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主訴,意指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自己感受到聲響,大
部分是擾人的噪音感覺,造成原因有多種假說,目前仍無法證實耳鳴的產生機制,使治
療不易。現今有多種治療方法,如藥物、助聽器或心理諮商等等,臨床上採用合併式療
法,但大多病患對於耳鳴的認知是無法治癒且不能治療的,讓臨床醫師對於耳鳴治療效
果相當棘手。
美國耳鳴盛行率約3,000萬人或佔總人口數10-15%有慢性耳鳴的經驗(可經耳或頭部
聽到聲音)。耳鳴的人口約有一半的人會感到困擾,其中有1%病人耳鳴症狀嚴重以致影
響日常生活而尋求醫療協助。研究顯示在65-84歲年齡層約26.7%有耳鳴症狀(Davis &
Refaie, 2000; Kochkin & Tyler, 2008; Kochkin, Tyler, & Born, 2011)。Kochkin等人(2011) 也提出39.1%耳鳴病患每日有八成的時間察覺耳鳴,少於四成患者描述耳鳴為間歇性,
有21%的個案感受耳鳴響度非常大聲,22.2%表示感到相當困擾,39%耳鳴症狀影響訊
息聽取,26%影響注意力集中,有7%影響工作,20%病患影響睡眠。台灣地區缺乏整體
耳鳴盛行率研究,參考葉慶輝、葉淑娟2006年研究結果發表,高雄地區有效樣本共1,015
人受檢者(男:592人、女:423人),年齡分佈40-94歲,在成、老人健檢中,耳鳴人數307 人,比例為30.2%。
男性及年長者耳鳴盛行率較高,估計有10至12%之65至74歲男性曾經患過耳鳴。其
中聽力障礙者耳鳴盛行率高達75至80%(Adams, Hendershot, & Marano, 1999)與台灣地區
研究耳鳴病患合併聽力損失佔83%,男性耳鳴比率較女性高,年齡層分布集中在41至80
歲之間大致相同。然而在這年齡層的成人,大多有輕度到中度聽損或高頻聽力損失。統
計顯示聽力損失程度與耳鳴嚴重程度,並無線性相關(周大元、賴仁淙,1997;黃 啓原、
吳俊良,2003)。
為了改善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平日溝通,醫師處置通常建議病患選配助聽器。吳
錡(2011)研究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在助聽器使用 6 週後耳鳴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平均下降22.7分,耳鳴問卷(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平均下降17.4 分。兩者均到顯著相關性,這代表助聽器選配對於耳鳴合併聽損患者的耳鳴症狀舒緩有
一定的效果。該研究也發現 VAS 分數改善程度與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的時間有顯著正 相關,然而 THI 分數分析卻沒有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可能表示病患每日使用助聽器的 時間與耳鳴改善幅度具有相關性。
多數人意識到耳鳴只因聲音聽起來不同於環境聲音,並未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
有連結(Jastreboff, 1990)。若部分患者出現無法適應耳鳴,遭受不同程度的耳鳴干擾,可
能導致的問題如睡眠障礙、無法集中注意力、態度消極以及容易對環境刺激產生過度的
反應。而持續性的耳鳴與因其而來的情緒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病患精神上過度緊
張,會再加重耳鳴。
總結上述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是本研究主
要需進一步探討了解的。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耳鳴的定義與分類
人耳經由聽覺傳導路徑將聲音訊號傳達到聽覺大腦皮質察覺聲音,藉由皮質間的神
經網路連結,依過去的經驗給予聲音定義及反應。此反應會誘發與情感相關的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產生情緒與學習,也同時活化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引發全身性生理反應,如啟動身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的準備 (Hazell, 2000)。
耳鳴是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自己感受到聲響,屬於一種聽幻覺,大部分是擾
人的噪音感覺,可能是經耳或頭部聽到。臨床研究顯示當患者察覺顯著耳鳴時,會與情
緒中樞有強力的連結且難以修正(modify)(Hallam & Hinchcliffe, 1984)。即使用心理聲學
方式進行耳鳴匹配僅測得微小的音量,仍然造成不少的困擾(Meikle, Vernon, & Johnson,
1984)。
臨床上將耳鳴分類成兩種。主觀性耳鳴無法由任何儀器測得,僅個案的主觀感受,
通常主觀性耳鳴較客觀性個案多。客觀性耳鳴是指人體中產生的聲音,他人可以藉由儀
器(如聽診器)或經耳聽見,例: 血流、 肌肉收縮等(Møller, 2007)。
參考耳鳴原因與分類如下(葉等人,2006;Ahmad & Seidman, 2004; Havia,Kentala &
Pyykkö, 2005; Møller, 2007; Seidman, Arenberg, & Shirwany, 1999): (一) 主觀性耳鳴
1. 耳部
感染性:中耳積水、外耳炎。
腫瘤性:膽脂瘤(cholesteatoma)、腦膜瘤、骨瘤/外生性骨疣、聽神經瘤(Raj,
Bartnik, Fabijanska, Borawska, Skarzynski, Rogowski, & Kochanek, 2003)。
迷路性:梅尼爾氏症(Havia,Kentala & Pyykkö, 2005)、噪音性聽損、外淋巴廔
管、老年性聽損。
其他:耳垢、耳硬化症(otosclerosis)。
2. 神經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偏頭痛、癲癇、壓力、皰疹病毒感染。
3. 外傷
頭部外傷、聽小骨分離(ossicular discontinuity)、鼓膜穿孔、頸部外傷。
4. 藥物
水 楊 酸 、NSAIDs、 環 利 尿 劑(loop diuretics)及 胺 基 酸 甘 醣 體 抗 生 素 (aminoglycosides)。
5. 其他
顳顎關節疾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營養缺乏:鋅、鐵、鎂、維生素B12。
代謝異常: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高凝血狀態(hypercoagulable state)。
飲食:鹽、咖啡因、酒精、單醣、味素、食物添加物。
抑鬱。
大腦皮質疾患(葉等人,2006)。
(二) 客觀性耳鳴
1. 血管性(血液湍流造成搏動性耳鳴):動脈硬化、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良性顱 內高壓、頸動脈狹窄、經骨裂膨出的頸靜脈球、血管球瘤(頸靜脈及鼓室)
腦水腫、血管環、靜脈異常、血液動力增加(如貧血、懷孕、甲狀腺亢進)(Seidman,
Arenberg, & Shirwany, 1999)。
2. 肌肉性(肌肉收縮導致):顎肌痙攣、中耳肌痙攣:鼓膜張肌、鐙骨肌。
3. 其他:耳咽管開放症。
耳鳴表徵相當多樣化,可以是單側性或雙側性,也可以是 連續音或間斷音、高頻音
或低頻音、或者其他各種不同的音色,如蟬鳴聲、嗡嗡聲、滴答聲、轟隆聲、蟲叫聲、
叮噹聲等(Nadir et al, 2004)。Møller(2007)表示測量耳鳴的強度有一定困難度,當患者表
示耳鳴音量大聲,利用耳鳴匹配測試(tinnitus matching)卻測得相當低的匹配音強。耳鳴
困擾的程度,臨床上較常使用的分類,可分成4個等級:程度I為要在非常安靜下,仔 細聽時,才能聽得到耳鳴聲;程度 II 為稍微安靜下,例如睡覺時,就可聽到耳鳴聲;
程度III為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 不到;程度IV為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
耳鳴聲仍然非常大聲(葉等人,2006)。輕度耳鳴較少引發問題;中度耳鳴會影響工作及
睡眠,往往引發痛苦;重度耳鳴嚴重到影響生活、入眠以及工作困難(Møller)。
第二節 耳鳴形成病理生理機轉
現今有許多耳鳴的假說,目前無確切實證可以證實耳鳴產生的機制,而學者們大多一致
認同耳鳴的產生是聽覺路徑神經活動異常而大腦皮質對聲音有錯誤的定義,可想像有各
種不同的耳鳴產生機制,主要分類有下列六項(Jastreboff, 1990;Jastreboff & Hazell,
1993)。
其一為內、外毛細胞構造不一致的損害(discordant damage of outer and inner hair cell
systems)。常見噪音或耳毒性藥物造成耳蝸受損起始於基底膜基部高頻區的外毛細胞。
受損狀態可以是內外毛細胞完全破壞,或是外毛細胞受損而內毛細胞完好無缺。由於內
毛細胞的纖毛懸浮於充滿淋巴的耳蝸中,而外毛細胞的纖毛則嵌入蓋膜,當外毛細胞的
損害,基底膜與蓋膜失去連結時,蓋膜可能直接撞擊內毛細胞的纖毛,造成去極化而產
生上行的聽覺訊號。外毛細胞上傳活動信息至腦幹且經處理後,由下行神經回傳調節外
毛細胞的長度。當外毛細胞受損,此種調節抑制功能就喪失,使得下行神經的調整活動
