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妙用
“ 反思法”,也就是逆向思维的 方法。这本来是逻辑学中的一个 概念,但体现在针灸医学中,却 有许多妙用之处。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反思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一个角度
看问题。那么,让我们也来换一
个角度,看一看针灸临床中的“逆
向思维”的问题。
一、一、““搓针滞针提胃法搓针滞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治疗胃下垂
滞针是由于病人在接受针刺中心理紧张
,以至于肌肉强力收缩,紧滞针体;或针刺 入肌腱、韧带;或施术者一味施行单向捻转
(即“搓针法”),致使肌纤维缠绕针身,行 针、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觉疼痛的一种异 常现象。因此,滞针现象一直是作为针刺异 常情况记载于针灸医籍(包括现今教科书)
中的。 然而,利用逆向思维来看,搓针、滞针 却能给胃下垂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 常(胃角隅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 线以下,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 6cm 以上),是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多发生于身体瘦弱、从事 站立工作的女性(如教师、营业 员等)。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 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驰所致
。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缓”
、“胃下”、“痞满”、“腹胀”等范畴。
主要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 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 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所 致。
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应用逆向思维 的搓针、滞针、外加长针提胃手法 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有完整病例资料的 26
例病人,其中男性 8 例,女性 18 例;年龄在 30 ~ 40 岁 12 例, 41 ~ 50 岁 6 例, 50 岁 以上 8 例;病程最短 3 个半月
,最长 16 年;Ⅰ 度胃下垂 12
例,Ⅱ 度 9 例,Ⅲ 度 5 例。
(二)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形体瘦弱,轻者可无 明显症状,重者常见上腹部坠胀、疼痛不适,多在食后、久立及劳累后加 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站立时腹主 动脉搏动明显,平卧或双手由下腹部 向上托起则上腹坠胀减轻。常伴有胃 脘饱胀、厌食、恶心、嗳气、呕吐、
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甚者还可出 现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站立 性昏厥等“循环无力症”表现。也可同时 伴有肝、肾、结肠等脏器的下垂。
中医辨证本病为中气不足
、脾虚气陷,症见形体消瘦,面 色无华,心悸眩晕,食少乏力,
脘腹隐痛,坠胀不适,久立、劳
累、饮食后加重,平卧后即刻减
轻,舌淡、苔薄,脉细弱。若兼
见痞满、恶心等为脾气不升,胃
失和降;兼见嗳气、喜叹息等为
肝郁气滞,克伐脾胃。
2 .体征 患者多为消瘦体 形,上腹部有压痛,腹部有 震水音,舌淡、苔薄,脉细 弱无力。
3 .超声波检查 定量饮水 后胃下极低于脐下 6cm 以上
,胃蠕动减弱,排空功能差
。
4 . X
线检查X
