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Copied!
97
0
0

Teks penuh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國內生活水準的提升,醫療科技的進步,國內人口的平均餘命不斷的延 長,近年來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從西元 1993 年老年人口已達到 7%以上,正式邁入高齡化的社會,至 2012 年年底老年人口已達到 11.2% (內政 部,2013),而約有 4 萬 2 千多的老年人接受機構式照顧,占老年人口總數的 1.65% (內政部,2013)。 一般社區的老年人日常功能較為獨立,在國民健康署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 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指出,國內 65 歲以上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為 62.9% (國健署, 2007),但安養機構的老年人平均罹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日常生活功能需他 人協助,以輕度依賴者居多(李等,2007;顏、陳,2008),國內研究指出機構老 年人規律運動比例僅有 36%,男性比例皆高於女性(李、陳、邱,2007),因身體 功能受到限制,使得機構老年人對於規律運動比例較差。 隨著年齡的增加,伴隨著身體功能的老化,對於老年人的影響有,中樞神經 的退化導致平衡能力退化、動作遲緩、協調性變差及反射能力下降,使得意外跌 倒的機會增加,且肌力功能的退化,使得獨立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下降;在心肺 功能隨著老化容易出現血管鈣化的情形,彈性變差,伴隨著高血壓、心肌梗塞的 產生,肺功能則因肺活量的減少,使得活動時易喘,限制老年人活動的種類及項 目;因內分泌系統的退化,導致身體的代謝能力下降,脂肪的堆積,產生肥胖的 情形,容易產生慢性疾病(林,1991;洪、沈,2007;胡,1991;陳、嚴,2006; 詹、邱,2011)。 在過去的研究都顯示,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提升心肺耐力、柔軟度及下肢肌 力、平衡能力的退化,增進代謝能力及血液循環,降低血壓及血糖(方等,2008; 胡,2011;張、吳、彭,2003;趙、林、余、方,2007;Florencio, Goncalves, Canario. 1.

(2) & Silva, 2011),並可以有效減少關節炎、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常 見的慢性疾病的發生率(王、陳、何,2008;洪、沈、2007;胡,1991;卓,1990; 陳等,2008;曾、林、陳,2003;黃,2004;羅、吳、蔡,2008;),每天運動 15 分鐘或每週累積 90 分鐘以上,更可以降低老年人口總死亡率的 14% (衛生福 利部,2012)。 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中指出,經由 12 週規律的運動可以讓平均收縮壓由 126.09mmHg 下降至 116.14mmHg、平均血糖值由 103.34 mg/dl 下降至 94 mg/dl 及平均腰圍由 83.25 公分減少為 81.80 公分(林,2012),且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指 數可由 56.6 次提升至 70.9 次(張等,2003),肌耐力由 23.5 次提升至 26.6 次、坐 姿柔軟度由 4.2 公分提升至 11.7 公分(方等,2008);減少心血管疾病、關節炎、 肥胖等慢性病及合併症的發生率,減緩老化的速度(王等,2008;洪、沈、2007; 胡,1991;卓,1990;陳等,2008;曾等,2003;黃,2004;詹、邱,2011;羅 等,2008;衛生福利部,2012;Florencio et al., 2011)。 藉由運動可降低降低焦慮、憂鬱、不安全感等負向情緒,在學習運動的過程 中也能獲得成就感,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保持心情上的愉悅(方等,2008;石、 施、曾,2005;胡,1991;張,2008;蔡、王,2006;Babyak et al., 2000;Blumenthal et al., 1999;Cotter & Lachman, 2010b)。經由運動過程能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增進老年人的社交活動範圍,進而結識新的朋友,以維持老年的社會互動功能(陳、 陳、余,2010;張,2008;黃,2004;曾等,2003;Cotter & Lachman, 2010b)。 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肺活量在 20 歲開始逐漸退化,90 歲的老年人肺活量 僅為剩下年輕時的一半,並每年下降 17~20 毫升,老年人的體能會隨著年齡的增 長每年逐漸降低,且體能從 50 歲開始男性每年降低 1.43%,女性降低 1.64% (林, 1991;Era, Schroll, Hagerup & Jurgensen, 1997),肌力則在 75 歲之後,男性每年 下降 2.5%-3%,女性每年下降 3-4%,而肌力的衰退又以下肢最為明顯,50 歲以 後肌肉質量則每年會下降 1~2% (Mitchell et al., 2012),且體能及肌力的衰退,容. 2.

(3) 易造成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導致身體活動量的不足(國健署,無日期 c),由上文可 知,老人體能的衰退速度與缺乏運動息息相關,在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證實身 體活動量缺乏是罹患慢性病的危險因子之一(Florencio et al., 2011;國健署,無日 期 c),而慢性病合併症容易導致身體活動功能受損,間接影響生活品質優劣(陳、 林,2006;Fleg, 2012)。 健康體能又稱為體適能,衛生福利部因關心的是大眾與健康相關體能,故在 推廣體適能時改稱為健康體能,其內容包含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 柔軟度等,在過去的研究發現影響健康體能的因素有性別、教育程度、年齡、運 動習慣(李、羅、杜,2009;周、林、李、黃,2004;侯等,2011;秦、施、吳、 施、蔡,2007;鍾、曾,2009),並證實規律、持續性的運動可以有效的提升健 康體能狀態、延緩老化的速度(李、鄭,2010),維持獨立的日常活動功能及身體 活動量,多數的研究發現健康體能越好則生活品質越佳,(胡,2011;趙、高、 林,2004;Chung, Hsu, Wang, Lai & Kao, 2007),另外研究也發現機構老年人藉 由運動訓練也可有效促進健康體能的提升及日常生活功能的進步,之間呈正相關 (鍾、邱,2007;顏、陳,2008;Rolland et al., 2007),在相關研究中也指出規律 的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及其相關合併症的產生(Corbi et al., 2012),並且可 以預防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降低失能導致的社交功能障礙(黃,2004)。 生活品質則是一種主觀對生活經驗、幸福安適感、滿足感、生活滿意度的感 受,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則須包含個人健康和功能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生活滿意 度及自尊(顧、劉,2005;Farquhar, 1995),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日常生活功能 越獨立性則生活品質越佳(王、李,2011),身體活動功能越大則自覺健康狀況也 越好,自覺生活品質也越好(陳、林,2006),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家庭支 持性、對居住地的掌控度,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的優劣(陳、張,2007;趙等,2004; 謝,2004;Tseng & Wang, 2001);而在機構老年人因健康狀況較差,導致身體活 動量較少,生活品質滿意度也較低(顧、劉,2005)。. 3.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老年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之現況,探討健康體能與生活 品質間相關性,並比較社區與機構老年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差異性。 一、了解老年人人口學特性與健康體能、生活品質現況。 二、了解老年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 三、了解影響老年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 四、了解老年人健康體能是否為生活品質之重要預測因子。 五、比較社區與機構老年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之差異性。.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 老人:指 65 歲(含)以上的老年人。 二、 健康體能:以 Rikli & Jones (1999)提出的體能檢測手冊(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SFT)中對於老年人健康體能基本概念分四大項,施測內容為(一) 心 肺耐力:兩分鐘踏步,紀錄兩分鐘內單腳踏步的次數,理想範圍為男性需 大於 102 次、女性需大於 90 次,或六分鐘行走測驗,行走距離理想範圍男 性需大於 576.73 公尺、女性需大於 519.15 公尺、(二) 身體組成:身體質量 指數標準正常為 18.5~23.9,大於 24 則為體重過量,大於 27 則為肥胖及腰 臀比男性需介於 0.80~0.92、女性則需介於 0.74~0.86 為理想值、(三) 肌力 與肌耐力:坐姿站立測驗,理想範圍為男性需大於 15.2 次、女性需大於 13.5 次、單手舉重測驗,理想範圍為男性大於 18.4 次、女性大於 15.2 次、坐站 行走測驗,理想範圍男性小於 5.1 秒、女性小於 5.6 秒 (四) 柔軟度:半坐 姿體前彎,理想範圍男性大於 0 公分、女性大於 5.08 公分、後背伸展試驗, 理想範圍男性大於-10.4 公分、女性大於-3.04 公分,依據學者提出的理想範 圍,小於則表示健康體能越差(李等,2009;郭、張、汪,2011;Rikli & Jones,. 4.

