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班級 姓名 座號
*寫作背景 (一)秦晉圍鄭
關於「秦、晉圍鄭」的歷史背景,包含兩件史實:
1.重耳流亡時,鄭國無禮於晉
晉文公之父晉獻公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對外拓展領土,滅了周圍的許多國 家,使晉國成為北方大國。但是,他生活奢靡,沉溺酒色,至晚年,晉國發生了內亂。
晉獻公的夫人齊姜生了一子一女,子叫申生,立為太子;女叫伯姬,後嫁秦穆公為夫人,稱 穆姬;晉獻公又娶了北狄 的兩位女子,大戎 狐姬生子重耳,小戎 允姬生子夷吾;伐驪戎,又娶 了驪戎之君的女兒驪姬,生子奚齊,隨驪姬陪嫁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晉獻公寵愛驪姬,立她為 夫人,逼死太子申生,預備立奚齊為太子。重耳和夷吾為了避禍,逃出了晉國,夷吾逃到梁國,
重耳逃到狄國。
重耳流亡在外時,受過鄭文公的冷落。鄭國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要禮遇重耳一行人,鄭文公以
「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詹勸告,對重耳一行人很怠慢,連城門也不開,
不讓重耳進城。叔詹又勸鄭文公把他們殺掉以免後患,鄭文公不聽。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於 晉」一事。新仇舊怨,終於在魯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三○年),晉軍偕同秦軍揮戈東進,直逼 鄭國都城。
2.晉、楚 城濮之戰
魯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晉、楚爭霸,爆發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國稱 霸諸侯。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無禮於重耳,故背晉助楚,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 楚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於衡雍。
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並 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次年翟 泉會盟,晉國與齊、魯、宋、秦、陳等國,密謀討伐在城濮戰中背晉親楚的鄭國。
秦、晉是當時極有勢力的兩個大國,他們聯合出師,對於小小的鄭國來說,正是危如累卵。
面臨亡國之災,鄭文公只得重新起用大夫燭之武。足智多謀的燭之武看準秦、晉之間的裂痕與矛 盾,採取分化離間的方法,終於說服秦穆公撤軍,而且還派兵協助鄭國防守。晉國被迫撤軍,鄭 國終於化險為夷。
(二)秦國出兵之因
這段史實對秦、晉二國爭霸的成敗有決定性的影響。
秦穆公因為國土偏處西陲,常想東進,染指中原,但東鄰晉國在晉獻公(晉文公之父)時代,
曾吞滅虞、虢等國,國勢一度非常強盛。秦穆公既然不能用武力與晉國爭衡,只好採用和平手段,
與晉國聯姻結好,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伯姬。晉獻公晚年因寵愛驪姬,殺世子申生,其餘諸公子如 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都被迫分別逃亡在外。在晉國陷於混亂之時,秦穆公見有機可 乘,便幫助夷吾返晉為君,希望置之於自己的掌握之中,使晉國成為秦的附庸。不料晉惠公卻不 聽指揮,反與秦為仇。晉惠公死後,傳給晉懷公(惠公之子)。秦怕晉坐大,成為後患,正好重 耳流亡到秦,因而又幫助重耳返晉,殺晉懷公,即位為晉文公。誰知晉文公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 人,他看晉國占有地利,就藉著與秦聯盟的口號,常聯合秦去討伐中原地區的國家。就在這次與 秦合圍鄭的前二年,晉曾於城濮一役大勝楚國,聲威大振,因此這次合圍鄭國,主動的仍是晉文 公,秦穆公只是陪從的角色。秦穆公本想以晉為橋梁,進而爭霸中原,結果卻是適得其反。自己 出錢出兵,只是幫助晉國擴張和壯大,秦國毫無所得。燭之武的說辭,能夠打入秦穆公的心坎,
使其猛然醒悟,原因正在此。經過此次事件,鄭國賴以保全,秦、晉的聯盟破裂,從此互相猜忌。
留在鄭戍守的三個大夫,引發歷史上著名的秦、晉 殽之戰。秦敗,中原便成為晉獨霸的局面。鄭 國就利用秦、晉、楚三國爭霸的機會,採取外交上的兩面手法,獲得繼續生存的機會。我們掌握 這些線索,才能了解此一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不但影響當代,也影響了後來的歷史。
*晉獻公妻兒關係圖
*重耳(晉文公)流亡十九年
1.奔狄:驪姬之亂時,四十三歲的重耳率私屬狐偃、趙衰等,避難於戎、狄之間。
2.過衛:衛文公不願接待,重耳向鄉下人討飯,鄉下人給他一塊土塊。子犯說:「這是象徵上天 賜與國土啊!」