线钡餐透视或拍片可 以确诊,可见胃角隅部(胃小弯切迹)或 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呈长钩型或无力 型,上窄下宽,或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 侧。胃张力低下,蠕动减弱。根据胃下垂 的程度分可为Ⅰ度(胃角隅位于髂嵴连线下1.5cm
,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6 ~ 8c
m
)、Ⅱ度(胃角隅位于髂嵴连线下1.6 ~ 5cm
,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8 ~ 10cm
)、Ⅲ
度(胃角隅位于髂嵴连线下5cm
以上,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
10cm
以上)。
(三)治疗方法
1
.治则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2
.选穴 提胃(中脘穴旁开4
寸)、升胃(下脘穴旁开
4
寸)为 主;配中脘、气海、脾俞、胃俞、阳陵泉、足三里;脘腹痞满、恶心 呕吐加公孙、内关;嗳气、喜叹息 加太冲、期门。
2
.操作方法
( 1
)针刺法:用6 ~ 7
寸长的 芒针,主穴朝肚脐(或脐下)方向斜 刺,得气后先用行针辅助手法——
搓 法造成人为滞针现象,然后双手持针 柄向上提拉30 ~ 50
下(也可以接电 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刺激3 ~ 5
分钟,以腹肌出现阵发性规律收缩为佳)
,间歇
5
分钟左右再重复进行,反复 操作3 ~ 5
次。
如此操作,可加大腹肌 和 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 的紧张 度,有利于胃下垂的回升。
最后将针按反方向单向捻转
,待针体松动后出针。
配穴及加减穴均常规
针刺,配穴均用补法,加减
穴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以上治疗每日 1 次, 20
次为 1 疗程。每个疗程完
成后,作 B 超和胃钡餐透
视或拍片复查。共观察 3
个疗程。个别Ⅲ 度患者可
配合应用穴位注射、埋线
法,或加服补中益气丸。
(
2
)穴位注射:取穴同针灸 处方,每次选1
~3
穴。用人参、黄芪、当归、生脉注射液,或维生 素
B1
、低渗葡萄糖溶液、三磷酸 腺苷(ATP
)注射液,每次每穴 注2
~4ml
。每日或隔日1
次。
(3
)穴位埋线:取中脘、脾 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行 常规穴位埋线。两周1
次。
(四)疗效分析
1 .疗效标准
( 1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
体重明显增加, B 超和胃钡餐检 查胃恢复到正常位置。
( 2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体重增加, B 超和胃钡餐检查胃 角隅部较治疗前上升 2cm 以上。
(
3
)好转:症状缓解,体重 有所增加,B
超和胃钡餐复查胃角隅部较前上升
1
~1.5cm
以上。
(4
)无效:症状无改善甚或 加重,B
超和胃钡餐检查胃的高度没有升高甚或有所下降。
2
.结果 临床治愈7
例,显 效11
例,好转6
例,无效2
例,有效率为
92
.3%
。 (五)典型案例
刘
××
,女,39
岁,兽医,湖北武汉 人,1977
年8
月23
日初诊。 主诉:脘腹胀痛伴下坠感
4
年。曾在当地 作X
线钡餐拍片检查为“胃下垂”,服中西药治疗 无明显疗效。近期胃痛、腹胀及下坠感加重,胃纳极少。由门诊以“胃下垂”(Ⅱ度)收入院针 灸治疗。
查体:身高
1
.64
米,形体偏瘦,体重46
公斤;腹部膨隆,有震水音;舌淡、苔白,脉细弱。胃
B
超提示:饮水后胃下极位于脐下8cm
,排空功能差;钡餐透视及拍片提示:胃 角隅部在髂嵴连线下4cm
,胃下极9cm
,胃蠕 动减弱,排空功能差。 按上法治疗
5
次后症状开始好转,
1
个疗程后各种症状明显减轻。复查:体重
49
公斤;胃“B”
超示:饮水后胃下极位于脐下
6cm
,排 空加速;钡餐透视及拍片示:胃角 隅部在髂嵴连线下2
.5cm
,胃下 极7cm
,胃蠕动增强,排空有力。续治
2
个疗程,诸症消失。“B”
超 和胃钡餐检查:胃恢复到正常位置,胃蠕动力强,排空正常。临床治 愈而出院。(发表于《中国针
灸》
2006
年第3
期)。 (六)体会
胃下垂病变在胃,故取脘腹 局部的奇穴——
提胃和升胃,在人 为产生滞针状态后配合反复提拉(或电刺激),可加大腹肌的紧张 度,有利于胃下垂的回升;胃之募 穴中脘合胃之背俞穴胃俞、下合穴 足三里补益胃气;脾俞、气海以健 脾益气、补中和胃;阳陵泉强壮腹 肌及经筋之力;脘腹痞满、恶心呕 吐加公孙、内关和降胃气;嗳气、