(5) 1999)。 三、 生活品質:以盧瑞芬教授等人翻譯 Dr. John Wave (1990)提出 Short-Form 36 中文版為評估工具,八個次量表內容包含身體生理功能、身體生理問題角 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因情緒問題角色受 限、心理健康,總分介於 0~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健康情況愈好(盧、曾、 蔡,2002)。. 5.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查證,共分為四節,分為:一、老人與運動,二、 老人與健康體能,三、老人與生活品質,四、老人運動習慣、健康體能與生活品 質相關性,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老年人與運動. 一、老人運動概況 運動的定義是指人為了提升或維持身體健康體能而進行有計畫性、組織性、 反覆性的執行身體肢體動作,並且會消耗身體能量,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學會 (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 Physiology;CSEP)對於 18 歲以上成年人規律運動 定義為每週至少 2 天、每次至少 10 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每週至少累積運 動 150 分鐘以上(Tremblay et al., 2011),而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及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共同 對老年人的規律運動定義為每週 150-300 分鐘、每次至少 10 分鐘、每天至少累 積 30 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每週 75-150 分鐘、每次 20-30 分鐘的重度身 體活動為佳,但老年人若因為慢性疾病無法達到前述準則,則以自己身體能適應 範圍內進行身體活動(Chodzko-Zajko et al., 2009)。 在國內則由教育部體育署對於規律運動的定義為每週運動 3 天、每次 30 分 鐘、每分鐘心跳達 130 次以上(體育署,2012),及國民健康署對於國人的運動建 議為每週需達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 75 分鐘的重度身體活動,才可以達到 有效的生理效益(國健署,無日期 a)。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 2012 年運動城市報告中指出,國內運動人口比例由 2006 年的 76.9% 提升至 2012 年的 82%,其中符合規律運動定義的人口比例由 2006 年的 18.8% 提升至 2012 年的 30.4%,其中男性比例為 84.3%高於女性的 79.6%. 6.

(7) (體育署,2012),且國民健康署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指出國 內 65 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比為 62.9%,其中男性比例為 63.3%,女性為 62.5% (國 健署,2007),但國內研究發現機構老年人的運動比例僅為 36% (李等,2007), 根據西班牙的研究指出,該國運動人口比例在 1987 年到 2006 年之間,男性則由 50%提升至 65%,女性則由 33%提升至 37% (Domingo et al, 2011)。 國民健康署將運動強度(Exercise intensity)分為以下四種,1.坐式生活型態: 為靜態的生活內容,2.輕度的身體活動:不費力的身體活動,不會影響心跳速率 改變,3.中度的身體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的活動,但還能輕鬆地與他人 對談,呼吸及心跳速率會比平常快點,4.費力的身體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 上的活動,活動過程中無法與他人交談,身體會感覺到累,且呼吸及心跳會比平 常快很多並且會流汗(國健署,無日期 b)。 根據上述的文獻,可以發現各國對規律運動的定義為每週累積運動 150 分以 上,每次至少 10 分鐘,目前的研究顯示,我國社區老年人對於規律運動越來越 重視,其比例也不斷的再提升,但機構老年人規律運動的比例低於社區老年人許 多,國內的研究調查也較少針對機構老年人去探究規律運動現況及相關影響因 素。 二、運動對老化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會隨之退化,而許多的研究皆指出規律的運動習 慣可以為老年人帶來需多好處,可分為生理、心理、社會層面,其分述如下: (一) 、生理層面 羅等(2008)指出 65 歲以上的生理老化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為 65-70 歲、 71-80 歲、81 歲以上,隨著年齡越大其身體功能衰退程度也越明顯(羅等,2008), 根據林(2012)的研究指出經過 12 週的運動訓練後,平均收縮壓由 126.09 mmHg 降低至 116.14 mmHg、舒張壓由 80.37 mmHg 降低至 76.51 mmHg、空腹血糖由 103.34 mg/dl 降低至 94 mg/dl、腰圍由 83.25 公分減為 81.80 公分(林,2012);方. 7.

(8) 等(2008)研究指出經 12 週的運動訓練後,6 分鐘跑走測驗距離由 628.5 公分提升 至 702.4 公分、坐姿柔軟度由 4.2 公分提升至 11.7 公分、手臂屈舉由 23.5 次提升 至 26.6 次、坐站測驗由 24.5 次提升至 31.7 次(方等,2008),另外在張等(2003) 的研究結果經過 12 週的運動訓練後,心肺耐力指數由 56.6 次提升至 70.9 次、肌 耐力由 16.1 次提升至 18 次、柔軟度由 28.6 公分提升至 31.5 公分(張等,2003), 鍾(2007)研究指出經由 12 週的有氧運動訓練,對於機構老年人收縮壓可由 135mmHg 降為 123.26mmHg,舒張壓由 69.42mmHg 降為 65.21mmHg,腰圍由 102.47 公分減少為 95.97 公分,體重由 74.53 公斤降為 71.79 公斤(鍾、邱,2007)。 相關國內外的研究中指出增加運動時間或降低靜態生活的狀況,可以減少關 節炎、腦血管意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常見的慢性疾病或 其合併症的發生機會及降低肥胖的機會(曾等,2003;趙等,2007;衛生福利部, 2012;Florencio et al., 2011),而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延緩老年人的肌力下降、肌 肉質量減少、預防肌肉萎縮,維持行走步態平衡能力、姿勢的控制及關節的柔軟 度,減少跌倒的機會發生,增加老年人的活動力,降低對他人的依賴程度,並維 持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新陳代謝能力下降,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疾病的 罹患率及死亡率、減少體脂肪的產生,減緩老化的速度(王等,2008;洪、沈、 2007;胡,1991;卓,1990;曾等,2003;陳等,2008;黃,2004;羅等,2008),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指出,每天運動 15 分鐘或每週運動累積達 90 分鐘以上,可以降低總死亡率的 14%、癌症死亡率的 10%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的 20% (衛生福利部,2012)。 (二) 、心理層面 葉(2011)的研究中指出老年人經過 12 週的木球運動訓練後,藉由 SF-12 生活 品質量表在心理健康狀態(MCS-12)方面,實驗組的分數由 52.74 分提升至 56.10 分,較控制組的 54.02 分提升至 55.14 分佳(葉,2011);Blumenthal et al.(1999)的 研究發現,老年人經由 16 週的運動訓練後,其焦慮分數可由 51.9 分降至 41 分. 8.

(9) (Blumenthal et al., 1999);Babyak et al.(2000)研究指出,經由運動練後,追蹤 10 個月,發現運動治療老年人的憂鬱症比例可降為 30%,藥物治療老年人的憂鬱症 比例為 52%,顯示運動治療效果較佳(Babyak et al., 2000),陳等(2010)研究中指 出規律的運動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放鬆心情、紓解生活上的壓力(陳等,2010), 另外羅等在 2009 年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規律運動會增加心理的舒適狀態(羅、蔡, 2009),蔡等(2006)研究裡規律的運動可以使中年人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加思考能 力、降低內心的不安全感、忘記不愉快的事物(蔡、王,2006)。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發現,老年人可藉由學習運動技巧及運動的過程中來滿 足其成就感,並在學習運動技巧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讚美,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 保持心情上的愉悅,且可以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忘記不愉快的事情、增加思考 能力、降低焦慮、憂鬱等負向情緒。但老年人在運動的過程中,應避免給予過多 壓力,使得老年人自覺手腳不靈活或自覺能力做不到而拒絕運動,反而無法達到 上述的運動效益(方等,2008;石等,2005;胡,1991;張,2008;陳等,2010; 陳等,2009;蔡、王,2006;Cotter & Lachman, 2010a)。 (三) 、社會層面 藉由運動過程增進人際關係、學習與他人互動的技巧、結交新朋友、得到他 人的信賴、與他人的相處間可以更親近、藉由運動過程的表現獲得自我實現的機 會,得到他人的支持、減少老化造成的失能導致社交功能障礙,維持其社會功能, 提升老年人社交活動範圍,進而提升老年生活品質(方等,2008;陳等,2010; 張,2008;黃,2004;曾等,2003;Cotter & Lachman, 2010b)。 三、老年人運動建議 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是罹患慢性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易有併 發症產生(陳、林,2006;Corbi et al., 2012;Florencio et al., 2011),須鼓勵老年 人從事規律運動,但隨著身體功能因年齡增加逐漸退化,太過於激烈、時間過長、 頻率過高的運動種類對於老年人較不適合,建議老年人對於運動的選擇以自己有. 9.

(10) 興趣且執行上不費力為基礎,最重要的是要能持續且規律的執行運動,並漸進的 增加運動強度及頻率,不宜過度勉強造成反效果,對於老年人的運動建議項目如: 室內游泳、健走、慢跑、甩手、氣功、外丹功、太極拳、騎自行車、土風舞、元 極舞等有氧運動,並採取漸進式的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避免因運動造成意外 的傷害,而導致身體活動功能受限或害怕運動(王、李,2009;陳 2004;陳、李, 1999;蕭、劉,2004;羅等,2008)。 四、影響老人運動相關因素 影響老年人規律運動的因素,可分為人口學特性、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 境因素,介紹如下: (一) 、人口學特性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我國 5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口從事規律運 動的比例男性高於女性(國健署,2007),但老年女性喪偶者規律運動情形多於男 性喪偶者,年齡越大從事規律運動者則越少,日常活動功能越獨立者越能從事規 律運動,而有規律運動習慣者的自覺健康狀況則優於無運動者,教育程度較高者 因較易獲得自我保健知識,從事規律運動動機高於教育程度低者,已婚者多於未 婚者,(王、苗、陳、張、陳,2009;趙、江、白,2011;羅,2009;Domingo et al., 2011;Cotter & Lachman, 2010b)。 (二) 、生理因素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因心肺耐力衰退而容易在活動時發生呼吸喘等不適 情形,導致活動耐力減少,又因肌肉量的減少、肌力退化、平衡能力衰退,導致 行走的速度減慢及行走步態的穩定度下降,或因為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質疏鬆等及其合併症導致身體活動功能受限,或因 關節炎或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運動時引起肢體疼痛或呼吸短促情形,進而影響老 年人運動的意願(李等,2009;林,1991;洪、沈,2007;陳、李,1999;黃, 2004;詹、邱,2011)。. 10.

