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一、研究建議
(一)就宗教信仰觀點強化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在研究中使用來生信念量表及死亡態度量表來探討人口背景變項和來生信 念及死亡態度間的關係,在研究中發現宗教信仰和來生信念及死亡態度間有相關 性存在。許多自殺者在自殺之前大半都會歷經一些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對自殺身 亡後的命運有自以為是的看法,很多宗教對死後世界都有所描述,死亡之後的境 況並非是一無所有,死後也不全然都是樂園或天堂,還有地獄或煉獄的境況,透 過宗教的描述對於那些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或想逃避現實的人而言,讓他們有機 會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質,強化生命的價值。
(二)設立相關的專業諮詢系統,透過心理諮商及團體支持度過生命中的低潮 在本研究中使用自殺傾向態度量表來探討人口背景變項和自殺傾向態度間 的關係,在結果中發現沒有固定工作的中年人在「生命排斥」自殺傾向態度中的 得分較高,顯示工作有無是影響自殺傾向的因素之ㄧ。經濟低落造成失業人口增 加,龐大的經濟壓力讓許多失業的族群自殺率上升,設立相關的專業諮詢系統,
提供失業族群所需的幫助跟引導,像是所謂的生命專線和心理諮商資訊,這都是 能幫助他們渡過低潮的相關機構,讓自殺的遺憾能降至最低。
二、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工具上
本研究引用蔡明昌改編國外的「來生期望量表」翻譯與修訂而成的「來生信念 量表」,「來生信念量表」在編制時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建構而成,因此當研 究對象不同時問卷的適用性可以在未來進行更近一步深入的探討。
(二)在樣本部分
1、本研究只針對台北市士林區社區大學符合選樣標準的中年人進行施測,因 此研究結果沒有辦法推論到台北市所有的中年人。
128
出明顯的差異性,未來可以針對不同的族群例如:失業族群進行研究,以了解其 差異性。
(三)在研究方法上
本研究主要是量化的研究方式,在來生信念的部份,因國內宗教信仰的類別很 多,在本研究中對於宗教信仰的定義並未明確訂立,日後的研究可將此特性列入 研究的參考。
參考資料
中文方面
王玟嵐 (2008)‧ 中年喪母女性對喪母事件的意義建構之研究‧ 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王桂芸、馬桐齡 (1988) ‧護理人員對瀕死病人態度之探討‧ 護理雜誌 ,
36(3),77-88。王彩鳳 (1999) ‧ 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多層面預測模式‧ 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行政院衛生署(2008) ‧97 年度死因結果統計分析‧2010 年 3 月 1 日 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
吳金水 (1990) ‧自殺傾向的探討與自殺傾向試用量表的編製經過‧ 初 等教育學報 ,3,343-441。
吳麗玉、林旭龍、呂昌明 (1999)‧護理學院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 康 寧學報,
1(3),83-105。巫珍宜 (1991) ‧ 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彰化:
國立師範大學。
李茂興 (1996)‧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揚智。
李桂仙 (2006) ‧ 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
係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130
李復惠 (1987)‧ 某大學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沈菁芬 (2009) ‧ 來生信念、宗教信仰與器官捐贈意願及認同關係之研 究
—以彰化縣國小教師為例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 大學。
房麗媚 (2006) ‧ 馬來西亞華文高中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研 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林玉芳 (2002) ‧ 師院生面對死亡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發表 的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林怡亞 (2000) ‧ 血液透析者如何在死亡焦慮中與疾病共存 ‧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林柳吟 (2002) ‧ 社區老人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 討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長庚大學。
林美伶 (2005) ‧ 第
2型糖尿病老人生活適應與死亡態度相關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為例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綺雲、曾煥棠、林慧珍、陳錫琦、李佩怡、方蕙玲 (2000) ‧生死學‧
台北:洪葉。
邱哲宜 (2004)‧ 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
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施雅惠 (2008) ‧ 大學生來生信念與對親代喪禮規劃取向之相關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胡淑媛 (1992) ‧ 青少年自殺傾向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高淑芬、洪麗玲、邱珮怡 (1998) ‧某大學護生對死亡態度之探討‧
長庚護理,
9(4),20-30。張淑美 (1995) ‧ 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張愛佳 (2008)‧ 大學生來生信念與自殺傾向之探討
—以嘉義地區為 例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張瑋庭、朱基銘、白璐、賴建丞、劉淳羽、林佳欣、(2009)‧臺灣
1986-2007 年自殺死亡趨勢‧ 北市醫學雜誌,
6 (4),269-280。張素蓮 (2007) ‧ 台灣地區
1998-2005年社會經濟因素與自殺死亡率 之趨勢關聯性探討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莊榮俊 (2002)‧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 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許淑芬 (2008) ‧ 屏東縣高職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自殺傾向 ‧
132
許淑瑛 (2005)‧ 大學生自殺意念歷程模式之驗證: 以生死態度與無 望感為中介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陳彥良 (2002) ‧ 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
-以嘉 義市兩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 大學。
陳惠萍 (1994) ‧ 高中生適應情形、制握信念與自殺傾向之關係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陳增穎 (1997) ‧ 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為 影響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陳錫琦、吳麗玉、曾煥棠 (2000)‧ 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
醫護科技學刊,
2(3),226-249。傅偉勳 (1993)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台北:正中。
曾煥棠 (1999) ‧影響護生生死態度之制約信念探討‧ 醫護科技學刊,
1(2),162-178。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 (2001)‧生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國城 (2003) ‧ 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 關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黃啟峰 (2004) ‧ 高雄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之研
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黃琪璘 (1991) ‧ 台北市立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 ‧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琪璘 (2000) ‧ 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 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芳娟 (2000) ‧ 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
南華大學。