3.及齊:齊桓公熱情接待,並把宗女姜氏嫁給重耳。齊桓公死後,豎刁等奸臣作亂,狐偃、趙衰 等人在桑樹底下密謀離齊,被姜氏的婢女聽見,姜氏怕走漏消息殺了婢女,並同子犯商量,用 酒灌醉重耳後,把他送走。
4.至曹:曹共公聽說重耳肋骨排得很密,便趁重耳洗澡時隔簾偷看。曹國大夫僖負羈送食物給重 耳,並在食物下藏了玉璧以結好。重耳接受食物退還禮物。(後用「返璧」表示不受饋贈之物 而僅納其好意。)
5.及宋:宋襄公以優厚的禮節來款待他們。
6.及鄭:鄭文公不聽大夫叔詹的勸告,覺得重耳只是一個落難公子,沒有以禮相待。
7.至楚: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說如能回到晉國,未來晉、楚發生戰爭,為了報答盛情,一定退 避三舍(九十里)。於是楚成王送重耳入秦。
8.至秦:秦穆公送五名女子給重耳做姬妾。因在秦國當人質的晉太子圉逃回晉國,秦穆公決定送 重耳回晉,更換晉君。
9.返晉:流亡十九年終於回到祖國,即位時已六十二歲。
*「燭之武退秦師」之相關歷史事件
「燭之武退秦師」雖是單一歷史事件,但也是一連串歷史事件之轉折,僅以表格列出相關歷 史事件,以呈現完整之歷史脈絡。
內容概述 城濮之戰
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楚爭霸,爆發城濮之戰。當時,鄭國慫恿楚國 出兵作戰,後楚軍大敗,晉國稱霸諸侯。鄭文公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並 與晉侯結盟於衡雍。晉文公於踐土受封為盟主,鄭國亦參與踐土之盟。但 晉、鄭之間的矛盾並未消除,因而有後來的「晉 秦圍鄭」。
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晉文公與秦穆公率軍包圍鄭國,鄭文公派遣燭之武前往秦 軍遊說秦穆公。燭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關係,最終使得秦軍退兵,並且 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協助鄭國,晉文公在衡量得失之後也退兵,鄭國終 究化險為夷。
蹇叔哭師
魯僖公三十二年,夏天,鄭文公卒,鄭穆公即位;冬天,晉文公卒。協防 鄭國的秦國大夫杞子派人告訴秦穆公,他已掌控鄭國都城北門的防務,秦 若暗中發兵前來,即可滅鄭。秦穆公徵詢大夫蹇叔的意見,蹇叔以為征途 遙遠,勞師動眾,難掩行蹤,事必不成,所以持反對意見。秦穆公一意孤 行,遂以孟明、西乞、白乙為將,率兵攻鄭。
秦師入滑 弦高退敵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到達滑國,偶遇鄭國商人弦高。弦高假借鄭伯 之名,以四張熟牛皮、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中則派人將消息緊急回報鄭 國。鄭穆公聞訊,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館舍,發現他們已經磨利武器、
整裝備戰。鄭穆公所派的人在不明講的情況下,暗示杞子諸人,鄭已得知 秦軍來襲之事。於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則逃到宋國。孟明見事跡 敗露,恐怕用兵不利於己,於是在滅了滑國之後,撤軍回國。
秦 晉 殽之戰 就在秦軍撤反秦國的途中,晉國大夫先軫、欒枝為了是否伏擊秦軍而產生爭執,最後晉 襄公決定出兵,於魯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十三日,在殽山擊潰秦軍,俘虜了孟明、西 乞、白乙。這就是著名的「秦 晉 殽之戰」。
*先秦散文簡介
本文選自左傳 僖公三十年,是記敘類的古文。先秦散文有兩大類型:
歷史散文(史傳散文) 記言記事,
如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
諸子散文(哲理散文)
記思想、記論理,
由「語錄體」(以論語為代表)
經「對話體」(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到「專題議論文」(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
諸子散文(哲理散文)
記思想、記論理,
由「語錄體」(以論語為代表)
經「對話體」(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到「專題議論文」(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
左傳即為歷史散文的傑作,上承尚書、春秋而下開戰國策。
*國學常識
(一)《春秋經》簡介
1.作者:孔子據魯史記而作春秋。
按 關於春秋與孔子之關係,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援引三種論述可資參考:
(1)因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且左傳、公羊傳只說孔子「修」春秋,故認為孔子未作春秋。