(11) (三) 、心理因素 在心理上影響老年人運動意願以擔心從事運動需有額外花費費用、過去運動 經驗不佳:如手腳不靈活、運動趣味性低,自覺健康狀況差;及運動時缺乏同伴 的支持、認知功能的退化、自覺做不到、擔心運動時會受傷、心情不佳,皆會導 致老年人減少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 (曾等,2003;陳、李,1999;蔡、王,2006; 蕭、劉,2004)。 (四) 、環境因素 過去的相關研究發現,外在環境中影響老年人參與運動因素主要為:天氣狀 況不佳、場地設施不足、運動時間的方便性、缺乏運動的資訊、休閒運動的觀念 不足、運動環境的安全性、對運動缺乏興趣、缺乏運動器材、缺乏交通工具到達 運動場所、社會治安不佳等因素(李等,2009;曾等,2003;陳、李,1999;蔡、 王,2006;蕭、劉,2004)。 影響老年人運動的因素包含許多的層面,雖然近年來各國皆努力在推行運動 的重要性及好處,國內目前設立許多運動環境及課程訓練大多針對社區中的老年 人,對於機構老年人的運動訓練推行較為缺乏,但機構老年人運動比例雖低於社 區老年人許多,且身體活動功能較差,更需要適合的運動訓練課程來延緩身體的 老化速度,提升自我的自信心,降低生活中的負向情緒,以增進老年人的生活品 質,故機構老年人的運動習慣現況更需要關注。. 11.

(12) 第二節. 老年人與健康體能. 一、健康體能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及國民健康署對於健康 體能(Phyical fitness)的定義是指個人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能發揮有效功能, 勝任日常生活所需,並可以享受娛樂生活及應付日常生活突發緊急情況的身體能 力(國健署,無日期 c),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對於健康體能定義 為身體處在幸福安寧的狀態之下,具有三種特質,1.有活力從事日常活動;2.無 與運動不足有關之健康危險因素;3.擁有參加各種活動之基本體能,而維持良好 的健康體能狀態,則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及罹患慢性疾病及其合併症的發生 率(蕭、劉,2004)。健康體能又可稱為體適能,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與健康相 關的健康體能(Health-related fitness),為一般人需要的體能,能夠擁有較好的 生活方式和工作能力,另外則是與運動競技技巧相關的健康體能(Sport-related fitness),為運動員所需要的專業體能,須經由專業的訓練才可達到(郭等,2011); 而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所關心的是大眾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故在推廣體適能活動 及相關業務時改以健康體能稱之(國健署,無日期 c),而對於老年人主要是強調 與健康相關的健康體能(黃、陳、陳,2007)。 二、健康體能概念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及國民健康署對於健康體能的基本概念可分為以下四大 元素: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而老年人健康體能的基本 概念與成年人相同,但檢測內容細項及測驗標準則是以 Rikli & Jones(1999)所提 出的體能檢測手冊(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 SFT)為依據,檢測項目分述如下: (一)、心肺耐力(Cardiopulmonary) 又稱為心肺適能,是指個人的心臟與肺臟攜氧能力及氧氣運輸能力,最能代 表一個人的體能及健康狀況,是健康體能的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成年人運動須 12.

(13) 達到最大心跳的 60%,才可達到促進心肺功能的目的;一般成人檢測方法可分為 修正的登階測驗,在登階測驗方法隨著節拍以慣用腳登上階,雙腳登上階後,再 以慣用腳下階,而雙腳至地面後反覆以上動作,連續登階 3 分鐘後,休息一分鐘, 測量完成測驗後 1 分至 1 分 30 秒、2 分至 2 分 30 秒、3 分至 3 分 30 秒,三個 30 秒的腕部橈動脈脈搏數,3 次心跳次數相加後乘於 2 除以運動秒數,再乘於 100,所得為心肺耐力指數,指數男性高於 55 次、女性高於 54.6 次以上則為標 準(國健署,無日期 c;國健署,無日期 d;體育署,2012)。 老年人在心肺功能檢測項目則為兩分鐘踏步,施測前需先記錄受測者腳上台 的高度,以膝蓋骨與髂前上脊中點為基準,並將高度標於牆面,紀錄兩分鐘內原 地踏步的次數,但只記錄每次右膝確實上舉至牆面高度的次數,其理想範圍為男 性需大於 102 次、女性需大於 90 次,也可利用六分鐘行走測驗取代,紀錄六分 鐘內可完成行走的距離,行走距離理想範圍男性需大於 576.73 公尺、女性需大 於 519.15 公尺(秦等,2007;郭等,2011;Chen, Lin & Yu, 2009;Rikli & Jones, 1999)。 (二)、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又稱身體脂肪百分比,測量方法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及 腰臀圍比值為量測指標,身體質量指數的測量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 的平方,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標準正常為 18.5~23.9,大於 24 則為體重過量, 大於 27 則為肥胖;在腰臀圍比則是以公分為測量單位,腰圍是以肚臍為中心點 繞腰部一圈後至肚臍的寬度,臀圍則為臀部最寬處為主,計算方法為腰圍(公分) 除以臀圍(公分),男性需介於 0.80~0.92、女性則需介於 0.74~0.86 為理想值,一 般成人及老年人的測量方法及標準皆相同(國健署,無日期 c;國健署,無日期 d; 體育署,2009)。 (三)、肌力與肌耐力(Muscular strength & endurance) 某一部位肌肉或肌群能持續收所動作的時間或是反覆的次數,抑或是指肌肉. 13.

(14) 維持某一種固定用力狀態的持久的時間,檢測項目為一分鐘仰臥起坐,施測時需 平躺仰臥於墊子上,下巴內收,雙手置於胸前、雙掌放置肩上、雙肘離開胸部, 雙膝彎曲呈九十度,足底需平貼在地面,當坐起雙肘碰觸雙膝時,則為一次,且 需肩胛骨碰觸地面後才可進行下一次的動作,過程中後腦勺不可碰地,男性每分 鐘需大於 21 次以上,女性則需大於 11 次以上為標準(國健署,無日期 c;國健署, 無日期 d;體育署,2012)。 老年人施測的內容,包含三項為:坐姿站立測驗及單手舉重測驗、坐站行走 測驗;坐姿站立測驗目的是在測量下肢肌肉力量,其測驗方法為老年人從坐在無 扶手的椅子上,不需由他人協助可站立的次數,計算方法為起身站立、站直、坐 下為完整一次,測驗時間為三十秒鐘,老年人的理想範圍為男性需大於 15.2 次、 女性需大於 13.5 次(李等,2009;郭等,2011;Chen, et al., 2009;Rikli & Jones, 1999)。 單手舉重測驗目的是測驗上肢肌力,測驗方法為慣用手單手將啞鈴舉起次數, 男生使用 3.6 公斤(8 磅)、女生 2.2 公斤(5 磅)的啞鈴,測驗時間為三十秒鐘,理 想範圍為男性大於 18.4 次、女性大於 15.2 次(Chen et al., 2009;Rikli & Jones, 1999)。 坐站行走試驗是測量下半身肌力及平衡能力,施測內容為由坐在無扶手上的 椅子,自行從椅子上站起不需他人協助,並可往前直線走 3 公尺折返後坐下,秒 數計算從椅子站起開始計算走至直線折返後坐下,秒數越短表示其下肢及其平衡 能力越佳,需接受他人的協助越少,老年人的理想範圍男性小於 5.1 秒、女性小 於 5.6 秒(李等,2009;郭等,2011;Rikli & Jones, 1999)。 (四)、柔軟度(Fexibility) 測量身體各個關節可以活動或最大伸展範圍,而影響柔軟度除了骨骼本身的 因素外,還包括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組織,越佳的柔軟度其關節在活動時可 以使肌肉及韌帶受到保護,避免因受力而遭受傷害,成人最常測量方法為坐姿體. 14.

(15) 前彎,施測時坐於地上,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並將膝關節伸直、腳尖朝上,足跟 與布尺的 25 公分處平行,而布尺的 0 公分處朝向受測者,受測者雙手交疊緩慢 向前伸直,指尖碰到布尺後停留兩秒處為測量數值,過程中膝蓋不可彎曲,男性 需大 21 公分,女性則需大於 29 公分為標準(國健署,無日期 c;國健署,無日期 d;體育署,2009)。 老年人柔軟度施測可分為半坐姿體前彎測驗及後背伸展試驗,坐姿體前彎測 驗是測量身體柔軟度最常使用的方法,其老人施測方法與成人不同處在於,老年 人施測時為半坐姿體前彎測驗,其方法為坐在高 44 公分(17 英吋)靠牆的椅子前 緣處,將慣用腳向前伸直後,腳跟著地,足板背屈呈 90 度,另一腳屈膝放鬆平 採於地面,雙手掌交疊配合吐氣緩緩前伸,盡可能伸直手臂盡可能使中指指尖觸 碰腳尖,暫停兩秒於最大伸展位置,紀錄手掌中指與腳尖的距離,剛好可觸碰到 則為零,無法觸及則由負數開始計算,老年人的理想範圍男性大於 0 公分、女性 大於 5.08 公分為佳(Chen, et al., 2009;Rikli & Jones, 1999)。 後背伸展施測方法為一手由上往背後彎曲,另一手由下往背彎曲,盡可能伸 展其手臂,使雙手指尖可以觸碰到,以雙手中指指尖可以觸碰到為零,若無法觸 碰到則由負數開始計算,老年人的理想範圍男性大於-10.4 公分、女性大於-3.04 公分為佳(李等,2009;郭等,2011;Chen, et al., 2009;Rikli & Jones, 1999)。 四、成年人與老年人健康體能之比較 健康體能的四大基本概念,可適用於成年人與老年人之間,但因老年人隨著 年齡的增加,身體功能的退化,致使一般健康體能測驗並不適用於老年族群,故 學者 Rikli & Jones(1999)訂定出老年人健康體能測驗項目及標準,比較如表 2-1:. 15.