減少,並且也減低內毛細胞上行神經的抑制作用,造成正常的內毛細胞的活動增加,造
成耳鳴。
其二為第八對腦神經纖維間的干擾(cross-talk between the VIII never fibers)。
Møller(2007)假設聽神經去髓鞘化或聽神經瘤、血管性神經壓迫和其他的蝸後病變造成 神經纖維間的相互干擾,增加自發性神經活動使信息傳到中樞於是發生耳鳴。
其三為耳蝸內電解質不平衡(ionic imbalance in the cochlea)。鈣離子在耳蝸功能中扮
演重要角色,然則影響耳蝸的傳遞特性有幾種機制推論。目前已被證明鈣的作用於蓋膜
位置,毛細胞的鈣依賴型鉀離子通道,毛細胞纖毛的傳遞特性,外毛細胞的慢速運動特
性及毛細胞神經傳遞物質釋放。Jastreboff假定改變外淋巴與毛細胞的鈣離子濃度,即造 成各種的耳蝸功能障礙,包含耳鳴的產生。
其四為耳蝸神經傳遞物質系統功能異常(dysfunction of cochlear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耳鳴的另一個原因和內毛細胞系統及第八對腦神經突觸傳遞物質增加有關,
可能導致的因素有內毛細胞自發性增加傳遞物質的釋放,讓聽神經自發性活動上升,聲
音誘發增加傳遞物釋放,增加突觸後膜的有效傳導及下行神經的抑制減少。前兩項與毛
細胞功能異常有關,推測鈣離子通道功能異常,使流入毛細胞的鈣離子上升,導致自發
性傳遞物質釋放增加,讓聽神經自發性活動也隨之增加。第三點增強突觸後的敏感性,
突觸後膜部分去極化或減少神經傳遞物質被分解代謝,使延長神經傳遞物質在突觸的時
間,因功能不良造成耳蝸動作電位接近閾值易被誘發刺激。第四點內毛細胞下行神經抑
制上行神經功能減少,神經傳遞物質釋放使上行神經傳導信息,當功能下降則信息傳遞
不受抑制。
其 五 為 下 行 神 經 異 質 活 化(heterogeneous activation of the efferent system)。 Hazell(1987)表示耳鳴產生的機制包含由下行神經控制耳蝸的主動歷程。耳蝸下行神經 系統作用於內毛細胞的上行神經與外毛細胞。而外毛細胞的主動機械歷程協助調節基底
膜的調諧作用,當此作用過度反應時,則導致耳鳴產生的可能性。
其 六 為 耳 蝸 神 經 異 質 活 化(heterogeneous activation of Type I and II cochlear afferent)。Tonndorf(1987)將耳鳴類比為疼痛(analogy with pain),源於Melzack’s的疼痛門 控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疼痛的傳入粗、細纖維,制約著門的開關,細纖維
的傳入衝動使門開放,將痛訊息上傳。然而粗纖維的傳入衝動使門關閉,中斷痛訊息的
傳遞。聽覺系統亦有兩種傳入纖維,支配內毛細胞的上行神經明顯粗於外毛細胞的上行
神經。因局部的傳入纖維受損,造成訊號傳入不平衡,使自發神經活動增加產生耳鳴。
幻肢痛(phantom pain)是周邊神經遭切除而耳鳴為周邊聽覺系統受損,兩者與大腦皮質
的對應區域仍具有完整功能,當感覺傳入的減少,為增強其神經活動,因大腦神經的可
塑性重組,產生錯誤的知覺。
Jastreboff於1990年提出耳鳴的神經生理模式,認為耳鳴可區別分為三個歷程,產生 (generation),察覺(detection),知覺和評估(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耳鳴的產生通常 來自於周邊系統,也有可能源於中樞系統,且大多和耳蝸及耳蝸神經問題有關。察覺歷
程發生於皮質下中樞(subcortical centres),以個體對耳鳴的認知為基礎。耳鳴剛開始出
現時,微弱的信號可能被當作自發性神經活動被忽視,若此信號持續出現,神經系統認
為這個聲音帶有某種特殊意義,針對這個聲音的神經元聚集(neuronal assemblies),當神
經網路(neuronal networks)建立後,即便是很微弱的耳鳴也會被察覺。最後,在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以及其他幾個皮質產生與耳鳴相關的知覺 及評估歷程,因耳鳴持續的困擾造成惡性循環(Jastreboff, Gray, & Gold, 1996)。與其他身
心症狀間的複雜關係(Jastreboff, 1990),請參閱附錄一。
第三節 耳鳴與情緒
時代的變遷,在講究工作效率、績效成長及產業競爭的工商社會文化影響,使得長
期精神壓力引發身心症狀,而焦慮和憂鬱是常見的精神困擾,在許多層面上有重疊處。
Beck(1967)的認知理論中提到,人類有許多不適應症狀的產生是由於不良的自動化思考 造成。焦慮與憂鬱是認知訊息處理過程出現偏差現象所致,在焦慮的個體中,受到威脅、
危險、有害的認知基模內容在主導訊息,被認為與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有關。
適當的焦慮具有適應性功能,但持續時間與強度不合理時,則可能造成個體的不適應及
生活功能下降。而憂鬱的個體中是充滿失落與失敗的認知基模在主導訊息,與負向的記
憶偏誤有關(Clark & Beck, 1989;Hertel, 2002)。焦慮者會對威脅性刺激投以較多的關
注,憂鬱者則容易提取負向的記憶,特別是與自身有關的負向內容(Mogg & Bradley)。
耳鳴是一個慢性症狀,經常造成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和降低健康相關生
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心理困擾是指個人經歷到一個特定壓力或需求時,
令人感到不安的情感狀態,無論是暫時或永久性的(Ridner, 2004);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為
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系統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
Kochkin 和 Tyler(2008)提出耳鳴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與健康,產生負面的影
響,甚至引發心理問題。每位耳鳴患者對耳鳴的感受影響不一,大多數可以適應或是輕
微的影響,Ahmad與Seidman(2004)指出約5%至8%的耳鳴病患會有嚴重情感障礙,也 有研究表示女性在壓力下的情緒呈現多為內在壓抑,長期的累積下女性較男性無法適應
耳鳴,且出現適應不良的行為(Vanneste, Joos, & Ridder, 2012),例如憂鬱(depression)、
聲音恐懼(phonophobia)、睡眠干擾(insomnia)、焦慮(anxiety)、自殺(suicide)、創傷後症
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及憤怒(anger)。其中焦慮和憂鬱是造成心理困擾的重要
因子,會減少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導致生活品質和心理困擾之間的惡性循環。持續性的
耳鳴和缺乏知覺控制引發害怕,使耳鳴病患的壓力不斷重複,問題日益嚴重。上述情緒
指向與大腦兩個系統有關,即情感相關的邊緣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 Bartels, Middel, van
der Laan, Staal, & Albers, 2008; Kochkin et al, 2011; Møller, 2007; Noble & Tyler, 2007;
Jastreboff, 2000)。
構成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大腦組織為圍繞腦幹頂端的灰質區,包括嗅覺皮質
(olfactory cortex)、海馬組織(hippocampal formation)、扣帶回(cingulated gyrus)和胼胝體 下 回(subcallosal gyrus)。 皮 質 下 結 構 有 杏 仁 體(amygdala)、 中 膈(septum)、 下 視 丘 (hypothalamus)、上視丘(epithalamus)、丘腦前核(anterior thalamic nuclei)以及基底神經節 (basal ganglia)。邊緣系統對內分泌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神經內分泌 (neuroendocrine)控制、自主(autonomic)控制與多項行為控制,包含情感表達、痙攣、記 憶存取、動機和情緒狀態。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提供支配平滑肌、
心肌和腺體細胞活動如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在功能及解剖位置上可分
為交感(sympathetic)及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交感神經的作用有刺激心跳速率、
氣管擴張、動脈收縮、抑制消化系統和使人體保持警覺,而副交感神經則是拮抗的效果,
如興奮消化和休息。自主神經系統非受意識控制能隨意改變,雖說是非意識控制,但部
份仍會受到情緒的影響。當大腦把耳鳴視為是外來聲音,若不與任何負向情緒連結,則
不會引起強烈的煩擾,反應與知覺將會習慣化,所以病患不會感到困擾。若大腦起初將
耳鳴連結負向情緒,如感受沒有希望,此負向情緒會誘發邊緣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活
化,加重耳鳴症狀 (Jastreboff, 2000)。
任何因子皆可誘發邊緣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活化,當因子(如大量的工作)移除後,