(2)論語沒有一個字提到春秋,更不曾說孔子修過或作春秋,因此認為孔子不曾修改,也不曾寫 作春秋。
(3)清人袁穀芳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袁 氏認為孔子「錄藏」春秋,並以它為教本,傳授子弟。
2.起迄: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事。
3.體例:編年史之祖(因春秋、左傳均列入經部,所以四庫全書將漢 荀悅 漢紀列為史部編年體之 祖)。
4.內容要旨: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寄寓微言大義。
按 所謂的「春秋筆法」:
(1)「微言」指利用隱微的言詞或修辭讓讀春秋的人得以揣摹其中的諷刺寓意。如孔子記魯隱公 元年時鄭伯翦除日漸坐大的同母弟弟,寫「鄭伯克段於鄢」,「克」字原用在國與國之間的 征伐,但鄭伯與其弟段則是諸侯與封邑貴族的關係,「克」字把鄭伯與其弟之間兄不兄、弟 不弟的悖逆倫常表現出來,這種用字遣詞的方法即是「微言」。
(2)「大義」指孔子以禮義為標準去裁斷諸侯貴族們的行為,並利用不同書寫方法表現孔子對他 們的評價。譬如僖公二十年,齊孝公與狄人結盟,照理說應記為「齊侯、狄人盟於邢」,但 孔子寫成「齊人、狄人盟於邢」,這是因為孔子認為齊孝公不應在沒有周天子應允之前私自 與外族會盟,所以筆削魯史時不稱「齊侯」逕稱「齊人」。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秦穆 公聯兵圍攻鄭國,孔子書「晉人、秦人圍鄭」也是如此。
5.特色:史文質約,記事簡略。
6.現傳三家:(1)左氏傳、(2)公羊傳、(3)穀梁傳。
7.評論:孟子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8.地位:為五經之一。
(二)《春秋》三傳比較
作 者 內 容 注疏
左 傳 相傳為春秋時魯太史左丘 明撰
(1)古文經
(2)性質:記史事多,講義例少
(3)評價:東漢 鄭玄評:「善於禮。」
晉 范寧 穀梁傳序:「左氏豔 而富,其失也巫。」
南宋 胡安國:「事莫備於左 氏。」
晉 杜預 注,唐 孔 穎達 正義
公羊傳
1.戰國末齊人公羊高口傳 其子。公羊高嘗受春秋 於子夏
2.西漢 景帝時,公羊高之 玄孫公羊壽乃與其弟子 胡母子都寫定成書
(1)今文經
(2)性質:以解經為主,解釋春秋經的義 例
(3)評價:東漢 鄭玄評:「善於讖。」
晉 范寧 穀梁傳序:「公羊辯 而裁,其失也俗。」
南宋 胡安國:「例莫明於公 羊。」
東漢 何休 注,唐 徐彥 疏
穀梁傳 戰國時魯人穀梁赤作。穀 梁赤嘗受春秋於子夏
(1)今文經
(2)性質:以解經為主,解釋春秋經的義 例
(3)評價:東漢 鄭玄評:「善於經。」
晉 范寧 穀梁傳序:「穀梁清 而婉,其失也短。」
南宋 胡安國:「義莫精於穀 梁。」
晉 范寧 注,唐 楊 士勛 疏
(五)《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前承尚書、春秋,後啟戰國策、史記,影響後世的史學、散文及小說。其文學成就可從 下列幾方面言之: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
作者善於通過一系列具體情節來記敘內容故事,凸顯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如晉 重耳出奔,
透過具體生動的情節,真實而細膩地描寫重耳在流亡過程中性格的變化、發展,以及鍛鍊成為政 治家的過程。
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
左傳所記的大小軍事活動,計有三、四百件之多,經過它的生動描寫,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如晉、楚 城濮之戰,雖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事件複雜,但是作者始終抓住晉、楚爭霸這一主 幹,生動地再現戰爭的全貌,揭示成敗的原因。左傳又善於選取具體的細節加以詳盡描寫,如城 濮之戰中,「輿人之誦」和子犯替晉文公解夢等,這些細節不僅增加敘事的生動性,同時也表現 戰爭雙方的軍心和戰鬥力。
3.人物個性突出,形象鮮明
左傳一書刻劃了上自王侯、下至皂隸等眾多人物形象,放在衝突中,立體化表現人物的思想、
性格。如雄才大略的晉文公、秉公為國的趙盾、明察善斷的子產、迂腐可笑的宋襄公等。抓住具 有特徵性的語言、行動和細節來展示人物的性格,如鄭伯克段於鄢中,作者透過幾段富有個性的 對話,深刻揭示莊公矛盾掙扎的內心世界。又如秦、晉 殽之戰中,蹇叔的料事如神、弦高的機智、
先軫的耿直等。
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左傳語言簡潔精當,是歷史散文的典範。其敘述都能隨物賦形,尤其外交辭令,婉轉得體,
語約意豐,耐人尋味。加之引用許多民間歌謠、諺語,大大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左傳記敘的外 交辭令大多膾炙人口,例如:曹劌論戰、齊桓公伐楚、宮之奇諫假道、燭之武退秦師、介之推不 言祿、弦高犒秦師、楚歸晉知罃等,文筆優美,情節動人,是文學史上的名篇佳作。
