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電子會訊主題 - 臺灣護理教育學會
Teks penuh
(2) 社團法人臺灣護理教育學會 Taiw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 Education 【第49期】電子會訊主題 疫情之下,遠距科技護理教育新常態『New Normal』 – 讓「教」與「學」零距離 The "New Normal" of Virtual and Technological Nursing Education during Pandemic- Zero Dist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目 錄 一、主編的話(謝佩倫 助理教授) ......................1 二、運用播客於護理教育,成為數位說故事平台 (郭倩琳 副教授)................................ 2 三、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融入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吳婷婷主任/呂彥勳碩士生/呂宜臻博士生)......... 6 四、COVID疫情期間-護理教育線上教學和學習經驗 (鄭潔 助理教授) ............ .................. 13 五、疫情下的遠距護理實習思維(黃于真實習指導教師)... 16 六、109年度優良護理教師心得分享.................... 20 七、2021.09.25 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活動報導........ 30 八、2021.08.12-09.05『線上實習教學策略分享』系列學術 活動報導........ .............................. 33 九、永久會員榮譽榜(32位) ..........................36.
(3) 【第 49 期】電子會訊主題 疫情之下,遠距科技護理教育新常態『New Normal』讓「教」與「學」零距離 The "New Normal" of Virtual and Technological Nursing Education during Pandemic- Zero dist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主編的話. 謝佩倫 助理教授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改變了大眾習慣的生活方式,各行各業因應防疫祭 出不同調整,而教育業也不例外,疫情之下讓遠距教育成為新常態『 New Normal』。在以不群聚、減少出門的前提之下使用遠距教學,無論是使用視訊、 直播、數位影片、播客、虛擬實境…等方式,達成防疫的目的同時又不影響學習 成效,疫情期間如何運用遠距科技相關素材融入護理教學與學習顯得重要。 本期會訊特邀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郭倩琳副教授 分享『運用播客於護理教育,成為數位說故事平台』;另外,由國立雲林科技大 學吳婷婷副教授兼技職所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分享『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融 入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以及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鄭潔助理教授分 享『COVID 疫情期間-護理教育線上教學和學習經驗』;最後,由崇仁醫護管理 專科學校黃于真實習指導教師分享『疫情下的遠距護理實習思維』。 透過本次主題提供各校於護理教育、臨床實習因應新興傳染疾病防疫運用遠 距科技於護理教學實務的多元經驗,提供未來創新與推動遠距科技醫護教育參 考。. 1/36.
(4) 運用播客於護理教育,成為數位說故事平台 郭倩琳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副教授 壹、前言 歐美在過去 20 年中,醫學播客(podcast)的數量和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 從學校講座到醫院繼續教育,越來越多的播客被運用於傳遞醫學知識。由於透 過該平台可以接觸到廣大聽眾,播客作為醫學教育平台的數量不斷增加,收聽 播客也成為學習者偏好的資訊接收方式之一。COVID-19 疫情期間,國內許多教 育訓練課程多半暫停,而播客的機動與便利性,或許能成為醫護人員的另一種 學習管道。本文介紹 podcast 的緣起與發展,於醫護教育之運用,另分享筆者 於研究生的創新課程作業設計,目標為提供學生結合醫護專業與數位科技的實 作經驗,以提升其創新、合作及溝通技能。 貳、Podcast 的緣起與發展 Podcast 一詞取自蘋果電腦 iPod 與 broadcast(廣播)的結合,首次出現 於 2004 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進而收錄於《牛津英語辭典》,2005 年 開始於歐美流行。Cho et al. (2017)定義 podcast 為透過 Internet 發佈的音 頻廣播,且能夠透過網頁、iTunes、手持設備等平台使用,中國稱其為「播客」。 在歐美地區,podcast 因低成本、易於製作、快速分送的特性,在許多流 行或專業領域均廣受歡迎,僅在 Apple podcast 上就有超過 50 萬個 100 種語言 的活躍 podcaster。然而,台灣直到 2019 年才逐漸受到矚目,因為 SoundOn、 Firstory 兩家本土平台公司,提供使用者中文與優化介面服務,降低創作者和 使用者的進入門檻;加上智慧型手機、藍芽耳機的普及,以及吃到飽的網路方 案,為 podcast 營造發展環境,使節目數量由 2019 至 2020 年成長了 60 倍。2019 年 SoundOn 公司比較美國、中國和台灣的 podcast 聽眾,發現美、中的使用率 近 35%,但台灣僅為 3.5%,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且台灣聽眾以女性居多(60%), 通常在搭/騎車、閒暇無事、作家事、讀書或工作時收聽節目,目的為娛樂、休 閒及提升專業知識(蕭,2021)。 播客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應用程式,具有改善學習經驗和提高學習效率的 潛力。它將音頻和視頻組成一系列有共同主題的節目,在網絡上發布,允許聽 眾訂閱該系列並自動接收新節目。教師可以將個人的教學講座存檔,製作欲補 充的視聽教材,透過播客發布供學生聆聽。而學生和其他感興趣的人,可以輕 鬆地取得播客內容。此外,也可以設計成家庭作業,鼓勵學生創建和分享他們 的播客,學習計劃、編寫和錄製內容、編輯音頻、上傳等技術。雖然播客已被. 2/36.
(5) 廣泛運用於高等教育且受師生接受,發現能夠提升教學成效,但仍需對播客內 容進行嚴謹的審查與教學研究(Najafipour, Najafipour, & Raoofi, 2020)。 叁、Podcast 於醫護教育之應用 護理與助產教育於過去數十年經歷許多變革,在學校與臨床均朝向以學生 為中心的學習、教學與評估的方向發展。互聯網和行動載具等進步,亦引領高 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使教育者能設計和提供隨時隨地可取得的互動 式教材(O'Connor, 2020)。播客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精神,可為具備資訊素 養、渴望參與互動的新世代學生,提供可行的教學策略與工具。它能為傳統的 面對面講述,補充額外的視聽教材,將數位教材透過線上傳遞,學生只要訂閱 網路服務,即可共享、傳輸或將檔案下載到行動裝置或電腦。 國外研究顯示,運用 podcast 於醫學知識的學習是有效且被接受的 (Tarchichi and Szymusiak, 2020)。2019 年一項對播客內容的調查發現,在 19 個醫學次專科中,急診醫學擁有最活躍的播客與最多可用內容,其次為內科、 婦產科,而神經外科、病理學、物理治療、復健及泌尿科尚有很大的創作空間。 作者期待醫師們看到播客提供內容的價值,主動創建和傳播新資訊,以擴展特 定領域的專業知識(Little et al, 2020)。 肆、運用 podcast 於數位說故事 近年來因應科技發展,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教學研究迅 速增加,然而於國內護理教育的文獻仍屬有限。數位故事結合個人敘事與多媒 體(如影像、音樂、旁白、動畫) ,創作出 3-5 分鐘的視頻。醫療專業人員將個 人的生活經歷,製作成數位故事,除了作為正式教學體驗的一部分外,同時影 響其知識、態度及價值觀。研究指出,不論從創作者和聽眾的角度來看,數位 故事對醫護專業人員都有正向的學習效益。例如,護理學生聽了學姊的照顧故 事,體會到前輩也曾經歷新手的角色轉換,因而受到激勵,進而反思如何因應 臨床實務的挑戰。 過去的數位故事,多是透過 Youtube 或是網站的管道呈現影像視頻。近兩 年,podcast 在台灣逐漸風行,以語音型態呈現各類型的主題。Podcast 雖無視 覺影像,但透過聲音,可以對物品、事件進行更深入、更具故事性的描述,或 是以比較手法,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對創作者而言,硬體技術的進入門檻較低, 僅需要麥克風和音檔剪輯軟體,但想要吸引分眾,則要有獨特的主題內容,加 上吸引人的節目片頭、圖片及標題。由於 podcast 支援多種平台(臉書、IG、 KKBox、Spotify),不需要觀看畫面或文字,聽眾得以用輕鬆的心情,一邊開車、 運動、做家事,一邊收聽,或者將節目下載後反覆聆聽,正符合現代人的生活 型態,尤其是醫事人員及臨床教師的需要。然而,台灣對於利用該媒體作為醫 3/36.