高度活化的情緒 (如憂鬱),會隨之減緩到正常範圍。但耳鳴患者症狀是持續出現,無
法將因子移除時,使問題周而復始,異常活化邊緣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會出現壓力、
焦慮與幸福感減少,生理功能則會增加身體防衛狀態,也因如此進而影響睡眠(Jastreboff,
2000)。
評估耳鳴產生焦慮和憂鬱的影響和因應能力,常使用焦慮和憂鬱測量工具,施測臨
床個案心理困擾狀態,例如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情境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dex)、焦慮敏感指數(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 ASI)以及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artels et al, 2008)。本研究擬 採用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特質焦慮部分(State-Trait Anxiety Index-Trait,以下簡稱
STAI-T)評估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探討其中的情 緒因子(鍾思嘉、龍長風,1984)。
第四節 耳鳴治療
耳鳴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在周邊或中樞的聽覺路徑出現功能異常所導致,
目前沒有一種檢查或治療方法適用在大多數耳鳴患者,然而需個別化檢查與治療
(Jastreboff & Hazell, 1993)。由於成因相當複雜,所以治 療成效並不令人非常滿意。因而 建議採用合併式的療法(葉等人,2006)。美國耳鳴學會(American Tinnitus Association,
2012)對耳鳴治療方法有以下建議。
其一為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reatments)。有些耳鳴患者會選擇攝取礦物質、藥草製
劑,如:鎂、鋅、銀杏、順勢療法(homeopathic remedies)或維生素B,認為對耳鳴是有 幫助的。還有其他如針灸、顱薦骨療法、磁療、高壓氧或催眠等方式舒緩耳鳴。少數的
治療已被研究,但結果仍無法確認對耳鳴治療是有益的。
其二為助聽器(Amplification, hearing aids)。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使用助聽器後,
可部分或完全緩解耳鳴症狀。有許多變數影響助聽器配戴成效。然而,當患者耳鳴頻率
在聽力損失的範圍內,助聽器能將周遭環境聲音放大,自然遮蔽耳鳴。
其三為生物回饋(biofeedback)。生物回饋是一種放鬆技巧,教導控制身體自主功能,
如脈搏、肌肉張力及皮膚溫度。生物回饋的目標藉由身體反應幫助人們處理生活壓力,
而非減輕壓力本身。許多人注意到當修正對生活壓力的反應,耳鳴的症狀也會減緩。
其四為人工電子耳植入/電刺激(cochlear implants/electrical stimulation)。藉由外科手
術植入人工電子耳,由植入耳蝸的電極序列(electrode array)及植在耳後皮膚下的語言接
受器(receiver)兩個部分組成。電極序列將聲音轉換成電刺激,使訊號從耳朵傳送至大
腦。因植入電極會使耳蝸內僅存健康的毛細胞遭受破壞,所以規定植入者必須是全聾或
近全聾患者。有一研究指出,植入人工電子耳前患有耳鳴症狀個案,在植入後近一半的
個案耳鳴症狀改善。
其五為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認知治療是一種心理諮商,改善病患因耳鳴引
起的情緒反應,而非治療耳鳴本身。要實行知覺改變,諮商者會協助病患找出負向的行
為和思考,並加以修正。個別性的諮商計畫,同時合併其他耳鳴治療使療效更佳,如使
用遮蔽或藥物。
其六為藥物治療(drug therapy)。有許多藥物已被研究及使用於舒緩耳鳴,然而沒有
單一藥物專用於耳鳴治療。目前已研究的藥物有,抗焦慮藥物(anti-anxiety)如 Xanax、
抗 憂 鬱 藥 物(antidepressants)如 nortriptyline、 抗 組 織 胺(antihistamines)抗 痙 攣 藥 物 (anticonvulsants)如 gabapentin,甚至麻醉藥(anesthetics)如 lidocaine。上述藥物用於部分 個案有效改善耳鳴症狀。
其七為音聲治療(sound therapy)。許多治療策略利用聲音減少耳鳴的響度及顯著。音
聲治療包含穿戴式(耳鳴遮蔽器)以及非穿戴式設備(音響或風扇)。通常,聲音可完全或
部分覆蓋耳鳴,被稱為遮蔽(masking)。音聲治療需和心理諮商共同進行。
其八為顳顎關節治療(TMJ therapy)。顳顎關節功能障礙可產生耳鳴症狀。因顳顎處
的肌肉及神經走向與耳部相當接近,在特定的情況會干擾聽神經。牙科治療或咬合矯正
可改善因顳顎關節疼痛引發的耳鳴症狀。
其九為經顱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經顱磁刺激和重複經顱
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stimulation, rTMS),利用電磁脈衝刺激腦部某些特定區域活
動的技術。根據刺激頻率,對皮質有不同的調節作用,可以增加或減少大腦皮質的興奮
性治療耳鳴症狀。
文獻指出,現臨床多使用耳鳴減敏療法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以下簡稱TRT) 是以耳鳴的神經生理模式為基礎,利用心理諮商及音聲治療方法,目的為維持習慣耳鳴
感知和(或)外來聲音所引發反應。此習慣化是修正聽覺神經與邊緣及自主神經系統的連
結(Jastreboff & Jastreboff, 2003)。新的聲音信號出現,經由聽覺傳導路徑到聽覺大腦皮
質察覺聲音,並對聲音理解(perceived)和評估(evaluation)。大腦將信號與其他已儲存的
無論是中立、正向或負向聲音作比較,誘發邊緣與自主神經系統些微活化,使大腦注意
新信號的出現而身體處於警覺的狀態。假使是不斷重複的信號,經評估後為中立和不帶
任何訊息,如屋內冰箱的聲音,將不會誘發邊緣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活化,不引起個體
的注意力及警覺,此為大腦將聲音信號習慣化。
TRT有兩階段習慣化,第一階段反應習慣化(habituation of the reaction)是將耳鳴信號 誘 發 自 主 神 經 系 統 活 化 後 的 生 理 反 應 習 慣 化(見 附 錄 二)。 第 二 階 段 知 覺 習 慣 化
(habituation of the perception)將耳鳴信號察覺習慣化(見附錄三),使皮質下中樞察覺信號
未達認知程度,因此我們沒有在「聽」,讓耳鳴強度慢慢減弱,忽略耳鳴時間漸漸變長,
持續性耳鳴轉變成間斷式耳鳴甚至完全消除(Jastreboff, 2000)。TRT 並非治癒耳鳴,而
是幫助受耳鳴困擾的個案得以紓緩。
第五節 耳鳴與助聽器
當周邊聽覺系統某些頻率受損而減少聽覺輸入,導致聽覺大腦皮質的神經元自發性
活動或活動增加,因中樞聽覺系統的可塑性讓大腦對新產生的聲音定義形成耳鳴現象。
聽覺輸入刺激的減少絕大部分是因為聽力損失,若耳鳴患者配戴助聽器利用擴音效果增
加聽覺刺激輸入,除有助於溝通外,還可將注意力轉移至周邊背景聲音以及活化主司聲
音解析的大腦皮質。另有其他推論,耳鳴合併聽損患者在配戴助聽器後加強聽覺皮質的
刺激,可能因此干擾阻斷耳鳴神經元異常活絡的現象而減緩耳鳴。Beck(2011)認為助聽
器的擴音功能,能有效控制耳鳴的症狀原因有二,首先助聽器將周遭背景噪音擴音後,
遮蔽病患對耳鳴的感知,再來,當聽損個案配戴助聽器後,改善溝通效能,有助減少壓
力。Del及Ambrosetti (2007)倡議助聽器可幫助耳鳴合併聽損患者減少耳鳴的察覺和促 進溝通,研究中提及因聽覺輸入的減少,大腦神經可塑性導致耳鳴的產生,然而助聽器
的擴大音量活化聽覺神經系統,使得耳鳴症狀減少。文獻中建議雙耳配戴開放式助聽器
與設定可能的最大頻寬,此外還建議助聽器不要有太強的噪音消除機制,目的為能夠有
效讓背景噪音進入聽覺系統。Sweetow 和 Sabes(2010)提出助聽器能幫助耳鳴患者是基 於五點因素,第一點假設安靜造成耳鳴症狀加劇,聽覺輸入的減少讓大腦試圖神經興
奮,而助聽器提供聲音刺激讓神經元活動增加;第二點耳鳴產生可能是缺乏神經的抑制
功能,藉著助聽器的擴音有助大腦抑制功能自我修復;第三點助聽器擴音後能聽見更真
實的信號,使聽覺大腦皮質得分辨真、假的訊號;第四點助聽器放大背景噪音可以遮蔽
耳鳴;第五點使用助聽器有助減少聽覺疲乏及壓力,使能適應耳鳴的症狀。Surr, Kolb,
Cord及Garrus(1999)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在配戴助聽器前使用耳鳴障礙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測量,配戴後六週後給予後測,統計結果耳鳴症狀與配戴助聽 器間有顯著相關,大約有九成的個案自覺經助聽器擴音後改善耳鳴症狀。研究調查230 位聽力保健專業人員表示,有60%耳鳴合併聽力損失病患選配助聽器後耳鳴症狀獲得改 善,其中22%病患表示明顯改善(Kochkin & Tyler, 2008);Kochkin等人(2011)針對聽損
合併耳鳴病患配戴助聽器減緩耳鳴症狀43.5%,其中顯著改善佔13.7%,亦有文獻指出 助聽器使用是有效的聽力保健(Kochkin, Beck, Christensen, Compton-Conley, Fligor, . . .
