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也與國外的研究一致,即習華語的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識字能力比起同齡一般兒 童要落後許多,這表示習華語的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聲韻處理能力缺陷不單單是 造成其語言上的困難,更會影響其識字的能力。但由於本研究缺乏閱讀障礙組的兒 童,因此無法如Catts(2006)與Nithart等人(2008)等人的研究一樣,可以針對 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與閱讀障礙兒童的聲韻處理比較。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比較特 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識字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在聲韻處理、識字能力的差異。

二、聲韻處理能力與識字能力的相關與預測

(一)聲韻處理與識字能力間的相關

過去20幾年來,國外學者已發現閱讀障礙兒童的缺陷可能源自於聲韻處理的缺

陷。其中Wagner等人(1997)的研究發現幼稚園的聲韻覺識能力以及快速名能力

確實與識字能力具有相關性。而在習華語兒童部分,Newman等人(2011)、李俊 仁等人(2007)、以及陳淑麗(1999)針對習華語兒童的聲韻覺識能力與識字能力 的相關性進行探究的結果,也同樣發現聲韻覺識能力差的兒童確實在識字的發展能 力上也比較差,然而Newman等人(2011)是針對北京的4~5歲兒童進行聲韻覺識 測驗,並發現聲韻覺識能力確實與閱讀能力具有相關。國內李俊仁(2007)是以國 小五年級兒童為對象,而陳淑麗(1999)則是針對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階段進行探 究。這些研究並未針對幼稚園入小ㄧ階段之兒童進行探究,也因此本研究乃以兒童 在幼稚園階段的聲韻覺識、聲韻短期記憶、快速唸名能力與識字能力進行相關性研 究。而本研究結果也發現一般兒童的聲韻覺識能力,與識字能力、注音符號能力以 及形聲字唸讀能力都具有顯著相關性。

在聲韻覺識部分,本研究發現兩組兒童的聲韻覺識能力與識字能力具有顯著相

關,這與Siok與Fletcher(2001)、曾世杰(1999)的研究結果相符合,皆發現聲

韻覺識能力與一般兒童的識字能力具有相關性。而在注音符號部分,李俊仁

(2010)認為注音符號能力的功能與英語的自然發音功能(即phonics)類似,也是 中文的音素表徵單位,因此認為注音符號能力與聲韻覺識應該具有相關性(李俊 仁、柯華葳,2009), 本研究也從一般兒童注音符號能力與聲韻覺識能力具有相關 性證實這一點,但反觀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聲韻覺識能力卻並未與注音符號能力 達到顯著相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特定型語言障礙組兒童彼此間的個別差異比起一 般兒童組也要大上許多(一般組標準差:7.62,特定型語言障礙組標準差:

21.19),另外也有可能係因本研究的樣本數偏少,才造成特定型語言障礙與一般兒 童不同的結果。據此,後續研究可以蒐集更多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識字與聲韻覺識 能力之資料進行分析。

而在形聲字唸讀與聲韻覺識之間的相關分析方面,柯華葳(2010)認為聲旁與 聲韻覺識對於識字具有重要性,這也表示中文字或漢字的學習涉及聲韻處理的能力

(李佳穎,2010)。此外Lee等人(2004)的研究也發現中文形聲字會採取類似英 文識字的歷程,但Lee的研究對象是針對是已經有組字規則知識的大學生,而本研 究參與的對象雖是尚未熟悉識字規則的兒童,但不管是SLI或一般兒童的聲韻覺識 能力確實與形聲字唸讀能力具有相關,顯示操弄語音的聲韻覺識能力與根據聲旁線 索唸讀字音的能力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而此項結果也驗證上述觀點。

在聲韻短期記憶部分,本研究發現一般兒童組的聲韻短期記憶對於識字能力、

注音符號能力皆未達到顯著相關,雖然有許多研究皆發現聲韻短期記憶對於閱讀能 力具有相關性,但多數的研究皆發現聲韻短期記憶與閱讀理解的關係較大(李俊

仁,2010),例如Swanson與Berninger(1995)的研究即發現閱讀理解能力較低兒 童的聲韻短期記憶確實比較差。而本研究僅針對識字能力進行探討,而不包含閱讀 理解的層次,因此後續研究也可以樣本更多的一般兒童為研究對項針對聲韻短期記 憶能力與閱讀理解之關係進行探討。

雖然一般兒童的聲韻短期記憶與識字能力並未出現顯著相關,然而本研究卻也 發現聲韻短期記憶與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形聲字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根據訊 息處理的觀點,在編碼與解碼的的過程中,工作記憶必須要有足夠的空間與彈性來 處理文字訊息(Owen, 2010);再者Catts等人(2005)也指出口說語言與書寫語言 都是仰賴同樣的認知處理,而本研究也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聲韻短期記憶與 識字能力確實低於一般兒童,因此本研究中的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可能在進行低頻 形聲字解碼與編碼的歷程中,受限於短期記憶容量,因此無法如同一般兒童可以有 效率地處理文字訊息。而形聲字的唸讀除了要記住字型、聲旁,也需要同時提取過 去有相似聲旁的字的讀音,因此使其在形聲字解碼與編碼的認知處理的負荷量較 重,而無法立即採用聲旁線索進行唸讀。