5.鎔裁得當,繁簡合宜
左傳在敘述事件或剖析理由時,總聚焦在一個問題核心。與此核心事件或議題有關者,則不 憚其煩,詳加敘述;反之,則一筆帶過,或略而不提。如燭之武退秦師,鄭伯說服燭之武之後,
燭之武「許之,夜縋而出」省略中間過程,讓全文聚焦在「退秦」一事。
(參考資料:郭丹 左傳漫談,臺北 頂淵文化;李夢生 春秋三傳─亂世的青史,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六)《左傳》的價值 1.經學方面
左傳是為闡發春秋微言大義而作,與春秋關係密切。左傳也精選易、書、詩、禮的文字,書 中旁引古經,或推陳其源,或闡釋其義,或宣明其用。後世學者可以根據這批古老原始的資料,
考源流,通訓詁,達體用,辨異同,對群經作更深入的研究。
2.史學方面
左傳融經學於史學,寓褒貶於記事,為中國史書立下永不磨滅的典型。
史料處理方面,左傳備述一代之事,廣及當時諸侯全體的活動及社會的各種現象。這些記載,
不但是史記序列春秋史實的根源,也開史記在列傳中將儒林、刺客、醫生、貨殖與名臣公卿並列,
在八書中詳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備考兵權、山川、鬼神的先河。
就史學方法而言,左傳作提綱挈領的舉例,行文有專用的詞語,敘事有一定的章法,使後世 史家有所遵循。
就歷史哲學而言,左傳秉承春秋大義,將史家的意境,提升到一個高遠的境界。左丘明以其 不凡的識見,藉書古事而懲惡勸善。他不但闡釋春秋,使孔子的微言大義昭明於世,同時發揚孔 子的精神,影響中國數千年以來的正史。
3.子學方面
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曾論及左傳對先秦諸子中孟子、荀子、呂不韋、韓非的影響。若略加 統計,其述事立意本於左傳者,荀子有九處,呂氏春秋有三十八處,韓非子有四十二處。不但先 秦、兩漢子書,自新語(陸賈)、淮南子以下,也大量引述左傳。
4.文學方面
語言生動,富有文采;描寫戰爭,條理井然;刻劃人物,形象鮮明;鎔裁得當,繁簡合宜;
剖析事理,精闢獨到。
5.兵學方面
左傳對於戰爭原理、對戰略、戰術的運用,也有深入的描寫。書中所述兵法多與孫子兵法相 表裡。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隱公元年)
語譯 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 莊公十年)
語譯 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 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
說明 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
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僖公五年)
語譯 臉頰和牙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輔,臉頰。車,牙 床。)
說明 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係。
4.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左傳 僖公十四年)
語譯 (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
說明 比喻任何事物,只要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
5.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宣公二年)
語譯 有過錯能改正,這是最大的善事。
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
語譯 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
7.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
語譯 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加以
8.困獸猶鬥,況人乎?改正。 (左傳 定公四年)
語譯 被圍困的野獸還要做最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
說明 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會頑強抵抗。
9.三折肱知為良醫。 (左傳 定公十三年)
語譯 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肱,胳膊。)
說明 知識能力來自於實際經驗。
10.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