Turner, 2010; Kochkin & Tyler)。
大多數耳鳴合併聽力損失病患不主動尋求治療,對於臨床聽力專業從事人員應提出
有效治療的證據,讓聽損病患了解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增加聽能及溝通,亦能放大背景聲
音或增加背景噪音減少耳鳴察覺,可減緩耳鳴症狀也改善溝通,進一步減輕壓力,並使
病患更易於接受或配合助聽器輔具使用(Kochkin & Tyler, 2008;Kochkin et al, 2011)。
第六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中,除了造成耳鳴的因子在現今醫學仍無確切定論,且國內外研究提出約
有七至八成耳鳴個案合併聽力損失,在多種治療方式中有學者表示耳鳴合併聽損患者配
戴助聽器治療有一定的成效,Kochkin等人(2011)、Surr等人(1999)與吳錡(2011)探究耳
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配戴助聽器與改善功效有顯著相關。從研究裡可見,仍有部分病患
在配戴助聽器後未有改善,甚至覺得變得更差,可能與耳鳴時間長短、每日配戴助聽器
時間、聽力損失程度…等等息息相關。吳錡研究中提及可能因研究樣本不足使每日平均
使用助聽器時間的變項,造成結果未呈現顯著相關。另外每位耳鳴患者對耳鳴的感受影
響不一,耳鳴的感受可以是輕微或嚴重干擾日常生活而需要尋求醫療協助,可能與個人
情感調適和焦慮特質影響改善成效。本研究目的欲瞭解針對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
力損失的患者探討影響改善成效相關因子為何,研究目的如下:
1. 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經STAI-T評估程度後,與改善耳鳴症狀成效 之相關性如何?
2. 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每日配戴助聽器時間與改善耳鳴症狀之差異如何?
第三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從2013年 3月到 2013年11 月之間,至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耳鼻 喉科門診主訴有耳鳴症狀就醫,經純音聽力檢查後 500、1000、2000、4000Hz 之單側 或雙側聽力閾值平均大於等於 41dBHL 及小於等於 90dBHL,聽力損失類型包括傳導 性、感 音神 經性 和混 合性,並且 助聽 器已 配戴滿 三個月。Schleuning, Johnson, &
Vernon(1980) 提出未成年施測問卷變異性可能有比較大的問題和小於18歲的耳鳴病患
伴隨著波動性聽力損失(Oishi, Shinden, Kanzaki, Saito, Inoue, & Ogawa, 2011),故排除未
成年患者,以及有下列因素者皆排除為研究對象,如意識不清、無法表達完成問卷患者,
精神專科醫師診斷精神官能症患者,常規使用耳毒性藥物、抗焦慮、抗憂鬱、痛風、阿
斯匹靈、利尿劑等藥物,個人因素未能配合聽力檢查與問卷填寫對象。最後參與問卷填
寫共34位,依聽損程度分類中度9位、中重度13位及重度聽損12位患者,採取樣方 式進行問卷調查。
研究流程
所有患者均先給予耳鏡檢查,進行氣導純音聽力檢查500、1000、2000、4000Hz,
依聽力學學理評估是否增加骨導純音聽力閾值檢查,以確定聽力損失程度和聽損類型,
予以協助填寫問卷依其性別、年齡、職業、長期服用慢性病用藥、耳鳴期間、耳鳴症狀、
助聽器種類、單雙耳配戴、每日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等分類方式與聽力學檢查之結果、
中文版耳鳴障礙評量表(THI)(黃啓原,2006)以及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特質焦慮部
分(STAI-T)(鍾、龍,1984)進行資料統計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方法與工具
受試者皆於馬偕醫院台北院區耳鼻喉科具隔音功能之聽力檢查室接受純音聽力檢
查,檢查儀器為GSI-61臨床診斷型聽力檢查儀,耳機則是採用TDH-39,有定期校正。
施測程序與問卷評量
為使耳鳴合併聽力損失病患配戴助聽器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得到定量分析,本研究
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各項因子與改善成效的相關性,使用助聽器對耳鳴改善成效
調查問卷,其中「耳鳴障礙量表」(THI)是目前研究耳鳴的標準化問卷,客觀量化耳鳴
嚴重程度(請見附錄六),參考黃 啓原2006年博士論文翻譯之中文版本,THI問卷共25題,
採3點計分法,0分表示不會,2分表是偶爾,4分表示經常,總分0至100分,耳鳴障礙分
類共五項,0至16分沒有障礙,18至36分輕微障礙,38至56分中度障礙,58至76分重度
障 礙 以 及78至100極 重 度 障 礙(McCombe, Baguley, Coles, McKenna, McKinney, &
Windle-Taylor, 2001)。 中 文 版 情 境 特 質 焦 慮 量 表 (State-Trait Anxiety Index)是 由 Spielberger、Gorsuch與Lushene等三位學者於1970年編製,其中STAI-T是評估個人較穩 定持久的焦慮傾向,將會要求受試者根據平時感受作答,且為了避免受試者的誤解和心
理抗拒,問卷名為「自我評量問卷」。共有20個題目,正負向問題各10題採用4點計分
法,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4分代表完全符合,總分20至80分,一般正常人平均分數介於
35~40分 內 ,得分愈高表 示 焦慮愈 強 ,得分 越 低則反之 。STAI-T具有 良好的 信度
(Cronbach’s α>.90)與效度(.73~.85),以及能夠成功區辨出精神官能症病人中以焦慮為主
要症狀的族群(Spielberger, Sydeman, Owen, & Marsh)。根據鍾、龍 (1984)針對修訂情境
與特質焦慮量表所進行的研究中指出該中文量表亦有良好再測信度(STAI-T .755)與內
部一致(STAI-T Cronbach’s α>.859)。
資料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有哪些因素影響助聽器對耳鳴改善的效果,先進行檢查,再請個案填
寫問卷,將有效受試者資料登錄於電腦上,以SPSS 19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 描述性統計分析。所採用統計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皮爾森相關係
數(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以及簡單線性迴歸分析(simple linear regression)做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法分析資料。
1. 為了解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經STAI-T評估程度後,與改善耳鳴 症狀成效是否有相關性,則使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STAI-T 分數預測THI分 數,使用簡單線性迴歸分析。
2. 為探討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每日平均配戴助聽器時間與耳鳴症狀之改善是否有 差異,則使用卡方檢定。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為聽力損失合併耳鳴症狀配戴助聽器屆滿3個月,排除未成年患者及有下列 因素之對象,意識不清、無法表達完成問卷患者,精神專科醫師診斷精神官能症患者,
常規使用耳毒性藥物、抗焦慮、抗憂鬱、痛風、阿斯匹靈、利尿劑等藥物,個人因素未
能配合純音聽力檢查與問卷填寫對象。
結果能配合填寫助聽器對耳鳴改善成效調查問卷共計34位,其中男性16位,女性 18位,平均年齡66.62歲,標準差 16.10歲,年齡分布 24歲到90 歲(見圖1)。助聽器 配戴時間平均24.85個月,標準差21.89月,配戴時間最短3個月,最多有84個月。雙 耳選配助聽器31位,單耳選配3位。助聽器機型分別有耳道式(in the canal, ITC)有23 耳,耳內式(in the ear, ITE)有4耳,耳掛式(behind the ear, BTE)有38耳,皆為數位式助 聽器。耳鳴困擾的平均時間12.56年,標準差11.14年,耳鳴困擾時間最短2年,最長 50年。左耳聽力損失平均值61.87 dBHL,標準差13.64dB,右耳63.71 dBHL,標準差
17.49dB。耳鳴側聽力損失平均65.88 dBHL,標準差13.02dB (見表1)。34位受試者曾
在噪音下工作有17位,佔50%。罹患慢性病並且長期服用藥物有24位,佔70.6%。漸 漸發生耳鳴症狀有 29 位,佔85.3%;突然發生有 5 位,佔14.7%。耳鳴症狀發生時有 疾病或意外事件有4位,佔11.8%,分別為頭暈、突發性聽力損失、中耳發炎和鼓膜破 損。耳鳴發生位置右側有 4位,佔 11.7%;左側有 3 位,佔8.8%;兩側一樣有7 位,
佔 20.6%;兩側皆有右側較大聲有 13 位,佔 38.2%;兩側皆有左側較大聲有 5 位,佔
14.7%;頭正中間有2位,佔5.9%(見圖2)。耳鳴聲音高頻有20位,佔58.8%;低頻有
10位,佔29.4%;寬頻有4位,佔11.8%。受試者中曾因耳鳴接受其他治療如中藥、針
灸和藥物有15位,佔44.1%;接受治療未改善有10位,佔66.7%、稍微改善有5位,
佔33.3%。34位受試者助聽器配戴時間很少(0~≦2小時)有5位,佔14.7%;.偶爾(>2~≦4 小時)7位,佔20.6%;經常(>4~≦6小時)有3位,佔8.8%;常常(>6~≦8小時)有3位,
佔8.8%;總是(>8小時)16位,佔47.1%(見圖3)。助聽器對耳鳴改善狀況顯著變大聲(-3
分)有1位,佔2.9%;稍微變大聲(-1分)1位,佔2.9%;未改善(0分)有10位,佔29.4%;