(6) 護人員的教學輔助工具,或內容開發的相關研究仍屬有限。 筆者於碩士班的課程中,設計故事創作作業,內容乃以臨床發生的故事, 延伸探討議題、反思或臨床教學策略。由於學生多是臨床的資深護理師,需擔 任新人的臨床教師,具備多元的實務與教學經驗,故要求每位同學寫出一個印 象深刻、觸動人心、具啟發性的故事。故事主角可以是自己、同儕、病人或家 屬,邏輯性的描述故事的情節,加上故事想傳達的理念或啟示,列出教學重點、 可運用的教育理論或教學策略,最後總結該故事的臨床應用,以利聽眾學習。 全班同學分工撰寫企劃書、個人故事、訪談稿,扮演主持、錄音、剪輯配 音、宣傳等角色。以主持人訪談的方式,將故事錄製成音檔,最後完成 12 集的 教育性節目—「師培沒教的事」 ,每集約 30 分鐘。彙整學生的心得發現,他們 以聽者的角度,了解節目內容需要輕鬆且提供有用資訊,嘗試連結過去經驗與 理論,為每個故事賦予意義,探索節目的錄製過程、播客的口語表達技巧,為 每集節目上架感到興奮和成就感,覺得這個學習經驗與作品,是全班集體創作 的畢業禮物。支持說故事是一種促進反思的教學策略,藉由分享自己與聆聽他 人的故事,感受不同的情緒,不僅提升同儕之間的關係,也培養信任和尊重 (Gilliam, et al., 2020)。運用播客實作,可以培養學生說故事的能力,也 是科技融入醫護教育的創新方法。期許台灣的播客內容,也能擴及醫護教育的 範疇。 伍、參考資料 蕭有涵. (2021). 節目一年成長 60 倍態勢驚人-Podcast 來襲,聽覺市場蓄勢待 發. 禪天下,191,60-64。 Cho, D., Cosimini, M., & Espinoza, J. (2017). Podcast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Korean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9(4), 229–239. https://doi.org/10.3946/kjme.2017.69 Gilliam, E. H., Brunner, J. M., Bolan, J., Lee, S., Nuffer, W., Franson, K. L., & Thompson, M. E. (2020). Cultivating a culture of reflection among pharmacy students through storytel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84(4), 7633. https://doi.org/10.5688/ajpe7633 Hurst, E. J. (2019). Podcast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Journal of Hospital Librarianship, 19(3), 214-226. https://doi.org/10.1080/15323269.2019.1628564 Little, A., Hampton, Z., Gronowski, T., Meyer, C., & Kalnow, A. (2020). Podcasting in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content by specialty.. 4/36.
(7) Cureus, 12(1), e6726. https://doi.org/10.7759/ cureus.6726https://doi.org/10.1080/15323269.2019.1628564. Najafipour, S., Najafipour, S., & Raoofi, R. (2020). The role of Podcasting in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Virtual Learning in Medical Sciences, 2(1), 34-40. O'Connor, S., Daly, C. S., MacArthur, J., Borglin, G., & Booth, R. G. (2020). Podcasting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102827. https://doi.org/10.1016/j.nepr.2020.102827 Tarchichi, T. R., & Szymusiak, J. (2020). Attending physician's attitudes toward podcasting as a source of medical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40(2), 141-144. https://doi.org/10.1097/CEH.0000000000000291. 5/36.
(8) 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融入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吳婷婷 1、呂彥勳 2、呂宜臻 3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1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2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3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無論是課堂或是任何場所,科技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影片學習為 現今常見學習工具之一,本研究對象為台灣某科技大學,30 名大四護理系學生。 主探討護生老人長期照護課程期末測驗,將數位評分與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 驗(OSCE)結合,並針對其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將數位影片 分割之回饋融入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之學習滿意度,採積極正面的態度, 並能強化護理學習成效,進而提升臨床技能知識的表現。 關鍵字:數位影片分割、回饋、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學習滿意度 壹、前言 二十世紀,視聽媒體與教育的結合,顛覆了數十年來用演說和紙本教科書等 在教育媒體的優勢之地位,且使用網際網路連結應用的多媒體影片裝置也越來 越普遍,學生從中可快速獲取這些教材(Nagy, 2018),隨著網路學習的發展, 經由影片進行學習成為一種趨勢(Adesope & Nesbit, 2012)。 影片相關的教學策略不勝枚舉 (de Lima Lopes et al., 2019; Herron, Powers, Mullen, & Burkhart, 2019; Stone, Cooke, & Mitchell, 2019),透 過影片提供護生能視需要而多次複習和觀看,教育影片可提供護生未曾接觸過 的經歷的常規臨床情境,且能有機會於臨床示範教室中透過假病人練習 (Cardoso et al., 2012),此外,影片輔助護理模擬亦有助於激勵學生,提升 滿意度和心理動作神經技能(Hansen et al., 2011; Baptista et al., 2016) 提高當代臨床技能教育的品質。 評估訊息或回饋,幫助學習者和教師確定哪些數位學習解決方案需改進,及 如何改進(Peterson & Irving, 2008)。護生經由影片學習,其回饋取決於通 過評估收集的訊息。回饋集中如何處理訊息並將其傳輸給特定的學習者,以使 這些數據成為後續表現的助益(Pérez-Segura, Sánchez Ruiz, González-Calero,. 6/36.
(9) & Cózar-Gutiérrez, 2020)。評估和回饋兩者結合一起,更能使學習者對數位 學習系統感到有趣且更有助於自主學習。 貳、文獻探討 一、影片教學導入護生學習 影片教學策略「分割」(Segmentation)是常見策略之一,從業者或教材開發人 員可以將學習教材分成較小的範圍,使學習者能處理瞬態現象(Spanjers, van Gog, Wouters, & van Merriënboer, 2012) ,通過細分將主題分解為多個部分 來顯示其基本結構,降低認知負荷(Spanjers et al., 2010),削減了學習者的 認知負荷並擴增了學習量(Hassanabadi, Robatjazi, & Savoji, 2011)。 二、OSCE 與 E-OSEC 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是護理教育中,以客觀的方式對護生的模擬臨床能 力進行評估。每個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向標準化患者展示特定的技能和行 為,通常包括一個巡迴或一系列簡短的評估任務(或每一站) ,每個任務由測驗 官使用預定的客觀評論進行評估。OSCE 使用在醫學教育評量的方式已行之有年, Losh (2013)於研究調查中顯示超過 80%以上的學習者強烈同意或同意在 OSCE 中 觀察到的每一站結束時收到的回饋都是有幫助。 E-OSCE 是將 OSCE 與數位電子評分結合,與傳統評分相比,電子評分能對於 學生技能回饋訊息的分析上能大量節省在紙張和人力上的成本,分數計算也能 更加準確(鄭等,2015),且研究指出大多數的評分員對於電子評分結合 OSEC 的使用上很滿意並操作上較於紙張容易,更易於考官對於學生技能上的評估 (Meskell et al., 2015),藉由資訊化的方式在考試的運行效率與學生的滿意 度都接有提升(韓等,2017)。由數位評分比較於傳統紙張評分,數位備份的 技術讓影片和成績等資料保存的安全性與其現都大幅提升,且讓教學者與學習 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能夠取得資料檢視並能重複觀看(吳等,2010)。 叁、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實驗對象為台灣某科技大學護理系四年級學生,在修完老人長照護理相關 課程後,於期末進行客觀結構是式臨床測驗。學生男性 15 名,女性 15 名,共 計 30 名,平均年齡為 21 至 22 歲。 二、測驗環境 每站測驗皆有一名測驗官與標準化病人(SP),測驗內容以老人長照能力評估, 包含測驗分為三站。第一站為老人生理、心理、社會、及認知功能評估,第二 站為老人溝通及日常生活評估,第三站為失能老人搬運及位移能力評估,考官 會依每站任務分別細分為 10、12 與 11 項動作的正確度進行 0 至 3 分的評分, 7/36.
