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外的研究中,對於攝護腺癌的治療決策中,醫師會對初診斷攝護腺癌的

患者,用30-60分鐘討論治療方案,鼓勵配偶及子女參與討論關於治療的副作用

及結果,最後確定他們的決定及選擇治療前之意見,包括評估價值與偏好、治療 決策點,充分讓患者了解他們的病情並且能夠參與決策(Adsul, Wray, Boyd, Weaver, & Siddiqui ,2017)。國內邱(2016)的研究中也提到,癌症治療的選擇是複 雜與困難的決策過程,決策的要素包含:知識與知情、價值、信念與期待、決策 參、決策情境與資源,因著醫療科技的進步,Lam等人(2014)發現,提供疾病治 療手冊給初診斷患者可增加其知識,結合醫師諮詢與討論,能增加對手術治療的 滿意度。本研究中對於癌症的疾病與治療方式,有15位(83%)在知道診斷及治療 方式之後,先藉由雜誌、網路、多方醫療建議及親友經驗分享後,與家人討論得 到支持,2位(11%)是得知診斷後,由子女討論並決定最好的治療,1位(5%)是直 接聽從醫師的建議,做出治療的決定。在郭(2013)研究中也表示,癌症患者透過 上網取的相關資源與支持,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包括:(1)減少癌友孤立感,增進調

適能力。(2)交換醫療經驗,可與醫師做更多治療上的討論。(3)產生賦權的效果,

病患樂於參與治療計畫。研究結果與文獻對照後,凸顯本文獻患者在治療決策上 偏向主動角色的特質,對於醫療決策的意願也較高。

第二節 漏尿的困擾

本研究受訪者從面對癌症診斷的心理衝擊,經過一波討論後決定接受治療,

選擇他們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並將期待寄予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切除術上,期 許能因此將癌症一舉根除。對本研究的中老年患者而言,治療之後便是個未知的 開始,對未來抱持著許多不確定感,治療之後身體的恢復就成為了他們關注的焦 點,手術後移除尿管後,出現難以啟齒的改變,失去身體控制的他們,連出門都 要多一層考慮,從無奈到接受開始尋找方法解決困擾,症狀逐漸的緩解,身體才 重新得到控制的能力。

治療所帶來的後遺症有時比治療本身更令人難以承受,因為治療常會造成 身體功能的喪失,產生情緒困擾使生活品質降低,這些多少都會讓患者往常的生 活受到改變(姜、簡、徐、陳,2018)。本研究中受訪者因攝護腺癌治療而身體上 有些改變,這些改變令他們感到意外、茫然與難過,傷口及尿管牽引導致的痛、

術後合併尿失禁造成生活作息的干擾,當帶著留置導尿管返家時,連行走、出門 的活動範圍都受到限制,以上都因為他們接受癌症治療之後,打亂了原本習以為 常的生活狀態。手術治療後伴隨而來的就是因括約肌受傷引起壓力性尿失禁的問 題,男性心理上可能引起缺乏自性、焦慮、憂鬱等心理症狀,經歷尿失禁的困擾 經驗中提到,因著排尿失去控制,心理層面上生活也失去了控制,而導致工作受 限制、睡眠品質降低、休閒活動被迫改變、減少外出活動等狀況隨之而來(林,

2010;Kongtragul et al,2014)。本研究中受訪者在移除尿管後的一個月至三個月,

出現或多或少漏尿的情形,有的需要包尿布,有的則使用墊片來面對此狀況,這 段時間他們會因難以控制自己的排尿情形而感到挫折,以致於活動情形減少,出 門前須再三思並準備,此研究結果與文獻相似。

曹(2016)實證文獻中顯示透過密集凱格爾氏運動在收縮時壓迫尿道、避免漏

有顯著改善。Wang, Song, Li, & Tai (2018)研究中將74名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攝 護腺根除術後病人,隨機分派為2組,實驗組教導骨盆底肌肉訓練及給予持續護 理、電話訪視,以尿失禁簡表(ICI-Q-SF)及生活品質量表(SF-36)於1、3和6 個月進行追蹤,發現持續護理對泌尿功能和生活質量有顯著效益。本研究中受訪 者表示開始膀胱收縮訓練後,漏尿情形不像剛開完刀那麼嚴重,但仍是有夜尿、

頻尿的情形,面對這些改變患者試著找方法,如盡量活動範圍如廁方便、使用尿 套讓出遠門不受影響等,讓生活被尿失禁所困擾。研究結果與文獻相較,可發現 膀胱收縮運動有助於改善術後尿失禁的情形,但仍有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此訓練的 重要性,故可得知術後持續性護理的重要性。

隨著術後時間拉長,排尿的控制逐漸得到恢復,Narmada, Rajiv, & Emmanuel

(2014)追蹤150名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術後患者,術後的排尿控制能

力由術後一周15.1%至術後一個月上升至54.9%,直到術後半年已恢復至90.5%,

與傳統手術相比,尿失禁的情形明顯減少,對男性術後的心理創傷也有明顯改善。

研究中追蹤的受訪者約為術後3個月到1年,訪談過程中98%皆有經歷尿失禁的 困擾,術後第一周需要使用尿片來防範漏尿的情形,直到術後一個月漏尿的情形 得到控制,受訪者也重新敞開心房,與社會互動。研究結果與文獻呼應,研究中 也發現當有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受訪者重返社會的信心較大。

