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ㄧ、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研究場所為北部日間照顧中心(含銀髮俱樂部及公 共托老中心),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輕、中度失智症患者。於活動前2個月開始在 北部收案之日間照顧中心(含銀髮俱樂部及公共托老中心)進行口頭宣傳及招募,
經研究者說明研究目的及流程後徵求志願者參與,共招募符合收案條件的失智症 長者共36名。因考量到執行園藝治療方案時個案的機構之活動時間安排及干擾,
本研究於日間照顧中心(含銀髮俱樂部及公共托老中心)之單獨教室進行園藝治 療活動。
30
(一)收案條件如下:
1. 接受日間照顧中心之65歲以上老人。
2. 經醫療院所診斷之輕、中度失智症患者。
3. 能夠以國、台語溝通並清楚表達自己意願者。
4. 視力及聽力無嚴重障礙者或以輔助器使用無溝通障礙者。
5. 本人及代理人同意參與研究並簽屬同意書者。
(二)排除條件如下:
1. 經醫療院所診斷為重度失智症患者。
2. 經醫療院所鑑定為重度失能患者。
3. 對植物、花粉會過敏之失智症患者。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有二,包含:問卷調查表和園藝治療方案。問卷調查內容
包括:基本屬性、疾病因素、健康狀態及園藝治療福祉效益等量表。
一、問卷調查表
(一)基本屬性: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籍貫、慣用語言、教育程度、婚姻狀態、
過去職業。
(二)疾病因素:內容包括慢性病種類、失智症程度。
(三)健康狀態:內容包括:身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狀態、社交狀態。
1.身體功能:採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因為此量表是美國巴爾地摩
Baltimore市州立醫院的物理治療師Barthel與Mohoney於1965年與一同發 展,自此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就被廣泛使用於復健、老年病患的領域,用 來測量個案的個人基本自我照顧能力。巴氏量表共評量十項:分為自我照顧 能力七項計包含進食、修飾/個人衛生等。行動能力分為三項包含:移位、
步行等。每項皆有完全獨立、需要協助及完全依賴的等級,依據各項評估結 果計算總分,滿分100分。0分至20分為完全依賴、21分至60分為嚴重依 賴、61分至90分為中度依賴、91分至99分為輕度依賴、100分為完獨立。
得分越高功能越好,此量表的信效度於1979年Granger以復健病人進行內容
31
信度測試為0.89,2000年由臨床神經內科醫師以腦中風患者進行內容信度測 2.認知功能:採用中文版簡易認知狀態測驗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本量表為1975年Folstein、Folstein及McHugh所制定,中文版由 國內學者郭乃文、劉秀枝、王佩芳、廖金淦、甄瑞興、林恭平、陳祖裕、徐 道昌等人,於1988年翻譯並進行施測常模建立,經測試後適用於評量台灣 地區成年人認知功能退化的程度,建議依照教育程度界定分數,內容信度
Cronbach's α值為0.86(戴、葉、黃、羅,1999)。該量表共有11題,內容包
括定向感、注意力、記憶、語言、口語理解、數理計算、建構力。總分為30 分,得分越高認知功能越好,答對一題給1分,低於23分表示為輕度認知 功能障礙,低於16分為重度認知功能損傷。1989年,O’Connor則以一個較 簡單的判讀分界點方式如下:25 至 30 分屬於正常;21 至 24 分屬於輕度;
14 至 20 分屬於中度;小於等於 13 分屬於重度。MMSE得分受年齡及教育 程度影響,使用時需參照受測者狀況修正。
3.情緒狀態:採用康乃爾失智者憂鬱量表中文版(Com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CSDD-C),此量表為Alexopolous等學者在1988年針對失智症患 者所發展的憂鬱量表,共19題。內容包含情緒徵兆、行為障礙、生理徵兆、
週期性功能及觀念障礙。以0-2分計分,總分為0-38分,6分以下為正常,7-9 分顯示有輕度憂鬱、10分以上可能有重度憂鬱、18分確定有重度憂鬱,分數 越高憂鬱程度越重。Harwood(1988)針對137位阿茲海默病患檢定量表測效度 為.93,Cronbach's α值為0.86。國內學者王靜枝等人於2008年將該量表翻譯成 康乃爾失智者憂鬱量表中文版,測量其效度CVI值為.92,測信度Cronbach's α 值為0.84。
4.社交互動:社交活動是指能在複雜性的人際關係中有效的溝通及參與,又稱 為社會互動、社會連結(Bassuk, Glass, & Berkman, 1999)。失智症患者參與團 體活動的狀態需注意:專注力維持的時間、參與活動的程度、享受活動的程度,
人際互動的狀況及課後記憶能力的效益。因此本研究在社交互動評估採用團 體活動參與觀察紀錄,依據成員參與團體活動的程度及活動狀態進行觀察紀
32
錄。課程單元備註研究對象參與的單元,注意力維持時間為上課的時間,計 算方式為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的時間。出席意願程度分為三個部份進行計 分:1.不參加2.邀請後參加3.自願出席。記憶力分為兩個部份進行計分:1.活動 回顧後能說出參與的活動內容2.活動回顧後無法說出。人際互動狀態為個案 認為參與活動的主觀感受,認為自己在當次參與活動時與人互動的狀態,計 分方式:1.好、2.不好。互動人數為活動中與人交談互動的人數(包含活動帶領 者)。參與程度分為三個部份進行計分:1.不參與(活動進行時睡覺或離開)2.參 與課程一半(活動進行時睡覺或離開)3.全程參與課程。享受活動程度:1不快樂、