稍微改善(1分)有13位,佔 38.2%;顯著改善(3分)有9位,佔26.5%(見圖4)。助聽器 對生活和溝通改善狀況稍微改善有13位,佔38.2%;顯著改善有21位,佔61.8%。
表1. 受試者人口學、聽損程度、耳鳴困擾時間和助聽器配戴時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年齡(年) 66.62 16.10
助聽器配戴時間(月) 24.85 21.89 耳鳴困擾時間(年) 12.56 11.14 左耳聽力損失 61.87 dBHL 13.64dB 右耳聽力損失 63.71 dBHL 17.49dB 耳鳴側聽力損失 65.88 dBHL 13.02dB
圖1. 耳鳴患者依性別與各年齡層分佈圖
圖2. 耳鳴位置分佈比率
圖3. 助聽器每日配戴時間比率
圖4. 助聽器配戴後耳鳴症狀改善程度比率
耳鳴合併聽損患者配戴助聽器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探討
本研究探討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耳鳴合併聽損病患配戴助聽器的改善成效,採用
Pearson卡方檢定,瞭解問卷中各項因素與配戴助聽器後改善程度是否顯著。統計結果 受試者的性別、年齡、助聽器機型、是否曾在噪音下工作、耳鳴症狀是逐漸發生還是突
然發生、發生耳鳴時是否有意外、耳鳴的位置、耳鳴聲音頻率的類別、是否曾接受其它
耳鳴治療以及耳鳴側聽力損失程度,與耳鳴症狀改善程度皆沒有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配戴助聽器改善成效相關因子
數值 自由度 漸進顯著性(雙尾)
性別 2.479 4 .648
年齡 38.401 28 .091
HA機型 10.124 16 .860
噪音工作 2.588 4 .629 慢性病藥物服用 14.947 4 .005 耳鳴如何發生 8.843 4 .065 有無意外 1.131 4 .889 耳鳴出現 7.771 4 .100 耳鳴聲音 11.054 8 .199 耳鳴治療 2.366 4 .669 HA配戴時間 28.612 16 .027 HA生活改善 1.398 4 .844 耳鳴側聽損 4.604 8 .799
而問卷中有無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項目和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的Person卡方值為
14.947,其漸進顯著性值.005小於顯著水準,即受試者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有無和助 聽器配戴後耳鳴改善狀況有關聯,有顯著差異。
再來助聽器配戴時間長短和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的Person卡方值為28.612,其漸進
顯著性值.027小於顯著水準,即受試者助聽器配戴時間長短和助聽器佩戴後耳鳴改善狀
況有關聯,有顯著差異(見表二)。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與助聽器改善耳鳴症狀皆為
等級資料,而斯皮爾曼等級相關是根據等級資料,研究兩個變數間相關性的方法。研究
結果Spearman’s rho係數.591 (p=.000),達到中等程度正相關。欲了解配戴時間越長,是
否能預測耳鳴症狀改善程度越好,使用簡單線性迴歸,統計結果顯示R平方值為.272,
調整後的R平方為.250。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與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簡單線性迴歸
用助聽器時間對於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有27.2%的解釋力,F-value=11.98,p=.002,該
解釋力具有統計的意義。結果指出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與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Beta
係數達.522(t=3.462, p=.002),表示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越長與助聽器耳鳴改善狀況
越好。
問卷調查改善耳鳴症狀為五點量,項目分別為顯著變大聲、稍微變大聲、未改善、
稍微改善和顯著改善。將顯著變大聲、稍微變大聲和未改善類別視為同組,定義未改善
組,而稍微改善和顯著改善視為同組,定義改善組。本研究繼續探討耳鳴合併聽損病患
在使用助聽器後,問卷中各項因子與耳鳴症狀改善是否有相關,使用多元迴歸分析逐步
迴歸法,此方法是定量預測方法,依據事物內部因素變化的因果關係來預測事物未來發
展趨勢並淘汰未顯著的變項,多元迴歸分析的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尺度均為量尺變項,問
卷中名義變項或次序變項要納入多元迴歸分析模式中,要先將這些變項為轉換為虛擬變
項(dummy variable)。結果顯示淘汰變數有性別、助聽器選配時間、助聽器機型、曾有
在噪音下工作經驗、耳鳴困擾時長、耳鳴是突然還是漸漸發生、耳鳴發生時有無意外、
耳鳴位置、耳鳴聲音類型、有無接受其他耳鳴治療、助聽器對生活上的幫助、THI問卷
分數、STAI-T問卷分數以及耳鳴側聽損;被選入變數有:助聽器配戴時間R平方為.514,
有51.4%的解釋力,F-value=33.782,p值為.000;年齡R平方為.625,有62.5%的解釋
力,F-value=25.793,p=.005;慢性病藥物服用 R 平方為.679,有 67.9%的解釋力,
F-value=21.145,p=.032;耳鳴出現R平方為.724,有72.4%的解釋力,F-value=18.998,
p=.038,上述四項該解釋力具有統計的意義(見表3)。
表3. 影響症狀改善因素相關分析使用多元迴歸的逐步分析表
R2 F Beta分配 t p
選入變數 HA配戴時間 .514 33.782 .717 5.812 .000
年齡 .625 25.793 .347 3.029 .005
慢性病 .679 21.145 .273 2.252 .032
耳鳴出現 .724 18.998 .216 2.17 .038 排除變數 性別
HA選配時間 HA機型 噪音工作 耳鳴困擾 耳鳴發生 有無意外 耳鳴位置 耳鳴聲音 其它耳鳴治療 HA生活改善 THI
STAI-T 耳鳴側聽損
THI與STAIT統計分析
分析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配戴助聽器後使用 THI 與 STAIT 問卷分數結果。THI
問卷得分最低0分,最高有70分,平均數25.88分,標準差18.95,THI障礙分類比率
詳見圖5;STAI-T 問卷最低 23分,最高有58 分,平均數36.09分,標準差 8.92(見表
4),STAI-T分數比率詳見圖6。
表4. THI問卷與STAI-T問卷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數 標準差
THI 0 70 25.88 18.95
STAI-T 23 58 36.09 8.92
圖5. THI障礙分類比率
圖6. STAI-T分數比率
探討THI問卷與STAI-T問卷間是否有相關性,兩份問卷分數屬連續性變項,使用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相關係數.633(p=.000),達中等程度正相關,即 THI 問
卷分數與STAI-T問卷分數有顯著中等程度的相關性(詳見圖7)。THI問卷細分三項子項
目,分別為功能性問題(Functional effect)、情緒反應(Emotional response)和災難性反應
(Catastrophic response),依各類項目的分數與STAI-T分數使用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
結果功能性問題分數與STAI-T 分數的Pearson相關係數.516(p=.002),達中等程度正相 關;情緒反應問題分數與STAI-T 分數的Pearson相關係數.755(p=.000),達高等程度正 相關;災難性反應問題分數與STAI-T分數的Pearson相關係數.450 (p=.008),有輕等程 度正相關。
圖7. STAI-T分數與THI分數分散圖
STAI-T分數能否預測THI分數,使用簡單線性迴歸,統計結果顯示R平方值為.439,
調整後的R平方為.422。THI問卷分數與STAI-T問卷分數Pearson相關係數與簡單線性迴
歸Beta值皆為.633,係數的檢定值均相同,達顯著水準。迴歸變異數比重,顯示STAI-T
問卷分數預測THI問卷分數具有43.9%的解釋力,F-value=25.065,p=.000,該解釋力具
有 統 計 的 意 義 。 結 果 指 出STAI-T問 卷 分 數 能 有 效 預 測THI問 卷 分 數Beta係 數 達.633(t=5.006,p=.000),表示STAI-T問卷分數越高,則THI問卷分數越高。
THI子項目中情緒反應問題分數是否能預測STAI-T分數,亦使用簡單線性迴歸,統
相關係數與簡單線性迴歸Beta值皆為.755,係數的檢定值均相同,達顯著水準。迴歸變
異 數 比 重 , 顯 示 情 緒 反 應 問 題 分 數 預 測STAI-T問 卷 分 數 具 有57.7%的 解 釋 力 , F-value=42.413,p=.000,該解釋力具有統計的意義。結果指出THI情緒反應問題項目分 數能有效預測STAI-T問卷分數Beta係數達.755(t=6.513, p=.000),表示情緒反應問題項目
分數越高,則STAI-T問卷分數越高。
研究再探討THI問卷分數和STAI-T問卷分數與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助聽器配戴後
改善程度是否相關?使用斯皮爾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統計結果顯示,THI問卷和
STAI-T問卷與助聽器配戴後改善程度之間的相關沒有達到顯著性(詳見表5)。
表5. THI問卷分數和STAI-T問卷分數與助聽器配戴後改善程度的相關分析
Spearman’s rho相關 顯著性
THI -.222 .207
STAI-T -.010 .956
第五章 討論
34位受試者在配戴助聽器後耳鳴症狀是否改善,經描述性統計得知,耳鳴症狀未改