語譯 最崇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
說明 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朽的事業。
11.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
語譯 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很多都被晉國任用了。
說明 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典出於此。
12.數典而忘其祖。 (左傳 昭公十五年)
語譯 述說國家歷史上的禮法制度和掌故,卻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掉了。(數,數著說。典,
歷史上的禮法制度、掌故。)
說明 這是周王諷刺晉國使臣籍談的話:你身為晉國司典(掌管典制文書的官)的後代,述說國 家歷史上的禮法制度和掌故,怎麼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掉了?比喻忘掉了自己本來的情 況或事物的本源。也比喻對本國歷史的無知。
*秦穆公
魯僖公九年,晉獻公死,晉國發生了內亂。等晉國國內局勢大致穩定後,之前流亡在外的公 子們就要回國。其中公子夷吾派人去跟秦穆公說:若秦穆公幫忙他回國,就把五城土地割讓給秦 國。於是秦穆公派兵護送夷吾回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但是後來晉惠公就以大臣們所言:
「土地是先君遺留下來的土地,是不可分割的。當初流亡在外的公子沒有資格把這塊地許給別 人。」而不兌現承諾。
魯僖公十三年,晉國發生饑荒,老百姓沒飯吃。晉惠公又向秦國請求救濟糧食。當時丕豹要 秦穆公討伐晉國,秦穆公說:「其君是惡,其民何罪?」於是派船從秦都雍城,一船一船相繼運 糧食到晉都絳城,運糧工程浩大,因此,歷史上特稱「汎舟之役」。
魯僖公十四年冬天,秦國饑荒,秦國請求晉國救濟。晉惠公君臣討論後,以「皮之不存,毛 將安傅」定調。認為當初答應給秦國的地沒給,已經結了怨了,現在就是給糧食,仇恨也消除不 了。 於是晉惠公就眼看著秦國人挨餓,而不出手救援。僖公十五年,秦穆公興兵攻打晉國,秦、
晉兩軍在韓原大戰。秦國獲得了勝利,抓住了晉惠公,但沒有殺他,就把他給放回去了。
*無禮於晉
指重耳流亡時經過鄭國,鄭文公不禮遇他。原文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鄭,鄭文公亦不 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 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
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
弗聽。」
【語譯】
重耳到達鄭國,鄭文公也不加禮遇。叔詹勸諫說:「臣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別人是無法可 比的。晉公子具有三項這方面的條件,上天或者將要立他為國君,您還是以禮相待為宜。父母同 姓,子孫不會昌盛;晉公子為姬姓女子所生,卻能活到今天,此其一。遭受逃亡在外的憂患,而 上天不使晉國平定,大概是有意要贊助他,此其二。有三個才能優於別人者跟隨著他,此其三。
晉國和鄭國地位同等,其子弟路過,理應以禮相待,何況是上天所贊助之人呢?」鄭文公沒有聽 從。
*燭之武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云:「燭之武,據水經 洧水注『南歷燭城西,即鄭大夫燭之武邑也』之文,
似以采邑為氏。燭邑當在今新鄭縣西南,鄭地也。然推研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之言,在此 以前未必能得采邑,水經注所言或係附會之談,或因此後嘗得邑而言之。若係此後嘗得燭邑,因 而氏燭,則此時絕不以燭為氏可知。故通志 氏族略三謂『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於燭地,故言
「燭之」者,猶言介之推、佚之狐也。』洪亮吉 詁云,『春秋時氏燭者不止一人,齊景公時有燭 雛,見說苑;吳有燭庸、晉有燭過,見子華子』,則鄭樵之言亦不免臆測。」
*東道主
往東行的道路上的主人。後世專以「東道」指主人,以「作東」為設宴請客的代稱。其實古 人也用過「北道主人」、「南道主人」、「西道主人」來指稱主人,端視其地之所向而言之。
後漢書 彭寵傳:「彭寵將反,光武帝問朱浮,朱浮對光武曰:『大王遺(贈送)寵以所服劍,
又倚以為北道主人。』」又後漢書 鄧晨傳:「光武曰:『偉卿(鄧晨字)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 郡為我北道主人。』」又耿弇傳:「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因為他們都在漢光武帝 的北方。
