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7
0
0

Teks penuh

(1)

國文三 文言文學習單(課堂活用版)

第五課 墨子選.非攻上

一、課前學習單

說明:請從課本的題解、課文、解釋中找尋答案。如遇有 □處,請以打勾方式勾選,有些答案不 一定只有一個;如遇到需填入課文的部分,若書寫的原文過長,可以「 ……」方式取代 中間文字;如遇到空白表格,亦需填入空格;如遇到不會的部分可先跳過,或請教老 師。

題解

1.

請從《墨子選.非攻上》的作者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墨子的本名、出生地、主 要活動年代為何?

本名:【 墨翟 】 出生地:【 魯 】人 主要活動年代:【 戰國 】初期。

墨子的思想淵源為何?後 因何種原因另創新說?

思想淵源:【 儒 】者之業

放棄思想的原因:反對儒家之繁文縟節,厚葬久喪 墨子學派有嚴格組織,其

領袖稱為什麼?第一代是 誰?

領袖稱為:【 鉅子 】 第一代領袖:【 墨子 】 墨 學 與 哪 一 學 派 並 稱 顯

學? 【 儒 】學

2.

請從《墨子選.非攻上》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何謂「非攻」? 【 反對攻伐 】,即【 反對戰爭 】的意思。

墨 子 之 〈 非 攻 〉 共 有 三 篇,內容分別為何?

上篇說明【 侵略的不義 】,中、下篇則【 陳述攻國的不利

】。

墨子寫此篇的背景為何? 墨子見諸侯互相攻伐,民不聊生。為挽救混亂的世局,乃提出【

兼愛 】主張,並以【 非攻 】作為此理念的具體實踐。

第一段

3.

本段從生活事例上,說明「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之理,請依據內容回答下列問 題:

本段一開始指出,如果有 人 「 入 人 園 圃 , 竊 其 桃 李」,一般人與上位者有 何反應?原因為何?

一般人的反應:【 非之 】 上位者的反應:【 罰之 】 原因:【 虧人自利 】

接著作者又依序舉了哪三 例子:【 攘人犬豕雞豚者 】→【 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

____

____

班  座號

____

姓名

_________

_________

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

(2)

種層次的罪行?其判斷罪 刑輕重的標準為何?

   →【 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 】

判斷標準:(白話作答)一個人如果損害別人愈多,他的不仁        就更加嚴重,罪也就愈重了。

承上,天下君子對這些行 徑有何看法?(以白話作 答)

都知道反對、責備他,稱他是不義。

請依據右列文句,判斷該 文句運用哪種修辭技巧?

(1)

本段舉出四種層次的不當行徑:【 層遞 】

(2)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屬設問之【 提問 】

(3)

「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之「愈」、「茲」、

「益」:【 錯綜(抽換詞面) 】

4.

有關「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請 問:

作者指出什麼才是最大的 不義?而天下君子對此有 何看法?

最大的不義:【 攻國 】

君子的看法:(白話作答)就不知道反對、責備,反而讚美他,

      稱他是義。

請推論這段話墨子是批評 哪兩種人?

(1)

批評當時發動戰爭,攻擊他國的在上位者。

(2)

批評那些不但不指責發動戰爭的君王,反而給予讚許的人。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 乎」屬 設問 中 哪 一 種技 巧?

【 激問 】

第二段

5.

請從第二段內容中,找出以下問題的線索:

此段作者指出四種層次的 不義之舉及死罪,請依情 節 從輕到重的程 度 排列 之:

【 殺一人 】→【 殺十人 】→【 殺百人 】→【 攻國

天下君子對於前三種不義 之舉有何看法?對於最後 一種的看法為何?

對前三種之態度:【 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

對最後一種之態度:

(1)

【 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          

(2)

【 書其言以遺後世 】

承上,作者以何種方式表 達對此有何看法?

以激問方式提出質疑,可以看出墨子認為不應該讚美發動戰爭的 人,也不該記載這些「不義」的戰爭以遺留後世。

本段運用哪些修辭技巧?