(10) 並在最後做總體表現 0 至 5 分的評分。如圖 1 所示。. 圖 1 考場動線圖. 三、研究工具 研究將使用平板電腦於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並結合數位系統評分,評分系 統操作方式簡而易懂。 3-1、教師評分系統 測驗官依照選單上訊息點選擇評分教師、考生梯次、測驗學生後按進入測驗 即可進入評分介面,進入介面後依學生在每個步驟的正確程度分別以「0.沒有 做到」「1.部分做到」「2.完全做到」三種選項進行評分,最後一項考生總體表 現則有 0 分「差」到 5 分「優秀」的評分選項。如圖 2 所示。. 圖 2 教師評分系統. 3-2、學生查詢系統. 8/36.
(11) 測驗結束後,學生也可從系統介面查詢個人成績,如圖 2,查看測驗中每個 步驟的完成程度與分數。此系統學生能從影片中看到自己個人測驗當下操作的 狀況。為避免學生感到無聊,並讓他們專注於影片中,將影片分割成每個步驟, 增加學生認知能力,通過使用的視覺效果來確保內容的可消化性(Sood, 2016)。 由點選表單並從畫面右上方觀看所操作步驟的影片,迅速發現自己的失誤與問 題,使學生能即時清楚知道不足之處,同時修正並反覆練而進而熟悉各項操作。. 圖 3 數位評分查詢系統. 肆、護生於學習滿意度檢定分析結果 「回饋」(Feedback)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學習成效的方 式,Perron et al.(2016)認為回饋幫助學生提高臨床診斷、身體檢查和溝通的 技能。Fukkink et al.(2011)亦表示影片回饋能幫助學習者實現接受的訊息與 相關技能的提升。 透過電子評分導入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於測驗後提供每位學生個人化數位 影片分割回饋,探討是否影響護生的學習滿意度。研究之滿意度採 Likert 5 點 量表。透過單一樣本 t-test 分析,檢驗值為 3.5,並進一步質性訪談。如下表 1 所示。. 9/36.
(12) 表 1 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對於護生的學習滿意度統計分析. 滿意度. N. M. t值. SD. p. 30. 4.30. 8.415. .523. .000***. *** p < .05. 其 p =.000 < .05,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對於護生臨床測驗的學習滿意度成效有 顯著差異;其值均為 4.30,指出護生對於數位影片分割之回饋對於護生臨床測 驗的學習,採積極正面的態度。 之中,護生表示相當同意「影片回饋的方式比書面回饋更好。」 、 「我希望在 接下來的學習中能收到影片回饋,而不是書面回饋。」皆表示影片能呈現紙本 無法傳遞的訊息。 也有護生表示「影片觀看雖然能看到影片畫面,但有些操作背對鏡頭就無法 看到自己的動作。」、「因角度問題也造成看不清楚當時哪邊操作沒做完整」從 中得知護生表達某些資訊量不足的部分,並對回饋畫面的視角感到不足,若增 加第一與第三人稱多視角結合的影片,提供學生不同的視角,則能對學生的學 習表現有所提升(Boucheix, Gauthier, Fontaine & Jaffeux, 2018)。 伍、結論與未來展望 醫療與教育體系在科技的進步下跟著發展,許多護理課室教學與臨床課程 也融入行動科技學習(吳、呂、張,2017) 。而分割效應則是將連續影片分割成 有意義的小片段,藉此減低學習者認知負荷,Jeffries (2005)指出,將科技引 入臨床實踐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並提高所獲得訊息的準確性 (Wu, 2014)。根據研究數據結果,多媒體影片分割回饋確實能有效幫助護生於 臨床測驗的滿意度,進而讓護生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成績也有明確增進。 此結果最終證明多媒體影片分割回饋對護生之學習有其助益,並擢升學習滿 意度。 陸、參考文獻. Adesope, O. O., & Nesbit, J. C. (2012). Verbal redundancy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1), 250. Baptista, R. C., Paiva, L. A., Gonçalves, R. F., Oliveira, L. M., Maria de Fátima, C. R., & Martins, J. C. (2016). Satisfaction and gains perceived by nursing students with medium and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rse Education Today, 46, 127-132. Cardoso, A. F., Moreli, L., Braga, F. T., Vasques, C. I., Santos, C. B., & Carvalho, E. C. (2012). Effect of a video on developing skills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10/36.
(13) stud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otally implantable 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2(6), 709-713. de Lima Lopes, J., Baptista, R. C. N., Lopes, C. T., Rossi, M. B., Swanson, E. A., & de Barros, A. L. B. L. (2019). Efficacy of a video during bed bath simulation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psychomotor skill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99, 103333. Fukkink, R. G., Trienekens, N., & Kramer, L. J. (2011). Video feedback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utting learning in the pic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3(1), 45-63. Hassanabadi, H., Robatjazi, E. S., and Savoji, A. P. 2011.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egmentation and modality methods in 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al animation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1481– 1487. Hansen, M., Oosthuizen, G., Windsor, J., Doherty, I., Greig, S., McHardy, K., & McCann, L. (2011). Enhancement of medical interns' levels of clinical skills competence and self-confidence levels via video iPods: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3(1), e29. Herron, E. K., Powers, K., Mullen, L., & Burkhart, B. (2019). Effect of case study versus video simulation on nursing students' satisfaction, self-confidence, and knowledge: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Nurse Education Today, 79, 129-134. Jeffries, P. R. (2005).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Simulations used as teaching strategies in nursing.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26(2), 96-103. Losh, D. (2013). The value of real-time clinician feedback during OSCEs. Medical Teacher, 35(12), 1055-1055. Meskell, P., Burke, E., Kropmans, T. J., Byrne, E., Setyonugroho, W., & Kennedy, K. M. (2015). Back to the future: An online OS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nursing OSCE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5(11), 1091-1096. Nagy, J. T. (2018). Evaluation of online video usage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9(1). Peterson, E. R., & Irving, S. E. (200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8(3), 238-250. Pérez-Segura, J. J., Sánchez Ruiz, R., González-Calero, J. A., & Cózar-Gutiérrez, R. (2020).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feedback on listening and reading skills in the learning of EF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23. 11/36.