第三節 性愛關係的變化

性功能的改變也是男性患者術後的關注焦點,在林、侯、江(2013)的研究中 發現,當中老年患者因疾病、治療而喪失性功能時,是生理及心理的雙重打擊,

攝護腺癌病人於手術後有高達81%會出現勃起的障礙,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嘗試以 藥物或輔具來輔助勃起功能,但滿意度仍是有限。研究中受訪者在決定手術治療 前,就從醫師口中得知會有性功能障礙的可能,決定手術時以救命要緊為考量,

也想到另一半也進入更年期等原因告訴自己”沒有也沒關係了”,在與家人討論時,

伴侶也會同理並支持先生的決定,就這樣他們決定接受手術。

王、鄭、黃、張、李(2014)的研究中指出攝護腺手術性功能復原與病人年齡 及是否採保留神經術式有關,術後5年有14−16%病人可以有輕微改善,年輕者 有較佳的勃起功能。Becker等人(2013)以50歲為切點,使用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tion(IIEF)量表評估攝護腺癌病人行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勃起功能,研究 結果顯示,小於50歲者術後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率較大於50 歲者低,但攝護腺 癌好發於勃起功能逐漸減退的中老年人,治療方式加劇此現象。研究中受訪者因 年齡而異,50-60的受訪者有兩位,一位是單身,沒有性功能障礙的困擾,一位 表示只是頻率降低,不影響夫妻間的房事,部分70歲以上的受訪者在手術前,

醫師已說明過手術會切除神經,也不會對性功能有過多期待,但會對”沒有”有種 失落及遺憾,可看出他們對性的重視;對於60-69歲的受訪者而言,他們在治療 到一段落時,會開始思考這性功能障礙是永久的嗎?有沒有恢復的可能,當醫師 表示有藥物可以輔助時,若本身經濟許可的狀況下會去嘗試,抱著一線希望,經 歷了一個月,是有稍微改善,但總是感覺不自然,就只能順其自然了。

研究中受訪者表示都六七十歲了、有孫子了,另一半也不會想這些了,只 是以前朋友傳A片給我還會想看,現在都也不會想看了,可看出不只是夫妻關

一樣,少了一種男子氣慨。Reese(2011)研究指出癌症病人在生病過程中,會使他 們在家中”一家之主”的角色轉變成”病人”、”被照顧者”,許多男性對於要表露他 們心中的困擾是不自在的,況且男性在性的活動裡,常被視為主動的一方,當男 性出現勃起障礙時,他們也會去迴避親密關係或性生活。男性認為當他們無法進 行性行為時,親密接觸更提醒他們是”沒有男子氣概”、”沒有的”,而他們的困擾 與憂鬱也會倍增,常會因為憂鬱而出現性慾降低的情形,然而在罹癌過程中,只

有20%的醫師會討論性生活方面的問題。但臨床上也觀察到,病人會因生病而重

新思考伴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也可能因此重新調整生活步調,放掉一些工作與 生活中較不重要的事,反而更珍惜伴侶間的相處,而促進了親密感的建立(林、

侯、江,2013)。研究中也發現,罹癌時的中老年因幾乎子女皆已成家,只與伴 侶同住在一起,因著生病、接受治療與子女的聯繫更加緊密,當治療結束回到老 夫老妻兩人的生活時,彼此更加珍惜可以兩人共處的時光。

第四節 停滯與起伏

癌症就像兇猛的浪潮一樣,它的未知數和不可控制性一波一波吞噬著人們 的健康,因著疾病有擴散與復發性,所帶來的恐懼及不安全感常常揮之不去。本 研究中患者對於出院之後身體及功能的改變感到未知,對手術有沒有把腫瘤清乾 淨感到困惑,當他們身體功能恢復,生活逐漸回到正軌時,眼看三個月一次的抽 血就到了,第一次的報告往往是最關鍵的,若抽血有好結果,心中的大石頭就放 下了一半,若抽血不盡理想,則要抱著忐忑的心情,繼續活在抗癌生活中,當再 次面臨門診追蹤時,他們則是又開始擔心是否有攝護腺癌復發的可能。

Mehnert、Koch、Sundermann和Dinkel(2013)追蹤883位癌症病人從接

受抗癌治療至治療後一年其害怕疾病進展的情緒變化,有17.2%的病人一直處在 高程度的害怕情緒中,67.6%的病人處於中程度害怕,其餘病人則在不同評估時 間點會有高、中和低程度的情緒變化。這結果也與本研究中的受訪者一般,每次 門診的追蹤,他們就會特別注意PSA的微小差異,就連上升0.01,心中害怕攝 護腺癌復發的擔憂就上升數十倍。

本研究中有受訪者表示對於抽血結果,我是想交給醫師的治療就好,反而 是我太太比較擔心;也有受訪者表示我麻醉下去什麼都不知道了,我太太在手術 房外等了8小時,是她才最擔心,可看出罹癌的衝擊及影響,不只是病人本身,

也會影響到家庭,在18位受訪者中,75%的病人是與配偶同住,20%的病人是 與配偶及子女同住,所以罹癌的衝擊,首當其衝的是病人及配偶,在治療期間子 女也會一同照顧,但出院後的後續照顧責任及陪伴,則落在配偶的身上。廖(2014) 調查中台灣癌症病人持續增加,但平均每個罹癌家庭的成員數只有2.9人,當子 女各自成家後,只有4.1%的家庭為夫妻與已婚子女同住,可見夫妻其中一人罹 癌時,配偶須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衝擊,配偶面對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充滿恐懼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