(16) 表 2-1 成年人與老年人健康體能之比較 成年人. 老年人. 檢測項目. 檢測方法. 標準. (1)心肺耐力. 三分鐘登階測驗 男性 55、女性 54.6. 檢測方法. 標準. (1) 兩分鐘踏步. (1)男性 102 次、女性 90 次. (2) 六分鐘行走測驗 (2)男性 576.73 公尺、女性 519.15 公尺 (2)身體組成. (1)身體質量指數 (1)18.5-23.9. (1) 身體質量指數. (1)18.5-23.9. (2)腰臀比. (2) 腰臀比. (2)男性 0.80-0.92. (2)男性 0.80-0.92 女性 0.74-0.86. (3)肌力與耐力 一分鐘仰臥起坐 男性 21 次、女性 11 次. (4)柔軟度. 坐姿體前彎. 男性 21 公分、女性 29 公分. 女性 0.74-0.86 (1) 坐姿站立測驗. (1)男性 15.2 次、女性 13.5 次. (2) 單手舉重測驗. (2)男性 18.4 次、女性 15.2 次. (3) 坐站行走測驗. (3)男性 5.1 秒、女性 5.6 秒. (1) 半坐姿體前彎. (1)男性 0 公分、女性 5.08 公分. (2) 後背伸展試驗. (2)男性-10.4 公分、女性-3.04 公分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參考資料整理). 16.

(17) 五、老化對健康體能之影響 根據國內、外研究指出器官或組織在 20~30 歲間達到功能的最高峰,之後會 隨著年齡增長開始逐漸衰退(詹、邱,2011),且研究指出肺活量在 20 歲開始逐漸 退化,90 歲的老年人肺活量僅為剩下年輕時的一半,並每年下降 17~20 毫升(林, 1991),自 50 歲開始體能會逐漸的衰退,男性每年下降 1.43%,女性下降 1.64% (Era et al., 1998),老年人的體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而 50 歲以後肌肉質量每 年會下降 1~2%,65 歲後男性每年下降 0.47%,女性下降 0.37%,75 歲以後男性 更是以每年 0.8%~0.9%流失,女性則為 0.64%~0.7%,且集中在大腿及背部,而 肌肉力量則在 50 歲時每年以 1.5%的速率流失,75 歲之後男性每年下降 3%~4%, 女性則下降 2.5~3%,其中又以下肢及背部肌力退化情形最為明顯,而又以下肢 肌力退化最直接影響到身體活動功能的自主性(王等,2008;Mitchell et al., 2012; Van Kan, 2009)。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報導指出體能狀況越差,則老年人無法應付日常活動,因 而無法獨立生活,造成生活品質的降低(國健署,無日期 c),在相關研究中指出 規律且持續的運動可以有效延緩肌力老化(陳,2004),減少老年人跌倒發生的機 會,並維持獨立日常身體活動功能,降低失能的機會,延緩入住機構時間,而推 廣老年人健康體能應著重在延緩心肺功能的退化,強化下肢肌肉力量,以維持獨 立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對她人的依賴程度(劉、陳、李、詹、陳,1998)。 最大心跳率(Maximal Heart Rate)則每 10 年下降約 6.3%,而一般對於年輕人 運動強度建議必須達到最大儲備心率(Maximal HR reserve)的 60%或最大心跳速 率的 55%以上才能達到促進心肺功能作用(黃等,2007;蕭、劉,2004)。老年人 在運動後,心跳速率要恢復到靜止狀態前所需的時間較長(陳、嚴,2006),故對 於老年人運動強度的建議,則為心跳達到最大儲備心率的 50% (蕭、劉,2004) 或達最高心跳速率的 60~75%,就有促進心肺功能作用(胡,1991),從事的運動 強度越強,則每週運動的時間可以降低,一樣可以達到促進健康體能的目的(王、. 17.

(18) 李,2009),而心肺功能的最佳測量指標為最大攝氧量,會在 25 歲達到最高峰, 之後每 10 年開始下降約 9% (洪、沈,2007),在研究中也發現規律運動可以有效 延緩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退化速度,且在體能越差者其效果也更明顯(洪、沈,2007; Florencio et al., 2011),並可以提升身體的平衡能力、維持下肢肌力及關節活動度、 預防肌肉萎縮,延緩身體活動功能因年齡增加而退化維持日常生活功能獨立,(黃, 2004;陳等,2008;羅等,2008)。 六、影響健康體能相關研究 根據國內外研究指出健康體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開始逐漸降低,且因為先天 上的體能差異,一般而言男性的健康體能優於女性,僅在身體質量指數中無明顯 差異,而年齡越大,則健康體能狀況則越差(侯等,2011;蔡、李,2009;陳、 莊、李,2010;Pedrero-Chamizo et al., 2012),但以細項分類部分,男性在坐姿站 立及單手舉重優於女性,女性則在坐姿前彎的部分優於男性(秦等,2007),且另 有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量與肌力、平衡能力有關,男性的上肢肌力較優於女性,女 性則是柔軟度優於男性(李、鄭,2010)。 國內相關研究中,在李等(2008)研究中針對 24 位社區民眾使用多元運動訓 練 16 週後,對於老年人的肌力、平衡能力、心肺功能皆有顯著的改善(李、黃、 蘇、方,2008)。另外,李等(2009)的研究也曾針對 40 位社區民眾,經過 16 週規 律的有氧運動訓練後可以維持老年人的心肺功能、下肢肌力及關節的柔軟度,但 對於身體組成雖有降低但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李等,2009),此外,鍾等(2009) 曾針對 97 位 55 歲以上社區民眾藉由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進行 8 週訓練後,發現 持續、規律的有氧運動在對於肌力、心肺耐力及柔軟度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鍾、 曾,2009)。而葉(2011)的研究中,也針對社區老年人運用持續、規律性的木球運 動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肺耐力指數、柔軟度、上、下肢肌力及平衡能 力,但對於身體質量指數則無差異(葉,2011),王等(2011)研究中針對 306 位社 區婦女,發現不同的運動意圖間段對健康體能的影響皆不同,但皆優於無運動意. 18.

(19) 圖者,在運動意圖維持階段者其下肢肌力、柔軟度、心肺耐力有顯著差異(王、 李,2011),且羅等(2009)研究指出提供中高齡民眾中低強度的運動訓練 10 次, 發現對於下肢肌力及柔軟度有明顯的改善,但對於身體質量指數則為達到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羅、劉、潘,2009),另有研究指出規律且持續性的運動,可以有效 改善健康體能狀態及平衡能力(蕭、劉,2004),鍾等(2007)針對 35 位機構肥胖的 老年人,經過 12 週有氧運動訓練,血壓、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臀圍、平衡 能力及柔軟度皆有改善(鍾、邱,2007),萬等(2010)針對機構老年人運動訓練 12 週,起站行走試驗由 18.73 秒下降為 13.77 秒(萬、高、林、王,2010),另研究 也指出阻力運動訓練,可以改善下肢肌力,減少跌倒的機會(陳、姜,2011)。 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Hallage et al.(2010)發表的研究中指出,經過 12 週的 運動訓練後,社區老年女性的功能性健康體能明顯的改善(Hallage et al., 2010), 在其他研究報告指出規律的運動訓練可以有效的改善老人的肌肉力量及平衡能 力(De Moraes et al., 2012);研究也指出身體活動功能與健康體能呈現正相關因素 (Cotter & Lachman, 2010a),另外由 Hara et al(2007)提出的研究發現經過 24 週的 運動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護理之家老年人的肌力功能(Hara & Shimada, 2007),且 Meulenman (2000)研究,經過 8 週的運動訓練後,護理之家老年人肌力及日常生 活功能較控制組進步(Meulenman, Brechue, Kubilis & Lowenthal, 2000)。 由以上文獻發現,過去相關研究皆證實,規律運動可以有效的改善社區及機 構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狀態、柔軟度及上、下肢肌力。. 19.