(14) Perron, N. J., Louis-Simonet, M., Cerutti, B., Pfarrwaller, E., Sommer, J., & Nendaz, M. ( 2016) Feedback in formative OSCEs: Comparison between direct observation and video-based formats.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 21, 32160. Stone, R., Cooke, M., & Mitchell, M. (2020).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confidence in clinical skills using video. Nurse Education Today, 86, 104322. Spanjers, I. A., van Gog, T., Wouters, P., & van Merriënboer, J. J. (2012). Explaining the segmentation effect in learning from animations: The role of pausing and temporal cue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9(2), 274-280. Spanjers, I. A. E., van Gog, T., and van Merriënboer, J. J. G. 2010.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ow Segmentation of Dynamic Visualizations Optimizes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4), 411–423. Wu, T. T. (2014). Using smart mobile devices in social-network-based health education practice: A learning behavior analysi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4(6), 958-963. 吳心楷、宋曜廷、簡馨瑩(2010)。錄影分析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4),1-37。 吳婷婷、呂宜臻、張磊(2017) 。行動科技導入於護理教育之現況探討。護理雜 誌,64(6),19-25。 鄭競力、羅雋宇、楊光耀、舒濤、厲岩(2015) 。OSCE 評價與回饋系統的建立 與應用。中國高等醫學教育,9,51-52,89。 韓鳳萍、楊婧、金曉燕、管靜、李珂、任國華、路潛(2017) 。訊息化考試運行 系統在護理學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中的應用效果。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5, 3301-3304。. 12/36.
(15) COVID 疫情期間-護理教育線上教學和學習經驗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during COVID pandemic in nursing education. 鄭潔 助理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 新冠肺炎讓很多既有的現實需求浮上檯面,不管是精神衛生層面?還是高等 教育線上教學的計畫與執行。本文僅以筆者在華盛頓大學從 2020 年 3 月 6 日因 疫情轉換為線上教學以來,本校所做的準備和全校 3,588 名學生線上教學、學習 經驗評值結果進行分享。線上教學計畫建議可從三個面向做準備:行政及學習 環境規劃、弱勢族群權益、使用模擬學習輔助臨床實習。 行政及學習環境規劃 讓線上學習資源與校內各單位分享及合作是關鍵。首先,學校應設立一個 專屬新冠肺炎資訊的網頁,包括: 線上教學相關政策、資訊室的聯絡及服務項目、 畢業典禮如何執行、國際學生因線上教學而可能產生的問題、學生及教職員的 心理諮商…等。讓全校資訊能一致,能讓身處在充滿不確定性疫情中的全校師 生們,能夠擁有可信任的指引方向。 弱勢族群權益 想像當大家都必須在家工作在家學習,但家裡若只有一台電腦,該如何分 配?想像當家中網路不穩定,故大部分的學習活動需要在提供免費網路的公共 空間進行,但因為疫情管制政策而關閉原有室內的公共空間而無法順利學習時, 該怎麼辦? 受到疫情影響可能中斷弱勢族群的學習,身為護理教師,應確保弱 勢學生不因疫情及資源不均而讓學習受阻礙,在做決策時須納入弱勢族群維護 其權益。因此,在轉換為線上學習前,應先了解學生(尤其身心障礙學生)既有資 源是否足夠支持他們在線上的教學環境達成學習目標,是必要措施。而相對應 的資源提供,包括租借儀器供遠端學習、管制及安排室內空間(如:圖書館、電腦 教室),讓學生疫情期間仍有機會使用校內資源。 使用模擬學習輔助臨床學習 因為疫情影響而無法到醫院實習,這一點讓所有的護理教育者都非常的擔 憂。主要擔憂兩個方面,其一:如何規劃;其二:如何評值。本校使用線上模 擬教學(simulation)及其他替代方案,像是成立護理學生針對輕症民眾提供線上諮. 13/36.
(16) 詢及衛教、訓練護理學生施打疫苗…等來因應。此系統為業者已發展出的既有 教學內容,教師需針對各科目的教學目標來選擇及微調內容。此外,華盛頓州 護理委員會原本就立法可有百分之五十的護理考照時數以示教室及線上模擬教 學來進行,疫情期間委員會也修法將原定的線上教學代替考照時數,變為一小 時線上教學可換算成兩小時考照時數。 另一方面,關於線上學習對於學生畢業後臨床能力有什麼影響,文獻指出 模擬學習對護理教育有其實用性(Norman, 2012; Koukourikos et al., 2021),以及模 擬教學讓學生涉足更多在臨床實習可能沒有機會遇到的情境。然而,亦有文獻 指出還需要更多長期追蹤研究來了解模擬學習因應臨床實習對護理能力的影響 (Foronda et al., 2020; Stanford, 2010; Norman, 2012)。 華大護理系上收集學生對模擬學習的感想,總結有三點: 首先,線上學習系統的可及性及易用性會影響學習意願;第二,線上模擬 學習因無法有互動及問答,若加入範例有助於學生了解模擬案例的情境;第三, 有模擬案例可使學生因反思或是連結個人經驗,此時模擬學習後的討論 (debriefing)就可派上用場。學習活動後的討論有助於支持學生、確認學習成 效、及訂立個別性的學習計畫。 在執行線上學習後,學校滾動式的透過問卷評值學生的學習反應, 統整出 五點學生的共同反饋: 首先,線上學習讓學生更有彈性的學習規劃及時間安排,對學習有正向效 益。第二,學生認為教師們對學生面臨的困難能夠有同理心並且作出合理的調 整(accommodation),可有效降低學生的壓力。第三,教師們對於學生在線上 學習表現之規範及期待必須清楚,例如:是否規定學生必須在每一堂課程都參 與,還是可以接受學生因個別狀況而定觀看課程錄影並完成學習活動等,如前 述提供資訊一致性可減少學生不確定感。第四,學生仍需要與同儕互動討論的 機會,故在線上教學時間可規劃討論時間及隱私空間,如:可使用 zoom 的小組 討論室(breakout rooms)功能。最後,提供一對一的學生與教授會面時間有助 於在遠端學習中與學生的連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及調整遠距教學 的措施,還有教師的支持亦可降低學生焦慮壓力。 新冠疫情衝擊除了改變教育與學習,同時影響多數人的生活,筆者在精神 衛生領域研究及服務多年,統整出五點在日常生活中執行之小撇步讓大家在疫 情之下能身心平衡,如下: 1. 訂立每日日常活動行程: 在家工作時間增加造成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故建議每日能有規律的日 常活動,像是起床時間、用餐及運動時間規劃。 2. 減少涉略會增加個人焦慮的活動如睡前看疫情相關新聞:. 14/36.
(17) 不同的資訊來源,資訊的可信度,及疫情的不確定性,都是多數人的焦慮 及壓力來源。尤其避免在睡前觀看新聞,以免影響睡眠及次日的精神。 3. 在感到不確定感時找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來做: 不管是把堆積已久的文件和想整理很久的書桌清理好,做自己有興趣的是 像是手工、園藝、玩動物森友會…等需要時間累積的事情,可以讓自己看到 改變與進展。 4. 保持人與人的連結: 疫情讓很多人少了互動的機會,即使是遠端互動,也要刻意的安排出時間, 以持續保持社交及人際互動對於心理衛生的幫助。 5. 反思: 這次的疫情對社會、家庭、個人造成的影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因 此,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您,對於台灣護理教育有熱忱及專業的您,也可以 跟我一起反思,有什麼因新冠肺炎而浮上檯面的現實狀況是我們能夠攜手改 變及努力的? 參考文獻: 1. Foronda, C. L., Fernandez-Burgos, M., Nadeau, C., Kelley, C. N., & Henry, M. N. (2020). Virtu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spanning 1996 to 2018.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15(1), 46–54. https:// doi.org/10.1097/SIH.0000000000000411 2. Koukourikos, K., Tsaloglidou, A., Kourkouta, L., Papathanasiou, I. V., Iliadis, C., Fratzana, A., & Panagiotou, A. (2021). Simula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 Acta Informatica Medica , 29(1), 15–20. https://doi.org/10.5455/ aim.2021.29.15-20 3. Norman J. (2012).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imul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The ABNF Journal, 23(2), 24–28. 4. Sanford, P. G. (2010). Simul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5(4), 1006.. 15/36.