2.快樂。
(四)園藝治療福祉評估表:園藝治療福祉效益評估表是由盧嬿羽及郭毓仁兩位學 者於2011年設計完成,其量表主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所定義福祉之二 字進行發展,核心概念包含五大部分別為:身體健康、保持正向情緒、頭腦 和意識清楚、有真正好的朋友在身邊及經濟無慮等。此量表參考學者 Shapiro and Kaplan園藝治療效益評估表的問題進行設計,原量表前測量表有8題、後 測量表增加「園藝的技能和知識的了解」一題共9題。於2014年學者郭毓仁 再次進行修訂後的短版為7題,以每題最低1到最高5分進行計分,分數為7-35 分之間,總分35分。分數越高,且前後測差異越大表示參與對象在園藝治療 活動中獲得福祉越多。並於2010年針對55位心理諮商師進行量表信度獲得 Cronbach α= 0.724,於2012年針對40名園藝治療師進行量表信度測試 Cronbach α= 0.833。
二、失智症長者園藝治療團體方案
本研究失智症長者園藝治療團體方案經研究者參考失智症照顧、園藝治療 及團體活動方案等相關書籍和文獻理論,考量失智長者的病程狀態及植物生長的 特性,以漸進增加課程難易度之方式引導進行,活動中讓參與成員有表達分享的 機會,並鼓勵成員將作品及植物植栽帶回家進行照顧及管理。本方案課程內容以 研究目標而進行設定,經專家及指導老師的意見修正,彙整而形成團體方案。課 程架構內容如下:
33
(ㄧ)方案設計理念
依據研究動機、目標和參考文獻進行失智症長者園藝治療團體方案之設 計,目的主要以四個構面為主,包含身體功能的效益,維持自我照顧能力及 良好的自主行動能力;認知功能的效益,維持思考邏輯的運用及解決問題過 程的反應;情緒狀態的效益,穩定情感及行為情緒的表徵;社交互動的效益,
促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諧。本研究為同質性結構式的團體,活動場地為 個案所收托的日間照顧中心之獨立教室,八次的課程分為團體起始期、團體 工作期、團體結束期等三個階段來進行安排。
(二)失智症患者園藝治療活動方案流程
課程流程進行方式參考瑞智學堂操作手冊的團體活動安排之方式進行
(台灣失智協會,2012),課程進行分別為暖身活動、課程講解、操作體驗、
活動回饋分享等四個階段進行單元的活動課程,課程說明如下:
1.暖身活動
目的在於凝聚參加成員的專注力及認同園藝治療活動團體,在每個單元 開始以5分鐘之暖場活動進行,以拍打手部及傳唱方式,進行手部肌肉及關 節活動和口語表達,目的在進行人際關係互動及增加參與成員對彼此的熟悉,
引發成員參與團體的動力,以此做為暖身開場的活動。
2.課程講解
增進團體的凝聚力及興趣後,以10分鐘的時間進行課程講解及步驟分 解動作,此階段需要較高的專注力,因此以圖片卡及作品分解進行示範講 解,
藉以增加參與活動成員的感官刺激及理解能力,並透過微笑及輕柔溫和的語 調,來緩解參與者不安的情緒及焦慮。
3.操作體驗
此階段是活動參與者與植物及生命經驗的對話,從30分鐘園藝治療方案 活動中學習並產生學習動機,藉由與植物的對話和個人生命經驗的聯結與重 整。本研究操作體驗活動需配合單元目標來設計,並為參與成員挑選無毒、
低敏感性、容易生長和質地溫和的植物,透過五感的刺激及操作,表達情緒
34
及內在感受的抒發。本園藝治療方案,取名為「采采長憶園藝治療方案」活 動內容如表二,以早年農業社會相關的植物,利用圖卡進行講解,在安全、
清潔及舒適的環境進行園藝治療團體活動的操作體驗課程。
4 .活動回饋分享
參與活動的成員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藉由體驗了共同的活動與植物及 生命對話後,以5分鐘進行分享感受與經驗交流,以活動回顧方式鼓勵受試 者表達,以增強其對活動的了解,以及情緒的紓解並增加其自信,給予參與 園藝治療團體活動的失智長者鼓勵。在活動結束前給予預告並發放提醒小卡,
提醒小卡內容包含:下次活動課程、課程材料的準備和作品的照顧。
透過規劃與工具設計,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與階段分析後,確立采采長 憶園藝治療方案課程目的與目標及課程架構及效益如下,詳見表2。
(ㄧ)課程目的:透過采采長憶園藝治療方案課程,使失智症長者能獲得身體、
認知功能、情緒狀態和社交互動之效益。
(二)課程目標:
1.形成治療性團體。
2.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理解並正確操作園藝治療活動相關工具。
3.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維持自我照顧及自主行動能力。
4.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維持思考邏輯的運用及解決問題。
5.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維持情感及情緒行為的穩定。
6.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維持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諧。
7.課程結束後,活動參與者能獲得成就及愉快的情緒。
園藝治療活動單元主要是藉由不同的園藝治療活動方案,喚醒失智症長者 的知感並協助察覺自我,使身、心、社會三方面達到安適,獲得健康狀態的改善,
內容包括:增加肢體關節的活動,提升身體活動功能,學習園藝治療工具操作及 技能,增進認知功能狀態,提升成就獲得自信及快樂,使情緒得以合緩,增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