(20) 第三節. 老年人與生活品質. 一、生活品質定義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最早是在 1960 年末,由經濟學者所提出,當時社會 注重基本的生理需求,一開始是用國民所得、國民生產毛額作為國民生活品質的 指標,主要是以個人的經濟需求為指標,隨著經濟及醫療的進步,人對生活的要 求逐漸從物質層面轉變為心理層面。(李、吳,2005;姚,2002,b 張、黃,2000; Farquhar, 1995)。 目前對於生活品質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對於生活品質皆 有不同的定義,主要概念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其內容包含主觀的生活經驗、 幸福安適感、滿足感、生活滿意度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生活品質是個人在 生活的文化與價值體系中,個人所能感受的生活情境,範圍包含生理、心理、獨 立性、社交關係、環境及個人信念,會受到地區及文化影響。有學者針對老年人 的生活品質提出四個面向,須包括個人的健康和功能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生活 滿意度和自尊(顧、劉,2005;姚,2002a;Farquhar, 1995)。 Spilker(1996)將生活品質分類成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L) 及與非健康 生活相關生 活品質 (Non-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NHRQL),健康相關是指個人身體活動功能、心理功能、社交互動、經濟就業與 靈性狀態的平衡;非健康相關是指個人內在價值與信念、個人與社會環境、個人 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互動平衡狀態,且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無法具體 呈現,且近年來因醫療科技的進步,疾病型態轉變為慢性病為主,其治療的過程 也越來越注重個體的主觀感受,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單單僅侷限在健康範 圍而已,國外已發展出許多相關的研究量表,可由單一層面或多重層面進行,早 期學者皆進行單一層面的測驗,但近年來學者主張,生活品質無法用任何一個單 一層面就可測量出,目前學者多主張以多層面來測量生活品質(顧、劉,2005; 姚,2002b;張、黃,2000)。 20.

(21) 在針對一般性心理測量工具中,在國內已有其相關的翻譯量表,目前最被廣 泛使用及熟悉的量表可分為由盧等在 1996 年翻譯的 Short-Form 36(SF-36)及姚等 在 2001 年翻譯的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將生活品質 的感受數量化,藉以瞭解影響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分別詳述如下: (一)、Short-Form 36 Short-Form 36 最早是由 Dr. John Wave 所提出,而美國在 1990 年擷取 Medical Outcome study(MOS)將其定稿,由 36 個問題組成 8 個次量表,其中 8 個主要的 概念可分為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共 10 小題、身體生理問題角色 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RP)共 4 小題、身體疼痛(Bodily Pa -in;BP)共 2 小題、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共 5 小題,活力(Vitality;VT) 共 4 小題、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 )共 2 小題、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HT)共 3 小題、心理健康(Mentsl Health;MH)共 5 小題,而八個次量表 又可分為兩大層面,分別為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包含身 體生理功能、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身體疼痛和一般健康狀況,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包含活力、社會功能、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心理健 康(盧等,2002;曾,2011;Ware & Sherbourne, 1992)。 根據 Bowling et al.(1999)將 SF-36 運用於老年族群中,各面向的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為:身體生理功能(PF)0.93、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RP)0.89、身 體疼痛(BP)0.90、一般健康狀況(GH)0.81,活力(VT)0.86、社會功能(SF )0.68、因 情 緒 問 題 角色 受 限 (HT)0.82 、 心 理健 康 (MH)0.84 (Bowling, Bond, Jenkinson &Lamping, 1999),另外 Stadnyk et al. (1998)的研究將其運用於老年族群其 Cronbach’s α 介於 0.75-0.91(Stadnyk, Calder & Rockwood, 1998)。 台灣版的 Short-Form 36 是由長庚大學盧瑞芬教授、陽明大學藍忠孚教授、 台灣大學吳淑瓊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李卓倫副教授、美國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紀俊輝副教授、輔仁大學劉文良副教授共同討論翻譯,在 1996 年完成定稿,國. 21.

(22) 內更有多篇研究使用在老年族群中,問卷內各量表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除了社會角色功能偏低(α=0.65)外,其於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皆達到可接受的信度 水準(α>0.70),其中在身體生理功能及因生理問題角色受限的內在一致性更可達 到 α>0.90 以上(曾、盧、蔡,2003;Fuh, Wang, Lu, Juang & Lee, 2000; Kang, Lee, Shi & Hwang, 2004)。 曾等(2003)在發展 SF-36 的過程中發現此問卷在成年人的漏答率低於 4%, 但對於 65 歲以上老年人漏答率則高達 7%以上,故建議此問卷使用在老年族群時, 採用訪談方式進行問卷收集(曾等,2003)。 (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 1995 年發展出一般性生活 品質測量工具,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主要是以個人主觀感受來衡量與健康有關的生活品質,共可分 為六大範疇分別為:生理範疇(Physical Domain)、心理範疇(Psychological Domain)、 獨 立 程 度 (Level of Independence) 、 社 會 關 係 (Social Relationship) 、 環 境 (Eevironment)、心靈/宗教/個人信念(Spirituality/Religion/Personal Beliefs),共有 100 題,根據 Bonomi et al.(2000)將問運應用於健康成人中,其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分別為生理範疇 0.83、心理範疇 0.86、獨立程度 0.86、社會關係 0.82、環境 0.91、心靈/宗教/個人信念 0.87 (Bonomi, Patrick, Bushnell & Martin, 2000);因題數過多臨床實用性低,故將其簡化成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 問卷(WHOQOL-BR -EF),其六大範疇則縮減為四大範疇分別為:生理健康範疇 (Physical Health domain)、心理範疇(Psychological Domain)、社會關係範疇(Social Relationships Domain)及環境範疇(Environment Domain),共 26 題(姚,2002a;李、 吳,2005),過去的研究其問卷的再測信度分別為:生理健康範疇為 0.82、心理 範疇為 0.81、社會關係範疇為 0.68 及環境範疇為 0.80,共 26 題(Brown & Roose, 2011)。. 22.

(23) 台灣版的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則是在 1997 年取得發展權,由姚開屏、 王榮德教授等人進行各層面定義及問卷翻譯工作,問卷各範疇的內在一致性在 0.70-0.77 間(姚,2002a),而楊等在 2006 年將其問卷用於檢測老年人健康相關生 活品質評估,其內容效度分別為:生理範疇 0.61-0.44、心理範疇 0.80-0.46、社 會範疇 0.57-0.52、環境範疇 0.54-0.40,在預測信度僅環境範疇達到統計上顯著 差異(楊、黃、莊、李,2006);Liang et al. (2009)將問運用於社區老人,其信度分 別為生理範疇 0.76、心理範疇 0.77、社會範疇 0.68、環境範疇 0.78(Liang et al., 2009)。 二、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 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因素,可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分 述如下: (一) 、生理因素 根據研究指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越佳,其生活品質分數越高、年齡越大 則生活品質分數越低、慢性疾病數越少,則生活品質分數越高、有規律運動習慣 者,則生活品質分數越高、男性生活品質分數較優於女性(陳、張,2007;曾, 2011;趙等,2004;顧、劉,2005;Lee, Ko & Lee, 2006;Li, Lin, Lai &Lai, 2005; Pearlman & Uhlmann, 1988)、身體活動量越大,其生活品質越佳(陳、林,2006)、 下肢肌肉力量越差者其生活品質越差(Srinivas - Shankar et al., 2010)、身體功能老 化程度越高則生活品質狀況越差(Brenner, Curbow, Javitt, Legro & Sommer, 1993; Dalton et al., 2003)。 (二) 、心理因素 研究指出老年人家庭互動越佳則生活品質越佳(Tseng & Wang, 2001)、自覺健 康狀況越好則生活品質越佳(徐、張、戎,2008)、老年人有跌倒經驗者其生活品 質也較差(顧、劉,2005),疼痛分數越低者其生活品質越佳(曾,2011)、有正向 的宗教信仰支持,其生活品質也越佳(Pargament, Koenig , Tarakeshwar & Hahn,. 23.

(24) 2004)。 (三) 、社會因素 在過去相關的研究發現,經濟程度越好,自覺生活品質高於經濟程度低者(趙 等,2004),教育程度越高者,其生活品質也較佳(陳、張,2007),社會支持越好 者,則生活品質也愈佳(Tseng & Wang, 2001),對自我居住狀況越能掌控者,生活 品質則越佳(謝,2004)。 三、老人生活品質相關研究 在老人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中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日常生活獨立性與老人 的生活品質有息息相關(Chung et al., 2007),趙等(2004)以 115 位鄉村老年人為研 究對象,指出自覺健康、日常生活功能、經濟狀況越佳者,生活滿意度也越好(趙 等,2004),徐等(2008)以 79 位獨居老人進行收案,發現自覺健康狀態越好,生 活品質也越佳(徐等,2008),余等(2012)對 305 位接受日間照護的鄉村老年人收 案,其教育程度高、自覺健康狀態佳,生活品質也越好(余等 2012),根據王(2011) 研究以 30 位社區老年女性訪談及施測健康體能,發現下肢肌力、柔軟度、心肺 功能與生活品質呈現正相關(王、李,2011),陳等(2006)以 187 為社區老年人為 對象,指出身體活動量越大者,則生活品質狀態越佳(陳、林,2006),也有研究 以 43 名社區中老年人為對象,指出健走對於生活品質中社會功能面向有顯著改 善(林、張、李、楊,2011),顧等(2005)針對 379 位機構老年人進行訪談,發現 機構老年人因罹患慢性病影響身體活動功能,使生活品質滿意度較差(顧、劉, 2005),另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對於居住狀況的決定性越強,則生活品質狀態也 越佳(謝,2004),國外針對 268 位住院的老年人連續追蹤兩年,發現有宗教信仰 的老年人,對於生活品質滿意度也高於無宗教信仰者(Pargament et al., 2004)。 由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發現,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自覺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功 能及身體活動量息息相關。. 24.

