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 、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 活動 活動 活動能力 能力 能力 能力高 高 高 高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 研究討論與結論 研究討論與 研究討論與 結論 結論 結論

第四節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 、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 活動 活動 活動能力 能力 能力 能力高 高 高 高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生活品質滿意度、 、 、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 活動 活動 活動能力 能力 能力 能力高 高 高 高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危險群的特徵

本節將針對MCI預測因子中生活品質滿意度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高危險 群特徵進行探討,使對於MCI的風險因子能有更深層次的解析。分項詳述於下:

一、影響生活品質滿意度的變因

由線性複迴歸分析得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視力、咀嚼能力、與朋友聯 絡頻率、看電視時間、活動次數、心理困擾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生活品質 滿意度預測因子。模式一人口學特性解釋生活品質滿意度只有9.4%的變異量,加 入健康與疾病有關變項後解釋總變異量為31.6%,可能是生活品質滿意度是包括 對身體、心理和社會等層面的感受,所以只有在所有層面皆涵蓋後的模式三,解 釋整體生活品質滿意度變異量最高為60.7%。

Barkley(2008)發現教育愈高的老人愈易取得健康與生活訊息,進而參與 較多的社會活動增加心理支持,因而提升生活品質滿意度,與研究過程中發現教 育程度愈高愈會安排生活相同,參與者表示「「「我常跟朋友相邀去看書展「我常跟朋友相邀去看書展我常跟朋友相邀去看書展、我常跟朋友相邀去看書展、、、畫展或畫展或畫展或畫展或 打球打球

打球打球,,,所以好忙沒時間胡思亂想,所以好忙沒時間胡思亂想所以好忙沒時間胡思亂想,所以好忙沒時間胡思亂想,,,對生活也感到很滿意對生活也感到很滿意對生活也感到很滿意」、「對生活也感到很滿意」、「」、「有些公部門單位會」、「有些公部門單位會有些公部門單位會有些公部門單位會 向我要稿子

向我要稿子 向我要稿子

向我要稿子,,,也常有人向我請教事情或邀我去指導,也常有人向我請教事情或邀我去指導也常有人向我請教事情或邀我去指導,也常有人向我請教事情或邀我去指導,,,被別人需要所以好滿意被別人需要所以好滿意被別人需要所以好滿意」被別人需要所以好滿意」」。」 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較易獲得安慰、關懷與支持,對生活品質較滿意(黃仁峰,

2003),印證受訪者所述「「「「每個星期到教會唱聖歌聽見證每個星期到教會唱聖歌聽見證每個星期到教會唱聖歌聽見證每個星期到教會唱聖歌聽見證,,,,和教友們彼此支持和教友們彼此支持和教友們彼此支持和教友們彼此支持,,,, 即使心裡有不愉快的事也很容易就過去

即使心裡有不愉快的事也很容易就過去 即使心裡有不愉快的事也很容易就過去

即使心裡有不愉快的事也很容易就過去」」」」、、、、「「到廟裡拜拜和師姐師妹們一同念經「「到廟裡拜拜和師姐師妹們一同念經到廟裡拜拜和師姐師妹們一同念經,到廟裡拜拜和師姐師妹們一同念經,,, 心裡感到好平靜

心裡感到好平靜 心裡感到好平靜

心裡感到好平靜」」」」。女性在模式一及二中生活品質滿意度顯著低於男性,至模式 三時發現為假關係,推測普遍女性與朋友聯絡頻率較多因而降低影響力,亦或研 究女與男性1:4.85樣本數不均,而無法看出實際的差異。

視力模糊、無法咀嚼、無法入睡等身體困擾及憂鬱症狀會降低生活品質(邱 啟潤等,2000; John, & Montgomery, 2010),但在本研究中視力為老花眼者反而 生活品質滿意度較高,可能是參與者有白內障或青光眼或其他者更多,雖大部分 有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其中有許多的抱怨為「「「「手術後要持續點眼藥水非常麻手術後要持續點眼藥水非常麻手術後要持續點眼藥水非常麻手術後要持續點眼藥水非常麻 煩煩

煩煩」、「」、「」、「」、「手術後眼睛很畏光手術後眼睛很畏光手術後眼睛很畏光手術後眼睛很畏光,,,出門不方便,出門不方便出門不方便出門不方便」、「」、「」、「」、「手術改善的情形有限手術改善的情形有限手術改善的情形有限手術改善的情形有限」」」」,單純只 有老花眼者的參與者則將此情形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造成與其他文獻的差異 性。由於咀嚼能力會影響進食及食物的選擇或攝取,所以咀嚼能力愈佳飲食的限 制愈少,生活品質愈好,視力及咀嚼同為感官功能,顯示感官功能遭剝削影響刺 激的接收,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困擾為本研究心理困擾最嚴重的項目,而其 他的困擾也都是負向感受,因此降低生活品質滿意度。老人藉由參與活動包含看 電視、散步、下棋打牌和與人聊天都能提升生活滿意度(林俞均,2008)。又

