定分析表(n=135)

依變項名稱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 生命吸引 男(n=55)

女(n=80)

16.44 16.44

5.849

5.442 -0.001 0.487

生命排斥 男(n=55)

女(n=80)

17.98 17.66

4.188

3.974 0.449 0.829

死亡吸引 男(n=55)

女(n=80)

18.27 17.93

4.931

4.663 0.416 0.540

死亡排斥 男(n=55)

女(n=80)

30.13 31.09

7.506

7.111 -0.754 0.751

*p<0.05 **p<0.01

(二)不同年齡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年齡與自殺傾向態度各分量進行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8所示。不同年齡 的中年人在表4-18中的4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中年人的自殺 傾向態度在年齡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在自殺傾向 態度數值的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上有差別,但是以 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年齡並非是 影響自殺傾向態度量表4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年齡方面發現,不同年齡的中年人在自殺態度傾向各層面均無顯 著差異。但是依據2008年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死因結果分析中發現,2008年度 中年人自殺的比率(45-64歲)呈現上升情形。

36表4-18不同年齡之研究對象在自殺傾向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年齡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生命吸引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5.82 17.31 17.60

5.408 5.140 6.832

1.339

生命排斥 1. 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7.49 18.16 18.45

4.289 3.264 4.224

0.614

死亡吸引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7.84 18.44 18.40

4.964 3.464 5.762

0.235

死亡排斥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30.52 31.53 30.70

7.147 6.550 7.263

0.301

*p<0.05 **p<0.01

104

(三)不同婚姻狀況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婚姻狀況與自殺傾向態度各分量 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9所示。

不同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表4-19中的4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 中年人的自殺傾向態度在婚姻狀況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婚 姻狀況在自殺傾向態度數值的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 上有差別,但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 研究中婚姻狀況並非是影響自殺傾向態度量表4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婚姻狀況方面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自殺態度各層面均 無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張素蓮(2007)之研究結果不同,在張氏的研究中發 現,未婚的男性自殺死亡率較高,女生則是喪偶者自殺死亡率較高。

37表4-19不同婚姻狀況之研究對象在自殺傾向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 (n=135)

依變項名稱 婚姻狀況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生命吸引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5.81 16.55 19.00 17.80

5.289 5.347 6.733 6.763

1.463

生命排斥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7.37 18.58 19.31 16.80

3.600 4.738 4.498 4.367

1.508

死亡吸引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7.90 18.55 18.54 17.30

4.372 4.850 7.501 3.433

0.263

死亡排斥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31.23 29.68 30.62 29.60

6.452 7.704 9.954 8.809

0.423

*p<0.05 **p<0.01

(四)不同教育程度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教育程度與自殺傾向態度各分量 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20所示。

教育程度在「生命吸引」(F=3.748,p<0.05)及「生命排斥」(F=5.384,p<0.05)

2個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顯示教育程度是影響生命吸引及 生命排斥的因素。經由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小學及自修識字」教育程度者 在「生命吸引」層面上得分高於「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另外,在「生命排斥」

層面上「小學及自修識字」教育程度者得分高於「國初中、高中職」教育程度,

「國初中、高中職」教育程度者得分高於及「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

38表4-20不同教育程度之研究對象在自殺傾向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 (n=135)

依變項名稱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生命吸引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9.38 16.16 15.58

5.766 5.565 5.260

3.748 1>3

生命排斥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0.33 17.52 17.09

3.291 3.613 4.456

5.384 1>2>3

死亡吸引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9.95 17.59 17.87

5.181 4.240 5.054

2.032

死亡排斥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8.57 30.11 32.21

7.527 6.558 7.742

2.285

*p<0.05 **p<0.01

106

(五)不同宗教信仰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宗教信仰與自殺傾向態度各分量 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21所示。

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表4-21中的4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 中年人的自殺傾向態度在宗教信仰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宗 教信仰在自殺傾向態度數值的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 上有差別,但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 研究中宗教信仰並非是影響自殺傾向態度量表4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宗教信仰方面發現,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自殺傾向態度層面 上得分未達到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張愛佳(2009)的研究結果相似。但是柯 俊銘在2005年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其認為信仰宗教似乎有抑制自殺的功能,並 且在客觀的條件下有宗教信仰者比較不會有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出現(引自張愛 佳,2009)。

39表4-21不同宗教信仰之研究對象在自殺傾向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 (n=135)

依變項名稱 宗教信仰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生命吸引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5.47 17.42 15.61 16.09

4.730 5.904 5.638 5.308

1.071

生命排斥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7.42 17.88 17.28 18.70

4.730 3.964 3.575 4.456

0.631

死亡吸引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8.63 17.65 17.61 19.35

4.879 4.443 5.255 4.657

0.899

死亡排斥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32.16 30.47 30.89 29.74

7.726 7.137 7.800 6.552

0.411

*p<0.05 **p<0.01

(六)有無工作自殺傾向態度上之差異:就有無工作與自殺傾向態度各分量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22所示。

有無工作在「生命排斥」(F=5.446,p<0.05)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 著水準,顯示有無工作是影響生命排斥的因素。經由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無 固定工作」者在「生命排斥」層面上得分高於「有固定工作」教育程度者。

結果討論:就有無工作方面發現,在自殺傾向態度層面中有無工作在「生命排 斥」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顯示有無工作是影響生命排斥的 因素。並且發現「無固定工作」者在「生命排斥」上較「有固定工作者」高。在 張瑋庭(2009)針對台灣地區1986-2007年失業率曲線與自殺死亡率曲線相互比較 發現,失業率與自殺死亡率的趨勢類似,失業率逐年上升,自殺死亡率也逐年上 升。

40表4-22有無工作之研究對象在自殺傾向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有無工作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生命吸引 1.有固定工作

2.無固定工作 3.兼職工作

90 35 10

26.13 24.34 24.70

5.607 5.775 4.296

1.430

生命排斥 1.有固定工作 2.無固定工作 3.兼職工作

90 35 10

17.01 19.49 18.90

3.965 3.799 3.957

5.446** 2>1

死亡吸引 1.有固定工作 2.無固定工作 3.兼職工作

90 35 10

17.67 19.26 17.50

4.522 5.221 4.950

1.495

死亡排斥 1.有固定工作 2.無固定工作 3.兼職工作

90 35 10

22.70 24.91 23.10

7.146 7.473 7.445

1.179

*p<0.05 **p<0.01

41表4-23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來生信念、死亡態度及自殺傾向態度各量表間關係分析(n=135)

背景變項 分量表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 宗教信仰 有無工作 來生信念量表

1.相信程度 * - - - - -

2.決定機制 - - - - * -

3.來生境況 - - - - - -

死亡態度量表

1.死亡恐懼 - - - - - -

2.死亡逃避 - - - - - -

3.中性的死亡接受態度 * - - - * -

4.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態度 * - - - - -

5.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態度 - - - - - -

自殺傾向態度量表

1.生命吸引 - - - * - -

2.生命排斥 - - - * - *

3.死亡吸引 - - - - - -

4.死亡排斥 - - - - - -

*:有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

第八節 研究對象來生信念、死亡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