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死亡態度間的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六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死亡態度間的關係

在本節中以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程度、教育程度、宗教信 仰、有無工作),分別探討與死亡態度間的關係,並依統計結果加以分析(見表 4-11至4-16)

一、背景變項與死亡態度的關係

(一)不同性別之死亡態度上之差異:就性別與來死亡態度各分量表進行t檢定,

如表4-11所示。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中性的死亡接受」(t=-2.049,p<0.05)及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t=-2.417,p<0.05)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 著水準,顯示在本研究中,性別是影響「中性的死亡接受」及「趨近導向的死亡 接受」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依據背景變項分析,得知社區大學中年人在死亡態度上的差異結 果,將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加以討論。

在性別方面發現,不同性別的中年人在「中性的死亡接受」及「趨近導向的死 亡接受」)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果與陳增穎

(1997)、林柳吟(2002)、林玉芳(2002)、羅素如(2000)、藍育慧(2008)的 研究結果並不符合,在陳增潁、林柳吟、羅素如及藍育慧的研究中,性別在死亡 態度的五個層面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有較高的死亡 恐懼、死亡焦慮(李復惠, 1987; 張淑美, 1995; 蔡明昌, 1994)。在李復惠的研究中 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張淑美的研究則是是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蔡明昌是以 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或許是因為年齡、族群的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

根據性別所造成的差異性,學者提出相關的解釋,Neimeyer在1987年提出看 法,其認為女性對死亡焦慮與死亡恐懼的程度,可能的原因如下:1.女性會表現 出情緒困擾,男性則較少公開。2.多數女性感到控制生活事件的能力較少,因而 有較高的死亡恐懼(引自廖芳娟, 2000)。

29表4-11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與死亡態度之 t 檢定分析表(n=135)

依變項名稱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 死無恐懼 男(n=55)

女(n=80)

19.93 20.00

5.029

5.349 -0.080 0.937

死亡逃避 男(n=55)

女(n=80)

15.95 15.94

3.979

4.205 0.011 0.991

中性的死亡接受 男(n=55)

女(n=80)

17.71 19.05

3.891 3.628

-2.049 0.042

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 男(n=55)

女(n=80)

28.85 31.66

6.187 6.921

-2.417 0.017

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 男(n=55)

女(n=80)

14.69 15.36

4.451

4.900 -0.812 0.418

*p<0.05 **p<0.01

96

(二)不同年齡之死亡態度上之差異:就年齡與死亡態度各分量表進行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2所示。不同年齡的中 年人在表4-12中的5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中年人的死亡態度 在年齡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在死亡態度數值的差 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上有差別,但是以統計學的觀點 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年齡並非是影響死亡態度 量表5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年齡方面本研究結果,不同年齡的中年人在死亡態度各層面均無 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大致與藍育慧(2008)、侯冬芬(2004)、蔡坤良(2003)

等人之研究結果相似。但是卻和Wong等(1994)的研究結果不同,Wong的研 究是以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中發現中年人對於死亡的焦慮 低於老年人及青少年。或許是中年人處在生命中最精華最忙碌的階段,上對父母 要服侍,下對小孩要發心照顧……生活忙碌不堪,這些人身陷老一輩和子女同時 夾擊的不同、壓力下,使他們蠟燭兩頭燒,所以無暇去思考關於死亡的議題。

30表4-12不同年齡之研究對象在死亡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年齡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死亡恐懼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9.89 19.63 20.85

5.017 5.534 5.585

0.363

死亡逃避 1. 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5.96 15.50 16.55

3.915 4.586 4.161

0.404

中性的死亡接 受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8.41 18.84 18.35

3.609 3.760 4.614

0.169

趨近導向的死 亡接受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29.71 31.72 31.95

6.542 6.290 8.049

1.562

逃離導向的死 亡接受

1.40~49 2.50~59

3.60~未滿65歲

83 32 20

14.43 16.09 16.20

4.654 4.589 4.916

2.117

*p<0.05 **p<0.01

(三)不同婚姻狀況之死亡態度上之差異:就婚姻狀況與死亡態度各分量表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3所示。不同 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表4-13中的5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中年 人的死亡態度在婚姻狀況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婚姻狀況在 死亡態度數值的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上有差別,但 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婚姻狀 況並非是影響死亡態度量表5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婚姻狀況方面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中年人在死亡態度各層面均 無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吳麗玉, 林旭龍, & 呂昌明(1999)、黃琪璘(1991)、

蔡坤良(2003)、藍育慧(2008)的研究結果一致。根據上述的結果其原因可能 是年齡、性別、文化等不同變項之影響所造成的結果。

31表4-13不同婚姻狀況之研究對象在死亡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婚姻狀況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死亡恐懼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9.79 18.94 21.15 23.10

4.692 5.278 6.336 6.624

1.910

死亡逃避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5.85 15.39 17.46 16.40

3.792 4.588 4.427 4.624

0.836

中性的死亡接 受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8.40 18.61 18.62 18.90

3.502 4.609 3.355 4.202

0.070

趨近導向的死 亡接受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30.64 28.74 31.46 33.80