(18) 疫情下的遠距護理實習思維 黃于真 臨床實習指導教師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壹、前言 因疫情嚴峻,護理臨床實習開啟了取代性遠距護理學實習。教學場所由醫 院轉換至線上護理實習,教學計劃也隨之要進行彈性改變。產科遠距教學計畫 由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共同擬定共同版本,經由校方審核通過後,再由各產科實 習單位制定教學細項。 貳、線上實習教學計畫滾動式修正 身為實習指導教師每日需針對實習計畫撰寫教學內進度與內容,教學策略 為口頭講授、團體討論、自主學習、滾動式修正教學。產科遠距教學計畫分為 四週,每一週有其實習目標與進度。第一週目標為增強產科學理知識、透過 google 共同編輯方式,鼓勵同學對於各類議題發言,提升自信心。增強學生自 主學習與思考能力、護理技術流程與執行,比較不同醫院相同與差異性,且因 應未來的工作職場,師生共同認識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個人防護裝備穿脫。 第二週目標為認識單位診斷、藥物、衛教內容,產婦左側臥、胎盤、胎心 音的關聯性,胎心音判讀、子宮收縮週期之意義、第一二三四產程之臨床意義、 剖腹產相關議題之臨床意義。 第三、四週目標為了解產科課本之詳細學理重點,此部分由學生授課,並 藉由影片輔助並解說學理重點,鼓勵同學發言,加強邏輯思維能力。疫情下同 理心訓練,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經由課程中,師生共同討論由日據延伸個案報 告-青少女懷孕、生產、送養歷程。綜合以上描述,第一至四週之實習目標, 因應疫情,加強個人防護裝備穿脫、同理心訓練,且由基礎概念至產科護理進 階概念,概念層層串聯,將思考模式活化產科遠距教學。 參、學習「思考」與「自主學習」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學者 Tina Blythe 推動「“Project Zero’s Online Learning” 零點線上學習計畫」,認為線上教學與學習是有方法依循,建議可使 用「共編文件」讓學生的思考脈絡更可視化,使用「線上影視音」讓老師有更 多素材可以做比喻,建議在自主學習之前,要先教會學生「學習如何思考」 ,其 原則為鍛鍊思考慣性,讓學生在看見一件全新的事物,快速連結學生以往學過 的知識,延伸創造出學生之前沒想過的,進而聯想到自己可以如何運用新知 (Blythe, 1999; Blythe et al., 2015)。台灣教育部資科司郭伯臣司長曾在專訪中,表. 16/36.
(19) 示自主學習是數位時代最關鍵能力,現代科技輔助之下,好的學習應是「學生 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老師導學」循環中(何琦瑜等,2020)。綜合上述, 引發筆者興趣,期待透過思考、自主學習,共編文件與線上影視音等方式,融 入產科實習遠距教學情境設計。 肆、教學情境一:遠距教學待產過程-教與學之經驗探討 因初次執行產科遠距教學,訪談學生對於遠距實習之想法及應用,故使用 5W1H 方式,即為何人 Who、何故 Why、何事 What、何時 When、何地 Where 、如何 How,使用 Google 共同編輯,讓學生的思考脈絡更可視化,在同一時間 可看見所有同學和老師的想法。綜合以上學生想法,對遠距產科實習學生來說, 藉由影片情境、老師的經驗分享,了解在產科實習的知識學理、情境以及和產 婦相處很重要。 遠距教學情境教學設計,欲探討師生對待產的觀點,此教學設計採用美國知 名設計公司 IDEO,其理念是專注於幫助顧客創新。IDEO 運用「我們可以如何 (How-might-we,簡稱 HMW)」這個方法,我們來快速發展點子。師生對待產的 觀點亦使用 HMW 發想,其探討內容如下:我們可以如何於待產過程中,認識分 娩的預兆、胎心音、認識 Piton-s(Oxytocin)、NST、認識 Painless、左側躺臨床意 義?具有同理心的學生?學生的角色功能與任務?認識護理師、醫師、老師、學生 之間互動關係? 在遠距實習之前,學生已複習分娩的預兆、胎心音。在課堂中,師生共同討 論議題如下圖,此時將影片內容,老師引導所有學生思考,必要時老師將影片 內容、產科學理、產科臨床實做與情境做連結。. 17/36.
(20) 伍、教學情境二:遠距教學生產方式-教與學之經驗探討 如同教學情境一,應用 5W1H 了解學生想法,藉由影片情境、老師的經驗 分享,了解在產科實習的日常以及會遇到的狀況和任務很重要。以及師生對生 產的觀點亦使用 HMW 發想。其探討內容如下,我們可以如何於生產過程中, 學生的角色功能與任務?認識分娩的機轉?如何具有同理心的學生?認識自然生產 的器械與縫線?認識護理師、醫師、老師、學生之間互動關係? 在課堂中,師生共同討論議題如下圖,此時將影片內容,老師引導所有學生 思考,必要時老師將影片內容、產科學理、產科臨床實做與情境做連結。. 而因生產機轉的步驟是同時發生且分娩時間快速,故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 分娩機轉之外轉如下圖。. 陸、教學情境三:同理心訓練-教與學之經驗探討 藉由雙和醫院確診者持利器攻擊,護理師受傷急診救治事件而言,藉由雙和 醫院護理師受傷急診救治照片情境,具有同理心、增強自身心理素質很重要。 老師帶領學生從正向思考,站在體諒對方的角度、病人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哪 些地方可以再調整?我能做什麼讓世界變更好?並請同學們分享影片,老師再 給予回饋如下圖。在疫情之下,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更應該挺身而出,加強學生 們自身的心理素質,因應未來詭譎多變的護理工作職場!. 18/36.
(21) 資料來源: 福智文教基金會(2021,2 月 9 日).觀功念恩。教師生命成長營講義。 https://www.facebook.com/heartmind1d/posts/252301722963326. 柒、總結 疫情嚴峻之際,師生情緒易受影響,校方為實習組為單一窗口,與臨床實 習指導教師、實習醫院、學生家長維持開放性的溝通,提供必要協助。同理心 是產生連結和培養信任最有效的工具。每一位參與遠距教學的護理老師與護理 學生們,其背後都對遠距護理動人的故事。 身為遠距護理臨床老師,這三個月之中,我很惶恐,但責任重大,也很有意 義。遠距實習教學這條路不僅是學生的學習之路,也是老師教學的成長之路。 故初次遠距教學,不是為了得到正確的教學與學習方法,而是為了要知道,有 各種不同教學與學習方式。 人與人已不能相聚,心與心為何不緊緊相繫?不論在遠距及臨床護理學實習, 願所有老師同學們,享受教學與學習的歷程,找到工作的熱情所在! 參考文獻 何琦瑜、王韻齡、賓靜蓀(2020,5 月 8 日).專訪教育部資科司司長郭伯臣-自主 學習是數位時代最關鍵能力.翻轉教育-親子天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863 福智文教基金會(2021,2 月 9 日).觀功念恩。教師生命成長營講義。 https://www.facebook.com/heartmind1d/posts/252301722963326 Blythe, T. (1999). The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Guide. Jossey-Bass. Blythe, T., Allen, D., & Powell, B. S. (2015).Looking together at student w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36.