善組有12位,佔35.29%;耳鳴症狀有改善組有22位,佔64.71%,優於Kochkin等人
(2011)研究 聽損合併耳鳴有 43.5%病患(n=553)配戴助聽器後減緩耳鳴症狀比例。可能
是因為Kochkin等人的研究未考慮患者是否為對稱性的聽力損失,以及只要有選配無論
是單或雙耳配戴皆可納入研究討論。本研究中,篩選的研究對象需為雙耳對稱性聽損且
雙耳配戴助聽器,在單耳選配者須為單側性聽損才能夠進行填寫問卷,也因如此可能在
助聽器配戴後的耳鳴症狀變異性較小,造成研究結果較Kochkin等人的結果佳。另一項
研究Kochkin 和Tyler(2008) 針對聽力專業人士研究結果得知,聽損合併耳鳴症狀,有
60%病患在配戴助聽器後減緩症狀。與本研究結果相近。此外,本研究亦想探討不同聽 力損失程度,是否影響配戴助聽器後耳鳴症狀改善成效,在研究結果中沒有顯著的差
異,可能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患者,所使用的助聽器增益量符合聽損程度使用。但助聽器
的選配除了補償聽損範圍的增益,還有其他功能如消噪音功能、方向性麥克風功能、不
同等級的助聽器在頻率範圍的增益調整也有不同,未來的研究探討上需要再進一步的瞭
解。
此次研究目的主要想了解耳鳴合併聽力損失患者每日平均配戴助聽器時間與耳鳴
症狀之改善是否有差異。參考國內文獻,吳錡(2011)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的時間與VAS
分數改善程度,為中等程度的正相關,使用多元迴歸逐步分析結果,被選入預測變項有
大於8小時的助聽器使用時間解釋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而THI分數改善程度,統計
分析沒有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該研究提及,可能是THI問卷受試者僅25位,使得統計上
較不易產生顯著。本研究耳鳴改善成效調查問卷共計34份,藉由卡方檢定耳鳴合併聽力
損失患者每日平均配戴助聽器時間與耳鳴症狀之改善有顯著差異,以及使用簡單線性迴
歸,結果每天平均使用助聽器時間越長能預測耳鳴症狀改善越好。文獻探討中多項研究
指出配戴助聽器後能幫助耳鳴症狀改善,當放大背景聲音或增加背景噪音時能減少耳鳴
的察覺,然而耳鳴合併聽損病患,每日習慣配戴助聽器,讓大腦接受聲音的刺激,少處
於無聲或環境聲音過小的狀態,讓語音和背景聲音得以遮蔽或混淆耳鳴聲音,使患者能
夠忽略耳鳴聲音及所帶來的困擾。
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 STAI-T 程度與改善耳鳴症狀是否有相關 性,使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統計結果不具相關性(p=.956)。可能是因為一般人
STAI-T分數介於35到40分間,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受試者最低分23分,
最高分58分,總分大於45分有5位,佔14.7%,如同Ahmad與Seidman(2004)指出約
5%至 8%的耳鳴病患會有嚴重情感障礙。因此經 STAI-T 評估後的高焦慮樣本數量太
少,使得在研究統計上無顯著的差異及相關性。THI 程度與改善耳鳴症狀是否有相關
性,使用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統計結果不具相關性(p=.207)。此次研究設計並非讓
受試者在選配前後填寫問卷,因此不能得知個案在選配前後的障礙差異,有鑑於此,
THI分數不適合和改善程度做統計上的分析。
受試者焦慮情緒能否預測耳鳴障礙程度,使用簡單線性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當
耳鳴合併聽損患者焦慮程度越高,會反應在耳鳴障礙程度上。Kochkin和Tyler(2008)研 究提到耳鳴可能會影響個人的情緒與健康,每位耳鳴患者對耳鳴的感受影響不一,大多
數可以適應或是輕微的影響,部分患者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引發心理問題。所以若
藉著STAI-T和THI問卷評估後,篩選出高焦慮和耳鳴障礙程度嚴重的個案是否需要同
時進行其他的耳鳴療法,可以改善個案之焦慮狀態和耳鳴障礙,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
證實。另外研究結果也發現 THI 問卷細分三項子項目,分別為功能性問題、情緒反應 和災難性反應,各類項目的分數與 STAI-T 分數使用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功能 性問題分數與 STAI-T 分數達中等程度正相關;情緒反應問題分數與 STAI-T 分數達高 等程度正相關;災難性反應問題分數與STAI-T分數有輕等程度正相關。其中的情緒反 應問題分數預測 STAI-T 問卷分數具有 57.7%的解釋力(p=.000),是因為 THI 問卷和
STAI-T 問卷皆屬於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使得兩種問卷結果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未來有
研究若想了解耳鳴患者情緒狀態,可藉由 THI 問卷中的情緒反應部分了解患者因耳鳴 遭受影響狀況。但如果要測驗分數的參照點比較,可能還是需要系統性科學程序編製與
實施,具有統一標準,並且對誤差有做控制的問卷,如STAI-T或其他的情緒量表標準 化的測驗工具。
最後本研究探討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使用
多元迴歸分析逐步迴歸法,統計結果預測選入變數有助聽器配戴時間、年齡、慢性病藥
物服用、耳鳴出現等。使用Pearson卡方檢定時助聽器配戴時間及慢性病藥物服用兩者 皆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然而在逐步迴歸分析中,被選入項目增加年齡和耳鳴是整天持
續出現或部分時間出現的選項,也許因為在逐步迴歸分析的依變項,由原先的耳鳴症狀
改善程度五點量表分類且重新定義為改善組和未改善組,讓組別間人數增加,使得統計
結果上預測變數增加年齡和耳鳴是持續存在或部分時間出現。第一個預測變數是助聽器
配戴時間,本研究之前在差異性、相關性和迴歸性考驗,結果皆有顯著差異及相關。當
耳鳴合併聽損患者在配戴助聽器後,隨著配戴間越長其耳鳴症狀較容易感到改進;第二
個被選入的預測變數是年齡,然則年齡和耳鳴合併聽患者在配戴助聽器後有什麼關聯
性,無法在本研究中充分解釋,只能揣測年齡增減和症狀改善狀態有關。Del 及 Ambrosetti (2007)文獻中提到因聽覺輸入的減少,大腦神經可塑性導致耳鳴的產生。本 研究中受試者從意識到耳鳴症狀是否為聽力損失的開始,再來根據臨床選配助聽器經
驗,大多數聽損患者從意識聽力損失,直到聽損引起障礙繼而選配助聽器通常需要一段
時間,這段時間的長短會不會影響耳鳴合併聽損患者的症狀改善,以及年齡影響的相關
性如何,需要進一步的探究討論;第三個被選入的慢性病藥物服用變數,而慢性病藥物
服用和本研究討論的受試者有什麼關聯,亦無法在這次研究結果有足夠的說明。可能是
因為受試者年齡大於 60 歲有24 位,在國民健康署(2012)調查統計台灣大於 65 歲以上 年長者 9 成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半數有 3 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參考 Gaspar, Makovnik, Bendzala, Hlinstakova, Ocadlik, & Gasparova (2011),耳鳴通常與聽力障礙有關連,可能 也和其他健康問題的症狀相關。常見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高脂蛋白血
症與動脈硬化是和耳鳴症狀常見的原因。推測罹患慢性病並且長期服用藥物,不論生理
或心理上有或許影響耳鳴症狀的改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探討。最後第四個被選入預測
變 數 耳 鳴 是 持 續 存 在或 部 分 時 間 出 現 , 依據 統 計 分 析 耳 鳴 持 續存 在 有 改 善 組 佔
29.41%、沒有改善組佔29.41%;耳鳴部分時間出現有改善組佔35.30%、沒有改善組佔
5.88%,於是此變數在逐步迴歸分析中被選入,而耳鳴出現的狀況和耳鳴症狀的改善是 否有相關,需要在日後研究接續的探討。
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請受試者回顧,比較配戴前後的耳鳴症狀差異,有少部分患者表示選配助
聽器已久,對於症狀的改善沒有深刻的感受,因此影響改善程度五點量表中的選擇,將
來的研究在選擇個案上需避免選配時間過久的個案,或者可應用 THI 做前後測,能夠 較清楚得知,受試者在配戴後的改善程度。
有少部分受試者在助聽器機型選擇上不完全符合聽損程度的條件,如中重度聽損患
者,選擇耳道式助聽器,也許因程度與機型的不適合,防止干擾研究結果,在日後探討
的聽力程度在選擇合適的機型宜用較明確的定義。
助聽器等級上的差異,關係到功能的多寡,研究中相同聽力損失程度的患者,所購
買的助聽器雖符合聽損程度使用,但也許因功能上的差異,影響耳鳴症狀改善的效果。
未來的討論或許需要將助聽器的等級變數考慮到研究中。
現今助聽器多為數位式,部分的助聽器,能夠記錄選配者每日配戴助聽器平均時
數,此功能可以避免受試者猜測或回想使用的時間。
助聽器的選配公式採用,公式間的特性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或許影響耳鳴症狀的改
善,本研究未深入探討受試者的選配公式設定和參數上的調整。
本研究發現有35.29%患者耳鳴症狀未改善,可能是研究設計裡未做耳鳴匹配測驗,
無法得知耳鳴頻率分布是否在助聽器能夠調整的頻率增益範圍內。
第六章 結論
藉由問卷探討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的改善成效相關因子。本研究
中,受試者配戴助聽器屆滿3個月,經由問卷填寫及統計結果得知。助聽器每日配戴時 間越長,耳鳴症狀改善程度效果越佳。因此,能夠鼓勵耳鳴合併聽損患者選配助聽器及
增加每日配戴時間。研究中亦探討,配戴助聽器對合併耳鳴之聽力損失患者經 STAI-T 評估程度後,與改善耳鳴症狀成效是否有相關性,統計結果雖無顯著的相關,惟其研究