(25) 第四節. 老年人運動習慣、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身體功能則逐漸退化,導致健康體能衰退,根據 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口規律運動的比例持續上升,顯示老年人對於運動 的重要性逐漸重視(國健署,2007;Domingo et al., 2011),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老 年人在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後,對於下肢肌力維持、身體的平衡能力的提升、關節 活動度及柔軟度的改善及預防肌肉萎縮、心肺功能的改善、腰臀圍及體重的減少、 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較優於無運動習慣的老年人(方等,2008;林等,2012; 張等,2003;Florencio et al., 2011;Bocalini, Serra, Rica & Santos, 2010)。 運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生率或併發症的產生,降低肥胖的機會,可有效降 低老年人死亡率的 14% (曾等,2003;衛生福利部,2012),進而減少身體活動功 能的障礙,維持自我日常生活照顧能力,降低對他人的依賴程度,並保持心情上 的愉快,減少負向情緒的產生,緩解生活上的壓力,滿足自我的成就感,並拓展 生活圈,促進社交功能,提升其生活品質(王、李,2011;方等,2008;李等, 2009;胡,2011;陳等,2010;曾,2011;葉,2011;鍾、曾,2009;Babyak et al., 2000;Blumenthal et al., 1999;Corbi et al., 2012);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降低,國內外相關研究仍存在著差異性,主要因為每個研究提供 的運動強度及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且體重容易因為每位老年人飲食的熱量攝取 或營養攝取不同,而導致結果出現差異(羅等,2009;秦等,2007;Rica et al., 2012)。 居住於機構著長者們,日常生活功能屬於輕度依賴者,從事規律運動比例較 低,但身體活動量會影響老年人的自覺健康(李等,2007),另有相關研究指出自 覺健康狀況越好,則生活品質則相對較佳(Chung et al., 2007),且有研究提出功能 越獨立者,其生活品質則越好(顧、劉,2005),國內的研究發現,規律的運動訓 練,對於機構長者的肌力功能、血壓、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臀圍、平衡能力、 柔軟度、日常活動功能皆有顯著改善(鍾、邱,2007),國外過去的研究發現機構 25.

(26) 老年人經過規律的運動訓練後,健康體能狀況的改善、日常生活功能的提升皆有 顯著改善(De Moraes et al., 2012;Hara et al, 2007;Meulenman et al, 2000),但目 前國內機構多針對下肢肌力進行運動訓練,增進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降 低跌倒機會的發生,以減少身體活動功能障礙,進而改善生活品質的滿意度(萬 等,2010;陳、姜,2011;顧、劉,2005)。 由上述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規律的運動訓練可以有效的維持老年人的下肢 肌力、身體平衡能力,減少日常生活功能的限制,提升健康體能的狀態,進而增 進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26.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圖 3-1 研究架構 老人健康體能 1. 2 分鐘踏步 2. 坐姿站立 3. 單手舉重 4. 坐站行走. 人口學特性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c 經濟狀況 居住地方 自覺健康狀態 罹患慢性病. 5. 半坐姿體前彎 6. 後背伸展. 日常生活功能 運動習慣 身體質量指數 腰臀比. 生活品質.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 老年人在不同的人口學特性下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有差異。 2. 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 3. 健康體能為生活品質之重要預測因子。. 27.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描述相關性(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研究設計,以使用結 構性問卷藉由訪談的方式,依受測者的意見由研究者代為填寫,並實際施測健康 體能,以了解老年人人口學屬性、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之現況,進而探討老年人 健康體能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及預測性。. 第四節 研究對象、選樣與場所 一、研究場所與對象 本研究於臺北市某老人服務中心及安養護中心進行收案,以方便取樣選取樣 本,並符合下列條件者為研究對象。 (一)、65 歲(含)以上老年人。 (二)、能使用國、台語溝通者。 (三)、認知功能正常,經 MMSE 評估後大於 24 分。 (四)、日常生活功能(ADL)需大於 80 分,無肢體障礙或活動限制。 (五)、經研究者解說研究目的後,同意參加本研究者。 排除條件: (一)、受測前有頭暈、胸悶、收縮壓高於 180mmHg 或舒張壓高於 90mmHg 者。 (二)、罹患心血管疾病、姿勢性低血壓、眩暈、暈厥、嚴重氣喘,醫師不建議運 動者。 (三)、一個月內執行心臟手術、放置心臟支架、執行人工關節手術者。 (四)、肌肉力量小於 3 分。 (五)、確診為精神障礙疾病者。 二、選樣方法 根據研究架構共有 14 個潛在預測因子,以 G Power(3.1 版)軟體推估所需樣. 28.

(29) 本數,輸入參數為:14 個預測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式、0.05 的顯著水準、80% 統計檢力、中等(f2=0.15)的效益值,因此共需要招募 135 位符合收案條件之老年 人參與本研究。.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 確立研究方向,並搜尋國內外相關期刊,了解研究題目目前發展現況,針對 文獻中所提研究限制,制定其研究題目及目的,並針對研究所需工具搜尋文獻, 了解研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信效度,挑選合宜問卷。 研究計畫於通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計畫審核,並取得臺北市立聯合 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函後,與老人服務中心及安養護機構主管聯繫並說明研 究目的及收案流程(包含問卷內容、健康體能檢測項目),取得同意後,由學校行 公文至老人服務中心及安養機構後,使得進行收案。 接觸個案前由機構內工作人員先行向老年人提出邀請,取得老年人口頭同意 後,由研究者再次與老年人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問卷內容說明及健康體能檢測項 目,取得參與研究計畫同意書後,先測量個案血壓、身高、體重,以訪談方式依 受測者意願由研究者代為填寫問卷,再施測健康體能項目,施測過程中,若老年 人出現頭暈、胸悶、呼吸喘不過氣或任何自覺不適情形,即立即中斷健康體能施 測,並協助量測生命徵象,如休息後仍無法改善不適症狀,則協助老年人就醫並 排除收案,施測完成後留下研究者基本資料,告知受測者若中途想退出研究時, 可與研究者聯絡撤回同意書及所收集的問卷、健康體能資料。資料收集流程詳見 圖 3-2。. 29.

(30) 圖 3-2 資料收集流程 確立題目. 文獻查證、論文計畫書撰寫. 論文計畫審查、IRB 審查. 行文老人服務中心及安養護中心. 依收案條件篩選個案. 符合. 不符合. 問卷填寫. 身體不適. 健康體能施測. 休息及生命 徵象再測量 未改善. 留下研究者資料. 協助就醫. 30. 不予收案.

(31) 第六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內容包含:人口學特性、簡易智能評估量表、日 常生活活動量表、生活品質量表及健康體能施測,就各量表及施測內容分述如 下: 一、人口學特性 人口學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自覺 健康狀況、罹患慢性病種類、日常生活功能。 二、 (Mini-Mental Status Exam;MMSE) 簡易智能評估(MMSE)於 1975 年由 Folstein 等人提出,是目前最被廣泛運用 鑑別失智症患者,題目總共有 11 題,包含定向感、語言、注意力、記憶等四大 部份,總分共 30 分,24-30 分為正常、18-23 分為輕度智能受損、17 分以下為中 重度智能受損,其再測性信度為 0.89;Deng et al.(2009)針對中國 732 位老年人使 用 MMSE 測驗,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高達 0.92(Deng, Hu, Wu, Dong & Wu, 2009;Mitchell, 2009)。 三、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日常生活活動(ADL)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1980 年訂定的「國際損傷、 失能和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Disability and Handicap; ICIDH)為理論基礎,評量個人自我照顧能力,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量表為巴氏量 表(Barthel Index),滿分為 100 分,評分項目分為進食、移位、個人衛生、如廁、 行走於平地、上下樓梯、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十個項目,80 分以上為輕度依 賴、60-80 為中度依賴、60 分以下為重度依賴(張、謝、薛、謝,2006)。 四、老人健康體能檢測 以 1999 年 Rikli & Jones 提出的體能檢測手冊為主,檢測內容包含兩分鐘踏 步,施測前先記錄受測者腳上抬的高度,以膝蓋骨與髂前上脊中點為基準,並標 示於牆面,紀錄兩分鐘原地踏步,單膝上抬次數;身體質量指數為體重除以身高 31.