劉德威 (1997) ‧ 青少年生死態度與自殺危險程度關係之研究 ‧未發表 的碩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
蔡坤良 (2003) ‧ 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 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蔡明昌 (1994)‧ 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 論文,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蔡明昌 (2007)‧我國大學生來生信念初探‧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0(3) 235-260。
蔡明昌 (2008) ‧大學生來生信念與生命態度關係之研究‧ 中華輔導與 諮商學報,
24,33-70。蔡明昌、歐慧敏 (2008) ‧本土化大學生來生信念量表的建構與發展‧
生死學研究,
7,7-88。134
以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為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 學。
蔡素玲 (1996)‧ 青少年依附品質
,社會支持與自殺傾向之研究 ‧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師範大學。
鄭貞枝 (2001) ‧ 護理學校臨床指導教師對死亡教育需求之探討 南‧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藍育慧、莊照明、林昭卿、趙淑員 (2008)‧社區老人生活安適感、希 望感、與死亡態度及其相關之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
121,303-319。
顏淑慧 (2002) ‧ 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羅素如 (2000) ‧ 殯葬人員對死亡的態度與生死學課程需求初探 ‧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嚴景惠 (2007) ‧ 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來生信念關係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 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蘇秋燕 (2004) ‧ 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 ‧未發表的碩
士論文,彰化:國立師範大學。
英文方面
Berman, A. L., & Hays, J. E. (1973). Relation between death anxiety, belief in afterlife, and locus of contro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2), 318-318.Charles, A.C.,Clyde,M.N,&Donna,M.C(2004)‧ 當代生死學 (楊淑智 譯)‧ 臺北:洪葉。(原著出版於 2003).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 (2006). 死亡教育 : 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Dezutter, J., Soenens, B., Luyckx, K., Bruyneel, S., Vansteenkiste, M., Duriez, B., et al. (2009).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Death Attitud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 and Style of Processing Religious Contents. [Article]. Death Studies, 33(1), 73-92.
Falkenhain, M., & Handal, P. J. (2003). Religion, death attitudes, and belief in afterlife in the elderly: 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42(1), 67-76.
Flynn, C. P., & Kunkel, S. R. (1987). Deprivation, compensation, and conceptions of an afterlife. Sociological Analysis, 48(1), 58-72.
Greeley, A. M., & Hout, M. (1999). Americans'increasing belief in life
after death: Religious competition and accultur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13-835.136
Holden, J. (1993). Demographics, attitudes, and afterlife beliefs of
right-to-life and right-to-die organization member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3(4), 521-527.Hu, G., Wilcox, H. C., Wissow, L., & Baker, S. P. (2008). Mid-Life Suicide An Increasing Problem in US Whites, 1999–2005.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5(6), 589-593.
Kalish, R. A. (1963). SOME VARIABLES IN DEATH ATTITUDES.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9(1), 137-145.
Kalish, R. A., & Reynolds, D. K. (1977). The role of age in death attitudes. Death Studies, 1(2), 205-230.
Kvale, J., Berg, L., Groff, J. Y., & Lange, G. (1999).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dying patients. Famaliy
Medicine-Kansas City-, 31, 691-696.
Lester, D., Aldridge, M., Aspenberg, C., Boyle, K., Radsniak, P. A. M., &
Waldron, C. (2001). What is the afterlife like? Undergraduate beliefs about the afterlife.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4(2), 113-126.Lester, D., & Yang, B. (1992). Social and economic correlates of the elderly suicide rat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2(1), 36-47.
Lin, A. (2003). Factors related to attitudes toward death among American
and Chinese older adults. [Article].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7(1), 3-23.Lundh, L. G., & Radon, V. (1998). Death anxiety as a function of belief in an afterlife. A comparison between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and a Stroop measure of death anxie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3), 487-494.McClain-Jacobson, C., Rosenfeld, B., Kosinski, A., Pessin, H., Cimino, J.
E., & Breitbart, W. (2004). Belief in an afterlife,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end-of-life despair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6(6), 484-486.
Neimeyer, R. A. (1994).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Hemisphere Pub.Neimeyer, R. A., Moser, R. P., & Wittkowski, J. (2003).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dying and death: Psychometric considerations.
[Review].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7(1), 45-76.
Nelsen, H. M. (1981). Life Without Afterlife: Toward Congruency of Belief Across Generation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2), 109.Ochsmann, R. (1984). Belief in afterlife as a moderator of fear of death?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 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