喜叹息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
,但病程较长,必须坚持治疗。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调畅情志
,对本病治疗有重要作用。在治 疗期间及病愈之后,患者要注意 饮食、营养及生活起居,切忌生 冷、辛辣等有刺激性和难以消化 的食物;饭后需(卧床)休息 0
. 5 ~ 1 小时,以配合治疗,减
少复发,巩固疗效。
二、破血消癥与化瘀通经 二、破血消癥与化瘀通经
记得还是
1974
年,我在吉林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进修 期间,有一次在上海中医药杂志 上看到这样一篇报导:上海仁济 妇产科医院用天枢穴治疗子宫癌
,分针刺和艾灸两个组观察。结 果发现,针刺组
80%
以上的病例 出现阴道流血现象,而艾灸组却 没有此现象。
看到这里,笔者不由得 想:针刺天枢穴后阴道出 血,表明天枢有活血化瘀 作用,如果以此治疗气滞 血瘀导致的痛经、闭经,
那岂不是恰到好处吗?后 经临床应用,果然效验。
1977 年 8 月 23 日,笔者从医 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 病房。首次查房中,即向几位女 病人告之:如果月经来潮,就停 针休息数日。这时,一位年近 4 0 的王姓患者(小学教师)向我 诉说:自己的月经向来很有规律
,每 25 天左右一行,每次持续 3 ~ 4 天,经量中等,颜色正常
。
2
个月前,因患胃下垂住院针灸治 疗,时逢经期,医生没有告之经期停 针,故而照针不误,遂至月经闭止。7
月份发现月经将要来潮时,还未用经 月经即净,伴有腰酸背痛、胸腹满闷、口渴但不想喝水。查舌尖有散在红
色班点,舌体右侧有一细长紫色瘀斑。
各证所见,恰如《金匮》所说:“病人 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 欲咽……为有瘀血。”提示:胞中(子 宫)经脉气血失调而致血瘀经闭。
当即为其针刺腹部的天枢
穴,中强刺激,留针 20 分钟。
当天下午,月经随即来潮,色
暗红,挟有瘀块,量中等。 3
天后月经干净,诸证消失,继
续治疗胃下垂,并嘱今后经期
注意停针休息。 9 月 20 日月
经再潮,一切如同往常。
三、由此而引起的另外一个全新的话题 三、由此而引起的另外一个全新的话题
——“——“经期禁针经期禁针””之我见之我见
在针灸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发
现一些中青年女性患者,在用针灸治 疗其它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月经期间 没有停止治疗,使得本为很有规律、
比较正常的月经产生了紊乱。为此,
笔者曾经先后发表了“关于经期禁针之 我见”(《中医杂志》,
1983
年第1
期)和“经期能针灸吗”(《大众医学》
, 1991
年第5
期)的文章。文章刊出 之后,先后收到过一些读者的来信,询问经期不宜针灸的原因。
(一)问题的提起
关于妇女针灸注意事项,古今针灸 文献只注重孕期的禁针,提出怀孕3
个 月以下者少腹部禁针;3
个月以上者上 腹部、腰骶部禁针;孕妇体质虚弱或有 习惯性流产史的,一些反应比较敏感而 能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 阴交、太冲、肩井、至阴、昆仑等也应 禁针或予轻刺激。而对于经期是否适宜 针刺这一点却没有论及。许多医生对经 期不宜针灸也不清楚,因而由经期针灸 导致的月经异常也就时有发生。 (二)经期针灸的不良后果及原因剖析
经期针灸的不良后果,主
要使正常的月经产生紊乱。或月
经周期提前,一月两至;或月经
推后,两月一行;或月经周期无
定,时而超前,时而延后;经色
常现紫黯;经质多偏浓稠;经量
或多或少,多者以至于崩漏,少
者以至闭经、痛经。
月经是女性的一种在大脑皮 质主导下进行的复杂而又协调的生 理现象,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早在二千 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就对 月经的正常来潮和异常改变有了深 刻的认识,认为月经的生理和病理
,同五脏中的心、肝、脾、肾以及 奇经八脉中的任、冲二脉的功能作 用息息相关。
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 人大全良方》一书中说:
“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将