(32) (公尺的平方);腰臀比,計算方法為腰圍除以臀圍;起站行走是由椅子站起後行 走三公尺後返回的秒數;曲臂測驗為單手舉啞鈴,男性須舉 3.6 公斤、女性 2.2 公斤;半坐姿體前彎坐於椅子上,慣用腳伸直手臂使中指碰觸腳尖的距離;後背 伸展試驗為一手由上向背後彎曲,另一手由下向背彎曲,使雙手中指互相碰觸的 距離(李等,2009;郭等,2011;Rikli & Jones, 1999)。 五、SF-36 由 Dr. John Wave 在 1990 年完成定稿,由國內多位學者盧瑞芬教授、陽明藍 忠孚教授、臺大吳淑瓊教授、中國醫藥學院李卓倫副教授、美國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紀駿輝副教授、輔大劉文良副教授等共同翻譯,由盧瑞芬教授負責臺 灣版授權使用,問卷內在一致性為 0.65-0.90。問卷內容分為 8 次量表,分別為身 體生理功能、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 能、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心理健康共 36 個問題(盧等,2002)。 Bowling et al. (1999)運用 SF-36 量表評估老年族群,各面向內在一致性分別 為:身體功能(0.93)、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0.89)、身體疼痛(0.90)、一般健康 狀況(0.81)、社會功能(0.68)、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0.82)、心理健康(0.84),此問 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Bowling et al., 1999)。.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研究資料經統整後,並檢視問卷、健康體能施測結果不完整資料及中途退出 的研究對象後,將有效問卷編譯輸入電腦。以 SPSS for window 20.0 version 套裝 軟體進行分析。進行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中各變項間關係檢定,相關資料統計分 析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老年人人口學屬性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最大值、最小值。. 32.

(33) 表 3-1 老年人口學屬性描述統計 變項名稱. 資料類型. 描述性統計. 性別.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年齡. 連續. 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最大值、最小值. 教育程度.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婚姻狀況.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經濟狀況.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居住地方.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自覺健康狀況. 連續. 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 罹患慢性病種類.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日常生活功能. 連續. 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 運動習慣. 類別. 次數分配、百分比. 身體質量指數. 連續. 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 腰臀比. 連續. 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 二、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 t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探討老年人人口學特性、健康體能、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再以逐步迴歸 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檢定人口學屬性、健康體能是否為生活品質之重要預測 因子。. 33.

(34) 表 3-2 各變項間推論性統計 自變項. 依變項. 推論性統計. 性別.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性別與健康體能,生. 生活品質. 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性別與依變 項有顯著差異。. 年齡.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年齡與健康體能,生. 生活品質. 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年齡與依 變項有顯著相關。. 教育程度.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教育程度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教育 程度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婚姻狀況.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婚姻狀況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婚姻 狀況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經濟狀況.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經濟狀況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經濟 狀況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居住地方.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居住地方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居住 地方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34.

(35) 3-2(續) 各變項間推論性統計 自變項. 依變項. 推論性統計. 自覺健康狀態.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自覺健康狀態與. 生活品質. 健康體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 表示自覺健康狀態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罹患慢性病種類. 老人健康體能.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罹患慢性病種類. 生活品質. 與健康體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 表示慢性病種類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日常生活功能.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日常生活功能與健. 生活品質. 康體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 示日常生活功能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運動習慣.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運動習慣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運 動習慣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身體質量指數.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 BMI 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運 動習慣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腰臀比. 老人健康體能. 以 Independen t test 檢定腰臀比與健康體. 生活品質. 能,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運 動習慣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35.

(36) 表 3-2(續) 各變項間推論性統計 自變項. 依變項. 推論性統計. 老年人健康體能. 生活品質. 以 one way ANOVA 檢定老年人健康體能與 生活品質的差異,當 P < .05,表示運動習慣 與依變項有顯著差異。. 生活品質. 人口學特性. 以 multiple regression 檢定健康體能是否為. 健康體能. 生活品質預測因子。. 第八節. 倫理考量. 本研究於通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核准收案,並與老人安 養護中心主管聯繫說明研究目的及方法,取得同意後才開始進行收案及資料收集, 由照顧機構內工作人員與研究對象提出邀請,並取得口頭同意後,始於研究對象 接觸。 每次收案前皆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及施測內容、預估所花費的時間,並 徵求研究對象的同意及簽寫受試者同意書,並告知研究對象有絕對的自主權,具 有選擇不參與研究的權利,同意接受此研究計畫後,在整個研究過程期間,可以 隨時退出本研究,並不會影響研究對象於老人服務中心的任何權益。 研究期間研究對象的身分辨識皆以研究代碼取代,其研究資料皆由研究者存 放於上鎖的櫃內,並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令規定,除了有關機關依法調 查外,並不會洩漏研究對象的隱私。研究資料除了研究者及其指導教授外,其他 人皆無法調閱,所有資料僅作為學術上之研究,並不對外公開,研究結果的刊登, 將以全體資料與分析結果呈現,並無可供辨識之個人資料。. 36.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自 2013 年 8 月至 2013 年 11 月止,於北部某老人服務中心及老人安 養護機構進行收案,以方便取樣,期間共邀請 250 位老年人參與研究收案,其中 45 位男性、5 位女性老年人,因沒興趣、沒時間拒絕參與研究,共收集 200 位研 究對象,以 SPSS 20.0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及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屬性、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 一、人口學屬性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如表 4-1,本研究對象共 200 位,男性 59 位(29.5%),女 性 141 位(70.5%),男女比例為 1:2.39;年齡分布於 65~9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79.5 歲(標準差為 7.69),其中以 75~84 歲 92 位(46%)居多,其次為 65~74 歲 59 位(29.5%);教育程度以國中、小 82 位(41%)占多數,其次為高中以上 75 位(37.5%); 在婚姻狀況方面,無婚姻狀態 150 位,包含喪偶、離婚者(75%),有婚姻狀態 50 位(25%);經濟狀況則以普通 117 位(58.5%)居多,其次為好 64 位(32%);自覺健 康狀況以普通 92 位(46%)居多;在居住狀況方面,居住於機構 100 位(50%)占多 數,其次為與家人同住占 65 位(32.5%)。 罹患慢性病數以罹患 1 種 87 位(43.5%)居多,其次為 2 種以上 72 位(36%), 其中罹患慢性病種類則以高血壓 94 位(59.1%)最多,其次為心臟病 58 位(36.4%); 日常生活功能分布於 75~100 分之間,以 100 分 147 位(73.5%)為最多;運動習慣 中,無運動習慣為 51 位(25.5%),主要原因以年紀及行動不便有 22 位(43%)佔最 多數、其次為沒興趣 21 位(41%)。平常有運動習慣 149 位(74.5%)中,主要運動 為走路 87 位(58.4%),有氧運動(包含健康操、元極舞、外丹功、氣功、太極拳)45 位(30.2%),其他 17 位(11.4%),每週運動時間則以每天運動 99 位(66.4%),其次 為 3~6 天 26 位(17.5%),每次運動長度以每次 30 分鐘 73 位(49.0%)最多,其次為 每次 1 小時 51 位(34.2%)。. 37.

(38) 身體質量指數分布於 13.97~35.74,平均 24.11(標準差為 3.93),體重正常 101 位(50.5%),過重 99 位(49.5%);腰臀比分布於 0.70~1.22,平均 0.90(標準差為 0.07), 正常 77 位(38.5%),過胖 123 位(61.5%)。. 表 4-1 人口學基本資料 人口學變項. (N=200). 人數. 百分比. 男. 59. 29.5%. 女. 141. 70.5%. 平均值(標準差). 範圍. 79.5(±7.69). 65~96. 性別. 年齡 65~74 歲. 59. 29.5%. 75~84 歲. 92. 46%. 85 歲以上. 49. 24.5%. 不識字. 43. 21.5%. 國小、國中. 82. 41%. 高中以上. 75. 37.5%. 無婚姻狀況. 150. 75%. 有婚姻狀況. 50. 25%. 不好. 19. 9.5%. 普通. 117. 58.5%. 好. 64. 32%. 不好. 54. 27%. 普通. 92. 46%. 好. 54. 27%. 與家人同住. 65. 32.5%. 獨居. 35. 17.5%. 機構. 100. 50%. 教育狀況. 婚姻狀況. 經濟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 居住狀況. 38.

(39) 表 4-1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基本資料(續) 人口學變項. 人數. 百分比. 0種. 41. 20.5%. 1種. 87. 43.5%. 2 種以上. 72. 36%. 58. 36.4%. 心臟病. 94. 59.1%. 高血壓. 40. 25.2%. 糖尿病. 62. 39%. 75~99 分. 53. 26.5%. 100 分. 147. 73.5%. 平均值(標準差). 範圍. 24.11(±3.93). 13.97~35.74. 0.90(±0.07). 0.70~1.22. 慢性病數. 慢性病種類(複選). 其他 日常生活功能. 運動習慣 無. 51. 25.5%. 有. 149. 74.5%. 走路. 87. 58.4%. 健康操. 45. 30.2%. 其他. 17. 11.4%. 每天. 99. 66.4%. 1~2 天. 24. 16.1%. 3~6 天. 26. 17.5%. 30 分鐘. 73. 49.0%. 1 小時. 51. 34.2%. 其他. 25. 16.8%. 運動種類. 運動時間(週). 運動時間(次). 身體質量指數 正常. 101. 50.5%. 過重. 96. 49.5%. 腰臀比 正常. 77. 38.5%. 過重. 123. 61.5%. 39.