(22) 20/36.
(23) 109 年度優良護理教師教學經驗分享 方素瓔教授 成功大學護理學系 首先感謝成大護理系我的母系的培育,也感謝系上師生讓我有機會參與優良 教師的選拔,讓成大護理系的教學成果再次被大家看到。當然獲獎也非常感謝 台灣護理教育學會開辦優良護理教師選拔,讓所有在護理教育盡力付出的教育 工作者能被看見,也感謝學會提供了護理教育交流的平台,能獲得此殊榮,除 了是一種肯定更是種使命,繼續在護理教育的旅程中堅定的前進。 愛與護理的教育之路 若從擔任臨床實習指導老師的年資算起,我在這段護理教育的旅程已經走 了 25 個年頭,一路走來,不難發現護理教育中臨床實習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學 生在實習的經驗將影響他們踏入臨床的意願,有多少生力軍因為在過程中受了 傷而離開了白色巨塔,因此,在初入學界擔任臨床指導教師的我,對自己下了 一個期許─希望所有被我教育的學生都能看見護理之美、被護理感動。 突破與改變 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逐漸有更多機會在校內授課,接觸更多的學生群,由 於護理是一門應用的科學,重視如何將基礎醫學知識應用在個別差異大的病人 身上,而如何把生硬的學理、知識轉化為容易讓同學理解吸收,促使他們在過 程之中充滿好奇、自訓與滿足,甚至成為創造知識或是學習方式的人,成為我 教學生涯的另一個挑戰。有鑑於此,我也嘗試突破學習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策 略。 廣收新知,精益求精 還記得剛進入成大護理系,某次系上邀請薛尊仁醫師分享─「Team-based learning」 ,藉由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讓課堂單元視為學 習共同體,在單元的基礎知識上,利用團體討論將團體測驗題目進一步延伸, 讓學生學習更進階的單元知識。此演講深深刺激我在成人護理學的課程做改變, 因此經過規劃與設計,很開心能成功的應用在成人護理學呼吸照護單元上,課 程中的小組討論及答題互動,成功吸引學生的興趣。此外,也感謝系上有精熟 OSCE 的老師,在她的指導與共同討論學習下,我也試著藉由模擬情境教案的研 擬,讓成人護理學制式化的技術練習變得更加生動具臨床感。. 21/36.
(24) 配合世代,創新教學 隨著科技帶動人類社會的變遷,教學也不再限制於課室之中,在接下了護 理系大二的病態生理學,為了改變以往學生在病態生理學有限的理解造成的成 績低落問題,也期望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開始思考該用什麼策略幫忙學生, 如何用更有組織的方式幫助記憶,謝謝過去的同事與同學,因為她們熟悉不同 的筆記整理方法,讓我有機會不斷的嘗試,剛開始教導學生利用概念圖請學生 紀錄上課筆記,礙於必須手繪,到後來開始應用有行動應用程式可協助學生繪 製的心智圖,成功翻轉了病態生理學課程的教學,也很榮幸此課程在參加清大 「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獲得佳作肯定,讓我對創新教學有更深 刻的體驗。 還記得一次葉炳強教授的演講,描述出世代學習的差異,此演講再次衝擊 我對新世代的教學與學習的想法,進而刺激我思考如何面對 E 世代的學生,若 再墨守過去的教學方式,將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此如何藉由跨領域的 思維、配合科技的進步,發展合適的教學策略勢在必行。適逢 COVID-19 的疫情 衝擊,教育面臨實體和線上課程的互相搭配與轉換,數位課程藉由科技的力量 也能讓知識的流通更快速,在學系辦理數位課程工作坊的契機下,我也開始嘗 試將此應用在護理研究與其他課程之中。 我想教育必須了解學生需求,並隨時調整自己做出改變。再次感謝栽培、 支持與陪伴的師長與互相砥礪的同事,讓我認識到護理與護理教育的美好,成 為我在護理教育中的典範;也感謝過去曾經被我照顧的病患及家屬,用珍貴的 生命與健康讓護理不斷學習、茁壯;感謝在教育生涯中與我教學相長學生們, 不斷地激發護理教育的潛能與創意;最後期許未來的自己,將護理的種子深埋 在每個學生的心中,伴隨著他們成長茁壯,綻放屬於自己的護理之美。. 22/36.
(25) 109 年度優良護理教師教學經驗分享 張榮珍 副教授 臺灣大學護理學系 能獲得臺灣護理教育學會優良護理教師的獎項肯定,深感榮幸,也被賦予分 享心得經驗以提升學會會員教學能力的任務,這項任務責任重大,細細回憶過 去三十年的教學經驗,在此簡單分享心得,希望達成拋磚引玉的效果,讓大家 都找出心中最適教學模式,成為一位有使命且熱忱開心的教師,為師之道充滿 酸甜苦辣,看似處處是挑戰,但也時時有驚喜。 (一) 網路世代的「適量」教學: 教師成為學海領航員 我深深覺得教學其實並不容易,這個體會是教得越久,越有這樣的感受。過 去比較年輕時候的我,總覺得每一堂課都要盡力將相關內容教完整,往往教材 包山包海,資料來自四面八方,會試圖將內容盡可能豐沛,想要讓學生學到最 多,展示出充盈的知識量在教學,尤其身為護理學系所的教師,心中會擔心重 點沒有講到,影響學生照護病人該具備的知能,所以很容易教得過多,結果其 實容易消化吸收不好;後來體會到要能教得恰到好處才是最難的。 網路學習世代,教師需要建立「教學份量適當」的重要性,背後的理念其實 是要相信學習是迴旋式的,走過一輪,再一輪,終會層層往上堆疊,第一次沒 機會學完整的,只要有第二次機會,加上本身的興趣,未來都還是會在原有的 基礎繼續學習,往上累加。 教學上適當的份量反映在明確的學習目標,讓每一次的教學,對學生而言, 都是美好充實的學習經驗,學生較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失去興趣,較能保持學 習熱忱,也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取得,不見得在一兩小時當中都能全然學完整, 建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想法其實也很重要,網路學習的世代,教 師是學習的領航員,帶著學生航向學問的浩瀚,學生依著興趣深淺而探詢學習。 (二) 斜槓世代的「適才」教學: 教師成為生涯設計師 在過去數十年的大小教學經驗中,教學對象的多樣性愈來愈明顯,念護理學 系的學生,不一定僅滿足於成為護理師,有些學生帶著護理的紮實訓練,加上 充分的臨床經驗,生涯上往往可以斜槓發展;教學過程我會鼓勵學生首先務必 要把護理念紮實,也盡可能在大學多修護理以外的課程,為斜槓打下基礎;之 後加上三到五年臨床照護經驗,就可以勇敢的去闖蕩,有了夢想,起步追求永 遠不會太晚,教師成為他們追求生涯夢想的設計師。 學生的夢想似繽紛的布料,教師身兼設計師的角色,終極目標是設計出符合. 23/36.