在快速唸名部分,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兒童的快速唸名能力與識字能力皆達到 顯著相關,但對於注音符號能力卻未達到顯著關係。此部分結果與Torgesen等人

(1994)以及曾世杰等人(2003)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無論是一般兒童或特定型 語言障礙兒童的快速唸名能力與識字能力皆有一定之關係。然而本研究也發現注音 符號能力與快速唸名能力並未達到顯著相關,此項結果反映出來的可能是注音符號 的本質特徵。雖然注音符號的唸讀類似於英語的自然發音法(李俊仁,2010),但 在中文文字或漢字系統中,並不像真正的字包含組字規則,因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才可能並不明顯。事實上,Bower等人(1999)與 Wolf等人(2000)也認為唸名速

度與組字規則具有關連性。Lee等人(2005)的研究結果也發現中文的形聲字辨識 即包含了組字規則。 這些論點都可說明本研究發現快速唸名與注音符號能力不具相 關之結果。

形聲字的解碼與編碼的處理歷程包含了組字規則,而快速唸名可反應出我們的 組字規則能力,因此兩者應呈現出相關性(Bower et al., 1999; Lee et al., 2005)。 然 而本研究卻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快速唸名能力卻與形聲字唸讀未達到顯著相 關,究其原因可能係因幼稚園兒童在快速唸名測驗結果較不穩定(曾世杰等,

2003),而本研究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在快速唸名的結果比起一般兒童的差異性更 大(一般兒童標準差為34.78,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標準差為61.22),這些因素都 可能造成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快速唸名能力與形聲字唸讀未達到顯著相關之結 果。

(二)聲韻處理能力對於識字能力的預測力

本研究發現SLI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聲韻覺識能力對於識字能力以及形聲字能力 是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此項結果與江婉寧(2009)的研究發現類似,即一般兒童的 聲韻覺識對於識字能力具有預測性。另外,宣崇慧和盧台華(2006)探討國小一、

二年級兒童聲韻覺識能力與閱讀發展的相關,發現當兒童的聲韻覺識低於某一水準 之下,便會影響一開始習字的表現。宣崇慧和盧台華更建議可以探討學前兒童的聲 韻覺識能力是否可以預測一年級時的閱讀發展。而本研究也確實發現學前兒童的聲 韻覺識能力與識字能力具有顯著的相關,其中特定型語言障礙組的結果也證實聲韻 覺識能力能夠預測識字能力,這與許淑娟(2009)探討國內學前語言障礙兒童的聲 韻處理能力對識字能力的預測之研究結果一致。

雖然一般兒童的聲韻短期記憶與識字能力的相關不高,但本研究卻發現一般兒 童的聲韻短期記憶對於識字能力上可以增加其預測力,這與Scarborough(1998)以 及李俊仁(2007a)的論點相符合,認為短期記憶可以作為閱讀能力的預測變項,但 本研究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聲韻短期記憶能力卻無法對識字能力、注音符號能 力以及形聲字能力提供額外的預測力,這卻與江婉寧(2008)的研究發現不一致。

江婉寧的研究結果發現聲韻覺識與快速唸名對於識字的預測力皆達到顯著水準,但 本研究僅有一般兒童的識字能力與快速唸名達到顯著的預測力,究其原因係因本研 究中SLI兒童的異質性太高或是其他原因,後續研究有必要再繼續探究之。

(三)兒童的識字能力表現特徵

洪儷瑜(1996)指出兒童對於字形可掌握基本結構,但容易出現讀錯或唸錯的 情形。根據研究者觀察本研究的兒童作答反應,大部分的一般兒童可以掌握字形的 基本結構,但容易出現讀錯的情形,像是形狀類似的字:「項」唸成「頂」,符合 洪儷瑜所描述的情形,然而多數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卻未出現此現象,研究者推論 這是或許是因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識字能力不佳且識字量不足所導致的結果。

而正常兒童在造詞的刺激音的聲韻提取錯誤部分,研究者推論是因為在看到刺激字 後所激發的心理詞彙,干擾到原本所要唸讀的刺激音,而導致原本要唸某個目標字 音(如「粉」)而唸成近似的字音(如「米」),亦或者是對於刺激字的聲韻連結 尚未穩固。此外,本研究也觀察到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出現思考時間較長的現象,

研究者推測可能是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本身的聲韻解碼、編碼的效率不佳所致,這 也間接反映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訊息處理能力的缺陷。

研究者也發現,在注音符號拼寫上兩組兒童皆容易在聲調的二聲、三聲出現混

淆,這與Shen和Lin(1991)所認為華語的二、三聲由於聲學線索不明確,因此不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