發現耳鳴合併聽損患者焦慮程度越高,會反應在耳鳴障礙程度上。所以若藉著 STAI-T 和 THI 問卷評估後,篩選出高焦慮和耳鳴障礙程度嚴重的個案是否需要同時進行其他 的耳鳴療法,可以改善個案之焦慮狀態和耳鳴障礙,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參考文獻
1. 中文部分
吳錡(2011)。聽力損失病患佩帶助聽器對耳鳴的影響:結果與相關因素的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周大元、賴仁淙(1997)。耳鳴-451例初報。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雜誌,32(2),
167-163。
洪友雯(2004)。焦慮症患者對於情緒干擾面孔之負向促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市。
國民健康署。檢索日期2013.12.23。取自http://www.hpa.gov.tw/
黃啓原(2006)。探討使用窄頻雜訊產生器的設計研發(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
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台南市。
黃啓原、吳俊良(2003)。300例耳鳴病患之臨床分析。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38
(5),193-201。
葉慶輝、葉淑娟(2006)。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之耳鳴相關因子分析與探討。中華職業醫
學雜誌,13(2),81-96。
鍾思嘉、龍長風(1984)。修訂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之研究。測驗年刊,31,27-36。
2. 英文部分
Adams, P. F., Hendershot, G. E., & Marano, M. A. (1999). Current estimate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1996.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 10(200), 1-212.
Ahmad, N., & Seidman, M. (2004). Tinnitus in the older adult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 Drugs Aging, 21(5), 297-305.
American Tinnitus Associ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ta.org/
Bartels, H., Middel, B. L., van der Laan, B. F., Staal, M. J., & Albers, F. W. (2008). The additive effect of co-occurr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n health status,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help-seeking tinnitus sufferers. Ear and Hearing, 29(6), 947-956.
Beck, A. T. (1967). Depression: Clinic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Beck, D. L. (2011). Hearing aid amplification and tinnitus: 2011 overview. Hearing Journal, 64(6), 12-14. doi: 10.1097/01.HJ.0000399148.45621.0f
Clark, D. A., & Beck, A. T. (1989).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rap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 C. Kendall & D. Watson (Ed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tinctive and overlapping feature (pp.379-411).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Davis, A., & Refaie, E. A. (2000). Epidemiology of tinnitus. In R. S. Tyler (Ed), Tinnitus Handbook (pp.1-23). San Diego, CA: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Del, B. L., & Ambrosetti, U. (2007). Hearing a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innitus. Prog Brain Res, 16, 341-345.
Gaspar, L., Makovnik, M., Bendzala, M., Hlinstakova, S., Ocadlik, I., & Gasparova, E.
(2011). Up to Date on Tinnitus. In F. Bahmad Jr. (Ed.),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and Their Relation to Tinnitus (pp.117-134). INTECH..
Hallam, R. S., Rachman, S., & Hinchcliffe, R. (1984).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innitus. In S.
Rachman (Ed), Contributions to Medical Psychology (pp. 31-34). Oxford: Pergamon Press.
Havia, M., Kentala, E., & Pyykkö, I. (2005). Prevalence of Menière’s disease in general population of Southern Finland.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133(5), 762-768.
Hazell, J. (2000).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based on the Jastreboff model. British Performing Arts Medicine Trust, 2, 2-12.
Hazell, J. W. P. (1987). A cochlear model for tinnitus. In H. Feldmann (Ed.), Proceedings, III International Tinnitus Seminar, Muenster (pp. 121-128). Karlsruhe: Harsch Verlag.
Hertel, P. T. (2002). Cognitive bias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ognition and Emotion, 16(3), 321-330. doi: 10.1080/02699930143000509 Jastreboff, P. J. (1990). Phantom auditory perception (tinnitus): Mechanisms of generation
and perception. Neuroscience Research, 8, 221-254.
Jastreboff, P. J. (2000). Tinnitus habituation therapy and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In R. S.
Tyler (Ed), Tinnitus Handbook (pp.357-376). San Diego, CA: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Jastreboff, P. J., Gray, W. C., & Gold, S. L. (1996). Neurophysiologic approach to tinnitus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ogy, 17, 236-240.
Jastreboff, P. J., & Hazell, J. W. (1993). A neurophysiological approach to tinnitus: clinical implic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Audiology, 27(1), 7-17.
Jastreboff, P. J., & Jastreboff, M. M. (2003).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innitus and 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6, 321-336.
Kaltenbach, J. (2009). Insights on the origins of tinnitus: An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The Hearing Journal, 62(2), 26-29.
Kochkin, S., Beck, D. L., Christensen, L. A., Compton-Conley, C., Fligor, B. J., . . . Turner, R.