(1)

舉出四種層次的不當行徑:【 層遞 】

(2)

「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屬設問之【 激問 】

(3)

第三段

6.

此段作者如何使用類比技巧,指出天下君子「不知義與不義之辯」,請以表格呈現之。

項目 行為 評論

例一 少見黑曰黑 多見黑曰白 不知白黑之辯

例二 【 少嘗苦曰苦 】 【 多嘗苦曰甘 】 【 不知甘苦之辯 】

道理 【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 非 , 從而 譽之 , 謂 之 義  】

【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 乎 】

(4)

7.

有關「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之解析,請 問:

請翻譯下列詞語。 小為非:做一些小壞事 大為非:做這樣的大壞事 知而非之:知道反對、責備他 不知非:不知道反對、責備他 作 者 文 中 所 指 的 「 小

非」、「大非」為何?

小非:做一些小壞事 大非:攻國

天下君子對「大非」的態

度為何?(以白話作答) 不知道反對、責備攻國之舉,反而讚美他,稱他是義。

依據本段末尾,墨子對於 天下君子 的態 度有 何 想 法?(以白話作答)

認為天下君子在分別義和不義這件事情上,是顛倒混亂的,僅知 小非,而不知大非為不義。

統整全文

8.

請依據全課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本文的旨趣為何? 強調攻人之國為最大的不義,申明作者極力反對戰爭的主張。

本文善用何種筆法闡述道 理?

□寓言說理方式 □類比推理筆法

□古例名言佐證 □對比映襯技巧

本文各段皆以何種語氣收

尾, 此 寫 作手 法有 何效 果?

語氣:本文各段以激問語氣收結。

效果:(參考答案)每段採用激問收結,乃是以質問口氣,引發 讀者反思,也讓平淡直述之內容增加語氣變化,使文氣 有所起伏。

二、課後學習單

說明:請針對以下題目,發表自己的想法。如遇到問題,可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1.

於第二段後半部的內容可知,墨子主要批判的是哪些人?

答:(參考答案)

  

(1)

批評當時發動戰爭,攻擊他國的在上位者。

  

(2)

批評那些不知指責發動戰爭的君王,反而給予讚許的人。

  

(3)

將這些不義之事記載下來流傳後世的人。

2.

墨子如何運用層遞技巧類比具體實例,以申論非攻的理論?請說明之。

答:(參考答案)墨子採用層遞、類比推理手法,申論攻人之國是荒謬的。如首段中,由竊人桃 李到攘人犬豕雞豚,再說取人馬牛,及情節最嚴重的殺不辜人,以上行為,君子皆將之視 為「不義之舉」,最後再提到最大的不義為「攻國」。

第二段則先說情節最輕微者是殺一人者且必一死罪,之後是殺十人且必判十死罪、殺百人 有百死罪。而以上行為,君子皆視為「不義」。最後提到比殺百人更嚴重的是殺無數人之 攻國,但天下君子卻對此「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以此凸顯君子荒謬的態度。

(5)

第三段則先提到一般人在少量下能辨黑白、甘苦,多量時則無法分辨黑白、甘苦,以此說 明對於攻國這樣的大壞事卻「從而譽之,謂之義」,可見天下君子根本無法分辨「義」和

「不義」之差別。

3.

以下為墨子的〈兼愛〉,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 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 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 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 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 亂也。……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 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 則治,交相 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墨子.兼愛上》)

【注】焉:乃、才。攻:醫治。弗:不。何獨不然:哪裡不是這樣呢?

   當:通「嘗」,曾經。虧:損害。

   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仇恨,而不鼓勵互相親愛呢?

上文中之「聖人」所指為

何? 治理天下者。

聖人若要治亂,須先做什 麼?又墨子主張什麼以泯 除虧人利己的禍亂發生?

治亂前須做之事:探究根源。(必知亂之所自起)

泯除禍亂之主張:提出「兼相愛」的主張,兼相愛則治。

請比較此文與本課〈非攻 上〉之寫作技巧有何相同 之處?