(26) 學生職涯發展需求的作品,過程要和學生一起討論材質與大小,最適配的生涯 剪裁,教師若能充分認識學生的背景、興趣、優缺點和期待,就比較能帶著學 生參與抉擇與安排學習的路徑,護理有超過百百種可能,教學若能適性依著學 生的需求與潛能給予設計與支持,學生通常就能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職涯, 我認為這個需要斜槓發展的世代,教師的教學確實要朝客製化設計邁進。 (三) 智能世代的「適性」教學: 教師成為終身導師 過去三十年的教學經歷,見證智能世代的起飛,大學時期我的老師們是用一 盤盤幻燈片和手寫透明 A4 尺寸投影片教學,這些都是現在學生沒看過的教學工 具,邁入智能世代後,教學也改變了,老師要經常面臨新介面、新平台、新 APP、 新軟體等的挑戰,我的經驗是課程結束後仍然「和學生做朋友」很不錯,善加 發揮教學相長的優點,我們能提供「魔鬼藏在細節裡」的教學,讓學生知道哪 裡要注意,同樣的,年輕學生則能提供「江湖一點訣」的智能年輕優勢,例如 學生很能分享手機中的小工具,促使教與學都倍速成長。 教師近來大約每二、三年就有機會接觸新科技,典型落實了老師也需要終身 學習的模範,同時智能世代也提供師生有終身連結的平台,我體會到教師需要 被視為終生職(終其一生都執行的職務,不論有無給薪),教過的學生有「終身 保固」的聯繫,科技發達下,學生和我可以持續維持聯繫,例如即使大學畢業 超過十多年的導生,遇到職涯困境,依然想找老師談談,這往往是數十年教學 很大的成就感,換言之,自己成為學生迷惘時想找的對象或有疑問想諮詢的導 師,就是一種被肯定與被需要的責任感,讓我的學生感受到,有事除了問谷哥, 問老師也很讚。 一路走來的教與學,自勉成為別人的貴人 教學其實是一份有福報的工作,護理更是,那「護理教學」就是承載了雙倍 的福氣,期待所有護理教師,不論是新手護理師的臨床指導教師,或是歷時數 年歷練的博士班教學,都不忘了時時提醒自己成為他人的貴人,能『教』能『付 出』,都是一種幸福。. 24/36.
(27) 109 年度優良護理教師教學經驗分享. 林春只副教授 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護理系 謝謝臺灣護理教育學會的肯定、長庚科技大學的舞台、及教育部教學實踐 的支持,最要感謝的是,與我一路走來的學生們,是他們溫飽了我,成就了今 日的我。 學校沒教的事。回顧自身學習及職涯歷程,護理學校教我怎樣成為一位臨 床護理師,之後,我進入臨床工作多年,但學校學習及臨床護理沒教我如何成 為一名教師,進入護理教育領域,好像一切都需水到渠成的扮演教師角色;在 「做中學」的歷程中,是學生教導我成為護理教師。反思自己護理教學歷程: 以前是知識傳遞者,經驗分享者,總是迫不急待的把所知道的知識及臨床經驗 傳遞給學生,深怕他們誤觸臨床地雷,很短時間就離開護理工作。但,學生總 是說:「老師,我比較喜歡課後的你」,學生沒說的話是:「課堂壓力太大」, 於是,自我慢慢地省視種種教與學行為,挑戰自己的急個性,並且自我角色目 標期許為「有溫度的引導者」,這份自我期許未完持續修訂中。 利他就是利我。進入護理教學現場10年有餘20年未達,並非初入或資深護 理教育工作者,面對Z世代甚或不久將來的Alpha世代學生特質與學習需求,大 學教室不適用自身過去學用策略或思維;特別是,面對E世代原民的學習需求, 在在挑戰著初學電腦時,要寫程式才能呈現表格點、線、面年代的我,與時俱 進的自我精進專業及教學技巧,是時刻不得鬆懈的議題,自己並時刻提醒自己, 不要讓學生有「不想上阿媽的課」的感覺與不得已,所以,大學教室的革新是 壓力也是助力,促使符合現在進行式學生的學習需求。 老師角色的存在與價值來自於學生。教學者除了傳道與解惑角色,透過與 學生互動,學生承襲了對學習的堅持,對生命、對人的尊重,保有對事物好奇 心,感受以人為本的照顧聰慧與魅力,感知及思索護理專業使命,護理藝術莫 過於此。藉此,學生型塑他未來職涯發展的各種可能,也使得職涯日薄西山的 我看見希望,從教與學的互動歷程,驚豔學習的觸動-停下急促的步伐,轉身回 頭省視學生學習歷程,看到學生學習的演進與成就;於是乎,學生與教師都滿 意這樣的學習成就,滿分5分的教學評量也絲毫不客氣給與。令人雀躍地、滿意 地教學評量與獲獎此刻,願與所有同行的學生共享榮耀的這一刻。 獲得學會優良護理教師殊榮對我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是項肯定,也是鞭 策自己更加精進的動力,更涵養個人專業學養,提供與學生並肩同行不可或缺 的鼓勵營養素。. 25/36.
(28) 109 年度優良護理教師教學經驗分享 唐善美副教授 輔英科技大學 教學是我一直很喜歡的職業,不管是過去的臨床實務或現在的教學,都不吝 與人分享,因此,我認為只要願意分享及為他人好的概念,準備好自己及備課, 我相信都能做好教學工作,『施比受更為有福』。自己個性較為開朗、外向、樂 觀及不怕挑戰等特質,雖歷經多次失敗經驗,但也因此越挫越勇,越能建構諸 多臨床及教學之實戰經驗,且愈不清楚的地方,會積極尋求解答,養成喜歡參 與各類研習及學習,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學習他人的寶貴經驗。 筆者於近五年積極與校內外老師齊心為教學努力,筆者亦提供兩次觀課及受 邀五次課程分享會的交流,在彼此分享及討論中,提升教學技能及課室教學成 效。並會參與諸多教師教學社群、改進教學計畫及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等, 來激勵自我學習與成長,過去所積極創新研發及實證多元教學策略如引導式教 學、翻轉教室、概念圖、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板書逐步機轉說明、課前預 習、課室 Q&A、小組討論、生理學課前考及小考等,並允許學生課程中錄音,提 供教學教材及部分單元課程錄影等供學生課後學習,並於課後提供個別或小團 體的教學輔導,及協助學習弱勢之原民生每週固定 2 小時的『生理學』(108-1 學期)及『內外科護理學』(108-2 學期)的加強輔導班。樂於分享教學經驗,教 學成果在校內多次受教務處邀請分享外,並與校外教師(樹人護專及台南護專) 分享與合作交流教學創新策略,推動將基礎醫學~解剖生理學融滲至『內外科護 理學』教學之中。多元教學策略只是一種教學『手段』 ,適性地協助學生學習, 最終目標是期望學生能順利畢業及取得證照後,在護理界發揮所學。 教學創新研發與相關教學實證成效,最為卓越而感欣慰的,是學生上課的專 注(專心筆記、極少缺曠課或遲到早退、不打瞌睡等)及吸引學習外,深獲學生 喜愛及肯定口碑,歷程中額外收益是申請專利、創新專題獲獎、績優課程、教 材教具獲獎及優良教學教師獎等多方肯定。以上多元教學的創新、激勵及引導 教學的成果中,除獲學生收穫良多及喜愛外,自己教學技能的成長外,亦附帶 收獲有多項肯定,是更令人開心。可能自己是較為雞婆個性,在目前的教學成 果,將我近 20 年的臨床實務及 10 年專任教學經驗,並結合學經歷與教學,來 引導學生有效率的學習。終極目標是期許『不斷創新,追求教學品質提升,讓 學生愛上護理,達終生主動學習動機與能力』。. 26/36.
