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自殺傾向及相關的研究

一、自殺傾向的意涵

關於自殺傾向的意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和定義,大多數的學者都以「自殺 前的心理預備狀態」來做說明。大原健士郎在1977提出自殺傾向是個體受生物性、社 會性、心理性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而形成自殺之前的心理預備狀態(引自吳金水, 1990)。吳金水(1990)則認為自殺傾向是個體受到生物性、社會性、心理性的交互影響 而形成自殺行為之前的心理預備狀態,這是促使個體逐漸背對生的世界,傾向死的國 度,而使自殺比較容易引發的異常狀態。吳氏更認為自殺行為並非突發的,而是在成 長歷程中先逐漸形成自殺的預備狀態,然後觸及情境的導火線才爆發出自殺行為(吳金 水, 1990)。自殺傾向越強者,自殺意念出現越頻繁,越容易導致自殺行為的產生,但是 即使沒有自殺傾向,當生活環境中有重大的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接連發生,也會引發 自殺意念。過去曾有學者嘗試由自殺意念來解釋自殺傾向,但無法完全解釋自殺傾向 的成因,針對自殺企圖或自殺成功者所進行的資料收集,都只能作為事後的解釋並無 法當作事前預測目標行為的標準(胡淑媛, 1992),因此要了解自殺傾向的成因,要更廣 泛探討可能導致自殺行為的心理、社會、生理等因素。

二、自殺傾向相關的理論

要了解自殺傾向的成因,必須更廣泛的探討可能導致的社會、心理、生理等因素,

以下就針對相關理論加以探討。

(一)社會學的理論觀點

社會學的理論是從社會整合度、社會關係來看待社會中的自殺行為。Durkheim從社 會學的觀點研究自殺,認為自殺雖然是個體的行為,但是個體社會整合度的高低影響 其自殺行為。涂氏對團體社會整合度與自殺率的關係假設是持反比的看法,他認為社 會整合度越高的團體自殺率會越低,整合度越低自殺率則會上升,於是將自殺行為分 為三種類型(林綺雲, 2000; 楊淑智, 2004):

(1)自我中心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

個人行為不受他人的約束,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以自我而非團體為中心。涂爾

42

幹認為當個人陷入社會無法幫助他找到自己在世上的定位時,個體就有可能自殺,因 此自我中型的自殺是個人與 社會並未整合而且孤立。

(2)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

利他行自殺中的「他」是指團體或社會,個體過度投入或過度整合於社會所引起

的自殺,因為高度社會整合而出現高自殺率。社會團體制定的規範高度的約束力使社 會中的個體為遵循這些行為規範導致自殺。

(3)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

個體的自殺不是為了與社會整合而結束生命,是因為不滿社會對個人的規範而自

殺。脫序型的自殺是社會規範本身出了問題,社會處在規範不清楚或社會沒有規範可 以遵循。Henry & Short提出社會整合度可以從個人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度來測量,並 且可以由以下三點來看社會整合度與自殺的關係(引自胡淑媛, 1992):(1)都市的中心 自殺率最高,因為都市化的結果造成個體人際關係的孤獨、疏離、(2)都市的自殺率 較鄉村高,因為都市的孤立與社會關係較薄弱、(3)單身、離婚、喪偶或失去一個以 上有意義的他人,也會帶來較高的自殺率。Lestery則針對1980年代美國青少年的自殺 率研究中提出,社會整合、年齡結構、種族和自殺率有關,當社會整合度高,自殺率 在各年齡層所佔的比率較低(Lester & Yang, 1992)。

綜合上述研究,社會學者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自殺的發生和社會整合度、社 會支持系統強度有關係。

(二)心理學的觀點

(1)心理分析取向

「本能」的觀念是Freud理論的重心,他認為人類因為有「生命本能」,個體和種族 得以綿延,並且成長和創造;他也提出「死亡本能」的觀點,並將之視為「攻擊驅動 力」的根源,人們有時候在潛意識中會有想死或傷害別人的想法,並經由行為表現出 來(李茂興, 1996)。自殺行為的產生不外乎是因為報復、憂鬱、無助、內疚等情緒或心 理因素(林綺雲, 2000)。

Menninger繼承Freud的觀點:認為自殺者,儘管自殺的程度不同,卻同時存在以下

三種願望(胡淑媛, 1992):1.殺死別人的期望:對所愛的人一種愛恨交織的情緒、2.死亡

的期望:要逃出不能忍受的生活情境的幻想、3.被殺的期望:失望或罪惡的一種內疚。

(2)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強調青少年期的獨特性和自殺間的關係。依據Erikson的觀點,青春期的發 展衝突和「個人的身分」(personal identity)發展有關。青少年處在界定自己是誰、將 往何處去及如何去的掙扎中,他的發展任務在整合形成一套價值系統,找到人生的方 向感(李茂興, 1996)。青少年時期是人類適應階段的重要關鍵,自殺行為的產生是因為 個體無法適應心理、環境狀況所導致。

Mahler則強調嬰兒時期的自我認同,提出共生階段的觀點,認為嬰兒早期與母親間

密切、依賴的依附關係,對正常的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在嬰兒時期的需要未被滿足,

可能會導致早期的兒童精神疾病。青少年時期的自殺或自殺企圖,可能是源自於性別 色的認同困難及早期性別角色發展的退化、不成熟

(3)行為認知理論:

從行為學的觀點來看,Beck認為憂鬱癥兆有三點包括:對自己的看法是負向的、對 於未來採取悲觀的看法、對環境中任何的事件採消極的態度,是導致自殺的因素(李桂 仙, 2006)。Ferster也提出憂鬱症和自殺行為的發生以及環境對不可預期事件的增強有相 關(胡淑媛, 1992),自殺行為是學習而來的,自殺者兒時就學會不要對外表露攻擊性,