(參考答案)

(1)

以具體事例闡述道理。

(2)

善用排比句型,不厭其煩地反覆申述其理,以強化主張。

(3)

善用激問修辭,引發讀者反思,以凸顯旨趣。

(4)

文字質樸無華,詞意顯豁,沒有華麗的詞藻,奇妙的構思。

語譯: 把治理天下當作職分的聖人,必須知道紛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不知道紛 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這就好像幫人治病的醫生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 源,才能進行治療;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療。治理紛亂又哪裡不是這樣 呢?必須知道紛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不知道紛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 理。把治理天下當作職分的聖人,不能不考察紛亂產生的根源。(我)曾經考察紛亂 從何而起?起於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的紛亂。做兒子的只 愛自己,而不愛父親,所以損害父親而圖利自己;做弟弟的只愛自己,而不愛兄長,

所以損害兄長而圖利自己;做臣下的只愛自己,而不愛君上,所以損害君上而圖利自 己;這就是所謂的紛亂。……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 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就不會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如此天下就能 夠治理了。所以聖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分的人,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仇恨,而不 鼓勵互相親愛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所以墨子 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6)

4.

以下為墨子的〈非攻下〉,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 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聖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 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

  ……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 使汝堪之。』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 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於夏之城閒西北 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屬諸侯於薄,薦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則 此湯之所以誅桀也。」

【注】遝:遝,音ㄊㄚ

ˋ

,眾多,一般。飾其說以非子墨子:矯飾自己的理論,用來責備墨 子。非利物與:難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嗎?未察吾言之類:沒有明辨我說法的事理。

故:緣故。用受夏之大命:去接替夏朝的天命。予既卒其命於天矣:我已在天上把他 的命運終斷。堪:平定。鄉:通「向」,往。陰暴毀:暗中毀壞。少少:少頃。湯奉 桀眾以克有:湯接受夏的民眾而戰勝夏。屬諸侯於薄:在薄地會合諸侯。

由上文可知,墨子的「非 攻」思想是否反對所有的 戰爭類型?如果沒有,他 認同哪種戰爭?

(參考答案)墨子未拒斥所有類型的戰爭。就像「禹征有苗,湯 伐桀,武王伐紂」,墨子稱此三人(夏禹、商湯、周武王)為聖 王,因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誅殺暴君,而非「攻」,屬「除天下 之害」之義戰,而非為自身的私欲、野心,罔顧百姓之「利」所 發動的戰爭,可見墨子是認同這類型的戰爭。

右列為孟子的主張,哪一 句與本文思想相近?並說 明有何相近之處?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更立賢君)。犧牲(祭祀牲畜)既成,

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

盡心下》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

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說明:孟子、墨子皆主張一個國君若無法讓百姓安居樂業,甚至 殘害百姓,這種人不配稱君王,人民可發動戰爭,將他 推翻。

語譯:現在一般喜好攻伐的國君,又矯飾自己的言論,用以責備墨子說:「(你)認為攻戰 為不義,難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大禹征討有苗氏,商湯討伐桀,周武王討伐 紂,這些人都立為聖王,這是什麼緣故呢?」墨子說:「您沒有明辨我說法的事理,

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他們的討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天帝在鑣宮命令湯:『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夏德大亂,我已在天上把他的命運終

斷,你前去誅滅他,我一定讓你平定他。』湯於是奉命率領他的部隊,往夏邊境進 軍,天帝派天兵天將暗中毀掉夏的城池。少頃,有神來通告說:『夏德大亂,去攻打 他,我一定讓你徹底戡定他。我既已受命於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 角。』湯接受夏的民眾而戰勝了夏,在薄地會合諸侯,表明天命,並向四面八方通 告,而天下諸侯沒有敢不歸附的。這就是湯誅滅夏。」

(7)

5.