(40) 二、健康體能 本研究採用 Rikil & Jones(1999)所提出的體能檢測手冊(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SFT)量測老年人健康體能狀態,項目分別為:2 分鐘原地踏步、30 秒坐 姿站立、30 秒單手舉重、坐站行走、半坐姿體前彎、後背伸展。 研究對象之健康體能結果:在 2 分鐘原地踏步方面平均 70.92 次/人(標準差 52.78),範圍介於 1~213 次,男性 60.2 次/人、女性 75.39 次/人;30 秒坐姿站立 平均 11.14 次/人(標準差為 7.30),範圍介於 1~33 次,男性 10.39 次/人、女性 11.45 次/人;30 秒單手舉重平均 13.02 次/人(標準差 7.22),範圍介於 0~31 次,男性 12.51 次/人、女性 13.23 次/人;坐站行走平均 15.55 秒/人(標準差 12.47),範圍介於 5~77 秒,男性 17.86 秒/人、女性 14.58 秒/人;半坐姿體前彎平均-5.26 公分/人(標準差 10.64),範圍介於-44~15 公分,男性-8.83 公分/人、女性-3.77 公分/人;後背伸展 平均數-11.60 公分/人(標準差 14.55),範圍介於-60~19 公分,男性-18.59 公分/人、 女性-8.67 公分/人,六項健康體能項目統計結果分述如表 4-1-2。. 表 4-1-2 健康體能描述性統計 項目. 總人數(N=200). 範圍. 平均數±標準差 2 分鐘原地踏步. 70.92±52.78. 1~213 次. 30 秒坐姿站立. 11.14±7.30. 1~33 次. 30 秒單手舉重. 13.02±7.22. 0~31 次. 坐站行走. 15.55±12.47. 5~77 秒. 半坐姿體前彎. -5.26±10.64. -44~15 公分. 後背伸展. -11.60±14.55. -60~19 公分. 40.

(41) 三、生活品質 本研究採用 Dr. John Wave(1990)所提出 Short-Form 36,由盧瑞芬教授等人翻 譯 SF-36 生活品質臺灣版評估量表評估老年人生活品質,此量表可分為八個次量 表,分別為身體生理功能(PF)、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RP)、身體疼痛(BP)、一 般健康狀況(GH)、活力(VT)、社會功能(SF)、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RE)、心理健 康(MH),並可歸為兩大層面:生理健康(PCS):包含身體生理功能、身體生理問 題角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MCS),包括活力、社會功能、 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心理健康。 本研究老年人生活品質得分在生理層面方面,身體生理功能(PF)平均得分為 63.57 分(標準差 25.28),範圍介於 0~100 分,男性 65 分、女性 62.98 分;身體生 理問題角色受限(RP)平均得分為 60.97 分(標準差 47.70 分),範圍介於 0~100 分, 男性平均為 69.39 分、女性為 57.45 分;身體疼痛(BP)平均得分為 77.08 分(標準 差 24.44),範圍介於 12~100 分,男性 82.31 分、女性 74.89 分;一般健康狀況(GH) 平均得分為 63.04 分(標準差 24.97),範圍介於 0~100 分,男性 65.86 分、女性 61.86 分;生理健康(PCS)平均得分為 45.75 分(標準差 11.03),範圍介於 19.73~68.46 分, 男性 47.13 分、女性 45.17 分。 在心理層面方面,活力(VT)平均得分為 73.51 分(標準差 22.98),範圍介於 0~100 分,男性 75.21 分、女性 72.80 分;社會功能(SF)平均得分 81.94 分(標準 差 25.52),範圍介於 0~100 分,男性 84.32 分、女性 80.94 分,因情緒問題角色 受限(RE)平均得分 81.83 分(標準差 38.07),範圍介於 0~100 分,男性 92.66 分、 女性 77.03 分;心理健康(MH)平均得分 75.19 分(標準差 19.16),範圍介於 5~100 分,男性 75.85 分、女性 74.91 分;心理健康(MCS)平均得分為 53.79 分(標準差 10.97),範圍介於 16.51~72.63 分,男性 55.64 分、女性 53.02 分。其統計結果整 理如表 4-1-3。. 41.

(42) 表 4-1-3 生活品質描述性統計 項目. 總人數(N=200). 男性(N=59). 女性(N=141).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身體生理功能. 63.57±25.28. 65.00±26.16. 62.98±24.97. 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 60.97±47.70. 69.39±44.72. 57.45±48.62. 身體疼痛. 77.08±24.44. 82.31±21.49. 74.89±25.33. 一般健康狀況. 63.04±24.97. 65.86±24.00. 61.86±25.35. 活力. 73.51±22.98. 75.21±22.53. 72.80±23.20. 社會功能. 81.94±25.52. 84.32±23.96. 80.94±26.16. 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 81.83±38.07. 92.66±25.57. 77.30±41.47. 心理健康. 75.19±19.16. 75.85±20.17. 74.91±18.79. 生理健康(PCS). 45.74±11.03. 47.13±10.73. 45.17±11.14. 心理健康(MCS). 53.79±10.97. 55.64±8.93. 53.02±11.66. 第二節. 研究對象人口學屬性、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 一、人口學屬性與健康體能相關性 本研究人口學屬性變項包含:性別、年齡、教育、婚姻、經濟、自覺健康狀 況、居住狀況、罹患慢性病數、日常生活功能(ADL)、運動習慣、BMI、腰臀比, 健康體能包含 2 分鐘原地踏步、30 秒坐姿站立、30 秒單手舉重、坐站行走、半 坐姿體前彎、後背伸展,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 t test)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One way ANOVA),進行人口學屬性與健康體能的相關性分析(表 4-2-1)。 本研究之老人在 2 分鐘原地踏步與年齡(p < 0.001)、教育程度(p =0.006)、經 濟狀況(p =0.002)、自覺健康狀況(p =0.019)、居住狀況(p < 0.001)、罹患慢性病數 (p = 0.02)、日常生活功能(p < 0.001)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檢定,結果 顯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教育狀況國中小>高中;經濟狀況普通>好; 自覺健康狀況好>不好;居住狀況與家人同住>機構、獨居>機構;罹患慢性疾病 數,1 種> 2 種(表 4-2-2)。. 42.

(43) 本研究之老人在 30 秒坐姿站立與年齡(p < 0.001)、教育(p= 0.006)、自覺健 康狀況(p = 0.001)、居住狀況(p < 0.001)、罹患慢性數(p = 0.005)、日常生活功能 (p < 0.001)、運動習慣(p = 0.004)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檢定,結果顯 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自覺健康狀況普通>不好、好>不好;居住狀 況與家人同住>機構、獨居>機構;罹患慢性疾病數,1 種> 2 種(表 4-2-3)。 本研究之老人在 30 秒單手舉重與年齡(p <0.001)、自覺健康狀況(p = 0.001)、 居住狀況(p < 0.001)、罹患慢性病數(p = 0.024)、日常生活功能(p < 0.001)、運動 習慣(p = 0.004)、腰臀比(p =0.013)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檢定,結果 顯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自覺健康狀況普通>不好、好>不好;居住 狀況與家人同住>機構、獨居>機構;罹患慢性疾病數,1 種> 2 種(表 4-2-4)。 本研究之老人在坐站行走與年齡(p < 0.001)、自覺健康狀況(p < 0.001)、居住 狀況(p < 0.001)、罹患慢性病數(p = 0.002)、日常生活功能(p < 0.001)、運動習慣 (p = 0.029)、BMI (p =0.040)、腰臀比(p = 0.037)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 檢定,結果顯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自覺健康狀況普通>不好、好> 不好;居住狀況與家人同住>機構、獨居>機構;罹患慢性疾病數,1 種> 2 種(表 4-2-5)。 本研究之老人在半坐姿體前彎與性別(p = 0.005)、年齡(p = 0.002)、自覺健康 狀況(p =0.012)、居住狀況(p < 0.001)、日常生活功能(p <0.001)、運動習慣(p = 0.045),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檢定,結果顯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自覺健康狀況普通>不好、好>不好;居住狀況與家人同住>機構、獨居 >機構(表 4-2-6)。 本研究之老人在後背伸展與性別(p < 0.001)、年齡(p <0.001)、居住狀況(p < 0.001)、罹患慢性病數(p = 0.003)、日常生活功能(p < 0.001)、運動習慣( p = 0.024)、 BMI (p = 0.014),達顯著差異,使用 Scheffe 法事後檢定,結果顯示 65~74 歲> 75~84 歲> 85 歲以上;自覺健康狀況普通>不好、好>不好;居住狀況與家人同住>機構、. 4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dded stable gain, ASG等各種不同面向的測試進行評估。多位學者Freed & Soli, 2006; Merks et al., 2006; Parsa, 2006使用模擬耳進行可增加穩定增益值added stable gain, ASG之試驗,結果可得約0-18 dB之增益差值,且不影響音質;亦有以受試者之實際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以量化為主的研究方法,通過????[電子..及紙版]問卷的 設計及SPSS21[正版????]統計軟體的分析,探討??????民眾對移風易俗 的環保祭祀政策和行為以及使用環保電子化祭祀工具的看法。本章節分 為四個小節,第一節研究流程與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工 具;第四節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第五節資料分析方法;第六節預試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