此外,北史列傳二十六魏孝武謂咸陽王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北史又 曰:「令毛鴻賓鎮潼關為西道之寄。」武帝云:「事平之日,寧忘主人。」大唐創業起居注:
「以賊帥孫華為西道主人」是也。
*與鄭人「盟」
春秋訂盟之法的要點有四:一為「殺牲」、二為「載書」、三為「歃血」、四為「埋約」。
其大略情況為:先鑿地為坎,用牛、羊或馬為牲,殺之於坎上,割牲左耳,盛於盤中;取牲血,
盛於敦(古代食器)中,由主事者讀載書以告神,然後參與盟會者一一微飲牲血,古人稱此儀式 為「歃血」,故云「歃血為盟」。歃血之後,將盟約正本置於牲上,埋書於土中(若請河神為鑑,
則沉於水中),盟約副本則由與盟者各持一份而歸。
按 訂盟過程中,乃由主事者執牲左耳以取血,故亦稱主事(盟)者為「執牛耳」,後來「執牛 耳」一詞便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領導地位。
*子犯
狐偃,字子犯,重耳舅父,史稱舅犯,一作咎犯。他隨重耳出外流亡,共患難十九年。後佐 重耳回國即位,改革內政,整頓軍旅,深受倚重。長於謀略,主張以誠待下,做到「信賞必罰」。
在作戰時,強調兵不厭詐。晉文公建立霸業,狐偃居功厥偉。
*晉文公論「不武」
魯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鄭大夫燭之武智退秦師,秦穆公與鄭人締盟而還,晉大夫子犯 建議攔擊回程的秦軍,但晉文公以為如此做乃「不仁」、「不知」、「不武」,亦退軍而返國,
左傳載: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傳 僖公三十年)
魯僖公三十年,是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的第三年,其主導的圍鄭行動,一因鄭國於晉文公流 亡在外時「無禮於晉」,二因鄭國有貳心,想靠攏楚國,因此晉國以其霸主地位出兵教訓鄭國。
該年春秋經之紀事僅「晉人、秦人圍鄭」六字,而左氏所述,重心先置於燭之武遊說秦穆公的一 段高明外交辭令,後置於晉文公面對盟友違約而退兵的處理態度;前者乃典型而成功的「不戰而 屈人之兵」之例,與後者的「去兵不戰」互相輝映,左氏鮮明地提出晉文公對「不武」的看法:
如果「以亂易整」,化玉帛為干戈,豈乃用武之道?換言之,左氏借晉文公之口,肯定用武之目 的在「以整易亂」,化干戈為玉帛。
(節錄自陽平南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 文津出版社)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甲) 一八六六年的普 奧戰爭、一八七○年普 法戰爭都是瑞士所面臨的大型國外戰爭,瑞士小 心翼翼的堅守其中立立場,瑞士面對的是周邊三個民族國家間的衝突,而且每一個都不是沒有擴 張領土的野心。瑞士一方面徵召了五個師共三萬七千四百二十三人戍守邊界,另一方面,為了嚴 格執行其中立政策,禁止向各交戰國交付任何戰略物資與武器,另外不斷重申,禁止外國在瑞士 各領土上招募兵員。
瑞士歷史學家蓬儒(Edgar Bonjour)說:「總體而言,瑞士一次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這段險 象環生的時期,並完整維護了國家的中立。聯邦的幸運與其說是憑藉自己的軍隊,不如說是得益 於外部的環境。」篷儒其實是在說,僅僅是瑞士的軍隊,絕對無法抵抗普魯士、奧地利或是法國。
這三個國家彼此打得精疲力竭,大概沒有能力再來騷擾瑞士。更何況瑞士在整個過程中,中立的 立場極為清楚,而且姿態夠低。瑞士的中立對大家都是有利的。
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瑞士具體發揮了它的人道關懷,而得到了歐洲國家的肯定。在普 法戰 爭(一八七○~一八七一)中,當與瑞士關係一向良好的史特拉斯堡受到緊密圍攻即將陷落時,
「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即國際紅十字會的前身,說服普魯士人,允許他們護送城中的老人、
婦女和兒童,總共兩千五百人出城。
瑞士中立政策的立場自此已非常清楚,瑞士拒絕為他國人民追求政治理想或價值背書,在外 交政策上仍舊堅持「置身事外」或「靜坐不動」,但是在「人道主義」上,給了所有歐洲人必要 的協助。 (節錄自張亞中 小國崛起: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
(乙)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請先分析(甲)文中,瑞士所面臨的外交困境與因應策略,再比較與(乙)文鄭國 燭之武說服秦 君的策略上有何異同之處,並針對當前臺灣外交處境,抒發你的評論或感想。
【寫作提示】
1.本文共有三個問題,需掌握問題要求,逐項回答。
2.首先需整理小國崛起: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中,瑞士作為一個小國,面臨了何種外交危機,以 及它所採取的策略為何。須能判斷出關鍵詞:「中立」、「姿態低」、「人道關懷」。
3.再對比本課課文燭之武說服秦君的策略,比較兩者在「小國」困境中所採取的策略有何異同,
具體說明。