理失宜,似产后一般受病,
被惊则血气错乱……”明代 医家薛立斋也认为:“心脾
平和则经候如常,七情内伤
、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
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
动则月经不调。”
由此可见,经期畅达情志、
保持心平气和、注重饮食起居诸方 面的调摄,对于维持正常的月经生 理是十分重要的。反之,经期精神 紧张、情绪波动、饮食起居失于调 摄、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均能 引起胞宫的气血失调,导致月经紊 乱。针灸这个外来的刺激因素也能 对正常的月经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
经期由于大量经血的排出
,有关脏腑、经脉的气血相对 不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下
降,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减弱。
针刺出现的酸、麻、胀、重、
疼痛、游走的综合感觉使她们 难以适应,从而引起精神紧张
、情绪不稳,打破月经生理现 象的内在平衡和正常规律,导 致月经紊乱。
针刺能够引起局部肌肉 紧张、血管收缩,局部血 脉的收缩变化可以影响到 全身,不利于月经期间经 血的正常宣泄,往往会引 起月经推后、经量减少,
甚至闭经、痛经。
针灸人体下腹部、腰骶部以及四 肢部的一些穴位(如曲骨、中极、天
枢、八髎、合谷、三阴交、昆仑、肩 井等)有明显的行气活血化瘀作用,
能够促使盆腔充血,增强子宫收缩。
这不但是怀孕期间应该禁止的,月经 期间也同样应该列为禁忌。否则,容 易引起月经提前、经量过多,甚至形 成崩漏之势。上海仁济医院妇产科在 探讨以针刺治疗子宫颈癌的过程中,
观察到针刺天枢穴,
80%
以上的病人 针后出现血崩现象即是例证。(三)经期针灸后异常情况的纠正
对于经期针灸后出现
的各种异常情况,同样也 可以用针灸之法予以调节
、纠正。基本方法是针灸 关元、三阴交、膈俞、足 三里等穴,以治理胞宫,
调和气血。再结合不同情
况灵活加穴:
月经提前属肝郁火旺者加 针太冲、大敦疏肝理气、清热泻 火;属脾弱血虚者加灸隐白、血 海补中益气、健脾摄血;月经推 后属气滞血瘀者加针合谷、天枢
、归来穴行气活血;属气血不足
者加灸气海、血海;月经先后无
定(经乱)另加气海、血海、子
宫调节气血。
对于痛经、闭经,也有 气滞血瘀和气血不足两种因素
,处理同前;兼有胸腹满闷者
,另加膻中、内关、中脘穴畅 达胸腹气机;伴发腰酸背痛者
,另加肾俞、委中、腰阳关穴
疏通腰背经络之气血。一般治
疗 3 、 5 次之后,即可恢复正
常。
综上所述,既然针灸这个外来刺激 因素能对月经这一生理现象产生一 定的不良影响,那么,经期禁止针 灸的问题就应引起人们(包括针灸 医生和病人)的足够重视。对于因 患有其它疾病需要作针灸治疗的中 青年妇女来说,如果平素月经周期 和经色、经量、经质比较正常,月 经期间最好不要进行针灸治疗,住 院病人也应停止针灸,休息
3
~5
日。
如果月经周期、经色、经量、
经质本来就不正常,或患有闭经、
痛经、崩漏等妇科病症,为了调理 月经,缓解疼痛,经期是可以作针 灸治疗的。如果患有某些急性病症
(诸如中暑、晕厥、昏迷、癔病、
癫狂、抽搐、剧烈疼痛等),又恰 逢月经来潮,为了救急,解除病人 痛苦,也可以先施行针灸治疗,而 后再针灸关元、气海、三阴交、血 海、膈俞、足三里等穴,以作调经 处理。
日本泽田针灸学派在临床工作 中观察到:灸梁丘穴常导致病人出 现便秘,这一现象可用灸神门穴来 纠正。因而,梁丘穴灸之反过来可
以治疗泄泻,神门穴灸之可治便秘。
这些也属于此类应用。
另外,因为针合谷(补法)、三阴交(泻法)有堕胎作用,那 么,将补泻手法反用就可保胎。
哺乳期也有针刺禁忌问题: 据古代针灸医籍记载
:针刺光明、足临泣 2 穴有明 显的退乳作用,能够消除乳
房胀痛,可用于治疗乳腺炎
、乳腺小叶增生症和产妇因
新生儿不幸夭折而导致的乳
房胀痛。
据《中医杂志》 1959 年 第 9 期报道:陕西省延安医 院一产妇婴儿出生即死,乳
房胀痛,经针本穴 1 次即消。
另一名助产士哺乳期患目赤
肿痛,医者为其针刺本穴加
光明,并行泻法,眼病治愈
后出现乳汁不足,后经针灸
合谷、曲池而纠正。
《中国针灸》 1985 年第 4 期 报道:针刺本穴配光明回乳 13 例,泻法,针后加灸。结果: 1 次退乳 2 例, 3 次退乳 8 例, 4 次退乳 3 例。
哺乳期禁刺光明、足临泣,
应同经期禁针一样纳入女性针
刺注意事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