於是轉而攻擊自己,憂鬱症是自殺的重要因素,長大後環境造成的負面強化效果使人 採取自殺行動(楊淑智, 2004)。

(三)生物學的觀點

生物學的觀點認為神經化學或遺傳因素是造成自殺的原因。自殺者的腦部產生神經 化學擾亂的情形,例如:血清素偏低(血清素和攻擊行為、焦慮情緒的調節能力有關)

(楊淑智, 2004)。有研究認為自殺傾向可能來自於遺傳,在丹麥針對領養自殺的研究中 發現,自殺的269名被領養人血親中,原生家庭中有12人是自殺身亡,只有2名自殺 的被領養人,其原生家庭無自殺者(許淑芬, 2008),在此研究結果中發「情緒失調」是 這些自殺者的特徵,但是這項研究並無法確定是何種因素遺傳造成自殺行為。

由上述的論點發現,自殺者的遺傳基因中有潛在的影響因素,且自殺者的神經化學 物質也異於正常人,自殺者的血清素濃度較低,影響情緒調節的能力,當個體處在負

44

面情緒或環境時,產生引爆點造成自殺行為發生。

三、自殺傾向的測量工具

關於自殺傾向的測量工具,不同的學者自行建構與發展出不同的量表,但是自殺的 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學者建構的自殺傾向量表僅能少部分的用在特定的對象或場所。

自殺傾向量表均在探討自殺前的心理預備狀態,當負向情緒、事件發生成為引爆點,

就有可能產生自殺行為。以下就文獻中的資料將相關自殺傾向量表整理如表3-3-1:

3表3-3-1自殺傾向測量工具

編製者/ 年代 量表名稱 量表內容 量表測量向度

Orbach et al.(1984)

多 重 態 度 自 殺 傾 向 量

( Multi-Attitude Suicide Tendency Scale (MAST))

1.量表共30題

2.評估自殺與一般孩童對生與 死的態度

1.生命吸引 2.生命排斥 3.死亡吸引 4.死亡排斥

吳金水(1990) 自殺傾向試用量表

1.自殺傾向試用量表三 2.柯氏憂鬱量表

3.不安診斷測驗(C.A.S)

篩選憂鬱症、自殺傾向、身心 健康狀況

陳惠萍(1994) 自殺傾向量表

1.Likert四點量表

2.自殺傾向的徵兆 為量表內容

3.參考吳金水自殺傾向試用量 表修編問卷

自殺傾向的徵兆:

感到生命悲苦、自我貶抑存在 價值、較低生存意念、想逃離 人世之想法

46

吳 英 璋,金 樹 人 & 許 文 耀

( 1992)/(引自張愛佳, 2008) 自我傷害行為篩選量表

1.量表共37題

2.採「是」、「否」

計分法

1.憂鬱、孤獨 2.攻擊、違紀

3.行為改變、意外事件 4.自殘、自殺方面 5.退縮、自我批評

Beck,Kovas & Weissaman

(1979)/(引自莊榮俊, 2002) 自殺意念量表

1.量表共19題

2.觀察、訪談臨床上的病人綜合 想法、慾念、思考、行為編製 成問卷

1.自殺想法的強度 2.個人對自殺的態度 3.想死的慾念

4.實際從事自殺企圖的欲望 5.自殺計畫與實行的程度 6.對自殺企圖的控制能力 7.內心能阻止自殺企圖的因素

四、自殺傾向相關因素研究

根據上述有關自殺傾向的理論,可以得知自殺的原因相當複雜,無法用單一的 向度來解釋自殺的現象,本節從文獻中的資料將相關的因子整理如下。

(一)死亡概念:

兒童早期對事物的看法,會影響日後適應行為,兒童對死亡的了解也和個人的 人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Orbach et al.(1984)發展出多重面向自殺傾向量表

(Multi-Attitude Suicide Tendency;MAST),作為自殺傾向的測量工具,Orbach 在研究中提出兒童早期的自殺傾向會導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自殺行為,對生命 和死亡的態度及概念與自殺意念間有重要的關係。

Orbach et al.(1984)的多重面向自殺傾向量表(Multi-Attitude Suicide Tendency;

MAST),將自殺傾向態度分為四個向度:

(1)生命吸引:生命是吸引人的、快樂的,「對生的吸力」防止自我毀滅,會 受到人際關係、親密關係、需求滿足、自尊、安全感、個體的自我強度、因應與 適應方式的影響。

(2)生命排斥:身心受苦的經驗,是一種驅動個體朝向自我毀滅的力量。外來 的衝擊;包括失去親人或所愛的人、身心受虐等自我毀滅的傾向。

(3)死亡吸引:各種不同文化、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驅動個體自我毀滅的 力量,’將死亡當作改善生活的方式或現實生活的延續。

(4)死亡排斥:死亡所喚起的恐懼或焦慮,對死亡的排斥阻止了自我毀滅,將 死亡當作是一種結束或不可逆的情緒反應。

Orbach et al.(1984)將上述四種自殺傾向態度用來測量正常的兒童及有自殺傾 向的兒童發現,發現正常的兒童對生命高度吸引,對死亡高度排斥,生命態度呈 現正向的態度,而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在「生命排斥」和「死亡吸引」上的得分較 高,生命態度呈現負向的態度。

造成自殺傾向的因素有很多種,Orbach在研究中也發現,有宗教信仰的孩童在 自殺傾向態度的四個向度中有較強的死亡吸引,Orbach等人認為這種自殺傾向態 度中的死亡吸引是指孩童對來生的概念,孩童因為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響而對死 亡的詮釋,並非是孩童死亡觀念的不正確。在Wong(1994)關於死亡態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