G. (2010). Marketrak VIII: The impact of the heari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on hearing aid user success. Hearing Review, 17(4), 12-34.
Kochkin, S., & Tyler, R. (2008). Tinnitus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ring aids:
Hearing care professional perceptions. The Hearing Review, 15(13), 14-17.
Kochkin, S., Tyler, R., & Born, J. (2011). Marketrak VIII: Prevalence of tinnitus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s. The Hearing Review, 18(12), 10-26.
McCombe, A., Baguley, D., Coles, R., McKenna, L., McKinney, C., & Windle-Taylor, P.
(2001). Guidelines for the grading of tinnitus severity: the results of a working group commissioned b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Otolaryngologists, Head and Neck Surgeons,
1999. 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26(5), 388-393.
Meikle, M. B., Vernon, J., & Johnson, R. M. (1984). The perceived severity of tinnitus. Some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a large population of tinnitus clinic patients. Otolaryngol Head and Neck Surgery, 92(6), 689-696.
Moffat, G., Adjout, K., Gallego, S., Thai-Van, H., Collet, L., & Noreña, A. J. (2009). Effects of hearing aid fitting on the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Hearing Research, 254(1-2), 82-91. doi: 10.1016/j.heares.2009.04.016.
Mogg, K. M., & Bradley, B. P. (1999).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anxiety: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In T. Dalgleish & M. Power (Eds.),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pp.145-170). Chichesler, UK: Wiley.
Møller, A. R. (2007). Tinnitus: presence and future.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66, 3-16.
Nadir, A., & Michael, S. (2004). Tinnitus in the older adult-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 Drugs Aging, 21(5), 297-305.
Oishi, N., Shinden, S., Kanzaki, S., Saito H., Inoue, Y., & Ogawa, K. (2011). Infl u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state anxiety, and pure-tone thresholds on the 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50, 491–495.
Noble, W., & Tyler, R. (2007). Physiology and phenomenology of tinnitu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46(10), 569-574.
Raj, K. D., Bartnik, G., Fabijanska, A., Borawska, B., Skarzynski, H., Rogowski, M., &
Kochanek, K. (2003). Tinnitus as a symptom of acoustic neurom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240, 313-315.
Ridner, S. H. (2004).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5(5), 536-545.
Schleuning, A., Johnson, R., & Vernon, J. (1980). Evaluation of a tinntus masking program: A follow-up study of 598 patients. Ear and Hearing, 1,71.
Seidman, M. D., Arenberg, J. G., & Shirwany, N. A. (1999). Palatal myoclonus as a cause of objective tinnitus: A report of six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ar Nose Throat J,78(4), 292-4, 296-7.
Shargorodsky, J., Curhan, G., & Farwell, W. (2010).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among US adul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23, 711-718.
Spielberger, C. D., Sydeman, S. J., Owen, A. E., & Marsh, B. J. (1999). Measuring anxiety and anger with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and the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STAXI). In M. E. Maruish (Ed.),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for treatment planning and outcome assessment (pp.993-102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HI) as a hearing aid outcome measure.
Sweetow. R. W., & Sabes, J. H. (2010). An overview of common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innitus patients. Hearing Journal, 63(11), 11-15.
Tonndorf, J. (1987). The analogy between tinnitus and pain: A suggestion for a physiological basis of chronic tinnitus, Hear Res. 28(2-3), 271-275.
Vanneste, S., Joos, K., & Ridder, D. D. (2012). Prefrontal cortex based sex differences in tinnitus perception: Same tinnitus intensity, same tinnitus distress, different mood. PLoS ONE, 7(2), e3118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182
附錄一 Jastreboff耳鳴神經生理機轉模式
Adopted from Jastreboff, P. J., Gray, W. C., & Gold, S. L. (1996). Neurophysiologic approach to tinnitus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ogy, 17, 236-240.
附錄二 Jastreboff耳鳴神經生理機轉模式:反應習慣化(habituation of the reaction)
Adopted from Jastreboff, P. J., & Jastreboff, M. M. (2003).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innitus and 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6, 321-336.
附錄三 Jastreboff耳鳴神經生理機轉模式:知覺習慣化(habituation of the perception)
Adopted from Jastreboff, P. J., & Jastreboff, M. M. (2003).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innitus and 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6, 321-336.
附錄四 助聽器對耳鳴改善成效調查問卷
一. 基本資料:
姓名: 性別: 年齡: 職業:
二. 曾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無 □有【□軍隊服役 □工廠 □休閒場所(KTV、PUB)
其他:_________】
三. 長期服用慢性疾病藥物:□無 □有(請詳列)__________
四. 耳鳴困擾時間有多久:幾年(_____年)或幾個月(_____月)或幾天(_____天)
五. 耳鳴如何發生的:□突然發生 □漸漸發生
六. 耳鳴開始時有無任何疾病或意外:□無 □有(請詳列)__________
七. 耳鳴在哪一側:□左側 □右側 □頭正中間
□兩側【哪一側比較大聲:□左側 □右側 □一樣大】
八. 耳鳴出現時間:□持續存在 □只有部分持時間聽到【□安靜時 □睡前 □起床前 □整 天醒著時 □其他(請描述)__________】
九. 耳鳴表徵(可複選):□高頻(蟬鳴)□低頻(隆隆作響)□寬頻(嘶嘶聲像電流或像收 音機收不到信號)□敲鼓聲 □其他(請描述)__________
十. 曾因耳鳴接受過何種治療:□無【若無請跳至十二題】 □有【□藥物(包括維生 素、銀杏等)□耳鳴遮蔽器 □另類療法(針灸、中藥)□其他__________】
十一. 上述耳鳴治療成效:□顯著改善 □稍微改善 □未改善 □稍微變差 □顯著變差 十二. 每日平均配戴助聽器時間:□很少(≦2小時) □偶爾(>2-≦4小時) □經常(>4-
≦6小時) □常常(>6-≦8小時) □總是(>8小時)
十三. 助聽器配戴後對於耳鳴的影響:□顯著改善 □稍微改善 □未改善 □稍微變大聲
□顯著變大聲
十四. 助聽器配戴後對您生活的幫助:□顯著改善 □稍微改善 □未改善 □稍微變差 □ 顯著變差
十五. 耳鳴障礙量表(THI)
經常 偶爾 不會 1F 您會因為耳鳴而無法專心嗎?
2F 耳鳴的聲音大到讓您聽不清楚別人的談話?
3E 耳鳴會使您感到憤怒?
4F 耳鳴會使您感到困擾?
5C 您會因為耳鳴而感到絕望?
6E 您對您的耳鳴會抱怨連連?
7F 您會因為耳鳴而晚上無法入睡嗎?
8C 您是否覺得無法擺脫耳鳴?
9F 耳鳴是否已經干擾到您的正常社交活動?(如出去用餐或看 電影)
10E您會因為耳鳴感到挫折嗎?
11C您會認為您的耳鳴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嗎?
12F耳鳴會使您無法享受人生嗎?
13F耳鳴會干擾您的工作或家務嗎?
14E您會因為耳鳴而經常情緒不穩嗎?
15F您會因為耳鳴而閱讀(書報)困難嗎?
16E耳鳴會使您心情不好嗎?
17E耳鳴會對於您和家人及朋友的關係帶來壓力嗎?
18F您是否不容易把注意力從耳鳴轉移至別的事物?
19C您是否覺得耳鳴無法控制?
20F耳鳴會使您經常感到疲勞?
21E您會因為耳鳴而感到憂鬱嗎?
22E耳鳴會使您感到焦慮嗎?
23C您是否覺得已無法忍受耳鳴了?
24F受到壓力時,您的耳鳴會變得更嚴重?
25E耳鳴會使您感到不安嗎?
十六. 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情境焦慮部分(STAI-T)
幾乎沒有 有時 常常 幾乎都是 1. 我覺得愉快
2. 我容易疲倦 3. 我有想哭的感覺
4. 我希望我能像別人那麼快樂
5. 我不能很快下決心,以致坐失良機 6. 我覺得安閒
7. 我沉著冷靜而且鎮定
8. 我覺得困難重重,以至難於克服 9. 我太擔憂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10. 我很快樂
11. 我易於把事情看得很難 12. 我缺乏自信
13. 我感到安全
14. 我嘗試著去避免面對危險或困難 15. 我覺得憂鬱
16. 我很滿足
17. 一些無關緊要的念頭在我心中出現而困 擾著我
18. 我對失望很介意,以致於難以釋然 19. 我是穩定的人
20. 一想到最近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事時,我 就會緊張或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