4.最終,借鑑中外歷史,這些小國的求全之道,其實都可以與臺灣目前的時空環境做連結,若能 藉此刺激、省思本身,則更見思考境界。
盧安達大屠殺
鏡頭背後/盧安達百日:種族滅絕,盧安達大屠殺的25週年 2019/04/08 轉角24小時
「我選擇原諒...否則我無法重拾平靜。」這個星期日是「盧安達大屠殺」的25周年忌日,從 1994年4月7日開始到7月15日為止,超過80萬的圖西族(Tutsis)在這100日內慘遭當政 的胡圖族(Hutu)屠殺;25年後,盧安達已成為東非經濟發展最穩定的「模範國家」,但當年 大屠殺所留下的膿瘡,卻仍以不同形式持續困擾著「重生的盧安達」。
盧安達大屠殺真正的觸發引信,始於1994年4月6日。當時,盧安達總統——胡圖族的獨 裁者,哈比亞利馬納(Juvénal Habyarimana)——所乘坐的小客機,在首都吉加里上空,遭到
「不明的防空飛彈擊落爆炸」。哈比亞利馬納總統與同行的蒲隆地總統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 Ntaryamira)當場死亡。群龍無首的盧安達,一時陷入集體混亂。
哈比亞利馬納任內,曾大力推動針對圖西族少數派的「種族清洗」,並觸發兩族在90年代初 期的頻繁交戰;再加上墜機身死的兩位總統,都是胡圖族出身的領導人。於是一時之間,「圖西 族發動暗殺」的謠言,才刺激了盧安達軍方與胡圖族激進主義者的「復仇行動」——一場遍及全 國的「種族滅絕」大屠殺自此爆發。
1994年4月7日,針對圖西族的滅絕屠殺正式展開。各種無差別強暴、虐殺、處決、縱火,
在短短100天內殺死了超過80萬名圖西人——瘋狂的子彈與砍刀,以每日將近1萬死的屠殺速 率,快速消滅了盧安達10%的人口;也殺盡了圖西族總數的70%。
儘管當時血流成河的瘋狂,震撼了世界;但整整百日之間,對於阻止暴力,國際社會卻是毫 無作為。直到流亡烏干達的圖西族武裝「盧安達愛國陣線」(FPR),在現任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的領軍下強勢重返,並於7月15日攻佔首都吉加里後,整場血腥才終於「劃下句
點」。卡加梅掌握政權之後,以「重建國家」為名,將盧安達打造成了「開明專制」的獨裁政體
——在他治下,盧安達的經濟得到高度發展;過去的仇恨與族群差異,也透過一系列強力的法律 管制而被完全壓制,成為貌似和諧但「不可言說」的社會禁忌。
「我明白,我們不可能全然地體會那些倖存者的孤寂與憤恨;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得一次又 一次地要求他們,請大家寬恕、請大家為了這個國家的重生作出『必要的犧牲』...有任何痛苦與 仇恨的情緒,我都得請大家好好把它們藏起來。」在悼念活動上,卡加梅如此表示。
在7日的紀念活動中,卡加梅先是在吉加里大屠殺紀念公墓,點燃了象徵悼念的紀念聖火。
之後稍晚,數萬名盧安達民眾也湧入了吉佳里國家足球場,在黑暗中舉起燭光,聆聽大屠殺倖存 者們對於死亡的親口見證,以及和解原諒的希望誓詞。「我選擇原諒,因為仇恨永不可能讓你平 靜。」49歲的穆卡魯琳達(Alice Mukarurinda)在大屠殺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卻對《衛 報》表示:自己早已經放下了仇恨。
「在大屠殺中,也有胡圖族人為了保護圖西族的朋友而死。如果真要怪誰的話,我們只能怪 過去的政府不公不義。我認為那些殺害我家人的人們已經對我道了歉,我也選擇了原諒——對我 們來說,擁抱未來,或許更為重要。」穆卡魯琳達表示,自己選擇放下,因為她知道當前的和平 與和諧「得來不易」,她不願因報復而成為與那些屠殺兇手一樣的人,也不願讓自己的國家再冒 險重複一次對立的悲劇。但同樣作為受害者,每個倖存的故事與選擇,卻都不盡相同。像是12名 家人慘遭殺害的卡勒克濟(Jean Claude Kalekezi),就無法接受當前這種「不明不白的刻意寬 恕」:
「政府只會逼著我們、要活過來的大家『選擇原諒』;但就在此時、就在現在,還有好多殺 人兇手藏身在民間——他們歌照唱、舞照跳,對過去的滿手血腥隻字不提,只要不說出死人埋在 哪裡,他們就是無罪者。於是新的房子蓋在萬人塚,『新生』的盧安達就建在冤魂的犧牲上 頭...。」「或許其他人可以選擇原諒。」卡勒克濟說,「但我沒辦法。永遠都沒辦法。」
儘管盧安達本國,與聯合國所成立的「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R)曾持續追查並定 罪,但由於行兇者的數量過於龐大,究責行動也確實難以交代全局。
《衛報》同時指出,在大屠殺過後,掌權的卡加梅以國家和解為名,嚴禁所有政壇反對異議 的挑戰。儘管其政權與其他專政國家相比「相對清廉有效率」,但許多質疑者也擔心:如果那天 卡加梅不在了、大屠殺的記憶遠去了,盧安達是否還能繼續維持眼下的「和解精神」?另一方面,
由於盧安達大屠殺的施暴規模與強度過高,直到25年後的今天,各種醫療與社會問題仍不斷隨時 間惡化浮出。
像是大屠殺倖存者中,約有35%後續回報出現有「精神官能後遺症」,但眼下的社會與醫療 資源,卻不足夠以主動馳援;此外,像是在大屠殺中因大規模強暴而誕生的新一世代,也慢慢追 究起自己的禁忌身世。但種種困難的提問,25年後的盧安達也不全都備好了答案。
1.盧安達大屠殺的導火線是甚麼?為什麼當時的內戰卻沒有其他國家介入調停?