6.224 6.899 8.790 6.957

1.619

逃離導向的死 亡接受

1.已婚 2.未婚

3.離婚或分居 4.喪偶

81 31 13 10

15.21 14.45 16.31 14.50

4.429 5.176 5.186 5.255

0.542

*p<0.05 **p<0.01

98

(四)不同教育程度之死亡態度上之差異:就教育程度與死亡態度各分量表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4所示。不同 教育程度的中年人在表4-14中的5個F值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社區大學中年 人的死亡態度在教育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本次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在 死亡態度數值的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檢定。因此雖然數值上有差別,但 是以統計學的觀點應該卻棄差異而是接受沒有差別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教育程 度並非是影響死亡態度量表5個層面的因素。

結果討論:就教育程度方面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中年人在死亡態度各層面均 無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廖芳娟(2000)的結果並不一致。在廖芳娟的研究中 提到學歷越低的警察越恐懼死亡、死亡逃避的傾向越高。大部分的文獻認為教育 程度較低者,有較高的死亡焦慮、死亡逃避,或許是因為教育程度低者對於死亡 的認知較少,對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未知也就更加的害怕、驚慌,因而有較高的 死亡焦慮與死亡逃避。

32表4-14不同教育程度之研究對象在死亡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死亡恐懼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20.48 20.25 19.45

5.879 4.377 5.820

0.443

死亡逃避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6.76 16.44 15.04

4.194 3.389 4.678

2.204

中性的死亡 接受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上

21 61 53

18.05 18.08 19.17

4.364 3.273 4.051

1.362

趨近導向的 死亡接受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31.29 30.62 30.09

8.361 5.279 7.641

0.245

逃離導向的 死亡接受

1.小學及自修識字 2.國初中、高中職 3.大專以上

21 61 53

16.33 14.75 14.98

4.973 3.994 5.351

0.897

*p<0.05 **p<0.01

(五)不同宗教信仰之死亡態度上之差異:就宗教信仰與死亡態度各分量表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薛費氏事後檢定如表4-15所示。不同 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死亡逃避」(F=3.472,p<0.05)及「中性的死亡接受」

(F=3.082,p<0.05)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宗教信仰 是影響「死亡逃避」及「中性的死亡接受態度」的因素。

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中性的死亡接受」(F=3.082,p<0.05)分量表中有 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並且經由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宗教信仰為「基 督宗教」的中年人在「中性的死亡接受」分量表上得分優於宗教信仰為「佛教」

者,宗教信仰為「基督宗教」的中年人,死亡態度較偏向於「中性的死亡接受」。

結果討論:就宗教方面發現,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年人在死亡態度「中性的死亡 接受」層面上得分有顯著差異並且達到顯著水準,宗教信仰為「基督宗教」的中 年人在「中性的死亡接受」分量表上得分優於宗教信仰為「佛教」者,宗教信仰 為「基督宗教」的中年人,死亡態度較偏向於「中性的死亡接受」。此研究結果 與廖芳娟(2000)、侯冬芬(2004)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廖芳娟的研究是以警察 為對象,其研究結果發現宗教信仰為西方宗教信仰者有較高的死亡恐懼及趨近導 向的死亡接受。侯冬芬的研究是以老年榮民為對象,其研究結果發現有宗教信仰 的老年榮民在死亡逃避及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態度上得分較高並且有顯著差異。

根據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研究結果差異,學者提出相關的解釋,巫珍宜

(1991)認為宗教信仰對死亡態度的影響,可能是來自於個人對宗教教義的認知 層面。此外,學者Templer及McMordie則認為宗教信仰的強度才是影響個人對死 亡態度的重要因素(引自巫珍宜,1991)。

至於為何宗教信仰為基督宗教的中年人,死亡態度較偏向於「中性的死亡接受」,

這和其宗教的教義有關係。在詩歌「死啊你的毒勾在哪裡」提到:

死啊你的毒勾在哪裡?我主耶穌基督已復活;

大家來高唱凱歌讚美,祂已經得勝地獄死亡權勢。

來啊!大家來歌唱,基督已經勝死亡;

我們大家應當歡喜高聲唱,稱頌那復活得勝生命王。

所以在基督宗教信仰中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毀滅只是生命的改變,死後仍有

100

33表4-15不同宗教信仰之研究對象在死亡態度各層面之單因子變數分析(n=135)

依變項名稱 宗教信仰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 死亡恐懼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9.26 20.42 20.61 18.43

3.984 5.378 5.510 5.080

1.113

死亡逃避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4.68 16.33 17.14 14.13

5.121 3.627 4.291 3.252

3.472

中性的死亡 接受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20.79 17.93 18.85 17.91

2.936 3.443 4.038 4.263

3.082 1>2

趨近導向的 死亡接受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28.95 32.20 30.58 28.00

5.739 5.930 8.213 6.267

2.422

逃離導向的 死亡接受

1.基督宗教 2.佛教 3.民間信仰 4.無宗教信仰

19 57 36 23

13.68 15.42 15.52 15.52

3.874 4.504 4.337 4.337

0.718

*p<0.05 **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