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思想。請 從此十大思想中選擇一個思想,蒐集相關資料,論述你對此理論的想法或評論。

答:(參考答案)雖然墨子對當時的亂世提出一套精闢的理論,但在執行上,卻發現並非所有的 理論都是正確的,如強調功利主義的墨子,主張「非樂」,認為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 欲,都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的。但我覺得音樂可以調適心情與壓力。一個人若心情不 佳,壓力過大時,便會心有旁騖,或是變得頹廢喪志,如此便無法好好地認真工作,這不 就耽誤了工作的進展嗎?如果有音樂的陶冶,讓人的心境得以調劑,使生活重拾活力,生 命重獲熱情,進而增加工作績效,讓國家邁向更好的發展,這不就是墨子所追求的目標 嗎?因此,墨子「非樂」是無法達到他的理想,反將妨害人民生活的動力、國家的發展,

讓他的富國強兵之志更趨遙遠啊!

三、自由作答題

1.

請查考墨子相關資料,舉例說明他如何四處推廣「非攻」思想,並以行動勸阻戰爭的發生。

答:(參考答案)

(1)

《墨子.公輸》:楚王自恃國力強大,便請公輸般製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聞後,

便長途跋涉親自前往楚國,先以道義和利害勸說公輸般和楚王,再進行戰術的沙盤推演,力 挫公輸般。同時預先派遣弟子駐防宋國,終使楚王放棄攻宋。

(2)

《墨子.魯問》: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先勸告齊國將軍項子牛,提到大國攻打小國是互 相殘害,最後災禍必會殃及自身與國家。之後再勸告齊王,發動戰爭者最後也將遭到不幸,

最後齊王放棄攻魯。

(3)

《墨子.魯問》:魯國陽文君將要攻打鄭國,墨子聽說後,前往勸止他。對魯陽文君勸說若 攻打鄭國,老天將降下懲罰。陽文君則反論說自己是順從天意,幫助上天懲罰鄭國。墨子則 言上天已懲戒過鄭國,而他興兵攻打鄭國,就像拿棒子幫鄰居的父親棒打他不成材的兒子,

這是荒謬而違背情理。最後魯陽文君不再攻打宋國。

(8)

2.

請針對古今中外一場戰爭抒發你的看法。

答:(參考答案)鴉片戰爭,一場讓中國嘗盡屈辱的戰爭,讓一個自以為是的泱泱大國,頓時 成了半殖民的國家。且自此之後,各國紛紛挑起了戰爭,中國便簽下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 條約,割地、賠款,不僅讓中國的尊嚴不斷地被踐踏,也讓百姓的生存權受損。如戰爭 後,促使鴉片貿易氾濫,金銀外流,外國的競爭又破壞本國生產體系,國家行政機關腐化 無作為,這一切造成兩個後果:一方面是舊稅捐更沉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新稅捐,

這一切均讓人民生活更窮困,逼著各地破產的流民匯聚成了太平天國。另一方面是各國開 始控制中國的司法主權,讓國人與外國人發生爭鬥時,國人只能吃悶虧。如此喪權辱國的 結果,只能說這正符合了物競天擇之論,弱國只能任人宰割,毫無反抗能力。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卻也帶動了中國的進步。例如香港在英國的統治 下,從一個山多地瘠且缺乏天然資源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運港,成為歐洲各國商 船向中國貿易的樞紐,且不受清末時期的亂局影響。再者,因強迫開放廣州、上海等五處 通商口岸,讓中國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使中國茶、陶瓷……等物品能被推廣到全世界。

  雖然鴉片戰爭後對中國不全然是負面的影響,但這場戰爭也告誡後代子孫們,應要好 好省思,勿讓國家敗壞至如此地步,以致淪為他國的殖民工具,對我們予取予求,甚至失 去國家主權就更得不償失了。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下列文句句意解說恰當的是: A「大人世及以為禮」:政治傳位制度改變,權力轉為世襲 B「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點出秦國朝政「上下交相賊」的亂象 C「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國經過朝朝暮暮的努力,最終得以設下典範制度 D「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自陳自己年輕時多行不義之事 ( C

以下文章節選自歐陽脩的〈豐樂亭記〉,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 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 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