2.如果你也是身處在當時的盧安達,你的好友或是同學、師長是不同族裔,你會有甚麼作為?
保護或是反目?
3.看完了「聽說歷史003 視而不見的殘酷-盧安達大屠殺」之後,給了你甚麼人生啟示?
4.依你從小到大對於戰爭的記憶,描述依任何一場戰役的交戰國、導火線、交戰緣由、雙方 首腦、死傷程度(人口數)、波及程度、歷時時間。
5.請以書信體的模式,寫下如果你是當時的你如何說服親友們不要再互相殘殺,放下種族仇 恨。
第 1 課 〈燭之武退秦師〉問題引導學習單
第一段
1.從文中可知,晉國為何發動戰爭攻擊鄭國?(擷取訊息)
答
2.由第一段的敘述,可推出圍攻鄭國的軍事行動,是由哪一國發動的?(文意推論)
答
第二段
3.佚之狐為何說「國危矣」?他認為要解決鄭國眼前的困境,必須要採取什麼策略?(文意推論、
擷取訊息)
答
4.從燭之武推辭的話語中,可以推斷他與鄭伯之間的互動有何狀況?(文意推論)
答
5.鄭伯用什麼方法來說服燭之武?而燭之武先推辭後應許的原因為何?(文意推論)
答
第三段
6.燭之武遊說秦伯時,為何開頭即說「鄭既知亡矣」?(文意推論)
答
7.燭之武認為鄭國存在對於秦國會有什麼好處?(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8.燭之武遊說秦伯時,為何八次稱秦穆公為「君」,其用意為何?(文意推論)
答
9.燭之武遊說時,提及晉惠公「朝濟而夕設版」一事,其居心為何?(文意推論)
答
10.燭之武認為晉國滅掉鄭國之後,對於秦國將造成什麼威脅?(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11.燭之武遊說秦穆公使秦軍退兵,他運用了哪些遊說技巧?【問題討論一】(作法探討)
答
第四段
12.燭之武遊說之後,秦穆公有哪些舉動,而化解鄭國眼前危機?(擷取訊息)
答
13.請就秦穆公退兵的決定,說說你的看法。【問題討論二】(延伸思考)
答
第五段
14.為何子犯會建議晉文公去攻打秦軍?(文意推論)
答
15.晉文公為何不聽從子犯的建議去攻打秦軍?(擷取訊息)
答
16.如果你是晉文公,你會做出怎樣的決策?其理由何在?(延伸思考)
答
17.晉文公拒絕子犯的建議,除了顧全大局的考量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請提出你的看法。【問 題討論三】(延伸思考)
答
課後統整
18.第二段記錄三個人所講的話:佚之狐、鄭文公、燭之武,試由內容分析這三個人的處事能力。
(延伸思考)
答
19.本文以人物對話來交代情節發展,請指出佚之狐、鄭伯、燭之武、晉侯的對話怎樣帶動故事的 發展。(作法探討)
答
20.從燭之武退秦師中,可以看出春秋當時的國際情勢有何特色?(延伸思考)
答
21.春秋經一字寓褒貶,本文中孔子稱晉文公、秦穆公為「晉人」、「秦人」,其用意為何?其原 因為何?(文意推論)
答
22.從本文中經與傳的文字,可看出左傳與春秋經二者的關係為何?(作法探討)
答
23.左傳與世說新語、戰國策並列中國說話寶典,從燭之武的遊說方式中,你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 樣溝通或談判的技巧?(延伸思考)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