(29) 『施比受更為有福』 ,期許未來能建構更適切學習弱勢的學生學習,讓想成 為護理師的學生都能如願,不因課業的挫敗而耗損起初對護理的興趣與選擇, 甚至不在少數選擇護理是為改善家中經濟,更期望人人如願學好護理,順利取 得護理師證照,成為 Good Nurse,做病患的最好幫助。. 27/36.
(30) 109 年度優良護理教師教學經驗分享 陳玫君 助理教授 臺南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感恩護理前輩們的鼓勵與肯定,感謝臺南護專黃美智校長的提攜、黃美荏 主任、教師同儕及學生們對於教學認真的正向回饋。 落實教學理念的實踐,提供多元化的臨床教學活動,於內外科護理學課程 指導學生改造或創新護理醫療作品,啟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團體互助合作精 神;於老年護理學課程設計高齡模擬體驗闖關遊戲及長者生命故事報告,提升 學生溝通及關愛能力;於護理專業問題研討課程安排學生臨床問題反思活動及 護理生涯規劃報告,提升學生克盡職責及終身學習成效。 於 103-107 學年度指導學生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中華民國新型專利證書 共 15 件;於 100-109 學年度帶領及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得獎共 149 件,參加教 育部所舉辦 2018-2020 臺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榮獲金牌、銅牌及佳作 等佳績;歷年來參加成功大學、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 慈濟科技大學、吳鳳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元培科技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美和科技大學、及中華醫事科 技大學等學校所舉辦創意創新及實務能力競賽,榮獲金牌、最佳創新、優等、 佳作及優勝等榮耀。 輔導學生的課後學業與生活親力親為,每學年平均花費約 130 小時於學生 課後學業與生活的關懷及輔導,於 100-109 學年度至今已累計約 1304 小時輔導 時數。107 學年度畢業班導生護理師執照考考試輔導時數共 481 小時,輔導內容 包含護理師執照考各科目考試考程設計及試題輔導,場地協調及清潔、食物銀 行及團體紓壓提供等,畢業班導生郭彧彤參加 108 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 員高等考試護理師考試結果,榮獲全國排名第四名優秀成績。 輔導 108 學年度入學的導生於 108-109 學年度各項比賽表現優秀,班級整 潔比賽每學期皆獲獎於前三名內;每學年班際英文歌唱比賽團體組皆獲獎於前 二名內;每學年班際趣味啦啦隊比賽團體組皆獲獎,分別是第四名及第三名; 每學年班際羽球比賽團體組皆獲獎,分別是第五名及第一名;班際三對三籃球 賽女子組第一名;109 學年度運動會,大隊接力團體組及女子 4 人組皆為第二名、 袋鼠跳趣味競賽團體組第一名及破大會紀錄獎、十人十一腳第一名及破大會紀. 28/36.
(31) 錄獎等佳績。 最後,感謝臺灣護理教育學會舉辦優良護理教師的選拔,感恩護理前輩對 我的肯定,今後將更致力於護理教育教學與服務,以培育更多優質的護理人員 為目標。. 29/36.
(32) 30/36.
(33) 110.09.25 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活動報導. 應出席⼈. ⼈(出席212⼈). : 377. 頒獎暨致謝. 會務 報告. 良教師分享 HTTP://WWW.TANE.ORG.TW/ 31/36. VO TE.
(34) 110.09.25 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活動報導. 32/36.
(35) 33/36.
(36) 2021. 『線上實習教學策略分享』 活動報導. 為充實教師教學實力,邀請各校進行線上 實習的經驗分享,『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藉由他人的經驗讓自己的教學策略更豐富 ~~~. 學 停 不 疫 防. 斷 間 不 習 實. ~~~. 活動紀實請參閱學會網站 :http://www.tane.org.tw/record.aspx 34/36.
(37) 2021.08.12. 第一場. 2021.08.21. 第二場. 2021.09.05. 第三場 35/36.
(38) 感謝以下會員永久給予我們支持及愛護. (227)趙明玲 (968)蔡曉婷 (194)曾櫻花 (495)陳筱瑀 (156)郭淑芬 (364)張瑩如 (709)林佳蓉 (891)郭宇嫻. (739)張榮珍 (879)謝佩倫 (473)簡淑媛 (801)王曉鈴 (835)王琪珍 (321)陳夏蓮 (005)黃美智 (509)王靜枝 (330)洪玉珠 (935)謝曉燕 (434)許翠華 (279)顏文娟 (554)白香菊 (411)許玉雲 (900) 蔡可鋗 (1155)李德芬. (016)周汎澔 (110)金繼春 (004)陳靜敏 (869)顏妙芬 (160)陳凱莉 (029)蕭淑貞 (1105)李時雨 (019) 高碧霞. 共計32位 36/36.
(39)
Dokumen terkait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系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Depart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and Digital Learning Master Thesis
附件十六 參加比利時科學博覽會實施計畫 一、目的 為提昇中等學校學生科學教育水準、激發科學研究興趣,加強中比科學教 育的合作交流,爭取國家榮譽,特訂定本計畫。 二、依據 「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實施要點」及「比利時科學博覽會參展規則」。 三、選拔對象 獲得「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作品,經評審委員 會推薦。 四、選拔件數
872 9月5日 提升心理健康免疫力-- 情緒調控與家庭關係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 理事長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 楊俐容老師 108年性教育特優學校--桃 園市內壢國民中學 No.. 874 9月19日 校園慢性病防治與個案管 理 校園慢性病防治與個案管理計 畫主持人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中護健康學 院陳筱瑀院長及績優學校代表
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2021 年海洋職涯試探教學與發展巡迴講師線上培訓研習-第二梯次 實施計畫 一、活動依據 依教育部110年1月12日臺教綜(二)字第1090189233號函核定國立臺灣海洋大 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辦理。 二、活動目標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自 2016 年起陸續研發海洋職涯試探教學與發展相關課程,並於
110 年 1 月 20 日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第三屆第三次理事會會議。 二、目標: 臺灣歷史上有許多有溫度的人與事,漸漸被人遺忘,本協會將通過歷史檔案、古 蹟遺存、史地考察等進行系列講座,喚起國人對自己歷史的記憶,豐富並補充歷 史科教師們教學上可資應用的資料。 三、辦理單位: 寶吉祥文史教育協會及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四、實施內容 一辦理時間:111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110 學年度第 1 次約用運動防護員甄選簡章 壹、依據: 一、 高級中等學校以下體育班設立辦法第11條。 二、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10年7月13日北市教體字第1103062790號函依據依據教育部 體育署110年7月7日臺教體署學三字第1100023790號函核定辦理「110學年度 補助各級學校約用運動防護員巡迴服務計畫」。
1 壹、 計畫目的 一、為提升實習輔導教師教學熱忱及提供完整教育實習輔導內容,針對「教 育實習輔導教師端」辦理四場次輔導知能培訓研習,確立職責及角色任 務並同時收集相關回饋意見,以期提升實習輔導品質與內涵。 二、為有效提供全國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教育實習輔導知能,本研習依據教育 現場四種師資類科幼教/小教/中教/特教,邀請所屬學制具豐富教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