Asakawa、Koyano、Ando及 Shibata(2000)針對692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兩年的

調查,顯示疾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朋友數量及聯絡頻率減少,其生活品 質滿意度會下降。Hilleras、Jorm、Herlitz 和 Winblad(2001)指出罹病愈嚴重、

日常生活愈依賴與朋友互動頻率愈少的老人,則生活品質滿意度愈差。規律的身 體活動,增進健康,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 Baum, Jarjoura, Polen, Faur, & Rutecki,

2003; Menec, 2003),以上文獻的發現與本研究結果與朋友聯絡頻率一個月十次以

上、每次活動30分鐘一週五天以上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愈好者其生活品質滿意度 較高,心理困擾程度愈高則生活品質滿意度愈差相近。惟在模式二中殘障及疾病 數對生活品質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但至模式三即不顯著,可能是國宅內殘障率及 疾病數相較於國內老人低,對資源有關變項影響相對較小,而模式三對於整體生 活品質滿意度變異量解釋力最強(29.1%),導致影響力被稀釋,再由日常生活 活動能力發現參與者以功能獨立為主,即可維持日常生活的自主性與生理舒適,

相對其生活滿意度也高。至於看電視時間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推測與本研究乃 將看電視以時間做區隔,亦即每日看超過2小時以上者滿意度愈低,可能與此族 群多半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被限制或活動時間少者有關。

二、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變因

由線性複迴歸分析得知殘障者、視力、生活品質滿意度為日常生活活動能 力預測因子。模式一人口學特性解釋日常生活功能只有3.5%的變異量,加入健康

與疾病有關變項後解釋總變異量為19.1%,但解釋整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變異量 為26.7%,是個人維持日常生活中基本自我照顧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會逐漸衰退(葉婷婷等,2010),

因此在模式一只有人口學特質時,年齡有顯著性相關,到模式二發現年齡呈現假 關係,主要是健康與疾病有關變項的影響更大,文獻指出殘障及疾病會造成降低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林富琴、邱啟潤,2004; Asakawa, et al., 2000),當有一項日 常生活活動失能,顯示老人身體活動能力極差,可能無法走路、雙手舉高至頭、

用手指拿或扭轉東西(葉婷婷等,2010),也就是當發生殘障現象時會對日常生 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就本研究結果中罹病種類以白內障及高血壓最多,且平均罹 病數並不高,推測對參與者的身體活動能力影響有限,因此至模式三時即與日常 生活活動能力呈現不顯著的關係,但殘障則是直接影響自我照顧的能力。國外一 份針對2,917位老人六年持續性追蹤視力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影響的研究顯示,

視力差降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尤其只有老花眼者 (OR=0.74;95% CI=

0.61–0.91),遠近都不清楚時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沒有顯著性差異 ( Sloan, Ostermann, Brown, & Lee, 2005) ,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推測與執行日常生活自我 照顧項目,大部分是需要在近距離內完成的動作,而老花眼就是近看時不清楚,

而老人又經常容易忘記帶眼鏡,所以可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預測因子。Oswald

(2010)發現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是健康的控制變項,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可 能是生活品質滿意度高較有自尊及自信,對生活較有滿足感,也較願意維持個人 的生理照顧。

綜合上述,顯示生活品質滿意度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之間相互影響,日常 生活滿意度愈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愈好,整體的預測變項與成功老化理論模式相 近,避免疾病和失能,維持高度的身體功能,持續性的參與生活及社會性活動,

以達維持高度認知功能 ( Rowe, & Kahn, 2000),即避免殘障與心理困擾,增加身 體活動次數有助於身體功能的維護,進行宗教活動、減少看電視時間及增加與朋 友聯絡頻率,可增加老人參與生活並透過人際關係有活躍的老年生活,而視力及 咀嚼感官功能的健全,有助於接收認知的刺激,維持認知功能於較佳狀態。也證 實 Duara 等(2010)提出認知功能受活動障礙、視力與聽力方面的感官功能影 響之論點。總結研究結果,研究者以為不可誤認為老人本來就會喪失活動能力而 忽略,應該加強保護因子的效果維持獨立性,進而減少功能受限程度,並致力於

提升生活品質滿意度,使老人晚年生活能邁向圓滿旅程,以降低MCI發生為最終 目的。

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研究建議與限制 研究建議與限制 研究建議與限制 研究建議與限制

Garis besar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